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科幻片美国1993

主演: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卡罗琳·古多尔,乔纳森·萨加尔,艾伯丝·戴维兹,马尔戈萨·格贝尔,马克·伊瓦涅,碧翠斯·马科拉,安德烈·瑟韦林,弗里德里希·冯·图恩,克齐斯茨托夫·拉夫特,诺伯特·魏塞尔,维斯瓦夫·科马萨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7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8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9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15:14

详细剧情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恶之花


 ---略论二战电影中的纳粹军官

给人类带来无尽灾难的二战,留下了无数的悲情故事,呈现这些故事的电影精彩纷呈、经典辈出,在二战题材的电影里,有一类人总是能勾起人们滔天的愤怒,恨不得对其食肉寝皮,这种邪恶的存在就是那些无恶不作的纳粹军官们。作为纳粹德国的爪牙,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给二十世纪的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伤痛。这些魔鬼已经和纳粹德国一起灰飞烟灭了,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现在只在影像世界里,作为一种审判对象而存在。

一、恶行

侥幸从集中营逃脱的奥地利犹太诗人策兰在他的名作《死亡赋格曲》写道: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们,无疑是一些杀戮机器,这些屠夫把杀人当成艺术一样孜孜不倦的追求,像一个大师一样花样翻新、技法多变。

《苏菲的选择》中那个纳粹军官强迫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残忍的选择,一个可以获救,而另一个将被毫不留情地推入焚化炉。这个变态军官在杀人的同时,还对受害人的亲属附加了精神虐待。《潘神的迷宫》中纳粹军官维达尔上尉,用日常工具锤子、钳子残酷刑讯抵抗组织的成员。这位军官把活人当鱼肉一样任意刀俎。《伪钞制造者》里,造假工厂围墙外的纳粹军官们,则用强制犹太人穿小鞋跑步的方式把他们折磨致死,而造假厂内萨利极力掩护的患了肺结核的年轻画家,还是被主管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纳粹军官赫佐格的属下杀掉了。在这些纳粹军官看来,犹太人不是人,可以任意虐杀,患病的犹太人更是垃圾,需要及时清除。《美丽人生》里即将败走的纳粹,逃跑不误杀人,射杀了那位乐天的伟大父亲。

而在“杀人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是《辛德勒的名单》中主管集中营的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他以杀人为娱乐,早上一起床就拿着狙击步枪射杀在劳作的犹太人,出尔反尔的杀掉他“赦免”了的犹太小男孩,还隔一个枪毙一个犹太人。他把杀人当家常便饭,杀起人来和游泳钓鱼、唱K解闷一样轻松自如,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杀人兴致来了,就掏出手枪往犹太人头上招呼。

总之这些衣冠楚楚衣冠禽兽的纳粹军官,被希特勒的极端种族主义洗脑后,对生命极度漠视,他们是恶魔在人间的化身,其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二、才艺

如果希特勒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画家,那么二十世纪犹太人的眼泪就不会倾注成伤心太平洋。纳粹军官们是屠夫,但并不是莽夫,其中不乏有学识、有修养、有风度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名校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盖世太保头子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富有音乐天赋,小提琴和钢琴都很拿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君特•格拉斯在自传《剥洋葱》里透露他年轻时曾参加党卫军。失意画家希特勒亲自设计的纳粹肩章、臂章、徽章、党旗,构建了一个专制政权的独特美学体系,据说,当年有些年轻人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初衷不过是因为纳粹制服更帅气。希特勒癫狂如艺术家的演讲,更是能让那些热血青年沉浸在激情的海洋里,不知不觉上了他的贼船。在电影里,纳粹军官们的“才艺”也有所表现。

《辛德勒的名单》里阿蒙•戈特带队扫荡藏匿的犹太人,弹钢琴为杀人助兴,在洒脱奔放、行云流水的钢琴声中,夹杂着冲锋枪扫射的急骤短促的催命音符。《黑皮书》里那位残暴贪婪的少尉弹琴唱歌有一手。《钢琴师》中那位给钢琴师送面包、果酱、军大衣的纳粹军官,无疑是有一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是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的。

卫慧的小说里有女孩幻想和脸上挂着军靴的纳粹做爱,在她们看来这些颇有艺术修养的纳粹军官混合了优雅、性感、野蛮,甚至颇有小资气息,这些既优雅又有施虐倾向的危险分子,能够满足她们病态的情欲。

纳粹军官们是迷人的,不过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头凶暴的怪兽。不管怎样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他们还是斯文屠夫,弹琴杀人两不误,他们的艺术修养并没有使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倒是他们血液里艺术家的疯狂让他们把杀人也当成了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这些有艺术家气质的怪物,造成了这样的艺术困境: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三、人性

和那些视人命如草芥的纳粹军官谈人性、讲人道、争人权,无疑是夏虫语冰、缘木求鱼、与虎谋皮,不过毕竟他们不是异形、不是外星生物,他们是人性黑暗面的集大成者,但即便他们有着狼人的暴烈、吸血鬼的狠毒,也还是由人变的,其人性的光明面纵使少之又少,毕竟还是有一点点残余。

《辛德勒的名单》里纳粹军官阿蒙•戈特爱上了为他服务的犹太女孩,在地下室,他对犹太女孩欲说还休的表白,那种内心的矛盾挣扎煎熬,无疑是人性毕露的。但是,他终究舍弃不下手中的权势,不敢越界,好好的一场浪漫表白变成了一场暴打,以凶相毕露来掩盖他的怯懦软弱。爱上伸手可及的美丽姑娘,却是咫尺天涯,在他施虐的同时又何尝不在受虐。最后,他还是让辛德勒把这个女孩买走了,放了她一条生路。这个“杀人艺术”的大师,终究不是铁板一块,在一颗狼心里还有些许柔情。

《黑皮书》里那位上尉,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和艾丽丝有着同样痛苦的经历,亲人在战争中罹难,只剩下孤家寡人。他居然为艾丽丝找了一份工作,在揭穿了艾丽丝的犹太人身份后居然放过了她,战后还帮她寻找那位抵抗组织内部的奸细。他还和抵抗组织私下讲和, 不杀抵抗组织成员。《钢琴师》里那位犹太天才钢琴师在废墟里被纳粹军官发现,合乎逻辑的下一个镜头是纳粹军官拔出手枪毫不犹豫的把钢琴师毙掉。但是纳粹军官没有那么做,居然要求钢琴师弹琴,他做了一回听众,折服于钢琴师的琴技。之后他多次给躲藏在废墟中的钢琴师送来给养,让他熬到了战争结束。纳粹事业的江河日下,让这位纳粹军官从迷梦中醒来,成为了“人”, 回归了他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本色。《伪钞制造者》里纳粹军官赫佐格给了萨利治结核病的药,毕竟人性未泯,最后到假币厂拿钱逃跑,被萨利撞见,萨利放过了他。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里看到希特勒统治集团里的高级军官,曾数次刺杀这位能止小儿夜哭的元首。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终究不是一场空,希特勒的暴政要把这个星球变成魑魅横行的暗黑世界,但是即便是纳粹军官们身上的人性之光也还是没有完全泯灭,文明的香火未曾断绝。他们毕竟还是人,有文明的因子在血液里流淌。二战题材电影展现纳粹军官人性的一面,当然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对“人”有信心,对“人”的未来有信心。
四、幽灵
    
《纳粹追凶》里隐居小镇的漏网老纳粹军官,被热爱历史的高中生发现了真实身份,中学生胁迫他回忆过往,命令他做这做那,把他当猴耍,但是纳粹的因子还是根植于这个老纳粹的血液,他的獠牙最终还是露了出来,老纳粹引诱那个中学生杀人,两人成了共谋。最终高中生也学会了纳粹的手段,把那个想要找他麻烦的老师治得服服帖帖。影片最后是高中生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毕业演说,那么祥和喜庆的画面,却是让人不寒而栗。纳粹的幽灵找到了新的宿主,在这个已经变得邪恶的中学生身上借尸还魂了,纳粹的幽灵在和平时代仍然阴魂不散。

纳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纳粹的精神还是一直流毒无穷,因为纳粹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按照李安的句式就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纳粹。影片的反思是深刻的,每个人都可能变得残暴狠毒,每个人都有成为纳粹的可能,我们要警惕新纳粹主义者之类的极右团体,我们更要警惕我们自己,不要让纳粹的幽灵在我们身上复活,不要让人间惨剧一再重演。

五、恶 、美

二战电影里的那些纳粹军官们,他们作恶,他们人性未泯,他们留下危险的精神遗产,他们灰飞烟灭,他们成为影像美学之一维。按照现代主义的概念,这些纳粹军官银幕形象是反向诗学的代表,是另类的美的载体。

那些优秀的二战电影,从来没有对纳粹军官们在妖魔化的基础上进行脸谱化的表现。在这些优秀电影的沉痛反思里,纳粹军官们是被异化了的人,是被反人类观念扭曲了的暴政工具,他们是噩梦的制造者也是梦醒时分的幻灭者。在电影王国里,纳粹军官除了作为一种审判对象而存在,他们还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不过他们的美是邪恶之美,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恶之花。


 2 ) 值得被永远铭记的辛德勒

这是我看过的一部印象深刻的影片。战争无疑带来的只有痛苦,身处战争时代的人更是苦不堪言。看到德国军官屠杀犹太人的场景,即使是躲在暗处也无法幸免,真的是草菅人命。这时候辛德勒的出现真的宛如救世主,为流离失所命悬一线的犹太人提供了所谓避难所,让他们在自己的工厂里面,至少不用担惊受怕。辛德勒跟一个视人命如蝼蚁的纳粹军官谈过饶恕才是权力而不是杀戮,很可惜即使做了尝试,军官还是坚持不下来,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戮。集中营里面的生活真的是水深火热,被奴役的犹太人不仅要卖命地劳作,还得面临着随时丧命的危险,当辛德勒向德国军方买下1000多人,名义上为自己生产军备用品的工人时,有个在集中营的女犹太人说最糟糕的已经过去了,我真的很受触动。即使是活得不如蝼蚁,她们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只要还是活着,总归还是有希望的。史丹说,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确实,这1000多人的名单,对于战争时代的犹太人来说,就是希望。辛德勒花了一大笔钱买下的犹太工人们,几经波折一个不少的聚集到辛德勒故乡的工厂以生产军需用品为理由,得以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谋生。而辛德勒工厂,在收纳1000多犹太人工作的那几年,没有生产过一批上得了战场的军需用品,反而是靠着辛德勒的家底生存了下来,终于是等到了德国投降,犹太人被解放的时候。在辛德勒逃难之际,戴上史丹等犹太人表示感激的戒指之时,他哭得像个孩子,后悔没能把自己的汽车自己的胸针卖出去,还能换回更多的犹太人的生命。可是身为纳粹党的他,其实本可以跟同伴一样以屠杀犹太人为乐,或是袖手旁观,他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成为拯救犹太人的英雄,而他却选择了后者,其实已经足够了,那时候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更何况是1000多人,这是无法估量的功德。到后面,生存下来的犹太人到他墓前放石头感激他的救命之情时,我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辛德勒他值得被历史铭记,不仅仅是之于被拯救的犹太人,更是整个世界。看完影片,真的衷心希望世界和平。

 3 )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

假如非说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那我想纵使它想要表达的终极主旨是“救”,可它最最基于的,却归根到底还是“赎”。

就像辛德勒说得那样,有幸存活下来的那近一千两百条生命,比起他,更需要感谢他们自己。因为这个种族特有的聪明头脑和踏实肯干的劳动,使他得以利用他们去获取大量财富,然后,因为他们自身劳动的所具有的分量更重的剩余价值,他们中的一部分有幸存活下来。

若按此说,听起来这片子所讲述的更像是一个种族自我救赎的故事。可倘若完全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会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产生想要亲自往墓碑上放一块石头的冲动呢?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为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故事提供了除人物以外的一切必备要素。而他慷慨地实行这种“提供”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人性被普遍扭曲的、惨绝人寰横尸遍野的年代里,对人性做出的激情反思。比起这种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更宝贵的是这种突破和所谓的“激情”。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肯定地说,若我自己置身同等绝境,也会做出别无二差的相同选择。

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屠杀、灭种的行为双方当然会被自动地划分为屠杀者与被屠杀者,这大概是从自然生命角度来说。那如果从精神上来说,施暴者,他们中的一些脆弱个体,不也是在经受一场精神上的屠戮麽?……在与战争有关的众多的附加价值中,“以史为鉴”当然不可避免,“呼吁和平”更是永恒主题。

可在现代社会中,除了要对施虐者众怒相向、口诛笔伐之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至少是和人性、和人有关的东西。因为战争终归结束,而人却会自觉地、或某种程度上被迫地繁衍、生存下去。

而在这浩浩荡荡、不知所终的进程中,我们并不能做到轻易地让所有人都明白这道理: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entire.

 4 ) 辛德勒的名单 17-7-15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性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5 ) 历史上最刺眼的红

一边看电影一边记了五页的“笔记”,可是当真正要开始写的时候却很难下手。
要从沉重的心情中抽身出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还是一个讲述犹太人的故事,但是和上次看的《美丽人生》有所不同,色调上,角度上。
《美丽人生》是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讲的,而《辛德勒名单》则是将一个德国纳粹人人性逐步被唤醒的过程。

或许我这样概括并不准确,但这却是我最强烈的感觉。

 

1939年9月,波兰的犹太人被驱逐到克拉科夫,并且被限制生活在隔离区。
当时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买下了一间倒闭的公司,创立了一个制作军用品的工厂。
由于犹太男子7马克一天,妇女小孩5马克一天,而工资全部归政府,同时波兰人佣金比较高。
于是,辛德勒选择了犹太人。
也是这一选择,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1943年3月13,德国在克拉科夫进行大屠杀,辛德勒看到城里这一幕,心里那种要拯救犹太人的呼声也越来越响。
重新开了工厂,招揽工人,利用他的财产跟德国纳粹要来一条又一条的人命,还救了一批被送往集中营的女人和孩子。
最后德国军战败之后,犹太人得以解放。


1974年辛德勒去世。一开始,影片就播放着“黑色星期日”,给整部片就定下了一个基调。
然而在德国军人花天酒地的地方,却是一派的“欣欣向荣”。即使是黑白片,你也能看到灯红酒绿,只是剥了这层皮剩下的不外也就是无声的黑白。
突然间想起莎士比亚一句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
我想这已经足够概括那样的场面。犹太人开始被赶往隔离区,是悲剧真正的开始。
把整整一个家装在几个箱子里,这就是他们2千年来的命运。
财物的丢失还在接受范围之内,而当时路边一个小女孩兴奋地大喊“goodbye,jews!” 这才让人从心里冒起寒意。
小孩子,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是作为最纯真的,不被玷污的圣体,然而在这个最恶的民族里,就连小孩都本能地对犹太族产生厌恶。
还有另外一个镜头,是一群妇女被送往集中营的车上,窗外一个小男孩用大拇指指向喉咙作割颈状。
那个镜头真的让我非常震惊,不解。
这绝对不是一句“小孩子闹着玩”而可以解释得过来的,也决不是可以说他们只是有样学样,而是他们已经从对犹太人的虐待中取得了快感。
是多么深的仇恨,才能在小孩子的身上也有这样的作用?
这种被扭曲的人性,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下去。
当时在想,如果犹太人最终没有被解放,那么德国人在毁掉犹太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毁掉自己的下一代?
但同时也有另一个帮助了一对母女逃脱的德国小男孩,这是让我们稍为宽慰的。

 

辛德勒的accountant是让我很欣赏的一个人,偷偷帮一些不合格的犹太人做假证件,好让他们能够进到D.E.F工作。
辛德勒的父亲说,一辈子必须结识的三种人:a good doctor, a good priest, a good accountant
斯皮尔伯格没有通过他本身来刻画他是一个good accountant,而是描绘工厂的成功。这比任何笔墨都能说明问题。
而对于accountant本身,更多的是表现他善良的内心,对民族同胞的关怀忧虑与爱。
于是这个人物有了两个鲜明的特征。

 

这部片不时地都在体现犹太人的聪明,当时那种聪明也不是体现在对什么学科有特殊的见解上,只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藏起来,把自己躲起来,或者那个小男孩指着地上被枪毙的犹太人说鸡是他偷的。

都是这样的“聪明”。

可这让我对“犹太族是最聪明的民族”这句话有了新的见解。

这并不是天赋的,而就像一个被抛进水的人必须挣扎学会游泳求生,一样的道理。

面对迫害,面对四分五裂的民族,别误选择地只好绞尽脑汁地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多逗留一秒。

希伯来语的恢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他们没有有力的双翅,只有一个把整个民族背负在身上的壳,于是他们做不了老鹰,却成了爬上金字塔顶端的蜗牛。

但如果没有这个壳,我想蜗牛还是到不了金字塔顶端的。

所以当我们说犹太人聪明时,我想,我们要佩服的决不仅仅是他们的智慧,而是他们坚韧的求生的本能。

而对于一个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聪明的犹太人,自豪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投下一片光,就会留下一片影。

 

一群妇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营的场面让我很难受,特别是当她们被剃光了头发脱光了衣服送进集体冲凉室时,那种恐慌甚至爬出了屏幕侵入到我身上。

冲凉室里,满是裸体的女人,满是短发,满是恐慌的眼神,满是挣扎着的呼吸。

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而我却很害怕,因为我知道集中营有“毒气室”这一设施。

我很怕自己下一秒看到的满室的尸体。

当花洒的水洒下的时候,她们那种解除忧虑的激动,用嘴去接水的表情和渴望,让人感觉到,她们刚刚离死亡是多么的接近。

对于他们来说,生与死是那么接近。

当时的她们连遮体的衣物都没有,就这样赤身裸体的,被丢到了一个陌生的危机四伏的环境。

从这堆女人身上,我看到了犹太民族,被剥夺了任何依附之物,被剥夺了归属感,就这样被任意地丢落四处。

脆弱地碰到一根小刺都会血流成河。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是一个红衣小女孩。

当时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头,看着脚下四处奔跑的犹太人,听着四起的枪声,画面是从远处拍摄的克拉夫城。

一开始,在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和刺耳的枪声而心灰,心灰的是在他们这样有“神”存在的地方,“神”怎么对他们选择了盲目?更心灰的是作为人类,是什么把稚嫩的心磨成如此的粗糙和坑洼。

我们口口声声的人道和人性呢?不断不断地自己,到底是什么,能让人变得如此残忍!

就在那样一个心都欲哭无泪的场面,一个黑白的凝重的画面,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用的是黑和白,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一身红的出现。

她并不显眼,那不是耀眼的红,即使红,也红得深沉,以至于一开始我没有看到,但是当我看到的时候,那黯淡无光的红却让整个画面像被光芒罩住一般。

也让我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电影史上,不管用过多么细腻的华丽的颜色,或者多么深沉的凝重的颜色,也比不上这一身红,遥遥不及。

它承载的实在太多,是对历史的痛诉,对民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挣扎,对希望的向往,还有更多更多说不上的情感。

这一抹红,也让人看到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他艺术的造诣;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犹太族的痴爱;作为一个人,对人道的追求与人性的执着。

这是我,见到的,最美丽的颜色。

 

辛德勒,很难书写的一个人物。

也许他一开始想的只是如何挣钱,但在后来却努力地在挣犹太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资本家,他是成功的,成功地把一个倒闭的公司成了主要生产商;但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同时也是失败的,没有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牟利,最后落得过清贫的日子。

但是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德国人,他的成功和意义所在,他所创造的财富,是任何一个资本家都无法媲美的。

在一开始,他想的只是想发战争财。

“There's no way I could have known this before. But there was always something missing, in every business I tried. I can see now, it wasn't me that failed. Something was missing. Even if I'd known that it was, there's nothing I could have done about it. Because you can't creative this thing. And i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luck?"

 "war."

他很好地利用了战争这一点,这时我看到的是一个资本家冷血的一面,只要能谋利,世界大战也与他无关,甚至还成了推动他生意的有效因素。

人们可能会谴责这一点,但这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确实是合情合理的。

以至于后来辛德勒会有这样的改变,更让人觉得难得与佩服。

但事实上,他却把factory变成了heaven,犹太人都认为,只要进了他的名单,就可以免遭迫害。

当他发现他一车的妇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营时,他去要回人,激动地喊着“essential” ,对于他来说,每个人都是essential的。

这句话的呐喊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资本家对自己财物所有权的保护,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到后面,为德国军队生产战争武器的时候不合格,但是这也是他故意的,用没有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技术作为借口,没有去生产可以射杀死别人的武器。

这个时候的他与那个赚战争财的他是两个人了。

但他同样面临一个问题,不生产合格的武器,就没有生意来源,也就意味着他的犹太工人全部都要被送往集中营;而生产武器的话更是会让血流成河。

这个资本家面对的却是生命与生命中作抉择的难题。

斯皮尔伯格没有用大篇幅来描写这一段,但我想他是很挣扎的,不管是哪一条路,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只是多少的问题。

幸运的是,历史为他解决了问题。

德国战败。

在解放前一天,他在他的犹太工人前忏悔:

 “I'm a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I'm a munitions manufacturer. I'm a profiteer of slave labor. I'm a criminal. And midnight you will be free and I'll be hunted. I shall remain with you until 5 minutes after midnight. After which time, I hope you will forgive me. I have to flee.”

最后走的时候,犹太工人给他制作了一个戒指,上面刻有字。

“It's Hebrew, from the Talmud. It says,'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 ”

但是这时候他却泣不成声,一直在念着“I could have got more”..

他在后悔自己奢侈的生活,细数一辆车还可以救十个人, 一个pin还可以救2个人, “I could have...but I didn't...”

不管是他的忏悔,还是他的后悔,最后这个场景都是他所有感情的迸发,以前一直那么泰然自若的他,现在却泪流满面。

这里面有复杂的情感。

自己的民族,战败了;而自己一直同情并试图拯救的民族,解放了。

痛恨自己曾经的挥霍无度。

但是如果从他的眼泪和他的话中,得出的是他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的话,辛德勒不会成为一个历史上的英雄。

我觉得,他那种悲痛,是出于作为德国民族的一员对犹太族的愧疚。

尽管他做了很多了,但是他拯救相对于德国纳粹残杀的,也不过是大海里一滴水而已。

他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辱,他心里承担了太多的一个民族的错误,所以他把自己也否定了,1100人,对他来说,却完全不够,远远不够。

在犹太人看来,甚至在我们看来,他拯救的不是1100条生命,而是1100个世界。

 

其中有一个军官这样说犹太人:委屈求全,这是他们几千年都这样做的。

当一群犹太人聚集在隔离区时,他们聊的话让我心情很沉重。

 "I woke up from a dream this morning, I was broke and sleeping in a room with 12 people I didn't know. Only to discover I was broke and sleeping in a room with 12 people I didn't know.”

"You laugh about it?"

"I have to laugh."

 "You are living behind walls"

"The walls I can deal with. It's the restrictions to my life I'm tired of. " "Those walls keep them out. That's all I care about."

 "I like it here. There's a kind of , I don't know, ancestral squalor to it all."

...

"No one took my business away from me."

"You don't really have a business to take."

 "There is nowhere down from here. This is the bottom."

"The getto is ... liberty."

尽管是在描述多么悲惨的生活,他们仍是平静地像聊家常一样。

有的人会说是斯皮尔伯格用这种对比来表现主题。

可是我想,他们确实就是这样的。被折磨得久了的人,抗议的力量也没有了,锋芒也暗淡了。

这里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的依旧对于自己的现状迷惘,每天醒来都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对这样的生活选择一笑置之。有的把keep the Jews in的隔离区看成是Keep the Germen out。有的意识到这已经是最糟糕的境界的,庆幸不可能再糟了。有的甚至把这个隔离区就看成是自由的。

我们最怕看到的不是失望,不是绝望,而是麻木。这样的人是行尸走肉。

他们尽管都不满意现在的处境,但他们也习惯了,没有人想要出去。

或许是迁移对于他们来说,太多了,多得承担多任何一次都会是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
以至于后来宣布liberated时,没有欢呼没有兴奋,第一个问题是:

“Where should we go?”

 

德国战败后辛德勒遭婚变,并且生活窘困,依靠犹太人的救助金生活。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犹太人称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今天波兰存活的犹太人仅不到4000人,而辛德勒犹太人却在6000人以上。

 

93年上印的这部片,捧了7项奥斯卡大奖。

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个犹太人,而副导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

斯皮尔伯格最后把这部电影所有个人盈利都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我一直不解,一个犹太人,拍摄犹太人被迫害的画面,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压力?

而斯皮尔伯格自己也说:“这次我大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了,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留下热泪。”

他以此片纪念600多万犹太人。

爱得深沉。

 

“辛德勒名单”固然好听,但更吸引我的是犹太人在辛德勒忏悔后齐唱的歌。

那样的音乐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音乐,它的悲不在旋律上,伤也不在歌词上,但是它拥有悲壮漫长的历程作为基调。

即使简单的不连贯的音符,都让人泪流满面。

让我想起60年代美国黑人教堂的音乐,那种真正能洗涤心灵音乐。

他们唱的都不是对历史的控诉,而是对未来的向往,对自由的热爱,对信仰的虔诚。

每一声,都能穿透世纪。

 

看完,写完,心情依旧很沉重。

我甚至在想如果我一开始就不看,对这段晦暗的历史选择不知,会不会更好。

可是就像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不能逃避现实生活,只有直面生活才能解决心中的纠结。

没有看到曾经人性暗淡的时光,我也不会看到而人性的发展。

我在看的时候甚至有几度痛恨德国人,但是看完之后却又是另一番心情。

斯皮尔伯格,甚至他镜头下的犹太人,都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没有诉诸于仇恨。

那么,他也不是想通过这部片子来赢得世人对犹太人的同情,对德国人的仇恨。

他们用自己亲身走过的血淋淋历史,嘱咐了世界,别重复这条不堪之路了。

也让我们学会了,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可能已仇恨来画句点。

当我们更多地把它们看成人性发展的一部份,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学会宽容。

因为那不仅是犹太人的历史,是全人类的历史;那2000年流离失所的不仅是把民族背在背上的犹太人,而是全人类的人性。

他们找到了家,找到了归属,而我们的心,也不应再流浪。

 6 ) 《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的残忍与温情

第一,欲让观众为之流泪,必先让观众为之动容

我们会为什么样的人流泪?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死了,你会流泪吗,央视新闻经常报道领导人去世我大多无感,不是我不爱国,毕竟不认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认识何谈哀伤,所以要想让观众为角色流泪你就必须让观众对角色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辛德勒的名单》有戏份的人物共120多位,虽然观众不一定全部记得,但记住二三十位还是不成问题的,举几个配角的例子:女仆人海伦;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戴眼镜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聪明的小屁孩;独臂老爷爷;红衣小姑娘等人每一个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就像一个熟人一样,那当他们遭遇危险的时候甚至是被杀害时观众绝对会为之伤心。

电影中纳粹杀得第一个人就是独臂老爷爷,斯皮尔伯格不会“乱杀无辜”独臂老人的死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来看看编导如何塑造一个憨厚愚昧的独臂老人形象,并让观众为之产生感情甚至流泪的。这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在本片中展示他的残忍。什么样的角色最能打动人?是那种毫无缺点几近完美的人吗?未必,有时候小缺点小毛病的存在反而加强了角色,我们国产电影则不同,必须正邪分明坏人必须坏坏到骨子里,好人必须高大伟岸,这样反而没意思了,现在国产主旋律抗战剧都是这样正面人物太正了以至于观众都难以信服。本片中的犹太人憨厚真诚,愚昧无知又带有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样的人反而让人同情,如独臂老人,他让人感觉十分真实,因为他接地气儿。

男主角辛德勒正在吃饭,秘书告诉他有人要见他以表谢意,这段戏就是用来塑造独臂老人形象的。辛德勒看到对方是残疾就已经很不高兴了,只是还没有表现在脸上,独臂老人十分不识趣一个劲儿的啰嗦,说话又吞吞吐吐于是最后辛德勒索性坐到椅子上把脸扭到一边任老头子啰嗦,气氛十分滑稽尴尬。虽然辛德勒没有说一句不满的台词但构图和表演出卖了他的内心,这一幕戏的构图十分精彩潜台词都是通过构图表现出来的,由于本片是黑白电影失去了色彩的对比强调,所以就对构图和灯光的要求更高。

老人走后镜头又给了辛德勒,这是一个静场是气氛十分尴尬,辛德勒的不满跃然银幕之上。辛德勒觉得这种残疾人不应该进自己的工厂,气的脸色铁青甚至不愿意和秘书说话。这都是进一步加人强物使老人和辛德勒的形象更加丰满为后面的转折埋下伏笔。也正是是因为这次会面,让观众和辛德勒都记住了这个憨厚的老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也正是一个个让辛德勒又爱又恨的犹太人的死激发了这个“混蛋”的良心,让他决心拯救这些“低级”的犹太人。除此之外编导还花了大把力气塑造了诸多类似的人物,让他们有血有肉,目的很明显:养肥了再杀!只有观众同情角色本身他们才会同情角色的遭遇,说完这个老爷爷我们来看一处大屠杀,这一幕老斯的闷骚和残忍令人发指,看的人不由得说一句:斯皮尔伯格这一招太损了,太毒了。集中营每到一定时间都会进行体检筛选一部分人,优胜劣汰把他们送往奥斯维辛,这段戏非常震撼。斯皮尔伯格让一群孩子牵着手高兴地唱着歌走入画面,身边是纳粹官兵,结果不言而喻,这群笑容灿烂的孩子是要送往奥斯维辛的,老斯最闷骚的是让孩子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走向死亡,孩子们越表现的可爱天真观众就会越同情他们,而孩子们的无知与纯真与即将敞开的地狱之门的对比起震撼效果不言而喻。

孩子们上了车依然欢声笑语,与后面哭喊追着车子跑的父母形成第二重对比,成千上百的父母追着车子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车上的孩子浑然无知笑着与父母打着招呼,父母会哭是因为他们知道这车子是孩子的灵车,孩子们会笑只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一幕斯皮尔伯格真是闷骚到家了,把观众的心都撕碎了,孩子们天真可爱让观众同情,父母的哭喊再次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在这段戏中父母和观众都知道孩子即将面临的命运只有孩子们不知道,这就产生了戏剧张力。这段戏极为残忍,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残忍而是历史的残忍,斯皮尔伯格通过孩子们的笑脸完成了对生命的祭奠和对暴行最强烈的控诉,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老斯的残忍都是他大爱和温情的体现,如果不是敬重这些幼小的生灵而是完全奔着票房而去,那他是万万拍不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面的,电影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电影没有展现后面的画面,但结果不言自明,而且不展现这一画面远比展现带来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具感染力

在本片中有不少直面暴力的镜头,但更多的屠杀斯皮尔伯格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这样避免了低俗血腥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震撼力。老斯电影的一大特色是,他喜欢省掉暴力发生的过程直接展现暴力造成的结果。比如纳粹即将血洗犹太区,一大批犹太人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火车走后镜头没有拍犹太人的画面,而是用一系列镜头来展示他们留下的物品:堆积如山的皮箱,皮鞋,饰品甚至还有牙齿,玩具洋娃娃和一幅幅犹太人留下的照片更是直戳观众的心。

照片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定格时间,电影中当镜头略过一幅幅照片时虽然是长镜头但却有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效果,几幅照片就能窥测人的一生,如《公民凯恩》,如《泰坦尼克号》的结尾露丝一生的照片。生前的物品是最能表现人物生前生命力的意象,也是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东西,正所谓睹物思人,E胖说得对:“你的背包,让我走得好缓慢”。这样一幕高度写实的景象搭配约翰威廉姆斯悲怆的音乐使整场戏悲凉彻骨,斯皮尔伯格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同样来源自生活的积累接下来的屠城戏斯皮尔伯格让观众直面暴力,却没有直面暴力的画面,依然是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残忍得变态。这场疯狂的屠杀的气氛营造也出神入化,着重分析: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优雅沉郁的交响乐中,一对纳粹官兵跑入画面,这一幕画面的灯光十分讲究,灯光从侧面打过来,军官的头盔在夜色中发亮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的脸,使纳粹显得更加恐怖;

嘈杂的脚步声过后,镜头切到了屋内,音乐也消失了,屋子里静得出奇和刚才也是一个听觉对比。纳粹官兵用听诊器搜查着每一个角落,士兵手持冲锋枪严阵以待。这是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纳粹引蛇出洞,一边是犹太人愿者上钩都从藏身地点走了出来。这段戏中环境音发挥了巨大作用,配乐十分轻柔几乎没有存在感突出了环境音的作用,蝉噪林逾静,这是为了突出屋子里静谧的气氛。官兵们拿着手电筒在屋子里绕来绕去脚步踩在地板上发出哒哒的声音使屋子更显安静,危险之中声音越静气氛就越显得摄人心魄这是恐怖片惊悚片的惯用手法,斯皮尔伯格是惊悚片起家的气氛把控自然炉火纯青。接下来一个纳粹发现了床下藏着一个人,这一条线达到高潮,平行蒙太奇的高潮都是同时发生的,一个藏在钢琴里的犹太人从钢琴里出来时不小心碰到了琴键,暴露了自己于是另外两组官兵也发现了目标,这条线也到达高潮,霎时间整栋楼房枪声四起火光四溅。

这时斯皮尔伯格又闷骚了,不让观众看杀戮的画面只让观众听喊声和枪声,更闷骚的是:竟然有人在弹钢琴!这肯定是刚才那个犹太人不小心碰到的钢琴,谁这么变态?欢快的琴声与杀戮的枪声官兵和犹太人的叫声搅在一起,画面在火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但观众就是看不到杀戮的画面,然后镜头切到了那间放着钢琴的屋子里,一个军官正优雅地弹着钢琴,屋外则是枪声四起火光一片,这场杀戮在这名军官眼里就是一场狂欢。

镜头切到大街上,大街上尸积如山,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纳粹少校坐在一边洗着脸,埋怨着杀了一天了,累坏了。他背后楼房的窗子则是忽明忽暗,钢琴声依然在持续,紧接着是一个大全景整个街区布满枪声街道楼房的窗子忽明忽暗,虽然观众没有直接看到画面但带来的震撼力绝对是直面暴力的两倍还多,再加上欢快的钢琴声估计观众都要恨之入骨了。(少校后面的窗户忽明忽暗,这一招美剧《冰血暴》也有且逼格更高)

这样的手法还有一次是少校杀自己的男仆的时候,气氛比这一次还要恐怖,而且它又展示了斯皮尔逼格电影的第三个特色:

第三,给你希望,再将它彻底粉碎

这一招是老斯最残忍的一点,就是明确地告诉你在那个绝望的年代奇迹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以这个男仆为例: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少校是一个对待犹太人冷血的近乎变态的人,为了演出这种残忍和毒辣拉尔夫费因斯特意修了眉毛并且每次开拍前都要喝烈酒“助兴”。辛德勒劝少校少杀人理论很经典: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杀他不叫权力,叫制裁。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却赦免了他才叫权力。少校听了辛德勒的建议,果然少杀人了。他的男仆多次犯错,少校都忍住了火气赦免了他。但这只是暂时的,魔鬼不残忍就不叫魔鬼了。男仆里谢克又犯错了,少校十分生气,里谢克吓得战战兢兢,少校又一次赦免了他,但镜头没有结束气氛和情绪一直在提升:一面是里谢克在操场上行走,一面是屋子里的少校喃喃的反复重复着刚才的话。镜头反复切换,少校的情绪在积累,观众也知道危险在酝酿然后是一个少校的面部大特写眼神十分恐怖,声音静的出奇。

突然一声枪响,里谢克吓了一跳但他不知道枪是从哪打得,于是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声枪响回声巨大,操场上的几个人吓跑了,里谢克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斯皮尔伯格又走起了闷骚路线,坚持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省掉暴力的过程直接展示结果。镜头切到了辛德勒的会计这里,辛德勒的会计在操场上走着,又是一声巨大的枪响。会计继续往前走镜头跟着会计移动,然后我们看到了血流满地的男仆的尸体,这就是一招突然袭击和欲擒故纵。(杀死男仆)

暴力突然发生,而且斯皮尔伯格不让我们看到男仆中枪倒地的镜头,但营造的气氛却让人紧张到窒息远比刻意低俗血腥震撼的多。国内的一些导演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完全为了变态而变态为了突出日军的残忍就故意在恶俗黄和暴力上下功夫,我想问的是日军烧杀淫抢无恶不作,你是不是要把日军侮辱妇女的画面也详细的拍出来才能展现你的人文情怀,才能展示日军的残忍,结果拍出的画面让人不忍观看甚至羞于观看,只看见了导演的恶俗趣味完全看不见对人性的悲悯。 也许他们拍的时候很用心,但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打动观众的永远不是视觉上的震撼,视觉背后营造的氛围、代表的情感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才是最大的,你放一个血腥的画面观众确实被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根本激发不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而如果你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虐了他一把,他会记好久。希区柯克说得对:真正恐怖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死前所酝酿的情绪。就像《鬼子来了》最后的屠村的段落,剧情上的巨大反讽加上气氛和情感的高潮,愚昧的村民现在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一幕给观众的冲击几乎和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仿佛观众正遭遇屠杀。杀男仆是告诉观众没有奇迹,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斯皮尔伯格在屠杀开始时为观众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到后面再把它轰的粉碎,这是全片最残忍的一个段落。《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黑白影像中的红衣女孩。孩子,是斯皮尔伯格继续厚望的意象,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孩子是天真美好,纯真善良的理想载体无论是《第三类接触》,《ET》还是即将上映的《间谍之桥》都有孩子的身影,本片中的红衣女孩可算是老斯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孩童形象了。 在大屠杀进行到中间时,红衣女孩登场,她步履蹒跚十分可爱,在黑白胶片拍出的画面中红色成为唯一的亮色因此又特别显眼,女孩登场时音乐响起,这段音乐是一群孩子在合唱就像基督的圣歌一样庄严神圣,更让小女孩像个天使一般。一旁高山上的辛德勒俯视着山下的街道看到了红衣女孩,也许是这个女孩击中了辛德勒的心灵,辛德勒才决心救犹太人的。女孩在街上行走,街上鬼哭狼嚎尽是杀戮,这一幕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观众都以为这是导演在绝望中寄予的美好幻想,是给观众希望,是导演对生命的歌颂,是黑暗中的灯塔。对此,闷骚的斯皮尔伯格表示呵呵。女孩蹦蹦哒哒的跑上了一间阁楼,钻到了床底下,钻进去的时候还发出哼哼的声音十分呆萌,床下的女孩嫌外面的声音,于是她捂着耳朵瞪大了眼睛一脸萌像的望着外面,这一幕够可爱的。

但细心一点会发现,女孩钻进床底后画面就变成黑白的了,画外音是一大队人马跑步的声音,这声音是谁的声音呢。这是导演在转场上玩的小把戏:音响转场,这一手法我在《活着》影评里分析的有,而且还特意强调了《辛德勒的名单》里也多次使用。这一队人马就是刚才重点讲得夜晚屠杀居民的人马,导演用声音直接由白天的屋内转到夜晚的屋外,官兵们一个地板一个地板的用听诊器搜索,连床铺和柜子都不放过,小女孩的命运不言而喻。在剧本上制作者们还特意欲擒故纵,以逆向思维来写也是在抹杀掉观众的希望。在一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乘客们口渴难耐辛德勒想帮助他们,于是借来水管说是拿车厢里的人取乐其实是给他们水喝,大家看着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哈哈大笑,觉得辛德勒太坏了太会玩了,正当观众为辛德勒的善行感动时,少校突然说了一句:“辛德勒,你太残忍了,你在给他们希望!”(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帮助犹太人)

这种逆向思维一下子又给观众浇了一头凉水,不管怎么样这群人到了奥斯维辛都是一死,辛德勒以为自己在救他们,实际上不但不能救反而徒增了他们死前的痛苦。而且本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少校的单人近景镜头,少校紧皱的眉头和板着的面孔也告诉观众其是少校已经看出来辛德勒的用意了,这一场逆向思维的戏也是一处神来之笔,是其他该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拍摄难度大主要源于题材的特殊性,历史题材和传记片是所有类型片最难拍的,难度之一就是剧本创作上:又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戏剧性最终还要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记片类似于历史题材又不同于历史题材,剧本创作也十分不易,但这两种题材又是电影人表达自己人文思想和对生命思考的最好载体,因此备受导演和学院派青睐,是奥斯卡最中意的口味。水平不够的人驾驭这两种题材要么拍成纪录片,要么拍成小众粉丝电影,要么如同鸡肋拍出的作品毫无意义,而这几年这类作品几乎层出不穷除了圈钱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很快就会被影迷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历史和传记想拍好甚至拍出深度十分困难。而本片作为历史传记片可谓难上加难。《辛德勒的名单》从计划到开拍共历时13年,主要时间花在了剧本创作筹资和筹建剧组上,剧本多次修改几经易手,很多商家也对这类题材并不热衷,最后环球影视公司决定投资前提是斯皮尔伯格担任《侏罗纪公园》的导演,老斯拍摄《侏罗纪公园》创造了票房奇迹才获得《辛德勒名单》的绝对话语权。《辛德勒的名单》片长195分钟,全片几乎都是黑白画面是一部反市场的作品,但却得到了各大院线的支持,最终在全球斩获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而导演兼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将全部票房收益都无偿捐赠给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除了与其其思想性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更与它高超的艺术水准有关,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很多但《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一部。本片无论是导演技法,剧本还是它的画面无可挑剔,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美术设计可以媲美《泰坦尼克号》甚至更胜一筹,《辛德勒的名单》虽然是黑白画面但场景却极为华丽构图精美,让电影呈现出来的黑白画面看起来赏心悦目,基本上是一打开就让人不忍关上,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特色之一:画面精致堪称摄影与美工教科书。伟大的电影就该这样,不但思想深刻情感动人而且技法高超对电影学徒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样的电影无论在普通影迷心中还是学院派心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这样的电影才能传世。

(辛德勒初登场,斜线构图十分精致,加上灯光和景深进一步强调了其存在感)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那你真该找来看看,这不是一部让人压抑的电影,相反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电影,虽然斯皮尔伯格的手法冷峻残忍但都是为衬托人性,这都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屠杀只是电影的历史背景,历史之下人性的探讨才是这部用电影的主旨,电影的重点都放在了人物塑造上,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杀人少校;充满奴性又善良淳朴的犹太人;还是无耻混蛋辛德勒导演都一视同仁把它们当做一个人来看,然后在二战的特殊时期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少校虽然残忍但他也会动情,他也会爱上自己的犹太女仆这一剧情设定不但丰富了少校这个人物,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最好抨击,虽然历史上的这位少校根本不可能这样。总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绝望之中给人无尽温暖的电影,看完后让人感觉很舒适而不是压抑和虐心,如此沉重的题材,能被斯皮尔伯格在情感上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属不易。

 短评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8分钟前
  • 宝塔糖
  • 力荐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1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我哭死算了我

15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17分钟前
  • Q。
  • 推荐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21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22分钟前
  • 西梨
  • 力荐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27分钟前
  • Ying
  • 力荐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3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37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38分钟前
  • veronique
  • 力荐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42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力荐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4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50分钟前
  • 2013
  • 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51分钟前
  • 孔雀鱼
  • 推荐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53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58分钟前
  • 甜椒Oli
  • 推荐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1小时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