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乐园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布丽娅·维纳特,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里维拉,梅拉·穆德,瓦莱丽亚·科托,乔希·奥利沃,艾登·马利克,爱德华·帕根,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桑迪·凯恩,吉姆·R·科曼,安德鲁·罗马诺,卡罗丽娜·格拉波瓦,特里·艾伦·琼斯,卡伦·卡拉古利安,邹时擎,祖普·卡塔纳,梅肯·布莱尔,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导演:肖恩·贝克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20:14

详细剧情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

 长篇影评

 1 ) 【肖恩·贝克自述】Wealthsimple: 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破产终于成为了今年奥斯卡新宠

导语:导演肖恩·贝克一直致力于花自己的钱拍那些好莱坞不愿意讲的故事,他的新片叫做《佛罗里达乐园》。 2007年,我刚完成自己的第三部长片《百老汇王子》,电影讲述一个加纳移民在曼哈顿街上卖假名牌钱包和球鞋的故事。耗费4.6万刀,全是自掏腰包。当时做了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把我有的大概10万刀全部投入了电影的发行上。我决定为发行花钱。当时把我的片子弄进了一些最富盛名的影院,包括纽约的安杰丽卡电影中心,还有很多钱花在了宣传上,单单一个《纽约时报》的广告就得花几千刀。花自己那么多钱投在电影上听着挺疯狂的,但我主要是对自己这部已经在电影节颇受好评的片子有信心,愿意投资自己的作品。我当时确定自己能把钱挣回来。 但是我大错特错。 《百老汇王子》在电影院沉了,花了10万刀,只赚回2.8万刀,史上最差的一次投资。当时真的很丧,又开始抽烟了。我想的是:“操,简直不敢相信。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努力,怎么落得这般田地?”当时真的一无所得,钱又全花没了,一毛钱没留下。我以为电影生涯结束了。但是换个角度,其实它是个开始。就算你把电影弄上映赔钱了,可是能让你的电影被更多人看到也是有价值的。影评人们都在讨论;片子也参加了一些奖项;业内人士有机会接触到你的电影,知道你的能力怎么样。虽然《百老汇王子》票房不行,但是媒体评论很好。而且我们还拿到一个独立精神奖的提名。突然间,有人愿意给我下一部电影《待绽蔷薇》投资25万刀。 我在新泽西长大,很小就爱上了电影。我妈以前带我去当地图书馆看系列片,他们会放来自环球怪兽电影,比方说詹姆斯·威尔的《科学怪人》。很快我发现了《星球大战》还有《第三类接触》。高中是《机器战警》和《虎胆龙威》。当时不明白大片厂是怎么运作的,但梦想着有一天能自己拍大片。 高中快结束和纽约大学四年开始的那段日子里,我开始向独立电影倾斜——斯派克·李、吉姆·贾木许、理查德·林克莱特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作品。在纽大呆着本身就是一种电影教育。我还常去MoMA、林肯中心、电影资料馆,以及纽约所有放映最好的世界电影和独立电影的艺术影院。于是我开始爱上了这些相比特效更愿意讲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片子。等到我从纽大毕业的时候,才明白我出去之后第一部片不可能是像《虎胆龙威》那种动作大片的。巧妙的是,对独立电影的喜爱将我带去了不一样的方向。 把在发行公司当视频制作人的工资攒了下来,加上一些拍广告挣的钱,在25岁的时候拿去拍了我的第一部长片,叫《四字单词》(原名:Four Letter Words),是个关于美国郊区年轻人的私人故事。我们用35毫米胶片拍的,5万刀预算大多花在买电影胶片上了。为了拍成这部片,我们不得不求人、借钱还偷来着;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怎么做到的。过了几年,在2000年,这个电影入围了西南偏南电影节。我当时是“我的天哪,简直不敢相信!”难以置信被权威认可了。这个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的放映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 《四字单词》很受欢迎,甚至在小范围内发行了,可那不意味着我就一下子有钱了或者人家都突然赶来给我下部片投钱了。老实讲,我们投入《四字单词》的每一分钱都没挣回来,但是前面还是有路可走。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独立电影制作的经济情况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90年代末的道格玛95运动改变了很多事。这场丹麦电影运动是由电影人拉斯·冯提尔和托马斯·温特伯格发起的,他们拍摄了很多很棒的作品但只用很少的钱,甚至有的用迷你DV录像带代替了昂贵的胶片。现在任何人有台摄像机就可以出去拍部电影。之后我和另一个电影人邹时擎合拍了一部仅花费3千刀的电影《外卖》,讲一个中餐馆送外卖男子。我们卡司就几个人,也没有拍摄团队——就主演Charles Chang,有时也兼任拍摄团队人员帮忙。我们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食物、地铁费、硬盘盒空白录像带。 这部片去了斯兰丹斯电影节和几个国外电影节。我们特别激动。之前没意识到在最大的电影节上首映自己电影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参加电影节的套路。小的电影节吸引不到买家或者发行商;那里算不上真正的市场。在哪里首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部片子的成败。有个小发行商接下了《外卖》,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立刻让片子上院线。虽然我特别希望大家能看到片子,但是当时除了开始准备新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然后我开始拍摄《百老汇王子》。片子拍完,在各个电影节上放映,我又在财务上冒了几个险。第一个是我又自掏腰包让《外卖》进入全国的重要影院上映。对我来说,拍完电影投入很多时间努力之后,感觉掏自己的钱让电影被人看到是值得的。虽然挣回来的钱非常少,但媒体评论跟我希望的一样好。我们在烂番茄上评分达到100%,让我对自己的东西产生了新的活力。所以当时的孤注一掷和投在《百老汇王子》上的钱都有了成效,只不过不是以我能预计到的那种方式。 正因为之前的片子媒体口碑都很好,《待绽蔷薇》成为了第一部不用自己掏腰包的电影。该片的主演德丽·海明威,她的妈妈是玛瑞儿·海明威,曾祖父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她的经纪人在影院看过《百老汇王子》,所以她有兴趣主演我的电影。最终,我疯狂赌博式的投资终于奇妙地有了回报。《待绽蔷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还被音乐盒电影公司买下,后来在独立精神奖拿了奖。 但对我来说不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待绽蔷薇》之后还是有一些不好过。我本想拍摄一部预算在1500万刀、关于在布莱顿海滩的俄罗斯群体电影,但是筹不到钱。之前打算用250万刀来拍《佛罗里达乐园》,资金又没法到位。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三个月还要跟我父母借钱。挺丢人的。我也感觉很沮丧,但是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可做。 然后我想起来马克和杰伊·杜普拉斯是《百老汇王子》的粉丝。我就找到他们,他俩愿意给我的小成本长片《橘色》投钱,这个片子是关于洛城的变性性工作者的。钱非常少所以我们决定用iPhone拍。电影在圣丹斯首映之后,几天就卖出去了。木兰花影业负责发行——这次我终于不用自己掏钱啦!而且这部电影在观众和媒体那里都得到很好的反响,甚至拿到不少奖项。没人通过这个片子发了财——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点钱。 《橘色》成功之后,我顺利地为《佛罗里达乐园》筹到了钱。预算远超200万刀,是我前一部片的15倍不止,讲述生活在迪士尼乐园旁村庄里的穷人故事。我所有的片子好像都是讲述经济上十分贫困、被社会孤立的、被排斥的、边缘化的人。有些是非法移民,有些是性工作者,有些是特别贫困只能在地下市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社会除了关注金钱,就是关注金钱:当你打开ins,大家都在晒他们买的东西。我们忘记了被物质主义剥削的人们,不管是生活在洛城,活在好莱坞阴影下,还是在佛罗里达,活在庞大主题公园的阴影之下。 我希望关于边缘人群和亚文化的故事被讲得越多,这种意识就传播得越广,这些人就不用变得那么边缘。我不是政客或者决策人,我只是个电影人和讲故事的人。我的目标就是给这些通常不人性化的隐藏人群一张人性的面孔,这样大家能受到鼓舞去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有时将一个问题曝光出来是实现改变的第一步。 我曾以为有多点钱会让事情更好办,但是不管你的预算是多少,永远都拿不到足够的钱。情况也蛮紧张的,但我们很负责任,控制在预算内,整个拍摄过程只超时过一个小时。而且我总有办法为难大家!我要拍一部有很多小孩子的电影;要用35毫米胶片拍;而且选在盛夏的奥兰多拍摄。这三个对影片制作真是巨大挑战。但我们对结果还挺满意,很兴奋这个礼拜能把这部电影带给观众。 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漫威电影让我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拍到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那种大片。现如今,希望我的事业能跟保罗·汤玛斯·安德森这种导演一样,有着自己独特视角、一直都能按照自己的剧本拍自己的电影。当我回想过去20年——在创作上和商业上的起起伏伏、所有冒险投到自己电影上的钱——我能说,到最后我终于感觉到了一些财务上的安全感,因为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昨晚,跟女朋友坐在沙发上,我看着她说:“你知道吗?我今年46岁了,现在我终于、终于、终于不用再为付不起下个月房租而害怕了。”涉及到个人财务时,这就是任何人能要求的最令人满意的感觉了。 来源: He Became This Year’s Oscar Favorite By Going Broke Again and Again 2017.10.16 //www.wealthsimple.com/en-us/magazine/money-diary-sean-baker (wealth simple都不是媒体,而是一个投资服务品牌,本文是他们的系列专题“金钱日记”中的一篇,心酸) ---------------------------------------------- 看完the florida project之后,看了不少关于电影的影评和写sean baker的专稿,大多都冗长,且夸得也不是很对我胃口,还是sean自述拍片的这篇金钱日记平实但信息量巨大,看这篇文章时正在早上坐地铁去工地的路上,眼睛竟然有些湿。 喜欢tfp的原因: *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不管是moonee的个性、玩耍的方式、和小伙伴的分分合合都似曾相识。 *对孩子的展示难得这么客观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导演都老了已经忘记了小孩子是多么烦人了,可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但是烦人的时候真的很烦人。六岁左右小孩更是烦人精max时期,三人成虎(更正:此处成语用错,感谢评论的朋友们指出),一起干那坏事,大人想不出来,但孩子能干出来。 *对穷人描写的准确 这个是我自己跟hailey共鸣的,当然也跟sean baker共鸣。我自己工作了7年,唯一的进步就是从以前担心下个月房租进化到担心下个季度的房租。看着别人总是文艺得很风雅很有钱,而我一直文艺得很窘困。不知道文艺这个词现在是骂人,还是老土。因为穷,我不知道除了文艺这种方式,还有其他能够同时满足“既提供美,又提供共鸣、心理治疗、知识等等”多种功能且我能负担得起的活动吗?尤其在我母亲去年手术之后。 *对母女关系的佩服 hailey虽然经济情况窘迫,但是她对女儿真的没得指摘。有个细节让我很印象极深:hailey带着moonee偷偷兜售香水,却被保安抓了个正着,hailey不想再被逮捕于是丢下香水就跑,女儿在路上不停问她为什么跑为什么不把香水捡起来而且她还走不动了,hailey耐心地给她解释完还把她背起来。我年过三十,我觉得我在那个情况下做不到不烦躁不发火,这个“teenage mom”做到了。 *对边缘人的关注 sean电影的主角一直都是穷人,边缘人,但是他的角度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因为我实在看了太多居高临下视角的片子了),他既能捕捉住这种穷苦生活中的苦涩,也能精准定格到他们苦中作的乐,那种“乐”的程度并不比中产、富人的程度低。想来可能是sean本人穷且志坚,他的主角才也这么耀眼的吧。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挺边缘的,不管是想法还是处境,资本主义的心无产阶级的命,两头不是人。 *美 迪士尼乐园越漂亮,hailey和moonee的公寓紫得越好看,对比她俩的处境,就越悲哀。美,有时候会让人悲伤。 在短评里冤枉sean了,tfp比tangerine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钱了,用iPhone拍电影的效果跟用胶片拍怎么能一样呢? All hail to Sean Baker!

 2 ) 这就是生活啊朋友,比游轮还美妙

2015年,一部名为《橘色》(Tangerine)的电影在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备受关注,这不仅因为影片所涉及的黑人变性妓女这一题材赚足了足够高的话题度和噱头,更引人注目的是独立电影人肖恩·贝克Sean Baker摒弃了专业的拍摄设备,全程使用iPhone5s手机拍摄,这跟最近陈可辛导演刷爆朋友圈的短片《三分钟》一样,自带话题属性。不过要给跃跃欲试用手机拍电影的独立电影人稍微浇一点冷水,陈导的七分钟短片,除了手机和三脚架能买得起,其余的镜头和附件一套下来倾家荡产都不够,还不包括演职员的工钱。如果说《橘色》的横空出世,是给游走在主流商业电影边缘的独立电影群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今天要说的、同样由肖恩·贝克亲子操刀编导的、聚焦边缘底层人物的《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 2017),则彻底让独立电影扬眉吐气了一回。

不可否认,我是被电影的海报吸引才前往观看的,但是近两个小时丝毫没有尿点,可以说是良心制作了,这跟那些标题党的文章点进去后发现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软文相比简直是一股清流。整部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奥兰多一个迪士尼度假区,适逢夏天旅游旺季,每天都游人如织。不过这跟电影里的主角,6岁的小女孩Monnee和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妈妈Halley没什么关系。这对母女住在景区旁一个廉价的社区汽车旅馆里,这里的生活跟贫民窟没什么两样,Monnee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和同伴一起度过了开心的暑假。

小萝莉和小正太的电影看得很多,他们的灵动和天真本身就容易拉近亲近感,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萝莉形象似乎跟我们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除了萌到让人移不开眼睛,还有乖戾粗暴的一面。有其母必有其女,Monnee的母亲布满每一寸肌肤的纹身就跟挂了彩一样,脏话粗话从不离口,跟姐妹反目,为了生计招嫖,为了房租跟管理员大吵大闹,十足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道德感的赖皮形象。反观Monnee,和同伴往住户的挡风玻璃上吐口水、拉电闸、竖中指、说脏话,骗钱、烧房子样样精通,但是这样的顽童形象一点让人恨不起来。在这个满屏紫色的梦幻乐园里,她们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活泼,像大人般成熟的举止言行成功地屏蔽掉了现实中的残酷。跟母亲一起骗游客的钱,在酒店门前非法卖香水,在售票窗口处索要硬币买冰淇淋,和同伴你一口我一口,尤其在古树上蘸着果酱吃面包的场景,瞬间让人心都融化了。

在特吕弗的《四百击》里,青少年在一个家庭关爱缺失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四处游荡寻觅这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但是Monnee除了尽情挥洒着童年的无限欢乐,母亲的关爱从来没有缺失,只是她摊上了一个付不起生活责任的长不大的大人。这对母女生活窘迫到每天要坑蒙拐骗偷来艰难度日的地步,但是小孩的快乐丝毫没有因此减少,在母亲带她去自助餐厅时,只是几个草莓面包果汁就让她大饱口福,她以大人的口吻和语气对对面的妈妈说:

这就是生活啊朋友,简直比游轮还要美妙,上帝应该来尝尝这顿大餐。

Monnee跟同伴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棵树吗?因为它虽然倒了,但还是顽强茁壮地生长着。

诚然,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就跟影片令人沉醉的迷幻色彩一样,每天接踵而至的麻烦和不堪都被包裹进小孩的童真童趣里。连威廉·达福这样的演员都在这部电影里找不到存在感,他每天打理着旅馆杂七杂八的事,还有为形色各异的住户操不完的心。电影通篇都是这种生活的碎片,最大限度真实还原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但是困苦之外,孩子们的世界和天空遮盖了残酷的现实。她们恣意在雨中奔跑、舔尝雨水的味道、她们跟大人一起搭车看烟花、她们像大人一样思考也像孩子一样玩耍,在得知母亲快要被警察带走时纵情哭泣,虽然结尾和《四百击》异曲同工的奔跑跟前面的风格有些不搭,但是当Monnee拉着同伴一起出逃,仿佛我们也感受到某种东西被抽离。

影片有着纪录片的质感和零散的叙事,但是看起来很舒心,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浪漫,没有任何的歌颂或者贬低,只是一种直白的呈现,就能拉近与那些平日里大众很遥远的群体生活景象。在摄影风格上,绚丽的色彩和明亮的光线,让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不再因为生活的贫苦而显得哀伤。无忧无虑也好,迷茫无依也罢,只要那些小孩开始追着彩虹跑,背后的那些思考早已被浮现在眼前的一切抛诸脑后。

 3 ) 糖衣泡泡包裹着苦涩,再斑斓也敌不住现实和破败

《佛罗里达乐园》用轻松的外壳包裹着沉重的故事,熊家长的悲喜剧。九龙城寨般的破旧汽车旅馆,与迪士尼乐园只有一墙之隔,鲜明对比,也是无声讽刺美国梦。孩子们不懂惨,只觉好玩。包租公鲍比如同旧城堡里的骑士,努力想维护旧有秩序,也是全片为数不多,成熟理智而温暖的成年人。从不良少女到问题单亲妈妈,当哈莉卖肉也维持不了这个家时,暂时的幸福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斑斓的色彩只是让人更难过。

1.贫富差距与对比,不同人有不同命。

最强烈的感触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对比,包括贫富差距、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人群、小孩和成年人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比如,富丽梦幻的迪士尼乐园与廉价简陋的汽车旅馆;一顿充满烤培根、树莓、草莓、橙汁的自助早餐和救济面包抹自制果酱的免费午餐;看似认真生活的人,拒绝跟不知如何在生活里自救的人交往;小孩天真烂漫,最苦恼的是天气太热,来不及吃的冰激凌会迅速融化;大人窘迫麻木,需要担忧房租、食物和不能再被抓进警察局的现实。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有着温暖的色调,柔和的滤镜和充满幸福意象的烟火和彩虹。小女孩穆妮跟好朋友斯库提、简希哈哈大笑,她们埋头于寻找廉价的乐趣,在破房子里点火、跟游客要钱买冰淇淋,但实际上,那份不谙世事又略显狡猾粗俗的天真,给了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最沉重的一击。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家庭、环境带给一个孩子多么严重的影响。就像那些花1700美元买四个通票手环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不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嬉皮笑脸的问自己妈妈要零钱买冰淇淋,为什么她们不穿更好看的裙子和凉鞋,为什么她们长大后会文身、抽大麻、不务正业一样。她们的世界是平整开阔的马路,而穆妮脚下是一条充满泥泞的小道。

2.当上进不可得,只能选择更加堕落。

导演也把目光集中到了穆妮和她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平和冷静的叙述,也能流淌出巨大的能量。一切都越温情越悲惨,越动人越痛苦,这就是底层人民的某种本色。电影中,哈莉的野蛮、颓废、自暴自弃让人觉得头痛,总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自食其力,穆妮是不是就能有另一种人生?答案是否定的。她们照样逃离不了这样的生活,顶多像哈希礼那样按时交得起房租而已。她也试图自救过,找过工作,但因为坚持原则被人解雇。哈莉的坏脾气和不服管束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兜售廉价香水成了一个途径,可最后又被来自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堵死,最终,她选择了更加堕落。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剪切的生活片段,但细腻勾勒出一个群体的样貌。从一直充斥于画面内的粉紫色“魔法城堡”,到后面才真正揭开面纱的五彩的迪士尼乐园,像是痛苦长存、欢乐短暂的某种隐晦表述,如同我们每个人正经历的人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流露出不必用语言诉说,全凭镜头表达的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怜悯,只是从小孩的视角切入这个贫困、被排斥的群体,看她们如何在佛罗里达湛蓝的晴空下生活。

3.小孩的友谊是真诚,大人的友谊是互利。

电影中给出了两条关于友谊的线,一条是小孩之间的分享、真诚和相互珍重,另一条是大人之间的互利、易碎到彼此陌路。这好像也在表达,天真帮孩子们抵挡住了一些外界的诱惑和有色眼镜,他们只凭对方是不是喜欢雨后的彩虹,相不相信彩虹后面有金子而相聚,并不会因为对方在某件事上跟自己有不同看法,就决绝离开。

这种鲜明的对比,变成了一根锋利针头,再次刺破了许多人虚幻如泡沫的金色美国梦。导演用写实兼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让我们从佛罗里达的汽车旅馆看到不同人的生存状态。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主题,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也非常惹眼。鲍勃是电影中,一个正常、温暖的好人。可能在他眼里,不管是永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脾气的哈莉还是聪明狡黠的穆妮,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看起来有些严厉和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用一种普通人会有的善良保护着生活在汽车旅馆里的人。这大概是导演多赋予的一丝善意和温情吧。

但看过电影,我们都会知道,再多的天真都抵挡不住现实的阴霾和破败。穆妮终究会长大,天真殆尽,谁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下一个哈莉,还是人生发生逆转成为一个能够消费得起迪士尼乐园的美国中产。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4 ) 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 1 -

谈到迪斯尼,你想到什么?

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美人鱼。鲜花城堡王子怪兽。天下所有的父母,把最美好的祝福变成现实都贮存在这个童话世界。

在弗罗里达2000尺的游乐园阳光海岸背面,有着同样大片的阴影,在这潮湿泥泞的土地上,野蛮生长着无数塑料仿制品。这里,有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廉价嘈杂的旅馆,大人们好吃懒做,看热闹不嫌事大,粗鲁好斗,孩子们有样学样,连篇的不只是脏话,更有谎话。

美国电视剧《无耻之徒》

如果说《无耻之徒》里是“小确丧”,《弗罗里达乐园》里就是一丧到底,影片没有出现对于“挽救人格”必须谈到的词——希望。

迪斯尼,是造梦的童话世界。童话,是传递希望的。而在这个紫色的城堡里,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弗罗里达乐园》中的紫色Motel

但是绝望就代表着黑暗和阴郁?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当绝望变成生活,就绝不会只充满苦难和伤痛。因为生活,本身喜忧参半。

肖恩贝克把镜头架齐在孩子的肩头,平等、甚至仰视着看待弗罗里达乐园内外的世界,一个有血有肉的阴影社会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银幕上。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好好学生陈孝正

不是每个每个清贫的家庭都一定有个节制刻苦,一心向上爬的陈孝正。当我们把俯视的镜头调转,当我们放弃”矫正人生“的教化策略,当我们改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只乌鸦都在发奋图强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思维定势,视角就会被打开,更真实的世界,虽然带着残忍,但是也更美好。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带走Moonee时的Halley

导演没有夹带私货挂上任何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同时他一定不是客观的,因为真实地触碰了边缘人群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更亲更爱更讨厌这群鲜活的人们,他把他们一切的一切都摆上银幕,并且让你也不置可否地与其进行了两小时的亲密接触,这时候,你很难去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是错。你只会为他们大哭,大笑,最后苦笑不得。

彩虹就是彩虹,她不悲不喜,是孩子们的笑声为她染了喜悦的颜色。

- 2 -

影片多用片段式串联一个简单的故事,相依为命的母女在廉价motel靠快餐店打工的朋友分享剩饭剩菜生活,她们靠倒卖廉价香水度日。在脱衣舞母亲Halley与好朋友闹翻后,Halley不得不开始卖淫,导致儿童福利管理局派人来将女儿Moonee带走。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母女

这一对母女,在反套路的叙事中,一路奔驰。母亲没有为了女儿的生计奔波焦虑,委曲求全伪装自己找一个“老实人”做接盘侠,建立完整家庭;女儿也没有出淤泥而不染,一心倔强着想出人头地。

唯一的男性角色,是好心的Bobby,他一次性充当了Halley和Moonee的“父亲”角色,虽然强势,但是懂得尊重,愿意交流与聆听。这是一次非常舒适的女性故事书写。

旅馆管家Bobby负责打理这个大家听的一切,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Have a nice day.

影片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碎到不能再碎的镜头,使演员的状态达到高度真实的美感,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以至于我想寻找导演到底想讲什么?什么都讲到,又仿佛什么都没有说,用细节的拼凑,使观众信服这个塑料的赝品游乐园世界,既是童话,又是生活。

绕道游乐园背面,偷看烟花庆祝生日。她们认为别人的烟花就是自己的。

坐在“学会分享”的标语下,等待的却是施舍。在孩子眼里,学会分享,与接受施舍是同义词。

“我妈妈说我得了哮喘,必须要吃冰淇凌才能缓解。”拥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骗人小把戏。

母亲带着女儿贩卖廉价香水,甚至乞讨。在Moonee眼中这不是一次投机倒卖,而是一场冒险。买卖如果困难,就去乞讨,这也需要技术。

废话从来无用,她们只能在这条路上自己走下去。Halley一声不吭地背起Moonee继续走。

导演还善用逆光,让童话气质更加凸显。身在阴影,却始终面向阳光,就像Moonee最爱的那棵树,”它倒了,但是它还是长大了。”

落日的余晖里,Halley牵着Moonee 的手。

- 3 -

如果说,影片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纪实的镜头语言和童话般的构图配色,那么演员就是成就影片纪实风格与童话风格的重要支柱。天然去雕饰的演技让人忽略镜头的存在,天真纯粹的眼神又带来梦幻的自由色彩。

必须要提到的,是Brooklynn 饰演的Moonee。她贡献了天才般的演技,全篇2/3重头戏搭在这个小演员身上,而她却贡献了200%的戏剧张力和真实力量。

香港国际电影节《面对面:辛贝克》映后交流

在见面会上,导演肖恩贝克力赞Brooklynn不停口,“Brooklynn拍摄最后崩溃的戏份前,她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说,’我准备好哭了,我想了一下如果这次是我最后一次见我最好的朋友,我会多么伤心’,这个演员,我们应该称她为演员(笑),直接跳过调动个人情感,比如想想去世的宠物,想想受到教训的经历......而是直接跳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了,她真的震惊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人……

就是这个哭得惊为天人的一条过镜头。

还有这个想吃掉叉子的可爱特写。

在浴室里遇到母亲的嫖客,惊恐却不敢表露的眼神。

Halley的扮演者Bria Vinaite,导演在见面会上坦言:“我是在instgram上遇见她的,我认为她的纹身和形象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时她以为我是跟踪狂,她不相信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她一个人与所有小演员产生的火花就成就了影片的一半。”

《弗罗里达乐园》Halley终于补齐房租

没长大的女孩儿,有责任心不知道怎么负责的善良母亲,重情重义却意气用事的闺蜜,脏话连篇粗俗无理的脱衣舞小姐,Halley这个角色如果真如导演最初设想得那样选择一个迷人的魅力女星操刀,恐怕真不知还会不会有这样少不更事的洒脱与随性。

《弗罗里达乐园》当儿童福利院人员即将把Moonee带走

最后,奥斯卡最佳配角提名,威廉卡姆。他是真正意义上弗罗里达这群老孩子的大家长。这个失乐园中,满是麻烦不断、得过且过、不听管教的大孩子小孩子们,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积累竞争的资本,甚至,竞争的动机。社会工作者显然没有太大用处,只能靠Bobby时时刻刻修补的紫色城堡来维护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这项工作是这样细致入微,又无能为力。

Bobby因为孩子们的恶作剧捣乱自己工作暴跳如雷,但也会参与他们的捉迷藏。

会容忍孩子们在室内吃雪糕,但也会因为弄脏地板将他们扫地出门。

会强制限制Halley的访客,只因为怕她深陷泥潭.会因为房费赶走母女俩,也会赶来隔壁旅馆毫不犹豫地掏腰包补齐旅馆差价。他会在无力帮助Halley留住Moonee的时候,在门口点上一只烟。一个男人最无力的时刻。

还有许多小演员,以及扮演小演员的社区家长,生活化的表演和台词淡化了戏剧冲突,却深化了背后的喜怒哀乐,放大了共鸣的力量。你会联想到生活中曾经见过的这样的一张倦容,一双泪眼,以及一个笑容。所有演员的训练,演技掌握的分寸都见导演游刃有余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功底。

- 4 -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有点特别的导演。见面会导演本人身穿黑色套装,很活络健谈地讲述着拍摄细节,他说的最多一次是“自然“。没有太多预设,没有刻意表达的意图,没有太大的野心去教化,这导致整部电影纪实叙事手法与写实派演技。而这浑然天成的特点,多半归功于一个字——穷。

肖恩·贝克

肖恩贝克,现实主义风格鬼才,他关注的多半是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物和议题。

从描述在美华裔社会的《外卖》,到描述变性人好莱坞造梦的《橘色》,直至这部关注低保无业游民的生活的《弗罗里达乐园》。他一直奋战在少数人社会一线,却没有多少抗争与批判的意思,他跟随,然后记录,搬运着每个群体最美的侧面。

iPhone5s拍摄的《橘色》

一个穷导演往往有着远大的志向,而把这志向变成现实的却很少,有的人等待资金与投资人垂青,有的人主动妥协创作,曲线救国积攒第一桶金。肖恩贝克有所不同,他总是主动出击,尤其是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他仍旧不停地拍摄。

他甚至用Iphone 5s拍摄了一部长达88分钟的电影作品,甚至令他声名大噪,大奖纷至沓来。这部作品除了创意与技术完美结合,更是在剧本方面折射出导演与众不同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变性人的嬉笑怒骂,在drama的喜剧风格下剖析着不被关注的生活,放映给不愿意撕开社会疮痍的多数观看。

《弗罗里达乐园》最后一幕由Iphone6s拍摄

他从来不怕冒险。甚至在《弗罗里达乐园》中,他同样选择了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戏用iPhone 6S拍摄。因为若要用拍摄器材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iPhone则可以钻个空子。这次冒险也带给我们新的美学尝试,电影,也许就应该是不同媒介的大融合,降低门槛和技术要求,以还原最真实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肖恩贝克这次的《弗罗里达乐园》打了一场漂亮仗,不仅开创了颇具潜质的美学实验风格,在叙事和观影体验上更加有观众缘。接下来身价倍涨的导演,将会同样接受无数小成本成名导演面临的考验,资本的介入会不会动摇导演对准边缘人物、社会的镜头的底座,以及技术与内容如何更佳完美的融合,实验美学风格是否继续?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刊载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这部一丧到底的儿童片,实在太动人了。

作者公众号 WW无证驾驶

2018.8.17

转载\商务合作、约稿请联系微信: wangjiay_4774 qq:602252469

 5 ) 只想着怎么陪孩子玩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世界上,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总是金字塔形的。有居于上层的人,自然也就有居于底层的人。导演肖恩·贝克总是把他的镜头对准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的最新作《佛罗里达乐园》也不例外。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她们生活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旁的汽车旅馆中。母亲哈莉没有正当职业,偶尔向游客兜售劣质盗版香水赚点外快,时不时接受她闺蜜的接济,甚至在她们母女生活的房间从事卖淫活动;女儿莫妮则与她的两个小伙伴在汽车旅馆周围玩玩闹闹,不停闯祸,偶尔还会遇到有恋童癖的老头。这些事情琐碎、没有逻辑,而正是这样的日常构成了整部影片。

肖恩·贝克显然想通过这部电影描绘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顺便嘲讽身处城市繁华中心的人们。首先,本片片名原文是Florida Project,而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在规划之初就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其次,影片中有段小插曲:一对巴西夫妇到汽车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看到这里的环境与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便跟旅馆管理员鲍勃闹了起来。妻子提出去别的酒店入住(并说出了几个佛罗里达州知名的度假酒店的名字),并且宣言绝不住汽车旅馆就愤而离去;最后,孩子们在电影中居于主导地位。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去表现他们玩闹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汽车旅馆周边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探险。这里在他们眼中俨然是乌托邦。而成人世界中的种种窘迫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从而试图用孩子们“纯洁”的眼光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堪。

可是,母亲哈莉的幼稚与乖张消解了影片辛辣的讽刺。也就是说,哈莉母女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哈莉自己造成的,与社会无关。他们的生活仿佛是JD·万斯笔下的《乡下人的悲歌》的再演。

万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底层白人家庭,经历了相当悲惨的童年。他的母亲一直吸毒,酗酒,更换伴侣,时不时毒打他,而且屡教不改。幸亏他的布兰顿阿嬷一直鼓励支持他,他才能坚持努力并最后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拥有不错的人生。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为自己写的传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证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他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他在书中的引言部分说起了他暑假打工的经历。他在进入法学院前的那个夏天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并不算低,一个小时有13美元的收入。并且这份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家公司干过几年的老员工一个小时至少能挣16美元,换算成年薪有32000美元,比贫困线高出不少。而这样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却很难招到长期工。同时他的一位工友工作态度不好,经常逃班,上班时还经常借口上厕所来逃避工作。最后他当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哈莉跟万斯的工友很像,也不爱好好工作,但更过分的是,她从没有试图找一份正经工作。反观她的闺蜜艾什丽,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虽然生活过得也不怎样但至少从没为房租发愁,还能时不时接济穷闺蜜哈莉。

所以,哈莉这样对自己极不负责同时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并不值得同情。但吊诡的是,影片似乎有意维护哈莉的形象。电影中插入了大量他与莫妮玩乐的画面,莫妮跟她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同时,她也从不对莫妮发火。在卖淫的时候让莫妮躲开,禁止嫖客与莫妮有接触。与此同时,电影又将儿童家庭管理局(DCF)塑造成一种接近反派的角色。DCF作为干预者“破坏”了莫妮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莫妮只能随她的小伙伴手拉手逃亡到了迪士尼大世界。如此,电影成功把矛盾转移,将哈莉洗白。

但无论电影如何洗白哈莉,她人生的底色不会改变。她是个“熊母亲”的事实不会改变。而令人唏嘘的是,“熊母亲”教育出来的一定是个“熊孩子”正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以“乡下人”的口吻写道“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6 ) 汽车旅馆对迪士尼的眺望如同穷人对富人生活的模仿

先说一下电影的几处伏笔,带女友度假的小情侣意外闯入汽车旅馆、给Jancey过生日Halley带着他们搭车到一个空旷的地方看烟花,孩子们渴望给小费的旅客、一个像恋童癖的猥琐男,电影的前半段没有明显点出这是一个迪斯尼乐园的腹地,但这些细节在电影结束,巨大的迪士尼乐园渐渐浮现时,我们才回忆起这些星星点点。导演用心铺陈着一个底层世界的细枝末节,旅馆的格局、旅馆与旅馆间的绿地,通过孩子们的奔跑探索而出现,他们肆无忌惮地说脏话做坏事撒谎,甚至还点了一栋房子。

这里又是一个成熟的穷人社区,经理会精心粉刷黄紫色的外墙,也有管理处的规范检查,这里按照规定每月请长租客搬出再搬回,还与友邦旅馆达成了互惠的合作关系。经理是这里的家长,在Halley的故事里,他关注着这个无业妈妈如何抚养小孩、在她将要失控时限制她私下进行的卖淫行为。以及在两次儿童管理中心的人上门要带走Moony的时候,他安抚Moony,镜头推到他在楼下抽烟的特写,十分无奈。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游泳池,起初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汽车旅馆会有游泳池,为什么会有滑稽的中年嗜酒女在这里佯装度假,我们也会记得Halley和她的好友兼邻居在此喝酒夜泳的时刻。但如果这些是发生在迪士尼乐园里,是不是就好懂了呢?泳池属于享乐世界,是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迪士尼乐园腹地的汽车旅馆想要伪装成另一国的配饰。哪怕这里一团混乱,像个垃圾场,充满了犯罪和廉价,这里也不缺少应有的体面。这里也许有个名字叫“Magic Land”,就像网上那种廉价弹窗、百度广告,伪装成迪士尼世界里的高端酒店,或者就像Halley跑去兜售香水的稍微高端点的地方,差别如此体现。这里是穷人的迪士尼,在逼近那个繁华的世界的路上,一切都是模仿。

在结尾Jancy拉起Moony的手向乐园奔跑的时候,我们才清楚的知道迪士尼跟他们的距离,看清那个不曾出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却一直是他们心中憧憬的地方究竟离他们有多远。最后一个奔跑的镜头,导演有一个小把戏,两个小孩子的身影是虚的,焦点落在一对抱着小孩的夫妻身上。是的,我们认识幸福家庭的模样,却也无法想象每一个在迪士尼乐园里奔跑的孩子身上快乐与不幸。

我看了很多评论了会讨论到该片的三观,还蛮多人都认为美国白婊误了下一代,看着有点无语。导演对这种生活投去了关注,对巨大的社会现实发差进行反思,他承认太阳照下来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有何不好有何不对吗?小孩子无知烂漫的成才,如何才能既保护她们又不打扰呢,这些大问题我也想不下去了,就先说这些吧。

 7 ) 1

住户们的态度是影片很有意思的部分。一方面,这里的人大都是处在社会底层,在生活边缘挣扎着,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小孩顽皮可以,大人没钱可以,但有些事情不能做。不负责任的大人和疏于管教的孩子已不能接受,更别说卖身这种犯法又不要脸的事了。   而另一方面,人们也有些太冷酷无情了。大家都是辛苦人,彼此的根底也都知道,但说翻脸就翻脸。之前发生火灾的房子大概是瘾君子常光顾的地方,发生火灾时,就有人喊让它烧吧。一旦吸毒或卖身,那就不再是同伴了,是堕落者,是比他们更加低贱之人,不值得一点同情。   而且不止如此。哈莉与姐妹交恶的事,表面是因穆妮太顽劣怕她带坏自己小孩,背后其实更加现实势利。在姐妹这边看来,带小孩和提供食物是一种利益交换,一旦对方不能胜任照顾小孩这件事,那她也就没有提供帮助的必要了,甚至不必再做多余的交往。哈莉没这么现实,把对方当朋友,却只能收获更多痛苦。

 8 ) 暖色背后的成人苦痛

肖恩贝克的电影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色彩的空间环境,这种色彩可能来源于电影中的人造景观(如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也可能是人工调色的结果(如《橘色)。与此同时,在被丰富色彩包围的叙事空间中,却是一个极为现实性的关于底层人群的故事,由此形成的反差是肖恩贝克电影中创造的独特效果,《佛罗里达乐园》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佛罗伦乐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社区汽车旅馆,墙面的大面积紫色首先创造了一种看似温情的叙事场景,与此同时,电影在摄影上运用了大量逆光,例如电影中的母亲Halley带着女儿Moonee在夕阳下散步,形成了极为唯美的画面效果。甚至大部分故事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暖色调的滤镜效果,配合部分广角镜头,这些颜色也被变形和放大,因此整个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绚丽而又温暖的效果,这个温暖的背景下,汽车旅馆貌似成为了一个“人间乐园”。

电影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在这个“乐园”的背后,电影中关于成人的故事却被刻意压缩和隐藏了,真正的苦痛被藏在了看似温情的画面之后。电影在叙事上主要以小女孩Moonee的视角进行叙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她与同伴们的玩耍,而真正属于成人的故事则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在小女孩的视角之中。例如小女孩Moonee在洗澡的时候被母亲拉上了浴帘(暗示母亲卖淫,不愿意让女儿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突然出现的怪大叔被Bobby警告然后赶走(暗示此人可能是恋童癖);还有Bobby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搬冰箱的场景,看似突兀,实际上则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叙述管理员Bobby的个人离婚的经历;例如在电影中间,有一对被司机带错酒店的新婚夫妇,穿插在电影中显得莫名其妙,但如果细究则会发现此处是在暗示司机是“惯犯”,他很可能和旅馆有着某种协议,以“其他酒店已经被订满”的借口来强制拉客。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好几处,如果不注意观察,很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其用意。

由此看来,整部电影似乎是以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是视觉上的温情暖意,是以紫色为基调的“天堂”,是以小女孩为视角切入的童年时光,而另一条则是被隐藏起来的,是成人世界的各种苦痛和烦恼。《佛罗里达乐园》则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部电影之中,两者形成的反差更是让人感到沉重。电影本身就像是一则成人童话,在温情的暖色背后则是一个充满苦痛的成人世界。

 短评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13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1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2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29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33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38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40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51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59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1小时前
  • Urbino
  • 力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1小时前
  • davekozg
  • 力荐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1小时前
  • 大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