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对决

动作片英国2017

主演:成龙,皮尔斯·布鲁斯南,刘涛,梁佩诗,夏莉·墨菲,欧拉·布莱蒂,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西蒙·坤茨,雷·费隆,罗里·弗莱克-拜恩,皮帕·贝内特-华纳,德尔莫特·克劳利,蒂利亚纳·布克丽瓦,鲁弗斯·琼斯,斯蒂芬·霍根

导演:马丁·坎贝尔

 剧照

英伦对决 剧照 NO.1英伦对决 剧照 NO.2英伦对决 剧照 NO.3英伦对决 剧照 NO.4英伦对决 剧照 NO.5英伦对决 剧照 NO.6英伦对决 剧照 NO.13英伦对决 剧照 NO.14英伦对决 剧照 NO.15英伦对决 剧照 NO.16英伦对决 剧照 NO.17英伦对决 剧照 NO.18英伦对决 剧照 NO.19英伦对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0:10

详细剧情

关玉明(成龙 饰)和女儿小凡(梁佩诗 饰)在英国伦敦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关玉明经营着一间小小的餐馆,老老实实的靠着辛勤劳作养活家庭,从未有过想要僭越法律或是道德的念头。然而,上天并不眷顾这个善良的男人,在一场恐怖袭击中,小凡不幸成为了受害者之一。  让关玉明无法接受的除了女儿的死之外,还有英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轻视和不作为。政府高官莱姆(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出现在了关玉明的视野之中,他坚信莱姆和恐怖组织以及事件的真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既然法律和正义无法还关玉明一个公道,关玉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女儿复仇。

 长篇影评

 1 ) 成龙用一部电影教吴京该如何拍《战狼X》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拒绝胡萝卜,如需转载可微信或豆油联系。

看过首映,我们戏称《英伦对决》好像《战狼十》。

用现在流行的写法,应该是《战狼X》。

(注,X参考新iphone)

因为《英伦对决》和《战狼2》有很多相似的设定。

同样是一个中国人因为寻妻/寻杀女凶手,被卷入国外的恐怖事件中;

同样的间接拯救了被恐怖袭击威胁的外国人,外国人都过的水深火热。

主人公,成龙的“关玉明”和吴京的“冷锋”,同样有特种兵的经历,都有过人的战斗力,武力值爆表。

不同的是,吴京才43岁,而成龙已经63岁了,两个白羊座的男人相差整整20岁。

所以《英伦对决》和《战狼2》之间也代表了两个男人此时对英雄的不同理解。

虽然和《战狼2》有很相似的故事和人设,但《英伦对决》并不是一个背靠强大祖国的中国人手持红旗拯救英国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成龙只是一个历经劫难的老人,他的行为只因对于家人的爱,对正义的诉求,以及对于仇人的恨。

40岁的吴京拍的是家国豪杰,60岁的成龙让英雄变回了孤胆一人。

《英伦对决》是一部中美合作电影,由曾获得过奥斯卡提名,拍摄过两部“007系列电影”的马丁·坎贝尔导演,主线则是上一任007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

即使不看成龙的复仇故事线,这部片子在反恐谍战类型片中也有着可圈可点的精彩,大场面斗智商都算佳作。

(皮尔斯·布鲁斯南也老了好多啊)

而成龙的故事线则更像个东方“有仇必报”的江湖传说。

改编自斯蒂芬·莱勒1992年的小说《中国人》,讲述一个出生在广西,经历过越战,逃亡新加坡,最终移民英国的中国人关玉明,唯一的女儿突然遭遇北爱尔兰独立分子恐怖袭击死亡,而踏上寻仇之路…

不能剧透太多,但就一张剧照就能窥见恐怖袭击有多可怕,许多人都是一下子就失去了生命。

而关于北爱尔兰独立问题,看百科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不敢多说。但历史和宗教原因让这里长年事件不断,从1969年起死亡人数甚至超过3000人,想到多少家庭都会像《英伦对决》这样突然就支离破碎,就只想祈祷世界和平。

关玉明在电影中被蔑称为“chinaman”(类似中国佬”),和现实中的成龙岁数相近,61岁。

曾经当过兵,多年的逃亡经历让男主非常显老,马丁·坎贝尔在成龙的外形上也做了一番功夫,成龙一改往日的龙马精神,而是花白头发,皮肤松弛以及眼神看上去“心已死”,塑造了一个失去唯一寄托的老人的模样,这也是需要成龙这个阅历才能准确把握。

不过其实我也不太理解为啥要把刘涛也画这么老,大约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在国外过的不好的话都会老的很快吧……但实际电影里刘涛的角色只是40几岁,这妆起码又老了20岁(心疼涛姐)。

(对比一下首映礼上的涛姐,电影牺牲也是挺大的)

一改之前擅长的功夫+喜剧的欢乐模式,这次的成龙在整部《英伦对决》里都很“丧”,比起《战狼2》冷锋寻妻,“老人妆”和老来丧子都看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心。

《英伦对决》给《战狼》系列抛出了一个未来的命题,英雄在40岁时还可以家国天下,“虽远必诛”,但如果60岁英雄迟暮时,如果连家人都无法保护又该怎样呢?

中国人说最无敌的就是“不要命的”,60岁的成龙演出了这种无敌。

吴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成龙我们不知道,但《英伦对决》却是最适合20年后吴京和《战狼》系列的模板,姑且我们相信那时已经可以拍到《战狼X》吧。

(虽然拄着拐,但吴京看着还是很精神)

吴京也去了24日的首映,旧伤复发,拄着拐来的。同样努力的人,相信他到60岁,如果还像成龙一样在拍电影,一定也会悟到所谓英雄的“无敌”,那或许又会是另一番境界。

而其实吴京还有未来很多年去研究如何拍一部好的动作片,留给成龙的时间却不多了。

每到成龙有新片上映,人们总要问:他什么时候退休?毕竟成龙已经63岁了,他的新片《英伦对决》也已经是他第170多部作品了。

(成龙老了,尚能饭否?)

4月7日,成龙刚刚过完他63岁的生日,而一波又一波的作品发表证明着他还不准备退休,2017年的《英伦对决》如期在国庆上映,另一部科幻动作片《机器之血》也已抢占年底的圣诞档,和索尼影业合作的《五人挡子弹》,和史泰龙合作的《守护之战》也都写在大哥的日程簿上。

总之,成龙还很忙,拍电影这事他停不下来

2016年12月,成龙获得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理事会头条选出的4位本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名单中,成龙成为了获得该荣誉的首位华人,而此前获得该奖项的电影人中,包括了黑泽明、华特迪士尼、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世界级大师。

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对于成龙而言还不是终点。

自2004年因宣传《新警察故事》开始,有句话成龙说了十几年,“希望给你们(观众)的感觉是,我现在是一个演员,而不只是一个动作演员。”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在各种场合重复着这句话。毕竟在他拍的170多部电影里,他得过太多动作奖项,获得影帝提名的次数却寥寥可数。

为了这个心愿,成龙每年都在不断的挑战新的作品新的角色,甚至曾经还拿过本子去找张艺谋这样和动作片不太搭的导演。

吴京也许还要花时间去研究成为一个怎样的英雄,成龙却在以最高的效率不断尝试,这些年档期上总少不了成龙作品,可见其工作效率之高,几乎每次新片的尝试都会很快翻篇,因为隔不了多久他就投入到下一个电影的工作周期里了。

但某种意义上成龙也真的老了,即便他还在健身还在挑战高难的武打动作,但他已经不能浪费时间了。与其在上一个电影里浪费感情斤斤计较,不如把时间投入到更多未知的新鲜事上。

为了电影,成龙比谁活的都要年轻

成龙总有一天也会打不动的,早些时候在《功夫瑜伽》的宣传时成龙就自曝在英国住院做手术的事情,算来也刚好是最好部片子拍摄的时间。

所以讲真和《战狼2》比起来,成龙真的已经打不动了,每场打戏大哥都看着很吃力,简洁准确不花哨也很狼狈。

但这也许是片子人物的需要,其实仔细看还是会发现成龙的招牌动作,比如打人时他的双手会抬起来,感觉下一秒就会出现他招牌的甩手动作,好吧,楼梯逃跑的戏其实很紧张,但我还是不自觉的笑了。这就是成龙动作戏的魅力,也是成龙的魅力。

(看以前大哥翻楼梯多easy)

从港片到好莱坞再到现在的成龙出品,成龙因为拍电影有很多面对死神的经历,男人的伤疤就是他的勋章,现在每次电影采访他总会说起这些过去,而也就是有这些才成就他的地位。

最后放一首成龙和刘涛演唱的《英伦对决》主题曲(请搜索我们的公众号观看视频),这歌大哥是真的喜欢,在首映礼的各个厅里都有现场清唱,虽然不是专业歌手,但大哥的歌总很有他自己的特色,每次唱起来时都看着年轻了许多。

秋葵小哥哥在现场录了一分钟,给你们感受一下大哥的现场~

-END-

关注微信公众号:拒绝胡萝卜

 2 ) 成龙的双眼直刺我心

对演员的了解就是作品,对成龙的了解就是电影,中国功夫电影。一次机缘巧合,在拉萨因”北京成龙基金会”赞助了一个200万的公益活动项目而结识成龙大哥。见到本尊与屏幕截然不同,没有丝毫架子,见到任何人都是微笑😊面对,对工作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人总是生龙活虎,目光炯炯。

63岁的“中年人”,从踏实拉萨那一刻就马不停蹄的投入慈善活动,还时不时地告诉我们心率不快,人大家放心。很多人找他签字也是微笑着签完,直到医生发现口唇有缺氧表现,要求休息才停下来。这就导致了我没有大哥的签字哦。

那天大哥在电脑上给我们放了《英伦对决》的宣传片,还有电影插曲,告诉说9月30日上映。当时就感觉与以往的中国功夫片截然不同。尤其是那双眼睛,阴郁、隐忍与愤怒交织在一名老人脸上。大家表示上映后一定支持。今天终于实现。

大哥一改以往武打风格,演绎了一个失去最后一个亲人-女儿后,替女杀仇的故事。故事情节不复杂,但关玉明(成龙饰演)的内心是复杂的。成龙一向以动作表达人物,而这部电影是用眼睛表达一个人愤怒到极致的状态。而动作只是眼睛的助手罢了。

与女儿在一起时,千叮咛万嘱咐慈爱的看着女儿的眼睛;废墟中抱着女儿尸体时悲痛的眼睛;无数次打电话和请求见面,要求惩办凶手而无人理睬时无助的眼睛;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复仇时坚毅的眼睛;与对手周旋时机敏的眼睛;复仇成功后,与林宝怡(刘涛饰演)相拥泣极泪目的眼睛。自始至终成龙的眼睛都在打动我心。我被他的演技彻底征服。

 3 ) 从《快餐车》打到《英伦对决》 这才是真正的老炮儿

说到“成龙电影”,那些熟口熟面的标签呼之欲出——无血腥的动作、满满的喜剧元素、正能量、明星客串,以及全球各地的异国风光。多年来凭着这些元素,“成龙电影”成为难以复制的品牌。即使是今年大卖的《战狼2》,英雄带着各种肤色的女郎满世界转悠这种设定,也是大哥玩过的老戏码。对成龙来说,这些套路是财富,也是他要摆脱的桎梏,从《重案组》到《新警察故事》,他在电影里试过板起脸来扮严肃,哭过、爱过,甚至跪过,可事实证明,观众还是最爱他的那些“套路”。他还能怎样突破自己呢?《英伦对决》或许是个最令人惊讶的答案。

如果《英伦对决》把成龙扮演的主角换成一个西方人,那就完全是个标准的西方反恐题材商业片,无论从剧情、制作还是风格而言,都是如此。马丁·坎贝尔和皮尔斯·布鲁斯南这对老搭档,当年一部《黄金眼》叫007系列起死回生,如今再度携手,却是在一部成龙电影里。影片在英国取景,氛围凛冽肃杀,全没有成龙以往好莱坞作品中的那些热闹噱头以及为取悦少数族裔观众而硬拉来的黑人搭档,孤胆英雄一路搏杀到底,让人想起以干脆利落著称的《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系列。

成龙为影片设计的动作场面与自己以往的风格大有不同。不但完全摈弃了杂耍式的花哨动作,以真实性为第一考虑,而且符合主角关明的老年人身份。我们第一次看到我们的超级英雄打不了几个回合就气喘吁吁,跑不了几步路就弯腰扶墙。脸上的皱纹,斑驳的白发,无不在提示我们,这是个我们从未见过,却最真实不过的成龙。“这个老头还能撑多久?”戏外的人生与戏中的形象合而为一,激发出动作电影最原始的悬疑:“正义真的能战胜邪恶吗?”而这,正是近年来大行其道的“老年动作片”的究极奥义。利亚姆·尼森飓风救女,丹泽尔·华盛顿号称“伸冤人”,洪金宝化身“特工爷爷”,老炮儿们人老心不老,动起手来招招直奔要害,干净利落撂倒一帮小伙子,深藏身与名。白发与皱纹是最好的伪装,也是观众最揪心的悬念。终于卸下了偶像包袱的成龙,或许能借此开辟出一条新的路线,借“老年动作片”延续自己的往日的辉煌。这自然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越战老兵对抗官僚这种题材,继承了西方公民抵抗暴政的传统,很容易让人想起《第一滴血》。影片的动作戏除了都市追逐和室内打斗之外,还有大段丛林游击战,包括追踪和反追踪,枪战和近身肉搏。看得出有些地方还是用了威亚,但基本上摒弃了电脑特效,也没有一个慢镜头,完全依靠实拍和剪辑来营造出紧迫和张力,是相当高明的做法。除了成龙的动作设计之外,一向坚持这种“老派”动作场面的导演马丁·坎贝尔显然功不可没。成龙今天的身手虽然不足以支持以往那些高难度长镜头的打斗,可要说完成这种类型的动作场面,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个西方动作明星。

当然,尽管做出了如此多的改变,《英伦对决》仍然有某种可以归为“成龙电影”的鲜明印记。首先是那种强烈的草根精神,从香港警察到亚洲飞鹰,打不死的小人物从来就是成龙电影的标准主角。看着一次次被逼到绝境的弱者如何反败为胜,一向都是观众最为喜爱的部分。这部《英伦对决》依然不例外。其次是成龙塑造的关明这个角色,仍然强烈地延续了他以往“海外华人”人物谱的设定。这个“中国梦”的代言人演得最多的角色除了香港警察之外,就是各种类型的海外华人。从30多年前《快餐车》里的西班牙街头小贩,到《一个好人》中的澳洲华人厨师,到《我是谁》中的美国中情局特工,成龙代言的从来就不止是中国公民,更是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默默打拼的华人群体。关明这个看似颓靡的英国华人老头,却是因战乱和生计流离英伦的华人群体的缩影。“关”这个姓,或许正寄托了这些华人心中不灭的尊严。平时大隐隐于市,危难之刻时穷节乃现,能让形形色色的沉默的小人物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梦想成真,或许才是成龙电影风靡几十年不衰的真谛。而这,才是中国电影更应该去展现的“大国崛起”。

 4 ) 关于Liam Hennessy原型格里亚当斯和北爱冲突背景

最近刚看完关于爱尔兰共和军的一本书《什么也别说》,主要围绕着一桩谋杀案的真相解密展开,在解密过程里穿插着上世纪北爱尔族群冲突,而其中作者也用不少笔墨来介绍临时共和军领导人、新芬党主席格里亚当斯,并逐渐展示出这个共和军领导人的虚伪和残忍。

亚当斯1948年10月6日出生在一个有共和党背景的家庭里,他凭借过人的分析能力和机敏的头脑在共和军内部快速升迁,在1970年的北爱暴乱的时候已经担任了指挥。根据格里亚当斯亲民战友休斯的回忆,他不记得亚当斯自己拿起过石头或者燃烧弹,但是亚当斯指挥别人的时候的确非常有效。在休斯看来,他是临时共和军的“首席战略家”,能觉察宏观政治背景,以及冲突中的构造变化。就像留在战线后方的将军,亚当斯以不亲自参与暴力而闻名。

他于1972年3月入狱,并于1977年出狱。刑期的最后一天,他和战友休斯在院子谈论策略。他认为新芬党,也就是跟共和军相关的政治实体,必须同共和军武装组织进一步“协力”合作,互相打配合。出狱后亚当斯越来越直言不讳地表示,除非在斗争中融入政治维度,否则不可能赢得持久战。他说“我们不可能依靠共和军的军事胜利建立共和国,”他在1980年的一次事件中宣称,“我们一定要像帝制拥护者那样认识到,仅仅通过军事手段取得胜利是痴心妄想。” 虽然亚当斯主张在武装斗争的同时发起政治运动,但他并未提出任何放弃暴力手段的建议。1979年8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表亲路易·蒙巴顿勋爵,这位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在斯莱戈郡海岸附近的多尼戈尔湾乘坐自己的渔船时,船只被无线电遥控的炸弹炸得粉碎,他自己也在爆炸中丧生。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两位家人,以及来自恩尼斯基林的一名当地男孩。而他在日后指挥的活动里,没少伤及无辜。

1994年8月,共和军宣布停火。由北爱的一名德高望重的神父亚力克·里德出面安排的亚当斯和英国当局秘密谈判似乎奏效了。停火后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和党人被召至西贝尔法斯特的一家社交俱乐部听取决定。三名代表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概述了这项计划。他们表示,停火是积极的举措——肯定不是胜利,但也不是失败。但是前去听取决定的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共和军愿意在英国人没有做出任何撤出爱尔兰的承诺作为交换的情况下放下武器。有人认为,这和冲突中巨大的死亡人数有关。在北爱冲突中人气颇高的女共和军成员普赖斯举手问道:“这是不是说,事后看来,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发动武装斗争?”
爱尔兰共和主义的强硬立场一直有一种绝对论。“不论现在或今后的爱尔兰政治党派进行怎样的反思,我们始终从容地认定,我们做了一件确凿无误的、纯粹的事,”复活节起义中慷慨就义的英雄帕特里克·皮尔斯曾宣称,“我们拥有决不妥协的魄力和底气。”然而,停火与和平进程的本质,恰恰是谈判、反思和妥协。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人们付出了许多流血牺牲的代价,为的是一个赤裸而绝对的雄心:将英国人驱逐出境。但这个抱负没有实现。这令共和党运动的部分成员感到困惑。共和军领导层向过去和现在的基层士兵保证,他们没有放弃武力,停战只是一种战术行动,随时可能取消。但这感觉是为了安抚士兵而编造的借口,目的是避免队伍的再次分裂,就像1969年临时共和军和正式共和军分裂的局面那样。共和军在停战协议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特许权,就是英国政府对新芬党的进一步认可。正如一名前共和军志愿军所言:“作为对结束武装叛乱的回报,新芬党得到了以传统政党的身份来展现自己的机会。或许更重要的是,它要协助为北爱尔兰多年来的冲突画上句号。”
1995年11月一个寒冷的日子,比尔·克林顿到访德里发表了一次演讲。自三年前就任总统以来,他一直关注着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他批准了格里·亚当斯的赴美签证,这关键的一步结束了对新芬党的孤立,接受了亚当斯合法对话者的身份。他还多次在华盛顿会见约翰·休姆。在德里,是休姆介绍了克林顿。他说这位美国总统有一个梦想:“在下个世纪,我们的国家将有史以来第一次不会在街头发生杀戮,不会有年轻人移居他国。” 1998年4月,参与北爱和平谈判代表们在希尔斯堡城堡逗留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和平协议的细节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讨论。新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亲自参与了谈判,会议的首席谈判代表是美国人——前缅因州参议员乔治·米切尔。他将自己竭力促成和平协议的承诺比作恐怖分子不妥协的正统观念;一位观察人士形容他拥有“狂热分子般的韧性”。 最终,与会政党在耶稣受难日出面宣布,他们达成了一项各方都能赞同的协议,来结束这场长达30年的冲突。北爱尔兰将继续作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但拥有自己下放的议会以及跟爱尔兰共和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协议承认,爱尔兰岛的大多数人希望爱尔兰统一——但同时北部六郡的大多数人支持继续留在联合王国。该协议的关键原则是“同意”:如果,在某个特定时刻,北部的大多数人希望跟爱尔兰共和国统一,那么英国政府和爱尔兰政府将有“有约束力的义务”来履行这一选择。但在此之前,北爱尔兰依然是英国的一部分,并且新芬党同意忽略弃权的原则,允许其代表在新成立的议会中任职。

埃德·莫洛尼曾是《爱尔兰时报》和《周日论坛报》受人尊敬的记者和编辑。 在共和党和保皇派双方的群体内发展了广泛的消息来源。他一度和格里·亚当斯十分要好。有一次,亚当斯正处于潜伏时期,两个人在旅馆的房间里坐着聊天。因为谁离开都不安全,所以莫洛尼在地板上睡了一夜。随着亚当斯在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地投入政治,莫洛尼每隔几个月便会到福尔斯路的新芬党办公室看望他。亚当斯会沏一壶茶,接着他们会到里面的房间坐下交谈。然而这段关系最终恶化。莫洛尼逐渐确信,亚当斯在故意误导共和军的普通士兵。他怀疑,亚当斯私下早已决定为了和平进程而放弃军队的武力,但他和他身边的人严格保守了这一秘密,没有告诉组织的其他成员。莫洛尼已经着手写新书《共和军秘史》,这本书将利用他几十年的报道来讲述共和军的发展历程。然而,当他透露的故事和新芬党的政党路线相悖时,他遭遇了敌意。马丁·麦吉尼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埃德·胡扯”。一天晚上,有人割破了他的车胎。

2001年,马丁·麦吉尼斯打破了共和军沉默的规则,承认自己曾是临时共和军的成员,并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担任德里的副指挥官。但麦吉尼斯是在调查血色星期天事件的背景下这么做的——前提是他将免于遭到起诉。作为一个政治党派,新芬党势头正劲,日益强大。表面看来,共和军已经被和平进程边缘化,甚至同意解除武装。但即便如此,共和军长期以来已经给爱尔兰人的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这个准军事部队很可能不会就此消失。 和许多临时共和军的基层士兵一样,他对《北爱尔兰和平协议》大失所望。帕特里克·皮尔斯曾经写道:“如果有人以爱尔兰的名义,接受任何分毫少于脱离英格兰的‘最终协议’,那么他对爱尔兰民族的背信弃义是如此之罪大恶极,如此之不可饶恕……以至于他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这种绝对主义形成了共和党观念的精髓:接受任何立场的改变无异于背叛。在麦克斯看来,新芬党同意英国继续主宰爱尔兰几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麦克斯认为,亚当斯出卖了武装斗争。 新芬党领导层非常清楚这类观点,并开始诋毁像麦克斯这样的批评者,称其为“异议分子”共和党人,或者“和平进程的反对者”。共和党向来有着严明的内部纪律,而作为一个新兴政党,新芬党不遗余力地维持着对北爱尔兰问题与和平进程的特定叙述。新芬党的所有官员似乎从未偏离剧本。如此一来,该党派保持了一位学者所说的“对共和党武装斗争记忆的垄断”。

对此老战友休斯十分的愤怒,愤怒于亚当斯背叛也愤怒于他的虚伪,书中写到: 《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给北爱尔兰带来了和平,但在贝尔法斯特各种建筑的墙上,依然满是描绘武装斗争英雄的彩色壁画。年轻的布伦丹·休斯就在其中,他双眼漆黑,满面笑容。然而最近几年,休斯的情绪变得日渐阴郁。“欢迎来探监。”他会对来访的客人说。有时,他一连几天足不出户,宁愿待在家里,独自喝酒抽烟。如今他到了知命之年,标志性的黑发已经变白脱落。他依靠残疾抚恤金生活。他曾在建筑工地做过各种卑微的工作,但除了年轻时在商船队的经历,他从未做过真正的平民工作,而且很难找到稳定的职业。“你无法真正从监狱走出来。”他会说。 在休斯眼里,《北爱尔兰和平协议》象征着最终的妥协:共和党运动正式接受了英国人将继续留在爱尔兰的事实。休斯曾经杀过人,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在为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而战。但如今他清楚地认识到,共和党运动的领导层可能早已准备好接受低于绝对胜利的结果,并事先决定不告诉像他这样的士兵,休斯认为这是他们故意而为之的做法。对休斯而言,这是一种极其有针对性的战略手段:他直接把责任归咎到他最亲近的同志格里·亚当斯身上。在他公寓的一面墙上,一个带相框的照片和切·格瓦拉的纪念照挂在一起。那是20世纪70年代在朗·凯什监狱拍的一张老照片,休斯和亚当斯用手臂搭在彼此肩上。亚当斯身穿一件宽松的八字领短袖,蓬松的头发落在肩头。休斯穿着一件紧身T恤,上面写着“墨尔本爱尔兰俱乐部”的字样。两人都在铁丝网的背景下咧嘴而笑。休斯对亚当斯已经再无好感,但他仍把这张照片挂在墙上,以提醒自己过去的时光。几十年来,他和亚当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绝不是一段平等的关系。最近,他开始悲观地开玩笑说,他就像共和军的武器,先是被利用,然后被丢弃——一如“解除武装”。 休斯谈到了格里·亚当斯。麦克斯曾和亚当斯同时在朗·凯什服刑,他了解亚当斯和休斯之间曾拥有的亲密关系。然而现在,休斯对这位昔日的同胞充满了愤怒。休斯憎恶《北爱尔兰和平协议》(Good Friday Agreement)。他开玩笑说,这个协议的首字母缩写GFA实际上代表“糟践所有人”(Got Fuck All)。“这一切他妈都是为了什么?”他会问。那些他夺走的生命,那些被他送上死路的年轻志愿军:一直以来,他认为这些牺牲最终会因为爱尔兰的统一而得以正名。相反,亚当斯已经成了西装革履的政治家,一个和平使者。他将自己塑造成了北爱尔兰后冲突时代的重要角色。 在任何武装冲突中,指挥的责任之一,就是高级军官必须做出可能让下属送命的选择。在休斯下达的命令中,有些曾导致年轻志愿军乃至无辜百姓丧命,他的精神因此受到重创。这些事件在他的脑海中反复重演。他告诉麦克斯,血色星期五事发当天,他是地面部队的指挥官。但发号施令的,是亚当斯。“格里才是做决定的人。”他说。 借由否认自己在冲突中扮演过任何角色,亚当斯事实上推脱了自己对诸如血色星期五这种灾难的任何道德责任——并在这个过程中否认了他和昔日下属的关系,例如布伦丹·休斯。“这整件事让我感到恶心,”休斯说,“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人……必须为所有人的死承担责任。”如果这所有的杀戮至少成功将英国人逐出了爱尔兰,那么休斯或许可以认为自己的行动合乎情理。但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获得宽恕的任何理由。“到头来,”他说,“没有一个人的死是值得的。” 当休斯和这些心魔斗争时,他惊诧地发现,亚当斯似乎完全没有这种痛苦的反省。相反,他游走于一个又一个上镜的机会,仿佛丝毫没有受到过往经历的影响。这令休斯愤怒不已。他当然是共和军成员!“所有人都知道,”他告诉麦克斯,“英国人知道,街上的百姓知道,就连街上的狗都知道!而他却在那里矢口否认!”
同样令休斯担心的是,武装斗争正在被纯净化和具体化,变成了贴在车尾的标语。共和党运动向来对殉道者十分崇敬,但在休斯看来,有些尚在人世并且因为自己的贡献而在后来备受煎熬的殉道者似乎正在被抛弃,他们被自己的涂鸦形象喧宾夺主。“用壁画的方式纪念在漫长的孤独中因为酗酒而死的毛毯抗议者有什么用呢?”他会说,“我讨厌现在的年轻人把当年的事件想得很浪漫。”他补充道:“真相和想象相去甚远,我想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没过多久,亚当斯便听说他昔日的同志背弃了他。2000年,他们两人见面了。亚当斯质问休斯为什么要公开批判他,并对休斯交往的部分对象进行质疑,休斯回忆道:“他说我交友不慎,应该和那些人断绝来往。”休斯认为这个建议是对他的审查,这愈发加剧了他心中的怨愤。有一天,休斯在公寓里发现了一个窃听器:一个黑色小麦克风。在过去,这种设备几乎肯定是英国军方安置的。但现在他确信,是共和军把它安在了那里。

这种幻想破灭的感受贯穿于麦克斯进行的其他采访中。理奇·奥拉韦是麦克斯的采访对象之一,他年近五旬,身材矮小健壮,曾和休斯关在同一间牢房,并且是博比·桑兹的好朋友。1981年的绝食抗议期间,奥拉韦曾担任抗议者的主要发言人。当麦克斯最开始找到奥拉韦,告诉他“贝尔法斯特项目”的时候,奥拉韦不愿参与进来。巧合的是,二十年来他心里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他担心,一旦他说出自己在共和军的经历,这个秘密可能会泄露出去。但麦克斯最终说服了奥拉韦,并开始在晚上带着录音机去他家里。 1981年夏天,博比·桑兹和其他三名绝食者死后,奥拉韦在监狱内协助引导谈判。据奥拉韦所言,囚犯们收到了撒切尔夫人的秘密提议,这份提议几乎同意了他们的所有要求。它并不是百分百的让步,但它保证,他们将可以穿自己的衣服——这是他们的主要诉求之一——连同其他重要的让步。奥拉韦和另一位谈判代表向监狱外的临时共和军领导层偷偷送去了消息,表明他们倾向于接受英方的提议,结束绝食抗议。然而外面传话进来——准确地说,是格里·亚当斯——说撒切尔夫人的提议还不够,绝食者应该坚持下去。 抗议结束之前,又有六个人死去。关于这件事的公众叙述是,继续绝食抗议是那些囚犯自己的坚持。而奥拉韦从未发声质疑这种说法,他顺从了后来他所说的“精心编造的谎言”,这些谎言将这些戏剧性事件紧紧包裹在其中。但私下里他怀有巨大的内疚,因为他当时没有挺身而出,没有坚定自己的立场。他不明白,为什么监狱里的人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个提议,而亚当斯和他身边的人却偏要让抗议继续? 经过多年的深思,奥拉韦开始形成一个可怕的推测。当博比·桑兹竞选议会席位时,和平抗议者寻求公职的情景引发了民众对共和主义的广泛支持,其规模是共和军通过暴力手段从未达到过的。1981年5月5日桑兹去世后,多达10万人涌上街头。奥拉韦无权参与军队委员会的讨论,而他们是决策者。但他开始认为,亚当斯延长绝食抗议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充分利用抗议引发的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就共和党的政策而言,绝食抗议是“原子分裂”的时刻,奥拉韦如是总结道。亚当斯第一次发现了通过选举政治带来变革的可能性。在延长抗议活动的决定中,他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能极大地拓展共和党运动的支持基础。它只需要付出六条人命。 在奥拉韦开始向麦克斯讲述这个故事后,他发现自己停不下来。他开始哭起来,起初是抽泣,接着像个孩子般无法自已地号啕大哭。20年来,他的良心一直背负着那六个抗议者的死。在20年的沉默之后,说出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情绪的涤荡。“我他妈什么都不在乎了,我要说出来,”他告诉麦克斯,“这些人死得太他妈不值了!” 然而,当奥拉韦开始思考,也许是亚当斯罔顾他人死活,认定前赴后继的殉道者是新芬党成为可行政党不可或缺的条件时,奥拉韦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如果不是这个决定,这场战争也许远远没有结束。正如埃德·莫洛尼后来写道:“绝食抗议让新芬党成功涉入选举政治成为可能:共和军的武装斗争和新芬党的政治活动之间后来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和平进程,并最终结束了冲突。假如1981年7月撒切尔夫人的提议没有被破坏,那么有可能,甚至很可能,所有这些都不会发生。有人会说,只要目的正当,就能不择手段。还有人会说,和平的实现如同珍珠,值得为她付出代价。”在奥拉韦看来,一个人能玩一场如此漫长而处心积虑的游戏,并将六个人送上不必要的死亡之路,那么他一定是政治策略的天才——但也是一个反社会的人。

亚当斯种种言行透出他是一个虚伪的“屠夫”,纯粹的政治动物,在传统的IRA和英国人眼里都不受欢迎,所以在电影里马丁坎贝尔狠狠地编排了一顿Liam Hennessy(格里亚当斯),让其众叛亲离,最后在电影的末尾,英国人利用亚当斯的软肋对其进行威胁,成功的将亚当斯变成英格兰人的“狗”,而在书中,曾经的亲密战友休斯锐评到,对亚当斯的支持者而言,他是一个历史性人物,一个远见卓识的人,一个值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但在休斯看来,格里·亚当斯可能已经被自己的野心所蒙蔽——更有甚者,他可能遭到了英国人的摆布。当临时共和军在监狱里就战略问题组织教育学习班时,其中一门基本课程讲到,英国镇压叛乱的核心方法就是“对他们能应付的领导阶层施加影响”。休斯认为,在和平协议之后,亚当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受到了这种影响。 可以看出,亚当斯在IRA内部和英国人眼里已经是“一条狗”的角色,什么时候成为的狗,意义并不大。

最后在补充一些历史小细节

血色星期天:1972年1月一个寒冷的星期天下午,埃蒙·麦卡恩和一大群和平抗议者在德里集会。仿佛是为了强调非暴力抗议的徒劳,英国伞兵竟然朝人群开火,最终导致13人丧命,并且有15人受伤。士兵们随后声称他们遭到了攻击,并且只朝持有武器的抗议者开了枪。结果这些声明都不是真的。血色星期天,这场将被永远铭记的事件,极大地刺激了爱尔兰共和主义。杜洛尔丝和玛丽安在邓多克听到了大屠杀的报道,这一消息令她们怒不可遏。2月,抗议者在都柏林的英国大使馆纵火。3月,伦敦暂停了不得民心的北爱尔兰的联合议会,并从威斯敏斯特对北爱尔兰进行直接统治。

而与血色星期天相对的是IRA对英国当局的报复,血色星期五,1972年7月21日, 下午 2 时 10 分至 3 时 15 分,IRA在贝尔法斯特各地安装共有 19 枚炸弹爆炸。爆炸中有九人死亡——七名平民和两名士兵。受伤者是77名妇女和女孩以及53名男子和男孩。

在和平协议签署后 格里·亚当斯拒绝承认自己曾是共和军的一员,而电影里直接介绍他是前共和军成员则是一处“错误”,当然考虑到主创对片子的历史细节的注意,我相信这是导演夹带的私货之一,直接在电影里点破他前共和军的身份。

这里新芬党高层中有几人有明显的疤痕还有纹身,这也体现出如今的新芬党与IRA密不可分的关系,上世纪的临时共和军经常在贝尔法斯特街头与保皇派和英军火并。

这里的“真正共和军”的原型可能是之前2009年3月7日晚上10点,两名士兵被袭击身亡的事情。当时由持不同政见的武装团体“正牌共和军”宣布为该事件负责。北爱尔兰警察局局长休·奥德在声明中表示:“这是一小群越来越绝望的人做出的举动,他们决心将这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拽回他们不想去的地方。”

 5 ) 大英帝国与反叛组织的恩恩怨怨(有点剧透)

别说预告了,我连简介都没看就冲进了电影院,因为想看一部电影庆祝一下十一放假。本来看海报以为是成龙和布鲁斯南联手对付大BOSS的老套路,结果真把我看HI了。这部电影,对于我这样政治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有迷一样的吸引力,电影刚开始还被秋张的熟悉脸庞吸引了一下,但立即就沉浸到整个电影的政治线里了。以下有点剧透,请慎重观看。

首先,我们来说说本片的政治背景。

片中的UDI和布鲁斯南迷一样的爱尔兰口音,只要一看就知道是影射爱尔兰共和军,而爱尔兰共和军是一只谋求北爱尔兰独立的准军事组织,而提到这个组织就要追溯爱尔兰和英国的历史。作为中国人,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何大英帝国对于国内的地区同化得这么差劲,别说爱尔兰了,就是苏格兰也整天闹分家,这其实都是大英帝国自己造的孽。

早在十二世纪的时候,英国就开始对爱尔兰的征服,都铎王朝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统治秩序,十五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开始有计划殖民,十七世纪光荣革命时期大规模殖民战争,将爱尔兰完全纳入统治。按理说数百年下来,早就应该融合了,结果硬是分裂至今,不得不说是大英帝国的政策本身的阴影。总而言之,除了宗教不同的原因(爱尔兰人信天主教,英国人信新教),就是大英帝国根本不把爱尔兰人当人看,爱尔兰大饥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爱尔兰大饥荒时,正值大英帝国最为牛逼的十九世纪中期,爱尔兰土地都被英格兰贵族所圈占,如同满清八旗跑马圈地。爱尔兰当时大概有一百五十多万英格兰老爷农场的农业工人和三百多万自耕农,由于好地都被住在英格兰的老爷们占来养羊了,所以养活这四百五十多万的爱尔兰人的,纯粹是一点边角料地上种的土豆。而且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土豆的产量,爱尔兰人还发明了一种种土豆的特殊方法,那就是把地修成一层层类似金字塔一样的东西,然后层层叠叠地种满土豆。而土豆这个玩意,如果大家生物学的不错的话,应该知道它很容易积累病毒退化,尤其是像爱尔兰人这样密集的种植,所以种植几代之后得要进行脱毒处理。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因此积累之下,一种叫做霜霉病的玩意儿席卷了整个爱尔兰,所有的土豆幼苗都腐烂掉了,近乎颗粒无收。本来爱尔兰人在英国老爷的压迫下就挣扎在饥荒线上,这下就直接闹起了饥荒。

然而我大英帝国不仅不思救济,反而拼命封锁,女王只肯捐2000英镑,还阻止声称要捐一万镑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让他只捐一千镑。最后苏丹他老人家都看不下去了,在一千镑之外给爱尔兰捐了几船粮食,还被大英帝国海军拦截了。最可怕的是,整个大饥荒期间,爱尔兰还在不断地向英格兰出口粮食,简直是惨无人道。因此,这场饥荒导致了爱尔兰人口减少四分之一以上,要不是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其他国家可以让这些爱尔兰人逃亡,怕是这些人都得饿死。但即便如此,也饿死了好几十万,现在美国的爱尔兰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当时逃亡的后裔,肯尼迪的祖先就是当时逃荒过去的。

既然我大英自有不把爱尔兰人当人的国情在此,那爱尔兰人民就无不“感念”我大英的“德政”,拼了命的也要独立。所以,趁着一战后大英帝国虚弱的东风,爱尔兰开始了独立战争,爱尔兰共和军也是那时候成立的。 他们一方面在爱尔兰本土游击战和组织罢工,另一方面在英国搞恐怖袭击,现在这些恐怖分子的手段,什么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之类的,爱尔兰共和军是他们祖宗。双管齐下,最后爱尔兰独立,但英国仍然保留了北爱尔兰的统治权。爱尔兰著名乐队小红莓乐队的代表作《Zombie》就是在歌唱这场独立战争的开局,1916年4月24日的都柏林“复活节起义”。但英国保留北爱主权这一点让爱尔兰共和军不满《英爱条约》,继续斗争被英国政府镇压,成了一个谋求北爱尔兰独立的半官方半地下的军事组织。69年他们还发动了贝尔法斯特暴动,导致71年英国政府逮捕了大量的爱尔兰共和军首脑。

但这帮家伙在监狱里也不安分,一方面搞各类抗议,比如绝食,另一方面由于英方想要安抚,给了他们政治犯待遇,他们可以不穿囚服,不参加劳动,有权接见外人等等。于是这些人不仅可以监狱里军事训练,开办讲座传授游击战的人生经验,而且遥控指挥外界斗争,退而不休,曼德拉的狱中证道其实也是这帮人的牙慧。76年的英国政府终于忍不下去,剥夺了他们的特权,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斗争。76年到81年间,共和军不仅搞出“污秽抗议”、“毯子抗议”等等抗议,而且还暗杀了十九名狱警来逼迫英国政府让步。

八零年的时候,他们开始了绝食抗议,此次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政府表面安抚,实际没任何改观,发现被耍的爱尔兰共和军首脑们八一年又开始了一次绝食抗议,这次绝食,就是传说中的“轮流绝食”的祖宗啦。当然了,这些人可不是“占中”逗逼革命家们的轮流绝食四小时,而是真真切切地第一个人绝食而死,第二个人替补绝食,第二个人饿死,第三个人再跟着绝食。刚烈至此,让人不由感慨恐怖分子、“占中”什么的,都是一蟹不如一蟹。而且,此次绝食的带领者博比•桑兹就在绝食开始后4天,通过补选,在北爱尔兰的选区内当选了英国议员,狠狠打了大英帝国的脸面。但撒切尔夫人不为所动,一方面派人给这些绝食者输葡萄糖吊命,一方面毫不让步。这场三月一日开始,十月三日结束的绝食,尽管被强制输入葡萄糖,依然饿死了十个人,然而换来的只是一些不疼不痒的让步。撒切尔夫人的铁石心肠,让她有了一个“铁娘子”的外号。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梗,比如内阁女大臣在威胁汉尼斯同志的时候说你不干我就派伞兵,那是因为72年的“血腥星期日”事件中,英国人动用伞兵镇压游行群众和爱尔兰共和军。还有和平条约,指的是98年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政府签订的停火条约。杀了汉尼斯老婆的兄弟的另一个缩写组织其实是影射现实中的乌尔斯特民兵,因为北爱尔兰六郡忠于英王的新教徒和谋求独立的天主教徒势均力敌,所以新教徒们也搞了一个类似于爱尔兰共和军的组织,和爱尔兰共和军比赛着搞恐怖袭击。

没想到写了这么长,不过,当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应该明白了爱尔兰共和军政治斗争的开创性以及和英国政府的爱恨纠葛了吧。

接下来,背景说完了,我们就说说本片的政治线。(以下将全用爱尔兰共和军来代替片中的UDI)

布鲁斯南饰演的汉尼斯越战时期是一个激进的极端爱尔兰共和军,干过很多恐怖袭击之类的活计,他的表兄、堂兄、小舅子、舅舅都被英国政府给干掉了,可谓是仇深似海。然而在大英帝国的镇压下,他的战友要么牺牲,要么被抓进监狱,成了影片开始时他要求女内阁大臣特赦的那批人,也就是映射现实中狱中证道绝食的那批人。这时候,革命陷入低潮,爱尔兰共和军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把他推了出来成为了北爱尔兰副大臣与英国政府周旋,换一个词就是他以温和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面目出现,进行谈判和保护极端的爱尔兰共和军。大英帝国为了维稳,一方面给他加官进爵,一方面签订条约监管爱尔兰共和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尼斯同志一方面因为不想失去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因为思想发生了转变,认为暴力斗争不可取,以后时代应该和平斗争,让共和军组织越来越平和。这让组织中的极端派认为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瞒着他搞个大新闻,进行斗争扩大化,于是和组织中的少壮派联合起来重操旧业,搞了一场专门袭击伦敦金融机构的恐怖袭击。

汉尼斯同志以一个成熟政客的老练,一方面对那个他不知道的左倾盲动主义战友大为光火,以英国政府向组织施压,另一方面以找出凶手为条件,向英国政府提出释放政治犯的条件。甚至为了维护自己在共和军圈子中的忠诚形象,只敢派自己的侄子偷偷摸摸和英国人私下联系保持默契,把一个两面派做到了极致。

人有害虎心,虎亦有伤人意。一方面,组织上早就防着这家伙叛变,连汉尼斯同志在外策马奔腾的情人都是组织上安排给他,用来监视他的。另一方面,汉尼斯老婆之所以跟他,是因为和英国政府的血仇,当年汉尼斯同志打包票会帮她报仇的。随着时间推移,他老婆已经认清汉尼斯同志被权力腐化的现实,主动向组织靠拢,报告汉尼斯同志动向。并亲自牺牲色相,勾搭汉尼斯同志的心腹,也是她的侄子小鲜肉肖恩,向组织通报了关键情报。

然而,这场恐怖袭击搞死了一个华裔姑娘,引出了她的中国老爸,受过专业训练,打过越战的特种兵关玉明同志。自此,他开始了一场先上访后以暴制暴的传奇旅途,以丛林战专家、高级跟踪者和炸药狂魔的恐怖袭击,打得这帮搞恐怖袭击起家的爱尔兰共和军丢盔卸甲叫爸爸。怎么说呢,关玉明同志在这里面起到了王文革的作用,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都非常有王文革那个轴劲和愚昧劲。只是这个王文革有点太叼了,根本不需要沙书记和达康书记就把事情解决了。

英国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灯,知道汉尼斯这家伙就是个反装忠的两面派。内阁女大臣一方面和汉尼斯同志就释放政治犯问题打太极,一方面抓紧破案,利用最尖端科技,迅速锁定嫌疑人,汉尼斯的老基友,表面温和的委员麦同志。然后利用汉尼斯舍不得高官厚禄的软弱心理,逼迫其亲手解决他的老战友,同时又让他到伦敦述职,公开宣布背叛组织,绝了他的后路,甚至威胁他如果不干的话就派伞兵镇压。这一套组合拳打得汉尼斯当即跪了,为表忠诚甚至指示自己的侄子杀了自己的老婆后逃亡美利坚。

但最后,汉尼斯牺牲一切也要保住的仕途在关玉明同志拍的照片中化为泡影,讽刺意味非常浓厚,这说明背叛革命是没有好下场的。

整个影片,都是在说着过去的阴影是如何影响现在的,人如是,组织亦如是,很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真的很有趣。

 6 ) 不一样的成龙,不一样的孤胆英雄

与成龙以往的作品不同,《英伦对决》虽然依旧贴满“成龙式”标签,但如同他在访问中说到的那样,他一直在求新求变。因此,《英伦对决》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再加上曾打造过经典007系列导演马丁·坎贝尔的执导,让成龙的这次尝试变得稳健、娴熟。

在《英伦对决》中,成龙的求新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于动作戏的处理,其次是表演层次上的拓宽,最后还有充满智谋的心理刻画。

观众已经习惯了成龙的功夫喜剧式手法,那种充满戏谑、讨巧的打斗模式,会在不经意间触碰观众的笑点,不过这些动作戏显然设计的成分会更明显一些。但在《英伦对决》中,成龙的打戏更加符合自身年龄的限制性,以及主人公身陷困境的绝望感。

在电影中出现了肉搏,各种刀法以及枪战戏。动作戏设计的标准是以人物解决生存问题为前提,讲究在特殊环境下求生的紧张感。成龙这次在做减法,有意减少了花哨的动作,辅助更多的是写实打法,比如野外的树枝,生活场景中的道具都变成人物对抗的利器。为了符合关玉明年龄与身份的设定,《英伦对决》中的动作场面讲究速战速决,强调瞬间迅猛的爆发力,以及人物复仇的决心。

表演方面,可以说成龙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就迅速将观众代入故事中。他一贯保持沉默,目光下视略带忧伤,只有看到女儿时眼神中才会显现出一丝愉悦。成龙很巧妙地将这种压抑感贯穿影片始终,据了解,片场中的成龙也是少言寡语,为了进入角色他在演戏之外也尽可能积攒情绪。

片中有一场戏看得人心酸,关玉明找到英国反恐部的警察,他在与黑人警察讲话时,开始没有流泪,在诉说冤情时,眼泪一点点流淌下来,然后又吞进去。就是这个短暂的瞬间,流露出一个东方男人的隐忍与决绝,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普通父亲的痛苦。这也是成龙在《英伦对决》中为观众展现出的另一种表演维度,他不再是那个行走江湖游刃有余的大哥,而是一个普通人关玉明,本片原定名字就是《普通人》。

其实讲述暮年军人拯救女儿的电影有很多,比如《飓风营救》中的连姆·尼森,作为曾经的高级特工布莱恩,虽然退休后变得很落魄,但依旧可以找到各种好友为其“解决问题”,相比之下《英伦对决》中失去所有亲人的关玉明显得势单力薄,这也侧面凸显出他孤胆英雄的形象。虽然此前成龙也曾在《新警察故事》系列中展现出一种沧桑形象,但起码还拥有一定身份感,但到了《英伦对决》他彻底放下这些“包袱”,将那种忧伤、悲情感演绎到极致。

在《英伦对决》中,成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动作戏设计,还改变了以一敌百的常规抗敌方式,片中的关玉明更多是以“逃亡”为主,而与成龙此前精通的“追击”有天壤之别。就像《功夫瑜伽》中,成龙会寻找很多年轻演员与其一起完成花样百出的动作戏,从而达到目不暇接,高潮迭起的娱乐感。

而在《英伦对决》中成龙表现出更多足智多谋的一面,他不再借助外力,而是靠思考解决问题,比如手工制造轻型炸弹;在暗处设置埋伏击溃敌人。成龙勇敢摒弃了自己年轻时那股勇猛的冲劲,反而是真实地将垂老的身体摆在观众面前,此时他或许不再拥有火辣的身材,但绝对拥有性感的大脑。

成龙在《英伦对决》中的努力与创新是观众有目共睹的,再加上马丁·坎贝尔,这位老辣的犯罪悬疑片导演的保驾护航,其产生的化学反应非常强烈。

作为曾执导《007:之黄金眼》、《007:大战皇家赌场》、《佐罗的面具》等经典影片的导演来说,马丁·坎贝尔对于动作、犯罪类型的精准呈现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擅长功夫喜剧的成龙来说,马丁·坎贝尔的加入弥补了他类型单一化的缺憾。

马丁·坎贝尔在电影技术上的特殊追求成就了《英伦对决》。首先是对于特效的处理,在电影技术花样翻新的当下,坎贝尔依然坚持使用实景拍摄,在《英伦对决》中CG镜头非常少,印象最深的是伦敦大桥上巴士爆炸戏,是真实拍摄完成的,摄制组为了控制现场,进行了大量协调工作,申请了半年才敢付诸实施。

除了爆破特效还有化妆特效的高水平发挥,这点尤其表现在对成龙老年妆容的处理上。因为成龙是比关玉明的实际年龄显年轻的,为了增添沧桑感,化妆师为成龙打造出逼真的眼袋、清晰的皱纹。

此外,本片配乐设计由克里夫·马丁内斯保驾护航,其配乐的《亡命驾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尤其痴迷于诡异的电子乐。在《英伦对决》中不仅出现了荡气回肠的悲怆音乐,还出现了营造紧张气氛的暗黑电子乐,一方面,观众感受到了好莱坞大片般的质感,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先锋多变的音律。

总结来看,《英伦对决》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还看到了水准高超、精致多变的电影制作团队,不仅让人一饱眼福,还在走出电影院之后留有一丝回味。

 7 ) 最终冤枉对了一个坏人

即将片尾,当成龙出现在布鲁斯南的家里,亮出女恐怖分子跟布鲁斯南的合影,说布鲁斯南就是幕后黑手,而布鲁斯南百口莫辩的那一刻,是我对这电影好感飙升的一刻。

表面上看,布鲁斯南饰演的部长对爆炸案并不知情,他被极端派的手下绑架,被老婆出卖带绿帽子,还被成龙当幕后黑手穷追猛打,简直是冤大头中的冤大头。可他当然就是幕后主使,一个老谋深算的满口瞎话的无耻政客。

布鲁斯南口口声声跟UDI脱离了关系,可其实他不过是朝廷招安的宋江。

看UDI开会就能知道,UDI一直就是他的组织,他能对UDI的军头下令严密探查每个军火库,能对组织内部执行家法,也曾经是两手血腥杀害妇孺的爆炸犯。通过他跟他侄子的对话也能看出这一点,他侄子是从纽约赶回来的,之前是听从他的命令在纽约“筹款”。

“筹款”这个概念,电影里只轻描淡写的一提,但是如果看过布拉德皮特和哈里森福特的老电影《与魔鬼通行》(The Devil's Own,1997),都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与魔鬼通行》讲述的就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肩负任务,来到美国向美国爱尔兰移民“筹款”,想要购买导弹回北爱去搞恐怖袭击。他借住在哈里森福特饰演的爱尔兰移民老警察的家里,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却迫于立场,兵戎相见: //baike.baidu.com/item/与魔鬼同行/10442174?fr=aladdin

侄子是做这个的,布鲁斯南能还是什么好东西

甚至爆炸案的起因,也是布鲁斯南对亲极端派的部属下命令,要他去“打击英国的金融业”,借此用筹码来跟唐宁街10号谈条件,换取他表哥和其他人的特赦令。至于部属怎么打击,是不是在银行里放炸弹搞爆炸,波及旁边商铺里的中国女孩,这些他当然不闻不问——布鲁斯南当然对具体事件不知情,因为他用这种手段就把自己和具体暴力行动隔绝开,随时可以甩掉下头的底层棋子。这就像黑手党老大不会知道帮派成员干的每一起凶杀一样,中间都隔着好几层呢。

布鲁斯南不是幕后黑手,谁是幕后黑手?

成龙追着纠缠布鲁斯南咋看没道理,其实却是凭直觉抓住了来龙去脉的要害。如果没有成龙凭借照片歪打正着的指控,会是什么结果呢?

布鲁斯南会在利用亲极端派的部属之后,顺利拿到特赦令, 把从事爆炸的年轻人出卖给英国政府,而且会因为顺利解决爆炸案,他的政治影响力会大大提升,还会继续当他的部长。这个狗王八会占尽所有好处,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东西。

布鲁斯南构想的很好,但是这个构想,奠定在他对UDI组织的掌控力上。在他执行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变数,他的老婆憎恨他的两面派手段,引诱了他的侄子,以至于本来应该是很顺利的换代码抓人失败了;而且亲极端派的属下警惕也提防他,在他身边安了个情人钉子,来把布鲁斯南和恐怖分子联系起来,而且借此当做自己万一被布鲁斯南出卖的底牌。 即便是这样,布鲁斯南仍然骗过了所有人,顺利杀人灭口,拿到特赦令,还让英国政府以为拿住了他的把柄,对他更加放心。如果不是成龙最终出现在他的房间,把照片发到网上,利用社会舆论来让他下台,布鲁斯南还能继续当他的副部长。

成龙拿着布鲁斯南和情人接吻的照片,说这是你跟女恐怖分子的照片,你就是幕后主使。但是布鲁斯南跟情人相处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恐怖分子,也不知道她是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钉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龙冤枉了布鲁斯南,可是歪打正着,他冤枉对了一个真正的坏人。

看着布鲁斯南面对照片却百口莫辩的表情,真是绝佳的黑色幽默。

电影唯一让我遗憾的,就是成龙没一枪毙了这个无耻的混蛋。

 8 ) 《英伦对决》外版和国版的差异——

网上有了NF版,略举二者对比差异,供强迫症同好参考。 开场,关的女儿为商店走出的人开门,成龙看了会心一笑。外版镜头无此明显一笑。 记者在恐袭现场拍照,多了几个镜头,回编辑部,社里领导多讲了几句话。 007召集开大会,外版多了几句台词,镜头剪切也略有差异。 关去找那个黑人寻求帮助想以钞票换名单,外版多了一个黑人拿手刷钞票的动作。 关第一次在电视里见到007,国版为成龙一人,外版多了刘涛进门,说了几句劝慰的话。 关决心独自行动,刘涛找到他,眼看他驾车远去,外版没有刘涛最后留恋不舍且悲戚的特写镜头。 关亲自去007办公室,和办公室员的互动交流场景,两版剪辑略有不同,外版似突出了女秘的某种警觉或歧视。以及后面和007对话,少了几个成龙的正面镜头。 关在卫生间安放好了自制的瓶弹,从007办公大厦离开。此处有一个007视角的俯视镜头,估计很多人有印象,就是成龙的那几步走,非常老态,甚至略显诡异,有人说这几步颇神似蝙蝠侠里的小丑,确实。外版此处则是一个步态很正常的过街背影镜头。个人感觉成龙此处的步履蹒跚,反而是对007的一种特殊的嘲讽和幽默。 关回到租住屋,坐在床上,长出一口气,外版比国版少一个特写镜头。墙壁上的十字架容易被观众忽略。 关在潜入007郊外别墅旁的丛林前,国版有一系列成龙在车里捏“溜溜球”、开关车门上下推车以锻炼恢复体能,完了之后登高望远,面露决心已定且神情冷峻的非常高大上的镜头,这些外版统统没有。设定上说,关等于直接就是一个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但功夫始终没有荒废的退伍老兵。 007侄子密会舅妈,国版删掉了二人亲热之前在镜前的几句调情和动作(注意007侄子喝酒了)。007老婆在劝诱侄子的时候,也多说了几句台词,大概是007有把柄落在他人手,其权力前途也将日薄西山什么的。 接下来就是外版和国版最大区别的段落。国版以关独自疗伤敷药,经由热感设备知晓有人来杀,然后进入二人厮杀。外版则是007侄子直接入成龙埋伏圈,二人对杀。打斗过程,国版与外版差异极大。国版多出N多的典型成龙风格的动作场面,拔树枝,挑单刀,滚树干,甚至明显威亚。这些外版统统没有。国版以成龙反身扼住007侄子喉咙然后放手为止。外版则是之前预告片中成龙以一截尖利树杈指住对方喉咙结束战斗。 接下来007侄子去见007,国版多一个007坐等而略显焦虑的侧面特写镜头。 女恐回到恐窝,给同伙说了几句国版没有的台词,大概是抱怨为了任务得和油腻男上床之类。 接下来的水管工狭屋枪战大火并,外版剪辑和国版不同,感觉更流畅,节奏更迅。关和倒数第二死男的动作戏也略为不同,没有成龙哈哈哈叫着锤出去的几拳和横踢对方下巴。纵观全片,外版确实很结实的删掉了许多带有明显成龙风格的打斗镜头,是不是导演意思,就不知道了(话说成龙可是制片人啊)。 结尾了。外版没有国版狙击手伏击等待口令的情节。直接就是刘涛见到关,拥抱,结束。之前也有监视人和黑人上司的电话,但黑人也没说什么“这个中国人有始有终”,“不必弄醒中国龙”这样的台词,只是说欠了个人情,不要采取行动了,回头打个报告,就完了。 总之吧,该片政治色彩浓郁,成龙角色不浓不淡,说恰到好处也可以,说无私陪衬也不算过,呵呵。总而言之,还是挺喜欢这部片子、和这部片子里的成龙的。

 短评

华人和爱尔兰人一番激战,英国人躲在背后玩政治。完成度非常高的政治惊悚片。成龙不是作为打星,而是作为演员出演。故事进行到中后段才能看清格局全貌,剧本很有技巧。马丁·坎贝尔执导风格太沉稳,充分挖掘故事原生的紧张感,电影完全依靠故事的内力推进。

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毫无3D必要,一反闹哄哄的成龙电影,扎实动脑颇有可观性。层层递进,互相牵制,拍得老当沉稳。不能说它文戏太多,悲绝成魔的父亲一路搞爆破,不为打而打,风格就是严肃政治片。这角色算是成龙演过最惨绝人寰的了……但大哥可能是想到颁的终身奖掉头演了一场,随后重回流水生产线,珍惜。

7分钟前
  • bird
  • 还行

比想象得严肃费脑,上一次大哥这么认真搞创作可能要追溯到《新宿事件》。今年国庆档片子全看了,王晶和成龙都奉献了十年最佳,太有意思

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成龙用演技所建立起来的好感 在片尾曲响起的那一刻坍塌

12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很好。好在特别个人主义。每个英雄的内在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世界里,家庭比什么都重要。政客不在乎是非对错,只在乎利益,关键时刻可以牺牲普通人。但普通人也不是好惹的。近年来最好的成龙电影,恰恰是这一部不那么成龙的电影。推荐。

14分钟前
  • 宋小君
  • 推荐

成龙的每一场动作戏,都为他揪心.....

1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这一次成龙收起了微笑,我们露出了微笑

22分钟前
  • 名井南不南
  • 还行

译名毁了片子系列。一个失去祖国的北爱尔兰人和一个始终被所有人称为中国佬的英国人,这不是为女儿复仇的《英伦对决》的故事,而是两个迷失国籍与身份的《异邦人》的故事。

23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上访大爷怒怼爱尔兰政客,手撕恐怖分子,腐国坐收渔利的故事,不一样的成龙,也是近几年最好的成龙。马丁坎贝尔对电影节奏和情绪铺陈驾驭不错,简单的剧情完成度很高,黑暗边缘+特工爷爷+非法制裁,成龙刻意作出的老态脱俗无伤,唯有打斗还能看到昔日大哥的影子。成龙还能打,只不过换了风格

2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超出预期的硬四星半!扣半星送给莫名其妙扮老的亚洲女性,有点风情好吗拜托🙏

28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荐

我相信这个代表着第三世界上访难民的面孔,收起笑容,怒目圆睁,试图挑战欧洲中心论秩序时,会获得更大基数的观众。从滑稽逗乐到眉头紧皱,“中国不高兴”由隐性变显性,被动变主动。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居然是一部减少杰森伯恩戏份的《谍影重重》,冲着飓风营救来的观众势必大失所望,然而成龙居然给自己开发出了政治片这个类型,算是一大惊喜了(以及,不管到了什么电影里,有家具的成龙都是无敌的)

34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上一次见到这样的成龙,还是在新宿事件,真是久违了

39分钟前
  • 还行

唯一的好人皮尔斯布鲁斯南,反对暴力反对恐怖袭击,主张和平解决问题,被成龙用炸弹袭击威胁,被侄子带绿帽子,被老婆坑,被情妇坑,最后身败名裂,而成龙的所作所为对整个事件毫无推动作用,他和刘涛两个人让人想起《钢铁侠III》国内版中的王学圻和范冰冰

40分钟前
  • epikur
  • 较差

人物塑造很扎实;预留可探讨的空间很大。应该给成龙一个影帝,不管哪个奖的。

45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成龙流水线里还比较精彩的一部,马丁·坎贝尔的调度还不错,63岁的成龙作品还能有这样的完成度,真的是努力的前辈。

48分钟前
  • 团小纸
  • 推荐

其实除了关玉明,被侄子睡了老婆、找的情人还是眼线,而且时时刻刻在背锅的007也深深值得大家同情,不是吗?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成龙很沉默,这很好;整体工整无聊,悬念撑不起好奇,结局又不会让人惊讶;bug很多不能细究。60岁的人,半生平凡,活动活动手脚就能重新变回以一打多,打的还都是顶级安保人员?最近这设定怎么都和越战干上了?最后那句别小看中国人太突兀了,关先生早就已经是英国公民了

51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三星半,并不是典型的成龙功夫片,其实他更像是一个功能型角色,整部电影的设定还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惊悚片路数,不过,由于有成龙的加盟,使得这部电影在动作部分变得更精彩。这也是成龙这些年表演得最严肃的一回,非典型成龙。唯一的遗憾是成龙与布鲁斯南两条线的互动与必要性还是不够,缺点关联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成龙版《谍影重重》,我们熟悉的那个成龙又回来了。不得不说63岁的成龙,比64岁的皮尔斯·布鲁斯南硬朗太多。他一旦严肃起来简直无敌,不愧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最令人唏嘘的是成龙年轻的照片,仿佛在说:我曾经也年轻过。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