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之战第五季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克里斯汀·芭伦斯基,德尔罗伊·林多,奥德拉·麦克唐纳,曼迪·帕廷金,库什·珍宝,萨拉·斯蒂尔,夏尔曼·宾瓦,尼扬比·尼扬比,杰西·泰勒·弗格森,简·林奇,阿伦·阿尔达,丹尼斯·欧哈拉,华莱士·肖恩

导演:布鲁克·肯尼迪,吉姆·麦凯,罗伯特·金,卡丽·普雷斯顿

 剧照

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2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3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4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5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6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3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4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5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6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7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8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19傲骨之战第五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6 16:10

详细剧情

  在第五季中,Diane不得不扪心自问,当失去两位顶尖律师后,她帮助Liz一起管理一家非裔美国人律师事务所是否合适。Marissa和事务所与Hal Wackner (Mandy Patinkin饰)产生了纠葛,Hal是一名芝加哥普通人,他决定在一家复印店的后院开设自己的法庭。  Cush Jumbo和Delroy Lindo确认回归首播集,客串出演Lucca和Adrian,以恰当结束各自角色的故事线。

 长篇影评

 1 ) 2021年6月美剧《The Good Fight S5》触动 — 暂且更完E3-6

我写的比较拓展,且琐碎,一般都是触动我的点。如果对剧中任何英文词组和词汇有疑问,可以提问交流,我会解答。谢谢。

【S5E1】


【S5E2】


【S5E3】 如果一个体系逐渐变得不公正,那么我们应该是遵循体系的规则继续主动参与并遵循?还是应该游离在体系之外傲骨地藐视我行我素?又或者是从体系外部进入体系内部从而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改革?还是应该重新创建一个崭新的体系,摒弃并挤压掉腐旧的体系?总之,你是会顺从、还是不从?是整改、还是重建?是积蓄力量、潜移默化地去润物?还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去彻改? 9-3/4 Court, AKA The People's Court, 就是一个对现有美国司法体系的一个崭新尝试与挑战。当司法程序变得无比昂贵和冗长,当普通的民众无法承担高价的律师费用和承受长时间身心俱乏的审讯,当无数的案件逐渐堆积在各个律所和法官的桌面上,那么当有不公不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小型纠纷,该如何解决呢?私下的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有 Conciliation, Mediation, Adjudication, Neutral Evaluation, Arbitration, Small Claims Court, and using other regulatory bodies. 但是如果这些方式都费钱也要等待很长时间呢?于是"Judge" Wackner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案 — 在没有力量去打破和根除现有制度的不公时,并不徒然地接受不公,而是去开拓另一条制衡现有不公的策略。面对命运的不公,不是俯首称臣,而是另谋思路。 联系现实,这种系统性的不公在教育上也体现得日益显著。最近看到一个颇有名的英语老师采访上海一所颇有名的国际学校。可能因为他的孩子是外国国籍,所以无法在上海就读当地的学校(我不太清楚相关政策,大家可指点),也正好被这所学校邀请,所以就录制了视频。视频一出,当然底下就是一片赞美各种夸赞国际学校里的孩子,从小的学识和见识就和普通的中国孩子有所不同。的确,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和理念。国际学校的孩子因为从小和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孩子在一起,所以思想上相对会更加开明与包容,对不同于自己文化和观点的世界普遍会充满纯粹的好奇,无关乎政治正确和历史遗留。国际学校秉持着自由与开放的教学姿态,所以孩子们可以相对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不用担心会被老师斥责和造成周边孩子的排斥。

但同时,国际学校的学费之昂贵、入学门槛对父母的要求之严格,造成了能进入这所学校的孩子从小就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甚至精神财富;父母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社会与政经地位。教育,随着供求关系,随之演变成了一种高贵的、甚至世袭的商品。那些想要通过教育来从根本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有了更多阶级上的困难,与生不由己的无法改变。 相较从小被围困在书堆里,机械地做着复杂却对现实毫无实际效用、且毕业几年就已经完全丧失曾经记忆的理工题,或者死记硬背地记着文科里各类生硬的书本知识却从未被指导和领会中国古言之精美的中国孩子,国际学校的氛围所培养出的孩子当然从思想维度和人际见识上完全不同。当繁重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或唯一考核老师的奖金和资质时,谁还会有余力来真正关注和帮助孩子敏感的身心负荷?谁还会有精力去思考那些还没有资格进入这个教育体系的孩子?当从小被沉重的习题压垮了身体和心灵的孩子,你如何期望TA们对自己的品行有所严格甚至基本的要求?减负,反而更是拉大了孩子们之间的各种差距,导致阶级的固化进一步加强。在身心健康之前,学业成绩永远是单一的、唯一的重点。这就是国际和普通教育本质的区别之一,因为资金差别而导致的教育形态、心态、模式、方法、理念的差距。

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弥补孩子们在家里未能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知识和救赎。为什么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摧残,因为没有任何一对或一个父母是在任何时候都完美无缺的。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我们看不惯的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烙印,并且在不经意间和下意识里转移到了下一代的身上。我们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爱和认可,会渴望从同龄人、朋友、或伴侣那里得到寄托和期许,所以我们可能会变成毫无底线地、丧失自尊地去讨好别人的人、无法对别人说不的人、害怕不服从而被孤立的人、不断地否定和质疑自己的人、认为如果自己不妥协就无法获得被爱资格的人。我们如若在父母身上看到的不负责任、自私贪婪、懒惰懈怠、强势无理,等等人性最恶劣的品质,我们也许会逐渐认定或全盘否定那就是我们要能赖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于是我们或模仿、或逃避地长大了。

学校,应该是一个心灵和学术的庇护所。在那里,孩子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是被从小指导如何去爱、如何去关怀他人、如何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何成长为有担当、仁慈、善良、开明、有勇气的人。我们曾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被遗忘;但是学习的能力、分析的能力、预判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想象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确实可以被反复地演练从而掌握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以应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上。但是如今放眼全球,高质的教育成为了一个利器和筹码、成为了供不应求的商品、成为了限制阶层流动的手段。那么那些从小无法选择出生的孩子呢?从小就不被期待、也不是在爱的盼望下出生下来的孩子呢?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从小在恶劣的环境、稀缺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呢?TA们无法改变自己从起点的命运,那么是否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去介入、去合理地调配、去给予那些孩子哪怕仅有一次的生的希望呢?也许最后教育终究无法改变有些孩子的命运;但是至少!要给那些被迫承受惨淡命运的孩子们一次公平的改变机会吧?!无论是逆袭还是原样,至少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应该尽可能地去努力创造一个对所有孩子都相对公平的环境呢?

我在那个视频下留下了下面的英语评论之后,有一位国际学校的毕业生可能是有点不满我的评论,也许我听上去像是在批判这个国际学校。这完全不是我的本意。我觉得在视频里展现的那个学校和里面的孩子都很出色优秀。但是当你在一个体系里是获益而不自知的一方时,你也许根本不会考虑到在体系之外,那些被迫接受规则的人;你更不太可能会有动力去更改现有体系里的规则、或者赞同放弃这个体系,因为那势必会消极地影响到你自身的利益。但有时,身为既得的利益者,是否更应该去思考这个体系是否与时俱进得公平与否?如果你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你是否思考过该如何去普及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该如何去改变现有的许多困难让更多的孩子能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有什么可行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举措和政策来逐步改进?。。。等等这些时常需要自省和深思的问题。 Should education be commercialized? Shoul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be made equal and available to all class? Should education be free from certain political oppression and simply enjoy the freedom of speech that gives birth to and flourishes diversity? The sad reality is education has become such an expensive privilege to the elite club. In the bubble that was specifically curated for the upper class, the entrance has once again become unattainable to the rest. Education has now become a tool to drive up the gap between various classes, and separating the bubble from the rest of the local society. I hop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vision and mentality can and should be made accessible to all students. At least everyone deserves an equal chance to be exposed in the beginning, how they will develop later on is a different story. When you are personally profiting from the system, you would have very few incentives to change the current rules. But is this fair at all? Will this ever get changed and how? That's when govt comes into play. One of the vital objectives of all schools should be to focus on teaching children the ability to love, to be compassionate, kind, responsible, sensible, hard working, and courageous, not only to our own kind but also to those with opposing views and ideologies. Schools should function as a sanctuary to fill in the gaps for children who can't reconcile or suffer from their childhood traumas because no parents are perfect at all times. We are all damaged goods, more or less. But very few of us have the courage to truly face the traumas buried deep in our mind, until one day we started a relationship or met someone, then we realized we have lots of issues to deal with. I agree tha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a far-reaching vision that few can compete. No doubt, it has provided with its students a cutting-edge skillset and mindset to excel in life. But should education be made free and accessible to all is a constant debate. Are the school entrance requirements fair, just and equal? Educators should often self reflect and challenge themselves on these critical questions. When you are gaining in the system and enjoying all the benefits, it is often very hard to put yourself in the shoes of those who are not part of the system, let alone changing the system itself. But is this really fair and just? How can it be improved? How can all go above and beyond to bett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for all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Have we really tried? Has the school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ing gap of different classes? ... The list of questions and actions to do go on and on ... In all, I am a big believer in that diversity and freedom are two keys in exploring and stimulating the brilliance in our mind.


【S5E4】

这一集说到Stand-Up Comedy,联系吐槽大会最新一季的前几集,我就有很多话想说,但是话到口中酝酿了半天还是压下去了,懂的人我自然不用说,不懂的人说了心里只会不爽。就说一点我很看不惯的,为什么吐槽吐槽,吐槽到最后就只能围绕在参赛的嘉宾身上吐槽,还在别人的私人感情生活上和为人性格上吐槽,为了吐槽而不惜拿别人的伤口做文章,被做文章的那些人还必须欢笑着鼓掌和叫好,底下的大学生们还在声援?这是一个什么世界?既缺失做人的格调,又干涩苦味得毫无灵魂。每一个上台表演的Stand-Up Comedian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比如Joe Wong在美国的风格就是吐槽自己作为第一代新移民的心酸被嘲讽和对一个新世界的新奇观感。他的段子幽默,而且是需要稍微转一个小弯的幽默,会让台下的观众自然而然地笑,笑后还会去回味和反思。吐槽大会前几届比如House和思文的段子都非常幽默,幽默到让人感到心酸。比如,House在说自己作为银行teller如何进入暗房点票子的故事,他不需要刻意地表演,因为那曾经就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对未从事过那个行业的陌生人,那自然是好笑的;但是对那些曾和他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能读懂那笑声背后作为一个新人菜鸟的诸多心酸和必须忍耐的不易。比如,思文吐槽并对比自己和以前工作单位同事的工作状态,既可笑又可悲。工作时间不好好工作,还有资格去批评一个认真工作的人。一个人的笑话是否是恶意诋毁别人、是否在竭尽全力地用伤害别人的方式去取悦别人的,一个理性又富有同理的人,应该是可以分辨得清的吧。而为什么吐槽大会到最后只能在几个嘉宾身上和那些已经被媒体炒烂的私人新闻做文章,其根本原因你应该懂的吧?就比如为什么如今的偶像剧市场大多只能泛滥那些毫无逻辑可言的恋爱剧,其根本原因你应该懂的吧?


"Judge" Wackner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他60多岁了,照理应该是一个乖乖听话,拿着退休金,安静度日的人。不,他偏不。他有那么多的热情和理念。他理想中的court是“A court is defined by the justice it administers, not by the ceremony it displays”。他好学,他思考,他倾听,他行动。他开了一个mock court的目的不为钱,不为利,不为名,不为权,就像他自己说的 not for gains, and better than a court,这和收取高价费用的law schools and lawyers简直天差地别。他就是看到了美国现有司法体系里的injustice,那些急需调解却等不了太久的cases,所以他自己出资、招募人才、征集建议。他被告知要等待,不知要等待多久,于是他就自己想办法去融入、去参观、去学习。在E4中,对他角色塑造印象最深的三个点:

1. 他让出庭的人穿上滑稽的服饰,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作为陪审团成员的普通人极有可能会有的、那些无法控制的因为自身背景、经历、学识、人种、性别、political beliefs等等所造成的偏见。不过,我觉得仍然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的口音而造成陪审团的偏见。并且服饰太过惹人注目,极有可能转移有些人的注意力,从而忽略对testimony的吸收和理解。

2. 他在选取第一个陪审团成员的时候,问他知不知道国歌的歌词。对方几乎是秒回,毫不犹豫地说知道。于是Wackner让他当场献唱,但是他唱到第二句开头时就忘词了,于是Wackner立马让他走人。为什么?因为他不真诚也不诚实,不是一个会对自己说话负责的人。一个对如此简单的问题都尚且不能认真对待、并不对自己所说之话负责的人,你怎么能放心把攸关一个陌生人/公司/entity命运的事交由他来审判呢?

选取第二个陪审团成员的时候,同样问她知不知道国歌的歌词。对方说不知道。之后他问了另一个问题,对方也说不知道,但是却表明了一个自己的喜好。于是Wackner表达了与她相反立场的喜好,随后问她在知道了他的喜好后,会不会改变她的喜好?她说不会。她被入选了,为什么?因为第一,她诚实。国歌的歌词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虽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点丢脸,不过她不在乎,她依旧不顾及自己颜面地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答案。其次,她不会因为一个"Judge"(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其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遂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说明她有主见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个在压力之下就会屈服于他人意见,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服从和盲从,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操控而带走节奏的人。Wackner selects jury的准则已经十分明确了,truthful and unyielding.

3. 在辩方的律师提出了一个biased的观点之后,Wackner反对并提示让jury忽视刚才发生的。这是律师惯用的伎俩。我们都知道一般人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立马消除记忆,忘掉刚刚才发生的事情和说过的话的。而Wackner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大家其实都知道的规则,所以作为惩罚,他让在场所有人看了律师half naked的照片,意思就是让律师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但是这在正式的court上是绝不可能、也是绝不会被允许出现的。


我们会觉得玩笑insulting,很多时候也反映了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心底最介意什么,我们就会越看重什么。Remember, insulting is a two-way street. 如果被insulted的人内心根本不在乎,那个人本身就根本不会觉得这个言行是一个insult,所以也就无法成就那个想要insult的人其内心的目的。

Liz最后那个关于HR的笑话是一个开放式的笑话: "How many human resources people does it take to screw in a lightbulb?" 这个笑话的答案有很多。你可以说 None because HR is used to working in the dark. 或者 Uncertain as it might take forever for it to get approved. 或者 whatever you say that's funny and makes sense。这个笑话的含义就是在讽刺HR是最繁文缛节,最讲究各种面子工程,却无法做出任何具体实质贡献的一群人,并且效率低下,设置各种障碍阻碍lightbulbs (new ideas)的推行。

无论是《The Good Wife》还是《The Good Fight》,每一集的信息量都非常巨大,并且都是经常以一种非常chaotic的方式多线条同时展开(这和此剧的片头曲相呼应。熟悉塔罗牌 Taro Cards的人应该会知道Death (Destroy) doesn't mean death, it means rebirth。有时你必须,不得不destroy or end something (e.g. a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 to give way to new encounters and energy),往往让人无所适从却又兴致满满,因为你想要知道在如此错综复杂和毫无头绪的高压情况下那些强人们是如何去解决的。剧中大量的现世反讽和大信息的律法知识,还有尽可能地展现不同律师的个人风貌,如果真的要分析,可能几天几夜都写不完。

在见识过一部高质的、用心的良心好剧之后,你的眼界自然就会不一样。那些毫无营养与格调、或对你拓宽思维和见识毫无帮助的、那些催你什么都不要去思考就只要想着去恋爱去结婚去生孩的剧,你觉得还有观看的必要吗?那些剧的制作方不应该付流量明星钱,反而应该把钱付给观看了的观众,因为你们的剧浪费了观众宝贵的时间。


【S5E5】

为什么Kurt拒绝说出任何相关信息?

因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仅仅凭靠一张像素很低的侧面照,在没有充足且完备证据的情况下,他是不会把自己的猜想随意曝露出来的。因为他知道他话语的分量,一旦话出了他的口,他就没有任何的控制和制约了。他一旦开口,就会引来更多尖锐且有导向性的问题。如果他一直避而不答,就会引来更多的怀疑和猜忌。他一旦开口,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彻底影响和左右一个人余生的命运。所以,他坚持保持沉默。他也因为他的沉默而陷入两难的窘境。

【体系】

你曾经或依旧身处在一个体系之中吗?你相信你所处的那个体系是公正的吗?你进入那个体系的手段是公正的吗?你认为那个体系所采取的筛选和仲裁手段是公正的吗?你认为那个体系中所有的规章细则都是公正的吗?如果有一天这个体系强迫你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你会怎么办?

作为内心有正义感,并且为人正直的Kurt来说,沉默反而被体系利用,从而把清白的描绘成有罪的。这算是对正直人群的惩罚和讽刺吗?这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正直的人是不可能战胜那些诡计和手段的吗?正直的人也许真的没有胜算,因为你坦荡且没有隐藏、因为你内里和外在都是通透的、因为一切都被人看得明明白白的。

“Judge” Wackner在E6还是不得不服从权利阶级制定的体系规则。而最终他亲手创建的体系,随着资本的流入虽然变得掷地有声,但同时也存在着被侵蚀的各种弊端。这难道是一个必然而绝望的周而复始吗?


【S5E6】

还有 Nigga

Joan Ruth Bader Ginsburg

Diane在梦中与她的偶像对话了,美国首位犹太裔的女性大法官(Associate Justice of the Supreme Court),继Sandra Day O'Connor之后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这位女性法官在为平权(Gender Equality)和女性权益(Women's Rights)上做出过各种贡献,具体的就不介绍了。她本身的经历作为一位女性、一名母亲来说确实是十分励志的。

剧中的这段台词虽不长,但却总结了她一生中的几个巨大挑战 - " All my life, I was told to step aside. I was in law school. I had a baby. And I was told I should step aside so that a man could take my position. I was told to step aside when Jimmy Carter appointed me to the Court of Appeals. And the same with the Supreme Court. Here is the thing. Don't step aside because someone wants you to. Don't step aside for politics. Men are always asking women to step aside so a man can go first. Can you still do something for women? Then do it. Don't step aside. Whatever it takes, don't step aside. " 不要因为旁人的想法和说辞而影响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能做的,然后去积极地争取。如果你坚信你的选择,那么就不要轻易地动摇和放弃。 这一段片末的台词是一段内心的和解。我们每个人注定了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想法作风。因为不同,所以注定了会有不解和疑惑,会有矛盾和冲突。但同时,不同的思想碰撞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之后要固步自封、还是修缮求进,就是我们不同的人生之路了。"I know what I can do, but I don't know what my replacement would do. What you know is always better than what might happen. ... Well, I didn't agree agree on anything with Scalia (不是她的丈夫,是她的同事也是好友 Late Associate Justice of Supreme Court Antonin Scalia, died in 2016). But I liked him. He made me laugh. We violently disagreed on abortion and school prayer. He was a nightmare on everything. He was a nightmare on diversity. Well, it's ... he's funny. He made me laugh. He teased me (on political stuff), and I teased him. Life is too short to fight over everything. You like what you like."

【Fracking / Hydraulic Fracturing / 水力裂解 】

As per BBC, "Fracking is the process of drilling down into the earth before a high-pressure water mixture is directed at the rock to release the gas inside. Water, sand and chemicals are injected into the rock at high pressure which allows the gas to flow out to the head of the well. "

简单地说,Fracking就是通过向地底下2,500-3,000米深处的页岩油气层,注入混杂有水和化学制品的液体,导致页岩破碎释放天然气和石油。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能相对低廉地开采天然气能源,如此能有巨大的收益,能使能源价格更加亲民,并且也能增加周边地区的就业机会。这项技术不可估测的危险在于,会有污染清洁地下水的可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且混合化学成分的水资源将不可再循环利用,造成水污染。有改变地下地质结构的可能,可能会引发地 震等自然灾害。在获取天然气和石油的过程中,各种温室效应气体也不能完全避免地渗入空气中,加速温室效应。而且天然气并不是干净的能源,所以当所有的天然气都挖掘完毕后,这项技术的后遗症和潜在危险会由谁来承担呢?

【NRA =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大体上来说,gun的分类有两种:1. Hand Gun - including revolvers and pistols 2. Long Gun - including shotguns and rifles

As per Wiki, "NRA is a g u n rights advocacy group based in the US. Founded to advance rifle marksmanship, the modern NRA continues to teach firearm safety and competency. The organization also publishes several magazines and sponsors competitive marksmanship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NRA, it had nearly 5 million members as of December 2018, though that figure has not been independently confirmed." 这个组织的初衷纯粹是为了精湛 skill in shooting。但三六九等的人多了之后,就会出现各类的杂音。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颗平和的心,纯粹怀抱着科研的心态去钻研和精湛自己的Qiang技的。而最终当extreme political advaocates, extreme nationalists 等等怀有各种偏激心态的人加入和左右之后,就会出现各类的动荡。

Pro/Anti-Gun, Pro Life vs. Pro Choice等等,这些都是美 大 选 中经常会出现的辩论议题。你对这些事物的看法呢?你选择哪一边呢?如果你的家人与好友与你的想法截然不同,那会影响你们之间的情谊与关系吗?

如果是Abortion的议题,我个人支持注重女性权益的 Pro Choice. Pro Choice并不代表着Anti Life. Pro Choice是给了女性更多的一个选择。我不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带着祝福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相信两面性,有被期待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就有被厌弃的无法选择从而被迫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不是每一位女性都有想当母亲的强烈愿望、彻底觉悟、和充沛母性的。如果一个女孩是被诱J或强J从而诞下生命,女性体内本能对孩子另一半基因的排斥,就算会被强大的母爱压制,对于女性和孩子而言,我都不认为是公平的存在,反而可能是痛苦的起源。赋予女性慎重的生育选择权,也是对生命的担当和负责。但是,没有一项政策是能万能地囊括所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政策总是会被疏漏、滥用、利用、钻空子。所以,没有任何的政策、体制等,是会在任何时候都完美周全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主题都是可以正反辩论的原因。


【散想】

有时父母和孩子,就和 政 府 与 国 民 一样。你希望你的孩子有条理地质疑你、反驳你吗?还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永远地听从你、遵循你?你希望用 民 主 自由 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吗?还是不希望有任何的反对和不服从?作为父母的你,难道不认为,理性的“叛逆”也许正是你教育方式的成功吗?


 2 ) 从第五季开始的个人感想与分集短评,以及对全剧过往的揣摩(更新到第一集)

众所周知,美剧比较喜欢边写边拍,因此在构思一部美剧的剧情走向时,除了要观察观众的反应,可能还得考虑到更多的外部因素。比如演员的突发情况,或者公司的运营问题。放在《傲骨之战》里,因主创金式夫妇的存在,则另有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不可忽视,即政治的时态。在此我会尝试以个人的视角去推测本剧从开播以来各种风格转变的成因。

《傲骨之战》作为一部衍生剧,诞生的初衷显然是为了继承《傲骨贤妻》的剧作类型,在律政和女权两个主题上继续开展创作。但本剧在开播之后,现实世界围绕着以上两个主题发生了以米兔运动和川普之乱为首的一系列事件,令社会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以善于思辨和追踪时政而闻名的傲骨创作团队,自然不肯无动于衷,转而调整了剧本大纲,金式夫妇更是火力全开,燃起了汹涌的左翼之魂,将本剧的基调彻底放在了反川上面,使其变得更像是一部讽刺剧,抱怨有余,却显得有些失去理智。

不过我还是很能理解这份激进的,毕竟我们都要承认,从本剧开播时的2017年算起,自由主义在全世界都遭遇了挫折,影响了整整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全球化趋势,才不过几年,就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在自由派看来,从前能支撑住《傲骨贤妻》思辨性的政治平衡氛围当下已不复存在,那么如果还要照着原来的老路子拍戏的话,只会显得这部剧很虚伪,更重要的是,它一定不会好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从第二季开始,本剧的女权主题逐渐被弱化了,三女主的结构故事线不是被砍就是被改,最终导致了卢卡的游移和米亚的离开,作为管理决策者的阿德里安戏份开始加强,并引入了STR劳瑞,来作为一种更切身的强权力量出现。另一方面,律政主题也遭遇了现实的重创,川普给司法界带来的改变令许多议题都失去了辩论的空间。那么,身处这样一个新闻比电视剧还要狗血的社会局势中,一部被挤压了话语空间的律政剧要如何破局呢,我们惊喜地发现,金式夫妇竟然选择拥抱了魔幻现实主义——它竟然变成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时事律政剧!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本剧在我的心目中彻底封了神。

而时过境迁,正当新推出的618备忘录故事线开始渐入佳境时,新冠爆发了,剧组的停摆使这部分剧情过了期——左派们自己可能都不敢相信川普竟然真的败了选。在政治上重归冷静后,本剧之前的魔幻现实主义与阴谋论笔触再次变得不合时宜起来,于是到了第五季,编剧用了一整集的篇幅对剧情进行了切割,618备忘录无须再提了,阿德里安要离开,STR劳瑞降低了存在感,甚至卢卡也可以处置掉了,为了给重新强化的女权三女主结构让位。因此个人认为,第五季其实到了第二集才应该算作是新的开始,而从第二集开始,本剧也算是正式从它的“川普时期”迈入了“后川普时期”——一切仿佛重归了正轨,但又有许多甩不掉的烂摊子要收拾。这些摊子很有可能都要归戴安去处置,用来承接她在三女主框架中一贯的定位——一个捍卫者。

接下来我相信,只要经历过第五季的调整,观众们就又可以看到一个“傲骨贤妻”式的《傲骨之战》了,当然前提是他美利坚的政治时态能够保持稳定。而于我个人而言,在领教过第四季创作团队炫技式的风格呈现后,看着它回归本质多少也会感到有些无聊。好在看过第二集后,发觉金式夫妇似乎并不打算彻底放弃魔幻现实主义,那么在目前这样一个尚不需要太多讽刺与批判的剧内外环境下,他们要如何驾驭此种风格呢,这很值得学习。接下来如果有空的话,我会尝试写一下分集评论,希望能坚持下来。

以下为分集评论。


第一集

如前文所言,第一集作为一种中途结局,以“伪前情提要”的方式收尾了很多旧的剧情线,正式开始了本剧的“后川普时期”。剧迷们都知道,美剧历史上不乏许多因现实巨变而导致的剧本修改,但在巨变的程度和处理的方法上,我认为本集的水准鲜有它者能与之匹敌。因为它将“时事”这一无法由编剧控制的天然桥段恰到好处地安在了本剧的空白处,使其发挥了完美的承上启下作用。以饰演阿德里安的德尔罗伊为例,这名演员的离开本在第四季开拍伊始便已确定,从之前的剧情来看,编剧应该是打算让他以投身政界的方式离开,理由是民主党需要一个新的少数族裔面孔来对抗共和党,而到了“后川普时期”,现实世界里贺锦丽的登场使前面的理由变得脆弱起来,于是编剧转而捡起了BLM事件,使其作为新的契机给阿德里安安排了新的前程。但我们会发现,BLM事件在这个新剧情设定上的位置竟然是严丝合缝的,这种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巧合,甚至呈现出了一种宿命的质感。须知本剧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指出阿德里安的律所是以起诉警方暴力执法而起家的,而在本剧最渴求给这个角色一个新动机的当口,BLM就这么恰到好处地出现了,阿德里安在民主党基地的怒吼无论是从角色还是从他本人而言,都显得十分理所应当。我觉得这种看似的宿命,也许就是属于黑人群体的一种无奈吧,当一些事件总是频繁在发生,你就很难说那是意外或偶然,而更该说是一种不幸。

另外,如果我们假设德尔罗伊并不打算离开傲骨剧组,那么BLM还会出现在新的剧本里吗。以金式夫妇的脾气,我认为他们肯定是不会放手的,傲骨系列的一个特色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政治大事件,我们甚至都可以说,这部剧的开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目的,用于推广左派们的部分主张,这也很符合本剧的金主CBS新闻网的政治光谱。而像BLM这么大的事情,即便阿德里安的剧中经历可以与之完美契合,他也并没什么机会在剧中展现出左派们对这一事件的深度看法,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面对这欲言而又难言的处境,本剧再一次施展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魔法,通过调查员杰的幻觉,摆出了几种各有渊源的思潮,试图去给现实里的问题一个对策。可这现实的问题又哪是那么好解决的,目测杰这个角色将会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承担这一责任,成为一种悬而未决的思想的化身。

也正是因为本剧对“蹭热度”存在需求,所以即便现实世界里发生了一些暂时和傲骨剧情没太大联系的新闻,傲骨的编剧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将之代入进去。在第一集中,这个新闻就是金斯伯格法官,编剧愣是在节奏密集的第一集里给戴安安排了一个完整而短暂的枪支控制故事线——连大人物彭博都出场应援了——用于引出金斯伯格的离世。不得不说,金斯伯格才是左派们在2020年最大的挫败,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也是进步派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最大的挫败了,它能够使川普之乱在美国司法界的影响持续整整一个世代。当戴安在卫生间里崩溃地说,她后半辈子都要和一个保守型法庭打交道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喜欢这部剧的同行都能切身体会到那种绝望吧,陆游的那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心境也无过于此了。

话题再返回到“后川普时代”,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傲骨创作团队当下所面临的处境,是一切仿佛重归了正轨,但又有许多甩不掉的烂摊子要收拾。因此他们目前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修复好曾经被削弱的“正轨”——女权主题故事线。三女主架构将会被重新建立,所确立的三个主角,戴安将继续承担起“捍卫者”的定位,梅丽萨会取代已然功成名就的卢卡,转职成为实习律师助理,负责“成长”的命题,利兹则作为律所的老大,负责“生存”或“平衡”——不过在看了第二集之后,这个三女主架构的修复似乎又不是那么首要了,我会在后面的集数里讲到有关的看法和猜测。

 3 ) Dawk App太应景了

S5E6,哈哈哈哈,像极了我司的Slack app

只不过slack 我们强迫实名,不可以匿名发布消息

另,大爱这部剧的原因也是,紧贴实事,十分紧凑又inspiring,着实为职场女性提供了很多精神指引。

Diana无助失落时半夜惊醒看到沙发上一个若有若无的身影,仿佛RBG……

那一幕,i’m so touched又伤感

 4 ) 看完S5E01,一如既往的尖锐幽默,好评。

第一集就能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高度浓缩概括疫情期间本剧主人公所的所有经历和律所的走向,囊括了现实律政世界的重点事件:RBG大法官去世;Biden当选。傲骨之战和傲骨贤妻最大不同就是此系列和政治息息相关。这部剧有很多舞台剧常用的人物独白和表演,个人觉得张力很强。虽然是在讨论严肃现实但编剧总是能加入很多犀利又幽默的情节,每一个人物甚至大反派都刻画的无比饱满可爱。剧里的两大女主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亦敌亦友的关系,由于肤色立场不同,既有职场上的女性互相扶持,又各打算盘各自为营,也是人物发展很精彩的一点,同时也很写实。Diane这个角色本来从傲骨贤妻开始就刻意刻画成理想型的”Liberal Champion of women’s success”(Wikipedia),这本来就是一种戏剧表达,现实中当然不存在完美的代表,但正如The Good Fight剧名一样,Diane这个人物是作为一种inspiration来存在的,是希望借她的角色给现实照进光。

最后很可惜Lucca的演员Cush Jumbo要离开了。从傲骨贤妻开始就是我一直很喜欢的角色。Adrian也要离开。第一集对演员离开的处理也很人性化很暖。Lucca演员本身就是英国人,她要去伦敦给大富婆朋友工作了,拿着$130万年薪;)

Adrian则是回到美国南部继续自己的理想。

再最后就是超级可爱的片尾。

期待预告里很多人物的回归:超级无敌可爱的红发Elsbeth Tascioni(我的最爱);贱贱的又可爱无敌又爱作对的FBI探员……依稀记得还有好几个法官也要回归,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them so much!

最后,这部剧不是面向所有观众的,它本身一开始就来自非常Liberal的CBS(老年台)(Bushi),所以玻璃心以及那些措辞认知里只有白左/极右的无知网友还是别看了。对律政剧无感不太了解美国法律以及现实冲突的人也不适合看这部剧。

当然喜欢的人比如我,非常感谢非常享受Kings夫妻从傲骨贤妻一直以来的创作陪伴。鼓励了我很多低谷时光。

欢迎意见一致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讨论。意见不同不用发表别来做ETC谢谢。

五星献给永恒的The Good Fight.

第一次写长评献给S5E01,后疫情时代世界逐步恢复终于等到它的回归!

 5 ) 自由不值得

这几天一直在看傲骨之战,从S01一直到S05,像是迅速地过了一遍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史,又最终得以将目光投向后特朗普时期的各种PTSD患者们,看着他们久未消退的迷茫和狂热。 第一季,特朗普刚刚上任,剧中的她们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会是怎样的梦魇,偶尔随意地怼一怼,但还称不上痛恨。 所以,律政剧,律政剧,这一季还是偏向于律,以严谨的法庭辩论、有趣且尖锐的社会议题拷问着观众的立场,并且以一场庞氏骗局作为主线,围绕Maia与Diane展开关于情感和人性的讨论,穿插Lucca的爱情作为调剂,间或听Marrisa和Jay拌拌嘴讲讲笑话,整体观感还算轻松,也难怪有人说是爽剧。 当时的我感慨,每集最后案情的正义反转,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爽点”,而被我视作一剂强心针,信念的底兜,一种呼唤,“不这样拍我可能把自己气死也把观众气死”的自觉。 往好了说就是,对于正义与法律的最后一缕迷信。 第一季让我看到的,是一束光。 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成分越来越多,政治讨论越来越尖锐。火焰,无论以愤怒还是疯狂作为燃料,愈演愈烈。 第二季中,编剧尚且未将目光彻底锁定在政治上,而依然趋向于聚焦社会矛盾,但开始追究深层原因,也更加犀利地呈现了混乱丑恶的现状,“Kill all lawyers”. 第二季用毒品对Diane进行拷问。于是我们看到她历经劫难,也亲身体验疯狂,终于找到了一条明路,维护自己一方小天地的理智。 当下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和她只能说是一模一样。不理解,不接受,不关心。每天睡得昏昏沉沉,精神状态和她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既然痛苦感同身受,她走出“灵魂的长夜”的过程,也势必向观众传达黎明的问候。 这也是第二季成为我心中全系列最佳的原因,它找到了律和政之间的平衡,它是足够自洽的,它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太有说服力。 但即便第二季展现的已经是人间地狱,美国的社会问题却并未止步于此。 第三季开始全力着手处理“病因”,一切意识形态讨论的源头,或者说最主要的战场——政治,更确切地说,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斗,中期大选和下一次总统选举。 其实,必须承认的是,除了Diane以外的角色是从第三季才开始丰满的,或者说,他们从第三季才开始走向堕落,也正因堕落而丰满。 他们的原则不再是法律与公正,也不再彻底地偏向理想主义或实用主义中的一边,而成为矛盾的中间态,开始有了更多的利益考量,也开始利用各种身份政治为自己增加筹码。黑人,女性,党派,都成为可利用的“优势”。 然而,除了Diane因为完整的思维转变过程,而保有她的人物弧光,其他人物的形象更多是受损的,像是突然开了窍。 而且,就单一的社会议题发表有建设性的意见,算是不难,但当我们开始讨论意识形态,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彼此勾连乱成一团,标准、范围乃至于底线通通缺失。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有人能把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美国两党争执的任何一个核心问题厘清楚辩明白,美国社会自然就不会动荡至此。 于是,从S03开始的每一集,编剧都更像是在完成自我说服,关于以暴制暴、用敌人的肮脏手段制裁他们是否可行,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是否应该做些原则上的妥协,在白人律师薪资方面要不要遵循市场规律……我觉得编剧夫妇自己立场都不坚定,在剧中也就常常没头没尾,只有毫无意义的争吵,并无任何令人信服的结论乃至没有思维上的启发。 尤其当剧中一个又一个人物选择以暴制暴,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后说上一大通自圆其说的屁话,我感到可悲。 并不因为剧集质量,相反,虽然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剧集质量始终很高,尤其在人物塑造和矛盾刻画,毕竟它本来就在讨论全美国都没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要求它给出答案实在是强人所难。 我感到可悲,是因为那个看起来已经过去,但从未过去的时代。正如第四季第一集所说,由谁当政改变不了什么,只是一种烂和另一种烂。 这也是我觉得第五季质量回升的原因。 其实度过第三季之后,显然编剧冷静了下来,也对当时的局势有了更透彻,但也因此更绝望和极端的认知,不再偏袒向任何一方。只是依然没找到答案,而且似乎趋向于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便决定只是摆出问题,展现矛盾,而不再站队。 所以第五季看起来“公平”了许多。正如那些“赦免”人们开玩笑罪责的卡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逃不掉。Diane作为冠名合伙人的抗争也直接将女性问题和种族问题对立。 但是,最终,这季传递给我的是更深层的无力感。如果和Diane、Julius一起工作了那么久,他们还能以匿名为护盾,说着那些刻薄而恶毒的话,那么,言论自由带给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联系到本季中诉Chumhum案对230号法案的挑战,渗透在每一集中的对防疫措施的天然抗拒,我甚至觉得这一季就是在说,他们不值得自由。 可能自由就是美国的原罪吧。

但是我们甚至看不到这样一部直戳自己痛点的剧集。

只能说这个世界烂透了,不管是哪。

自由和秩序仿佛是一个二元论。

 6 ) 傲骨之战,后特朗普时代的社会实验

作者:hzcneo(豆瓣同号

这个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疯狂的?大概是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输掉志在必得的总统争夺战的那一天。对于所有自诩的进步派人士来说,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当选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这个偏执而疯狂的男人用着自负且具有破坏性的谎言撬动了社会的根基,把整个国家带入了一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四年的时间里,一切都变了。价值观在崩塌,信仰被抛弃,到处是废墟的残骸,在一片狼藉中等待着被重建。

当然并不是没有反抗的声音。作为左派大本营的好莱坞在过去的四年中无数次地表明了自己斗争到底的决心。无论是借古讽今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7)还是指桑骂槐的《科米的规则》(The Comey Rule),乃至是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在金球奖上长篇大论的发言都在表达着鲜明的态度:特朗普必须立刻滚蛋!而在这些所有的作品之中,《傲骨之战》(The Good Fight)的立场无疑是最激进的。它从不掩饰自己对总统的厌恶,甚至直接在台词中直白地说道:“特朗普是个白痴!”

《傲骨之战》第五季

正如剧名中最直白的那层解读,《傲骨之战》不是形式主义的意识形态站队,而是一场关于生死存亡的战斗。作为曾经颇具口碑的《贤妻傲骨》(The Good Wife)的衍生剧,它抛弃了前作中那种处变不惊的基调,而是转变成了一种怒气冲冲的争辩。它对当下的所有社会议题发起挑战,并把问题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归咎到特朗普身上。

在特朗普当政的日子里这是最为便捷有效的办法,塑造一个敌人,培养一种情绪,然后发动一场舆论战争。对于它的受众(通常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精英和民主党人士),《傲骨之战》是偶像的发声器,是话事人挥舞的旗帜,无数次在黑暗之中带来了注射鸡血的快感。可是在经历了魔幻的2020年,当又一次的总统选举在鸡飞狗跳的闹剧中落幕之后,《傲骨之战》却发现自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敌人消失了,问题依然还在。回不去的往日和支离破碎的现实正在形成越来越大的落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一地鸡毛,最新一季的《傲骨之战》收敛了自己的锋芒,而把审视的态度重新搬到了桌面上。它在开篇就用了整整一集的时间回顾了过去一年之中发生的所有重大的社会事件,从新冠疫情的暴发到弗洛伊德死亡引发的暴动,从毫无逻辑的总统大选再到1月16日国会山的闹剧。这并不是在帮助观众们回忆过往,而更像是在残忍地揭开伤疤。在个体的视角下,每一个事件所带来的冲击不再是如同新闻影像那般虚无缥缈,而是变成了感同身受的苦楚。

《傲骨之战》第五季

作为一部律政题材的剧集,《傲骨之战》本该通过一个个或现实或虚构的案件表达自己的立场。这种模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共同的价值观下,现有的司法体系和舆论现实必须是健全合理且受到所有人的认同。然而今天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特朗普的上台让认同变成了奢望。如果司法体系已经被冲击得千疮百孔,那么所有法庭上的辩论只会成为鸡同鸭讲的泼妇骂街。

面对问题提出一个想象中的解决方案永远是虚构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左派创作者的传统和职业道德。于是一个有趣且讽刺的核心事件被引入到了新一季的故事中。在混乱不堪的旧法庭旁边,一个名为9 3/4的全新法庭诞生了。它位于一家普通复印店的仓库之中,法官则是复印店的普通工作人员。

很显然,9 3/4法庭这个怪异的名字来源于《哈利·波特》中的9 3/4车站,代表着魔法世界的入口。衍生到《傲骨之战》中,9 3/4法庭则化身为了某种理想主义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已经对现实世界的旧秩序感到失望透顶,并不愿意再去相信那些繁琐的程序和毫无逻辑可言的名词争论。与其还在旧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彻底抛弃过往创造一种新的秩序。

这样的情节设置与其说是有着理想主义的情怀,不如说是厌倦了现实中种种不堪之后的痛定思痛。在经历四年声嘶力竭的谩骂之后,《傲骨之战》的主创们终于从狂热之中清醒了过来。他们认识到了特朗普的上台并不是一切的原因,而是结果。崩坏和分裂的种子其实早就已经埋下,并在体系的阴暗角落中生根发芽。奥巴马当政时期无限推行的政治正确并非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它在激进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崩离析。

《傲骨之战》第五季

一旦拥有了冷静的反思视角,重新审视的空间也再度出现。这恰恰是本季《傲骨之战》力求达到的目标,用不带预设立场的观点去看待当下美国的社会现实。脱口秀表演中的笑话是否应该完全禁止冒犯他人的元素;一个以黑人为主的律师事务所内是否应许有一位白人担当合伙人的角色;政治正确是否被过度滥用,成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和新时代的文字狱。如果在特朗普时代这些议题因为共同的敌人被束之高阁,那么现在是好好讨论它们的时候了。

是的,没有人会否认问题就在眼前。可是正视问题是一回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另一回事。在新的9 3/4法庭成立之后,解决问题的过程颇有着某种喜剧的特质。特立独行的法官大人抛弃了所有荒唐的法律条文,而是依靠更荒唐的摇滚歌曲歌词来进行是非判断。为了保证陪审团没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被告和原告都必须穿上滑稽的动物皮套。电视和网络直播记录着法庭上发生的一切,计分板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伴随着即兴演奏的音乐被写上得分。最后的裁定不管结果如何,原告和被告都必须紧握着对方的双手说:“我尊重且爱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疯狂的法庭。但讽刺的是,在肆无忌惮地捧腹大笑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起到了作用。整个9 3/4法庭不过是一个悲伤的玩笑,处处都透露出无奈的叹息和对现实的嘲讽。和9 3/4法庭相比,真实的世界才更加莫名其妙。为什么一个打印店的普通员工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就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裁决?为什么一位老师只因为说了一个有争议的单词就被否定之前所有的成绩?为什么曾经引以为豪的制度会让一个小人拥有最高的权力?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上到处都充斥着攻击和谩骂?膨胀的自我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自以为是的傲慢才是新的时代精神。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力,坏消息也是每个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力。

《傲骨之战》第五季

《傲骨之战》并没有想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不是一部电视剧集能够做到的,也不是应该去做的。它用了戏谑的方式展现了事实的真相,然后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用玩笑嘲讽玩笑,用疯狂对抗疯狂。

每一件事都有代价,疯狂也是如此。本季的末尾,神奇的9 3/4法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一场关于南伊利诺伊州独立的案件中,遭遇失败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们愤怒地将法院变成了废墟。这是1月16日国会山事件地重演。失去了理智的人们呼喊着口号,挥舞着国旗,欺辱着同胞,践踏着国家。等到怒火消退,剩下的依然是一片狼藉。

同时更多类似的个人法庭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被建立起来。它们遵循着各自不同的准则,以及居民自治的理念。未来会变得更好么?没人知道。在后特朗普时代这依然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并艰难地在分裂中寻求着共识。

 短评

卢卡走了,和朋友们说再见比她当年离开科林伤心多了,能看出演员对离开剧组的不舍得是真情流露。第七集,电视台把戴安和栗子扯成一对笑死我啦。第八集,新看点,假法庭啥时候倒台,投资法庭的老头年纪挺大,编剧哪天就让他呜呼了也说不定。第十集,关掉一个假法庭,千千万万假法庭站起来,疯狂从来没有尽头

7分钟前
  • funny
  • 推荐

网飞的那部不是Death to 2020,这季TGF的ep1才是。

11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Diane能和政见不合的人做伴侣,RBG能和政见不合的人做朋友,我估计我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因为最早那条短评已被删除,连一条短评都容不下的人,我没办法与之交往。

16分钟前
  • Lanita
  • 力荐

第二集太高光了!! 一出乌托邦式的Crazy court戏码看似荒谬实际却在探讨法律的本质和美国司法体制的弊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Court can be anywhere only if people believe in law.

18分钟前
  • Binz
  • 力荐

也好想有人和我说:“我想要你,130万,做我的CFO。”(当然我啥也不会干)(2021.10.28看完更新:这季信息量好大,中间也有点混乱。黛安是这部剧里很理想主义的一个角色,结果这季来了一个比她更理想主义的瓦克纳,本以为会看到他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看到黛安离开社会规则和法律条框之后能走得多远,但实际黛安甚至都没走出这些,她无比信奉秩序,没有看到黛安和瓦克纳更多的对手戏实属可惜,而一直要讨论的女性主义和种族问题很尴尬,和这季要讨论的问题格格不入。最后,很喜欢爱兰歌娜那句:"build!",是fight的另一种表达

21分钟前
  • 阿比盖饭
  • 力荐

当我觉得home court如此可笑的时候,却发现如今的网络上它又是无处不在。

2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6.24/短评里说最后一季的别信,我特意搜了,还没出续订/取消的消息。 7.21 /已续订第六季

30分钟前
  • 纪念.Paradise
  • 力荐

RBG走了,还好我们还有戴安

34分钟前
  • 孤狼
  • 力荐

一如既往的高能!马尔克斯和耶稣,真的是史上最豪华的客串阵容吧哈哈哈哈

38分钟前
  • 不疯狂星期三
  • 力荐

律政剧律政剧,别说律师了,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职业可以和政治分得开。这也是我这么爱傲骨之战的原因:她绝不是孤立的律师剧,不是让人去了解律师每日工作,在法庭上如何唇枪舌战,而是尝试把这个世界/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案子的形式,将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的观点/行动展现出来(只能说编剧/导演展现得好与坏,但这种用心和努力绝对不应该被贬低)。政治/社会事件的“介入”,固然会冲淡其法庭较量的篇幅——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法律”事件。而且我非常讨厌别人用“政治正确”去形容它。如果一部剧想要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不同肤色的人群、不同党派立场的拥护者、不同性向的朋友融合在一部剧中,且努力给予它们一种尊重态度和平等氛围,就要被人批评是“政治正确”的话,那他们所谓的不标榜“政治正确”的剧是什么样的?

41分钟前
  • 苦海慈航-
  • 力荐

短短一集精彩概括了了这一年的大事,两位常驻的离开让人难过

43分钟前
  • hytina
  • 力荐

没有哪部剧可以紧跟实事的前提下还能做到这么有爱节奏还这么好。追了五季看完最后一集了,真是不舍啊。

45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力荐

九又四分之三法庭这个设定绝了。

49分钟前
  • 皐月-satsuki
  • 力荐

在川普卸任之后这剧也变得更好看了。

50分钟前
  • 口袋_肥力士
  • 推荐

其实追到第五季就发现最大的遗憾是卢卡没有真正的成长起来,前期埋了那么多线,后期却给了她一个出走的结局,实不能解。

53分钟前
  • 喵爷。
  • 推荐

越来越类似一种“专栏电视剧”,人物情节跟时下发生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与其说是一种叙事模式,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介入现实的方法。

57分钟前
  • 还行

一如既往,所向披靡。

59分钟前
  • LADarwinci
  • 力荐

第一集让我第一次看剧看出了一种美国老家的感觉,just glad to see everyone after all this shit

1小时前
  • 椰树牌椰汁
  • 力荐

哈哈哈哈,我和戴安一样,也是喜欢随时随地算命的无神论者

1小时前
  • 美欧前沿
  • 力荐

这一季水准太高了。在这个讼棍国家,程序在毁掉正义。身份政治正在毁掉美国。网络用种种垃圾喂养民众,越极端越挑动情绪的内容越赚钱。等待后面的精彩。。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