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之爱1972

爱情片法国1972

主演:贝尔纳·维尔莱,祖祖,Françoise Verley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2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3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4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5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6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3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4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5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6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7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8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19午后之爱197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5 20:45

详细剧情

  本片是埃里克·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弗雷德里克(贝尔纳·维尔莱 Bernard Verley饰)在经过了前五集的犹豫之后,终于跨进了婚姻的城门。此时的弗雷德里克已与妻子海伦娜(弗朗索瓦丝·韦尔莱 Françoise Verley饰)过着幸福的小资生活。弗雷德里 克在法国巴黎一家小公司上班,海伦娜则是一名工作稳定的教师。海伦娜一直期待着他们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弗雷德里克却不安于现状。每到下午时分,就是他幻想和其他女性缠绵的时刻,即使他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一日,他的旧情人克洛伊(祖祖 Zouzou饰)出现了。两人以老朋友身份见面聊天,然而面对克洛伊的诱惑,弗雷德里克动心了。 由国际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执导的影片《午后之爱》,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作,包括《面包店的女孩》、《苏姗娜的故事》、《慕德家一夜》、《女收藏家》、《克莱尔的膝盖》和《午后之爱》,此系列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长篇影评

 1 ) 侯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当我看到恋人们的时候,我想他们和他们的将来,多于想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所以我爱城市,人们出现然后消失,你看不到他们老去,让巴黎的街道如此迷人的是,女人频繁且稍纵即逝的出现,我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再见到她们,有她们在就够了,冷漠,对其魅力的自信,乐于在我身上测试它的效果……但这没有让我疏远海琳,完全没有,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一些她的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的时候,我拥抱了所有女人。”

即使之前看过侯麦的电影,但《午后之爱》的前二十分钟还是让我觉得惊讶了。如此高质量的文本,肆意的内心独白,已婚男性长篇累牍的自我安慰和辩论,典雅又带着嘲解的意味。我本能地感慨,这样的文字即使放在小说中,也不会被埋没,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电影,正是基于他的同名短篇小说集。在翻阅小说和欣赏电影的过程,我不断感受到侯麦的电影和小说有着出人意料的连通性,仿佛文字和图像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可以直接翻译的,这无疑赋予了他的电影独特的艺术气质。

有一本通俗的哲学小品,《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谈到了东西方哲学的根基。它说东方哲学是基于一种超验的感悟,往往是在思维和语言之前的,目击道存的。而西方则是建立于逻辑之中,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严密地逻辑体系中一环扣一环地推向远方,被类比为摩托车维修艺术。侯麦对爱情的探索完全脱胎于后者,我们常常戏说,侯麦的电影里是没有人做爱的,所有的暧昧无非是触碰一下膝盖,或者一个明亮的接吻。因为侯麦企图摆脱掉所有这些可能困住感官的东西,去用精密,典雅的语言和思考去触碰爱情的本质。

在电影《慕德家的一夜》似乎玩笑似的围绕着一个笛卡尔的命题展开,“如果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很大,会获得一些收益,失败的概率极其微小,但代价是无穷,那么这件事就不该去做,因为它的数学期望仍是负方向的无穷。”电影的男主人公路易斯爱上了一个路上偶遇的年轻女子,但还没有获得任何与她的联系,中途,路易斯被朋友介绍,来到了离异的女性慕德家中留宿,一晚上,慕德都在企图诱惑路易斯。路易斯的处境就是,也许他能在慕德那里获得爱和慰藉,但这不是他最幻想的东西,而这件事的代价,是有可能失去他所幻想的年轻女子。整个夜晚沉浸在一种朦胧的暧昧之中,看似是一男一女无所不尽的闲聊,折射出的是路易斯的挣扎和自我辩论,最后路易斯是抵抗住了诱惑,和他一见钟情的女子再度重逢。只是爱情本身太过轻盈了,这份挣扎在侯麦优雅的文本中看上去似乎是不痛不痒的,其实,欲望的暗流涌动早就被消解在这些看上去小资的对话之中了。《午后之爱》亦如此,关于婚后之痒,我们在文艺史看过了太多太多的版本,有些或许站在爱之解放一头,有的或许站在清规戒律一头,无论是伍迪艾伦这样的电影大师,还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电视剧,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这个故事无非是两种结局,无论是那一种,其过程都让你感到无比疲惫和混乱。但是侯麦仍做到了一种骨子里高贵的安静,费雷德面对克洛伊每天下午的造访,他的确动心了,但这份动心,仍只存在于绵密的语言之中,当一个男人说了太多的话,我们似乎就能看出这是他的欲望和禁锢在打架。在最后一刻,面对克洛伊的裸体,弗雷德选择偷偷逃走。或许这部电影,可以被当作是侯麦最接近混乱和放纵的一次,可最后,我们还是触摸到了那份安静的底色,其原因就是只有侯麦能做到仿佛用手轻轻拨开了爱的外衣,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一些她的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的时候,我拥抱了所有女人。”这份痒是虚无的,是不可能被填满的,它的结局只有一种,像西西弗一样在以为得到的时候再一次觉得不满,而打破这个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逃出这个问题本身。在语言背后,这一份解决方案的内核和禅宗公案又如此的类似,我们幸福地看到,东西方哲学最终还是殊途同归了。

以旁白和内心独白去推动的电影出奇地难拍,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空洞的俗套之中,被认为导演无法用镜头完成情节的推进,故而用独白去填补。而侯麦是不怕这种诟病的,小说型电影就是在探索文本呈现和电影呈现的边境,很多时候,图像是无法精准地描绘一个人的想法的,于是侯麦毫无顾忌地把小说式写作直接放进电影中。这就需要文本本身拥有极高的水准,而镜头本身也拥有极高的配合度。在独白过程,侯麦常常把镜头交给了街道,和他布置的内景,那些书架和墙上的绘画,构成了侯麦典雅的美学结构,我很愿意把这些空镜当作是侯麦的禅意。只有氤氲在这种安静的和谐之中,我们才能静静地跟上台词的脚步,去审视爱情,诚然,激情是爱的一部分,但在今天,我们仍不应该被肉体和商品的欲望支配,成为盲目的动物,总这一点上,看看侯麦对我们有点好处。

 2 )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之作,在这六部或长或短的作品中,侯麦精妙地剖析了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心理,其微妙与力度为影坛少有。

所谓“道德故事”,即影片牵涉到的关于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等反常的恋爱行为,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种两性关系的探讨却并不沉重,反而显得幽默又意蕴盎然,这不仅仅得之于侯麦将游戏的成分纳入两性关系之中,也在于同时借由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侯麦的观察视角不是客观的,观众知道的并不比角色多,反而角色的自我评判在不断地增加观众的认知。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侯麦并没有站在故事外进行观察,反而是消灭观察者,让角色自己去看、自己去说。而这个在六部作品中至始至终存在的评析声音就是男性自身。

所以,它们有极强烈的带入感。对于一个男性观众,六部电影犹如六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他的那一张长满胡须的脸面,也照进了隐秘的不可察觉的内心。就我个人来看,每一部都有令我惴惴不安之感,有时候被剖析到隐秘之处,往往油然而生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

最让我的两块肩胛骨有颤动之感的是《苏珊娜的故事》,两个男人在相互角力、追求苏珊娜的过程中,却不想最后通通不幸地成为备胎。指出的一点是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极其相似,让我恍然间以为生活又一次模仿了艺术。

此外,还有在《在穆德家的一夜》中,侯麦点出的男人的道德困境在于恋爱关系确定之前而不是之后,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个观点。一个男人的勾搭之术在成功一个之后,便会永世使用,这也说明了为何婚外情并不会受到自我道德上的批评。在《克莱尔的膝盖》,男主正是在婚姻确定之后展开“征服”活动的,对未成年女性的勾搭,如劳拉这种送上门来的角色自然是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在遇到不理不睬的克莱尔之后,男主才真正启发起了征服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编缀谎言来获得触摸克莱尔膝盖的机会。而到最后在女小说家的视角下展开的事情真相则狠狠地射了这位颇有点自以为是的男性角色一箭。侯麦正是在恋爱中掺进了游戏的成分,构建三角关系,才使得如“洛丽塔”之类的反常爱情逃离道德的审判。

对于婚后男性心理,举两个例子。而在《午后之爱》中,跨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将所有的女性幻想成妻子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是他们逃离道德束缚的方式。他们虽然因此可以去到处沾花惹草,但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而这位男性的悲剧在于虽然约束了自我没有被诱惑而出轨,但却不得不面对妻子已然出轨的事实,他甚至没法把这一点给揭露出来,这位中产阶级的虚伪之士只能带着这种伤痛将婚姻继续下去。此点同样也是《在穆德家的一夜》结尾出现,当丈夫可以将妻子的往事揭露出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倘若他要继续维系住这段婚姻,这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闭上了一只眼睛,并编撰出一个谎言对妻子说“她是我最后一段恋情”以安慰她(这就等同于在暗下对她说”婚前你有外遇,我也有过,咱们扯平了,不用受良心自责,我们继续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与普鲁斯特在《女囚》中阐发的命题相类似,侯麦在几部作品中也点出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猎物越难得到,就越会激发起他的欲望,典型例子是《克莱尔的膝盖》中的克莱尔与劳拉形成的鲜明对比,前者正是因为“占有”(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困难度远比后者来着强烈,才激发起男主征服的欲望(去网球场,编谎言等等行为)。而在《午后的爱情》中,情人一次次地来到男主的办公室,就变换掉装束,从发型到穿着,甚至还有谈吐方式,这都是为增加勾引成功率下的筹码。以一种加强陌生感的方式,并间以一次次的消失、放鸽子,不定时的出现不断地将男主勾引到手。

六部作品,六面男性自我映射的镜子,必将永存。

 3 ) 撩拨你的不是欲望,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男主角弗德里克坐在午后的咖啡厅里,望着来来往往的穿大衣的穿貂皮的牵着小狗的、神色落寞的匆促苍白的高傲孤独的女人们走来走去,幻想着和她们之中的每一个发生一段艳情的对话时,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婚外情就像时刻表的那列车一样,将会准时抵达他空洞无聊的生活。

这是侯麦的道德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男人经过了重重道德的考验,终于抵达婚姻。像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他的婚姻美满而又乏味,就像他的妻子一样,有着端庄的面容和平板的身材。

弗德里克有自己的事业(一个小公司),有一个拥有体面而固定职业的妻子(中学教师),还有两个新生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看来,他的生活美满,而且他必须维持这种与他的地位相称的美满。所以,当那个走过许多国家、换过许多情人的克洛伊大大咧咧地冲进他的美满生活时,他断然地拒绝了。他对他的妻子说,这是一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还是保持安全的距离为佳”。

他漫不经心、不无排斥地与克洛伊周旋,开始时只不过是多一个调情的对象,就像他与办公室里的那些美女们一样,只不过“能更深入一些”。但是克洛伊那满不在乎的风情和富有挑逗意味的奔放热情却一点点让他陷入更深一层的矛盾。

“我们晚上见面。”

“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

当克洛伊提出在晚上约会的提议时,他再一次断然地拒绝了。在他的心里,与克洛伊的这种约会只能是午后小休的一个调剂,正如对他平淡的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他喜欢她,享受这种约会,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在他的心里,午后和晚上有一条界限,午后就像是婚姻里这种暧昧的灰色地带,而晚上就是那个桃色但危险的界外。所以,每次关键时刻他就像唐僧一样,对克洛伊说“我爱我的妻子”——他是自己的那只孙猴子,每次都得给自己念咒语。

只要你纵容和放任,生活这头野马总会带你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去,何况克洛伊是一个浪漫的、无所顾忌的女人。她总是穿着颜色鲜亮的衣服,她可以和不爱的男人上床,也可以抛弃爱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她服从于自己的欲望和任性。这样的女人是富有刺激的,所以弗德里克渐渐地迷上了她;但是这样的女人也是危险的,因为她最终会提出要求。

影片在描述这种“你进我退”的探戈一般的婚外情时,是如此地细腻。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明显。在服装店里,她露出黑色的内衣和隐约可见的裸体,弗德里克抚摸了她,放弃了;在她租的公寓里,弗德里克抚摸着她的裸背,镜头在这里喘息了一会儿,他又谈起他的妻子,放弃了;在她的浴室里,她让他为她擦身,他欲脱下套头衫却想起了他的儿子,他最终逃走了,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情欲是最终的挑逗,但是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的并不真的是情欲,而是他平淡乏味的生活。片中不只一次地作出暗示。影片刚开始就是弗德里克的自述:“自从结婚之后,所有的女人对我而言都显得充满魅力”。当他为克洛伊挑选衣服时,他说,我妻子认为我不是一个服从于肉欲的人。所以,并不是克洛伊的肉体有多么地完美,而是这一块新鲜的肉体吸引了她,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她却不再渴望了。在这里,肉欲不再只是肉欲,而是城内和城外两种生活的象征。围城之内的生活已经如此乏味,让他兴趣索然,也对妻子的身体不再渴望;围城之外却是如此鲜活。撩拨他的不是欲望,而是平淡乏味的、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生活,是他必须维持的“美满”生活。

是啊,婚姻是这样无趣,生活不过是在商场里挑选婴儿床,要么就是在朋友的酒会上带着笑容茫然四顾,所以婚外的恋情才显得那么富有刺激。听她讲那些发生在异国的狂野的爱情故事,看她在服装店的试衣间里脱下裙子露出性感的内衣,在小卧室的斜阳里娇娆地趴在你膝盖上,在浴室里带着芬芳雨露的脸亲吻着你……这是所有男人都会感到心驰荡漾的轨道外的绮丽风景。

这不是男主角一个人面临的道德困惑,是所有已婚男人的。就像他的合伙人所说,他总是不带妻子出席宴会,好能和陌生的美丽女子搭讪。他们都在寻求婚姻之外那些美丽而富有吸引力却又不用负责任的调情。

所以,男主角并不特别猥琐卑劣,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得肯定男主角那脆弱但未失防的道德。他总是被诱惑,他总是拥抱诱惑,他总是可能犯错误,但他总是最后没犯错误。当诱惑打扮得那么完美时,他还能扛住跑回家说:“午后令我不安。”要知道,他面临的那个诱惑可是免责的,因为女朋友说,他不用为私生子负责,也不用为她负责。

侯麦在电影里只用极简的人物和剧情,这种专注力再配合大量的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男主角不说:“我很矛盾。”他只是抚摸着克洛伊的裸背,喃喃地说:“我爱我的妻子。”然后我们就知道了,他很矛盾。在这里,文本不是伍迪艾伦式的知识分子式的喃喃自语,也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让人物成为他自身。

 4 ) 格子衬衫与高领毛衣

一个说自己只爱穿高领毛衣的男人,转头在销售小姐的高超销售技巧下买了格子衬衫。 我尝试从服装的方面来看这部电影,如果把男主钟爱的高领毛衣理解为他平常的家庭生活,那格子衬衫就是一种意外。男主的格子衬衫就像是道岔,男主所希望的“双重生活”就像暂时并行的轨道。 男主第一次穿格子衬衫时,是被说服购入了新的衣服,以及给自己的妻子展示了这种新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第二次穿格子衬衫时,克洛依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男主与克洛依的感情之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男主不再被动地接受克洛依的感情,正如他说:“工作使我,让我急于见到你。”第三次穿格子衬衫时,男主抚上克洛依的身体。此前,男主曾经试探的问过克洛依是否愿意过双重生活?克洛依说“不可能。”但,可能是男主让克洛依一直以来的求职得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可能是他们的感情的突进。克洛伊邀请男主从精神到肉体,彻底过上双重生活。 男主送来一盆绿植,或许想与克洛依过上双重生活,但他在镜子前脱毛衣时突然惊醒,他想起了曾经在家中也将毛领套头上逗弄小孩。家庭,稳定,平淡的幸福,让他逃跑了。 我觉得男主最后的选择或者说所有的选择都是因为孤独,最后也不是逃向道德,是逃向希望不孤独的自己。

 5 ) 在人性的悬崖边上凝视

这电影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会重复我的观点

当然,对侯麦的期望一直都是坚定的

所谓出轨

以前的技术落后,铺了路轨车才能跑起来。当然,它也只能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不然就翻车。只是现在生存环境变宽容了,轨道也会保留下来,只是在通往目标的路上选择更多了

实际上,两个孤独的人天然的是很容易靠近,大概都是很容易从心理上融入对方的语境;而两个爱热闹的人怎么都不容易相处,总有不一样的兴奋点让场面尴尬

婚姻中的爱情如果首先是“应该”的话,那还是婚姻的社会现实性迫使的。婚姻中的男女双方都各自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和责任,通常也明白体谅对方的难处,太过熟悉,对方的很多事情不喻自明,同时也不希望把自身承受的压力转嫁给对方,所以会慢慢变得沉默相向,此时即便是弥漫的妒忌也是一种幸运,妒忌不是因为在乎吗?那它至少证明了一种亲密的示好

而跟另一个孤独的人聊天,往往会产生一种依赖的幻觉,既出于人类天然的同情心,也是孤独人群隐藏了的认同感,即便从理性上也不会认为那是必须的或者有帮助的。跟喝酒类似,酒后的滔滔不绝,可以借着酒气的挥发达致虚妄的兴奋

爱是一种自由,与婚姻家庭 责任都无关,但不能变成怜悯和施舍,这是克洛伊对爱情的先决;问题也在于此,她太想当然的自我了;

弗雷德里克呢,经历对过往成功经验肯定后的挫折(以貌取人),人理所当然的陷入信仰缺失。此时神秘感,即对未知的渴望会压倒生活的疲惫感而让人恢复对自我信念的追逐,无论何时,人都不会放弃对存在感的追逐,除非到了死亡和意志丧失的边缘

距离产生美,千真万确。女人不可能爱一个对她了如指掌的男人,那样太缺乏安全感;男人也不会一直迷恋一个他熟悉不过的女人,因为那样他就会迷失在男性野性本能的存在证明里

总觉得转折源自对家庭对婚姻的承诺,欲望本身是不是有点不充分?列车出轨的可能有N多,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刹那的偶然选择,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之轻,不能重复的事情没有意义,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只是对人性怀有深深的同情,在这里只能衷心的祝福侯麦的这个交代,过于理性的经历往往的虚幻感更强烈,人性可以经得起再三的试探吗?

婚姻的无力感往往不是人生各种大小偶然性可追溯的,而是婚姻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婚姻对自由的限制,能不能首先去理解自由对婚姻的限制?可能很多人会忽略了,世上只要两个事情互相关联,就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样对另一样有影响

中国因为缺少了对青少年两性关系的教育,所以很多人在青春期的后期凭法律的名义泄洪,冷静的经历认知的缺失造成了往后几十年的不断的纠结

读书确实是可以排解孤独,更能排解孤独的是有人和你一起读书,一起咀嚼

另外,我现在才明白了下午茶的布尔乔亚特征

侯麦电影的一个特点,往往你去追寻片中每一个细节的意义,那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他的叙事风格犹如潺潺流水自成江河,跟着感觉走往往能回归自然

但是此片有两个隐喻片段非常精彩值得一提:弗雷德里克自以为错开的吃饭时间,给一位不起眼的朋友戳穿了“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电影名字“午后”的强调意义;

他坚持要的套头毛衣还是给能说会道的售货员改成了衬衣,巧的是最后还是套头毛衣暂时挽救了他的婚姻

 6 ) 前现代的与现代的爱情

居然先看了六个道德故事最后一部。 女主的美貌和魅力我几乎无法get,甚至在我的审美体系里觉得丑,但这和评价电影的艺术性没有关系,开始思考婚姻是否是一种反人类操作大概有两年历史了吧,美好的爱存在但也短暂,长久的爱和婚姻里面一般须加入些佐料,比如道德约束,比如契约精神,这全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 男主最后疯也似得跑回家急切地向妻子表白,这在我看来不算什么好兆头,因为他已经历数次挣扎,将他送回家的未必是爱情,克洛伊将这些看得透彻,但也未免活得太随便而无意义(导致她自杀念头强盛)。 理性非人本能当然具有很强的脆弱性,有些人将它培养得强大,还有些人有更浪漫的意志。一生反复地爱上同一个人而不是同样地爱很多个人据说是最浪漫的,其实也是最勇敢的。(穿插中国爱情)喜欢韩三明找到麻幺妹时两人的对话,坐在码头,穿世上所能有的最朴素衣物,无数春风夏雨吹打过的脸。问,你现在的老公对你好不好?你比以前黑多了,你现在好吗?我对你那么好你都要跑。这是最令我动情的地方,他们基本没有经历恋爱而直接进入婚姻,不知道romance是什么,也不会道白说十六年来我很想你。在三明的眼里,碰上了这个女人那就爱她一辈子,这有什么难的,流浪就流浪,走钢丝也在所不辞。 激情的力量比起理性更短暂也更强大,不然怎会有连续两次世界大战。在爱情这里,我更喜欢反复爱上同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是燃烧或是深流静水哪一种形态都好。所以候麦的回答在爱情的框架里并不高明,无奈人就是拍的道德故事。。 另外提示大家我文字里的矛盾,如果我们说资产阶级的虚伪表现在这部男主在享有与情人蠢蠢欲动的午后时光时一再强调他爱妻子,那么韩三明寻找幺妹为什么是在十六年后?中间这些年他去了哪里。(最好的猜想是幺妹当年是被收买而后被警方解救走的,出于这个,三明才在多年后摆脱包袱走上寻妻路。是这样吧?)

 7 ) 盐与胡椒

-----------------------------------1.Aug.2017

这是埃里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中的最后一部,关于一个已婚男人的午后臆想,絮叨叨讲述他一段撩拨至极的婚外艳遇,细腻描绘了他在面对这场桃色诱惑时的内心波动。

男主角弗雷德里克,和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与矜持和相当的犹疑与虚软。以普世角度看,他的妻子漂亮又温顺,他的工作体面又合适,他的生活美满又乏味。

在某个工作日下午,他坐在咖啡馆偷闲,脑子里闪过散步时与他擦肩而过的女人们,并颇有哲理性地总结道:“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一些她的美。她是美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而眼下,经过窗前的这些女人,冷漠的、仓促的、踌躇的、忙碌的、有人陪伴的、孤单的,他幻想其实他拥有她们全部,脖子上戴着的装置能消磨别人的自由意志,这些女人是最好的试验品。她们在弗雷德里克的想象中各有各的脾气,但最终都拜倒在他的套头衫下。只有一个匆忙的小姑娘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反问他,“我干嘛跟你走?你回答不了,是吧?”

克洛伊的出现是意料之外的遇见。这个女人和妻子不同,她是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是个“需要保持安全距离”的女人。弗雷德里克全无排斥且漫不经心地应对,开始只当是和办公室那些美女一样的调情对象,又因为旧日相识,故而“能更深入一些”。长期旅行、恋爱的经历,让克洛伊自带某种辛辣气质。她可一不可再的浪漫使自觉生活无趣的弗雷德里克难以自持。

但当克洛伊提出想在晚上约会时,弗雷德里克说:“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她始终只是他午后的小憩,是他平淡婚姻生活的调味。在他始终摇摆也始终未越雷池的道德设定里,午后与夜晚不仅是日夜的差别,也是围城内外的区别。克洛伊就像他之前被店员劝说买下的一件法兰绒衬衫,新鲜漂亮,妻子海琳则是他常年不变的套头衫,穿腻了同一款样式总得换换。而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赤裸,弗雷德里克进两步退一步的踟蹰。终于在只差临门一脚时,他脱套头衫的动作让自己忽然想起了尚在襁褓的儿子。理智战胜了情欲,于是他抛下情人,落荒而逃。

正像弗雷德里克的合伙人说的,他不带妻子赴宴,才好和陌生美人搭讪。他们都被幸福枯燥的婚姻生活束缚,所以总是期待平淡之外的极富吸引力且无需负责任的调情。这里的他们不仅指这些已婚男人,同样包括了已婚女人。

片中前后的台词细节若有似无地暗示着弗雷德里克的妻子海琳其实不过是他的镜子。在弗雷德里克拒绝情人返家的午后,她的情绪崩溃提醒了观众海琳在镜头以外的私生活,她可能反倒是没能拒绝掉诱惑的那个。他安慰她亲吻她,一切回归如旧。

一如开篇处,习惯避开寻常就餐时间的弗雷德里克,坐在咖啡馆里享受着和世俗保持疏离的优越感。他偶然路过的朋友对他说:“这样的人不只你一个……你以为你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短评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侯麦台词最好的一部。

4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三位主演的长相气质并不讨喜,但依然是个精彩的故事。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忠贞的约束,它是一种感性的坚持,信者得救。

7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bjiff2020#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欣赏一场法式午后之爱,把“出轨”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也真没谁了,候麦再次以冷静疏离的眼光审视中产阶级寡味的婚姻生活,略带讽刺又异常可爱。午后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异想天开的已婚男人却幻想着另外一种生活,比如借助神奇液体(丘比特之箭or费洛蒙?)让自己人见人爱,与无数巴黎美女邂逅陷入爱河。可等到真有那么一个完美“小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犹豫不决且退缩了,最后在“小三”刺激之下,他反而鼓起勇气忏悔表白,从而加深了与妻子的情感……爱让现代人迷惑,而男人真是让人费解的矛盾生物呢。ps,不妨追问下,夫妻之间精神出轨而肉体未出轨究竟算不算“出轨”呢?

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重新想了一下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乐于与克洛伊相处、说爱她,可是一直不愿意改变她贫困的生存处境,而我在看的过程中竟然代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认为他的行为很正确。侯麦用同情的方式,揭露了爱本身的懦弱与残酷。

10分钟前
  • 明鑫
  • 还行

3.5. 第六个没有得逞的感情因所谓的道德挑战而搁置。Maud、Françoise、Haydée、Aurora、Laura、Claire 都登场了。2020.12.13 午后三点大银幕看午后之爱。咦原来Bernard Verley和Françoise Verley现实中也是夫妻呀。最后的道德挑战,也在城市人潮中沦为笑话,没有一件衣服不好看,没有一个女人不好看。

1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真相就是男人抵挡住诱惑没有出轨却只能面对妻子已经出轨的事实,在结尾狠狠地摆了一笔。注意两点细节:1.外遇发生在妻子怀孕期间,2.情人的每一次出现都改变着装束(发型、衣着),与呆滞的妻子(狐狸样)形成对照。而诱惑的不断变奏无不诠释着普鲁斯特在《女囚》中点出的命题:越难得到越会激发欲望

1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喜欢男人的一点点克制,和女人的一点点放荡。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克莱尔的膝盖》之后,侯麦还能拍出什么呢?他的道德悬疑曾经只是女人柳暗花明的陷阱,这如今在他炉火纯青、如入化境的隐身术中渺无影踪。他还能给我们惊喜吗?侯麦的选择是始料未及的,我们从未在之前的故事里这样不带防备地直视阴谋:主角在序幕中就毫不避讳地幻想与陌生女人的幽会。我们与阴谋捉迷藏,这是希区柯克电影;而当我们在阴谋面前无处躲藏时,这便是库布里克。侯麦拍摄了一部《大开眼戒》的预告片,道德故事的终点、这在道德两级滑动得最为剧烈的电影,却恰恰瓦解了道德,走向了它的反面:欲望。这正是最好的结局,电影违背自己赖以生存的语法,让精巧阁楼轰然倒塌。侯麦一路艰难跋涉到达的终点便是这里:他不再让自己的人物看上去像个衣冠楚楚的罪人,而像个衣冠楚楚、却满怀悲伤的怪物,他竭尽全力守住人的底线,却不可能如愿。

27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侯麦的片色调都特别好看。青色,棕色,乳白,朱红搭配在一起非常舒服和谐。还有喜欢男主一开始的格子衬衫。

3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如巴赫平均律,明线上的复调叙事将男主面对妻子与情人的时刻并置,并隐藏了一条暗线——他理想中的暧昧出轨与现实中的尴尬偷情,一面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式的。圆融的叙事结构少有节奏的错拍,保持冷静的旁观视角,却也令人物少了某种活力。片尾的警醒时刻是寻找出口的必然,但如果没有出口直接跌入洞中呢?洪尚秀接过了这一棒。

3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道德故事系列里我最喜欢这部。不论开头部分的抒情化表达还是后来的热情与理性间的挣扎,都表现得很到位。人心的幽深易变与生活的杂乱失序,在日常秩序的运转之中一览无余。

37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道德故事系列集大成之终篇:人到中年难免危机,已经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了,这问题就好比男主的高领紧身开司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玫瑰呀。“女人如衣服”,侯麦把这句话展现得太好了!

4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独白如诗。猥琐又真实的白日梦,妄图占有所有女人的天然梦想VS.必须忠于婚姻伴侣的道德现实。无法平衡的摇摆,可怜又可悲的止步/逃离,怀中哭泣的妻子……对中产阶级空虚精神状态和婚姻道德的入骨讽刺,Cholé起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逛街爱购物的男主,最讨厌男人穿高领紧身线衫(福柯躺枪)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一种新的婚姻哲学,在婚姻与奇遇之间的选择,暧昧的道德。”很多人说洪尚秀像侯麦,探讨一些中年男子在婚姻中的道德困境。在这一点上,洪倒像一个东方人,而侯麦则严肃克制的多。伍迪艾伦则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美式风格。(高领毛衣像神偷奶爸)

51分钟前
  • Eco
  • 推荐

2017.09.23 「我对自己说,这些过路的美女只是我妻子的美的延伸,她们丰富了她的美,也得到了她的一些美。她是美女的证明,反之亦然。当我拥抱海琳,我拥抱了所有女人。」最后这一句,我老公也曾对我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一句谎言。

56分钟前
  • ᴍ ᴀ я ʟ ᴇ ɴ ᴇ
  • 推荐

一个已婚男人,家庭美满,但无聊的午后总让他想入非非。老朋友的前女友找上门来,于是,他的午后变得多姿多彩。他相信他深爱他的妻子,他相信他能够抵制诱惑。你一定认为他最后出轨了,但是,侯麦却让他逃走了。不过,正如克洛伊所言,她的诱惑也许会让别的女人享受成果——谁知道呢。

58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最后一部。与慕德家一夜 女收藏家 克莱尔之膝同样讲了中年男人在道德与情欲间摇摆不定的故事。电影感的削弱以及生活况味的自然展现无疑是侯麦特色 亦是我最爱他之处 本片依然如此。至此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刷完 最爱克莱尔之膝。

60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力荐

Frederic他老婆也够厉害的,生孩子,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写论文,还时不时会情人 lol Rohmer is so subtle.

1小时前
  • 苗儿
  • 还行

午后处在一种饱暖的状态,好似对妻子的爱无法更近一步(怀孕象征夫妻新的障碍),因此思起淫欲。从序曲开始就可以注意“衣服”这个时刻高亮在场的客体:买衣服体现男主性格;幻想与不同衣服女性约会;保姆和克洛伊都曾脱下衣服;花色和样式各异的衣服(能指)也承载着留恋花丛的所指。套头衫用得好。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我们在与婚姻形式相悖的《午后之爱》里并没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而是看到了一种存在于想象世界里的柏拉图式恋爱。侯麦的道德故事表面上都是关于选择的冲突:选择道德不快乐,选择快乐不道德。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不仅困扰着爱情当中的男男女女,同样也让资产阶级焦虑得不知所措。然而作为一个极富审慎魅力的资产阶级代表,男主角的“选择”却具有强烈的宿命论调。因为在他看来,消除危机获取安全感的前提只有一个:将具体的人抽象化或把欲望概念化。于是他在序言里那些自欺欺人的白日梦便赤裸裸地揭示了自身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可以心甘情愿陪你逛街吃饭买买买,就是不能跟你上床睡觉嘿嘿嘿。究其原因在于男主只想巩固自己作为主人的道德,根本不想因改变而成为奴隶。形而上(资产阶级)的爱情与下半身无缘,这才能保证婚姻秩序(自身地位)的稳定性。

1小时前
  • Mut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