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2015

记录片台湾2015

主演:高友良,黄孝慈,梁再冰,刘兆安,陈光斗,徐华江,陈炳靖,都凯牧,李继贤,夏庆华,金英,韦宪文,高丽良,高耀汉,陈文宽,赵伟庭,刘兆德,罗德隆,金士杰,张艾嘉,蔡灿得,贾静雯

导演:张钊维

播放地址

 剧照

冲天2015 剧照 NO.1冲天2015 剧照 NO.2冲天2015 剧照 NO.3冲天2015 剧照 NO.4冲天2015 剧照 NO.5冲天2015 剧照 NO.6冲天2015 剧照 NO.13冲天2015 剧照 NO.14冲天2015 剧照 NO.15冲天2015 剧照 NO.16冲天2015 剧照 NO.17冲天2015 剧照 NO.18冲天2015 剧照 NO.19冲天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5 20:10

详细剧情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他们是螺旋桨时代的最后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以及生死,都在目视可及的范围内,一如十九世纪的贵族决斗。  纪实电影《冲天》以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为大背景,来呈现这群年轻人的爱恋、荣耀与存亡。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不能忘,为国捐躯均是真英雄

昨天是抗战胜利日,但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记起那段炼狱的历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为中国人,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段段为国捐躯的故事只能通过该影片再现在国人眼中。誓死报国不生还,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别,都是为民族而牺牲,同样值得所有国人的尊敬。昨天是抗战胜利日,但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记起那段炼狱的历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为中国人,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段段为国捐躯的故事只能通过该影片再现在国人眼中。誓死报国不生还,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别,都是为民族而牺牲,同样值得所有国人的尊敬。

没有特技,没有明星,只有重现历史,比一个打倒一支雇佣军的神剧2好看n倍。

 2 ) 哪些不加V的名字应该点赞【乱写的】

丘吉尔:在人类争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循着高分看的,本来憋着不给这种有限史料下穿插着动态图文的小煽情纪录片高分,结果金士杰张艾嘉们的声音竟然一直在耳朵边盘旋盘旋。

每次升空都像永诀是种什么感受?死而无憾需要多么坚定的理由?

这些问答网站里永远不会出现的问题,不愿意忘记他们的人一直在追问着。

片子用熟悉的林徽因、齐邦媛私人记录和陌生的战争史料串连出一个答案。

人是不应该怕死的,但应该总觉得没有活够。

平均二十三岁的朝天阙比苟活百岁的丧家犬活得更淋漓尽致啊……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是愚忠、孤勇或叛逆,飞行员们的献身正是战争年代的年轻人面对欺凌和侮辱做出的最荣耀的选择,后来者有意或无意地抹杀对他们来说其实毫无关系。

躺在战后温柔乡里的人没资格谈论生命的价值。刷圈求赞时喷涌出“不负少年头”的慷慨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片子并未一味强调战争的残酷,而是抓住了战争给人的影响这个主题,从参考文献的选择上可见一斑

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

我们尴尬懒散的生命和爱情啊,真抵不上他怀里那封皱巴巴的旧信……

 3 ) 冲天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诗,在一个世纪后中华民族危如累卵之际再次在那些保家卫国的青年人身上激荡。他们以青春之躯,化作长剑,贯破长虹,驾驶飞机与敌寇鏖战,用血与肉捍卫着家国,用忠与勇守护着地面之上的芸芸众生。他们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初期抵御了日寇的疯狂进攻,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恰巧我刚刚从杭州归来,那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我伴着山间流水与鸟鸣入睡,可我不曾想过,杭城,这人间天堂,竟经历了如此的腥风血雨,又在那样一个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走出了大批杰出的飞行员。他们意气风发,精忠报国,然而,他们的一生却是何等悲壮,正如其中一人在日记里写到的那样,预知未来,就是死亡,只需要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历史是多么真实,历史是多么残酷,历史又是多么浪漫。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这些刚刚成年的热血青年,在青天白日之中奋勇杀敌,却又在心仪的女子面前心有千结,那一封封奔放却又不失含情脉脉的信件,一经读来,扣住观者的情感,仿佛这相遇就是最美好的永恒。他们当中,有的结为伉俪,而更多的选择只把信中奔腾的烈焰诉诸笔尖,哪怕这爱恋是如此的深沉。这是一群与死神游戏的勇士,不经意间,就被带往冥界,所以,他们宁肯守卫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极度的战争恐惧为伴,也不愿让所爱之人忍受阴阳两隔的痛苦。他们愿用自己的陨落,来换取地面上心爱女子一生的安平。

    忆起往昔,在历史书中,总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作为重点讲习、记忆、考评,以至于有意无意间,模糊了抗日主战场所发挥的功绩,除了极少的高级将领如张自忠,我对国民政府的了解的确太少。历史是如此丰富,而人却偏要对历史加以选择,做出自己的评判。通过这部片子,我对这段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喜欢片子里的配乐,高低起伏把握得恰到好处,战争之残酷、情感之温存、日常之兴味都能一一展现。恰如指尖流淌出的钢琴曲在讲述女子倾慕者的怦然心动,当许希麟读着刘粹刚的来信时,其文笔之细腻、用词之儒雅,让人心醉;又恰如紧张的鼓点把人拉回惨烈的战场,刻刻揪住人心,仿佛许希麟的心就是我的心,许希麟的呼喊就是我的呼喊,许希麟的释落就是我的释落;再恰如俏皮的爵士展现了将士日常中最本真的一面,他们欢歌、他们跳舞、他们拉起小提琴、他们与心仪的女子通信……这如此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借着音乐表达出来,不用磅礴的阵势,也不用雷鸣般的嘶吼,却直击观者人心,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日常、爱情和死亡。

    导演说,他们以苦行僧的方式,在封闭的机舱内与死亡游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过程充满禅宗意蕴。正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整整一期的飞行学员,他们在照片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打上或红色或白色的十字架,他们伴着共和国的胜利去往极乐,有的甚至就在黎明即将来临之时。

    我很难平复内心的波澜,却又找不到追索内心的线索。先写至此。

 4 ) 如果没有明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惟物论FM。那里有更多内容等着你~

如果没有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这是我观看纪录片《冲天》后,抛给自己内心的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其实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留给自己的问题远不止这一个,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部影片吧。 《冲天》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张钊维老师,除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以外,他也是海峡两岸公认的台湾现代民歌研究者。台湾民歌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是由他整理并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成为研究台湾现代民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半年前,我开始筹备第一期杂志书《遇见台湾》的内容,由于我们将这一期的主题定为台湾音乐,自然免不了要做一些纪念台湾现代民歌40周年的文章,由此我结识了张钊维老师,并很幸运地邀请到他为我们撰文。 在与张钊维老师聊天时,得知他当时正在忙于一部新片的制作,内容则是有关民国时期空军飞行员抗战的故事。我可算是纪录片爱好者,聊起纪录片来,丝毫不亚于当时接触最多的台湾音乐。也正是那次聊天我才知道,之前自己看过并非常喜爱的《不老骑士》《父亲》等纪录片,均是出自他们的机构——CNEX。 如今半年过去,这部纪录片终于诞生。在看过一个五分钟的片花之后,我隐约感觉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至少它应该符合我的口味。因为在记录战争之余,这部片子讲述更多的则是处于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军事迷,不喜欢研究历史上的各种战争,但我却愿意关注在大历史背景下生存的人与人性,及其在纪录片中的表达。或许这也才是张钊维老师做这部纪录片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放映厅里,我满怀期待地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伊始,简单的旁白介绍了民国时期杭州笕桥航校及飞行学员的基本历史背景,而我记住的只是那些飞行员在空战中有去无回的惨烈经历。还来不及回味什么,影片画风一转,讲起了一位名叫刘粹刚的明星空军飞行员与一大家闺秀许希麟女士的爱情故事。从他们相识、相恋、结婚,讲到刘粹刚牺牲。中间穿插讲述着高志航等其他飞行员英勇抗敌的故事。 这些当时所谓的明星战斗英雄,他们被人敬仰的背后,却是另一种残酷的现实。战斗机的轰鸣便是他们直面死亡的号角,每一次升空作战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有去无回,这在当时太正常不过了。但这些年纪仅有二十出头的空军飞行员,明明早已知道自己人生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依然会有这样的选择?而他们的家眷,也明知道自己的至亲随时都会撒手人寰,为什么依然选择与他们建立家庭?哪怕这个家庭是那样的短暂。 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国与爱情吗? 人之所以对死亡产生恐惧,除痛苦以外最大的原因则是对于死亡的未知。而更大的恐惧,也许则是关于更多其他的未知。如果连明天都是未知的,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在今天的种种选择,无一例外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明天。假如连明天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呢? 我把思绪拉回到影片当中,继续聆听那些悲壮的故事。下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的故事则来自飞行员陈怀民。他在一次与日军的空战中,在飞机中弹的情况下,选择用机身撞击敌机,与之同归于尽。这种行为可谓是敌军那种崇尚“祈战死”的武士精神的另一个翻版。这本是一个俗套的中国传统战斗英雄的故事,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战争中人性的体现。当陈怀民与日军飞行员遗体双双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发现日军飞行员竟然贴身带着一封日本未婚妻寄来的家书,信中对其关怀之切与其最终结局形成强烈对比。虽是敌对者,但仍不免让我鼻子一酸。这一瞬间,那个恶魔般的日本鬼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凄美的人间烟火。原来他们也有爱情。 战争总能使人分裂掉,或者说战争总能将人性的多样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记得曾经了解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军人的故事,那些在战场上与集中营里近乎魔鬼一般的冷酷杀手,当他们回归家庭的时候,总会化身成为好丈夫、好父亲。人性总是相通的,那位阵亡的日军飞行员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分裂?我们的飞行员也概莫如此。影片中接受采访的那些早已牺牲的空军飞行员的子女,谈及父执辈,他们讲述起的不是父辈们作战时候如何地英勇,而全部都在回忆两代人于家庭中短暂的亲情。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存在,一旦条件改变,我们都会化身成为另一个自己。或许邪恶,或许天真,或许连自己都会产生怀疑:做这件事的人真的是我吗?索性就当它是一个梦好了。然而这种潜在的多重人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情,没有人十恶不赦,更没有人天真无邪。人性的复杂即在于此。只不过在战争年代里,大概人们分裂得会更加彻底一些罢。 影片继续播放,故事继续上演,当美国人陈纳德协助中国培训空军飞行员后,外加日军自身的原因,战局开始慢慢扭转,我们对于制空权也逐渐掌握了主动。空军飞行员张大飞回忆,当他驾机升空时,看见日军飞行员坐在机舱中满脸惶恐,但战争里不可能存在同情,若不主动歼敌,一定会被敌军干掉。他将那架敌机击落,日军飞行员随着敌机一同快速下坠,而下坠中那位日军飞行员惊恐的脸却令他终生难忘。 这是一个不容易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个细节,让人们知道了在战争中存在的不仅是无情,也有无奈。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战场上容不得半点怜悯。但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两位中日两位飞行员穿越到现今的和平年代相遇,会是怎样的结局?把酒言欢也是说不定的事情。人性总有柔软的一面,当战争的残酷遇见人性的柔软,这种历史下的无奈便被表现得毫无保留。 影片中当然还夹杂着其他更多的史料、信息与细节,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这三个地方。就如同读书一般。这些年来我读过的书不少,但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能记住的只是书中各别能够引起我思考的地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影片结束后是一个自由的交流活动,很多观众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与问题,但也只有其中一位观众的提问引起了的兴趣。那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儿子来北京旅游,恰逢《冲天》这场首映,便欣然来看。她在观影的时候问及她的儿子,那些飞行员是否英勇,得到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再问及她的儿子假如回到战争年代,是否愿意去做空军飞行员的时候,她儿子给出的答案是不愿意。 听到这个答案后,那位母亲甚至怀疑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要知道当年那些战死疆场的空军飞行员大多是名门望族之后,其中不乏林徽因的弟弟,蒋中正的亲属等人。更有大量留学归来的学子弃笔从戎,却最终血洒长空。换做今天,谁家的富公子愿意有这样的选择呢? 没有人愿意为不确定的明天买单。回到我抛给自己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大概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吧。 撇开战争,撇开那些关乎生死的极端案例,我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同理。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明知希望只有百分之一,还会不会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些事情小到个人升学、工作,大到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给不出答案,而且人们都有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自由,如何选择都是合乎情理的。就像那位小朋友不想参加空军一样,现世代的和平环境下,任何假设都是苍白的,更何况如何选择是那位小朋友的自由。不只是小朋友,我们任何人都需要自由。但我相信,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一群倔强的人,愿意为未知的明天做出今天的选择。如果一个民族所有的人都彻底失去了倔强与血性,我不知道它的未来会怎样。 活动全部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姑娘拉着张钊维老师闲聊。张钊维老师直言台湾的年轻人对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如大陆年轻人感兴趣,而他拍这部片子,也觉得应由当年故事的发生地来播放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而那位姑娘则问,为什么台湾的年轻人看这部片子与我们的感受竟会不一样?张钊维老师一时语塞,便打趣说让她读读我们做的《遇见台湾》吧。 二战时期的台湾还属于日本的统治范围,那个年代的历史很复杂,日本与台湾两方民众的情感更加复杂,如果不去看一些当年的资料,许多人恐怕都无法理解的。另外大陆与台湾的本省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共同的历史记忆,对日本侵华的仇恨也大多限于仅占台湾人口不足20%的外省人。而今那些第一代迁台的外省人大多往生,他们的第三代早已长大成人,就像我们这代人一样,那段历史早已是印在纸上的东西,和平年代里没有太多人愿意关心这些了。只不过两岸的区别还在于,我们整天被抗日神剧包围,有意无意地总会记住那段被人欺负的日子;而台湾同胞的关注点向来都在别处,加之他们与日本之间的种种过往,对抗战不太关注是很自然的事情。 历史终究只是历史,历史需要铭记,但我们的眼睛也该往前面看看了。 由于一些原因,《冲天》这部在我看来并不犯什么政治禁忌的纪录片暂时还无法在大陆的电影院线公映,这似乎也是大多纪录片共同的命运。然而张钊维老师对于纪录片的态度却令我非常敬佩,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出版这个穷行当所坚持的一份理想。 把现世代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并留于后世,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得更好。这便是我对出版的理解与态度,简单说来即是与CNEX不谋而合的一句标志性宣传语:留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如果没有明天,我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5 ) 翱翔于天际的英雄

一寸国土,一寸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真实而又悲壮: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第一代飞行员平均死亡年龄23岁,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翱翔于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每一次的出行,都有可能回不来,他们穿梭于敌人的子弹与炮火中,即使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也是勇于前行,敢于面对!

影像资料的缺失与不完善用动漫的形式代替,但是丝毫不影响那直指人心的感动与悲壮之情。也许更多的话语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但是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有战争,为了自己的私欲毁坏了多少家庭!珍惜所有……感谢那些为国捐躯的志士!

 6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长空魂不归 ——纪录片《冲天》观后感

看完《冲天》已有段时间,迟迟不动笔,是因为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一直没有理出头绪。 纪录片的角度很独特,将一段慷慨悲壮的过往,以儿女情长的方式娓娓道来,触动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使得本来只有黑白色的影像多了一抹绯红,可等看完全片,才醒悟,原来那一抹绯红却是扎得最深的刺,似微不足道,却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带来的痛。于是,才能真正懂得,他们牺牲的不单单只有年轻的生命,还有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一切,所有割舍不下的真情,秋月春风,欢喜悲歌…… 未能经历完整的人生,生命的昙花一现,对任何人都是最深的遗憾。 片子的开头,由一段话引入,“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中成长,别无选择,因此他们对飞行的热爱,对天空的憧憬,还有那些国仇家恨,纵横捭阖,儿女情长,都必须化成命运的音符,飘扬在云间。” 而这群年轻人,都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才俊,他们被称为“空军少爷兵”,没有贬义,只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名门望族天之骄子,就是归国华侨名校精英,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有大好的前途,或是远居海外安享一世太平,可是,他们却选择了一个最危险的职业,弃笔从戎,为了国仇家恨,为了民族大义,在最美好的年华,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这与其说是一份勇气,不如说是一份觉悟,他们享受了最优质的资源,所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就必须站在最前面,不能退缩。 这份责任感或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才存在,不只是空军,在近代中国最苦难的一段历史里,最初觉醒的一群人正是这些富贵人家的少爷小姐们,他们不同于政客,没有多余的利益权衡,是真正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沉重。 1932年,杭州成立中央航空学院,校园的座碑上写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是一份誓言,一封绝命书,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拒绝与无奈,因为我们的空军势力与敌人相差太悬殊,所以只能以命相抵。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只有从美国引进的三百架霍克3战机,而日本则是两千架时速快了60多公里的96式轰炸机,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退缩,没有软弱。 飞行员闫海文,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高射炮击中,跳伞误入日军阵地,用随身手枪反击包围他的日军,最终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开枪自杀,终年21岁;几日之后,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投笔从戎当上飞行员的沈崇诲,在攻击日本船舰时,座机受损,无法反回基地,于是加大油门撞向日本军舰,与敌人同归于尽,终年25岁。 空军殉职的平均年龄是23岁,大好年华才刚刚开始,却要草草结束,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牺牲,所以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他们没有未来,却对人生依然憧憬。 汤卜生在《一个飞行员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也有计划,但是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有可改变性的,因此我们只有现实,这个时间内,这个空间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支配行动的对象,因此我们是敏捷的,因为不愿放弃了现实,因此我们是乐观的,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当我们安全的回到了地上,和人们谈到几乎失去了生命的经过,是没人可体验到当时的情形的,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没有人能知道它,没有失去,没有人会感到它,回到人群中的时候,我们仍只能静静的像并没有过什么一样,这不近人情的容忍啊……” 在蓝天面对孤独,回到地面,依然是独孤的,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和牺牲了的队友比起来都已经微不足道,那一份沉重,只有午夜梦回的时候才能深深感受,活着的人没资格说,死了的人又不能说。 片子讲的是大义,述说的却是小情。 爱情、亲情、友情,在最悲苦的年代依然存在最真挚的情感,只是,这些情感抵不过硝烟,都要被无情的战争吞食,我们痛恨战争,因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代价,而是人类感情中所有的真挚与美好。 当刘粹刚在火车站对许希麟一见钟情,写下“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而盈盈倩影,直据余之脑蒂,挥之不能去。” 一段美好爱情的开始,却注定是一个生死两相隔的惨淡结局,“对飞行员来说,死亡来的时候是一瞬间,爱情来的时候也是一瞬间”,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空中飞将军,面对爱情和所有的莽撞少年一样,冲动又痴缠,他开着飞机追女生,飞到姑娘家,表演着特技吸引心上人的注意,一年里无数封情书的告白,这一份执着终于等来了真情。 他们违背了飞行员只能在28岁之后才可结婚的规定,许诺终身,可美好的相守也才两年多的时间。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刘粹刚率队北上支援战斗,因为天气恶劣和缺乏无线电通讯,在山西高平迫降时撞上魁星楼,终年24岁,这位与高志航、李桂丹和乐以琴并称空军四大金刚,在开战三个月就击落7架战机的空中“赵子龙”,从此再也飞不回来了。 生死两茫茫,他能留给自己妻子的只有一封遗书: “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您时时刻刻要用您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知道人家会笑您懦弱的,绝不会说您是殉情尽节的! 您应当创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您的!” 所有的情深也只能留在纸上了。 逝者已矣,而留下的那个人,此生唯有与孤苦做伴。 “刚,在你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后来,许希麟继承刘粹刚的遗志,在昆明创办了“粹刚小学”,担任校长,该校的学生都是空军子弟或遗孤。 这是一个不能相守白头的爱情,而还有一种爱情,一样情深,却永远说不出口。 张大飞,考入航校十二期后,与心上人齐邦媛分隔两地,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通信,但他一直都压抑着这份情感,始终没有说出口,在写给齐邦媛哥哥的诀别信中,他曾说: “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请你委婉的对邦媛说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在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年仅26岁。 张大飞牺牲后,部队依照张大飞的遗愿,用美军帆布袋将齐邦媛写给他的100多封信寄给了齐,其中有一封汗渍斑斑、蓝色字迹都已经变淡了的信是张大飞随身携带,一直放在上衣口袋里,上面写着,“我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的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圆,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 还有一个故事,无关爱情,却是最引人深思的。 1938年的429空战,陈怀民与日军飞机相撞牺牲后,他的妹妹陈难得知,死去的日本军人高桥宪一还有一个未婚妻,于是写下这样一封信: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当你接到这封突如其来的信,看到陌生异国人的名字时,你将感到不安与惊异吧?请你不要误解我失去胞兄的心境,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你得谅解高桥,他并不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保重得更健康一点,他并不是愿意无辜牺牲,而是贵国被少数人所操纵的一种政治权利强制他,要他死就死了,我想到你的孤苦,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涯,我恨不得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 这样的行为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却是一个民族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反思战争,不只是为了记住仇恨,更要明白生命的可贵,没有任何人可以出于任何目的随意践踏他人的生命,人类的最高信念应该是维护世界和平,不是为了某个权利集团而轻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捍卫和平的牺牲相比,那些侵略者的生命逝去似乎更可悲更没有意思。 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知道的不知道的,记住的被遗忘的,想说都说不完…… 纪录片的导演张钊维曾经很遗憾的说过,“我知道现在台湾社会的氛围,对和大陆有关的历史不那么感兴趣。” 而在大陆,也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这段历史。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们(抗战时期的中国飞行员)都是一些无名英雄,现在我们应该补这一课。” 影片中,陈怀民的外甥刘兆安谈到了“贵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该有的精神,张钊维导演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贵族精神并不是延续那种王室血缘,权贵世袭的传统贵族。因为我相信,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一群有能力的青年人,去展现一种无怨无悔地为社会奉献,为下一代牺牲的高贵精神;他们有清楚的目标与良好的训练,他们面对生死攸关的挑战能够勇毅地迎向前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耍小聪明,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退路,不会畏缩,不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经历战乱之苦,体会不到日日生活在死亡中的恐惧和无国无家的绝望,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当年的那些人们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誓死报国的决心?而我们又是否真的能如他们一样,舍小己、成大义? 未经历过也就没有资格给答案。 如今,我们不必面临生死的选择,渐渐忘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念,在浮华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我们怕承担责任,难以付出真心,随波逐流中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应当反思的地方。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身份,而否定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他们代表的也不是某一个政党,而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己的民族英雄都失去了应有的敬意与感恩,那才是最可悲的。 “哀我英魂,长逝不归。生如夏花,死同日月。灿烂人间,辉映天地。” 最后的最后,附上林徽因的诗,以此缅怀那些无名英雄们。 哭三弟恒 ——三十年空战阵亡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7 ) 【转载】不一样的天空 by 王伟忠

不一样的天空

撰文 / 王偉忠;出處 / 今周刊992期
(2015/12/24)

《星際大戰》的片頭音樂,喚醒影迷的記憶;《沖天》的空襲警報聲,則是記錄時代的回憶。 同樣是在空中打仗,《星際大戰》卻看不見《沖天》情感。
最近看了兩部在空中打來打去的電影,一部是《星際大戰》,另一部是記錄二次大戰時期空軍的紀錄片《沖天》。

問家中女孩們要不要一起看《沖天》?她們默不作聲,其實身為空軍第三代,該看《沖天》,但我還是陪他們先看了《星戰》。

去電影院的路上,身為唯一看過一九七七年版本的資深代表,我有責任與義務說明這系列作品,於是從「那年我大二…」開始講解當年科技特效以及光劍與日本武士道的關聯,結論是,同年代的《ET》與《第三類接觸》都比這絕地武士好看。

進了戲院、坐定位,片頭音樂與片名標準字一出來,奇怪,一堆影迷開始極度興奮,看到某些呼應首集的畫面,深覺必須即席解說好讓他們知道原委,才開口,卻得到我家三個女人拋來六枚白眼以及三聲「嘖!」「嘖!」「嘖!」,大有叫我閉嘴之意,不能給點空間講講歷史嗎?

當我獨自一人看《沖天》時,遇到另一老人家覺得某段畫面太重要、必須即席講解,便大聲地談起筧橋精神,音量大到讓我這空軍子弟深覺遇到知音。

記得小時候很忌妒空勤的孩子,他們是貴族、住大房子,爸爸薪水又多,我們地勤則像貧民窟。看了紀錄片才能體會當他們的爸爸不回來時,就是回不來了;而我們的爸爸沒回家,若不是加班、就是喝醉了!原來他們也忌妒著我們的安穩。

一樣在空中打仗,《星際大戰》的天空看不到《沖天》的感情。片中有個女孩,空襲警報時,大家都躲進防空洞,她卻在自家陽台仰首天際,她能清楚看見機身編號,知道先生劉粹剛正與日本戰機纏鬥而緊張到雙手幾乎捏壞了欄杆。

另一個女孩陳難則寄信給敵機駕駛的太太,告訴她自己哥哥與她的丈夫在空中相撞墜江,她看到日本飛官遺體口袋中的信件寫著美惠子,便寫信來,告訴她兩人的心情一樣悲痛與無奈。

時代不同、天空不同、戰場也不同,當年女孩在陽台上揪心看著二十四歲的愛人開著飛機與敵人纏鬥;現在的女孩則在車上尖叫、看著男友為了擦撞這些小事與陌生人互毆,而且新聞還大篇幅報導。兩相對照,令人感慨。

至於《星戰》好看嗎?三十八年之後,與公主、路克再相逢,公主變成太后、天行者恐怕不良於行,讓我大嚇兩跳,想起大陸《羅輯思維》主持人所說,「未來不疑、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有時候歲月如梭,感謝影迷卻不一定要出來謝客,做明星的過往不戀,確實是關鍵。

(稿費捐贈聯合勸募協會)

 短评

齐邦媛:“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5分钟前
  • edie
  • 推荐

当年那些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那些真正的精英阶级,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果断弃文从军,投入到抗战最危险的斗争中,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有23岁。真正的贵族精神,不该是吃山珍海味穿名牌开豪车,而是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责无旁贷,敢于肩负家国兴亡的重任,甚至舍身取义。

6分钟前
  • 不想说话的狗
  • 力荐

不刻意煽情的战争回忆录,中国式永远的零。金士杰力赞

8分钟前
  • Wendy
  • 力荐

不为我们知道的历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11分钟前
  • 狐狸
  • 力荐

可能那个时代的空军确实也是出自中上阶层居多,再加上用了林徽因、齐邦媛这些知识分子来穿针引线,整个片子的格调偏精英系,情感表达也很细腻,在渲染一种年轻壮烈的noble spirit。

16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感动。仍然在世的第一代飞行员金英,这样回忆他殉国的战友:「同学们在一起,每天吃啊住啊,什么都在一起的,和自己家里兄弟一样。结果到12月1号一看,147个人只剩下3个人。」

21分钟前
  • 什么不值得玩
  • 力荐

第一次看以台湾人的视角拍的抗战纪录片,第一次知道中华民国的空军,很受触动,很多地方和自己当年受到的教育有所出入,从拍摄的方式到思考的角度都很独到,动画部分也做的很好,金老师的配音大大为影片加分,只是其他人配音的台湾腔让人有点想笑。整部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叙述的很柔软,却让人深思。

25分钟前
  • 某某
  • 力荐

为什么非要强调台湾视角,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曾经面对的民族浩劫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背后,埋没的英雄要不是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至今又有几人知晓。无论是早有听说牺牲在武汉上空的陈怀民,还是齐邦媛《巨流河》里书写的张大飞,还有其他的抗战飞行员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国家英雄。

29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纪录片的基础是事实,二次创作不宜过多。影片故事过于凌乱衔接也显匆忙。而煽情的部分使得片子更像是政治宣传片。

32分钟前
  • 伊斯特伍德
  • 很差

夜里失眠,起看此片,然后,哭得稀里哗啦,为英雄壮烈,为历史悲情,也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3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最后动画里,齐邦媛的话让我眼泪刷刷掉下来。驾着飞机,突然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可是,谁来把战争带进坟墓呢?

37分钟前
  • 奈良球球子
  • 推荐

张艾嘉给林徽因的配音太好了。没想到飞行员们跟林徽因 齐邦媛都有着故事。历史上,从没有一大群人对一小群人有着这样的亏欠。“那一刻 我感到万声具灭”

40分钟前
  • 爱吃茶叶蛋
  • 推荐

在北京77看的。民国军队作战,又是空军,平时太难了解到。最触动的部分,是那位阵亡空军的妹妹,给她哥哥撞上的日本空军的未婚妻,写了那样关切的一封信。人性可以如此壮烈令你敬畏,人性可以如此柔软让你流泪。导演在现场说:两个标准判断该片的成功——女生会拽另一半来看;卖面子的会想来合作。

43分钟前
  • 花剌子模的邮差
  • 力荐

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46分钟前
  • 雨人
  • 力荐

台湾如今的喜剧片让人难以下咽,没想到连纪录片也这么的不合口味。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想起武汉的陈怀民路

51分钟前
  • Jasper
  • 力荐

“中国无被俘之空军”——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哭得泪流满面。

56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边看边抹泪,向那些冲天的少年致敬!(建议配合《一把青》服用)

57分钟前
  • 零度白茶
  • 力荐

回不来就不要回来了回得来就回来了。照片中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抱着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的决心无限接近死神。林徽因的诗齐邦媛的信、那架1:32冲击敌阵的教练机:“我的学生都死了,该我这个老师上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多恩情。该去完结一把青了!

1小时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一段被尘封的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家国情怀。

1小时前
  • 奶奶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