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情片印度2018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  内拉吉·卡比  萨钦  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  罗希特·萨拉夫  维克拉姆·戈克哈尔  雷伊·舒克拉  阿西夫·巴斯拉  加纳特·拉玛妮  侯赛因·达拉尔  伊万·罗德里格斯  坤纳·斯内德  哈许‧梅尔  什库马尔·苏布拉马尼亚姆  

导演:西达夫·马贺拉

播放地址

 剧照

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2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3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4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5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6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3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4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5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6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7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8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9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3:52

详细剧情

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皮的学生。

 长篇影评

 1 ) “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罢了”

国人对印度电影认知此前一直停留在宝莱坞是好莱坞的山寨、五毛特效、警匪神剧和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层面上。

印度神剧片段

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随着《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席卷全球,印度电影俨然成为世界影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剧照

事实上,所谓“宝莱坞”并不是单纯指印度对美国的戏仿,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生产基地。印度电影的产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与好莱坞的出口路线不同,印度电影大多面向本土观众。在印度,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永远是板球,而电影院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休闲娱乐选择。

印度观众在影院(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2日又有一部在当地广受好评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在国内上映 。

《嗝嗝老师》海报

本片改编自身患疾病的美国教师布莱德·柯恩的真实经历 。同样是战胜缺陷和歧视,同样是做教师的梦想,但当电影把视角从美国男性转变到印度女性身上时,便产生了非常与众不同的效果。

《嗝嗝老师》在情节上属于典型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励志片叙事路线。影片讲述了身患图雷特综合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由于身体缺陷而遭遇歧视,在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终于克服困难,带领“差生”走出低谷,成为一名优秀高中教师的故事。

以梦想、自由、平等、人性、亲情等温情的主题为核心,对故事做出喜剧化和本土化的加工是印度电影成功的秘诀之一。这些特点在《嗝嗝老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本片涉及到的图雷特综合症并不是生理缺陷,而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在电影《寄宿学校》和美剧《无耻之徒》、《百年酒馆》中都出现过。在励志电影中,无法改变的生理或其他缺陷实际上赋予了主人公“异类”的色彩。如何处理异类与主流认知/歧视的矛盾一般会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线索。

以此为题材的励志电影所要表达的无非是这样一个主题: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做一个普通人。

印度励志电影之所以在国际上受欢迎,不仅因为他们塑造出的独特喜剧和歌舞氛围,而且由于其中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和人文关怀。比如,《神秘巨星》大谈离婚和家暴,但外壳包裹的是女性的梦想;《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直面刀刀见血的种族和宗教争端,但走的还是喜剧和温情路线。

《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今年4月在国内上映的《起跑线》依旧是包装在家庭喜剧之下、反思印度教育的现实题材,该片在上映后曾经是当地的热门话题。

《嗝嗝老师》也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其中不仅牵涉印度的教育公平,而且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就业、女性权益、贫富差距等都有细致的刻画。

初看之下《嗝嗝老师》像是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但其实本片与其他两部颇为不同。

《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从这些教育励志电影的叙事模式来看,主人公一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障碍,发现自我,赢得尊重。这个过程通常也伴随着歧视环境本身的变化,即主人公的特征不再被周围人视为“异类”,如电影《自闭历程》、《美丽心灵》、《奇迹男孩》、《疯狂动物城》和《天才少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通常需要具备或者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商或情商。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方式是以成为“天才”来被区别对待,从而实现的。

《嗝嗝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奈娜不但同时代表了被歧视的印度女性和有缺陷的疾病人士,而且在电影中与同样被“上层阶级”压迫的放牛班差生结合成弱势群体的统一体。

如果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守旧与创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碰撞和较量,那么《嗝嗝老师》在其中还加入了弱势群体与刻板偏见持有者、富人与穷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对立。

此外,与《奇迹男孩》不同,奈娜并未在小时候就依靠家庭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而“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尽管她已经成年,甚至比同龄人优秀(取得了双学位),但仍然在生活中遭遇甚至来自亲生父亲的另眼看待。换句话说,奈娜之所以成为“普通人”不是来自歧视环境的改变,而是自己适应了嘲笑,产生了歧视耐受体。

《奇迹男孩》剧照

这恰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被歧视“异类”所面临的境遇,他们并不具备约翰·纳什或《自闭历程》中女科学家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的天赋才能,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去适应歧视者的异样目光和戏弄。

在这种情况下,奈娜的母亲极力为她争取普通人生活的行为显然是非常勇敢和可贵的。

众所周知,整个印度被“种姓制度”割裂为由高到低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几个等级,这些等级不但代表着社会地位,也直接体现在物质和经济差距上。

《嗝嗝老师》中对班级的划分正反映出印度社会的这种等级差别。从9A的尖子生,到9F的差生,不但体现出学习成绩的高低,而且家庭经济状况也有着天壤之别。(班级的英文class也就是阶级的意思。)

《嗝嗝老师》剧照

这一点在家长会那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尖子班的富人家长纷纷赶来参加时,“放牛班”却一位父母都没有出现。奈娜在家访中才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甚至学生本人都在为生计忙碌,根本无暇参加。

显然,随着印度社会阶层的固化,底层与富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经进一步演变为教育差距,而教育的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开了物质距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对贫民窟的穷人来说,维持生存尚且困难,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在电影中,作为富家子弟的尖子班和校长、老师骨子里都认为他们与“放牛班”根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也不应该在同一个校园。在他们看来,穷人和劣等生是野蛮、无知和粗俗的代名词,“共处一室”不过是无奈的权宜之举。

这何尝不是整个印度,甚至所有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所面临的窘境。

作为人口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社会问题其实非常严重。而女性在印度千百年来都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被划分到最低等的贱民行列中。在联合国《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印度的性别平等状况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08位。(中国第100位,韩国114位,日本118位)。

虽然在少数大城市,女性可以自由、独立地生活,但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印度女性的婚姻都由父母决定,甚至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新郎。而诸如童婚、强暴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也经常见诸国内媒体。

正是在这种现实的映照之下,影片中的父亲代表了印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反动”父权和男权形象。他既是《厕所英雄》中极力阻止男女主角修建厕所的父亲,也是《神秘巨星》中家暴、蛮横的父亲。

另外三位男性长辈的身份同样非常符号化:校长虽然是中立角色,但他充当着男性权威裁判官,而且属于对缺陷和差生带有刻板印象的人;优等班老师和教工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作为反面角色存在。

《嗝嗝老师》剧照

《嗝嗝老师》采用了印度电影和励志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但最后的情节设置颇值得玩味。

影片最后,奈娜老师带领的9F班之所以最终能够获得荣誉勋章,决定性因素并不完全来自他们自己的努力,而是来自作为富人和优等生代表的“反派”男老师的“良心发现”。是由于他基于对教育和师德的觉悟,才成全了放牛班的成长。

此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片的批判性基调。但这其实是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始终面临的视角问题。

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上映后,片中的女主角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新女性的代言人,但也有批评者认为,她们的成长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受到父亲的强迫达成的,归根结底牺牲女儿的人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冠军梦。

不得不说,这样的批评有失公允。因为在影片的关键情节中,父亲其实并未在场,女儿通过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依靠自由选择和自由意志获得了冠军。

脱离社会现实而空谈弱势群体和女性的权益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女性电影还是表达弱势群体题材的作品,既需要来自群体内部的“自我控诉”,也需要来自他者的同情。许多优秀的印度女性电影都出自男性导演之手便是很好的证明。

从整体上看,《嗝嗝老师》虽然题材严肃,但情节幽默、节奏明快、风格清新;其中“求职”、“家访”和“寓教于乐”三段快速剪辑的场景,在浓郁印度特色的背景音乐中展开,体现出印度电影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每年印度出产的剧情电影中,有70%都属于歌舞片,足见印度观众对歌舞的热爱。甚至有的影院遇到情节精彩的歌舞片会把某个的片段反复播放,观众在放映厅里一起载歌载舞。所以在印度电影界流传着一句话:做好了歌舞你就做好了电影的一半,同时也成功了一半。

《嗝嗝老师》剧照

而在《嗝嗝老师》中,除去影片结尾的煽情歌曲,其实只有两段算是比较正宗的印度歌舞,这两段歌舞都来自学生取笑老师时编出的“嘻哈音乐”。这说明印度电影已经在逐渐尝试走出过分依赖歌舞的创作模式,不但开始偏重剧情,而且音乐也与国际接轨,玩儿起了嘻哈。

《嗝嗝老师》剧照

这几年,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日本、韩国和印度都产出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品,而国内网友在提到“阿三”时却每每带着大国的轻蔑和优越感。

然而事实是,这些大热的印度影片在豆瓣的评分动辄9.1,9.2,不但口碑爆棚,而且诸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陆就豪取了13亿票房。目前在中国上映的5部印度电影中,有4部票房都超过了2亿。

借着印度热的东风,成龙和王宝强也与印度投资方合作,先后推出了《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等热门影片。正如《嗝嗝老师》中表现的那样,无论现实的境况如何,尊严始终是需要自己去赢得的。

这些饱含人文关怀和励志精神的优秀印度电影作品,或许正是要给我们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

 2 ) 反看我们电影江湖上的事,你们外国人哪能懂的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骚扰逼死女学生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但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下面,简单谈谈这个电影.

一个社会对不幸人群的包容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F班的学生和奈娜老师一样,在别人眼里,都是有缺陷的。奈娜的父亲觉得女儿毁了自己的自尊,无法从内心容纳她的缺陷。9F班的学生因为成长在贫民窟,贫穷成了他们人生的缺陷,开始的他们也曾努力过,但是老师不关注他们,有着女佣的家境优渥的孩子们歧视他们,于是在这样的年纪不免得迷失了。

事实告诉我们,贫穷属于社会分层,不是缺陷却致命,毁掉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图雷特症属于生理疾病,是缺陷,也致命,可能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摇摇欲坠。所以,当学校类似于不怀好意的将9F班托付给奈娜老师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成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同病相怜者互帮互助,不放弃不抛弃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奈娜老师来说,第13所幸运入学的San Notker学校,既然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母校也拒绝了她的5次求职,可见学校对于教学,对于师资水平的把握多么严苛,但这次似乎是瘦马配坏鞍的安排,些许恶意。在学校看来,连同这些学生,不得不把他们放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们嘲笑和捉弄奈娜老师的恶意,岂不是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嘲笑和捉弄。人就是这样,再弱的人,也要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幸好,奈娜老师并没有被这些所吓到,一个患有这样疾病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取得双学士,可想而知,她是有多么的坚强,在这些冷嘲热讽和不同眼神里,她已经修炼了多么深沉的自信。

她改变教学方法,鸡蛋教学,篮球实验教学,她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

见过人生太多酸甜苦辣的人,已经知道凡事多问几句为什么了。母亲在菜摊上辛劳枯坐,姐姐在排队抢水中无助跌倒,而9F的学生安详端坐在教室里,来念“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学习三角函数的辅助线,不是不可能,但画面里肯定失去了一份求知若渴的和谐。所以,奈娜老师只能用知识的本源来吸引他们,那就是知识在生活里的实际奥秘和原始兴趣。

这样做来,隔壁的9A学生也充满了艳羡,一下子9F的学生突然自己也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个集体的自信感悄然而来。接下类,就有了去9A班交流指导的画面,在那里,知识的平等让优等生与“劣等生”一样交流进步,但很快就被男老师粗暴打断了。男老师的思维里,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就不配掌握知识,他们应该做的就是辍学、变坏,承继祖业,继续补轮胎。于是,这惹恼了Aatish,他破坏了9A班的国家科学实验竞赛项目。

所有9F班的学生为此必须停学回家,等到考试时才能回来参加考试。下面的剧情就是套路了,当然也有些小插曲,但最终9F的孩子们和奈娜老师获得了成功。徽章得到了。

电影里面,有一个场景很赞,让孩子们用纸写下自己的恐惧和讨厌的东西,然后叠成纸飞机,放飞它。作为一名未能成为老师的我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驱散愚昧,锻炼人格,掌握知识的同时战胜对世界和自己的恐惧,获得人类应有的尊严和自信。

电影的故事虽然稍显老套,但是用情慢慢,一个有着生理缺陷的老师和同样“缺陷”的孩子们在一起,这种似是而非的同病相怜和互相扶持,看的人却是也很感动。

“他们只是孩子,会有多糟”。

成人世界里的偏见,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生来会打洞”的偏见太重太毒辣,孩子们接受不来,也应付不起。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如陶行知所讲得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给孩子的时候,自己应先行笃信“真善美”,而不是连自己也不信。有些行业,自创造之初,就不是为了养家糊口。

一个社会,不要把所有的行业都做得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至少留下几个。

近几年来,印度电影,突然给人吃了本地神油,经脉畅通,一夜发力的感觉了。从更早的《地球上的星星》,到《萝莉的猴神大叔》、《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甚至最近的《厕所革命》、《护垫侠》,印度似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时期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摔跤吧,爸爸》的结尾那一曲印度国歌,羞得我们观众脸腮通红。到底是这一届导演不行了,还是我们这一届观众不行了,抑或是。

这些年,看到我们幼儿园进不去,印度人拍《起跑线》给我们看;看到我们幼儿园的不正常,韩国人拍《熔炉》给我们看;知道我们小学还有老师性骚扰女学生的,把人逼死天台的,印度人又给我们拍《嗝嗝老师》让我们看。上半年我们虽有部《我不是药神》,里面的药还是印度给的,妥妥地给印度的人道和仗义圈粉。

现在我们却有些沉浸在西虹市首富的梦里,一定要寻到失散的“姑妈”,于是告诉他们说,我们是“江湖儿女”,刀光剑“影”,我们江湖上的事,你们外国人哪能懂的。

“砰”、“砰”、“砰”。

 3 ) 这是一部老师和家长都不该错过的电影!

周末看了《嗝嗝老师》,看完后,嗓子眼直疼,全剧戳人的泪点太多(当然我本来也是一个泪点低的人),其中最触动我的是电影传递出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亲爹都认为,自己闺女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可想而知,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尽管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最后,还是她曾经的母校再一次接纳了她,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没人想来当这个班的老师了吧?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另一位给学霸班上课的男老师对嗝嗝老师说,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是的,在好老师眼中没有差学生,有的只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她寻找能够打开这些“坏小孩”心锁的钥匙, 不断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学。

学霸班男老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不屑一顾,他认为卓越是刻苦换来的,而不是乐趣。男老师错了吗?没有错,我们都坚信那些卓越的优秀的人一定是最努力的。

可这一套理论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朽木”的学生。他们已经放弃自己太久,你跟他们说卓越和努力,只能换来无动于衷。但嗝嗝老师的这套教学方法却能成功地激发“朽木”们学习知识的热情,一个人只有被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努力,不是吗?

电影的结果不用我说,你们也一定猜到了:“朽木”们在嗝嗝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之下终于考试及格,他们向充满偏见的人们证明:朽木也可以雕,因为他们只是被误以为的朽木,而不是真正的朽木。

就像嗝嗝老师说的那样,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电影里的“差学生”之所表现得那么差,是因为他们来自贫民窟,在学校里被当成下等人,在他们彻底放弃自己前,老师们已经放弃了他们。

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区别在于: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只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毕竟人都需要被鼓励,被激励,更何况小孩,责骂他们,并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皮。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而差老师就像学霸班男老师一样,面对这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时,选择了羞辱他们,惩罚他们,直至放弃他们。不过,电影中最打动我的一幕却是学霸班男老师的开悟。

他发现:原来让他骄傲的学霸在背后捣鬼,陷害学渣班的同学,还高兴地对他说,老师 ,咱们终于把那些学渣赶出了学校!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优秀老师,可以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这一刻,他知道自己错了,他的偏见不但让“差生”的自尊心碎了一地,还让好学生变成了陷害其它同学的坏小孩。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一个好老师所做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也要向学生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好老师越多,差学生才会越少。

P.S: 电影里的音乐太好听了,比较惊喜的是印度嘻哈。哈哈哈。

 4 )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看这部《嗝嗝老师》的时候,我始终会想起《Anthem》中,那两句著名的歌词: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显而易见,奈娜这位“嗝嗝老师”的裂痕,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图雷特综合症。这种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怪病,会让她无法控制地肌肉抽搐,包括打嗝、甩头和发出狗叫等等。可以想象,从小到大,这种病给她带来了多大的难堪和屈辱。

离奇的是,她不仅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躲避旁人可怕的眼光,反而一无反顾地走上讲台,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即便遇到的是一群最顽劣不堪的“坏学生”。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打嗝开始

《嗝嗝老师》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为女性特有的成长主题,留下了可观的叙事空间。

“嗝嗝老师”奈娜

影片一开始,奈娜又一次踏上了面试老师的艰难征程。她的教育学背景和理科硕士的学历,无可挑剔,然而每一次,都是在面试时被刷下来。面对各种稀奇古怪的目光,她已经是第十八次向面试官解释,她这种无法控制的抽动和打嗝,叫图雷特综合症。

令我惊讶的是,她竟然已经可以和图雷特综合症和平共处,没有自卑,没有胆怯退缩,带着从容自信的笑容,甚至可以放松地拿自己开玩笑,还能妙语连珠,机智应对面试官的刁难:

“在座的各位以前听说过图雷特综合症吗?……那现在知道了?……既然我能够让各位了解图雷特综合症,那也同样能够让学生理解公式。”

事实上,奈娜并不是一直都这样。她小时候,图雷特综合症让她在公共场合倍感难堪,学校也差点因为她影响课堂纪律,让她退学去读特殊学校。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排斥中,对她伤害最大的当属她的父亲。

当她需要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无论是几岁时在商店挑选蛋糕,还是成年后在餐厅点餐,奈娜又开始不由自主地抽搐时,父亲总是立刻抢白,为她点餐,不愿意她暴露在众人的关注中。

奈娜和父亲

她明白,父亲无法接纳她的图雷特综合症,也就表示无法接纳真实的她。

直到有一天,她在学校礼堂观看表演时,又发出奇怪的声音,被校长叫到舞台上。她以为又会像以前那样被责骂训斥,但校长接纳了她的怪病,把她当做一个普通的学生那样关爱。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奈娜,让她在被别人接纳时,终于学会了接纳自己。与此同时,正因为她接纳了自己,也使别人更容易接纳她。

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摔跤吧!爸爸》。同样是聚焦女性成长和自我突破,一个是“女人不能当好摔跤手”,一个是“语言障碍不能当老师”,她们的战场,一个是摔跤台,一个是讲台。

而她们身为女性的耀眼光芒,既来自战胜自我,更来自打破世俗常规、拥有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从A班到F班,阶级固化的反思

奈娜好不容易成为自己母校的老师,接手的班级却是整个年级排名最后的F班。这个班只有十四个学生,每天逃课闲逛,无心学习,整蛊老师倒经验丰富,已经气走了好多个,他们还打赌,这个新来的“嗝嗝老师”,不出一天就会被吓跑。

没想到,奈娜听到学生把她的图雷特综合症编成rap,不仅不生气,还跟大家一起唱。尽管无比艰难,但她已经接纳了自己,并且将这种宝贵的经验和宽容,用在这群学生身上。

F班的学生

但是,在种姓制度最森严的印度,阶级固化的遗毒侵染到方方面面,把学生分成A班到F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更因为F班的学生,全部来自贫民窟。当A班学生有车接送、学习环境优渥的时候,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光是为了生存,就几乎用尽了全力。

家长会时,奈娜老师的班上空无一人。真是因为这些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吗?直到她挨家挨户地家访,才明白,他们也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要卖菜、要捕鱼、要工作,否则家人就无法维持温饱。

其中有一个家长说,他努力工作,是为了让他的孩子,拥有他从没拥有过的机会。

奈娜和学生

奈娜明白,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首先就是接受教育。

所以,她可以顶着校方的压力,无视同事的冷嘲热讽,用尽一切办法,努力帮助这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更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擅长的学习科目。

奈娜和学生

有意思的是,恰恰因为她有接纳自己“裂痕”的经历,使她明白,教书之前,更要育人。她敏锐地觉察到每个学生的“裂痕”,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教会他们接纳自己缺点和恐惧,从裂痕中照进光。

我们到底有多渴望一个好老师?

优秀的教育,是点石成金,是春风化雨。

纵观影视界,这种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题材,层出不穷,铺天盖地。从老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自由作家》,到日剧《麻辣教师》《极道鲜师》《龙樱》,再到这部《嗝嗝老师》。

奈娜和学生

在这些拥有“点石成金”本领的老师手中,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重获新生,开启全新的人生道路。原因很简单,其他老师只看到了他们的“问题”;而这些优秀老师,看到的是他们的“裂痕”,

遗憾的是,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点石成金”的老师。我相信,有这种遗憾的人很多,这大概也是这种题材层出不穷的原因。

我们在渴望一个好老师,渴望有人接纳我们的不完美,渴望有人看到我们的“裂痕”,因为他们懂得,只要在合适的时机下,这也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

 5 ) 当你全力追逐梦想时,连高山也会为你让路

努力的最大障碍不是懒惰,而是恐惧。比起意志坚定朝既定目标前行的学霸,更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努力了仍然会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反而不敢用尽全力。如果付出了50分心血,因为早有意料,没奢望,能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接受结果,久而久之就把那丝原始渴望忽略了;可是如果付出了100分心血,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那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是整个世界的坍塌。这样的打击连成年人都不见得能接受,更何况青春期的少年。在普通领域,决定我们成败的不是智商,往往是心性。大部分人最缺乏的成功特质是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女主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声语型抽搐和动作型抽搐为主,奈娜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和摇头。这个疾病的出现率在儿童中占1%~3%,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将症状持续到成人,奈娜是这其中不幸的少数人。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在学校会面对怎样的歧视和嘲笑,大家可想而知。学校将奈娜退学,建议她去特殊学校学习。嗝声成了她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分水岭,强行把他们分成两个世界。奈娜的妈妈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智商没有问题,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应该遭到歧视。她的坚持换来丈夫的不理解,学校的不赞同,经历过十二所学校退学后,才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奈娜的学校。

一位好的老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奈娜站在讲台上时,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问她:你希望学校怎样对待你?小奈娜说,和别人一样。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平的对待,公平的机会。当老校长对奈娜做出保证后,暖色光调下,校长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他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瞬间,妈妈在流泪,众人在鼓掌,我却看到了她的勇气。那个藏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发出打嗝声把卫生纸拼命塞进嘴里的女孩消失了。她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在讲台上为众人解释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她抛弃了自怨自艾,把自己和普通学生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多年后,奈娜成为一名理工科的双学位学士,她本可以选择很多职业,却始终忘不掉老校长对她的激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教师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工作,老师除了授课,还需要言传身教,以自身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一个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嗝的老师,怎么能在讲课时保持课堂的严谨气氛?奈娜多次面试都铩羽而归,她却勇敢把自己的最大短板暴露在人前,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奈娜唯一的机会是给一群所有人都嫌弃的学生当班主任。这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性格敏感又顽劣。奈娜因为身体原因遭受歧视,这群孩子因为家庭和出身遭受歧视。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垃圾时,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只配做一个垃圾。大家都知道,在印度,种姓制度依旧盛行,高种姓女性不能与低种姓男性通婚。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最受歧视。生活在贫民窟,为一顿饭一口水发愁的9F班学生,可能连首陀罗都不是,而是最卑微的达利特。因为新教育法,这些公立学校皮肤黝黑,鼻翼肥大的达利特走进了贵族学校,和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婆罗门、刹帝利同处在一个校园,他们站在一起时,哪怕穿着一样的校服,视觉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两个群体。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想把这群扎眼的贱民赶出学校,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9F班学生的叛逆是自尊心受挫后的本能自卫反应。

奈娜有一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人们总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群体产生偏见,在印度,人们认为低种姓等于低道德。长期养尊处优的9A班学霸因血统和家庭地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面对与自己差距太大的9F班学渣言行傲慢。9A和9F互相敌视,产生了数次矛盾。奈娜向校长保证,会让9F的成绩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部及格,请求校长不要解散9F班。她让全班学生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撕下这页纸,折成纸飞机,从楼顶掷出。这些远飞的纸飞机代表着与昨日彻底再见,赶跑心底的恐惧,努力改变为未来而战。这样的决心在外人看来是个笑话。没人会相信,这群粗鄙的孩子能够赶上精英班9A班,没人认为他们会真的学好。奈娜却透过他们桀骜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需要的是勇气,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使奈娜更加明白,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奈娜的梦想和学生们的梦想缠绕在一起,期末考试不仅是9F班学生对面未来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奈娜证明自己的第一步。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智力、爱心、能力超群的非凡老师。她会用各种办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她虽然打嗝声不断,但的确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近乎于完美的理想老师。老实说,每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都会成材,奈娜兼具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同时充当了‘教师’‘母亲’‘心理医生’‘姐姐’多种角色,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每个遇到这样老师的人都应该庆幸上天的馈赠。

电影中,与奈娜相对应的角色是瓦迪亚先生。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身姿笔挺,总是穿一身质地精良的西装,外形上有种老式的绅士派头。奈娜老师在生活中不常见,瓦迪亚先生在生活中常见。这个男人固执、古板、护短、严苛、有属于他这个年纪和身份的一切缺点。他虽然不苟言笑,却想把最好的一切给自己的学生。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对学生的爱护并不亚于奈娜。他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改变,面对奈娜的授课方式,他嗤之以鼻,‘学习的重点不是快乐’。他想赶走9F班,出发点也是想赶走害群之马,免得影响其他的好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们都曾遇见过,对待学霸他如父亲般慈爱,对待学渣他如同对待敌人般无情。

瓦迪亚先生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人头涌动的大礼堂内,他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把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说出那句‘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先生被9F班的努力打动,他认同了奈娜的教育理念,认可了9F班的成绩,当他亲手把级长徽章递到奈娜手中时,理想之路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了希望。一粒草籽在自然界中无比卑微,可是它能够在春天发芽时顶起沉重的石块;一滴水没有任何力量,可是天长日久的坚持滴水能穿石。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想去开飞机,当梦话说出来也会被人笑话,可是在课堂上迈出第一步后,通过一步步的考学,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不能成为飞行员?

梦想是一粒种子,它安静地躺在内心深处,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如果选择懦弱,选择轻松地随波逐流,这颗种子会慢慢失去活性,天长日久之后和灰尘融为一体,埋在心底最深处,成为一句卑微的笑话。如果选择勇敢,选择用尽全力的去追逐,你永远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羞于谈梦想,认为那只是小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成年人谈自己的梦想既幼稚又可耻。我们忘了那些儿时想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外交官的憧憬,跟随时代潮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上代人,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不断兜圈子,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嘲笑那些把梦想说漏嘴的人。这不是聪明,也不是现实,其实只是因为恐惧,午夜梦回时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你才有资格拥有它。梦想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徒劳,它像光,像水,能够照进黑暗,能够打动人心,当你全力以赴时,它的力量会超出你的想象,你也许会化身为移开太行和王屋的愚公,也许会化身成分开红海的摩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像电影中瓦迪亚先生留下了9F班,9A班和9F班打破了种族篱障成为朋友,身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女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6 ) 这部电影告诉你:身处弱势的他们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不让自己坠入深渊

《嗝嗝老师》并不是一部悲情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轻松喜剧,却再次拉低了我的泪点

前几天,去看了《嗝嗝老师》的提前点映,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悲情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轻松喜剧,却再次拉低了我的泪点——印象里这是第一部刚开场就开始让我哗啦啦掉眼泪的影片。

一直想为这部影片写点什么,却又仿佛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思索再三,决定写下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与思考。

《嗝嗝老师》这部印度电影充满温情励志。影片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女主人公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然而她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却是全校最顽劣的学生。

老师奈娜和她所教授的9F班都是天生被有色目光看待的弱势群体,生活中遭遇着种种不公平对待,比起简单的师生关系,他们更像是互相取暖,照亮彼此的人生轨迹。

女主奈娜因疾病影响不断发出像狗叫一样的声音,她无法控制自己,情急时,便一下下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脸颊,但越是激动、越是想控制自己,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来得越来越频繁激烈。

当我坐在影院里,看到奈娜自童年起就因疾病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训斥,甚至被亲生父亲嫌弃,脑海中闪现出了我老伯的经历,忍不住泪如雨下……

我父亲兄弟姐妹6人,老伯是最小的一个。小的时候,他突然高烧不退,病好后留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不仅肢体上留有残疾,语言能力也受到了影响,不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听我姑姑说,我老伯小时候是上过一阵小学的,但是他的右手残疾,拿不了笔,只能用左手写字,话说不清、走路也跛得厉害,每天上学都被同学嘲笑欺负,因为成绩不好,老师也不喜欢他……没过几天,老伯就再也不想去学校了。

我从小和奶奶、姑姑、老伯生活在一起,但很遗憾,小的时候,我并不懂事,也曾为有这样一个连话都说不清的老伯而感到丢人。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起来都心存愧疚。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下雨没有带伞,放学的时候走出校门,看到我老伯拿着伞在学校门口等我。他一看到我就高兴地挥着雨伞叫我的名字:“圆!圆!”但当时我身边有其他同学,怕同学笑话我有个残疾老伯,我宁愿淋雨也不愿接他递过来的伞。 记得我当时低着头一路往前走,我老伯就在后面拿着伞追着我,他腿有残疾,自然没有我走得快,我和同学在前面一边走一边若无其事地聊天,就像不认识他一样…… 现在想想,还是很想抽自己一个耳光啊

老伯病后虽留有残疾,但智力并未受到影响,虽然没怎么上过学,却特别能干。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冰箱坏了、灯泡的开关坏了,我老伯都能修,他还会做饭、缝补衣服,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但因为生病,他的语言能力受到影响,即使再费劲,也只能吐出单音。因为说不清话,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傻子——他的残疾证上写的也不是“肢体残疾”,而是“智力残疾”。

老伯年轻时长相并不差,甚至可以说长得很俊朗,他本来是能结婚的。

当年他在专门雇用残疾人的劳保工厂上班,他们厂的领导曾带着一个姑娘来我奶奶家说媒。 当时我下学回来,看到有个小阿姨羞涩地坐在奶奶家的客厅,和我老伯一边笑一边喝着汽水——她也是残疾人,眼睛有些残疾。

可惜,这段婚事并没得到我奶奶的同意,我奶奶的意思是: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人,再来一个,以后谁照顾谁呢?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提起过我老伯的婚事,老伯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一直单身。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老伯那时候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或许会很幸福吧? 很多事,小的时候并不懂,待我也人至中年、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后,才体会到其中或许隐藏着巨大的心酸与痛苦。

《嗝嗝老师》影片中奈娜的经历,像一个开关,激活了我心中一块柔软而隐秘的情感。

看到影片中女主奈娜因为身患残疾童年遭遇不公,仿佛看到了我不曾见证的我老伯的童年,不经思索地,瞬间泪如雨下。

当然,影片中的奈娜比我老伯要幸运得多。她有幸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更有爱她且坚定地理解她、支持她的母亲和兄弟。在家人的鼓励下,她最终获得了双学历和硕士学位,并未如大多数残疾人一样终生活在疾病的阴影里,也正因为童年的这份经历,即使受挫多年,她仍然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老师,像她的老师那样,去点亮更多人的人生。

《嗝嗝老师》改编自身患疾病的美国教师布莱德·柯恩的真实经历,如果你对影片原型的经历感兴趣,同时推荐你一部由他的经历改编的另一部高分电影《叫我第一名》。

虽然源自同一原型的真实经历,两部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嗝嗝老师》具有浓郁的印度特色,有赏心悦目的印度歌舞,更有令人思考的现实国情。

《嗝嗝老师》中的奈娜也比故事的原型布莱德老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布莱德老师教授的是一二年级纯真可爱、不问世事的孩子,因为布莱德老师的可爱与阳光,孩子们很快接受了他的疾病。而奈娜老师被指派的班级学生则是全校最顽劣的“异类”————出身贫寒、经历过太多歧视与嘲讽、内心敏感压抑、正处于青春期的一群叛逆少年。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感人之处,在于身患残疾的奈娜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同时,坚定地想把自己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与她有着类似经历的人。

她所教授的孩子或许不像她一样身患残疾,但由于贫穷所带来的歧视与嘲讽,对于内心脆弱的孩子来说,所带来的伤害或许并不比残疾来得少——如果他们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他们终生或许都会被这份伤害桎梏影响。

即使一再被学生质疑、戏弄,她仍不放弃,坚定地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只顾着自怨自艾,最终的结果只会在泥沼里越陷越深,只有正视自己的恐惧,才能改变现状。

教育平权引发的社会问题曾在印度电影中被多次提起,除了这部《嗝嗝老师》,还有前一阵上映的《起跑线》也曾以此为主题。

看完这两部电影,我对印度的教育制度产生了好奇,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

截止至今,印度仍是一个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为此,印度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国民素质。
印度政府为保证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规定“每个6-14岁儿童都有权利在临近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直至完成初等教育。学校不得要求儿童支付可能防止他接受和完成初等教育的任何形式的学费、杂费或费用。”

说句题外话,印度的国民医疗也是免费的。

无论是感冒牙痛还是心脏病,国民都可以在医院接受免费治疗,治疗期间还有标准为10美元/日的营养补贴,也就是说住院期间的饮食支出也是全免的。

虽然执行中肯定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但初衷总是好的。相比较而言,我们那些提出要将“教育”、“医疗”、“养老”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某些学者砖家真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2009年,在全印度范围内,共有274731所小学,却有超过2亿的适龄儿童。平均说来,一个老师得教70个学生。同时,基础设施的落后十分严重,公立学校学生缺少文具,教室简陋是常见的问题。

除了教育免费,印度政府还提出了教育平权制度。

该制度对私立学校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学额比例作了刚性规定:受补助学校(民办公助)须提供最低限度25%的免费学额。不受补助学校(完全私立学校)须从一年级开始至少招收25%的临近地区属于低收入家庭和处境不利群体家庭儿童就学,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直至完成学业。

但是,正如《嗝嗝老师》、《起跑线》等印度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样,由于师资、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这类以公平公正为初心的教育制度在执行中也引发了各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未对印度的国民教育起到太大成效。

2010年,印度人均接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印度高小(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入学率不足60%,辍学率非常之高。

印度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任何人希望享受公立制教育,都可以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就读。公立学校的午餐也免费,很多贫民窟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并不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得到教育, 而是想让家里省掉一顿午饭的费用。这些家庭没有固定收入,家庭月收入大概相当于300-400元人民币左右。

令人感慨感动的是,我们看到的发行至海外的印度电影,并未对这些看似惠利于穷人的制度歌功颂德,也并未一边倒地否定抨击,而是理智判断、针砭时弊,积极地让政府、公众正视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载歌载舞之间,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引发大众对一些沉重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提起印度,我们总是乐于戏说这个国家的贫穷落后,却不得不承认,从近几年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几部印度电影来看,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起跑线》,还是最近几天正在上映的这部《嗝嗝老师》,每一部都蕴含着对社会、民族的深深思考。

印度电影人,似乎比我们国内的很多电影人更自由、更乐于探讨社会责任与问题。

曾经,我们乐于嘲讽韩国是“棒子民族”,认为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常常自以为是,可韩国电影人却拍出了《熔炉》、《出租车》、《辩护人》、《素媛》等令我们感到深深震撼的影片。

每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敬之处,无论贫穷富有。

而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除了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或许本可以做得更好。 最后,附上一份关于我国残疾人口的统计数据,希望本应得到更多关爱与尊重的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与保障。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其中仍有1500万以上残疾人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而2018年1月2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同比增71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76万人。两相比较可看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

向你推荐这部充满温情的《嗝嗝老师》,在你被剧情打动、忍不住落泪的同时,可能也会如我一样,联想到一些被我们忽视已久的人与事,产生更多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对于我们自己、甚至是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或许都是非常重要的。

 短评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6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7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16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18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2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24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2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34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38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41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44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46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4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50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52分钟前
  • 还行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5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