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记录片美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26 01:25

详细剧情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长篇影评

 1 ) 《音乐的故事》——3“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观后感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优雅与感性的时代。神圣的宗教音乐不再占据音乐的中心,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的主流地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维也纳乐派三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发展下进入黄金时代,18世纪后期,和声的应用已经在他们笔下展现出极其严谨规范和完全成熟的形态。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和建筑师一样,迷恋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崇尚理性主义、象征主义与对称美,这些无不体现于音乐的和声内容与曲式结构中。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裁形式:交响乐。令我着迷的是交响乐的意义,它不同于简单质朴的优美歌曲,也不同于用情节串联起来的歌剧,交响乐的目的是探索,选择一些旋律去拓展它们,这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位演奏者都听命于指挥,而指挥不依靠叙述、情节或者文字,通常也不描绘任何东西,以略微不同的速度松散地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音乐领域上的变革通常都是紧跟于美术潮流之后的,当时的交响乐却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不存在相仿的形式,直到120多年以后,这种抽象的表达才成为视觉艺术中的热门。

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便被作曲家们的情感意识带上了个人色彩。

莫扎特的音乐通常给予人天真烂漫的情感,然而,生活在帝都维也纳高雅贵族圈里的他从未全意融入过那个世界,这让他歌剧中展示的天堂与地狱,还有精神与肉体都带有古怪色彩。人们在他的音乐中也能瞥见生活的阴暗面或精神的孤独不安,但他的真实感情,都隐藏在18世纪艺术家们端庄得体的面具之下。18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肮脏不堪,危险残酷的时期,只有极少数特权者例外,但莫扎特并不想重现那些苦难,他的音乐表达着“我将尽力展示美的一面”“因为那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当时的画家和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升华人性,在人世苦难面前,莫扎特展现的是高贵同情心。他的音乐是纯洁的,既不愤世嫉俗,也不恃才傲物。

当海顿和莫扎特试图揭示人类情感时,他们选择了温和有礼形式,贝多芬则在音乐里肆意宣泄内心的混乱,他将公众和艺术家的关系推到了新高度,他的音乐不是在讨好观众,而是在质问观众,他在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是他突破现成框架的第一个重大标志,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的雄心与他的音乐一同滋长,在宣告它的新颖与结构或编曲技巧无关,也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它的态度。《葬礼进行曲》的伟大在于它不妥协的严肃性,贝多芬仿佛在宣告,悲伤就是悲伤,痛苦就是痛苦,而音乐就是直面黑暗的艺术。从《英雄交响曲》开始,贝多芬的音乐变得严肃真挚,毫不掩饰他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目标,贝多芬的真正意义在于他改变了整个音乐理念,改变音乐的形式或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重塑了音乐的目标。贝多芬宣告交响乐不仅是音乐,更是解读世界的工具。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音乐开始以改良人性为己任,梦想着一个新的乌托邦,并让艺术为人类的团结服务。

不仅如此,贝多芬还引导了19世纪音乐的新方向,贝多芬独立将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了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他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了他的音乐,音乐由信仰、美丽或者优雅驱动变成了取决于作曲家的内心,通过描绘自身和自身的情感,不仅音乐融入了作曲家的个性,大自然也被赋予了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其《田园》树立了用大自然比喻人类情感的典范,因此,贝多芬可谓是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类情感的表达,舒伯特用音乐描绘自然,借以表达心境,用自然还隐喻深层情感的思想。舒伯特和贝多芬还为印象派音乐打下了基础,用音乐描述画面,用音乐激发画面想象。另外,在19世纪另外一股工业力量的音乐潮流也可以追溯到贝多芬。

在我最初不了解贝多芬的时候,听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总以为其旋律不如浪漫主义的作曲家那么好听,也会常常想到他对待音乐的态度过于理性与严谨,不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所表达的情感那么丰富,如今才知道是自己太过于浅陋,贝多芬只是在用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创造的却是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本集纪录片最后,主持人提出了当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古典主义时期,对作曲家目标的定位日益分化成两级,是选择讨好观众,还是成为被误解艺术的殉道者。实际上直到如今社会,我们依旧在探讨这个问题,在主流大众文化与小众艺术音乐领域中徘徊。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想我还是会选择支持艺术的殉道者,因为在时代的变革中,能够推翻大众文化的人都是勇敢又孤独的。

 2 ) 《音乐的故事》第六集

《音乐的故事》第六集《流行时代(The Popular Of Age)》,这是一个由广播开启的音乐时代,也是一个能让人们免费收听音乐的时代,音乐的价值、风格在这个时代被改变。20世纪,收音机和留声机为音乐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录音技术也被发明,最重要的是,流行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20世纪晚期,新创作的古典型歌剧就像鲟鱼子酱,师一种用濒危物种制成的昂贵产品,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享受,大众根本无缘一见。”主持人这句话生动且恰当,20世纪初,为了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逐渐强势的时代能获得一席之位,先锋派古典音乐为了顺应时代变革将古典音乐进行改革,使前沿古典音乐变得粗糙和不协调,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和安东·韦伯恩等人开始放弃西方音乐固有创作技法,发明了一套新的作曲系统——“无调性”,也叫“12音”或“系列主义”。“序列主义”追求平等使用西式音阶中的每个音,任何音符都不能被视为曲子的重心。除了这一举动,古典音乐还进行了别的尝试,如放弃任何实际含义,追求“超现实主义”;与流行音乐合作,使自身的风格与商业潮流携手并进,代表作品20年代末的《三分钱歌剧》。 20世纪20年代是对于古典乐较为特别的年代,作曲家们将一些经典的音乐找出再用其它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模仿和恶搞,戏剧之王斯特拉文斯基在此期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突破了荒诞的超自然主义和守旧模仿之风,为古典音乐找到了发展的新方向。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时,共产主义作曲家、犹太作曲家等作曲家的作品在第三帝国被称打上“堕落音乐”的标签而禁止传播,对这种纳粹文化政策,一些古典作曲家幸运的逃走了,少数人留下选择挑战。30年代,匈牙利现代主义艺术家贝拉·巴托克是古典音乐界最有名的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巴托克主动要求加入纳粹“坠落音乐家”名单,作为一种公开的嘲弄和羞辱。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斯大林突然选择与作曲家们联合,这时音乐的创作风向转为爱国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1942年三月首演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献给正在遭受战争的家乡和人民。在美国,爱国主义音乐的形式与苏联的截然不同,为战争服务的不止流行音乐,如芭蕾舞曲《阿巴拉契亚之春》,它深受观众的喜爱,通过赞颂早期农业社区真诚、朴实的价值观,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进入50年代,新派音乐又选择了更奇怪的方向,比如以“发现声音”的名义创作整首曲子,以及靠丢硬币和看心情决定音乐走向,代表作品是约翰·凯奇1952年创作的的《4分33秒》。这一时期的美国音乐开始关注战后美国的社会现实,音乐剧《西区故事》由伦纳德·伯恩斯坦创作,斯蒂芬·桑德海姆作词,深受观众喜爱,在它诞生后的50年中,对作曲家影响颇深,填补了自1630年以来歌剧因为放弃通俗流行路线,而导致的的市场空白。接着电影院的出现,阻止了使即将要消亡的古典音乐。1938年,古典名家与电影天才出现第一次合作,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由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震撼配乐。 纪录片的题目虽为“流行时代”,但古典音乐在整部纪录片中占据了较大的时长,似乎也可称之为“古典音乐20世纪夹缝求存”的励志故事,纪录片中主持人用了许多幽默又恰当的比喻,来阐述作曲家们对古典音乐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3 ) 音乐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并对音乐创造发展的过程存在好奇之心,那么《音乐的故事》--发现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这部纪录片是你追溯音乐从无到有的旅程的最好选择,讲解人是音乐家霍德华·戈达尔。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既不用花哨的专业性的术语,也不贴误导人的标签,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被任何没有音乐基础的观众轻松接受,但也蕴含了稳固的音乐知识根基。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鲜又准确的音乐知识。大家一定不知道,对于人类的祖先,音乐曾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在公元前32000年法国肖维岩洞壁画中可以找到足迹。画下那些壁画的人,可能曾经把歌声作为救命的导航系统,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协助他们在洞穴迷宫中找到方向。该片便从此时为起点,以历史时间为脉络讲述了音乐发展的过程。片中依次介绍了早期较为先进的铜管乐器卢尔号、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和声和记谱法的发明与发展、世俗音乐、三度和声以及歌剧的诞生。知识的摄入往往会给人乏味的体验,但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解人却完全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如在讲授格里高利圣咏到奥尔加农的发展过程中,每次发展都带有音频的导入,使听众逐渐感受到由单声旋律到多声部音乐的饱满。在讲述记谱法的发展时,戈达尔用巧克力豆代表音符,既生动又详细地演示了记谱的过程。片中多次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引用现代流行歌,在引起听众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影片不谈流派,不谈概念,从音乐本身出发,非常不错的串联起了整个音乐的发展脉络,虽然只有58分钟,却涵盖着丰富的音乐信息。如果你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史,那你一定会从这部影片中探寻出更有趣的音乐知识。如果你对音乐史一知半解,那么看了这部影片,你会对西方音乐史有一个新的定义且由此爱上这门有趣的学问。

 4 ) 《音乐的故事》第三集

《音乐的故事》第三集《优雅与性感时代(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讲述了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一群性格鲜明的音乐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和肖邦。这些音乐家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如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但在19世纪之前的音乐中,并没有反映出这混乱的社会背景,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艺术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曾经巴赫、亨德尔音乐中信奉的宗教与道德被推翻,海顿和莫扎特等音乐家致力于发掘受观众喜爱的音乐,不再试图教化观众,从而扭转了作曲家的社会地位,这一举动始于海顿,被他的好友莫扎特发扬,而最后一棒则交于贝多芬的手中,也是在贝多芬时期,作曲家由门童变为贵宾,海顿所谓的“大众风格”获得了巨大成功。 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一些作曲家他们的音乐推崇“享乐主义”,一些原本很黑暗、龌龊的现实经他们创造之后,变得迷人、感性,他们的音乐内容包罗万象,极少出现让人不安和紧张的成分,但这也使音乐没有了思想深度,也不能反映出音乐诞生的时代背景,纪录片中以海顿《第99交响曲》为例,风格欢快明亮,对比当时皇后被送上断头台这一事件,效果显著,引人深思。据纪录片介绍,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大多是无忧无虑的,而和弦是旋律的基础,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和弦较之前的更为简单,可用的和弦减少到六个,反复使用一、四、五级和弦,这种一直到50年后,贝多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并且在摇滚乐中,三个主要和弦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除了喜欢简单的和弦,这个时期的作曲家还和建筑师一样,追求简洁的形式和结构。象征主义与对称美是海顿和莫扎特创作的重要原则,找寻完美的乐曲结构是他们创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交响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交响曲由曼海姆乐派的约翰·施塔米茨奠定基础,经海顿完善形式,莫扎特作为海顿的学生,八岁第一次创作交响曲时完全采用了海顿的创作形式,但其喷发式的旋律创作是谁也不能比的。 贝多芬的介绍相较于其它作曲家,在纪录片中占的比重较大,同时也刷新了我对这位天才音乐家的认识。首先,根据主持人Howard Goodall的讲解,贝多芬不是一位作曲家,而是三位,最初的贝多芬是莫扎特的克隆,有着钢琴家的天分,然后又变成“海顿二世”,最终由于耳聋使他与世隔绝,创作出使人震惊、沉醉的传世佳作。这一说法很好的概括了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历程。其次,虽然贝多芬在世人的眼中总是特立独行的,但在其音乐事业的初期,也是迎合和适应音乐潮流的,纪录片中将一位捷克作曲家扬·杜舍克(Jan Dussek)和贝多芬的一首奏鸣曲进行比较,不难听出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中有着强烈的杜舍克音乐风格,差不多在《悲怆》问世七年后,贝多芬不再模仿杜舍克、贝多芬和海顿,开始创作前辈们无法想象的音乐,如1804年的《英雄交响曲》,由于当时的人们长期受固并习惯于海顿的音乐模式,因此对于贝多芬这种嘈杂、急切换调的音乐不大能接受。这首作品后,贝多芬逐渐转换了音乐风格,重塑了音乐的目标,使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并取决于作曲家的内心,不仅音乐融入了作曲家的个性,大自然也一样。贝多芬将大自然赋予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如他1808年的作品《第六交响曲—田园》,这首交响曲也成为后世用音乐描写自然的典范。

 5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 创造时代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创造时代讲述的是公元1650年到1750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这个时代见证了纯器乐的逐步崛起和管弦乐团的起源,音乐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盛事。创造时代里最为奇特的一点是科学的进步,这总能迅速应用于音乐的试验与革新。此阶段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例如和弦的规律,可供使用的和弦以及演奏和弦的乐器全部到位了,就像凑齐了一台精妙仪器的零件。这与钟表业飞速发展有这巨大的关系。创造时代的人们痴迷于齿轮和轮子间的互动,运动与重力以及对时间本身的理解,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仿佛可以听到钟表指针的滴答声以及完美校准的齿轮在转动。

在这100年里,音乐经历了一次重大升级,依纪录片里讲述的,包括小提琴的崛起,现代管弦乐团的起源,交响曲的演变,协奏曲出现等,片中还强调了巴赫、亨德尔等优秀作曲家以及他们的音乐作品,其中巴赫的贡献更加突出。另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讲解人提到钢琴的部分内容。据片中描述1700年发明了钢琴这种乐器,有了强弱音的对比,但片中并未对钢琴的前身——古钢琴进行介绍。这一时代讲述公元1650年到1750年的音乐事迹,因此只讲述钢琴的发声原理以及发明家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建议,讲解人应在上个纪录片中讲述一下16世纪产生的古钢琴,这样可以与此部影片中的钢琴内容衔接起来,也能让听众更好的感受钢琴这个伟大乐器的发明,也不容易使两者相互混淆。

与上部记录片的风格相同,讲解人依旧运用了古典乐与流行乐相结合的叙述手段。在影片开头,讲解人就引用Somewhere Only We Know(2004)这首深入人心的曲子进行说明,这首歌登上过英国金榜Top 3,是笔者至今仍旧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从开头便引起了听众的听觉和视觉兴趣,这样讲解音乐知识的方式可以持续运用下去。

 6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

音乐系列纪录片《音乐的故事(Story of music)》共分为六集,由英国音乐家、指挥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主持,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六个重要阶段。第二集《创造时代(The Age Of Invintion)》,讲述了公元1650年到1750年之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 这一时期,音乐与科学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我们现在喜爱的音乐形式,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7到18世纪早期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首先,器乐体裁在这一时期上升到和声乐体裁并驾齐驱的地位。主持人介绍,这一时期科学的进步,使得音乐在不断的尝试以及革新。如小提琴的诞生,小提琴起源于1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工厂,在法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推动下,主要运用于皇家芭蕾舞团,并从一把小提琴逐渐增加至二十四把,后又加入了中提琴与大提琴,一齐演奏同样的旋律,这一模式为后来现代管弦乐队的雏形。而法籍意大利作曲家吕利使管弦乐队逐渐规范了现代管弦乐队,他掌管了皇家提琴队超过三十年,纪录片介绍吕利发明了一种浑厚大气的演奏风格,适合进行宏大的合奏,让·巴蒂斯特·吕利把过去在音乐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编制加以整理,制定出系统的固定的管弦乐队编制,以由提琴族各种乐器组成的弦乐组声部为基础。此外,还有另外一项创新,路易十四的芭蕾舞总以纯器乐合奏做为引子或开场,法国人将此称为器乐前奏(Overture),意大利人称之为序曲(Sinfonia),这一形式被歌剧吸收,序曲的篇幅变得越来越长,最终演化成交响曲。科雷利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小提琴家,确立了乐队中统一弓法的形式,明确了大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将小乐器组设计成三重奏鸣曲的格式,亨德尔和巴赫的独奏奏鸣曲与乐队协奏曲就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为协奏曲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让一把小提琴与整个乐团形成对比,独奏协奏曲由此登上音乐舞台,维瓦尔第对于纯器乐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创作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配器试验。 17世纪的作曲家通过不断的实验,还发现了“和声进行”,将和弦串在一起可以推动乐曲前进,当时的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就精通此道,他常常选用一小节的音乐旋律,然后多次重复,就能写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他的作品《黄昏赞歌》中,典型的和弦组被后世的作曲家借用,用的最广的一组被称为“五度循环”,它利用七音作为和弦中的过渡。科雷利、维瓦尔第等作曲家,都有将“五度循环”运用在作品中。17、18世纪的作曲家热衷于和弦的探索,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这之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深受维瓦尔第的影响,继承了维瓦尔第的遗产。此时的音乐中心已经一波三折,由意大利转向威尼斯,最终抵达德国。巴赫与亨德尔同于1685年出生,两人出生地仅隔80公里,却从未碰面。巴赫的作品数量庞大,包括300多部清唱剧和大量的管风琴曲,他的音乐通常为宗教音乐,巴赫的创作相比前人突出独唱的作用,他使用大量的返始咏叹调,如《约翰受难曲》等。尽管巴赫的声乐体裁数量浩瀚,但是巴赫的真正天地还是在器乐,特别是管风琴音乐,那时的管风琴和羽管键琴与今天的不同,要求在一个音区内力度保持不变,远离模仿人声的表情和主观的情绪,如他的《赋格的艺术》和《平均律钢琴曲集》,总之,巴赫的作品以复调音乐为主,构思严密,富有理性和逻辑性。亨德尔的创作核心是清唱剧和歌剧,亨德尔的清唱剧不是虔诚的教堂音乐,而是戏剧性的娱乐,接近并适应英国人的审美,音乐构思恢弘而富有戏剧性,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戏剧性之浓郁,在音乐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亨德尔众多的圣经题材的清唱剧没有宗教思想的福音性和礼仪性,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清唱剧,而是用音乐表演的民间戏剧。这种新的戏剧风格的主力是合唱,最大程度的提高它的戏剧可能性。虽然清唱剧中那些伟大的合唱虽然有大量复杂的复调结构,但是整个的音乐风格往往倾向于建立在主调音乐的合唱写作。这些合唱的旋律简单坦率,往往比较通俗易懂。亨德尔在注重合唱的同时,他也没有完全忘记咏叹调、二重唱和宣叙调,但是,他的重心依旧放在合唱上。 纪录片内容详实、干货满满,将公元1650年到1750年之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串联起来,条理清晰。但在讲述现代管弦乐队的历史时,我认为节奏稍快,可以更加细致。巴赫与亨德尔这部分令我印象深刻,在我看来,虽然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风格迥异,但他们的作品的创作手法、题材以及风格都代表了当时音乐的最高成就,他们的音乐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不断地了解两位杰出音乐家留给我们的作品,并且将他们的音乐永远的传承下去。

 短评

「沿袭」和「回溯」的游戏。

7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信息密度高,一集看下来都有点消化不良。每隔两年应该重新复习一遍

9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Howard Goodall也太全能了,弹琴唱歌样样能来,脚本也写得很好,种草了好多没接触过的音乐类型(但是一说乐理我就犯困啊啊啊)。《布兰诗歌》的创作背景竟然还跟纳粹有关,虽然一说出来也变得很合理了……

11分钟前
  • Go East
  • 力荐

主持人较为偏重李斯特、瓦格纳~本Bach迷有点不爽~当然,他还是相当开放、包容,不会搞鄙视链那套。这片有个特点,每个阶段的音乐,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会配以相应时期的绘画作品,不仅能更好理解那个时代音乐、绘画的整体艺术风格,也能帮助记忆,比如看到绘画会联想到对应时代的音乐,反之亦然。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国黑人音乐的分析,提到了华工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流后的产物,蛮有意思。以前看的,补记,忘了不少。当然,这种纪录片不可能只看一遍,没事拿出来温习。

14分钟前
  • nani❗💛💙
  • 力荐

开场曲Poker Face。(1)发现篇:纯四五、大小三。(2)创造篇:和声进行,重力效应。(3)优雅与感性篇:一四五和弦,红白蓝三色。(4)悲剧篇:博斯《人间乐园》。(5)反叛篇:蓝色狂想曲,交响情人梦。(6)流行篇:披头士,极简风。

17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前面就挨个膜拜古典大师,兜兜转转到最后一集,我还是不得不对着虫大喊出一句:fuck it!pop music rules the world!!!!💥

22分钟前
  • 力荐

音乐,好难。。

24分钟前
  • 可以证明
  • 力荐

第一二集涉及古乐,虽然基本都是些入门级的作品和作曲家,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还算不错

27分钟前
  • classical.lm
  • 还行

这人家得学一年的西方音乐史

28分钟前
  • 悲情胡三万
  • 力荐

牛逼

30分钟前
  • 眺尾花花
  • 力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NuUaKJvEpoP4OTYb2NQ8lihO--M1J99

33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2020-12-4 拖了很久才看完,反正即使有字幕也看不太懂那么多乐理知识了

37分钟前
  • xixi嘻嘻
  • 力荐

各种艺术的共通点是什么?乐由心生,人变了,音乐才会变

42分钟前
  • 下河迷人羊果朗
  • 推荐

几乎超越了市面上的音乐史著作,不从风格和流派角度梳理音乐思潮,而是紧扣音乐本身,抓住那些为音乐史贡献了新因素的作曲家,并考究这些新因素中真正的原创成分和因袭关系,不发空谈,不谈主义,非常耐看。

47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力荐

Howard Goodall的思路很清晰,有讲乐理有讲时代政治,措辞和运用的比喻都很贴切,相当不错的普及,而且不失幽默感。

50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力荐

自学过几本乐理以后,总是对其中的各种和弦以及各种变来变去的头大,所以一直想了解音乐的历史,买了几本厚厚的音乐史书,倒也没有合适的心情读下去,今天刚好看完这个音乐的故事,也算是简单的梳理了一下音乐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各种音乐技巧、标准、风格等等融合交叉,稍微平复了我之前的很多困惑,又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音乐了。。但愿我的原创歌曲早点出来----慢慢来吧

54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讲解很专业又不失幽默感 音乐小白也能跟上

58分钟前
  • 豆芽
  • 推荐

力薦!對古典樂小白來説,樂理知識的講述非常直觀清晰,大叔對諸位音樂大師的吐槽也相當精準到位,哈哈哈哈哈~

60分钟前
  • 力荐

一鼓作气啃完了

1小时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比起过去的世代,我们更容易识别巴赫的要求。我们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出现无数的风格、声音与听觉色彩,那些回音和声响仿佛透过一扇开启的窗户迎面扑来。我们就好像拥有千百种游戏的孩童一样。终于,我们抵达了一个目的地,在那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音乐——只有一个令人雀跃的简单规则:“播放”(play)。

1小时前
  • 悠然下午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