野马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古内丝·森索伊,多嘉·泽伊内普·多古斯鲁,涂格巴·桑古罗格鲁,艾丽特·伊斯坎,伊利亚达·阿克迪肯,Nihal G. Koldas,艾贝尔克·佩克詹,Bahar Kerimoglu,布拉克·伊依特,Erol Afsin,Suzanne Marrot,Serife Kara,Aynur Komecoglu,Sevval Aydin,Enes Sürüm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

 剧照

野马 剧照 NO.1野马 剧照 NO.2野马 剧照 NO.3野马 剧照 NO.4野马 剧照 NO.5野马 剧照 NO.6野马 剧照 NO.13野马 剧照 NO.14野马 剧照 NO.15野马 剧照 NO.16野马 剧照 NO.17野马 剧照 NO.18野马 剧照 NO.19野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04:10

详细剧情

  初夏,在土耳其北部的一个村庄里,拉蕾和她的四个姐妹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男孩子们天真烂漫地打闹。然而这种行为却被当成了一桩不检点的丑闻,引发可怕的后果。家庭生活变成监狱,从此告别学校,而是为结婚做准备。五个姐妹都同样向往着自由,她们找到了一种突破这囚牢的方式。

 长篇影评

 1 ) 我,只不过是想自由自在生长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社会。 男生们不要笑,就像你们无法从女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无法从这个小镇看到你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影子一样。这是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世界。 而这,并非是刻意拔高电影高度,牵强附会。 先说说五姐妹的结局(我们不谈未来,只说在电影中) 老大:嫁了自己爱的人,幸福 老二:长辈安排的婚姻,毫无感情基础,不幸——妥协 老三:极端抗争的方式——自杀 老四:意欲妥协(出嫁),被妹妹点醒,脱下婚纱,一同逃走 小妹妹:自始至终的抗争,烧椅子,喜欢理论上带有男性色彩的足球,被高墙束缚后的抗争感最强。想过无数的办法试图逃离这个“家”,剪下头发,学会开车,临危不惧。出逃成功,投入老师的怀抱。——自由 整个电影的结构简单明了,首尾呼应。从老师的告别开始,到重新投入老师的怀抱结束,分别讲了一二三四姐妹的故事,以小妹妹的视角旁白贯穿,并且延续妹妹的故事到最终。 五个姑娘的故事分别是老大与拉金相爱,老二被随便嫁人,老三有自己爱的人、被男权专制象征的叔父猥亵以自杀结束,老四被叔父猥亵、强制嫁人、逃脱,老五遇到一个外表强硬内心温暖的大叔亚辛,最终也借着亚辛的帮助逃脱。 除了五姐妹 其他人的社会角色: 第一:首先出场的是打电话给奶奶告状的某夫人:觉得自己有监督姑娘们的义务,穿着保守,典型的卫道士。社会的Watchdog~TA们无处不在。 影片三分之一处,小女孩翻墙出去学开车,回来爬水管的时候又被这位夫人看到,之后家里把所有的窗户都旱住。(显然又告状去了) 第二:奶奶,奶奶狠狠的教训了五个姑娘,却又在叔父面前替姑娘们说好话。通过对白得知,奶奶最初对姑娘们的教育是希望她们能自由成长。但是,后来发现女孩逃走看球赛后,自作主张在家里加固了墙壁、铁门,防止女孩出去。给老大定亲的时候,老大抗争,说我爱拉金,奶奶就说那你让拉金来提亲,就放过老大,让老二出场。劝老四结婚时候,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年纪轻轻的时候被家里安排无感情基础的婚姻,但是后来像世界妥协逐渐爱上了自己的老公(必须说女生真的是太太太感性的生物)——非常矛盾的受过虐的传统长辈个体,即是传统的受害者,又是帮凶。 第三:拉姆阿姨:这个阿姨给我印象特别深,看到女孩出去看球赛后,砸掉自家的电线口,甚至跑到村头的电线总闸处打掉电闸让全村停电(防止村里有人看到女孩在电视上然后口口相传吧,或者防治家中男性到别人家看电视看到女孩们?)电影里并没有交代拉姆阿姨,但猜想应该是叔父的老婆,想来也是当年被家长随便嫁过来,受着传统束缚,不满,但并未做出过激的抗争的老实人角色。同时又奋力保护着女孩们。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也很多,比如我C-Party抗战时期保护解放军战士的好老百姓们。 第四:叔父(这是社会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1、关于束缚猥亵女童的事情(方式应该是大姐和二姐聊天时候透露的后入式),电影明显给了镜头的是老三和老四。至于老二,做Virginal membrane检查时候说的应该是气话(她说她是Virgin,但是没人相信,所以才和医生说“和全世界做过”,或者也被猥亵过?这一点不太确定,但这并不重要,导演只是想表达一下叔父的这个行为) 2、卫道士:“囚禁”女孩的始作俑者(不是奶奶),女孩们退学这个决定应该就是他做的,带着女孩们去Hymen检验。语言里处处申明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但是实际上,确实晚上潜入女孩房间,伤害女孩的主体。不可否认,这是权力的一种象征——社会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暗地里又做着破坏自己制定的秩序的勾当。道貌岸然,这样的“优良”品质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数不胜数。实际上和性别无关。 3、叔父应该是在小镇上的高知阶层,小女孩去问能不能看球赛那一端猜测,叔父好像是个律师。——所以说受社会道德观控制的伪君子人性和受过多少教育并不相关。 4、和叔父进行对比的角色有两个:第一个是亚辛,一个普通的开卡车的超市送货司机,没受过很高的教育,却是一次次帮助小女孩们的角色设定。第二个是最后小女孩们打算逃走开车的时候,试图拦住叔父的大叔,他和叔父说“让她们去吧,让她们逃走吧” 其他几个细节: 1、关于女权:电影角色设定是五个女孩,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女权的一种表现。可是,大家静心想一想,男生就不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吗?和二姐订婚的男生,难道不是很悲哀吗?脸上长着两个大大的黑点,眼周黑黑的精神不济的模样,说话唯唯诺诺。这张脸在青春期也没有什么阳光的青春吧,估计也被其他男同学欺负和排挤过。 2、足球赛:足球赛主要性格设定属性为男,但是电影里以运动场发生暴乱为借口,从政府从面举办了一场只有女球迷的足球赛。只有女球迷!所有的男性被排除在外!男女性别隔阂虽然依旧存在,但是电影台词非常明显表达了女性观众可以同样承担起男性观众在一个足球赛中所有的职能作用。 3、三姐自杀的铺垫:前面说了有自己爱的男孩子、被束缚猥亵、被指婚。三姐自杀前的那一顿饭,导演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从叔父的目光出发,镜头走过三姐的脖劲、发育丰满的胸口。而三姐意识到了这一目光,装作若无其事的和姐妹比划手势(手势我没看懂,一根手指 三根手指 什么意思?) 4、枪声:枪声出现在了两个时刻:大姐二姐婚礼迎宾和、庆典vs三姐自杀,强烈的对比。 4、小女孩第一次打算徒步走出去的时候,长长的镜头给了无边无际的公路。抗争的这条路是孤独的、困难重重的、没有尽头的。 5、年轻的男子:一个个都是青春荷尔蒙萌发期,热爱自己热爱的姑娘,在姑娘窗前的路上写下表明心意的话。但是,你们这些年轻的男子啊,最后会不会都长成了道貌岸然的叔父。 6、这些事情发生在土耳其亚洲大陆部分的一个小村庄,隔着海峡的伊斯坦布尔成了自由的象征——这是电影表达的一种象征,海峡对岸啊,那是自由的彼岸。不要以为真的就是为了逃到伊斯坦布尔就可以自由了。 7、补一个“囚禁”的过程:先是被叔父勒令禁止出门锁在家里学做女红等,后来女孩们翻墙出去看球赛,奶奶就叫来工人,加了铁门和铁栅栏和墙。最后小女孩翻墙出去学车回来被“告状夫人”告发后,家里把所有的窗户全部用铁栏杆封死了。整个家成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牢狱。这就为后面小女孩们锁门、收拾东西,大人无法破门而入创造了条件。(铜墙铁壁反而被铜墙铁壁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整个剧本环境设置的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内部的运行状况,和一个家庭面对外部人的观点、意见的反应。五个被“囚禁”的女孩,各有各的不幸。奶奶、拉姆姨妈、道貌岸然的打电话告状夫人同样也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也有幸福的瞬间,比如大姐和拉金,比如小妹妹奔跑着被亚辛抱起的时刻。前面说过,小五身上的抗争之气,根据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强。 在我们与企图“囚禁”我们的Society抗争,我们就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充满荆棘的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会帮助你(比如老师、亚辛),也会有很多人伤害你(比如叔父、漫长的道路),我们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对自由、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冲出牢狱般的束缚,自由呼吸。 那些说野马是叔父父权象征的看法——bullshit 那些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的——bullshit 那些说情欲禁欲的——bullshit 我要的是自由自在生长,做出选择是我自己的事情,和你们有关系嘛! 就是不要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此致! 敬礼! Hallo,World!

 2 ) 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又重看了一遍,太喜欢这部电影。这大约与我对伊斯坦布尔的迷恋、两个月的土耳其之行、七个月的中东之行、以及在拘留所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等经历有关系吧。 当拉蕾得知最后一个姐姐要出嫁时,她不断侦查家中的高墙,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在拘留所,我也是手抓着铁栏杆,和那些女孩一样,被高墙束缚,但我只被束缚10天,她们却可能要在“牢笼”里度过一生。 每当拉蕾说“去伊斯坦布尔”,我就想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夕阳和海边喝酒的人们。 当时的我觉得,艺术作品就是力量,它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艺术作品也同样是一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去反抗、去斗争、去争取自由。 整件事缘起于五个女孩放学回家路上,和几个男孩子去海边玩耍。好多穆斯林女性喜欢穿着全套衣服就进入大海,我甚至在伊朗见过身穿黑袍的中年女性就这么走入大海,尽情地笑着。她们虽被束缚,却也按耐不住对海的向往,而海,象征着未知和自由。当女孩们被关在家中,她们穿着泳衣,把床想象成水域,跳上去“畅游”,借此怀念那个下午,以及看似不再能重来的自由时光。 告发她们的派特夫人,穿着传统的长袍,戴着头巾,象征着最保守传统的穆斯林女性,她们自身就是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却也是维护者。派特夫人对她人的道德指指点点,美其名誉“为了她们好”。而当几个女孩冲向正在回家路上的派特夫人时,年轻的拉蕾是唯一一个冲上去骂派特夫人的,“你以为你穿了这身衣服你就是圣母了吗?!”这句话说的真让人过瘾。拉蕾从这时起,就慢慢展现出了野马那不羁的性格。她最小,却也最有希望。 奶奶和叔叔得知海边的事之后,女孩们被带去医院检查贞洁,一层膜仿佛就是她们最珍贵的财富,或者说,那层膜才构成了一种交换的资本。直至今日,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依然把贞操看得很重,甚至有不少国家,强奸犯还可以通过娶被其强暴的女性来免遭法律惩罚。这些在我们看来可笑的“老生常谈”,其实都切实地侵害着那些女孩子的利益,毁灭她们的一生。 奶奶那句“若是无法保证你们的贞洁,你们以后将永远无法结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女性那仅有的婚育价值。于是,她没收了一切“能使她们堕落的东西”,把她们关在家中。由于父母早亡,五个女孩被隔代、保守的奶奶和大男子主义的叔叔抚养,这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隔代人之间、异性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了。 拉蕾的洞察总是那么透彻,“家变成了一所我们始终都无法逃离的老婆加工厂”。女孩们学习着做家务,以完成她们的长辈对她们成为“流水线老婆”的期待。她们不被教授别的技能和知识,不被教授在社会谋生的手艺,以至于几位姐姐在面对拉蕾的“去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时,都表现出了恐惧。男权社会从一开始就剥夺了女性去追求自由的机会,让她们即使心向往之,却也只能被恐惧吞噬。 看着她们学习做饭,我忽然想到在中东,我跟所有女孩子说我不会做饭不喜欢做饭,她们惊讶地跟我说:“那你在我们这是嫁不出去的呢”。可是,难道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嫁出去? 穿上“得体”的连衣裙、整日地学习做饭、做家务,女孩们眼神迷离、空洞,她们只有在擦窗、看着户外那鲜嫩的绿色植物和耀眼的阳光时,眼睛才焕发出如少女的光芒,其他时候,她们如同行尸走肉。她们被有计划地一步步培育成家务机器人,然后失去自我、变得麻木,向命运低头。 而只有做口香糖、穿姐姐的内衣走秀这些“刺激”的小事,才能在这平庸而了无生趣的生活里,点亮拉蕾那灵动的心。 当看到电视上几个女孩去看球赛的画面,奶奶一下子腿软,晕了。你无法想象“去看球赛”这样正常的行为,在她们那个社会里是怎样的不堪而饱受非议。艾敏阿姨为此切断了家里和村里的电,只为不让大家看到。既然村子距离特拉布宗比较近,那应该是一个远离土耳其热烈西部的东部保守村庄,那里的中老年女性大多都戴头巾,而我想,若不是凯末尔出身军队,强势改革,如今的土耳其全境,依然会呈现东部那保守的面貌。 这件事之后,奶奶找来了工人,加高了门和墙,家,变得更像监狱了。 奶奶想为索纳伊提亲,但索纳伊反抗了,于是倒霉的塞尔玛就被送上了婚姻的“断头台”。长辈们一些简单的言辞,就草率地决定了一桩婚姻。两个年轻人面露难色,但谁也不敢反抗。这一切都以“真主的旨意”为借口,突兀地降临在女孩的生活中。而这一切,小小的拉蕾都看在眼里。她开始她学习开车,做各种准备,为逃离做准备。 一家人五个姐妹,最终做出逃离决定的,是最小的拉蕾。这或许象征着年轻的无限张力,以及所蕴含的希望。 塞尔玛的新婚初夜,无论是丈夫还是丈夫的家人,都对床单格外执迷,不见血迹不罢休。随后就把女孩带去医院,检查处女膜。在医院的检查床上,塞尔玛对医生说“我和全世界都做过”,这或许是她的一种报复,她没有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脑中那自由地世界,想象出另外一种不受束缚的人生。做爱在那个社会里,被赋予了太多外在的诠释。 当一群人又其乐融融地来向埃杰提亲时,拉蕾再也忍不住了,她打翻礼物,朝着咖啡吐口水,看着令人解气。她不愿看着姐姐们一个个在婚礼上眼神空洞,因为她从那些画面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她代替她们去反抗,也是在为自己反抗。 客厅里的女人们,用“同谋”的身份,讨论着每个女孩贤惠能干。而每个女孩都要通过端茶送水表现出温柔贤淑,就像一个被雕琢精良的保姆一样,把自我的价值寄托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寄托于服饰男性和生儿育女中。 拉蕾想,“当同样的命运降临到埃杰身上的时候,她已经不做任何反抗。”但埃杰却在暗暗准备着另一场无声的反抗。我想起了帕慕克的《雪》中讨论了女性自杀率的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土耳其偏远乡村。女孩们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因为她们从小便不被教授任何生存技能,她们害怕独自去面对社会的浪潮和艰险,她们从一开始便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只能任由命运主宰,忍气吞声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想妥协,那死亡显得更为容易。 而只有年幼的拉蕾,不如姐姐们成熟,也自然地更无所畏惧。生存的困难、对未知的恐惧,都没有成为她屈服于命运的借口,她告诉开卡车的小伙子,她要去伊斯坦布尔。她不顾及遥远、不顾及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顾及自己或许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冲向那迷人的未知,拥抱希望。 在那些绝望而空洞的姐妹中,只有拉蕾的眼神坚定、透彻、无所畏惧,让人仿佛能看到希望的光。而此时,伊斯坦布尔已经不是一个伟大的奥斯曼都城,而是自由的象征。 最后一个姐姐努尔出嫁前,同样的流程:量裁衣服、披上头纱。拉蕾暗中观察着这一切,还好她没有麻木。 面对这被决定的命运,五个姐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面对,索娜伊拒绝,塞尔玛服从,埃杰自杀,当轮到努尔时,终于在拉蕾的反抗精神下,暗流涌动。这大约代表了土耳其边远地区女性面对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 而在最后关头帮助他们逃离的卡车司机亚伦,是个同性恋,同性恋是穆斯林社会里的边缘群体,虽然人数不少,却因教义而被赋予不堪和肮脏的名义。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三番五次帮助拉蕾,而不像那衣冠楚楚的叔叔那般,道貌岸然。 拉蕾和努尔坐大巴前往伊斯坦布尔,看着窗外的那些空镜头,我眼前仿佛也重现了从阿玛斯拉沿着黑海坐大巴抵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天的情景。一路上,身边的土耳其女孩都在和我用翻译软件聊天,直到日落时分,我们停止“交谈”,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一轮红日,等待着两个小时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伊斯坦布尔。堵车已经开始,车流浩荡,却阻挡不了我们那一刻对前方的无限向往。红日渐渐沉入海平面,天空由朱红过渡到黑夜。我没有在炫目的夕阳抵达伊斯坦布尔,但我永远记得那轮红日、那片海、那个可爱的女孩。 而当我在拘留所,看到两个女孩终于乘坐大巴来到伊斯坦布尔,夕阳的光把她们美丽的发丝染成了金黄,迎风飘扬。那个镜头,对我来说,就是自由。这虽然是属于人类的自由,但更多的,是属于女孩的自由,是属于不甘于服从命运、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坚强女孩们的宝贵自由。自由之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哪怕漂泊、哪怕艰险、哪怕恐惧。 我遇到过很多“不那么自由”的中东女孩,她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不然也不会学习英语,然后与我相遇。但她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她们会羡慕地看着我电脑里的照片,听我说讲不完的故事。我深深知道,无论在我们社会,还是中东社会,女性的道路都非常非常不易。但没有人能帮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拉蕾就是我们的光,是希望,是自由。

 3 ) 女孩,你必须靠自己

如果人到中年,膝下无子,而有五个女儿,你会怎么做?把她们嫁了——这是简·奥斯丁笔下班内特夫人的答案。婚姻、家庭,丈夫、孩子,似乎从来都是女人的宿命,也为她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女性地位的普遍改善和社会对两性角色刻板印象的改变,在当今最开明、开放的国家里,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 2013年,《傲慢与偏见》出版整整两个世纪,土耳其导演丹尼兹·甘姆泽·埃尔顾文也在筹拍她的第一部长片,这便是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中的《野马》。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语言文化,同样的五个女孩;如果我们问家长如上的同样一个问题,答案也是相同的:“把她们嫁出去”也是一个现代土耳其保守家庭的唯一选择。 故事开始于乡村学校某学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暑假第一天——每个人青少年时代最开心的时候。而影片却以哭泣开场,五姐妹中最小的拉莱含泪挥别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因为学期一结束老师就要搬到首都伊斯坦布尔去。回家的路上,姐妹们决定步行,途经夏日迷人的海滩,又与几位男生和衣下水打闹。回家后一切情转直下,有邻人看到了海滩上的一幕并向祖母告状,五个女孩被逐一教训。拉莱带领姐姐们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五姐妹自小失去父母,在一个大家庭中由奶奶和叔叔抚养长大。经历这件事后,家人决定终止女孩们的学业,将她们禁足在家,教她们怎样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故事在压抑与抗争中循环往复,但姐妹们的归宿则逐一落定,展现了代办婚姻下的典型情况:大姐幸运地嫁给了自己的爱人,二姐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提亲者,老三自杀。只有拉莱意识到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开始偷偷学开车、与外界建立联系,最终大闹四姐的婚礼,两人一起逃到了伊斯坦布尔。 生于土耳其的埃尔顾文毕业于法国极负盛名的电影学院La Fémis,《野马》中的镜头无不带着法国学院派对唯美影像执着的追求。但是,用这样的美来讲述一个严肃、压抑甚至是伤感的故事,这合适吗?导演说,影片的美学和叙事直接受到帕索里尼《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的影响,用一种疏离的姿态描述最骇人的现实。这种疏离给观者造成很大不适,影像之美与情节之哀的反差产生让人眩晕的荒诞感,它撼动人们的审美稳定,逼迫(而非邀请)我们反思。 埃尔顾文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在内容上虽然撼人,但结构上却是规规矩矩的学生论文,只要细读便可在开始的几幕中找到贯穿始终的全部线索。影片开头拉莱在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暑假第一天)哭泣,这种“本应”与情节的矛盾在全片中不断复现:五个女孩充满活力的身体和头脑,本应像自由的小野马一样快乐、奔放,却被礼教和传统的束缚圈在了家的牢笼中。另一个线索是老师,作为一个现代的、解放的女性形象,她显然是学生的榜样,而她要搬去的伊斯坦布尔更是女孩心中的灯塔。拉莱在片中无数次问人,既然这个小村如此封闭保守,为什么不去伊斯坦布尔呢。“远”是她每一次得到的答案,好像在说自由是如此遥不可及,逃脱命运的机会虚无缥缈。 而拉莱最后的大逃亡便是导演对自由之遥远的一个回应:女孩,你必须靠自己,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没有人会怜悯你,因为即便是最亲的奶奶、叔叔,也是思想受传统礼教约束的人,他们的“为你好”实际上与你毫不相干。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吃人的旧伦理贴上“好”标签的模式中,于是便也想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拉莱必须武装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学会开车、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利用极其有限的资源。说到“学”,教育是解决女性地位的根本手段,这是埃尔顾文在片中毫不遮掩的一条信息,也是她在采访中一再强调的观点甚至是信念。于是在片尾,拉莱带着姐姐跑到伊斯坦布尔后,直接找到了曾经的女老师。知识女性不仅是女主人公的榜样,更是女导演给出的一个隐喻,她是现代女性自食其力、掌握自己命运的象征。 与很多处女作一样,《野马》也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质,影片开头女孩们因在海滩上与男生纯洁的嬉戏而受到惩罚便完全出自个人经历。不同的是,当年的埃尔顾文并没有像拉莱一样反抗,而是默默承受。她的愤怒与不平是后来产生的,于是她想拍一部电影,把一见到男女相处就疑神疑鬼的妄想症式的保守主义打个粉碎。但很快她和我们都意识到,没有任何事物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女孩自己。 那个战胜了保守礼教的女孩,不是戛纳座上宾的导演埃尔顾文,而是当年在巴黎埋头苦读的电影学院学生丹尼兹。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7月17日,有删改。)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4 )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却会很轻松。放TM的屁!

有反智言语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能很轻松。”呵呵,完全是在放屁,看看《野马》你就知道不努力的后果了!轻松个屁!


《野马》,由土耳其、法国、德国和卡塔尔联合拍摄,导演蒂尼斯·艾葛温是位年轻的土耳其裔法国女导演,毕业于法国电影最高学府La Fémis,这是她首部执导的长片电影。

整部电影有非常明显的女性视角。加上导演的土耳其血统。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电影深处的呐喊和反抗。

影片描述土耳其北边一处遥远的小镇上,5名少女试图冲破社会传统对女性千百年来的压制,追逐自己的命运,获得自由而反抗到底的故事。



影片除了明显的表现反抗男权社会外,最吸引胖哥的就是手持摄影下五位少女年轻的身体和怒放的青春。

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称,影片的美学和叙事直接受到帕索里尼《索多玛一百二十天》的影响,用一种疏离的姿态描述最骇人的现实。

这种疏离会给观者造成很大不适,影像之美与情节之哀的反差产生让人眩晕的荒诞感,它撼动人们的常规的审美期待,逼迫观众做出反思。


面对17岁的美好肉体,挡不住的青春气息。导演用残酷的方式把观众拉回了现实。

世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整部影片就是用这种略带恐吓的手段,逼迫我们进行思考。



影片开始于小女孩拉蕾与女老师告别,老师要回到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生活了。

女老师是片中唯一的独立新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住在繁华和更为开放的首都伊斯坦布尔。那里文化普及,崇尚自由,女性不用穿丑陋的长衫,不用把头巾围得密密实实。无疑,那是所有年前女性心目中的圣地。



这是暑期开始的第一天,拉蕾和四个姐姐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美丽的海滩,便和几个同行的少年在海边嬉笑打闹起来,青春的活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美好又纯真。


可惜嬉戏的一幕被镇上保守的妇女瞧见了,少女不检点的风言风语瞬间传开。



拉蕾的奶奶严厉教训了她们一顿,将她们锁在了家中,阻隔女孩们和外接的交往,让他们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由于父母早亡,拉蕾和四个姐姐都是被奶奶一手拉扯大,蛮横霸道的叔叔负责了整个家庭的男权威严。可怕的是,他不光使用暴力,还用性侵的方式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毁了他的三个侄女。给她们留下了永恒的伤痛。



被限制了自由的少女们,开始接受规训,变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学习烹饪,照顾未来丈夫和家人的胃。


学习缝纫,针线活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女性贤淑的美德标尺。



打扫家务,负责家的整洁,画地为牢,让女性在不断重复的收拾中消耗殆尽。



导演在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我展现了青春的美好和勇敢,给观众挖下了一个深深的大坑。

大姐爱上了镇上的一个少年,妹妹们便联合起来帮忙她逃脱限制。


拉蕾在看足球比赛时,发现女球迷甚至比男球迷还疯狂,于是暗暗地下决心要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姐姐们合力促成了这一个逃跑计划。



然而,姐妹几人在球场边疯狂呐喊助阵的画面,刚好被摄像机捕捉到了,又刚好被奶奶一干女眷看到了。


另一边是叔叔因为电视线出现问题,刚好错过了拉蕾的画面。



奶奶为了保护少女们不被叔叔责罚,巧妙的施计周旋。导演在奶奶这个角色上笔墨浓重,她受困于传统,同时作为亲人又极力希望女孩们走出她的困境之中。

导演蒂尼斯·艾葛温表示,小时候她同样遭到了传统的威胁和压迫,当时的她选择了妥协。她割裂的人格就此放到了奶奶这一角色中。



影片的后半部分,美好的东西开始分崩离析,拉蕾的大姐经过自己的争取和姐妹们的帮忙,嫁给了自己喜欢的少年。爱情成功,人生其实还是没有逃离传统的循环。只是用妥协换来了安稳。



二姐嫁给了只在提亲时见过一面的陌生人。

悲剧加倍,二姐在新婚之夜被男方家人催要床单,验证她是否处女之身。当看到床单并没有见红时立马被赶到医院检查。其实二姐遭受过叔叔的性侵,

二姐告诉医生自己不是处女,她睡了全世界。你可以占有我的身体,但我的精神可以抵达世界上任意一个地方。



三姐面对逼迫,选择了自杀。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应该是获得灿烂的知识,来一场心动的恋爱,出去看看世界的人生甜蜜期,却因为一群人的无知而失去了所有选择。只能以玉石俱焚,以终结生命来挑战传统。



导演还是为美好留下了希望。拉蕾,在目睹了二姐和三姐的悲剧后,开始制定逃离计划。

她开始学开车。到镇上熟悉环境,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偷拿奶奶的私房钱作为逃跑积蓄。



另一边,拉蕾的四姐穿上了自己的婚纱。


拉蕾开始反抗!带着四姐去到了伊斯坦布尔,找到了片头出现的女老师,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最后的高潮戏中,拉蕾带着四姐和一帮人在被改造成牢笼的房子里周旋,成功出逃。导演知道:女孩必须靠自己,才能达到自由的彼岸。


因为没有人会怜悯你,因为即便是最亲的奶奶、叔叔,也是思想受传统礼教约束的人,他们的“为你好”实际上成全的是他们自己。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旧伦理贴上“好”标签的模式中,只能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教育对于传统具有两面性,延续传统的同时,丰富的教育内容还会挑战传统。所以,自古以来,女性在教育上受到压制。导演毫不避讳的在影片中展示了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性。独立的女教师通过教育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女孩们因为教育开始觉醒,察觉传统的压迫性。最小的拉蕾接受教育,得到了逃亡的机会。


胖哥猜测,五个姐妹都是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经历的一部分,大姐是她脱离压制后的喜悦;二姐是她面对压迫时,低落时破罐破摔;三姐是她如果失败后的决绝;四姐是她不甘心重蹈覆辙的念想;最小的拉蕾,是她希望穿越回自己的曾经,能让反抗提前开始。

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轻松二字,对于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而逃过传统的强大吸附力的,是教育学习和勇敢睿智。

不要觉得电影里面的世界里我们很远,其实中国和土耳其一样背负着几千年的历史负担。根深蒂固的男权传统依然深扎当今中国农村,重男轻女在城市地区依然有市场。女性地位经过近百年来的进化,不过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精致的鸟笼内。偏见,刻板成见,符号化如乌云般遍布女性头顶!

努力,继续努力,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5 ) 土耳其路在何方

关于导演和这部电影的采访
http://blog.laemmle.com/2015/11/writer-director-deniz-gamze-erguven-on-mustang-her-fierce-feminist-debut-feature/

La Femis毕业学生的处女作,虽然在土耳其拍摄,但是全法国班底,法国资金,今年还代表法国参加奥斯卡,不得不说令人惊讶。去土耳其一直在我的bucket list上,而通过这部电影可以对土耳其的乡村生活管中窥豹。伊斯兰世界中世俗如土耳其,也免不了宗教带来的影响。 1930年代,土耳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赋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之一,而今天,总统Recep Tayyip Erdoğan正在引领土耳其变得更加保守。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的抬头,不得不说是个危险的信号,先有如土耳其,埃及等地区大国倾向于保守派,再接着ISIS成立。显然中东地区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平衡支点还没有找到。

 6 ) 野马无缰

电影的最后,最小的两个女孩儿在伊斯坦布尔找到了自己的老师,逃离了注定被婚姻束缚的命运。伊斯坦布尔的清晨静谧而美丽,为女孩儿们的新生活洒上了金黄色的希望。我喜欢这样的结局,野马终将获得自由,生活终会慢慢变好。

五个花季少女,被锁在半山的家里,也被所谓的宗教礼义无形地束缚着。大姐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二姐只能被迫接受长辈的安排。两人的婚礼在同一天举行,喜悦与落寞交织。大姐的反抗来自在规矩的范围内芳心暗许,“我和全世界做爱”,二姐的反抗则止于无声的呐喊和坚挺的处女膜。专制残暴的叔叔对三姐的侵犯显而易见,三姐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向命运抗争。四姐面无表情,仿佛已经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可谁知心底反抗的火苗是不是还在燃烧。最聪明的小妹啊,偷偷学开车,勘察路线,在四姐的婚礼当天,终于将家人关在了门外。多么嘲讽,象征着牢笼的家此时却成了姐妹二人暂时逃离束缚的港湾,获得自由的方法是将自己锁在里面。如果影片在叔叔破门而入时戛然而止,那将无意于一记重锤砸在心底,可以预见的悲剧想必会令我一整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幸好,最终在卡车司机小哥儿的帮助下,两人成功地逃了出来。我喜欢这个结局,虽然有失力度,但带给人童话般的希冀与光明。

世间悲剧莫过愚氓灭美。影片极美,明快的色调下,青春少女如花绽放,飞扬的长发,恰如野马在风中畅快奔驰。姐妹偷跑出来去看足球赛,又是极其畅快,好像美式青春片。相对于个性分明的五姐妹,片中与她们相亲的男性都面目模糊,想来二十年以后难免又都是独断专横,像叔叔一样的中年男人。开卡车的司机小哥儿,无疑是影片中最帅的男人,从载姐妹追赶公车,教小妹开车,到最后送姐妹上去伊斯坦布尔的大巴,风吹起你的头发,拂过你的笑容,仿佛天使坠入人间,仿佛骑着白马的王子来拯救公主。

土耳其女导演蒂尼斯•艾葛温的处女作令人惊艳,电影细碎之处很多,镜头画面富有情感,细腻动人。土耳其相对开放的外表之下,仍然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这与我们何其相似。看见这样的新闻,我们常常感叹人性的愚昧。可人变聪明的过程大概是极其缓慢的吧,现在的我们比一百年的人们应该是聪明不了多少的,改变的是社会、是教育、是制度的革新。所以我们才需要女性平权运动,需要同性恋平权运动,需要一切让社会更平等、让制度更先进的呐喊与行动。

愿终有一日,野马无缰。

 7 ) 全世界都睡过我

但就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伊朗(或中东其他地区)电影,而不怎么像土耳其电影。早在上个世纪初,土耳其便进行了伊斯兰教世俗化的运动,将自己的形象从周边那些仍然要求女性裹头巾的国家中脱离出来。但让人疑惑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更加接近民主、现代的西方式国家,在其偏远的地区,仍然保留着严格的宗教界规。因为这部处女作的部分灵感源自女导演的童年经历,我们不得不把时间得往前推上十几年,至于那些想问现在的土耳其乡村是否仍然如故的观众便只能自觅答案了。

导演通过了许多展示性的画面来刻画青春的美好。五姐妹穿着睡衣,交叠着肉体躺在床上,春日的暖阳从窗外射进来,如同雷•诺阿绘画作品中那些丰腴的女子氤氲着肉欲的光泽。但她们没有太多让青春欢畅的机会,偏远山村的成长被演变成一次依循真主旨意的婚嫁之旅:牢记男女之别,婚前保持处女之身,无非是将来好嫁人;学习怎么操持教务,无非是将来可以相夫教子。这一套套的教诲、礼节、仪式,对于这些妙龄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

反抗是必须的,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在逃往体育馆看球赛的那场戏,沉稳的叙事有了风格上的变化,导演借用了一种喜剧片的处理手法来展现自由欢畅的丰盈之美。首先,是姐妹们在球场助威的画面被太过巧合地转播,被奶奶撞见,然后是那位胖胖的阿姨为挽救作出了一些列出离的举动:敲碎保险器(为了杜绝男人们看到转播的可能)、跑到变压机组(速度之快)、捡石头砸坏整个村子的电力运转(角度之准),观众会惊叹于事件的巧合、阿姨的机智和投掷石块的妙手,从而获致“笑”的快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特例为了在黑暗来临之前表现青春之美,作了这般滑稽的处理。但从整体影像架构上的这一小处脱机也暴露出这部处女作的问题:企图将太多的表达内容融入一部只有90分钟的电影容量中。

这些过多加进的内容,尝试为五位女孩(数量之多)捋出命运线也可见出。这五位年纪上未见多大悬殊的姐妹,走上了殊异的命运之路。大姐与二姐产生的鲜明对比,通过安排同时婚嫁得到了加强。大姐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夫君,而可怜的二妹却没能拥有相似的命运:她父母之命妥协了,嫁了一个对其并没有爱的男人。在婚礼上,当大姐与丈夫快乐共舞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也是她,抱着对全世界的恶意喊出了那句最无奈的自嘲:我睡了全世界。但观众十分清楚,她内心的真实声音却是“全世界都睡过我”。这让我们想起了开头女孩们骑在男孩头上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奶奶如此告诫她们:私处抵着男性的脖子便犯了禁忌,以至于最小的妹妹一气之下要把椅子烧掉,因为它们也曾经抵着她们的私处。

但这个操蛋的世界依然折磨着她们。如果说二姐对世界的脱节,换来了听之任之的处世态度,三姐的出离叛逆则让她招致了自杀结局。导演安排了两场戏,来完成对死亡的书写。首先是由小妹妹的视角所察觉到的舅舅对她的性侵(至于其它女孩有没有同样被性侵,导演隐约提及了四妹,相信观众自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便是在车内光明正大举行的做爱戏(一次抗议性的仪式)。

最后,便只剩下两位最小的妹妹。影片虽然不时地以最小的妹妹若带无知的眼睛去看大人们身处的世界,却常常抛离这一视角。比之其它角色,她对观众显得更为亲近。正是通过她的某些视角,观众才发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她也成了终结这些悲剧的最后希望。因为语文老师的定居,伊斯坦布尔成为小女孩心中逃离传统与束缚的象征。这是一开始便埋下的伏笔最终,结尾对此作了回应:他们逃离成功。

这是一部温暖、感人,意涵丰富的电影,但因为尝试在过小容量内加入的太多思考而显得略为臃肿,导致了部分影像风格上的不协调。但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值得给予热情地鼓掌,尤其是尝试从一个女性视角来向观众展示恶习下不同的生命状态。

 短评

颤抖的欲望,鲜活的肉体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动人、细腻,出乎意料地好。La Femis出身技法上难免和法国电影比较亲近,但用来表现这个主题,却恰好增添了一份自由的气息。

8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好牛逼的片子!黑海之滨的土耳其北部小镇,五位怒放的美丽少女对抗着愚昧,青春洋溢无限美好 #伊斯坦布尔夜色中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和少女们都美得难以言喻# 想到我大天朝报送的《肿瘤君》会在最佳外语片奖项交锋《野马》那酸爽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9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青春满园关不住,二朵萝莉出墙来。

14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被禁锢的欲望终冲出了牢笼,手持摄影看得我心旌荡漾;强大如凯末尔也难以改变某些宗教长时间以来的累积,大城市和小村庄之间的理念差距犹如天堑,仔细想想土耳其和中国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两国现任首脑上台后就更有意思了。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最后两个勇敢逃家的女孩,就像拒绝被驯服的野马。——女性导演拍的女性电影,讲述土耳其世俗对女性的桎梏。有亮点但没新意,好几个地方看得味同嚼蜡(导演是把演员当提线木偶吧)...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黑海日记。如果联想到同是无父无母,镰仓的海街日记四姐妹,在相似的柔光自然美和大腿白花花背后,她们的命运抛物线居然是如此不同。这样一部电影,发生在世俗化的土耳其,且是一个中产家庭面目但又受落后宗教观念胁迫,引发了不少猜想。葡萄架子的场景很不错,牢笼反过来抵御叔叔的捕获,也有亮点。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平淡无奇的剧情,却出乎意料的好看,属于那种不文艺的好看。没有太多的深度,没有太多的道理和批判,也没有导演在影片里面刻意展示痕迹,就是这么一个好看的故事平白不加修饰地讲个你听,演给你看,顺畅而优。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导演不愧是是La Fémis毕业的,好好的土耳其少女故事硬生生拍成了法国电影,镜头节奏剧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被绑架的土耳其女性道德观以外,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还有这大概是我近期看得最吵的电影了。

2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我和全世界都做过,但我的处女膜没有破。

27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科隆事件发生后看这个简直是讽刺,无法评分

31分钟前
  • 雨二厶
  • 还行

自由主义的花朵,柔弱但坚强。耀眼夺目的蓝

33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推荐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疼的电影,我们看到小女孩们一次次翻过高墙,去追寻外面的世界。我们看到刻板的、泯灭人性的传统压榨着年轻美好的生命,显得那样可笑和愚蠢。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影片,充满让人心疼的生命力

3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少女逃婚记。伊斯坦布尔的晨光太美了。我一直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有些鸟儿的羽毛太光鲜,笼子关不住它们。」拉蕾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鸟,一匹野马。

36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这些美好的女孩,究竟要毁灭给谁看?(ps,豆瓣标记1000~)

41分钟前
  • 蓝格子
  • 力荐

与这个荒谬而寒冷的世界开战,用荒谬却炽热的方式。手持摄影,自然光线,一种粗砺的美感。

4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看着奶奶的所作所为,觉得很有感触,她一方面在爱着并且保护着这些孩子,另一方面却是更强硬地禁锢着她们。这就是关系的复杂性。现实中也是如此。

47分钟前
  • Ad_infinitum
  • 力荐

安纳托利亚的《处女自杀》。尽管没啥新意,且最后一段为了增添戏剧冲突而安排的犯罪元素过于刻意突兀,但手持成功捕捉到最细腻动人的时刻,作为处女作来说很不错,同为La Fémis毕业导演作品,比去年的《派对女孩》好多了。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叔叔是变态啊,这么多人没看出来,侵犯老三、老四很明显了,在此之前他一直侵犯老二,强有力证据:电影18分处,叔叔去刷地上男孩子向索娜伊求爱的涂鸦。大全景,画外音是:索娜伊你只属于我。更细致的论证可以去看石板裁花的影评。

54分钟前
  • 苏沫
  • 推荐

导演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但从叙事的层面上还是蛮燃的,高潮的处理很好莱坞化,小女生被保守的宗教压迫失去自由,煽动性和感染力都很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喜欢的那种重叙事、带有地域性、主题还很尖锐的类型,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可惜没什么辨识度,如果导演风格更强点这片子就了不得了。★★★☆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