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6

主演:姚培德,徐维敏,郭六登

导演:王为一

播放地址

 剧照

异想天开 剧照 NO.1异想天开 剧照 NO.2异想天开 剧照 NO.3异想天开 剧照 NO.4异想天开 剧照 NO.5异想天开 剧照 NO.6异想天开 剧照 NO.13异想天开 剧照 NO.14异想天开 剧照 NO.15异想天开 剧照 NO.16异想天开 剧照 NO.17异想天开 剧照 NO.18异想天开 剧照 NO.19异想天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2:37

详细剧情

徐立国(姚培德 饰)只是一介小小的公司职员,沉迷于武侠小说的他总喜欢将自己想象成行侠仗义的大侠,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经理将徐立国派往广州公干,在机场的安监处,徐立国震惊的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了特异功能。在飞机上,竟然有外星人闯入劫机,徐立国凭借着自己的特异功能击退了外星人,就下了美丽温柔的空姐小瑜(徐维敏 饰),获得了一万元的奖金。

 长篇影评

 1 ) 看片笔记——《Brazil》

1.1984的痕迹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房间中传递纸条用的铁管子。2.后面梦中枪战那段致敬了奥德萨阶梯。3. 除了他们在卡车上的那段旅程,几乎全片都处于封闭的场景,使得影片成功的构筑了一个阴暗的、压抑的、略带卡通化的城市空间。4.值得一说的是大远景的鸟瞰镜头的应用,突出人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被监视、被压制的地位。5.最后的那段梦境极富想象力,打开噩梦中墙上的门一跃进入逃离这城市的卡车中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后来被今敏发扬光大啊。6. Jill的卡车司机的设定颇有深意啊,摆脱了官僚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锁链,没有被异化并且具有行动能力的人都是掌握机器的人,Lowry,Jill与Tuttle都是如此。工业时代之后的悲剧就在于要想击败机器,必先掌握机器,否则永远无法回到田园风光的乌托邦中。这个神话在《黑客帝国》中得到了重述。

 2 ) 1985的一九八四

     这部于1985年上映的电影很好地表现了那个一九八四的世界:资讯部就像书中的真理部(当然叫真理部更讽刺),无孔不入的监控眼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戴着机械手的女秘书甚至将监听到的一对男女的床头呢喃迅速敲在键盘上;所有人按安全等级分成三六九等,打印机打出一张张掌握着人们生杀大全的文件,一个打印错误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就像他从未存在过,更可笑的是人们还要为自己的死刑买单缴税,面对亲人生离死别也要按部就班地签字拿收据;繁复冗杂的工作程序就是充满圈套和陷阱让真相无从揭示的“22条军规”。影片开头的电视广告和管道是统摄整部影片的意象。公路两旁的广告牌像监狱的围墙一样让人们如井底之蛙失去了对外面广阔天地的向往,每天量贩式播放的节目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萦绕的小淫曲和性感内衣消耗着人们的力比多,想象力在泛滥的讯息中无处逃逸,似乎只有在小公务员Sam的梦里才焕发出一丝生机;臃肿而蠕动的管道是资讯部的沟通渠道,是sam家总也修不好的空调设备,更是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它是一副大肠,是极权社会这个僵而不死的巨人千疮百孔的大肠,它是巨大的phallus,在它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阉割的阴影中苟活。
     但这个看似严密的机制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那个突破口就是something wrong。一只苍蝇是一个污点,错误的起点,它是无辜者生命的终结点却更是庞大网络之外剩余的那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反过来凝视着那只监视眼,成为让官僚们忐忑不安,急于抹去的污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像匕首一样划开了那副早已溃烂不堪的大肠,让我们看到了光鲜外表下的真相,正如那个体制外的游行侠般的修理工tuttle施行的惩罚,什么paperwork,什么面具,什么西服革履,那背后都只是满屋子的粪便而已。从人们居住的公寓到办公楼的电梯和大街上的汽车,都像一只只密封的火柴盒,但一个按钮的失灵就会让整个积木倒塌;员工们穿着一样的制服,蚂蚁般的忙碌原来都只是荒诞剧般的表演,《变形记》里的小员工变成了甲虫,而这里的职员活脱脱就是一只只披着人皮装模作样的甲虫;高档的法式餐厅里的美味佳肴只存在于菜单上,端上来的都是一坨坨牛粪状的流食,爆炸就在眼前但只要屏风一挡人们又可以谈笑风生享受“美味”了;“风韵犹存”的老女人妄图靠整容恢复青春,可短暂的“美丽”过后剩下的只是一滩烂肉。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谁发现了幻象掩盖下的粪便谁就是“恐怖分子”。tuttle被统治当局视作异端,但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省去无休无止的paperwork自由自在地干好本职工作而已;女主角jill四处奔走想替邻居伸冤,但个人为了正义和整个机构抗争,就像是卡夫卡的小说里k站在法的门前,这门只为你开,你却永远进不去这门,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人勇敢地反抗这一社会的阉割,那就是爱情。正是sam的梦中情人让他至少在梦里长出了翅膀,召唤他穿破水泥的牢笼去拯救。据说影片上映时美国观众们看到的是那个男女主角在一起的happy ending,但如果真是那样,特里吉列姆就不是一个编制外的鬼才导演了。事实是,从sam被抓进烟囱般一眼望不到天的审讯室以后,接下来tuttle带着抵抗组织小分队来营救,以及最终和jill一起开车逃出了这个死亡之都都只是sam被洗脑时的幻梦而已。绝望吗?的确,但还没有一九八四那么绝望,至少他到死都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而没有背叛爱情。乌托邦不存在,美好的老巴西也还是不够远。影片有着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有着卡夫卡式的寓言图式,和一九八四一样是反乌托邦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就像影片中那面墙上所写的,它是reality。

 3 ) 《巴西》与制度思考

我不太善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如果略去了随处可见的细节暗示,《巴西》将是一个并不怎么有趣的故事。我在这里引用西夏的故事梗概,以免我为如何讲这个故事伤透脑筋:“二十世纪某地,‘资讯部’主宰一切。山姆安于平庸,终日作着英雄救美的梦。一天,鞋匠巴托被错当成恐怖分子塔托逮捕处决,邻居吉尔为其抱不平,也被列入黑名单。山姆看见吉尔正是自己的梦中美女,想方设法接近她的档案。由于山姆接受了塔托免费修理空调,于是也被打成恐怖分子,在跟吉尔共度良宵之后双双被捕,千钧一发之际又被塔托搭救。他们逃到商场,不料塔托被飞来的纸张化为乌有,而山姆却突然发现自己坐在吉尔的卡车上逃到了葱绿山野, 最后却……”

《巴西》建构的是一个靠技术、表格(或者说信息?)支撑的集权社会,每个人都是巨大社会机器中微乎其微的一环,人与人之间高度分工,沟通的唯一途径就是表格,当山姆为了赶走中央服务社的讨厌修理工而问“你们有27B/6表格吗?”时,那个瘦子修理工立刻口吐白沫,发起了羊癫疯。制度机器中的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制度都抱有无以复加的自信,电影开头不久,那些打扮滑稽的警察锯开吉尔家的地板——也就是巴托家的天花,逮捕了老实的鞋匠巴托时,吉尔对那个办事员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巴托先生不会做这种事。”那办事员只回敬了四个字就让她闭了嘴:“We don't make mistakes.”他说这话的语气仿佛就是“上帝不可能犯错。”

《巴西》引人思考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你也不知道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是那些警察吗?他们只是在例行公示,他们接到了逮捕巴托而不是塔托的表格,于是就逮捕了他,这是他们的职责,至于核对信息则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照章办事。是那个把天花板上的苍蝇拍死导致苍蝇卡进打字机中导致“塔托”变成了“巴托”的打字员吗?他或许有错,然而让他承担所有罪责则也显得不公。最后,我们的矛头通通指向了制度——如果设置一个职位专责校对信息,也许错误便可避免。因此所有罪责归于制度,巴托的死则成了制度改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每个人都是各尽份内的事,每个具体的人都是无罪的。——近来发生在山西的黑窑奴工事件震惊整个社会,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一位高官为这件事情引咎辞职,唯一“下台”的是作为替罪羊和众矢之的的一个村支书。这个问题被理解为过去多年遗留下来的社会顽疾的爆发,而社会顽疾是如何积累起来的问题却被巧妙地回避。是的,这个问题很复杂,是制度漏洞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民生民计被忽略已成常态,这个问题似乎人人都有责任——而法不责众,人人都有责任,也就相当于人人都不需要负责任。

导演特瑞·吉列姆甚至没有为《巴西》留下任何修正制度的机会,在《巴西》中,制度是如此强大并且无孔不入,导致人人都不得不遵从于制度,听命于制度的安排,最终制度取代了人性的良知。《巴西》暗示的是,一个对制度、技术高度信任的,人的主动性和天性被无限压缩的社会,其走向腐朽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这种腐朽可能还不至于灭亡而是一直稳定地存在并延续,最终每个人都习惯于接受制度的安排以及偶尔的偏差,表现出反抗意识的精英都被当成了恐怖分子并且充分信任制度的民众也对此毫无异议:在《巴西》中,塔托并没有实行过任何一次的恐怖袭击,他的唯一“罪行”就像是我国80年代的“技术投机倒把”——塔托因为厌倦中央服务社中令人恶心的复杂流程和无尽的表格,当了“个体户”,“无照经营”为居民维修冷气管道的服务。在山姆被行刑而产生的梦境中,塔托被飞来飞去的纸张、表格吞噬,来往的行人则面无表情,也没有人驻足停留。

维舟是一个我很喜欢的Blogger,他在上海从事广告行业,但博客上所写多与文、史相关,我在他的文章中受益颇多。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当时的新工作,“在这种流程下,起作用总是制度而不是个人。我也知道这个庞大的蜂巢里其实不少都是很好混日子的庸才,但就像人人都能按照标准化生产出差不多的麦当劳一样,他们出品的质量不至于多么参差不齐。在这里,优点和弊端都在同等程度上使我惊叹。”标准化、无差异,把人的因素降低到最小,这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这种思想逐渐开始在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蔓延开来,标准化的题目、分数和标准化的高考,就像是农民用来筛选苹果的筛子,大的、小的都被淘汰,只有正好符合标准的苹果被选出。

“制度代替人”几乎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巴西》将这一趋势发挥到了极致,“表格”作为象征制度机器的符号,合法地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制度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制度为人服务,而是人在制度中“填坑”。《巴西》中随处可见的荒谬镜头——锯开天花板、把人用袋子套起来的复杂逮捕程序,管道爆炸后漫天乱飞的表格,以及那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娃娃脸面具——无不是对制度崇拜、技术崇拜的极大嘲讽。

《南方周末》中的一张图片令我印象深刻——在香港的人行道边上,是没有栏杆的。而在上海,为了防止行人横穿马路,几乎所有主干道的两边都设置了围栏。

 4 ) 一个残酷的悲剧故事

不能简单视为批判体制。

反乌托邦的成分并不算高,更明显的是对极端化的繁文缛节和官僚主义的批判和讽刺,这个很多人都在说,但我在其内核看到的更多是希腊式的个人悲剧。

1频繁出现的梦境场景显示出主角是一个沉溺于梦幻和妄想的人,而对家庭关系的疲于应对,事业心的缺乏,甚至说自己没有希望愿望梦想,都显现出他的厌世心理。

2似乎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会照章办事的主角,被驱动的根由却是在现实中看到的梦中女孩。另一方面,不按规矩办事的电气工程师tuttle那如游侠般的身姿也与他梦中那个英雄主义的自我发生了共鸣,让他开始怀疑程序和体制的正确性。

3女主原本没有展示出任何对抗秩序的意识,只是想为邻居讨回公道的正义感。这里面固然有误会,但也是因为男主那英雄救美式的浪漫妄想,让他做出冒用身份和硬闯关卡的行为,急于求成无视规矩,反而让女主惹上更多嫌疑。另一面,以为女主被抓而陷入焦躁的他开始彻底无视工作程序和外部社会的压力,被身边的所有人拒绝的他在报复式的发泄中意外破坏了管道系统(要知道这会给多少相关市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他最后为了能跟女主私奔归隐田园而铤而走险的伪造死亡证明,才最终导致自己被抓女主被害,这里面很大成分也是他自己的责任。尤其是把女主带回母亲的房子之后,他没有跟女主解释和商量,就让她藏好由自己去解决,完全体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妄想倾向,当然在他成功之后,这种妄想得到了短暂的满足,而之后就是纯黑的悲剧结局。

5在得知女主死亡和无法改变一切的绝望打击之下,他也失去了活在现实中的唯一理由,无法再面对这惨淡的现实,他陷入梦幻和妄想中再也无法醒来。(某种意义上我想起了十年后庵野秀明的EVA……)

换言之,如果没有主角的错误干涉,或者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真正英雄式的主角,女主完全可能得救,就算被人抓住,也不一定就会做出恐怖分子或同伙的论断,是主角的干涉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才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和悲剧性的根源。

其实从朋友被击毙,而他逃出之后炸毁了整个大楼,就大概猜得出是梦境了,因为那意味着主角从一个厌世者发展成为一个反社会者,只要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的人,就没有无辜者,可以丝毫没有愧疚的下杀手,哪怕里面还有很多无辜的普通人如清洁工……但整个故事让人感觉他还没到这一步,只是有反社会的思想萌芽,但如果他真的逃出去且看到女主惨死的事实,情况又难说了……

最后, 这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开头就在铺垫的爆炸案以及tuttle到最后没了下文,显得有些松散(我还一直觉得他给主角家供暖系统安装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会引发爆炸的装置,而结果来看还是中央服务站做的事更有破坏性……)

但想来这样或许更加突出悲剧性,主角也只是无法适应这个冷酷时代而被摧毁的天真灵魂之一,而真正在试图改变时代的“恐怖分子”或“革命的势力”,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主角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想起鲁迅先生所说,不革命的或被当做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被当做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

所以这电影其实是在讲一个小人物对单纯生活的美好向往被一个太过复杂冷漠的机械化社会无情摧毁。小人物既然无法对抗时代,那就只会变成一个“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淘汰”的失败者。

这悲剧的表面是对荒诞现实的讽刺,但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无力感。


新发现:妙想天开和倩女幽魂的呼应关系

以前看倩女幽魂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观背景的设置非常超现实,那是一种跟常规古装剧都不同的极度混沌,今天被这篇影评点醒,其中提到“用飘动的纱幕渲染女主的美”原来并不是从倩女幽魂才开始用的,突然发现两部作品还有很多呼应之处:比如宁采臣跟本作中的公务员一样,都是一个除了三观正常之外没啥能力的小人物,在这样一个正常人难以忍受的时代和现实显得无所适从,于是遁入幻梦的世界,围绕爱情邂逅和女主身份展开的大冒险,而帮助男主的同样是大叔侠客,燕赤霞跟妙想天开中达脱的形象也有相似……

这部神片现在感觉更神了!

时间点来说,倩女幽魂比本作迟了两年,受到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还有发现其他呼应的欢迎补充!

 5 ) 《妙想天开》:小邋遢真呀么真邋遢,邋遢流王道也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吃芝麻糊,身边一个人不小心推了你一下,你勺子中的芝麻糊粘在了你脖子上,四周却没有纸巾,芝麻糊因受重力影响慢慢滑进去,滑进去;
再想象这个:别人养的宠物狗把你的脚当成了柱子在做它同辈祖辈都在做的事情,当你弯腰训斥它的时候,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用热乎乎湿答答臭哄哄粘唧唧的舌头狠狠地从你左耳朵根舔到你鼻子,当然仍然没有纸巾;
再想象这个:冬天你穿着棉袄参观罐头加工厂(工业旅游嘛),走廊下是一大锅正在搅拌冷却的肉汁,又有一个人不小心挤了你一下,你不小心掉进了这大锅,于是油乎乎滑腻腻咸吱吱香喷喷的肉汁从你脖子缝灌进你棉袄内,从你脚踝处挤进你裤子里,从你鞋子口漏进你袜子边,你爬出来后身体吸饱了肉汁,脚底像踩着淤泥,滑得抓都抓不住,重得站都站不稳,工厂负责人却很抱歉地告诉你员工澡堂锅炉坏了,要换衣洗澡得到四公里外的公共澡堂子里才行,而你一离开工厂,冷风一吹,你全身的肉汁全部冷却成了肉冻,最糟糕的是,真的挺香,而你没吃早饭……
这就是此类脏的遭遇的魔力,比工资更让人崩溃,比指标更让人绝望。如果东西干净,那么就是黏糊;如果东西肮脏,那么就是恶心;如果这种成为生活常态,那么就是倒霉;如果你对这个不在乎了,那么就是邋遢。
昨天看了《妙想天开》Brazil,我才注意到,真有这么一批电影,很邋遢。
《妙》的故事归根结底可以形容为一个BUG引发的血案。蝴蝶效应,演绎成对官僚、制度、强权的控诉。充斥其间的反乌托邦情绪和无政府主义被挖掘得够多了,我真正觉得好玩的就是电影的邋遢感。由此回想以前看到的电影,很多就是邋里邋遢的,而且这类邋遢电影实质上制作很精良,邋遢感是因某些个别导演的恶趣味而刻意为之。从前年看《金刚》我注意到安迪瑟金斯演的大厨一脚踏进金刚在烂泥地踩出的大脚印开始,我就极度怀疑老外的电影学院里会不会专门开设一门课程叫《电影邋遢技术》。我始终认为电影是有一种气质的,而气质的营造非用电影独有的手段不可。我猜度,在剧本里可能写“大厨走到脚印前,看了看说‘是大雪怪’”,是彼得杰克逊在拍摄现场大叫“安迪,你丫要一脚踩进脚印里,而且要把水踩得噼里啪啦响”。
嘻嘻,真的好玩。上了豆瓣,看到一个叫“影生人”的朋友发明了一个词叫“脏科幻”来形容《妙想天开》,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想除了科幻(当然科幻是多数),还真有好多电影脏不拉几邋里邋遢的,干脆取名叫“邋遢流”吧。
回想一下,印象深刻的邋遢流电影有:《坏品味》、《神通鬼大》、《指环王》、《金刚》、《妙想天开》、《12猴子》、《孽扣》、《苍蝇》、《裸体午餐》、《录像带谋杀案》、《X接触来自异世界》、《死亡证据》、《异型》、《银翼杀手》《黑客帝国》(可能某些朋友不同意,但是想想第一集的现实世界吧)、《困惑的浪漫》、《夺宝奇兵》、《怪型》、《守日人》、《守夜人》。哎呀太多了。导演不外乎这样几个:彼得杰克逊、 特里吉列姆、大卫柯南伯格、昆汀塔伦蒂诺、约翰卡朋特、莱德利斯考特,还有斯皮尔伯格。他们就是不喜欢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舒舒服服,就是以恶心倒你为乐。如果你巴不得冲到电影里帮主人公擦擦干净理理整齐,那么他们这些坏蛋就真的在偷笑了。
总结,邋遢流有如下手段:
大大咧咧型:主人公就是喜欢撞翻东西不复原状,如《妙想天开》里的山姆,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混乱,文件皱巴巴,机器一碰就坏。
汤撒不洗手吃饭不擦嘴型:《指环王2:双塔记》超白金加长版中,洛汗公主给阿拉贡送去自己煮的肉汤,阿拉贡在她面前不得不把难吃的肉汤送进嘴里,汤水浸透了他的性感的胡子,不擦……汤撒在手上,还是不擦……
恶心食物型:《夺宝奇兵2:魔域奇兵》里的眼球汤,恶……《坏品味》里的外星绿色食物是彼得杰克逊亲自呕吐出来的,大家还觉得味道很好抢着喝,恶……恶……恶……写不下去了……
湿漉漉型:大量BT状粘液,参见《苍蝇》。对了,想起来了,《异型2》里还发明了用粘液把人固定住的伎俩,卡麦伦你也不是什么好人……
内脏外挂型:大量的僵尸片,还有《怪型》,肠子出来了!好多肠子!还有,听说《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之前的作品也有很多内脏,不过没看过。
X器官影射型:《裸体午餐》里的虫子打印机,看过的看官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嘻嘻。
生活无人照料型:《魔鬼末日》中施瓦辛格把蟑螂吃的披萨放搅拌机里和着生鸡蛋和冷咖啡做成早餐,吃了下去。
虫子型:《金刚》树洞里的大蜈蚣、谷底的肠子虫……恶梦……
如果我有幸能当教影视的老师,我一定开门课叫《怎么样把你电影变邋遢》,保证让中国电影变得有质感了。想象一下,《无极》里面无欢哥哥最后把个白馒头捏碎了的情节,如果换个充满汤汁的肉包子,然后捏碎……美型啊美型!
都说有暴力美学,我说有邋遢美学,你看邋遢做得好,个个是CULT经典之作,只是有洁癖者慎重观赏,谢谢!帮妈妈洗碗去了。

 6 ) 《1984》的颠覆性改编

关于小说《1984》,许多看读完都是十分沉重的。

作为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为闻名的一部,《1984》自然成为了电影改编的目标题材。早在1956年,也就是小说出版的7年后,迈克尔·安德森就拍了最早的一版电影。

然后到了1984年,也就是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的年份,如果没记错的话。迈克尔·莱德福特地在那年把自己的翻拍作品搬上大银幕。

两版电影都相对贴合原著,一版黑白,一版彩色,口碑都还算过得去,不过相比原版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深度,都无法匹配。

其实,在1985年有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可以视为是《1984》的一次非正式改变。这是一部在反乌托邦电影领域里,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作品,其导演特瑞·吉列姆,在10年之后的1995年拿出来科幻穿越经典《十二猴子》

这部作品是《妙想天开》。与小说《1984》不同,许多观众看完之后是悲喜交加的。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Brazil》,如果不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可能很难搞懂为什么要叫“巴西”。不过听过一首经典音乐“Aquarela do Brasil”就会很快明白为什么,因为影片在第8分钟的时候用了这首曲子做配乐。

“Aquarela do Brasil”在1939年发行,在1942年被迪士尼动画电影《致候吾友》作为配乐使用后全世界闻名。

《致候吾友》“巴西之旅”篇章中,巴西是一个梦幻而自由的地方,那么特瑞·吉列姆《Brazil》这个片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Aquarela do Brasil”可以表达出电影的几个主题词,荒诞,梦幻,浪漫,悲伤等等。

1.荒诞

《十二猴子》《妙想天开》一起奠定了特瑞·吉列姆的未来主义风格,他的未来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老式”的未来科技

②人物浮夸前卫的造型打扮

③完全不依靠电脑特效

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大场面特效,没有华丽高科技的未来,却充满着讽刺和戏谑。

男主角和母亲一起吃饭时,遭遇恐怖袭击的那场戏。有人被炸伤倒地,场面十分混乱,一旁演出的乐手却还有心情继续拉着提琴,男主角和他母亲则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好像身后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有人不幸受伤不去帮忙就算了,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吃饭。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情节,特瑞·吉列姆把这个未来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做了重要说明。

“表格”是片中重要的隐喻。

开场警察抓捕疑犯Buttle先生的时候,就要求Buttle夫人填写表格;

在女主角去申诉错误拘留的时候,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才能得到申请表格;

男主Sam Lowry找中央服务站修空调的时候,修理工没有27B/6文件不能进屋。

这些表格代表着社会的规章制度,严格来说是强权,多数人一点都不敢违反,《妙想天开》里的人都这么做了,结果呢,人与人之间没有半点人情,社会变成了《1984》里的白色恐怖。

另外,电影里的道具也非常带有讽刺意味。

“Mini版”电脑屏幕,需要一个“放大镜”配合使用。

“Mini版”公车,需要整个车盖打开才能勉强进出。

这么设计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让观众更主观地体会到什么叫“压榨”。

2.梦幻

关于《妙想天开》的“梦幻部分”,是非常不讨好观众的部分,类似于姜文的《一步之遥》,“想象”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是导演的“自嗨”。

所以对于Sam Lowry的梦境不断穿插,打断主剧情叙事的做法,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褒贬不一。

不过不可否认特瑞·吉列姆通过这场断断续续的梦境很奇妙得塑造了Sam,虽然他身处在一个人民被严格管控的反乌托邦社会,但在他的潜意识里面,自己是一个“超级英雄”,英雄救美,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

他骨子里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后面的剧情才能合理进行。

对比现实和梦境两部分,可以发现两边的剧情实质上是一样的:

Sam遇见梦中情人,却被大魔王拆散。Sam没有认命,而是选择寻找情人,与大魔王进行抗争。而那个大魔王,就是代表着强权。

遗憾的是,现实和梦境的结局截然不同。

梦境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

3.浪漫

《妙想天开》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故事以Buttle先生被抓捕为导火索,讲述了“公务员”Sam Lowry的“觉醒之旅”。

一开始在档案局工作的Sam被上司紧急召唤,他发现情报检索司出现了一个错误,原来Buttle先生是无辜的,真正的罪犯叫做Tuttle,不知道是谁打错了一个字母,导致了这场乌龙。

为了不让上司被黑锅,Sam卷入了这个乌龙事件当中。其间,他遇见了自己的“梦中女神”,以及电气修理工Tuttle。

Sam因为其灵活的头脑,不受规章制度局限,深受其上司重用。然而Tuttle和梦中女神Jill Layton的出现,令到这起他本来能hold住的事情变得不受控制。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饰演Tuttle,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反对体制压迫的不羁力量,他的一句台词“我们在同一条船”话中有话,暗指他和Sam是同一种人,不屑于盲目遵循规则的人。

可能不少人都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才看这部电影的,海报上他的名字和主演并排。但这大概只是宣传方为了票房才这么干,实际上罗伯特·德尼罗只是客串演出。

他没有抢Sam的戏份,不过仅仅10分钟左右的表演,他就成功塑造了一个痞子修理工的形象,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黑帮大哥”气质。

梦中女神Jill Layton代表着人类最感性的部分,爱情。这是影片中最浪漫的部分。

与小说《1984》一样,爱情是促使主人公“成长”的关键因素。《妙想天开》里的Sam一样是“公务员”,也是因为爱情的驱使,而开始偏离体制,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个故事线与《1984》是相近的,只不过是女主角的身份改了,大环境改了,表达方式改了等等。

特瑞·吉列姆毫不吝啬地修饰爱情的部分,他把Sam的梦境直接拍成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浪漫爱情片,现实部分的浪漫程度其实也不亚于梦境,尤其是Jill Layton带上假发的那场戏。

能遇见自己的梦中女神,并且和她一起冒险,为了她不顾一切,难道这还不够浪漫吗?

只是,人类并不只是感性的动物。

代表着理性的规则和体制,往往会和代表感性的爱情相冲突。这场冲突,可以看作是《妙想天开》的核心部分。

4.悲伤

冲突的结果,是一场悲剧。

《妙想天开》以一种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影片中随处可见“笑中带泪”的情节。

母亲的整容手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怜悯之情。大概中老年观众会有更深的感受。

两位被整蛊的空调修理工,他们的遭遇可以博得观众一笑,但其实他们何尝不是体制内的悲剧角色。

最后的结局,特瑞·吉列姆也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来表达。

要把这个结局看作是《1984》的结局也未尝不可,所以看过《1984》的观众再看结尾部分,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Sam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所以他需要一些“喜剧”的内容来“补偿”。

其实电影完全可以在欢快的部分戛然而止,母亲如愿以偿地重获美丽容颜,Sam则与女神Jill Layton远走高飞。即便多数观众都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特瑞·吉列姆没有这么做,他还是用了一个强烈的反转,把观众拉回到可怕的现实当中。

可能他觉得,既然是乌托邦电影,自然是要给出警示才行。

有些现实,就是这么令人绝望。当然《1984》更加绝望,所以警示作用也更大。

也许我们只能在一些“虚假”当中获得心理补偿,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叫电影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到了结局还一直沉醉其中,我们必须抽身出来,面对现实,于是特瑞·吉列姆才选择让观众和Sam一起“回到现实”。

而就算他不这么做,《妙想天开》仍不失为一部惊艳之作,里面天马行空、精妙绝伦的创意,正是如今超级英雄泛滥,被视觉特效技术所淹没的科幻电影所需要的“推进器”。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一九八四》

 7 ) 反和谐的导演

俺对Brazil(妙想天开)不吝赞美。至少有两个前提:
1,在特里 吉列姆 (Terry Gilliam)为了Brazil和好莱坞闹得不可开交时,还没有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赌城风情画),没有著名的12 Monkeys,也没有 The Brothers Grimm (格林兄弟),更没有以假乱真的电脑特效.....
2,那是1985年。

关于Brazil,可以贴上很多标签.“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都没有错。
这种Gilliam式癫狂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片。

如果现在看Brazil不能够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话,只能说近几年同类型的英式夸张正在流行起来,变幻无常的想像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Brazil变得不呢么先锋了。但是只要你把它放回20年前,Terry Gilliam就是个招摇的天才,一路反骨,轻狂中年。

关于Brazil的评论太多了,如今,喜欢它的人可以接受一切解释。严重不喜欢的观念主要存在于20年前,环球公司的两场试映会之后,很多观众给出了“垃圾,暴力的,毫无意义,就像电影强暴....”(Terry Gilliam访谈中转述)这样极端的评价。甚至是来自那些哲学和心理学系的专业人士。

这就是明确的生不逢时。

之后的一年里,Terry Gilliam和环球公司负责发行Brazil的执行官Sid Sheinberg展开了一场同样荒诞的游击战,从影片价值的争论上升到个人攻击。Terry Gilliam充分表现出了如同影片主人公Sam Lowry一样的无知者无畏个性.....为了拯救(谋取原版上映)自己的爱人(影片),勇于对抗“强权(?)”,不惜与公司决裂,毁协议,找律师,占用媒体,恶意攻击(给Sheinberg登头版广告,加黑边...汗,亏他想得出来)....十足得小丑精神,但是制造了一定杀伤力。

毕竟,在好莱坞,导演面对最终剪辑权的无力是一个群体问题。不管是不是有意的,Terry Gilliam把这场口水之争演变得更像一场“艺术对抗商业”的圣战(Sheinberg很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最终,这场闹剧以影评人协会颁给Terry Gilliam最佳导演奖而看似结局。实际上,影评人协会是否在这轮角力中打自己的主意也值得商榷。
表面上看来,Terry Gilliam通过一系列地“折腾”最终使Brazil在圣诞档得以上映,讨得了影评人的口碑。却输了本意---------大多数美国人看到的都是Sheinberg版的94分钟的Brazil。而我们只有通过导演剪辑版的DVD才完整观赏到Terry Gilliam的143分钟版本。

在两个版本中,有完全两样的结局。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圆满(US版),一个是一望无际的黑暗(导演版)。当然,Terry Gilliam的结尾才属于真正的Brazil! 但是,另一方面,Sheinberg指责原版里太多梦幻,只能令人不解,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即使去掉十分钟梦境的描写,也不会降低这部电影的批判力度。甚至更简洁一些。

Terry Gilliam VS Sid Sheinberg,就像欧洲电影VS好莱坞的百年之战,其实没有输赢。

上面这些内容在最新发行的三碟DVD中可以看到。除了关于影片制作的幕后花絮,最有价值的就是记录这些争执的访谈。很佩服这次的制作商,采访到20年前当事人,时隔已久,青壮中年已然花甲老头,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谈谈当年事,一笑了之。不过观众可以想见1985年对环球和Gilliam来说是如何鸡飞狗跳的一年~~~~

这种对抗在好莱坞永远不会了结,对志在好莱坞的年轻导演来说更是必修课,对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说.....都是电影的一部分。创作,你要大家都理解,还是要一部分人更理解???没有答案......

 8 ) 永不醒来的噩梦

我在一个周五晚上跑到37度吧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动,觉得那个吧应该满有意思,有个在那里工作的网友mm也想见面聊聊天,AG晚上会在那里不远的地方跟无咪排练,还可以一起坐地铁回家。临走上豆瓣看了一下电影的评价,很多人给了好评。所以,下班就冲过去。没想到这个37度吧的位置及其怪异,好不容易摸到了那个什么UHN国际村,楼又高又稀,人也少,而书吧是在小区正中间一个独立建筑里面,总之是很意想不到。书吧里面倒是很舒服,沙发是坐下去就陷下去的那种,在这里随便拿本书消磨一个下午很不错。

电影开始,只有我和另外一对情侣在看。开始我还是倚在沙发上的,后来止不住就越来越紧张,很难放松下来。有人给这种科幻起名叫“脏科幻”,非常贴切,有不少让你觉得肮脏和恶心的东西。明亮的色调除了梦里,就只有几个地方:一是主人公的妈妈的宴会,二是在“信息部”高层领导的办公楼层里。妈妈的宴会虽则明亮,但妈妈和朋友们的整容还有无论如何都不听他说话的那种感觉让人不寒而栗;领导的办公室虽则明亮,然而手上沾的血和戴着耳机记录犯人尖叫的秘书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这两处明亮只会让人更加觉得恐怖。

最最令人开心的莫过于恐怖分子管道工的出现。他理智勇敢而且是唯一一个找得到问题并做出建设性动作的一人。女主人公的出现也让人眼前一亮,她是另一理智和勇敢的人,但是她的遭遇让人无奈,她是最接近现实的一个,仿佛是从现实社会跌落进去的,但是她又深谙那个世界的现实,做着些无谓的抗争。每每男主人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想,啊,给正常人一个喘息空间了,总算是噩梦醒来一小会儿。但是很快就发现,残酷的梦远远还未结束,非理智的、不讲道理的团团黑雾又再次袭来。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东方元素的应用。梦中的铁甲武士背后还插着战旗,很明显是京剧中将军的变形,而另一常常出现的面具,则是日本式面具的一种变形。东方的、神秘的、未知的,应该也是恐怖的常用手法。

男主人公和铁甲的武士战斗到最后,面具揭开发现那竟是自己,其实,身为公务员的他毕竟也属于特权阶层,他也是那种黑暗势力的一分子。男主人公执意要加入“信息部”并且得到关于那个女人的信息的时候,我曾想,他是不是感到被误抓的人有冤屈,要从这里找到真相?但结果,他的原因是出于,爱情。后来想想,以爱情为原动力是更为合理和充分的理由:男主人公说起来还是个很能干的公务员(处理退回的支票等等),他并没有想到要谴责这个制度。但爱情是他唯一的梦想,他之所以为人的唯一一点特征,只有对这个梦想的追求受到阻挠,他才最后变成敌人,最后变成受审的犯人。

有时候我会做醒不了的噩梦。其实,最为恐怖的还不是追杀等等,而是周围的人都失去理智,都听不进话,都不讲道理。还有一种恐怖说不出,就是你处在一个体系内,却不明规则。你知道有那潜在的界,但不知道在哪里会越界。不知怎样,你就触犯了某一条,之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你永远洗不清了。这是一种最为深层的恐怖,永远没有安全感。

片子看到最后,这种无名的恐怖一环一环的让人透不过气,本来掉入无边的黑洞还算是一种解脱,但紧接着是更令人绝望的审问;本来侠客一样的管道工出现给人带来了希望,大大松了一口气,可是侠客在废报纸间无缘无故就消失了;后来女主人公像天使一样用大卡车接走,我几乎要穿上大衣走人:他们终于走出那个世界,回到绿色原野上,自由了!可是镜头一转,他已经坐在椅子上失去了知觉……你还是出不去,别做梦了,也不会让你舒服的死去。

我逃跑一般跑出去,这个小区周围人很少,没有什么公共汽车可坐。我跟AG约好在城铁光熙门站见面。打车到了光熙门地铁的北入口,发现原来是一个过街通道,过了马路才到地铁站,地形非常诡异。加上人又少,让电影中那种噩梦般的气氛又笼罩很久。其实,那种有很多限制但又不知规则到底如何,界限到底在哪里的恐怖感是挥之不去的,只是我们有时麻木忘记了。我们从来不是彻底自由的,也许有一天不知为何就会跌到一个奇怪的深渊,走不出去,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

 短评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6分钟前
  • 阿门
  • 较差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8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11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15分钟前
  • shizhao
  • 推荐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20分钟前
  • RD
  • 力荐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2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3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4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45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46分钟前
  • TWY
  • 推荐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5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5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54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59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1小时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