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2020

剧情片俄罗斯2020

主演:安娜·奇波夫斯卡娅  Denis  Donskoy  Sergey  Dvoynikov  菲利普·德亚奇科夫  Olga  Fedotova  波琳娜·古赫曼  Olga  Gulevich  Irina  Ilin  Arseniy  Korotkov  Sergey  Kuznetsov  伊里斯·伊万诺娃  Aleksey  Maksimenkov  Aleksandr  Mizev  Ilya  Pavlov  Valentina  Roslavtseva  Maksim  Saprykin  Valeriy  Stepanov  马克西姆·苏卡诺夫  K  

导演:安娜塔西亚·帕尔奇科娃

播放地址

 剧照

玛莎2020 剧照 NO.1玛莎2020 剧照 NO.2玛莎2020 剧照 NO.3玛莎2020 剧照 NO.4玛莎2020 剧照 NO.5玛莎2020 剧照 NO.6玛莎2020 剧照 NO.13玛莎2020 剧照 NO.14玛莎2020 剧照 NO.15玛莎2020 剧照 NO.16玛莎2020 剧照 NO.17玛莎2020 剧照 NO.18玛莎2020 剧照 NO.19玛莎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11

详细剧情

13岁的玛莎(Masha)在拳击台和街头之间长大。 杀死和抢劫的人是她的朋友。 在90年代,整个城市都讨厌他们,但对于玛莎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并保护她的人。 她为他们唱爵士乐,梦想成为歌手。 有一天,玛莎发现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对她的生活和家庭所做的一切。 成熟后,她离开了一个前往莫斯科的小镇,试图摆脱过去。 但这仍然会赶上她,而玛莎必须回到她度过童年的地方。

 长篇影评

 1 ) 母亲、女儿和情人,生活不止一件事而已

有时候,我会被一些我称之为“私人领域”的电影所吸引。

这些电影不是我会在电影院看的,也不是我会和别人一起看的。

不是因为我不能,而是因为我更喜欢一个人看,这样我可以更容易地投入其中,不会被“其他人”的存在所影响我对它的第一观感。

这就是我对法国电影《晨光正好》的感受。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它却是一部好电影。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部电影在某个方面特别吸引到我,它将肃穆沉重的死亡和艰难困顿的生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温暖画面表现出来,导演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让故事得以延续。

在繁华的巴黎,年轻的寡妇桑德拉(蕾雅·赛杜饰演)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的生活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牵扯,一边是她深爱的父亲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另一边,是她与昔日就有好感的宇宙化学家克莱蒙之间日渐升温的恋情。

流动的故事

桑德拉是一名翻译,她的丈夫去世已经五年,她一直带着女儿独自生活着。

她的父亲过去是一名充满智识与魅力的教授,而现在却因患有本森综合征这种会逐渐侵蚀人的语言和视觉能力的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父亲的身心都在迅速衰退。他开始忘记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无法自理生活,而父亲又与母亲早已离婚,父亲目前与情人在一起,而他父亲目前又迫切需要进入养老院的照顾。

这个情况让桑德拉不得不开始寻找合适的养老院,这无疑给她自己本就困顿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也就在此时,桑德拉偶然遇到了克莱蒙。

他们的相处愉快而自然,很快就点燃了桑德拉多年未曾燃起的欲望火花。克莱蒙是一位宇宙化学家,他聪明、英俊,对桑德拉充满了吸引力,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甜蜜的温暖。然而,克莱蒙已经有了家庭,他在桑德拉和他冷淡的婚姻之间挣扎,无法做出选择,这也拉扯着桑德拉的生活和情绪,父亲的病情让她的心情沉重,而她与克莱芒的恋情又让她心情复杂。

她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之间进退维谷,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扰。

故事是熟悉的故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过往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中年困顿遭遇,往往是以喜剧的角度来处理,比如公路系列的各种电影;或者是触底反弹的挣扎类,比如大部分拳击运动电影等,男性视角对于困境的消解往往专注于得到一个结果,不管是胜利还是一个和解。

而《晨光正好》电影的导演编剧甚至摄影都是以女性角度来展示(都是女性),相比较于男性角度的更在乎结果,这部电影更关注的是过程,电影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女性在一段人生中的生活切片,镜头语言简洁而平实,故事也并非惊心动魄,有的是平实坦荡的画面中人物表演赋予的深度和感同身受,能传递给你的是画面中的女主所遇到的人和事的反应,单独看画面或者单独看故事,似乎并不精彩,但是通过蕾雅·赛杜的演绎,就完美地产生了生活发酵一样的化学反应。

三位于一体

她在故事里传递给你女主的那种身体上的疲惫、心灵中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的流逝种种带给自己的各种不安和危机,在故事的某一时刻就翻涌而至,蕾雅赛杜能敏锐地捕捉到了桑德拉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并且演绎出来。

桑德拉的生活以两条主线贯穿整部电影,一条在失去中沉湎,父亲的病情让其父亲的“身份”和“记忆”都开始消散,每一次和父亲的见面都让其作为女儿身份受一次损耗;而另一条在希望中漂流,和克莱蒙的不伦恋情,在来回拉扯中让自己作为情人的身份一直受到内心拷问;而自己作为单亲母亲的身份,刚好呼应了父亲境遇里与三个女性之间的角色,那就是母亲、情人、女儿,而女主集三位于一体。

它们之间既不是相互纠缠,也不是交替出现,更不仅仅只是简单剪接在一起,导演和摄影在叙事和结构上有用一种很有匠心的角色对应联系,我无法准确描述出《晨光正好》这部电影关于这部分的韵律和结构,但它呈现出的是桑德拉生活本身的质感和密度,正如我们仿佛在经历她的这一段真正的生活,好的戏剧里总能品出生活真实的颗粒质地与细碎。

母亲

桑德拉做为女儿的自己和身为父亲前妻的母亲,一直忙活带着父亲在几个养老院之间不停地辗转,也顺便带着观众我们一起参观了巴黎的公立、私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和自己的对话中对于父亲的态度都能很好地让观众在中间逐渐掌握父亲这个角色全貌。

母亲和女儿一起收拾着父亲的东西,说着当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桑德拉问母亲当年和父亲相处的细节。

“我只记得我的工作,但是私生活就和断片了一样”、

“我和你爸相处的不是很好,所以遗忘本身也是一种相处方式”,

“那些车是你父亲当初最喜欢收集的东西,你拿到医院给他看着他会很 开心的。”

如果不是带着爱,又如何会和一个人步入婚姻?

如果不是带着恨,又如何不会是用着刻意的情绪去遗忘那些对方对自己的不好了?

而桑德拉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她在小小的公寓独自照顾着女儿的生活起居,想要给女儿维系一种平等且健康的生活关系,但是女儿和自己之间也会有争吵,会抱怨她总是破坏自己最有意思的时光,总是带她离去,并且女儿会通过扮演脚受伤来吸引母亲的注意。

桑德拉与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女儿的互动,和身为母亲的身份的自己,这种微妙的压力对于女主心里的冲击在故事里明媚的处理下,我不确定是否能让镜头前的观众都感受到了。

情人

我惊艳于蕾雅·赛杜的演绎除开本身演技之外,她塑造的桑德拉本身就十分有魅力,电影开始时她穿着简单的衣服让我相信她只是一个疲惫且普通的女人,但是看到她不穿衣服的时候,我会和男主克莱蒙一样会发出感慨“没想到衣服之下藏着怎样的欲望”,她穿着衣服和不穿衣服有着完全不同的精彩。

温暖明媚的35毫米摄影机镜头下,巴黎城区闪耀着金光,留着精灵般的短发的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桑德拉和克莱蒙相处时逐渐靠近的小心翼翼,还有好几次情绪的阴晴不定,都是照顾完父亲后和克莱蒙相处时的反馈,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剧情结构上的韵律,让男主和父亲这2个角色产生联系,他们对于她而言的吸引力有一种冥冥中的关系,也注入了一种令人震颤又激动的灵动性。

父亲在病症逐渐加重的情况下,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是最重要的。蕾拉,我自己,而第三个人……我不知道了。”

在父亲逐渐失去记忆的残存表达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而情人蕾拉在父亲这段养老院迁徙境遇里,呈现的角度的确非常少,但是能明显感觉出父亲对于情人的依赖和喜爱。

而讽刺的是,自己的身份也会有成为“情人”的一天。

有一幕是医院里,桑德拉刚照顾完父亲,走出医院进入电梯后,发现父亲懵懵懂懂地叫着情人的名字,从病房里走出来,而女主则是含着眼泪看着电梯门慢慢关上。

而接下来她收到了情人无法抑制的想自己的短信,脸上却浮现了笑容。

身为女儿对父亲只记得情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却又因情人的身份收到爱人无法抑制的短信而感到幸福,微妙的情绪。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兴趣,只有去照顾父亲和接女儿的行程,然后就是工作,桑德拉在身为女儿和母亲的场景里,她的短发无任何配饰,穿着的是休闲的圆领旧t恤和无甚颜色的毛衫和工装。而在和情人相处时,她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脱去衣服,与其相处时是约会时红色礼服,是床上丰乳肥臀的欲望,这种对比更显现出桑德拉的激情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欲望与挣扎。

于灰色生活而言,克莱蒙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种希望的颜色。

她和父亲的情人蕾拉一样,她成为了另一个男人的情人

女儿

虽然桑德拉是一位母亲,但是她在电影最大的身份,是父亲的女儿。

这个身份是情感最充沛的,面对父亲的老去,那种从女儿角度关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失去和崩塌,应该如何去接受,导演对这部分刻画的最细腻。

女儿对于父亲书籍的那段对话处理,父亲这个角色意义,来自于他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那个丰富颜色充满涵义的父亲和眼前这个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和记忆的老人,逐渐匹配起来。

父亲作为一个哲学老师,一个翻译家,一个将书籍视为挚爱的人来说,失去语言能力充满悲剧性。对女儿身份的桑德拉来说,一个父亲曾经的学生,跟自己说父亲此前是怎样的好,是多么地优秀和让人难忘,就一下子击中自己这段时间照顾的苍老的父亲形象,所以在那一刻,桑德拉在白天的公共场合里,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并非是来自于累,而是唤起了自己内心中的父亲形象的流失。

这种病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侵占掉自己身为女儿记忆里,父亲这个角色逐渐被玷污和摧毁,它会影响到自己会如何记住这个人,而自己要如何去还原他曾经的样子?

桑德拉在医院里,她试图让父亲和她一起听舒伯特,那是父亲当初带她听的,她想还原作为女儿的记忆,但是父亲刚开始还跟着哼唱,但很快就停下了,无法继续,后来桑德拉关掉了音乐,但是在回程时的公车上,我们又接着听到它,仿佛她的一部分仍和父亲在一起……只有在父亲不在的画面里,桑福德拉她才能从音乐和书籍中突然感到和父亲和自己这个女儿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想办法挽救父亲浩如烟海的藏书(也是他毕生的记忆)时,镜头扫过在书籍的排布和颜色中,在父亲原来尚存记忆的的书信文字中,看到父亲这个角色逐渐淡化,而自己和女儿这个角色和解,就在镜头与镜头相互穿插中相互成就,父亲肉体在衰老、记忆在消退、生命在退化但是他曾经是热烈的,而自己对其而言的女儿的身份,也是永恒的,不会消散。

生活是延续的,苦和甜都只是子集

《晨光正好》是一部描绘女性生活的电影,它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生活的困扰时,如何在理智与感情,责任与自我之间挣扎。电影中的桑德拉,既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情人,还是一个女儿。她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展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她的挣扎,既是对生活的挣扎,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挣扎。

没有强烈的起承转合,是因为在我们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已经进行了一会了。导演和演员让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早在它出现在银幕上之前,事情就已经开始了,而当最后一幕桑德拉和情人女儿在山顶上的场景结束时,事情本身还没有结束。

你会有一种感觉,故事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影片被赋予了一种流动感。

所以,正因为这种故事会继续的感受,让我们能感觉到导演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这件事,她将所有画面都集中在桑德拉在面对这段事务的回应和处理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

遇到事情发生时我们选择作何反应,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如何回应,存在着一个供我们思考的空隙。

而苦难,大概是人生的最让人能记住的子集,每个人活过了苦,其实都是为了那个苦过之后的念想。

其实生命中最有味道的,不是苦,也不是甜,而是它们之间的那个渐变。以及渐变中,你证明了你还是自己。

正如如果你只看生活的一面,你很轻易就有理由绝望,但如果你能看到更多事情,你会意识到,也许我们只需要拓宽镜头的视野。

找到心存希望的理由,记住,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件事。

男主是侯麦《夏天的故事》里的男主,是真的很帅。电影其实也很侯麦。

 2 ) 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

Mia Hansen-Løve在影片的拍摄中凸显了女性细腻情感的一面。在她的镜头里,生活像一面湖水,表面平静,但仔细看,又会发现一些时不时荡漾的波纹和让人难以察觉的暗流乃至漩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整个剧情节奏很柔和,没有反转、没有剧烈的冲突,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一样,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静静流淌,翻不起大的波澜,却总会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比如逐渐佝偻的背影、退化的记忆,又比如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Sandra的眼里总有一股说不清的悲伤,我不知道是因为她死去的丈夫、逐渐远去的父亲还是爱而不得的情人,亦或是演员本身的特质。这种笑起来都掩盖不了的悲伤底色,让我觉得在导演,至少在演员对生活的诠释中,想要表明我们很少遇到大悲或大喜的时刻,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我们一边无奈地应付着悲伤,又一边尽力地享受着生活的一抹抹喜色。就像Sandra在与父亲见面,悲伤不能自己之后,总会第一时间把自己从这个现场中抽离出来,去享受自己的阳光。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父亲,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抽离,需要“小喜”冲蚀自己的“小悲”,才能够继续前行,重新打理好情绪以再一次面对那个只剩躯壳,但她依然爱他的父亲。

 3 ) 晨光正好,百味中年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要继续,该怎么办还不得怎么办。。。

周末,忙里偷闲,牺牲睡眠时间看了电影《晨光正好》。

命运真是有意思,冥冥之中似乎有谁在与自己对话,在这个时候很偶然就刷到这么一部“此情此景”的电影。

之所以称其为“此情此景”,是美好的电影名下,却描述着一地鸡毛、无可奈何的中年生活。这正是大多数中年的日常,就像看电影的自己,再也没有年少时那么多闲工夫。日程排得满当当,偶尔看电影,还需要牺牲点睡眠时间。

电影并没有用“喜剧”或“悲剧”收尾,而是毫无悬念的开放式结尾。影片名字更像一种慰藉,提醒我们过程比结果重要,即使过程再艰难,也要尽量去享受其中的小美好。

我们总是需要那么多慰藉、理由才能面对生活。对于生活在谷底的中年人,难得糊涂有时候确实是一种幸福之道。

故事讲述的是女主桑德拉(Sandra)中年丧夫,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琳( Linn), 同时还需要照顾年迈的父亲乔治(Georg),糟糕的是,父亲患了神经退行症,越来越依赖人24小时照料。最后她不得不借助外力照顾父亲,否则一家子的生活都会停滞、瘫痪。就在桑德拉反复与医院、养老院纠缠,希望能给父亲找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度过余生时,她遇到了当年暧昧的老朋友克莱芒( Clément),对方早已有家室,但他们还是陷入了爱河。

电影主要在桑德拉应对家务事与游离于中年爱情这俩条线里徐徐展开,没有波澜曲折的剧情,更像是美化现实后的纪录片。

之所以说“美化”是因为女主还算有选择。除了生活单调点,偶尔还能带着女儿与家人或男友度度假、吹吹风,看看星星,望望云。

剧中女主几次难过得落泪。她心疼父亲,对生活无能为力,对爱渴望却不得不受现实制约,这一切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她网住,无处可逃,透不过气。

女主的挑战主要在于日渐痴呆的父亲,照顾他需要花费的高额成本,独自抚养女儿的压力,以及若即若离、无法掌控的爱情。

但这依然比现实中大多数人日常要好很多。剧中的女主起码还有光鲜的工作(翻译员),有亲人帮忙(除了父亲,她还有早已与父亲离婚的母亲),有爱人(虽不是婚姻下的丈夫,但谁说爱人带来的甜蜜比丈夫会少呢?),有干净的空气和水,充足的食物,正常的睡眠,偶尔的放空时段……

现实中,见过俩个中年人连孩子都不敢生。双方父母,一共四个老人需要赡养。俩边各有一位身体不好,另外一位不得不全职在家照顾;他们生怕身体好一点的一方再有个什么。因为负责照料的一方偶尔来一次身体不佳,他们基本就得放下手上的一切去应对。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俩边的原生家庭,每年几乎必跑一次医院。处理得及时且快还好,就是花些费用,慢的,住院半个月、一个月,最后一定会耗得俩人精疲力尽。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最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个过程,而同样的,每个人也需要面对身边的人的离去。在这个过程里,除了心里悲伤、难过,更有现实带来无比压力的无奈和悲哀。虽每个人遭遇的情况不同,本质上却是相同的。殊途同归,最终都需要面对生命的无常带来的挑战。

就像剧中的女主,与男主纠缠不清时,男主的妻子虽然没有一个镜头,但可以想象她面对的困境、痛苦。她与丈夫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十几年,共同养育孩子,而仅仅只是女主与男主很偶然的一次相遇,他们便毅然决然地在一起了,完全没人考虑过她。即使男主后来漏出端倪,不得不向妻子坦白,她也无能为力,无法离开,也无法切断女主男主的偷情。男主的坦白反而卸下来俩个人偷情的道德负担,他对女主声称不忍离开妻儿,但也很爱她,然后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俩个女人之间。

或许他是整部剧里最让人反感的一个角色。帅气潇洒,但没有担当,成了名副其实的“三不”男人(即:不主动,不负责,不承诺)。但这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中年男人的状态呢。他没有经济资本承担起俩个女人,俩个家庭的成本。而他又都想要,所以很自然地作出了巧妙的“中央空调”式的选择。

小孩子什么也没有才会义无反顾、飞蛾扑火。而成年人,“抵押品”太多(有家庭、房子、车子等等),会非常在意成本。有句话说,谁认真,谁就输了。比如女主,情不自禁,反复与男主鱼水之欢后,接受不了限时的偷偷摸摸,但更接受不了失去他,最后不得不作出甘当情妇的妥协。

影片的结尾,女主带着女儿与男主散步登高望远,看着埃菲尔铁塔,望向她们家的方向,然后故事戛然而止。结尾没给出答案,也没有任何悬念或影射,让观众去猜答案。这也是电影的精妙之处:无法给出答案。中年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你已经无法寻找答案,而只能随着生活的节奏而舞动。不管你是否能跟上节奏,你都得动。

最近俩年,流行“躺平”这个词。叫嚣“躺平”厉害的往往是年轻人,很少听说“中年躺平”一说,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年人来说,根本没有选择“躺平”的资格,只有苟活。而这种状态存在的原因,除了被生活中的“上有老下有小”消耗了大量精力,还有日渐老去的身体本身的拖累,还有环境的因素,这一座座压力之山压过来,不可能还能如剧中的情节那么浪漫、温馨、潇洒。

某一天傍晚,陪同一位朋友找房子。她终于下定决心,在步入中年深渊之前,出来大城市搏一把。我们连走了俩个小时,从夕阳余晖到月影朦胧,看了好几个房。身心疲惫的她有些被高昂的房租和不对等的住房条件刺激到了。眼前无比热闹的车水马龙,地摊小贩,人来人往忽然就不像看房之前那般亲切,而是让人感受到焦虑下的一股躁动不安。

“走吧,我们先去吃点东西。你也不用着急,住我那,慢慢考虑一下吧。”我猜她一定失望透了。大多数人不亲身经历,是不愿意相信别人经常感叹的:别看大城市薪资高,可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过得跟什么一样……

所以她来了。

“这哪是生活啊,这都是苦苦挣扎的生存啊。”她冷不丁的感叹一句。

“是啊,很多人眼里的烟火气息,其实是水深火热的生存而已。”我回应说。

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之际,她转头,满脸愁容望着我,像是在问我怎么办。

“没办法,只能熬着,大部分人都没得选。”我认真的回答她的表情疑问。

她撇了撇嘴,表示同意,没再说什么。

“管它呢,开心一点,起码今晚可以好好吃顿饭!”我尽量热情、高昂地安慰她说,毕竟成年人的快乐稍纵即逝,没有多少时间给你喘息。

“嗯!”她重重地点头,微笑赞同。

绿灯亮了,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踩着轻快的步伐朝街边的大排档走去。

这或许就是影片反复聚焦过程,不给结果,不给答案的原因。中年生活,只能苦中作乐,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放弃那些无谓的答案追寻,好好过好眼前每一天。毕竟,生活要继续,该怎么办就得怎么办。

或许剥去野心勃勃的外衣,扎实地生根发芽,才能真正抵挡住生活的风吹雨打,虽然很痛。

 4 ) 晨光正好并不意味着等来戈多

3.5星,略失望。

最大的观感是,影片没有一个支点,它不致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或是认真讨论某个母题,它在于表现某种生活的状态/节奏,表现 现象化的、如流的生活,并且最后遮遮掩掩地给出了一个清水式的回答。

【Sandra】

女主一直在履行责任,影片叙述她如何处理代际亲情、爱情与事业。个人认为女主的描写并不成功,在交代女主的职业,描摹其人际关系之外,对于其独处时间以及思维方式的交代很少(少数出现在路上,这很洛夫),体现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尖锐抉择也比较少。

唯一一处比较明显的,对目睹受苦的逃避,她选择无视父亲对爱人的呼唤,让他陷入黑暗而盲目的世界(这时如果她旁观父亲找人,意义是很不一样的)。然后前半又总在一些令人意外的时刻哭出来,我并不把这个理解为坚强,反而认为这个人物显得有点自我感动。

女主的事业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受到女主各种人际关系的侵蚀,但是其实在第一幕树立人物的时候,主要依靠职业来达成对人物的认识。父亲是哲学教授,Sandra是翻译家,男朋友是宇宙化学家。

职业很明显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影响的。为什么强调npy是宇宙化学家?为什么强调女主对于父亲的书有强烈的眷恋?因为女主对理性与思想持有强烈的崇拜。

但是她自身又没怎么发声,她的思维和思想不像父亲一样,时不时地迸发出来——她沉默,她观望,她陷入情感的漩涡。

话语并没有像《将来的事》中一样,节奏性地嵌入角色的生活,或是产生强烈的情境互文。这部处理地有点随便。

作为一个翻译家,这层职业意义也是浮在剧情之上的,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反讽。她的职业是进行语言的转译,但她自始至终没有进入父亲的世界、女儿的世界、男朋友的世界,她一直陷入到生活的忙碌日程和事项之中,在共处的场景中,生命对话成为不可能,这些意义从切割跳跃的单人分镜中,一齐透露了出来。

节奏处理上,最初是比较快的剪辑速度,匆忙和打断,室内时空的交错,这种对时空粗暴的拼贴,反而是和一开始呈现的平静生活状态相悖的,某种程度上暗示了Sandra的生活状态,没有自省和超越的、规律式的生活。

但是导演在视听节奏和人物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同构性,不像于佩尔坚定而矫捷额步伐,塞杜的举止显得暧昧不明。所以刚开始观感还挺差,影片从引入阶段就开始跳接,以及对于近景等过紧构图的执着,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

后半女主有了更多喘息,以及路上的时间,表现人物的内省,但也是情绪性的、氛围感更多,观众听不到她内心的声音,感受不到她的价值倾向和状态(迷茫?渴望逃离?痛苦?)。她太浑融了,没有什么棱角,没有什么突破她的躯壳出来的排泄物(眼泪在此显得cliche)。

有一处处理的不错的是,她参观完Clement的实验室,亲到了Clement,去看女儿击剑,簧管的悠扬鸣奏让人物的心情跃然荧幕之上。后一场在收拾父亲物品时,又慢慢几不可闻。

导演洛夫的父亲是一名哲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一名翻译家,作为一部自传式的影片,可能对洛夫来说,打开并剖析自己,有点困难了,对于回忆性质的私人影像,也可能无法选择和割舍。个人觉得是人物不够鲜明的部分原因。


【晨光正好与等待戈多】

影片的暗线是《晨光正好》这首诗,和“门”一起,成为影片的线索,讲述人物如何面对虚无和孤独,最终学会和“无”相处。

父亲的自白都很不错,有一段又暗暗指向《等待戈多》的语境,《等待戈多》的原文本也是讽刺人在虚无的荒原中期待意义和救赎的到来。个人认为如果围绕着这两条互文性的线索来结构全片,会是很不错的尝试。

一开头,Sandra去看望父亲,父女在门的两边对话,这种遮挡形成了一种「错位」,Sandra进了门,但后来发现,父亲等待的是他的“女朋友”(Leila),Sandra等待的是她的男朋友。但是对象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到来,Leila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代称,指向对完整自我、亲密关系和支撑的期待,而人物间接性地处于一种空缺和等待填补的状态,等待着永远不会再降临的大他者。

但是这段独白也是空降式的,经过了前文的思考,观众会质疑,等待戈多的两个人,那个“我们”是否成立?

事实上,Sandra和父亲从来没有形成“我们”,彼此存在代际和身体状态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彼此都以原子式的状态出现,都是等待戈多的“我”。(btw这部对于盲人视听文本的处理,显然没有《惠子,凝视》那么巧妙,没有调动起盲人文本可以有的丰富落差)

亲情和人际关系不带来对欲望的满足,反而产生一种混乱和拥挤,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悲观的价值取向。

同时,《等待戈多》那种荒诞的语境又是否在影像世界中成立?影片从来没有在影像呈现上体现出荒诞感与虚无感,女主的视点并不能从现象中超脱,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以及影片对于如何处理的回答,是生活。但不是勇敢地重新沉入生活的那种生活,反而夹杂着对于沉重和空的逃避和打断,个人认为不够勇敢,《将来的事》中哲学教师的回答,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一点。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色彩处理,非常明丽,有侯麦的味道。人物的穿搭配色也是有隐喻性质的,情欲和热烈的红色,沉思和平静的蓝色,煎熬和阴沉的黑色和灰色,红、蓝、黄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

很多室内镜头,它的光线处理和调色方式,以及置景,都会让人觉得在看新浪潮电影。

 5 ) 病、绝望、父女镜像

父亲是哲学教授,导演之前的《 将来的事》主角也是一个哲学老师。

片子进程大半,你才能知晓父亲状态(不是失智)。而导演将这场疾病的隐喻,符号的能指所指关系,通过人物、剧情去铺展。这对我,是个新鲜的叙事构建法。

1.疾病的隐喻。

父亲所患伯森综合症,神经衰退以及视神经疾病:所见与所见之物的关联失去了,不仅丧失了阅读能力,也丧失了空间辨认、时间维度。支持世界的基础框架坍塌了。

第一场戏,女儿教父亲开门,即指认关联,搭建空间。第二场,也是指认———第一次入院,女儿给父亲纠错,你不在哪儿哪儿,是在哪儿哪儿;父亲又说,电影没有了开头中间结尾,这让他害怕。

旧日秩序被一步步丧失,绝望一步步袭来。这是父亲的处境。而关于绝望的书写,是通过女儿完成的。

2. 父女镜像

生病初期,身为哲学教授的父亲写下铿锵宣言。“克尔凯郭尔讲,对待绝望,向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 ,一旦屈服就可能无休无止。” 而病情严重后,他不得不像物体一般任人搬运、辗转于多家病院、养老院…以及,他对自己所处的绝望境地毫无感知。——电影里,这个感知也是靠女儿完成的,女儿承载了完成“欲望叙事”的功能。从始至终,赛杜的脸哀伤平静、时常泪流满面,像个抑郁症患者。即使身处明亮的疗养院活动中心,在欢歌笑语中,她会泪流满面(片尾最后一次探访父亲)。

女儿与父亲是互为一体的镜像。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在时间轴的不同位置。(有场戏,女儿与男友散步,问,如果我以后像父亲这般得病,你将如何。)

父亲的故事在女儿的“漫步“中展开的。父亲把病中零星的努力。称谓“漫步在疑难杂杂中”漫步,一个特别适合巴黎的词汇。也是女儿在这个片中贯穿始终的动作。

这个家中,只有女儿是与父亲心意相通的。她翻译父亲的著作 ,知道父亲最爱是书,将父亲的藏书视为他的精神光谱,尽力保存。

3. 女儿在哪里?

女儿是父亲崩塌世界的指认者,那女儿自己的世界呢。或者说,做为父亲叙事完成者的女儿,她自己在哪里?

故人重逢,点燃了情欲、复苏了身体。衣服从暗色系、中性风格到裙装,花朵、红色。做为女人的她,在复苏,成为一个情欲对象、恋爱中的人,而不是悲伤的女儿,坚强的母亲。

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太好看了。悲伤也好、绽放也好、平静也好…都是美的。

这个情人,他是间隙性的。当他在时,是明亮的、女性荷尔蒙的;但他消失时,赛杜是坚韧的冷酷的,散发些微男性荷尔蒙。(秒转《阿黛尔的生活》的蓝发女孩)。

片尾,山顶,一个“新家庭”(貌似)。女儿问远处的风景。男友,完成了指认,建立了视觉(所见)与符号(所见之物)的连接。一个父职功能的恢复。女儿,穿着裙子、高跟鞋,肢体放松,看着像离绝望比较远了。

 6 ) 《晨光正好》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矛盾,理性上我不喜欢女主角的感情线,我难以避免的觉得它传达的两性关系不道德,但是看到这个极具魅力的已婚男让桑德拉从焦头烂额中得以喘息,我又能由衷为她开心。她需要这些热烈的吻,亲密的拥抱,胜过那些‘好妻子”,“好母亲”的名号。身为宇宙化学家的他,遇到的南极海豹,收藏的稀有化石,操作的复杂仪器,都是她波澜不惊日子里的惊喜,也是她疲惫困顿生活里的拯救。除了桑德拉的情感,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展现桑德拉为了安顿好失能的父亲,不断地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问奔波,以及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曾经是哲学教授,热爱阅读,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父亲,在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下,失去了视力和思考的能力國。养老院留下了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个性留在每一本他挑选的书籍里,他的图书馆,比起在养老院的人,更像他。被疾病夺去的思考,比任何物理上的病痛都更具毁灭性是这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恐惧。

 7 ) 2023SIFF沪北观影

上海入梅了,昨天雨就开始不停地下。

晨光正好不是首抢的片子,是在复盘所有买到的影片之后追加的。

沪北看着很新,1号厅还是杜比的,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屏幕很小,不过音效还行。(我买的位置也太偏了,不过好在不会被人挡住屏幕,头也可以靠在椅背上)在18排看屏幕甚至还不如在家看投影。

不过影片开场之后比想像中效果要好一些(毕竟也不是一部追求视觉效果的片子)

本以为是像夏日细语的风格,没想到是单身女主碎片化生活的拼接。照顾生病后续辗转于各个养老院的父亲(父亲之后完全记不起女主,而是一遍遍在念叨自己的partner),始于肉体却又不止于肉体的一段关系(法国人出轨也真够浪漫的,以及很多场景在大屏幕上看果然和自己在投影上看不一样,十年过去了蕾雅赛杜还是那么美、白得发光),偶尔发发脾气的女儿,时不时出现的同声传译工作片段。影片中bgm很少,还是重复的一段,大部分声音都被法语交谈给占据了。女主在巴黎过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是浪漫化的巴黎、仅仅是对于生活在那边的人来说一个生活的地方。也有过几次因为崩溃而哭泣。(人到中年真的很不容易,提前开始想象自己的中年生活)。最后她父亲也没有更好,她的出轨对象依旧和她在一起(也没和自己妻子离婚或者分开),而生活也在继续。

把这些所有事情放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应该会拍得很苦,但在这就变得轻盈了起来。女主也有过好几次疲惫地趴在公交车窗边望着窗外,但经常镜头一转生活就开始继续了。

 短评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12th BJIFF No.15@天幕新彩云。法式温吞糖水片。中产中年的养老育儿婚外情一地鸡毛大礼包,但没讨论没思考。感情线台词都懒得写,仗着俩人好看就一船又一船的船戏敷衍。别碰瓷侯麦。侯麦的对白多精妙,本片跟侯麦像的恐怕只有色调和片头菱形影业。片尾歌里唱:当知识逝去,爱会延续。词儿像迪士尼出品啊。现实当然多是知识和爱一起烟消云散。

8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9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14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很喜欢导演在QA说的几件事:第一,她没有试图在女主接受父亲的衰老和爱情故事这两条线之间建立肤浅的戏剧化的联系,但是这两件事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她说自己的电影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自传性质的,当被问到创作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作品时如何保持距离,她说距离是最终的目的,只有写完这个故事拍完电影看到成品之后,才可以从一定距离来看自己的经历,才能放下,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没有distance的。第三,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第四,她拍的蕾亚赛杜是和一般的男性导演凝视下的蕾亚塞杜不一样的形象,这里她不是被观看的欲望的客体,而是表现她看到的东西,她的感受,她的痛苦和欲望,和她的其他角色不一样,能感受到更平凡更down to earth的一面

16分钟前
  • 十二月
  • 推荐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2022-05-25]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08-17] 北影节巨幕重看真是开心啊,蕾老师真是表演艺术家。其实片子也就表象比较侯麦啦,没有做情节上麦格芬还是不侯麦的;蕾老师小女儿的生长痛和老父亲的疾病恰好互为表里,细碎情节流转的技巧高超。有点感慨于法国极度原子化社会亲情的寡淡,但也觉得他们能拎得清,当得起。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2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事实上晨光不会正好或者不好,晨光一直在那里,只是人的感受不同;生活也不会正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觉得这片子结尾的落点太避重就轻了,无论是父亲的疾病还是无望的爱情,这些切实的生活困境就被抛在一边,导演选择去勾勒一幅温馨祥和的图景。格利高里的表演极佳,但汉森洛夫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她沉溺在对生活质感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将来的事》起码试图处理好亲密关系这件事,而《晨光正好》搁置了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2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2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用轻盈的笔触刻画了深藏在女主角内心的恐惧。面对无可挽回逝去的内心震颤,无法把握当下的瞬间恐慌,未来意义的逐渐退却,苍白遗忘平庸和失智一步步紧逼而来。它并不是围绕着显性主题展开,而是把日常分解成了不同层面,悲伤快乐喜悦绝望无助从互不关联事件中滋生,拼贴成了一幅心理图景,但内在都指向了一旦袭来就萦绕不散的阴影。没人能理解这种微妙恐惧对女主心理的冲击力,这是为何她对恋人说安乐死时对方只是笑她夸大其辞;也是为何她在老人歌声中无法忍受落荒而逃但女儿却埋怨她破坏了最有意思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分赠书籍的段落:组成哲学家父亲整体思想的是那些整齐摆放的书籍,当它们被分赠成为其他人思想的新部分时,父亲的思想系统便消失一空,他成了记忆空白的失智老人。最终所有人都只是对方人生的一站,这是最终画面能传达出的最细微情绪。

33分钟前
  • 九苍
  • 力荐

3.5 就是说男人最爱的是当下的情人 永远的自己 和不知道名字的流水第三人吧。因为字幕跟台词大半对话都卡不上扣掉那0.5

37分钟前
  • 牛肉面
  • 还行

#2022BJIFF#观影体验绝佳当然是因为蕾老师太美,如此清新脱俗的婚外恋故事也拜两位主演的魅力和chemistry,夏天的故事男主到了中年少了迷茫更多了渣得坦坦荡荡的自在,又多了家庭线,对照之下觉得本质并不是渣,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法靠近。在无数个冲突压力变故之下,蕾老师来不及崩溃更没有倾诉,只有一个个坐在公交地铁上发呆和匆匆赶路的镜头,然后继续投入生活的洪流。晨光正好,虽然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状态,虽然处处是错位与偏差,但是能得到一些,也不错了。

41分钟前
  • 艾栗子
  • 推荐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2th北影节No.15。上有老下有小的巴黎“中年危机”==父亲衰老与爱情烦恼双线并行,就像她在做同声传译时一样需要同时处理多线程任务,稍有意外便疲惫慌乱。做翻译,本是建立沟通、桥梁,但她长久地身处小黑屋中,周遭笼着若隐若现的障壁。色调一点点像侯麦,但内容太薄,台词口水,没太把观众放在眼里。灵魂还留在图书馆里的父亲去了养老院渐渐枯萎,生长痛,衰老也痛。但口中念着莱拉的父亲比草草happy ending的主角更让人为爱动容。圣诞夜一幕好爱,超感动。

46分钟前
  • 喜西西
  • 还行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51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56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徘徊但不多情,洗练却不冷漠,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情感电影。

5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59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1小时前
  • TWY
  • 还行

why poupaud so hot

1小时前
  • 勾狗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