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3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4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5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6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3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4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5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6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7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8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9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6

详细剧情

  翻拍自1957年Sidney Lumet的12 angry men。  一个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养父,所有证人和证据均对他不利,12位陪审团成员对此展开了讨论,他们将决定男孩今后的命运。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心不在焉, 对这起案件并不在乎,除了一个物理研究员之外,他们都认为男孩有罪。但是,物理研究员唤起了其他11个人对生命的尊重,他们开始认真讨论这起案件,讲述各自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在决定男孩命运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终,当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陪审团主持人(Nikita Mikhalkov 饰)的决定却出乎意料……

 长篇影评

 1 ) 《12怒汉(俄罗斯版)》:悲天悯人大烂片

SDMS评分:67.5 分
     很多观众可能会对我的看法很惊讶,事实上,我自己也很惊讶,这么一部一直被吹捧着的电影,却原来是这么一部烂片。
     我看过老版,虽然不是那么刻骨铭心,至少记得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电影。老版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电影场景的单一化,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属于先锋派的。
     俄罗斯既然是重拍《12怒汉》,那么一个封闭式的狭小空间是不能或缺的。但导演的表现欲显然不仅仅是依样照抄,所以他放肆地在陪审团的辩论戏中,穿插着男孩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其在狱中等待审判结果的画面。
      从镜头的第一次“出神”开始,我就抱着喜忧参半的忐忑心情在往下看。喜的是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老版中,导演为了苛求工整而没有旁枝末节的戏份,使影片过度地耽于法律逻辑的纠缠,而淡化了生死判决的道义责任;忧的是这种平行剪辑,会不会给剧情的推进带进太多导演的主观色彩?
      随着电影的进行,味道越来越不对劲了,不仅仅是导演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在拍这部电影,而且每个人物也带着主观色彩在面对这件命案,他们的身份可是陪审员啊!!
      这些荒谬的事情是从第一个认为男孩无罪的陪审员开始的。他没有任何在法理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他认为男孩无罪的出发点仅仅是“这么简单就对一个嫌犯进行表决,太仓促了”。我KAO,陪审员都已经旁听了三天这个案子,他现在磨磨蹭蹭地拒绝表决,居然给出这么一个可笑的理由,那三天时间他是在吃屎吗?当然,很多人都能看出导演的用意,导演在千方百计地告诉观众:“陪审员这么简单的举手或不举手,可是事关一个男孩的一辈子啊。”讲道理可以,但是也请你讲得有说服力一些,这样开始一场大逆转,让我从头就恶心起来。
     往下的几个情节我就不一一详细赘述了,如果有心的观众可以再把这个电影翻出来看看,在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一群陪审员在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没有一句话是从法律逻辑上谈的。
     比如一个陪审员说,他曾经借醉酒闹事,但有一个女人关怀他,后来他们结了婚。他以此为由,说一个决定其实可以拯救一个沉沦的人。于是,他决定投无罪票。这是什么鬼东西?开恩大会吗? 比如后面还有陪审员说自己的父亲和一个立陶宛妇女的故事,还有一个陪审员说自己玩老虎机的故事……很多人判断男孩无罪的过程,都是先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然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者是痛批俄罗斯堕落了、腐蚀了,然后就做决定了。我的天呐,陪审团都是这样的话,那么法庭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整个场面也是无比滑稽的,一群急着想要快点表决完事的人,却有耐心听每一个人都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毫不相干的故事。我作为观众都没有耐心看了,他们怎么还会有耐心听?导演把自己当做一个说教者,在一起案件中,拼命让每一个陪审员都讲出一个设计好的故事,然后以为自己可以巧夺天工般地借此展现出一部东欧现代史来。整个就是一团难以下咽的面团,拜托少活点面,好好包一个饺子也行啊。我看导演自己也知道这个电影这样是没法看的,所以他一下子有要穿插一段舞蹈,一下子又要穿插一段枪战,一下子又要搞一点花哨的剪辑、搞一个小鸟视角。就像这块面团太大了,观众吃不下,那么给你蘸点糖吧……
     然后我无限怀念起老版的《12怒汉》,抽丝剥茧般地把整个案情给翻转过来,那个才叫一个神奇。新版的最后,导演亮出观点说:“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算是给自己的瞎搞留了一个看上去宏大的解释,很多没带什么脑子在看的观众也许会感到敬佩了。我无意在此讨论法律的神圣性,但至于仁慈,那不是一种可以恣意挥霍的东西,那是上层对下层的一种大度。而陪审员是一种职业,他们何来的道德优越感?何以代替上帝来做奖惩的选择?他们或者秉公办事,或者就是渎职妄为。
      新版在最后还提到:“他在监狱比在外面活得久。”导演已经完全不把陪审团当作法律事务的一部分了,他们已经有权为人设计命运,上帝也不过如此。

 2 ) 车臣孤儿背后的故事

   一般而言,我借电影体验另一种人生的耐性不超过3个小时……不过大审判让这段人生体验非常精彩。否则谁也不会花长达3个小时看12个男人拌嘴。。。
   12个彼此陌生的男人,聚集在法院临时借来的篮球场--一个并不严肃的地方,决定一个车臣男孩的生死。
   每一部《十二怒汉》都在讲述本国的某种社会矛盾,人们内心的歧视和固化的偏见。俄罗斯人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案子:车臣男孩被控谋杀了他的俄罗斯养父。
   这部电影上映于2007年,在此之前,俄联邦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公寓爆炸、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一次比一次惨烈,全都伤亡惨重,也就是说那个时间点,刚好是两次车臣战争之后,恐怖主义自虐,代价直接作用在普通人身上的时候。
   车臣,是毛熊身上的一块伤疤,他们自己也一样伤痕累累,格罗兹尼一度几乎化为灰烬,俄军同样也伤亡惨重。在影片中,不仅是出租车司机一口一个车臣小崽子,野蛮、未开化,能歌善舞还有些威风的车臣叛军首领--在这里直接把他定义为恐怖分子有些不太确切,因为影片没有显示他有恐怖行为。
   有次可见,在当时,俄罗斯人和车臣人已经出现了民族情感断裂。
   车臣,有民族的问题,也有历史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类别化。如果别人的故事可以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甚至可以从别人的国家看到极其类似的影子,值得我们自己警醒深思。
   再远的就不扯了,前苏联时期,斯大林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民族融合政策,强迫车臣人离开他们的国土,流放到苏联各地,以这种民族迁徙来完成同化;之后,为了安抚逐渐返回家园的少数民族,在经济建设上施以优惠和补贴,不惜牺牲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人的利益,强调他们的民族特性,比如说风俗习惯等等,不但埋下了隐性民族主义的隐患,也人为切断了民族文化的自然融合;在苏联时代后期直到解体前期,中央权力逐渐分散,甚至弱于地方权力,当高压政策消失时,受之压制的民族主义必将全然爆发。
   如果说,这是人类的实验,那么前苏联时期,在车臣人身上的尝试都一一失败了,给俄罗斯社会和车臣人自己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是不是很类似?
   
   在战争当中,其实只有孩子是完全无辜的。
   车臣孤儿失去了父母,甚至最后连心爱的小狗也失去了。他曾经在枪林弹雨中躲避,也曾经和车臣叛军的尸体呆在一起。他认得那个车臣叛军,在他眼里,他并不是坏人,那个人曾经宠溺的看着他,把刀递给他玩,和他一起跳舞。小孩哪里知道什么政治见解不同,哪里知道实现政治目标的背后有可怕的杀戮,他甚至不曾看见,前一秒钟还能歌善舞的他们,后一秒钟脸上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残忍表情。
   他带走了那个人的刀,这并非是为了复仇,对于刀的崇拜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性格,某种意义上,这是他的根。
   车臣孤儿被俄罗斯军官带走了,曾经他的家人对来到车臣的俄罗斯军人表示出了友善,也许那就是他的父母被杀的原因。所以,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孩子,究竟什么是他的复仇?
   
   可是社会群体对个人,往往仅凭简单的身份标签加以认定,没有人知道这背后的悲苦和矛盾。事实好像很清楚,一目了然,在这12个人到达不太严肃的体育场时,他们心里也许就是这么想的,就好像法院工作人员对他们说的一样:证据确凿,这是个很简单的案子,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结果的。
   有人在吃免费的食物,有人兴致很高弹起了钢琴,无意中展示的小细节,已经让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昂贵的手表、闪闪发亮的戒指、考究的衣服。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过,凡是都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被现实打击过的物理学家,曾经酗酒放弃人生;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识别一个人却很标签化;一直不怎么说话的退休军官,看似认定了孤儿有罪,但其实内心里却是另外一个想法--他认为孤儿无罪,但他希望能够给他一个最好的结局。
   在这样的场合,公民义务也无法阻止人们赶时间,好像随时打算随大流,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和稀泥精神。也有人打算大干一场,但注定会为其他人的不认真而焦虑急躁。
   第一个敢于做唯一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个人也未必从内心里认定孤儿无罪,只是这种一边倒,没有经过辩论的看法,是否可靠?他心中存疑。也许应该给少年再多一次被印证的机会,给法律和真相一次机会。
   最重要的是,唯一一个反对者,要面临的压力,是这个社会的集体偏见,他必须要向这种偏见挑战:车臣孤儿为了复仇杀害了他的俄军官养父。从身份上说,人们的认定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身份背景好像必然会联想到这样的故事,必然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甚至,人们认为,那位没有尽力为孤儿辩护的律师,代表着“某种正义”,而不是律师的失职。忽然想到了中国的《十二公民》,富二代和贫穷生父的身份认定,谁是弱势群体一目了然,却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论真相如何,富二代因为这样的标签忽然间变成了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当时吵得最凶的就是李某某事件,因为决定采取无罪辩护,好像律师都成为了众矢之的,被指为了赚钱不论是非。其实无罪辩护只是法律的一种辩护方式,只是代表目前的证据也许无法认定嫌疑人有罪而已。
   法律作为人的最低道德底线,一开始制定的时候就是从受其束缚的人的观念出发的,这就是为了在很多亚洲国家,强奸幼女罪甚至会得到比较轻的判罚,这是人们过去的观念,还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理越辩越明,开始只是提出一种法律精神--质疑、求证,一点一点推进出真相。一开始事不关己的人们,观点开始摇摆,开始自发的求证,并逐渐坚定自己心中的想法。当一个人心中的观点越发的坚定和清晰时,他会开始较真儿,就好像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一样,人人都会去维护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于是,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不过,俄版的《十二怒汉》,提出的观点是: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可以为人所正确利用的。但是,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也许更需要的是高于法律之上的仁慈--修补已经出现断裂的民族情感,这一点,法律也许无法做到,只有仁慈可以。
   看起来,这和日版的《十二怒汉》是完全相左的观点--日版提出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理大于情理。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发点,结果却是一样的。
   我还想补充一点,作为少数族群,长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法律和暴力机构也偏向主流时,他们只能通过一种法律之外的,极端化的组织维护自身的利益,譬如俄罗斯的黑帮和中亚群体。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毋庸置疑,再怎么深层次的原因也都并非可以原谅的“情有可原”,这是我有时候神烦记者写一些过度悲情误导舆论的深度剖析的原因。
   不过,病的是整个社会。

 3 ) 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几个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所以不吐不快。
第一个,少年与车臣部队的士兵们共舞。
站在整部影片的背景来看,无疑这是表现了俄罗斯对于车臣不可磨灭的良心。因为整部电影回忆部分的基调都是萦绕在俄罗斯对车臣分裂的镇压战争中,俄罗斯文化中对于车臣战争的定位与理解在这一段其乐融融的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车臣并不是如战争一样邪恶,他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这一段舞蹈在让人看过电影之后不禁思考,人性的美在战争面前真的太过渺小。
第二个,第一次投票时,物理工程师1:11时的忐忑、不安、但又坚定不疑。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正如《乌合之众》里所说,一个团体鲜有理性的智慧,但是当这些乌合之众里的一个人展现出领袖的勇气时,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要对抗大众,需要面临的自我与他人的质疑无疑是非常让人难以忍受的。这位俄罗斯演员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并没有力排众议的坚定决绝义无反顾,而是惶惑中带有不容置疑的态度,让人信服,他只是站在一个尊重生命的角度来看待这起案件,而不是在买西瓜。
第三个,少年说自己很冷时,开始跳舞,跳的正是当年与车臣士兵们一起时的舞。这一幕让我胸中不禁狂涌大男子主义的蛋汤!每一个少年梦中多少都会有军人热血男儿的影子,年少时与心中的英雄们一起起舞这成了这个孩子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当自己在监狱中生死未卜,而又饥寒交迫时,他用这段舞蹈让自己从身体到灵魂感到了温暖,自己的养父就是当年士兵的英雄之一,如今自己却成了杀害他的嫌疑犯,这段舞蹈也包含了嘲讽与无奈。
片子表达的内容有很多,我只是对这几幕印象实在深刻,最后尼古拉退役军官收养了车臣少年,并且问道:你记得那些人吗?我们会找到那些人的。这里想表达什么呢,我很期待。

 4 ) 一肚子怨气啊......

这片,自己理一下,自己看。

开始,由那个发明家开始搅局:以西瓜的故事来说明事实的重要性。
他的故事:想死却最后获得别人理解的故事。
社会观点:好的发明无人问津,不能报国只能报己。

其次:犹太人改变观点:认真负责、全面看待问题。
他的故事:凡事总有可能,父亲与德国军官妻子的爱情故事。

发明家提出了刀的疑点,质疑检察官的判断。

地铁员改变观点:合理的看待一件事会改变事件的本身性质。
他的故事:叔叔抢劫银行的故事。

守墓者提出了社会问题:官僚机制形成的处理实事畸形方式。

演员开始改变观点:因为很多事实并不可笑。
他的故事:关于真正笑的故事。
社会观点:人一旦遇到需要认真处理的东西的时候,只会打哈哈了事。

大学教授改变观点:整个案件的逻辑性有问题。

医生的故事:一个外来人在俄罗斯的生活,站在人才的基础上。

进行老共产党员证言真实性的验证,结果为不可能。

医生改变观点:证言不实。

哈佛商人反水,出租车司机证明了外来人对本地安全和就业的威胁。

守墓者改变观点:这是一起由于房屋拆迁造成的敲诈嫁祸案。
守墓人的故事:用私人赚钱的法则及建校。
社会观点:很多责任该由社会承担,却只能由民众自发进行。

出租车司机改变观点:寡妇的证言是因为妒忌造成的假供。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儿子不变的微笑......
社会问题:强权下的屈服和痛苦

艺术家的观点:杀人罪不成立,但无罪的话在这个社会很快被杀,建议有罪,并希望集体帮助这个孩子。
个人均以各种理由推脱,社会问题:不做实事,扯皮啊。

最终结果,无罪,少年由艺术家收养,全篇结束。

翻拍片啊,但题材不错,一边骂管理机制、一边讨论民族问题。不可解,我一直这样认为。以前和别人讨论过新疆帮和新疆人才的问题,无解。

 5 ) 无法翻拍的电影。。。

  先看了这部,再看了原版。。
  
  原版中有句话:“合理怀疑,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让我颤抖啊……
----------------------------------------------------------------------------------
  这部加了很多俄国国情进去。剧中人物丰满了很多。有了各自的职业和故事。而正是因为各自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性的方面来认为罪犯无罪,而非“合理怀疑”。
  情节拖沓了很多,没有原版紧凑。而且那几个人的故事也难以引起我的共鸣。
  那个计票的人最后欲言又止的演技真是棒,还以为他会说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然后逆转,全体认为有罪,然后end。这就牛逼了。可惜憋回去了。。。我能说脏话吗?!
----------------------------------------------------------------------------------
  这一版本中,那个计票的老头在最后一次投票时,说:那个管子在待了40年,还会再用40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来这里断案,商量,轮流发言,就这些。可事情还是一成不变。
  40年是指他们的司法制度?还是指1957年的原版电影?
  应该判无罪,但出狱后被杀死的概率很大。如判有罪,至少能活,而且还有机会翻案。明显有罪判定对被告有利。
  俄国佬翻拍老美的经典,但又想比老美的“合理怀疑”更牛一点。
  于是有了些心灵鸡汤的小故事,有了一些有浅显寓意的小场景,最后还让那个可能是凶手的车臣崽子再被俄罗斯人收养一次。。。
  到结尾生怕你还看不懂俄国的优越,俄国人的人性的善良高尚。再给出一段字幕: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谁更牛逼?谁落了下层?
----------------------------------------------------------------------------------
  原版九十多分钟,这部两小时三十分还多……加了回忆、战争场面、歌舞、功夫(高加索刀法~)、心灵鸡汤、文艺、小清新。。。这是要闹哪样……
  你看豆瓣类型介绍里是怎么分类这两部电影的……
----------------------------------------------------------------------------------
  六十多年前,十几个演员,几个场景。就拍成了一部经典电影。
  对设备环境要求极低,甚至直接就可以改成话剧。
  俄罗斯在2007年翻拍了!效果也不错。
  而我们。。。想翻拍也不能!
  

 6 ) 12怒汉: 大审判

“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

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Sidney Lumet的《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俄版虽然沿用了美版的故事框架,但是形式和内涵都突破了美版。故事场景从狭窄的审议室变成了空旷的学校体育馆。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尺。

159分的片长,却丝毫不觉得漫长。摘录了一些喜欢的影评 正面评价(人性与俄罗斯的大社会背景) 负面评价(案件逻辑与法律判决)

 短评

7.9

4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承受的主题太宽大,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漂浮,但仍然是部好电影。

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民主并非投票,而是不停止思考。如果停止思考,不讨论只投票,第一分钟男孩的有罪判决就能定下来。你把这称为民主?对不起,没有反对意见的交锋,就谈不上民主。

10分钟前
  • 玻璃蔷薇
  • 力荐

几年难遇.

12分钟前
  • ⒹⓎ
  • 力荐

尽管是法庭戏,精彩依旧难掩。还在怀念当年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导演是天才。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再看一遍

20分钟前
  • 徐徐
  • 推荐

俄罗斯竞选200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作品,《烈日灼人》导演新作。没看过原作,这部翻拍的确是很长很叨逼叨…150分钟,第100分钟时小觑了10分钟,醒来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了…这是一部你得双眼盯紧字幕、脑子急速旋转、耐心、静心观看的片子…奥斯卡外语片是我也不选它。

2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泣涕连连

24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力荐

让人想到了《哗变》,12个老男人的戏真棒~

26分钟前
  • 老探戈
  • 力荐

要完全看懂对白不容易

28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拍得这么花里胡哨干吗?我还是喜欢美国人的老版本

32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相对于原版的密闭空间、抽离背景,此片插入了大量时代符号、个人遭遇,不再强调法律公正的绝对性,陪审团显得更人性化,态度的转变源自自身经历,其软弱和动摇更具说服力,也侧面解析了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表演非常赞,基调更悲凉;想表达太多,略有杂乱,部分指涉无法解读。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算成功的翻拍,导演加入了很多俄罗斯元素,包括对寡头政治的影射,但导致全片过度拖沓,给观众的感觉并不好,面对演员长时间并不动人的个人叙述,稍微急性的人,很容易会失去耐心。远没有57年美国版能紧紧抓住人心,拍电影有时候1+1并不大于1.

40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要看第二遍的影片,12个老男人的优秀表演。

43分钟前
  • 力荐

考验了导演叙述耐心的力作,比57年的版本更丰富丰满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不是关于法律,而是关于仁慈。

49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换了个地儿重新拍,非常好的延续了原作的神韵

50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老骨头们演技太棒了

51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冗长、杂乱而且煽情,还不如中国大陆那版。57版的靠的是严谨的逻辑,理性的自觉,公正的自主,内怀的慈悲,最后不得不令人信服,再叹而伟大。俄罗斯的这个版本,几个人几段人生经历的故事就乎拉碴煽过来了,末了来句“仁慈比法律重要”。若此,信佛祖耶稣即可,要法律何用?7.5

5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线索太多,台词嫌冗长,还是更喜欢原作的精炼。

60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