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面具之内 剧照 NO.13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25 20:10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男人们愿不愿意脱下男性面具?

#我常常因为看到男性的孤独和憋屈而对他们心生怜悯,要是他们自己也都能意识到或许不该如此就好了。#

9/10 看完有共情了男人一把。周四上班的时候老板说他本来对女性议题不感兴趣,但在播客圈浸染久了发现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才来了兴趣。我说我看过的文献说男人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会对女性主义产生兴趣:第一种是因为亲密的女性是女权主义者;第二种是学术上的兴趣;第三种是受到了女人在男权社会会受到的歧视所以会共情女人,我判断你应该是第二种。他说这三种都有啊,而且还有第四种,就是体会到男性会在这种性别结构下受到的束缚和迫害。好巧,这段对话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这部纪录片。

看过之后我对于男性为什么不支持平权感到非常困惑,明明对他们也是一种解放啊,或许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具”的存在?在以往与男性打交道的时候我便有一个问题:对于男性来说,到底是满足他们做男人的需求更重要,还是满足他们做人的需求更重要?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对于大部分男性似乎是前者更重要。从他们的择偶观便能看出,Hxx说,大部分男生都和他一样喜欢乖乖的女生,这种乖不正是传统所定义的女性嘛,他们需要这种乖不正是需要满足自己做男人的需求,需要彰显自己的男性气质嘛?看完纪录片我觉得,或许他们从未正视过自己做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可悲。

寒假有次和Zxx聊天,他以很傲慢地姿态称我为女拳,我说那我就直拳出击好了。因为曾经是很亲近的朋友,现在对彼此也还算重要,所以我很耐心地给他解释我们从未想有过女性地位更高,只是想要一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结构性问题,所以我本人对于现实中具体的男人没那么大恶意。我问他你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不觉得憋屈吗,比如如果你很想哭,但有人告诉你,你作为一个男人不能哭,你是什么感想呢?他的回答是:我自己也会给自己这么说(呲牙)。中间的对话不是很愉快,我一度被他的傲慢态度气哭了,结束对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你好好想想吧,如果性别结构真的是平等的,你也不会因为要结婚对你的婚房问题感到那么大压力,也不需要在想哭的时候对自己说自己是男人不应该哭,你也应该想哭就能哭的,或许你觉得网上的发言有些比较偏激,那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有疑问都可以来找我,我会尽量平静地和你讨论,但请你不要总带着一种先定的偏见看待相关讨论。他说好,他要去吃饭了,对话就结束了。

显然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想哭”的需求,不知道是没有勇气还是已经形成惯性,他也不觉得他“想哭”的需求被压抑有什么不正常。我在想如果男人们都认为这些不正常了,都认为不应该如此的话,原有性别结构的改变会不会更容易些?从他们自身碰到的困境出发来希望他们反抗现有性别结构总是比期待他们共情女性来的容易些的,但问题是如何能使他们都意识到他们的一些感受来自于性别结构的不公呢?可能是我的乐观主义作祟,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压抑,自己的孤独感,是来源于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一些装腔作势的傲慢,他们是可能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比起攻击他们,我更希望将他们囊括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问他们一句:在你哭的时候如果有人说你是男人不能哭,你憋屈吗?

问出这个问题后估计还要承受他们的傲慢吧呵呵,但总是希望也能让他们多思考下自身吧。爬爬说我这种行为是对男人的“支教”,她已经放弃了,我还没有放弃,只要有男性愿意听我说,我便要问,问一个是一个。

今早和爸妈视频,我妈说发现我和我爸没什么聊的,我俩儿看起来很和谐,每天互相撒娇,但只要一正经讲话,一句话就能把天儿聊死。确实,我给我爸妈讲说我要改变世界,我爸爸说:你改变世界改得还挺起劲儿,我看你还要成就地球呢!我和我妈妈说你看他又开始冷嘲热讽我,他就不会好好讲话,我不喜欢和他正经讲话就是因为他总是要以命令的态度和我说,那我就只想和他吵,他就不会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说话。我的爸爸明明是一个看电视剧比我妈还爱哭的善感男人,但是在正经和我对话时大部分情况下却只愿意彰显一些傲慢和烦躁,在我们意见不同的时候非要先以生气地口吻表达他的不满,然后再说那我也没有强迫你按我的想法来,如果可以做到尊重我的选择,那为什么总要生气呢?以前我不懂,现在我理解为这是在他的父权被我反驳和消解后他天然的不满。我亲爱的爸爸啊,要是你可以放下一些在生命中其实毫不重要的虚假的傲慢,我猜你中年生活的孤独和无聊之感会减轻很多。

又想起最近总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我想象中的理想的性别结构(本来以为写完了:男人们终于不再傲慢,审视,自以为是,说话带刺儿,终于放下了他们身为男人的自尊心,而是先成为一个人。女性们也终于不用戴上女性面具去迎合,我们作为真实的人,真实地碰撞,真实地对话,真实地体会,于是我们真诚地交友,真诚地恋爱,作为人类互相尊重,共同成长,摆脱性别束缚,一起走向自由。

 2 ) 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毒害我们所有人

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这部纪录片主要探讨的话题,导演用具体的事件、数据以及多方的陈述(如教育家、少管所的人)来全方位地为我们揭示男性气质毒害了谁,对我们的社会以及文明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与平时大家常提及的女权侧重点不同,这部片子重点放在了男性气质本身对于男性的影响。男性气质让男孩子强制与固有观念上的女性气质分离,这意味着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诉苦,不可以关注艺术,不可以不会体育,不可以不酷,不可以不物化女性,否则你将会被男生群体驱逐,被父亲排挤,被教练诋毁,被男权社会视为不齿,最终引发个人的暴力性格的畸形,社会的性格观念逐步固化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与大众所认知的“先进的美利坚”不同,在这部片子里,我同样也看到美利坚潜在社会危机的一面。联系“Black lives matter”背后的教育根源,和男性气质的教育背景进行比较,我发现两者有高度的重合。它们都属于一种恶性循环,黑人运动是教育的固化导致了阶级的固化,而阶级的固化将教育的收口进一步拉窄;男性气质是社会男权文化下延伸出男权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而这种教育体系会将一步一步深化对性别观念的偏见,以至于一代一代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窘况。其实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种族问题,他们都涉及当下我们社会的底层弊病,伤害的是我们一整个社会。

-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问题会被推诿到个人身上,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校园抑郁症被视为孩子收到的保护太多而过于脆弱,强j案被当成受害者的不道德,性少数群体被批判搞什么特殊……许多时候那些问题都被不了了之,或者将极其不人道的罪行简化为“一种意外”,可当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却已经极少能够被媒体报道了。

-

一切形式的歧视都源于无知和狭隘。男性气质不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男性气质排斥着个人性别发展的健康化,也阻碍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只有回归本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性,免受社会过时的束缚,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我价值。

 3 ) 没 有 标 题

缺乏性教育 性教育来源:网络电子色情片杂志,展现的是暴力强奸 不要就是要的信息回应,导向成年恶性性关系,对于男性影响:强奸这一概念的辩解,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男孩的成长方式使得他们隐瞒天性,脆弱 并将感情移情到男子气概的面具背后然后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能寻求帮助,因为不允许,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生他们会感到羞愧,并羞于摆脱」 男子从小被规训为:不直面流露感情 对敏感情绪反应几乎为零,情感分析上的没有,不可以哭,不能想像女人那样不善于表达总是沉默(他们贬低女性化特质,男性层级上有强弱)被教会的是控制掌握 (权力掌控欲 强奸)影视资源媒体影像男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这并不涉及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性别个体 以及女性的性需求」(比如嫖娼,需要的是高度服从无思想无理由只有听话这样,服务于我,女性就是个商品我来买) 「但他们看到的不止是性本身,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高度标准化,并且同性行为连同起来」(排斥同性恋害怕被他人视为客体,失去作为“男人”的资格和同性集体的认同感) 「接触色情物增加22%的性侵,并增加31%的强奸迷思(女性渴望性暴力)」 「我们对男孩和男人做的事,我称之为大陷阱,我们将孩子养大成人,他们的身份认知建立在拒绝女性化,然后我们还要诧异他们为什么不把女人当做完整的人,于是我们给他们下了一个套,让男孩成长过程中从本质上不尊重女性,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文化」 男性对团体意识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优于女人的地方 他们可以建立团体,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他们不能出卖伙伴 于是等真正坏事发生的时候 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是产生矛盾的 意识行为告诉自己不能出卖伙伴 但是心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同伴文化中有一些力量使得男人沉默,尽管男人知道那样是错误的,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因为他们计算过,如果说了做了,会危机他们在同伴文化中的地位」(归属感,男人确定自己是男人是由同伴来确定的,自动将女性归为客体) 「理解自己拥有杀死另一个人的能力,最好的解释是:那时候我不在乎自己的命,所以我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 「说他们受着羞耻支配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尊和自爱(受虐及受忽视的儿童犯罪率可能提升了9倍)」(性侵) 「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借助这种不顾一切行为的通常都是被羞愧和耻辱感淹没的人」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男人的力量,不是控制他人而是支持正义的力量,正义意味着平等与公平」

 4 ) 更好地培养更好的人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美国学者谈论美国现行文化对男性内心感受缺乏关照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让我感慨的片段:辅导员发给每个在场的男学生一张纸做的面具,并让学生在面具的正面写上他们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上他们内心中真实的自己。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呈现出表里的反差,表面阳光却心藏阴影。

正面:幽默、快乐、有趣、外向、

背面:愤怒、害怕、痛苦、孤独、

辅导员&一名参与活动的男学生

坚强不哭的人有他非凡的意义:危难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关乎众人的生死存亡。当然需不需要把所有的男性都培养成为坚强不哭的人,这个时代或许有它新的答案。

坚强有担当固然可敬,可是以错误的方式将一个男孩培养成一种暴力、吸烟、喝酒、不负责任的、狭隘的男人,真是不幸。可是在一些群体的观念当中,仿佛暴力、抽烟、喝酒、不负责任、狭隘都比天真、软弱、敏感的男人要好。

哎。

有一种观念、逻辑是:虐待、羞辱一个男孩,能激励他反抗,变强,最终变成一个强大的男人。的确,有的男孩为了得到他父亲的认可,经历痛苦的童年和青年,后来变得很强大。当然,也有的男孩由于童年经历,心里积累下难以化解的悲哀、仇恨、痛苦。

时代变了,像其他领域的分工一样,不用所有男性都打仗;职业化的、专业化的一部分男性和女性就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防卫、进攻、救援等需求。剩下的人口可以按照性格特点从事其他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比如:文化教育、设计、医护、演艺、创作等等。

有学者说:男孩总是以他的父亲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男性气质

男孩子需要友谊、陪伴、谅解、爱、情感的表达、安慰、温暖。

我们需要如何培养男孩女孩,把他们培养成怎样的男人女人

 5 ) Stay true to ourselves with courage and conviction.

片尾

无意中码住的一部纪录片 题材很有意义

其中某些人物的讲述 也能够使我产生共情

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恰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心路历程

教授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父亲形象缺失的介绍 这也给了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片中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校园暴力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联系

不知该感谢自己身边的同学还是感谢自己早早思考人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 庆幸自己不曾因stereotype受到过校园霸凌

最后想说从影片来看 虽然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 诞生了许多女强人 美国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天朝做得好 可能是以不同于传统观念束缚的方式受到压迫

美国暴力文化也一直使我不敢苟同 但我现在起码知其原因

总体来说片子干货很多 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忠于本心

被世界温柔以待

 6 ) 面具之内|男孩儿生活的假面

在正式进入话题前,我想了解的是,对于男性大家的真正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文化是: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真的很少会会有人告诉男孩儿们,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很多人会问我对男朋友的要求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必须高大,必须阳刚,必须有责任心。

而我清楚地明白,在这些理想要求的背后,其实是认为柔弱的、矮小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男性的某种性别特征,比如缺乏男子气概。

1.男子气概是什么?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中,对男子气概(Be a Man)的狭义定义有一定的说明。

美国文化中对男子气概的定义是:

(1)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

(2)男子气概等同于权力、财产

(3)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他们教导男孩不许哭,受伤难过忍着,被欺负了不要告状,要还击,玩弄女性没有关系,表达情感被认为是软弱。

他们用流行文化、社会观念、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男孩子才能称之为男孩子,最显著的是,男孩必须对所有女性化特征要抗拒,要压抑情感。

2. 性别是什么?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什么?

神经科学家丽丝·艾略特医生对性别的看法是:男人、女人的确是不同的生物,性别本身就是个生物名词。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生物教育是,XX染色体是女性,XY染色体是男性。这也仅仅是指生物上的差异而已。

性别也是一种社会建构,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开始了被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认为,男人、女人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多于两者的不同。

我们可以发现,胎儿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眼光,他们可能会准备蓝色衣服,迷彩衣服,粉色衣服,芭比娃娃。而对应的从来都是,男孩是迷彩,女孩是粉色。

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男性要极度阳刚,女性要极度柔弱。不管是电影还是相关节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角色开始过度男性化,过度女性化特征。

这渐渐也形成了刻板印象,男孩不运动不man则被说成[娘娘腔],很多少男少女从小就要开始适应这种成见。

3. 性别塑造带来了什么?

男性之间形成了组织团体,他们之间有自己的既定规则。他们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欺负并且贬低他,这也是一种黑羊效应。

什么是黑羊效应?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对新加入的个体会进行没有理由的排斥和攻击,这个群体中都是好人,但一群人欺负另一个人时,其他人会坐视不管。

男性角色中有人认为同性恋男人软弱、胆小,从而对其进行蔑视低看,他们其实都是社会建构的受害者。

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男孩子之间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也不同,任何男性之间亲密的现象都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而女孩之间则没什么。

这种建构和歧视下,男孩子在友谊之中缺乏亲密感,所以他们经常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

如果真的想要抒发情感,他们的方式则还会将目标放在性上。性征服能力在男性看来是一较高低的手段之一,且常常引发女性物化、商品化。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博士指出,男性青少年的自杀率更高,男孩儿在抑郁时更愿意付诸行动,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会骂人大喊大叫,这是抑郁征兆,而非品行障碍。

感性语言从男孩的叙述中消失了。

以上的现象基于美国文化背景出发,对男性性别塑造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社会背景不一,但很多现象并不局限于美国。

当今男性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社会所赋予其固有的刻板印象让这一类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诸多诟病。

媒体影像以及相关报道所带来的男性标签也越来越多,他们情感表达缺失,隐瞒天性,存活在流氓文化和旁观者效应下,一切有其根源。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都值得被推敲,但笔力有限,很多想要表达的都不能说明白,但最后想做的是,为自己以前认为在男性身上看不到所谓“男子气概”而表现出些许的“轻视”行为致歉。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外界定义,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但绝对没有对错。

//mp.weixin.qq.com/s/6ptgOoa2Ohk2Zeeg1MBcTQ

欢迎关注

 7 ) 刻板性别是对所有男性和女性的伤害

当我们谈论女权主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那些给予女性压迫的男性。但是是什么使他们从一个纯真的孩子走向那样一个男性的形象呢? 男孩从小就被告诉be a man,be tough,be strong,be silent,于此相对的是don't be girlish,don't cry… 影片中所引用的例子来自美国,或许看起来more sharp than 中国的情况,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说把男孩和女孩分得太开。 从儿时起,仿佛蓝色就代表男孩,粉色就代表女孩。Boys' stuff are always blue,while girls' are always pink。这就好像人为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渠将两者区分开。喜欢蓝色对于女孩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喜欢粉色的男孩可能就会被认为奇怪。 但其实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首先是一名人类,而人类有喜欢任何颜色的自由,同时有拥有各种情感的自由,也有表达自我情感的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女权主义的背后也是无数个被压抑,被糟糕对待,被迫带上面具的男性,而或许它们的本源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刻板刻画。 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反抗与改变的前提是我们至少要意识到。

 短评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7分钟前
  • nemo
  • 力荐

b站有全片

11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13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16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2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26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27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2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29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31分钟前
  • III🌙
  • 推荐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35分钟前
  • 猫饼干
  • 推荐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36分钟前
  • 🦔
  • 力荐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38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39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44分钟前
  • HHG🥱
  • 还行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47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49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51分钟前
  • Q酱
  • 力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52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56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