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

惊悚片美国2006

主演:克里夫·欧文  朱丽安·摩尔  迈克尔·凯恩  克莱尔-霍普·阿什蒂  查理·汉纳姆  

导演:阿方索·卡隆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类之子 剧照 NO.1人类之子 剧照 NO.2人类之子 剧照 NO.3人类之子 剧照 NO.4人类之子 剧照 NO.5人类之子 剧照 NO.6人类之子 剧照 NO.13人类之子 剧照 NO.14人类之子 剧照 NO.15人类之子 剧照 NO.16人类之子 剧照 NO.17人类之子 剧照 NO.18人类之子 剧照 NO.19人类之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15:17

详细剧情

20年后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东欧和非洲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人口向英国等富裕国家大量迁移。\n然而在英国境内,人们正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中。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非洲女孩肯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令人振奋的是她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警察蒂奥和前妻朱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肯安全离境,但枪林弹雨却失他们举步维艰。\n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了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

 长篇影评

 1 ) 好电影的气质

电影所描绘的2027年,没有人还会在意避孕套带来的性交的不适,因为当时整个人类已经18年没有生育了。世界在无望中疯狂了,许许多多曾经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变得不再重要,战乱四起,硝烟遍布,英国是最后一方净土,大量难民涌入,但也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主人公Theo也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叫做Fish的激进组织掠走,却惊见18年来第一个怀孕的女人......

毫不犹豫地,我将它定为2006年度最值得看的影片。

人类为什么不再生育?影片中巧妙的对此不做回答,但是像环境污染、基因变异、核子辐射等等这些每天都悬于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完全可以回答观众的疑问。人类普遍身处的危险往往是电影喜爱的题材,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说明危险带来的惶恐总是如游丝般缠绕在人们心间,无法消除。我常想,这么多电影描绘这么多种人类灭绝的可能,总会有一部电影一语成谶。

不管是科幻片还是动画片,什么故事都是人类演绎的,只要是人类演绎的,就避不开人类的本性之真,本性之恶。当年的《泰坦尼克号》轰动一时的原因之一是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之本性,《人类之子》也是如此,面对岌岌可危黑暗的未来,人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争夺什么,面对奇迹般出现的婴儿,你将如何面对他,如何看待他?当这个婴儿的哭声中止了隆隆的枪声,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她,甚至有的士兵一面划着十字一面跪下,真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

一部好电影是不能只依赖于一个好故事好剧本的,拍摄的技巧同样重要。该片场景的描写几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影片交待,你无法认出这是以整洁和秩序闻名的英国。片中诸多镜头都是众人参与的长镜头,这是个难点,许多影片在这种镜头中惨不忍睹(中国大片的简单做法就是给所有非主要演员蒙上面具或者遮脸布),但该片做的相当出色,不得不佩服人家的组织能力。长镜头也非常棒,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许多细节的妙处,比如那个孩子的出生,逼真得令人惊讶,比如那场摩托车与汽车的追逐战,不知道要花多少心思,比如结尾部分的混乱巷战,绝不输于那些以描写战争为主的大片,比如难民营的情景,真怀疑是如何做到的。而电影气氛的掌控也精准到位,压抑和紧张时可以让你屏息凝神,为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着急,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从农舍里逃出来死活发动不了汽车的那一幕,还有Jasper被杀掉的那一刻,以及最后在海上摇晃的小船。

好电影的特质,就是他会花大力气去为一闪而过的镜头布景,如难民营,如街头的紧张气氛;会费尽心思的安排一句台词都没有的人物,如Theo表兄的儿子,他都没看镜头一眼,如Jasper的妻子,她只是坐在那里;会安排很多隐喻,如Theo这个名字,以及那个怀孕的母亲开玩笑说“我是处女”;会用情节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台词来讲故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80118

 2 ) 让我们谈谈长镜头之外的东西

看完这部电影,激动地到豆瓣上去找同好,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在关注的只是里面的长镜头,我觉得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确实,长镜头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长镜头的使用本身就是影片摄影水平的最好证明,但是一部电影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技术还是内涵呢?换句话说,我们是用心看电影呢,还是用米尺丈量电影,用秒表掐算电影?大多数时候电影是通过主观感受传达信息,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既然如此,请先放下看国产大片的习惯,无视下长镜头,无视下纯技术问题和视觉效果,关注电影的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

其实《Children of Men》不能算是一部科幻电影,如果把故事的时间背景放到现在,对故事也没有什么影响,放在20年后,除了小说故事的原因,其次可能就是这种时间距离反而能够塑造一种真实感,把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情向后推,告诉大家这可能在将来发生,这种寓言的警示和震撼效果必定更好。

从整部影片来看,这确实是一部引人入胜而且没有太明显瑕疵的电影,场景塑造非常真实非常成功。伦敦萧条的街头和难民营中的破败惨淡相互呼应,而树林中避难的小屋则像世外桃源般清静而美好。影片的场景利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它们砸坏、变旧、撒上灰土,造成了出奇真实的乱世,成功地告诉了我们绝望两字在视觉上应该如何书写。

本片的故事是关于“生”,但是最后观众会发现,“生”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死”了,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当影片中第一次让人心痛的死亡发生,我们会为Julian——这位主角的前妻——感到哀痛异常,当你深究这种哀伤的缘由,你会发现除了Julianne Moore那张贤妻良母极为讨好观众的脸之外,我们还因为她是母亲而哀伤,我们还为她与男主角Theo之间明显还存在的感情哀伤,在我们心里永远都期盼着一个人性丰满、善良而值得信赖的人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冒险,可是,就在这么电光火石之间,她被杀死了。而再看下去,你会发现死亡的角色越来越多,到最后除了婴儿和她的母亲,一个也没留下,我想观众们都有权力对这种杀人如麻的结局问一句:为什么?我觉得原因其实简单,既然这是个寓言,那么它越有力量越好,奇迹哪里是那么容易发生的,它需要生命来换取。况且,死也许是一种升华,在这部描述末日希望的电影中,要把希望全都归于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明显单薄,但是如果在绝望中依然有一群人怀着希望,坚守着人性,那么电影就脱离了一个神神叨叨的救世主故事,而变成了真实感人的,刻画人类最极端状态下的“善”的颂歌,这种“善”和更多的人的“恶”,这种人性和更多人的兽性,对比激烈,碰撞出末世中的人类群像。影片在最高潮的时候,其实把人类的未来,放到了绝望与希望的战争天平上,在所有的士兵都放下了武器,目送着婴儿离去的时候,难民营内出奇的安静,美丽的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心中最珍贵的感情,而在婴儿的哭声中,这种安详被枪声和爆炸声打破了,就像它们打破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士兵们又举起了枪开始射击。我认为在这一段,导演在告诉我们,唤醒大多数人不难,难的,是让他们不会再次沉沦于暴力与兽性之中。

这部电影作为2006年为数不多的挤进IMDB TOP250 的佳作之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拍摄方式既给了观众临场感,又适时的产生间离效果,把观众在现实和电影世界中送进来又赶出去,震撼之余又不忘思考。也许是因为,最终故事是关于希望、牺牲和获救,这是观众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题材,而编剧(原著没看过)一刀切地几乎让所有人死去,更加使得影片血淋淋地感人。最大的一种可能,则是因为影片传递的思想非常顺畅地到达了观众心里,这思想中有反政府主义,有关于特殊时期民权与稳定关系的探讨,还有恐怖主义,有宗教的启示,有军队和警察的高压统治,还有独善其身的英国孤立主义,它似乎包括了人类社会现存的大多数问题。这些散布在影片各处的思想和信息,汇聚在一起,就成了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的末世寓言。影片海报上写道,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就没有希望,孩子是有了,但是影片表达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思想,让人不尽怀疑,有了孩子,真的就有希望了吗?

20年后的一个孩子救不了我们所有人,要想不被战斗机炸飞,就要自己动手,现在动手,别等着偷渡到英国被关进难民营,到那个时候就晚了。

我猜导演真正想说的是这句话。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3 ) 人类之子——关于现实的邪恶隐喻

    关于这部片子,网上的评论也不少了,不过觉得都没有抓住要害,有必要写一下。总的来说,一般科幻片都会为我们勾画一个关于未来的情景,大多都是在观念,人性,伦理的层片操作,如《银翼杀手》《ai》《我 机器人》《人猿星球》,或是在现实中不可预见的灾难中看到灭亡中的世界,如《后天》《天地大冲撞》《世界大战》……可以说这是一些比较遥远的未来,他通过未来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通过未来表达一种思考,在这里未来是为了想要说明的问题而搭建的舞台。
    还有另一类作品,却是关于未来本身的,或者说是关于现实的世界真正要去向的地方。人类之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人类失去生育能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存在只是他的科幻外壳,包裹在这个外壳下面的,是并不遥远的2027的未来,伦敦的实景拍摄,阿隆索卡隆的博大野心,他把这个题材建构在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邪恶隐喻之上——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内部的分化、歧视与权力的争夺才是灭亡人类的本质力量 而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时常看到欲望表达和权力建构是比全人类的救赎本身更重要的诉求。
    具体来看,影片开篇就以一起爆炸事故交待了背景,把影片的着力点告诉了观者。可以说开篇通过owen回家的一路行程巧妙的交待了整个世界和伦敦所处的情景,冲突和对抗已经蔓延全球。虽然这是丧失生育能力造成的,可导演并没有着力交待移民问题与之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相关性。那么,丧失生育顶多只是这个邪恶现实出现的导火索罢了,移民代表了政治经济阶级冲突,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正是这些构成了影片情节的主要张力。对黑人孕妇的争夺,在这里是一个能指,指向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导演对冲突的强调在最影片的高潮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是为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那段:owen他们抱着孩子从楼上下来,所有人都停止交火犹如见到真主一般,不过大家别忘了这样启示录般的情景并没有改变冲突本身,一枚火箭弹很快打破了宁静,人们毫不犹豫地从新投入到厮杀当中,那个象征人类救赎的婴儿在非理性的战争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激烈的交火让刚才催人热泪的一幕显得异常的滑稽,犹如导演的恶搞(说实话,看到那我激动的热泪盈眶的,然后觉得有被涮了的感觉,高真他妈高)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觉得是对这部电影的大大低估。透过深层的文本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导演思想中的深度框架——一种顽固的精英主义视角。在影片中,导演把政府和处于边缘的移民群体都放在了批判的叙事下,而用对影片主角的英雄人物叙事表现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关心人类整体命运,理性的……这样的概念。
    具体来看,对于政府,影片开篇电视中反复播出的官方广告说世界已经陷入混乱只有英国是一如既往的,而现实的伦敦街头已被刚从一场爆炸中侥幸逃生owen看在眼里,二者的鲜明对比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还有在owen朋友的秘密住所,一个很轻描淡写的镜头给了桌子上的照片和一张报纸,隐蔽的交待了朋友妻子的记者身份和被政府迫害致残的背景。“法西斯猪”这个大兵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心态。而且,英国政府的种种行径一直被费希党以各种方式讲述出来,诸如对待移民的暴行,恐怖镇压,虚假宣传,蛊惑民众等。到后来进入难民营,更是干脆换成了对军队行径的直接描写。可以说人类之子中的政府在导演那里是一个近乎魔鬼的存在,完全的种族主义观念和无人性的对于民众的蛊惑和迫害。
    反过来看,虽然人类最后一个孕妇被设计成黑人移民女性,虽然主角得到了很多好心移民的帮助,对于这一群体作导演表达的却是复杂的态度。费希党那个处心积虑的领袖被设计成黑人男性,他们设计害死了owen妻子,骗取孕妇肯的信任,以其作为工具企图谋取权力,而并不是费希党所宣称的为移民谋利,不择手段程度更甚于政府。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影片对xxx形象的定位可以读出导演对此种边缘群体的厌恶态度,不过最后的枪战中费希党领袖的无助似乎又在告诉我们说这些人也是面对非生即死 别无选择的。这样的处理似乎前后矛盾又合情合理,或者是导演稍欠考虑。而且,owen在逃亡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吉普赛人的帮助,在这里导演的态度显得有点突兀模糊。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激战中还出现了中国人,如老鼠般自保的表现显然是带有导演刻板成见的。
    本片中“好人”和“坏人”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来看看好人都是什么样的呢。主人公高大英俊白人男性owen和美丽白人妻子,高学历,早年参加过反政府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具有强烈自我牺牲精神,在片中双双挂掉。笃信某种宗教的白人护士,一直保护着孕妇肯,最终被政府军拖下车,挂掉。与世无争的白人jasper夫妇,媒体工作者早年反战受政府迫害,最终被费希党枪杀,挂掉。好人基本上都牺牲了,而且毫无怨言,为了这个唯一的人类之子。最终导演的框架终于水落石出:在他看来,能够拯救和改变世界的始终是白人当中的一小部分精英,他们理性,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为全体人类的命运着想,不自私不偏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非边缘群体,有固定的社会地位,不会产生自身的认同危机,衣食无忧,因此其行为不是为自己谋利。这样的精英主义视角是本片最容易为人忽视的内核!
    总之,对现实的深刻介入是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众多长镜头的运用和大场面的调度也体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不过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双重野心也给人类之子带来了矛盾,让他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不过7.9的评分还是相当物有所值。人类之子在2006年影坛带给我们独特的魅力,也为近年来魔幻和灾难类充斥的科幻类题材开启了重回经典厚重的一扇天窗。

 4 ) 人类之殇

朱熹说格物致知,此片最堪格。我很奇怪,像这样优秀令我不吐不快不荐不爽的片子为什么没多少人力荐,和国内所谓另一个千人千面的文雀相比,立见云泥之别。我不是什么长镜头或者蒙太奇的专家,相比技术上的东西,我更关心片子立竿可见的效果和醍醐灌顶的感悟。该片无论从大局还是到细节,都一一可表,可堪深思。

立意上闪光,可能是我们最漠不关心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所谓与生俱来的能力--繁殖能力被莫名带走,这就足够令人深思。这是神的意志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刚开局那段冷幽默新闻便令人回味无穷。回顾这个片子中,已给与重重的暗示。宗教徒的扪心自问,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灰暗的天空,垃圾飞舞的街道和污染重重的河流。

背景上清晰,那种末日感通过环球混乱的大背景通过新闻转播一一呈现,通过非法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这个孤岛的混乱局面的小背景一一呈现,通过主人公个人迷茫和抉择中一一呈现。至于教派冲突,政府和所谓起义,阴谋和遁世,都可以找到归宿。

主配角丰满,无论是蒂奥还是朱莉甚至是密立安,他们的生平故事讲得清清楚楚。蒂奥,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青年,现在的活在乱世中的迷茫中年;朱莉,一个坚持到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为梦想而牺牲在阴谋中的女性;kee,有些隐喻,请记住她的台词,“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一位可怜的非法移民妓女,人类的未来就在她身上,该可笑还是该害臊。其他的,密立安,大麻老头,老头老婆,法西斯狗,甚至后来在难民营收留他们的那个眼镜老头。或者通过台词或者透过照片,能讲的太多。

效果上出色,它是一个科幻片,新型的显示器和电视表明了这一点;但它又如此接近生活,并不久远的未来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是所有的未来都是灯红酒绿活色生香。看看朱莉被杀那段,子弹和飞车撞击是如此真实;看看难民营暴动那段,那些巷战和坦克车的处理。

细节上详尽,从每一个标语到人物的穿着,从地铁的防护窗到摆放的相框,都留着令人信服,让人唏嘘的故事。

每一个britpop的爱好者,本片中拥有radiohead,pink,Lennon等等的ost你绝对不能错过。

密密麻麻凌乱的说了啥,好像也没说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你自己去发现些啥。

 5 ) 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殖未来主义

在电影《人类之子》的世界里,地球上的女性已经停止孕育生命将近20年。在世界人口逐年下降,末日的脚步悄然逼近之际,许多小国家已经礼崩乐坏,大量难民不断涌入其他大国。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在全人类陷入一种极度虚无和绝望的环境下,男主角蒂奥意外碰到一位怀孕的少女,故事由此拉开序幕。在阿方索卡隆导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动、极度精炼的叙事技巧和情节设计下,观众们目睹了人类面对“世界末日”时自我人生追求的绝望和放弃,还有全体人类对于新生命的狂热。

电影看似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下,男主角蒂奥孤军奋战反抗腐朽统治阶级,为了人类命运而自我牺牲的英雄故事。但是,当我们抛开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时,不难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曾经失败的父亲,通过拯救另一个孩子来完成自己作为父亲的使命和弥补过去心中的遗憾。其本质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个人成长的故事片。如果将人物的成长线单独抽离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与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是吻合的。公式的套用诚然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创作者改得好,那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创作者把自己的观念——“不原谅自己对孩子的过错”植根在主人公身上),做得一般那就是凯文·史派西的《九条命》(父亲意外变成一只猫从而慢慢了解自己的女儿,学会做一个好父亲)。

阿方索卡隆绝非一般导演,此前成功的商业片拍摄经验已经让他懂得如何将主流价值观无缝衔接进一个看似特立独行的故事里。电影中男主角蒂奥的人物设定是曾经拥有过一个孩子和一段美好婚姻的男人,可在孩子的意外离世和与妻子离婚后,他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工作机器。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当咖啡厅里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电视,看着关于全球最年轻的那个人去世的新闻,只有蒂奥冷静地买完咖啡就挤出了人群,他对于人类的未来已经不报任何期望。蒂奥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冷淡态度其实是和荧幕外的观众建立了首次情感连接。因为对于大多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们很难直接进入电影设定的大环境去体会到影片里绝大多数民众的状态与情绪,以及对于这个新闻发生时的心痛。蒂奥作为电影的主角,同样抱着一种纯粹的看客心态,于是他与观众们便建起了一层情感共鸣的铺垫,这种铺垫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将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和共鸣。

在蒂奥遇到前妻和怀孕少女后,影片以护送该少女登上一艘希望号大游轮为主线缓慢展开。而在前妻遇难和得知前妻的党羽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另有所图之后,蒂奥决定带着少女离开。此时,导演已经成功地将蒂奥、怀孕少女还有观众三者绑在一起。在影片叙述张力不断拉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观念——“孩子就是未来”

这个观念看似朴实无华,却也正是小白想要讨论的重点。因为这个观念不单单只存在于电影中,更是渗透进全球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孩子的笑容是最纯真可爱的”到“只有生孩子才能使人生完整”。关于孩子与未来的各种政治术语正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人类社会中被重复表达。Lee Edelman在2004年出版的书籍“No Future: 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Drive”里的文章“The Future Is Kid Stuff”提出了一个观点——Reproductive Futurism

注意:"生殖未来主义"为小白个人翻译,本书目前没有中文译本。

reproductive futurism: terms that impose an ideological limit on political discourse as such, preserving in the process the absolute privilege of heteronormativity by rendering unthinkable, by casting outside the political domain, the possibility of a queer resistance to this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communal relations.

生殖未来主义是指那些在意识形态上对政治话语体系施加限制的词语。这些术语指代着那些不可想象的内涵,并在政治领域之外表达这些酷儿群体对传统群体关系组织原则的反抗,通过这些来维系异性恋正统主义的绝对优先。(友人方炜宁翻译)

(此文暂不讨论关于酷儿群体在生殖未来主义环境下的境遇)

简而言之,生殖未来主义是一种将人口延续作为最根本目标的政治术语,其主要表现在控制生殖欲望的呈现和生殖的权利选择,还有对孩子形象的重新包装和宣扬。在人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国家把“孩子”与“未来”筑起一种紧密的关系。这样便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Lee Edelman指出,生殖未来主义目前作为一种全球主导性的、公认的政治视野,已经侵入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的每个细微末节。

孩子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主要劳动力和创造力,比起已经稳固了甚至工作能力可能出现衰退的中老年劳动力,其潜藏的发展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一个国家不但需要有促进公民生育的政策,还要有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律(如青少年保护法)。在部分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21世纪,提倡和鼓励生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像这几年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衍生成田园女权,生殖未来主义也开始暴露其本身的霸道与不公(如美国今年开始实施的反堕胎法,正是生殖未来主义的一种过度表现)。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人类有让自己基因不断遗传下去的欲望。而人类这种繁衍后代的最原始欲求,无可厚非成为生殖未来主义能播撒于全球文明土壤的原因。为了让这株"蒲公英"飘得更远,文化的传播作用就像狂风般助其蔓延。

正如上文所说,生殖未来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整个社会都在塑造一种“孩子是最纯真”的形象。无论是广告海报上天真婴儿和可爱小女孩的笑容,还是席卷全球的大众主流文化,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营造孩子是未来唯一希望的潜意识。疼爱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有完整家庭和稳定工作的男人是成功的,就连在政治上,某些政要甚至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来维护起公众形象。而作为世界电影工业中心的好莱坞,自然也在不断地给民众灌输这个潜意识。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孩子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善良、无公害的。在某些电影中孩子甚至充当着让反派改邪归正的重要作用(如2004年的《撞车》),或直接为了孩子而做出自我牺牲(如2016年的《釜山行》)。换言之,孩子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成为生殖未来主义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最好的代言人。

回到《人类之子》这部电影,最高潮的戏份莫过于当蒂奥抱着孩子穿过难民和军队时,刚刚还在彼此火拼的反叛军和政府军都停下枪火,呆呆地看着正在哭泣的婴儿,世界瞬间安静了,只剩孩子的哭声在空中飘荡。民众安静且神圣地注视着一个襁褓婴儿的场景是导演对神化孩子符号的象征。在这种极端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类社会唯一的婴儿自然而然被幻化成人类最后的希望。最后,当蒂奥把少女和婴儿一起送上小船,看到了那艘传说中叫做希望号的大船,才慢慢低下头死去。那一刻他完成了对于这个新生儿的献祭牺牲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为生殖未来主义的政治表达。或许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表达,但这恰恰才是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虽然基因是自私的,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也提出: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人类可以做到不屈服基因的支配和影响。如果我们将生育看成是一种人类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即生育权),而不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和目的,那么,对于一些想要选择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人,生殖未来主义无疑是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力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愿各位都有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写影评了,特别是在当了编剧之后。反倒是从去年开始,开始尝试做自己的独立影评播客。慢慢发现,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用语音来表达观点的形式反而能让观点更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

做这个播客的目的也十分简单纯粹,不为盈利,用爱发电,单纯希望通过这个播客来认识更多喜欢电影,喜欢创作的朋友。

特别是在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的日子里,一起聊聊电影,或许就是对平淡生活最大的慰藉。

Anyway,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角度聊电影”的播客,每一期结尾我们都会一起大开脑洞,魔改电影故事。无论是对电影,或者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关注一下。

——2022.2.26

公众号二维码

小宇宙二维码

 6 ) 豆瓣精英,才尽于此

看完电影上豆瓣找评论,七十四条一一看过去,没有一个能引起电影本身给人的感动。都是贴标签的东西,都是往抵死现成的高雅上蹭的东西,偏偏没有原创的东西。

当然我也没有原创的东西。

不贴标签,不扣人性的帽子、政治的帽子、宗教的帽子、母性的帽子、救赎的帽子、长镜头的帽子、1984的帽子、银翼杀手的帽子、电脑特技的帽子……便没人写得出评论了。

豆瓣精英,才尽于此。
还好我是垃圾用户。

 7 ) 废墟中的感动

    见仁见智,不过这确实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科幻片中最感人的一部。本来觉得写影评是很无聊的举动,不过偶尔分享一下还是有必要,说几点自己的感受:

    1.技术上的先进勿庸置疑,我还是没弄明白车上的那个长镜头是怎么拍的,死角挺多。但是流畅的跟拍的镜头确实一方面能体现真实的场景和心理刻画,也适时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只是觉着,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好像没有表现完全。

    2.末世场景做得也挺成功,可以对比一下老塔的<Stalker>和斯科特的<Blade Runner>,更动荡一些,而且对于冷色调的把握恰到好处,弥散着颓丧与不安的混乱之触。不过,英语系的影片一说恐怖主义就把阿拉伯文字搬出来,实在是胸襟不大的体现。

    3.对于宗教形式,跳过不说,但是那黑孩子从母亲下体里扒出来的一刻,还是颇受感动的。生物的终极使命始终是为了延续后代,而绝望中的希望在一间肮脏的近乎废墟的旅馆里诞生时,就算我从不相信这个世上有过夏娃,我还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她就是夏娃。

    4.镜头上的那几滴血是点睛之笔,摄影看来对处理逼真的暴力场面很有一手,斯科塞斯应该雇他。然紧张的炮声后,所以人给一个孩子的让路也显得近乎情理,理性有时是疯狂,有时也能让人哑口无言。

    5.就是人物好像单薄了点,亡命之路开始得有些无头无脑,但紧张刺激跌宕起伏不应该是攻击本片的借口。别人那是电影语言用得好,不然特吕福干吗吹捧老希。

    我们总习惯用一颗冷静的心态去看真正的科幻片(娱乐搞笑喷饭的不在此列),但是无论荣华富贵,我们总希望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点什么,这种类似亲情的感觉不仅是融在DNA里头的,更是起源于一种生命的基本动力。

    一个反乌托邦的无后社会,奇迹的孩子如何能不让我们感动。

 短评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3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4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14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2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

3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34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39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43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48分钟前
  • Eco
  • 推荐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

4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5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58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1小时前
  • 柯里昂
  • 力荐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