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动物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邹家豪,刘子豪,王嘉滢,付风男,田雨晴

导演:潘宝昌

 剧照

夜行动物 剧照 NO.1夜行动物 剧照 NO.2夜行动物 剧照 NO.3夜行动物 剧照 NO.4夜行动物 剧照 NO.5夜行动物 剧照 NO.6夜行动物 剧照 NO.13夜行动物 剧照 NO.14夜行动物 剧照 NO.15夜行动物 剧照 NO.16夜行动物 剧照 NO.17夜行动物 剧照 NO.18夜行动物 剧照 NO.19夜行动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4 20:10

详细剧情

这是一个由叫餐电话引发的一群倒霉蛋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由一系列倒霉事件组成的情感错位的情爱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披萨外送员,由于他的见义勇为把一群毫不相干的人搅合在一起,让彼此的生活在一个晚上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又命中注定的改变。

 长篇影评

 1 ) 暴力并不总是血腥的

暴力并不总是血腥的

《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 (2016))这部电影的主题可能是关于“revenge”的,但它应当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复仇”。“venge”这个词根含义丰富,它可以表示“有惩罚目的的”、“充满惩罚心的”、“复仇心重的”和“深藏仇恨的”等多重含义。如果我们从这个词根来理解本片主题,那么,本片更多的反映的并不是“复仇”而是“报复”,一种侧重心理层面的“对抗”、“逆反”或“惩罚”。如果这种心理行为指向爱你的亲人,它就是一种“暴力”。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一直闹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爱德华说他的前妻苏珊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因为表面上看来,爱德华的小说充满了“暴力”和“悲伤”的情绪,而他的创作观又是:小说创作是来源于创作者个人经历的,然而,现实中的苏珊和他可以说是和平分手的,即便“堕胎”带有暴力性,它也很难跟小说中的暴力相提并论;如果非要将两者挂起钩来,那么就必须对苏珊行为的“暴力性”重新作出解释,我想一个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女士,非要说她充满“暴力”,那只能是心理上的,试解释如下:

苏珊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女儿跟母亲常常是反着的,她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母亲反对她跟爱德华结婚,她偏偏要逆着来;前夫说她像她母亲,她就非常反感,这甚至就是她第一次婚姻失败的直接祸因,因为潜台词是,既然你说我像我母亲,那我就做一个“非常现实的人”给你看吧(从她跟现任丈夫的对话看,她并不是个那么注重物质利益的人)!前夫希望她成为一个“名媛”,她偏说我成不了你希望的人,甚至离婚后将这种“反名媛”的心态表现得无以复加,比如她办公室、工作场所里充满暴力和性暗示的画作。逆反似乎是人的天性,但若以惩罚、报复为目的,它就是暴力性的,会带来巨大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往往又是双向的。她离开前夫,其实就是因为前夫没有按她的意图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种“离开”不能不说是残忍的,它的心理不能不说是带有“惩罚性”的;她的这种“惩罚性”心理在她现任丈夫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她想和现任过二人世界了,但现任违逆了她的美意,她便一改往日的事业型女人的风格,并将丈夫说的“我们需要谈成生意”纠正为“是你需要”,显然,这也有对现任不关心她的情感需要的一种惩罚吧。然而,这种基于惩罚目的的“对抗”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是双向的。她的现任不就直接出轨了吗?如果说这是现任的报复方式,那么,前任的报复方式是:回寄一本即将出版的小说,以他的成功证明她当年的偏见和错误,当她想重温旧爱的欲望被撩起时,他拒绝赴宴算不算也是一种惩罚?如果我们不想这样承认的话,那么,想想她为何赴宴前要抹掉口红,想想他可是亲自送手稿到她邮箱(曾开车尾随她到她画廊)的啊!他想给的报复就是要让她明白,若不小心对待爱,“爱可能永不再来”。

除了上述,影片还通过很多艺术作品来展示苏珊的revenge心理。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正是整个影片的基调。因为revenge心理真是比比皆是。给这种心理一种大致的概括就是:既然你说我这样,那我就偏要这样(或那样),无论是哪样,目的在于对抗、逆反或惩罚。苏珊逆反对其母,其母又何尝不如此对她?她明知女儿的选择不会有好结果,但她并没采取积极措施,一句“那就等着瞧”,大有希望社会来替她来治治这个倔强的女儿;警察鲍比•安迪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伸张正义,他就想通过私力来救济正义,从而将腐败的法官撂在了一边;小说中的歹徒事先到底存没存有奸杀之心不好说(他们只想给那个对他们竖中指的女孩一个教训也未可知),但被那个女孩指责成强奸犯了,那个叫雷•马库斯的歹徒就真的这样做了。

苏珊传给爱德华的(也是他创作小说的灵感来源)更多的应当是“被暴力感”,而不是“复仇”(即便小说中的托尼也没有主动去复仇,他只是在协助警察追查他妻儿的命案而已)。但正因有过这种感受,他的小说才能让读者产生真实的感觉。(文/石板栽花 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

 2 ) 解析《夜行动物》:一部让你睡不着的电影

《夜行动物》是汤姆·福特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还差点得了金狮奖。鼓捣电影前,他是享誉盛名的时尚设计师,当过古驰的首席执行官,身为名流,出手一流,两部电影全都好评如潮,《单身男人》优雅中透着残忍的苍白,《夜行动物》则是残忍中透着苍白的优雅。导演作为精英中的精英,拍出的电影却都是在肢解精英。 《夜行动物》故事讲的很通俗,但特别耐人寻味,论类型它是惊悚片,开场一分钟就进入正题,把你勾住了,想不看都不成,微妙,适合深夜观赏,看完睡不着。 艾米·亚当斯饰演了一个半老徐娘叫苏珊,他的富豪丈夫霍顿濒临破产,他们的感情也日落黄花。生活和情感于她而言都变的徒有其表。这个时候,苏珊收到了前夫爱德华的一本书稿叫《夜行动物》,“夜行动物”曾是前夫给苏珊起的绰号。 不眠之夜,苏珊翻起了这本小说。书中愈演愈烈的可怕情节让苏珊惊恐,不自禁的把她带到她和前夫的回忆中,至此,影片在现实,小说和回忆的三棱镜中,互为映射出了一幕幕残酷的真相。 回忆中,年轻的爱德华和苏珊相逢,爱德华心地善良,心怀理想,他鼓励苏珊不要放弃她的艺术。苏珊的家庭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优越而保守,物质至上,歧视弱者。苏珊反感母亲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她想追求自己的生活,她爱上了爱德华,她觉的他们是一类人。 现实就像砂纸,理想总被消磨,苏珊的母亲老狐狸般的提醒着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并对苏珊强调,“我们就是一类人。”渐渐的,苏珊开始厌倦平凡,她抱怨爱德华的作品总是在写他自己,并用“浪漫和敏感”的评语暗示爱德华的懦弱,语气变得和她的母亲一样。更讽刺的是苏珊以“我们不是一类人”离开了爱德华,印证了爱德华当初对苏珊说的话,你有着一双和你母亲一样幽怨的眼睛。 小说里,托尼和家人在德州公路驱车夜行,遭遇一群不速之客,这紧张到让人窒息的一幕交代了托尼是个性格软弱的人,而现实中,爱德华也正是豺狼眼中的弱者。苏珊上套了,虽然爱德华在小说的扉页留言,这本小说和以往的不一样,可实际上依然写的是他自己,暗指当初的情节也让苏珊陷入煎熬。 谁才真正的弱者。苏珊把新秀艺术家的艺术品挂在墙上,以掩饰丈夫破产的局面。而他的丈夫则衣冠楚楚的谈着生意,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偷情。深夜里,失眠的苏珊独守着幽森的别墅,白天则靠浓妆艳抹掩盖着她的憔悴和奔溃。“我有什么权利不开心,我什么都有。”苏珊无力的发问。 当初苏珊嫁给了理想,却垂涎着浮华,成了彻夜失眠的“夜行动物”;如今苏珊得到金钱富贵,又陷入了对理想的追悼,夜不成寐,失魂落魄。朋友安慰苏珊,“我们年轻时候做某件事觉的它举足轻重,后来才发现它无足轻重,苏珊好好享受我们这个荒谬的世界。” “夜行动物”从Nocturnal animal的称谓,变为了小说标题上的复数Nocturnal animals,指的是小说中那帮暗夜里的恶棍,但对整部影片而言,夜行动物象征的是贪婪。 作为名利场中人,导演看透了纸醉金迷的腐朽,他把对奢靡世界的虚伪和厌恶,通过种种温缓而又残忍的意象狠狠的批判了一通。色调阴冷的豪宅,道貌岸然的生意人,通过远程视频来照顾宝宝的女同事,和对整容的调侃,冰冷而又荒诞。苏珊办公室里猩红的墙壁和硕大的臀部海报体现着嗜血和欲望。而那头浑身插满利剑垂死站立的公牛艺术品则映衬着苏珊的色厉内荏的实际窘况。 值得玩味的符号比比皆是,裸露的身体和洗澡就是其中两个显著的形象。比如浴室里浴缸上悲伤的托尼,露天马桶上嚣张的恶棍。还有一段对应的最明显,一处是小说里托尼的女儿,一处是现实中苏珊的女儿,同样赤裸的背影,相同的构图,一个凄惨,一个魅惑。托尼和爱德华的孩子都是贪婪的牺牲品,而苏珊和他霍顿的孩子,则成了贪婪的孕育品,她和电话里的父亲一样,赤裸裸的敷衍着苏珊。在大陆引进的网络版中,这赤裸的画面被删节了。 小说主人公托尼的和现实中苏珊的洗澡画面时有呼应,托尼的绝望无助的时候也正是苏珊褪下伪装的时候。爱德华把这部虐心的故事塞满了含沙射影的火药,像一颗子弹一样击中了苏珊不设防的胸膛,控诉着现实对理想的背叛。 影片的复仇不是酣畅的,而是憋屈的和被逼无奈的。托尼真的软弱么?也许每个人都是软弱的,只是托尼和爱德华一样,都是单纯的好人,不会寻求伪装。小说里,饰演的警探的迈克尔·珊农让我想起了《老无所依》里的老警探,孤独又顽强,对这个卑鄙的世界毫不妥协的,他可以看做是托尼内心深处坚韧的一面,引导着托尼走向复仇的道路。 奇怪的是,影片结尾,警探开枪后便消失在旷野,没有再出现,而托尼被迫开枪后,自己也误射了自己。做为好人,施行了暴力,也意味着将自己的良善扼杀。现实中,爱德华靠《夜行动物》执行了对苏珊的复仇,同样也瓦解了自己。 三位主演的表现也无比精彩,艾米·亚当斯饰演的苏珊和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托尼恰恰相反。艾米要演出强硬外表下的软弱,而杰克要演出软弱外表下的坚强。 当苏珊在电话里听到丈夫的猫腻时,和最后一秒钟的醒悟,艾米·亚当斯仅用瞬间的眼神的抖动就表现出来人物的内心震动。而托尼全片面对恶棍的惶恐和胆怯,同时又有包裹着痛苦和愤怒,都被杰克·吉伦哈尔演绎的十分复杂,让人揪心,他应该会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迈克尔·珊农曾说过自己根本不屑英雄电影,他只拍自己想拍的,这和电影里的警探很相似,像个不随流的牛仔,管它什么世道风云,只做自己觉的正确事情。他的表现也极富感染力,他外表冷酷,却是影片里唯一帮助托尼追讨罪恶和心存公理之人。 汤姆·福特的这部电影精致极了,他拍的那么易懂,没有任何晦涩和玄虚的成分,又到处是细腻的寓意。女主角的跟着小说的内容思绪流转,配合着轻盈的配乐,让人联想起电影《时时刻刻》。 电影传递了一个普世的议题,即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坚守内心和屈从现实的抉择,导演毫不避讳地把物欲和情感的现代困扰上升到黑暗对温良,欺凌和反抗的水火层面。要是别的导演肯定会被指责成道德武断,大言不惭。但在这位阅尽奢靡的时尚大师的视角下,故事却被赋予了洗尽铅华的幻灭感和启示感。 朋友说他看了一部电影,看完失眠到天亮,第二天我看了这部《夜行动物》,躺在床上反复琢磨,变成夜行动物。翌日,朋友告诉我,他知道为什么前天失眠了,是《夜行动物》看的他坐立不安。我说靠,我也是看的这个!

 3 ) A Weak Man

看完《夜行动物》,我试图给电影找一个母题。复仇?电影的确说的是一场“君子复仇,十年不晚”的故事,却又不局限于复仇本身;虚荣?电影里人们浓妆艳抹,掩盖自己的本心,粉饰太平,维系虚假的关系,就像那充满争议却极美的开场;亦或是背叛?开放式结局叩问人心,到底爱情中谁是软弱的那一个?电影抛出重重疑问让人思量,汤姆·福特的野心也柳暗花明,最终昭然。 作为汤姆·福特的第二部电影,他跳出《单身男子》的舒缓悠扬,笔锋一转写一场黑色惊悚戏中戏。从电影的开场,汤导就大笔一挥,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他的时尚天赋。很难想象一群满身横肉的裸女如何能美得起来,然而汤导给她们涂上口红,戴上流苏,放慢镜头,配合着古典音乐,让她们在金粉和彩条环绕中姿意舞蹈,突然间极丑也有了极美的表象。汤姆·福特坦言本想用这一场戏讽刺当代美国人的放纵贪婪,却意外发现这些超重的女人自由无拘、极其可爱,顺而拍成了这一场艳丽却又充满喜感的开场片段。这既对女主苏珊的垃圾艺术冷嘲热讽,也巧妙成了第一场戏中戏。汤导这一幕颇让人联想起同样充满恶趣味的《霓虹恶魔》,然而相比《霓虹恶魔》的狗血鬼畜博人眼球,汤导的野心显然不仅限于开夜店或灯具店,而倾向于更高端的视觉冲击,多年后这一幕都会是影评人们口中的谈资。 汤姆·福特说:“我不想拿自己和希区柯克做比较,但他也会花数周时间给他的主演们设计发型,妆容和服装。这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些细节能给观众传达主角的性格特征。”作为时尚宠儿,同志导演,汤导对美学的理解为电影增色太多,一如《单身男子》,已有了个人风格。电影中很多幕的构图都让人惊叹,苏珊公司空旷的楼梯、墙上丰乳肥臀的裸女图、走廊上大写的“复仇”(Revenge),光是这几个点的机位构图就够观众咋舌、影评人口水仗好几天了。加上演员艾米·亚当斯的烟熏妆,亚米·汉莫的西装,迈克尔·辛的形婚和亚伦·泰勒-约翰逊的屁股,汤导的审美观和恶趣味都要炸了天。

艾米·亚当斯饰演的女主苏珊,像包法利夫人般“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汤姆·福特把苏珊的生活拍得越奢靡浮华,就越衬托出她内心的空洞和虚无。“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曾几何时,苏珊开始追逐虚荣,逐渐成了她最不想成为的样子:自己的母亲。她彻夜无眠,终于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夜行动物。汤导一定在暗中窥视银幕前晚睡一族的你和我,嘲笑我们在觥筹交错声中披上皮囊,却终逃不过夜深人静时的孤独颓丧。我们只得在膝盖中箭后慨叹真我可贵:苏珊卸下浓妆的那一刻,居然是她最美丽的一瞬间。

电影有三条主线,现实阴沉冷冽,回忆青葱斑驳,书里则是惊悚骇人。杰克·吉伦哈尔饰演苏珊的前夫爱德华(以及戏中戏的书中角色汤尼),他知晓苏珊最劣迹斑斑的曾经,回来索命,势要杀人吮血,噬魂蚀骨。德州公路的一场戏太震撼,逐渐升温的犯罪让人心跳加速如坐针毡。而之后戏里戏外的复仇就像一场畅快的感情宣泄,杰克·吉伦哈尔为塑造汤尼和爱德华简直献上了教科书般的演技。一般有过大悲经历的男人很难演,一不小心就过了头,然而杰克·吉伦哈尔的每一个眼角的颤动都很让人信服,他近年来演技十分稳定纯熟,简直可以说是电影质量的保证。而和他配戏的迈克尔·珊农也已入化境,这个警长已经和《老无所依》里的汤米·李·琼斯一样传神。(顺带提一下今年同样精彩的警长还有《赴汤蹈火》里的杰夫·布里奇斯)电影的全部卡司都十分到位,化妆效果也令人赞叹,年轻版的杰克·吉伦哈尔嫩得让人回想2001年的《死亡幻觉》。

《夜行动物》的优点很明显:美学盛宴、气氛绝佳、表演完美。缺点也有,不够奇情的故事,部分幼稚的对白,这都被人诟病。但就算如此,我们都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给人带来的感官上和感情上的震撼。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剧情片,而非惊悚片,片中真正的惊悚、恐怖情节并不多,主要都集中在书中内容,而最恐怖的一幕也不过是《死亡录像》玩的花样。这和电影基于的原著1993年的《汤尼和苏珊》的基调比较一致: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比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它把观众吸入屏中焦急等待,悠扬的音乐就像长久的留白,耐人寻味。 爱情像小说,中途退场的人终将枯萎,曾经拥有的人却力透纸背,如唇上朱砂,心心念念。在苏珊和爱德华的婚姻中,她一意孤行,执意将对方捏塑成了weak man(软弱的男人)。可笑的是,在她的第二段婚姻中,她自己又变成了白玫瑰,“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婚姻就像在悬崖上拔河拉锯,松手的人让对方坠入深渊,而自己,也难逃在沉沉暗夜被往事追命:他倒在血泊中,倒在你循环往复的记忆里,控诉你的杀人诛心,而你却仍要和他度过余生:"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because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若你爱一个人,你会对爱小心翼翼,因它或永不再来。) 亲密关系中,谁不曾在感情的岔路口驻足凝眸,为未知的可能性患得患失?在每一个波涛暗涌的无边长夜,你是否会为自己的选择梦中惊醒,心有戚戚? 《夜行动物》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给你看洛杉矶的纸醉金迷,给你看感情中的双方。它是复仇故事,让人痛苦且不安;它又是警世寓言,字字珠玑在耳边。它说的是如影随形的过去,更关于软弱 : 不管你看到的是感情中的弱者a weak man爱德华,或者是在复仇中红了双眼的汤尼,你一定会不断回想,这也正是汤姆·福特的用意:“我要狩猎你,让你走出放映厅时想到你自己,想到你自己的人生。”

翻页://movie.douban.com/review/8221785/?start=100#comments

 4 ) 很精致,很垃圾!

如果不想装的话,这就是一部烂片,是垃圾,但是却是一部精致的垃圾。很多人可能会对“精致”着迷,忽略了垃圾的本质。当然会有不少人用这种“精致”装逼格,这是网络的常态。

电影采取双线模式,这种双线模式我们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盲刺客》中都会看到。双线模式不是仅仅把两个不同的故事讲出来就行的,关键是这虚构和现实的故事要有外在的或者精神内在的联系才行。《夜行动物》中,两个故事我看是脱节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联系,当然任何两个事物间,只要你想,都会找到某种联系,牵强附会是简单的事。

电影中的现实和小说虚构的两个故事除了缺乏令人信服的联系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在于这两个故事都出奇的乏味,都是被用了成千上万次的老梗,虚构的复仇故事,现实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故事,真的很难让我有感觉。从故事和意味上看,确实是垃圾或者说无聊。

那为啥这么多人替这部电影圆场和夸赞呢?当然是为了装逼格,而电影中的“精致”以及导演的时尚圈的身份都会让小资们津津乐道,比如电影开场两个女人的舞蹈,还有演员的某些“金句”等,对剧情基本没什么用,但会让网络小资们遐想(或者瞎想)。我们要知道,网络话语都是被小资们所掌握的。

 5 ) 没有生气的城市

TOM FORD的第二部电影《夜行动物》,是今年我最爱的文艺片第一名。演员演技爆表,配乐一如往常完美,每一帧都讲究美丽。TOM FORD让人彻彻底底觉得上帝是不公平的,他给了别人一扇窗,也没给你留一道门。

这部片一开场的胖裸女舞就让坐在观众席的我和佩佩看到呆若木鸡,真的是很久很久没有在电影院大荧幕看过这么震撼的镜头了,不是特效,不是3D,就那么直biangbiang击进你心底,让刚刚坐下来甚至还没来得及进入观影状态的你马上就接收了影片的第一磅炸弹。网上有人说,TOM FORD本来拍那些胖女人,只是想拍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人:“过度肥胖”、“肥腻”、“毫无生气”,没想到拍出来居然很好看,每个胖女人都很活泼尽情做自己。这时他才想到可以用这个讽刺女主,因为这些胖女人身上,有着穿着美丽TOM FORD西装、维持完美身材、出入洛杉矶高级亚洲餐厅的女主身上,找不到的生气。

但当然,一开始观影的时候,你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

“死气沉沉”是TOM FORD眼中的上流社交圈,而所有的人随着年事渐长都开始对这件事束手无策。在派对中,与女主对话的女人说:“其实有一个Gay Husband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毕竟我知道我只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她对女主丈夫出轨感到同情,也许这一点能够让她觉得自己的形婚并不是那么糟糕。而她口中的这位Gay Husband面对丈夫外遇而死气沉沉的女主(丈夫甚至不愿意在女主最重要的展览做做样子露面15分钟),也认为她应该保持这样的生活,“你做得非常好,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多东西很重要,随着年岁渐长我们都会明白这些事情其实都没有意义”。画外音大概就是:人这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事,凑凑合合过完这一生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你现在看穿这一点还不算太晚。

这大概就是TOM FORD眼中的“夜行动物”:死气沉沉、得过且过,没有勇气朝更好的自己迈出一步,浑浑噩噩过完这一辈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清晰和真实的自己才会灵光乍现一会,但很快又如烟火般消失不见。

我在上海上班那会,有次晨早坐七号线,刚到站台就听到两个女人在吵架。旁边围着一堆人,为了什么吵起来也没弄清楚。只听到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有钱就不要坐地铁啊,怕挤就自己开车嘛!”当初大力提倡“造人”的建国第一代领导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蝴蝶效应把一线城市的交通逼到了怎样一个崩溃的状态。那个时候,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件刚过去没两天,早高峰却依旧是人满为患。这些穿着或随意或正式的上班族,无论在心理上如何抗拒刚刚出事的上海地铁,依旧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拼命把自己挤上了车。每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像是夜行动物。

这就是繁华都市下一群夜行动物的无奈,他们失去了对于生活很多方面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只有在晚上下完班的短暂空档能做回自己,天一亮又要披上面具假装若无其事去继续人生。

在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很有趣的讨论,叫做“苦难有什么价值”。得票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我觉得苦难绝对不是应该被称赞被崇拜的,如果可以选,一定不选它。但现在的很多社会媒体却在刻意夸大苦难的价值,好像我们每天吃应该吃一点亏,无时无刻都要对别人比自己好一点。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成长中最大的谎言,却没有人有勇气拆穿它。所有的人活得都像是电影里嫁给了Gay Husband的女人,或者是跟女人接了婚的Gay,粉饰失落感,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忙着做同一件事:接受苦难,不去反抗,顺便说服身边的人也一起接受。如同传教士一样潜移默化,希望所有的人和自己一样,过上夜行动物的日子。

我辞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时,曾经和当时的总监聊了很久;我跟他说我在现在的工作中看不到未来,问他如何坚持下来年复一年做着这些事,他只是回答了我一句:“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当时觉得这可能就是上层人的客套话,拿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在“晒命”,但今日我却真正能体会到他那话中的无奈和深意。若是你一直都是短发,那么剪短头发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若是你已经留了好几年的头发,有一天要你全部剪掉,你肯定会不知所措或不舍。也因为不敢失去已经拥有的一切,所以选择做一个夜行动物,白天就让真实的自己睡着,晚上靠着酒精的作用才让他偶尔出现。年岁越长,就越走向一个“被定义”的过程,越老未来就越版板上钉。

年轻的朝气,并非只是来自肉体的新鲜,也来自于当时的我们能意识到未来是崭新的,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完全不用担心人生已经“被定义”。但很快这一些,都会被大城市吞噬,慢慢的,上海、伊斯坦布尔、纽约或者洛杉矶,都会拥有着一群一模一样的夜行动物,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没有生气的城市。

《下妻物语》中有说,“人在面对巨大幸福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你过得好不好?你够不够爱自己?是不是抓住了幸福?还是在忍耐痛苦?

 6 ) 敏感与脆弱

电影中的年轻苏珊,出生上流社会,受高等教育,学艺术史,思想开放,有包容心。不像她眼中现实又物质的母亲,她理解同性恋的弟弟,爱上理想主义的爱德华。在苏珊眼中,爱德华敏感,浪漫,有才华,会写书。无论母亲如何反对,她还是选择嫁给了他。然而很快,不同的成长背景暴露彼此心中不同的不安及脆弱。苏珊发现自己依旧欣赏爱德华的敏感与才情,却不能理解他处理生活以及面对怀疑时表现出的情绪化,高自尊和攻击性。这些来自他敏感本性(sensitivity)的次生特质——脆弱(vulnerability)和自我怀疑让她痛苦不堪。也是在那个时候,苏珊开始意识到(也可能并没有清晰的主动意识),高等教育带给她对不同阶级的认可,对物质以外价值的欣赏,却没有改变她思维模式里那些由成长背景构成的对生活基本安全感的需要。简单说,过去生活中她想当然(take for granted)的构成元素,包括物质、实用性(认为自己不能成为纯艺术家)及面对选择总有后路的乐观,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失去或者需要被改变。她因此共情不了爱德华的脆弱与怀疑,理解不了他为何没有她这份“从容”。在这样一段感情里,她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强者。
之后的苏珊出轨,打胎,离开,做了一系列可能深深伤害到爱德华的行为。随着时间过去,应母亲所言,苏珊成为了当初坚持以为自己不会成为的那种人,像她母亲一样的人。她画着浓重的眼妆,开艺术画廊,在上流社会里穿梭,住空旷清冷的别墅,有一个同床异梦的伴侣。生活日复一日,直到某一天收到爱德华寄来的手稿。是他新写的小说,取名《夜行动物》。
小说中描写了在德州的一家人夜间驱车出行度假,遇到一车当地恶棍的连番挑衅。由于丈夫托尼的懦弱,妻子劳拉和女儿被逼着上了恶棍的车,自己也被其中一名恶棍威胁开去一片荒漠。虽然托尼逃脱,妻子和女儿却被奸杀。之后伴随托尼的便是漫长的复仇之路。整部手稿写得沉重而阴郁,充满悲剧色彩且隐含对命运的无力。在阅读的时候,苏珊几乎不可控制地把自己和爱德华代入到小说的角色当中。也难怪,毕竟手稿扉页就写着“to susan(致苏珊)”。观众由此看到的也都成了苏珊的阅读视角,在她眼里,托尼即爱德华,托尼的妻子劳拉是自己,而现实中他们并未成形就失去的女儿是印蒂雅。整部手稿变成了一段平行时空里苏珊与爱德华婚姻进行到某年某月的悲剧故事。
毫无疑问,现已中年的苏珊被《夜行动物》肆意牵动着情绪。手稿中自我生命的逝去、仇人的血腥暴力和丈夫复仇过程中的无力开始唤醒着她内心的脆弱。敏感的触角至此超出浪漫及艺术理解的范畴而内化走向个体心灵的黑暗。逐渐地,苏珊在现实中也开始感到心悸与不安,似乎察觉到自己早在很久前就已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她甚至感觉这份手稿是爱德华对他们过去种种的一份审判,是对她当年“缺乏共情心”行为的一种报复。书中妻子的凄惨死去,正如当年自己骤然离开爱德华世界那样。而后托尼复无门,几度徘徊的软弱也正如爱德华多年无处宣泄的心中隐痛。
如她母亲当年所说,“最后你会深深伤害他的”,苏珊开始意识到伤害之深。于是她给爱德华写邮件,约见面。邮件末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样写着:so much to say. 有很多话想和你说。love, susan。爱你的,苏珊。
其实也并不只是愧疚,乏善可陈的中年生活里,苏珊也开始回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那双美丽的绿眼睛(虽然后期做的有些过)是如何望向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相识相知中有过充满激情的浪漫,还有彼此欣慰的共鸣。她是期待着再见到他的。
之后手稿走向高潮,癌症晚期的警官提议替托尼复仇私了了那些恶棍。托尼面对杀妻仇人却不敢开枪,懦弱到双手颤抖,任其言语凌辱,情急之下终于打出子弹却也同时被铁棍打瞎。醒来后,复仇成功。他满脸是血独自一人在荒凉的德州沙漠上踉跄,摔倒,或有意或无意地扣动扳机,杀死了自己。全稿终。同时,现实中的苏珊也等来了爱德华的回信。他只是简单问见面的时间与地点。
苏珊的脆弱终于被书稿完全唤醒了。如果说当年两人相知相爱是因为分享着同一频率的敏感,其中包含着对艺术及美的悟性这一系列敏感带来的正面特质,那么她如今思念爱德华,是因为终于理解了她当年所不能理解的——敏感带来的负面特质——爱德华的不安与脆弱。几乎是第一次,苏珊与一个除自己以外的人的内心搭起了共情的桥梁,上面不止有自己的脆弱,也有对方的脆弱。这份对他者(the other)的高度理解是通过阅读《夜行动物》而产生的,是经历一系列换位思考及角色代入才完成的。通过阅读这本以托尼(爱德华)视角来讲述的虚构小说,苏珊了解到托尼的内心,进而感受了爱德华的自责、恨意与脆弱,最终反思到自己与之交往时有限的视角。她或许为自己当年的不曾努力就执意分开的决定感到后悔,或许为那句虽没说出口但不断用行为暗示着的“你真懦弱”感到愧疚。也可能,是为那个她还是没有坚持成为的,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自己而遗憾。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苏珊都决定抹掉口红和眼线,再去会一会昔日的爱人。
可惜她或许忘了,爱德华早在当年就这样提醒过她,“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全片的结尾,伴随着紧扣观众神经的背景音乐,苏珊一个人在餐厅里坐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是一个人。爱德华并没有出现。当年的告诫一语成谶。

是爱德华对苏珊报复?影片结束后前排的老爷爷回头默默说了句“it is a revenge." 是啊,或许是的。终于让这个伤害过自己的人感同身受到自己的痛却不给她弥补或施加影响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高级报复。又或许不是?年轻时候爱德华说过,“如果还爱一个人就会想尽办法去补救那段关系”。他并未赴约只是因为不再爱她。甚至,早在看到苏珊发来的邮件时爱德华就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至少得到了90%,而剩下的是需要她一个人坐在餐厅里无望等待而完成的。他得到了当年的自己就梦想得到的——苏珊对他心灵的全然体谅与理解。这近乎是一种出于自我怜爱的可笑索取。然而他也在同时渴望着她可以再一次审视自己在理想与行动间的差距,由此证明困在自身脆弱中的人并不只有他。她也并不是如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强。
其实,爱德华心中爱着的苏珊早已经死了,一个死在恶棍的手里,一个死在她自己说出“I am a realist. I am unhappy.”的那刻。

他们不会再见,他们也无需再见。虽然都曾爱过对方,但谁都明白他们更爱的是自己。《夜行动物》的手稿好比是爱德华的一次大胆尝试,试图打破感知的个体局限性,利用对对方的了解设局让对方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感其恨,痛其哀。然而可惜的是,现实中再亲密的灵魂之间也不可能存在全然的理解。敏感提供了彼此亲近的土壤,但脆弱却只会寻求各自的栖息地。
一直以来,最理解苏珊脆弱所在的始终是她最仇视的母亲,而不是爱德华。要体谅他人的脆弱,同时不为自身感到优越而妄图改变对方,这一切没有共同经历和至深的他爱,谈何容易呢?

我们终究只在感知自己所感知的罢了。甚至连自己所感知的也常常因为缺乏主动的串联而不为主观意识所认识。这已经可谓本体内的两道大门,若再加上语言和行为这些信号释放系统间的接受差异,传递之艰难,可见一斑。

一如最后一幕,苏珊坐在餐厅里,她究竟想到什么了呢?
作为观众席的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真正体会。

 7 ) 致苏珊,致所有放弃真爱的人

"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 当你爱一个人,务必全心呵护这份感情。你可能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 这句出现在预告片末尾处的台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夜行动物》仿佛一段包装精致、设计巧妙的醒世恒言,它用最美丽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告诫观众:如果有幸拥有一位灵魂高度契合的爱人,千万不要为了金钱或世俗之见而放弃他/她。 身为时尚帝国的创建者,我心中的汤姆.福特是前卫甚至是激进的。然而他在电影方面的选择却非常老派(old-school)。他认为与随时都在变幻的时尚界不同,电影是岁月的定格,是光影的凝聚;电影一旦拍完,便成为了无法碰触的存在。正因如此,镜头前的一切都很神圣,真正的艺术应当是永恒的。 《夜行动物》是汤福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剧本改编自Austin Wright的原著小说《托尼与苏珊》。苏珊(艾米.亚当斯饰演)与现任丈夫感情出现裂痕,在她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时收到了几乎二十年未见的前夫爱德华(杰克.吉伦哈尔饰演)寄来的小说手稿。阅读故事的苏珊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手稿所描述的惊悚情节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小说的男主人公托尼(同样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与她印象中的前夫爱德华吻合得天衣无缝,而托尼所遭受的那些心碎与折磨,似乎正是她当年背弃爱德华的完美镜像…… 汤福并不是首位在影片内玩“画中画”的导演,但他无疑是执行得非常出色的一个。不用说,这也得归功于杰哈和艾米出色的表演。《夜行动物》中有三层互相联系的世界,物欲横流的洛杉矶,荒蛮无度的德州,以及数年前细雪纷飞的纽约。三重时间线经过导演精心策划的剪辑和推进,巧妙地让观众与女主角苏珊一样对虚构的小说世界产生了共鸣。以至于观影全程我都不断地猜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悔恨以及他的复仇,是否就真的是自己所推想的那样?而两人的最终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我就不剧透啦。 杰克.吉伦哈尔在访谈中说,汤福邀请他的时候,他其实是犹豫的。他喜欢拍真实的故事,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能生出些感慨,而不是用美丽的画面来吸引他们的眼球(杰哈近年来挑片的目光我十分信服)。虽然,在后来跟汤福的一次通话中杰哈的疑虑烟消云散了,但他最初的担忧并非纯粹的多虑:汤福这个名字本身就寄托着对美学的极高崇尚,人们容易产生一种无罪的偏见:他拍出来的东西会是华丽而空洞的时尚广告大片——换句话说,“华”而不“实”,有“型”无“灵”。起码在我看来,《夜行动物》时期的汤福比《单身男子》时期要成熟得多了。除去科林.费尔斯影帝级的表演,《单身男子》里色调的变换、气氛的掌控都可圈可点,而《夜行动物》里无处不在的隐喻、三层故事之间精妙的衔接更是彻底证明了他作为导演的能力。 当然啦,汤福毕竟是汤福,《夜行动物》还是拍得非常美的,堪称我今年看过的最漂亮的电影之一。本片担当摄影的是《赎罪》、《复仇者联盟一》的Seamus McGarvey,不必多说了吧。配乐是Abel Korzeniowski,《单身男子》时汤福就跟他合作过,这位的作品质量都一直挺高的。 我之所以写这篇影评,很大程度上是想探讨一下影片中那些有意思的细节,欢迎看过的同好一起聊聊。既是说细节,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剧透,介意的就此打住吧。

三个男主演都太棒了

1. 片名 翻译成中文后是看不出来,但英文片名中的animals“动物”取用了复数。“夜行动物”是爱德华给苏珊起的昵称,而这个世界上显然不仅有一个“苏珊”。漫漫长夜,无法入眠,这群夜行动物是孤独的,他们物质极度富有,精神极度空虚,也正是汤福想表达的现代都市人的常态。 2. 起舞的肥胖裸女 虽然我喜欢这部电影,但并不代表我喜欢它的全部——比如说片头我就不喜欢。我能够理解汤福想要表达的极丑或极美的模糊感以及那种夸张所带来的怪诞,美国junk culture的具现化,也明白这样的片头绝对可以一下子将观众们抽离现实。但怎么说呢,那一连串的裸舞画面真的太有冲击性,我整个人都呆住了,视线无法移开,也不知该做什么反应……打个比方吧,你本来以为自己马上要吃一顿法式大餐了,结果一上来就塞你满口的羊杂布丁当前菜,未免有点重口,和全片的基调也有些不搭。 3. 血腥的预兆 苏珊试图打开前夫送来的手稿时,手指不慎被纸张割破,这其实是个聪明又直接的小暗示,不但呼应了即将出现的小说内容的血腥暴力,也让观众们意识到他们曾经的爱侣关系是以一种非常极端方式结束的。

厚厚的手稿,看起来质感很好

4.红发女郎 不难注意到,现实世界的苏珊和她的女儿、小说世界中托尼的妻女全部是红发,甚至扮演托尼妻子萝拉的女演员艾拉.菲舍尔都和艾米.亚当斯长得都很像。这其实也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暗示,再度强调了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镜像关系。苏珊读到小说里的托尼发现妻女惨死后,立刻吓得给自己的女儿打了电话。这里前后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构图出现,一个安静祥和,一个血腥恐怖,观众们立刻忍不住好奇起来——苏珊这个美丽的女儿是她与谁所生?她是不是苏珊与前夫的孩子?她对爱德华的伤害,是否跟这个孩子有关?

小说中女孩的戒指也呼应了苏珊现实世界中有稳定恋情的女儿

5. 反派

一个不剪指甲的男人说明了很多问题啊!

我对亚伦.泰勒-约翰逊了解的不多,但他在《夜行动物》里的表现绝对上乘,把一个英俊又神经质的变态演得活灵活现。敲车顶的小动作特意给了特写,留长的脏指甲和戒指顿时给了角色一种诡秘感。和迈克尔.珊农一样,这个小说里角色是全然虚构的。他纯粹的邪恶有时反而令人着迷。 6. “作家写的永远是自己” 在和苏珊争吵时,爱德华气愤地道出了一个并不怎么美好的真相:作家写的永远是自己。画师、导演、音乐人……艺术家们最好的素材永远都是自己。汤福曾经说过,《单身男子》的乔治是他本人的化身,整部电影则是他写给爱人的情书。那么《夜行动物》呢?《夜行动物》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有汤福的影子,苏珊作出的错误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悔恨他感同身受,而爱德华这么一个出生在粗粝德州却敏感而浪漫的角色自然也是投射了汤福本身(是不是没想到啊,汤福是德州人!)很碰巧的是,苏珊的哥哥,爱德华的童年密友性取向也跟导演一样。 7. 绿车 这是我二刷时才发现的,爱德华与苏珊决裂那场戏里出现在背景里的绿色轿车,其实早在小说世界里就出现过。这几乎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两场戏里一个男人(托尼/爱德华)都失去了所爱。

两个夜间镜头中都有红绿对比

如果观察得更仔细一点,亚伦.泰勒-约翰逊所扮演的反派还穿了一双鲜艳的绿色鞋子,结尾处苏珊也选择穿上一身绿裙去见前夫爱德华。可能是我想多了吧,总觉得这片子里的绿色似乎代表了不好的含义。 8. 苏珊生命中的两个男人 苏珊打掉自己与爱德华的孩子之后,与另一个男人紧紧相拥。“我一辈子都会活在悔恨之中”,苏珊流着泪说。但她还是将这个孩子杀死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说里托尼的女儿的命运——警探告诉托尼,她临终时非常痛苦,手臂骨折,被活活掐死。

非常令人心碎的一场戏。

“他永远不会发现的”,他如此安慰怀中的女人。 然后苏珊转过脸,惊愕地发现大雨中的爱德华。这里的构图很是巧妙,窗外的爱德华与苏珊身边的哈顿同时入镜,但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是如此遥远又如此靠近。此处的剪辑也非常巧妙,观众并没有直接看到爱德华发现自己被背叛之后的反应,我们只能大概想象那天三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镜头回到了小说的世界,托尼一时犹豫,放走了杀死他妻女的两人。 “我应该阻止他!”在警探抢过他的枪杀死其中一个后,托尼跪在地上崩溃地大喊道:“我应该阻止这一切的!”此处演员的情绪释放顺理成章,与之前的爱德华所面临的抉择处境互相呼应,形成了一处让观众深为触动的情感高潮。 托尼或爱德华,他们是懦弱的吗?某种意义上说是的。他们无力守住所爱,也缺乏当即决断的勇气。正如苏珊的母亲当初预言的那样,爱德华是浪漫的,脆弱的,敏感的、毫无野心的。苏珊眼下爱着他的特质会成为日后她厌恶他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是好人。所以就连警探也低下头来安慰托尼,温柔地说你是个好人。这里我忍不住要赞扬一下杰哈,之前他演了好几个非常强势的角色(《夜行者》的记者,《囚徒》的警探,《铁拳》的拳击手等等),但他在《夜行动物》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脆弱与敏感同样极具说服力。很有趣的是,他这部戏里一身肌肉,和略为懦弱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知是不是导演特意要求的,因为杰哈是那种可以为了角色变得精瘦的人啊。

give him oscar already!!!!! 9. 结局 说来讽刺,苏珊和爱德华最早确立恋爱关系是始于一家餐馆,而他们关系的真正结束也是在一家餐馆。苏珊在赴约前抹去浓重的口红,脱下自己奢华的首饰——如果仔细看她后来手指的特写,观众甚至能够发现她连指甲的颜色都不再是之前的黑色。此时的苏珊与现任丈夫早已形如陌路,他们婚姻已经走到了毫无感情的境地。她满心期望能够和爱德华重新开始,所以她才会洗去铅华,试图变回当初那个苏珊,然后与那个能够真正明白她、相信她的男人相见。 但事与愿违,他没有出现。正如爱德华曾经对她说过的那般,你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这就是爱德华的复仇。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有种“就只是这样而已?”的感觉,但再刷时就明白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对于苏珊这样的女人来说,简直如同一把利刃插入心脏。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10. 宗教因素 台词中有提到苏珊是天主教徒,她的家庭是很传统的那种。影片的镜头也给了托尼和苏珊佩戴的十字架好几个特写。虽然我觉得好像不是很有相关性,姑且还是在这里提一下,或许有什么我没注意到的深层含义呢。

多处出现的十字架

总体来说,《夜行动物》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反复观看的。等资源出来了我估计还会再看一遍(或许能补充一些图片和细节)。人这一生,要遇到契合灵魂的伴侣太不容易。如果真的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手,这种感情将是永不复得的。这么说出来感觉略为老套也有点悲观主义,但在我看来,汤福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吧。

 8 ) 往事狩猎人

#往事狩猎人
——《夜行动物》

“经历并不是一个人所遭遇的事,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遭遇的事”这句被引用在《单身男子》里赫胥黎的名言,也许最能折射出汤姆·福特的影像观念。

73届威尼斯影展上,他的新片《夜行动物》延续着这种纯感性的叙事风格。汤姆·福特总是把情感和心绪放在第一位,讲故事退而求其次。那些华丽扑朔的画面,通过特写和慢动作随处放大的感官,细腻入微的表情和动作,那些游离的走神与以及走神后的灵激一颤,具有很强的代入和感染能力,它们拱绕故事主线缠绵而生,形成模糊的层次与交织的线索,将观众不经意间裹挟其中。

作为一个出色服装设计师,他是天生的视觉动物;而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他又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直到目前,他在电影中从来不涉及故事的主要脉络的写作,而是将心仪的文本改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单身男子》是改编自克里斯托福·伊舍伍的同名小说,《夜行动物》则是奥斯汀·怀特(Austin Wright)在70岁时写下并在1993年出版的小说《苏珊与托尼》(Tony and Susan)——值得一提的是,似乎是来源于对文学对书本的尊重和迷恋,相比一些习惯于洋洋得意的把原著修改得鸡犬不宁的导演们,福特改编的忠实度则非常高——不但从不触动故事的主要脉络,甚至人物的性格设定和走向,语言表达和一些细节都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这也使他的影片中文学痕迹非常明显,里面往往饱含大段的旁白,心理描写和表现段落,在一些影像无法覆盖的地方,就直接使用文字穿针引线。《夜行动物》的故事有文学的强力支撑,显得层次异常丰富。电影的名字是电影中小说的名字,同时也是原著中小说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来源于来源于女主角苏珊的一句话:“我从不睡觉,我的前夫总是叫我‘夜行动物’”。原著题目《苏珊和托尼》的用意在于将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人物放置在一个时空,是两者产生联系,而福特直接将影片改为《夜行动物》,强调的是危险与本能的侵袭,黑夜中的恐惧与孤注一掷。

福特的影像中充满了对身体的描绘与审视,这源于他的职业习惯。他偏爱女人浓重的眼线,男人的身体线条,肢体的陈列,一些镜头的拍摄和剪接仿佛让观众感觉在翻看一本时装杂志,这种对肢体至美的考究让影片的每个镜头都极具观赏性,甚至片中母女被杀后,陈列在破旧的沙发上的尸体都显出时装片般的精致;片中超验的颜色运用,浅焦的迷离,现代主义装置艺术和绘画的随意引用,影片开场时几个全裸的肥胖女人极尽魅惑地舞动,让人不意外地联想到《单身男子》中乔治对着粉红色的天空说“可怕的事物也可以造就美”。

波兰作曲家阿贝尔·考森尼奥斯基(Abel Korzeniowski)配乐的氤氲之气,已经连续漫布在福特的两部电影中,在叙事中扮演着勾连和推导的角色;大量的弦乐强化了心理描写的笔触,让意识流的叙事迅速膨胀。在编剧,摄影和配乐极度被汤姆福特风格化之后,这个故事变得羽翼丰满,千回百转。苏珊当下冰冷的生活,前夫爱德华赠书《夜行动物》里血腥黑暗的情节,两者间还揉入苏珊与爱德华情事的追忆;三条线索被打乱交织,围绕着的却是感情,尊严和本能的博弈,而凭借错觉抑或直觉做出的判断远比理性思维对人的经验更重要。

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福特在影片中也表达着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怀疑;但他否定的不是家庭本身,而是那些虚情假意,由于情感惯性和法律捆绑在一起的二人关系。《单身男子》中他对家庭主妇的讽刺仍历历在目,《夜行动物》中,苏珊和现任丈夫扑朔迷离的关系异常虚伪,而小说中托尼一家人急速行驶在暗夜的公路上,几乎是福特对传统家庭概念的最好隐喻,车外部未知的威胁和车内部的焦躁与失衡终会将人迅速推向毁灭。

当人们谈起汤姆·福特,总要加上他之前的传奇经历,就好像谈及一个改行当厨师的铁匠做菜很好吃;在2015年,焦点影视在戛纳电影节和众多公司血拼,最终花2千万美元买下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权,创下电影节竞标纪录。经过漫长拉锯式的选角和拍摄制作,《夜行动物》终于成片,在宛若时装秀的首映式上,被众星拱月的汤姆·福特显得很沉默。

苏珊拿到爱德华手稿的一瞬间,被纸割伤了手指,往事似乎就从那个细小的伤口中涌出,让你一阵激灵,从现实中抽离,在自我中思忖反复。在这个瞬间,情绪几近真空,而汤姆·福特则试图将这真空以及其背后的窒息全然展现出来;摧毁一个生活如此容易,寻回一个生活又多么困难;你在现实里亦步亦趋,在往事中短暂狩猎,捕获的究竟是生活在他者世界中的自己,还是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他者——也许只能希望那些割纸伤们能正中下怀。

2016.9于丽都岛

 短评

想起曾有策展人對我說:「被妳喜歡應該是件很可怕的事。」是啊,被藝術工作者以作品報復是很可怕的。

7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视觉听觉上挺美,服饰妆容更是精致,可是本片实在很空洞,抖包袱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作为一个惊悚片它不合格。三个故事以强扭的方式交叉在一起,没有自然的过度只有不停摔书,女主遭剧本的惊吓频繁度让人怀疑她到底平时都阅读吗。台词也比较愚蠢,总感觉所有的人少说点话这电影也会好很多…

1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红白玫瑰从不只是未及的爱人,是华侈红黑貂皮大理石堆砌浴缸与后院杰夫昆斯的气球狗雕塑,也是素面朝天微卷红棕发与红绒布沙发。戏中戏撑起了背叛痛苦种种情感,核心还是场中年危机与迟来的愧疚。不觉得书是场精心策划的复仇,丈夫承认自己懦弱无能承认因此妻女离别,如果这是场报复,那还真是片森林。

15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将【单身男子】的优点又展示了一遍,缺点和优点都放大了,导演的编剧水准还是生硬的照搬教科书的级别,好在他是个好学生,他的节奏处理也确实及格,只是中间杂糅三段故事的时候还是很生硬,用了很多割断故事的情绪镜头,至于这个故事本身,逻辑之类的确实也会造人诟病,但是片子整体的可看性确实很棒。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设计师的玛丽苏之作。as glamorous as 小时代。 = =

23分钟前
  • timelessclock
  • 还行

气氛把握得太好。回忆杀里AA和Jake看着都好年轻,看得我想求化妆技巧指南。而且女主晚上回家会卸眼妆,看了那么多带着浓妆睡觉的戏后,我已经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25分钟前
  • \t^h/
  • 推荐

影像质感极佳,故事立意一般,男主角得有多大才华才能洞穿女主角心事,女主角内心得多敏感纤细,才能见此思彼展开联想落寞成失心人,观众得有多细心才能体察到那种纸上的报复,生活在多数人不读小说,轻视文学,男女约会都不用写、不会写情书的时代,这个通俗的故事逼格高,太文艺,也难怪有人看不懂。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太喜欢杰克吉伦哈尔,忘了从哪部戏开始,有可能是断背山,有可能是爱情与灵药,然后后来的源代码,去年的夜行者,今年的夜行动物,都不错

34分钟前
  • 禅麟K1
  • 推荐

为什么要给我看Aaron Taylor Johnson拉完屎擦屁股的情节??为什么擦完的纸还要给我看一眼??我他妈只是性幻想他并不想跟他过日子啊!我的性幻想对象才不会拉屎!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讲了个啥嘛

4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分手二十年后文艺青年如何洋洋洒洒写了一部小说捅刀前任,前任白富美当年为何抛弃初恋,双线叙事像你展示文艺青年的内心世界。文艺青年分手也如此清新脱俗不做作。可能天生偏心的缘故,并未觉得女主做错了什么,最后确实领会到了TF称赞amy眼睛有灵魂这件事。ps我觉得TF对红发女郎是真爱。

42分钟前
  • bks
  • 推荐

感觉和新海诚的片子一个毛病,形式大于内容。虽然很多镜头拍得很美,氛围也拿捏得很到位,但因为情节的平庸和人物塑造的苍白导致有力无处使,既做不到真正的艺术片那样靠氛围和意象传达出晦涩深刻的主题,也做不到好好讲一个有力的故事。只有那些恰巧能与片中情绪产生共鸣的观众能被影片打动。

44分钟前
  • 贝尔
  • 还行

别的优点不提了,剧本是人家自己写的!政治不正确地引用一句guo the fun:“倒不是我有多优秀,主要都是同行们衬托的好。”

47分钟前
  • 花泽累
  • 力荐

完美融合了Tom Ford的野心和(恶)趣味:开场甩奶就大开眼界,甩《霓虹恶魔》妖艳贱货N条街。完美卡司连配角都牛逼闪闪,Jake表演天赋稳定发挥令人惊叹(我再次相信爱情),Amy居然很性感!惊悚和幽默齐飞,构图、色彩、配乐已有个人风格,美学盛宴。最后,想和Jake Gyllenhaal谈一场轰烈的恋爱!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故事有点薄弱,但剧本的呈现力惊为天人,音画结合得精美绝伦。从情深如海的“单身男子”到冰冷嫉俗的“夜行动物”,汤姆·福特完成了自己优雅的转身。如何让前任万箭穿心:《A Weak Man》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各方面都完美,构图,颜色,结构,表演,音乐,甚至内涵。美到极致,痛彻心脾。唯一不喜欢人物几乎全是近景特写,很少two shot,一点不给喘息,出了影院感到exhausted emotionally. 是tom ford的本意吗,这种虐观众的手段有点无情呢

56分钟前
  • 苗儿
  • 力荐

很出色的剧本,戏中戏的故事,以罪案惊悚这些类型噱头来抓人,而创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渐渐与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混杂在一起,形成情感的漩涡,呼应且相互影响,这个就有意思了,该形式感的地方又很形式感,可看性很高,又可以细琢磨,很有趣。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和惊悚悬疑没半毛钱关系。曾经想放下的放不下,现在该满足的不满足,追忆、纠结被一部小说激活。如此而已。

6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追看性與氣氛不錯,但tom ford作為一個gay實在厭女到極致。無數女人在她眼中都是現實鬼、整容怪與奇裝異服癖,他到底經歷了什麼?能用幾十年寫本書復仇(關鍵是女主實在沒做錯什麼事),最後一場戲還要讓百般不濟的女主嚐嚐被拋棄的滋味,實在為故事的心胸感到汗顏

1小时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时尚界人尖儿还这么懂电影语言,有点厉害。TF将独特的时尚艺术品位融入这部类型元素杂糅的新作里,成就一部颇具后现代风格的黑色惊悚片。戏中戏,不同故事线、场景、遐想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行云流水,若干组貌合神离的人物关系描写也比较到位。卡司真不错,大主角小配角都让人眼前一亮。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