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风尘

爱情片台湾1986

主演:李天禄,辛树芬,王晶文,柯宇纶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恋恋风尘 剧照 NO.1恋恋风尘 剧照 NO.2恋恋风尘 剧照 NO.3恋恋风尘 剧照 NO.4恋恋风尘 剧照 NO.5恋恋风尘 剧照 NO.6恋恋风尘 剧照 NO.13恋恋风尘 剧照 NO.14恋恋风尘 剧照 NO.15恋恋风尘 剧照 NO.16恋恋风尘 剧照 NO.17恋恋风尘 剧照 NO.18恋恋风尘 剧照 NO.19恋恋风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1:14

详细剧情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许,15岁的农村少年阿远(王晶文)放弃学业来台北做事,初尝人生的辛苦,却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一年后,阿远青梅竹马的恋人阿云(辛树芬)也来到台北,了解到现实的台北同阿远信里所描述的,是两个世界。可是困顿的环境并没减少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拥有彼此。  阿远服兵役时,因为有每日抵达的书信,孤身在台北的阿云起初并没感到有多孤独。然而日子久了,遥远恋人的纸上诉情总比不过现实生活中鲜活男孩的低声耳语,加上对未来怀有的恐慌,阿云在阿远退伍前选择了嫁作他人妇。伤心虽有,阿远也只能选择抑压。

 长篇影评

 1 ) 念念不忘

很喜欢影片里的风景,好美好自然,旧式的砖房,长满青苔的楼梯,陈旧的路灯,几棵大树,树下围着大人孩子,孩子追来追去,有宝宝大哭,妈妈泼辣的骂人,男人们喝酒,聊工作,吹牛。老人有愚昧的样子,要守对祖先的诺言,阿远当兵放炮,确实是乡村的样子。

人物生活气息浓厚,阿公,妈妈,爸爸,都像是身边的人,神态语气太亲近。连那些底层的年轻人,痞子样的,读过书的,没有读过书的,还有印象深刻的当兵的指导员,自带符合身份的官家气质,问弟弟几岁了,这是你父亲?点头回应,脚上不时踏几步,太传神。以及阿远工作遇上的老板老板娘,性格不同,但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阿云和阿远的爱情虽然是主线,阿云也很美,羞涩的模样令人心动,但是电影没有陷入爱情最大的恶俗格局里去。爱情失去了,生活还在继续,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引起的淡淡忧伤,最终,会在我们认真生活的过程里,漂成一朵云,一片海浪,一根烟。

 2 ) 和你在一起多美好,就算什么也得不到

終于看了《戀戀風塵》,侯孝賢還是不負盛名的。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賢。這部電影非常不錯,讓我想起自己在農村時的初戀。

看到有影評人分析,說什么倆人的感情已經默契,過了熱烈的階段進入平靜云云,其實,哪有這么復雜?農村孩子的戀愛就是這樣的啊。沒有那么多話,因為實在沒什么好說的。就那么靜靜的呆在一起,就很開心。

這部電影名字非常詩意,影片也配的上這種詩意,雖然,它其實講述了一個不發達地區到正在發展地區打工的故事,一個異地戀,每天寫信女孩兒嫁給郵差的故事。但真的是詩情畫意。我反思了一下,這種詩情畫意主要是因為:人少。

任何情景,人一多就變得亂,浮躁,俗。愛情也變成了蒸騰的欲望。
舉個例子,都是離鄉打工,住出租房,大排檔喝啤酒,想家,打工妹打工仔。這部電影中的場景就非常浪漫,有鄉愁,青梅竹馬。因為那時的工廠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人少,老板也有人情味兒,你再到富士康一看:密密麻麻全是人,而且,都他媽的穿著整齊劃一的廠服!什么浪漫都沒了。

臺灣電影里最美的是風景。然后是人,是古樸民風。雖然這部片子話少的要命,而且全程臺語,我一句也沒聽懂。但仍能共鳴。

吳念真說過這電影就是寫自己,他還說刪掉了一個鏡頭,在他要參軍前一天,二人買了兩年的信封(每日一封)在燈下寫。侯孝賢覺得太過煽情,刪掉了。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一個煽情的地方。就那么平鋪直敘著走完了。唯一讓我心跳稍微加速,是阿云脫下自己衣服給恒春畫的時候:脫下一件白色短袖上衣,里面還有一個白色背心,她大概十七八歲,瘦瘦的胳膊,以及脫衣服時露出的一點點露腰。

城市的孩子可能不理解這種愛情,很多事不說,不是因為默契而不用說,是因為不知道怎么說。只能是行動,眼神,書信,甚至兩人之間的『磁場』傳遞。這種傳遞當然會有偏差。但他們的確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彼此的愛情。比如,阿遠在車站接阿云,摩托車丟,阿遠責怪阿云喝酒,這些都是傳遞的偏差。

但他們后來分手,和這些誤會都沒關系,侯孝賢比較集中的講這個初戀的故事,同時放在一個風土人情的背景中。看似散,其實不散,很專一。別的事不想多談。也沒有浪費鏡頭。分手是為什么?農村女孩兒到城市后成長變心嗎?似乎不是,她只是喜歡上送信的郵差而已。是二人性格差異嗎?異地嗎?都不是。可能只是順乎自然的一個決定,就像她們青梅竹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彼此之間有天然的好感。

侯孝賢很專一的講了這個故事,用鏡頭寫了首詩,獻給故鄉的人,山水,樹木。寫的自然,優美,一點淡淡的憂傷。這種詩情畫意并不是臺灣人獨有的東西,偶爾,在中國電影里也能見到(比如陳凱歌的《孩子王》),但是,中國電影想說的太多,含了太多雜質,就沒有什么單純的美好了。

影片最后,阿遠參軍被派去駐守金門,他們搭救了一艘漁船,救上來一家四口,兩夫婦一個小孩兒,和爺爺。四人木呆呆的坐在山洞里的營房,臺灣兵分別用國語,廣東話和他們聊天,讓他們放心,等聯系上,接他們的船一過來,就會送他們回去的。還熱情的拿來饅頭給他們吃。結果是什么呢?男人木呆呆的提醒小孩兒:饅頭有毒的!

這是什么?這就是中國大陸的對臺教育。臺灣那時也對大陸備戰,但看看這些年輕兵的表現,這就是臺灣的對敵教育。

同樣,對此,侯孝賢并沒有過多著墨,它只是阿遠寫給阿云的信里的一個小故事罷了。

初戀是很美好,現實生活中,阿云叫阿真,在他當兵回來前嫁了人,并迅速的胖成豬一樣。后來偶有聯系,都是管他借錢去搞傳銷。失戀的他,備受打擊,取了筆名念真發表小故事。后來有了新女友,妻子,便在前面加一個吳。就算如此,他太太也還耿耿于懷,每當有電話來找吳念真,太太就沒好氣的說:不在。找吳文欽(吳念真的本名)就會說:他現在不在喔。

 3 ) 精心包裹着的“浑然天成”

两年后重看。原先印象中那种完全不事雕琢的美被重新发现了,《恋恋风尘》的确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作品,但这一大成,首先是由严丝合缝包裹着的。譬如,如果按皮古利的解释“阿远的成长通过三种时间形式呈现出来”这一思路来看,甚至连火车创越隧道的几次明暗变化,也早早在暗示着这一条道路的苦与乐。

严丝合缝当然远远不止于此,镜头设计上,侯孝贤是如何完成贴近东方哲学的含蓄表达的呢?他强调每一幅画面的纵深感,惯于使用大远景去消融戏剧冲突较强烈的内容。并且最有趣的是,他不止一次的让画面的视觉主体和叙事主体错开——两者或互为补充(阿爸的中景镜头,背后是阿妈与医生关于病情的交谈),或是为了留白(通过同龄人的指点,省略了反映阿远第二次归家与家人直接见面的镜头)。一切元素都在描述着它以外的事情,同时借着他者之“口”得以完整,画面因次显得充盈,富于情感联结的生气,而叙述上的故意空缺甚至能成为充盈的一部分。

当然,小津电影美学的影响也相当瞩目。该片最“事雕琢”的是环境音的机械运用,被当作是隔开每个场景所必要的一种刻板印象,也是一种叙事拼贴逻辑的补充,统一的声部不知不觉地补偿了讲好故事所必要的修辞。按这一思路,陈明真的吉他——有如闷热空气中一股清新的风——可以被看作另一形式的“小津式空镜头”,与用于转接的空镜头并行,它们在时空发生转化之际,抓住了时间流过的痕迹。

因此,尽管观感完全不同与初识,我仍然认为,《恋恋风尘》和之后许多侯孝贤电影一样,可以看作是东方美学影像化最巧妙的代表。我也仍能被阿公的每一段表演所感动。后面这一点,或许略懂闽南语、听每一句粗口都倍感亲切也有所加成。

非长评,短评实在写不下去扩容而成。

 4 ) 无情岁月,有情爱恋——《恋恋风尘》影评(电影课作业)

吴念真:我一辈子没有拉过她的手。



Dustinwind,恋恋风尘,风中的尘埃。也许导演侯孝贤是想告诉我们:每一段我们自以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最终都会被岁月证明为风中的一粒微小的尘埃。这是一个何其残忍的事实。

该片由侯孝贤执导,于1987年上映。《恋恋风尘》是吴念真根据亲身经历编写的剧本。其实男主谢文远也就是另一个他自己。电影讲述了青梅竹马的阿远和阿云,因阿远入伍而渐行渐远,最终阿云和他人结婚的故事。这个故事没逃出每个人初恋的结局,可是在这部影片中各种质朴,真实的台湾乡土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台湾,那个年代另一种纯纯的爱恋。


影片的一开始就用了一连串的空镜头,好几分钟的时间,都是黑色和绿色的交织,融合。一列火车在茂绿的树林中奔驰着,隧道和外面的世界忽明忽暗,把人的心也变得时而充实时而空虚。

男女主人公出现,阿远和阿云这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一起长大,一起上学。阿远责问阿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阿云委屈的说自己不会。阿远看起来凶凶的,可是心里是爱着的,阿云看起来弱弱的,可是心里特别依赖阿远。也许从一开始影片就暗示出了这部影片最后让人伤感的结局。因为很多时候性格对于恋人是否最后能到一起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说,为了彼此改变会让一部分恋人最后成为爱人。可是当两个不愿改变的人碰到了一起,等待他们的大概也就是,分道扬镳,仅此而已。

阿远是家中长子,父亲残疾,爷爷年迈,弟弟不懂事,妹妹还小。作为家中的老大自然成了顶梁柱,一片天。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许,阿远放弃学业来台北做事,初尝人生的辛苦,却仍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一年后,阿云也来到台北,了解到现实的台北同阿远信里所描述的,是两个世界。可是困顿的环境并没减少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拥有彼此。可是虽然爱情的憧憬是美好的,可是二人也争吵过,有过误会,有过埋怨,有过难以说出口的吃醋。随着影片故事的进行,虽然我看到二人之间的互相陪伴,阿远对阿云的关心,阿云对阿远的挂念,可是我知道,快了,二人最后一定会分手无疑。不能说阿远是大男子主义,大概是那个年代,爱恋,是一种害羞说出口的东西吧,凶你其实是爱你;柔弱所以需要你保护,可是,你不说,心口不一,没有承诺的感情,又能走多远呢。

阿远服兵役时,因为有每日抵达的书信,孤身在台北的阿云起初并没感到有多孤独。然而日子久了,遥远恋人的纸上诉情总比不过现实生活中鲜活男孩的低声耳语,加上对未来怀有的恐慌,阿云在阿远退伍前选择了嫁作他人妇,跟着陪伴她,给她温柔的讲述外面的世界的邮差在一起了。
<图片3>
<图片4>

阿远写给阿云的信,变成了【查无此人】。身在异地军营中的阿远无力却又焦急,触不到的恋人,得不到的回应。阿云心里应该是害怕和愧疚的吧。彼此陪伴了十多年的时光,本来说好要一起到老得,可是转身,却牵了另一个人的手。可惜,新郎不是他。也许正如阿公所说,缘分,是一切情断情牵的根源吧。面对已经是定局的现实,阿远无力,蜷缩在床上,大声的哭嚎着。彼此有关联的十多年岁月,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人生岁月里在没有一点点交集。
<图片5>

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难以感同身受,原本以为是你要陪我到白头,在那段最纯最青涩没有任何杂念的爱情里,我遇到的是你,奈何时间不对,对的人在这个错的时间,结局也只能是分手,让人唏嘘。初恋,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难以忘怀的事情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女人,他/她教会了你爱,让你成长。可是成长后的你,却用上一段学到的经验,更好的爱下一个人。第一任会不甘,第二任又会不舒服。可是爱情不就是这样子的么。吴念真后来接受访问时,说,他后来看到阿云的原型,那个曾经他在现实生活中爱过的女孩,心想,幸好当初没和她在一起。错过不一定意味着不完美的结局。

他自己在纪实中写道:现在再回头看那一段,真的是青春的沧桑啊。我想每个人如果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心里面记着也不坏,不然白走了这一遭。我一辈子没有拉过她的手。也许青春的爱情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遗憾,可能正是因为有遗憾所以才可以称得上是青春吧。远离职场的勾心斗角,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有的只是一颗单纯的想在一起的心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整个影片中阿云和阿远都没有过亲密的举动。一次牵手,一次拥抱,一个吻都没有。这跟现在打着青春片旗号的青春电影里的狗血堕胎、三角恋情节等等相比,才是真实的还原了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初恋吧。初恋对于每个人来说,大概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有他独自的美好。想爱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有希望却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也许悲剧更能让人记忆深刻,也许是遗憾才更有回忆的韵味。

使这部影片更精彩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同时还有镜头的独特表现手法,开场那用一个70秒的长镜头:一列火车在漆黑的隧道和翠绿的树林中行驶,光线忽明忽暗,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男主人公阿远,以及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阿云正在火车上,从乡村走向台北。这是侯孝贤使用的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交错的光影以及渐增的声响,描写出主人公告别乡村世界,走向大城市那忐忑不安地心理。然后我们再看到现在已经没落的矿村,火车走出茂密的丛林,走进台北。后来,阿远远赴金门当兵,然后,发生兵变,女主角在寂寞和煎熬中等待阿远归来,只有一个邮差每日里给两人寄信,最后,阿云不堪寂寞,嫁给邮差。

电影的结束又用了一个空镜头,男主角阿远退伍返乡,孤零零地巡视着这逐渐陌生起来的乡土里的一切。他走到田里去探望正在照料番薯的阿公,一边听阿公唠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一边看云影在山头掠过,乡土在太阳下云雾蒸腾,微风吹起他的衣襟……

我们可以把《恋恋风尘》当作一部普通的文艺爱情片来看,因为侯孝贤并未增加太多个人的印记。他只是从一个平淡的视角出发,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画面之间的分分合合、人来人往。我们可以看到清纯得如同一汪泉水的女主角,眉目如画,犹如从古典小说里走出来一般。女主角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女演员,可惜她早早就结婚生子退出了演艺圈了。

片中侯孝贤的个人痕迹并不浓重,反而是朱天文与吴念真二人的文学剧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与七十年代以来盛行的台湾乡土文学特点相仿,剧本的文学表达走的基本相近的路线,故事中透着浓厚的台湾乡土气息,很质朴,也很真实,让时代与人性的变迁衍化在山野田间的云淡风清之中,更加彰显了作者自身的感怀与忧郁。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小镇的山、水、树、海等空镜更是散发出传统山水画般的缥缈诗情;将人物、乡土、以及情感组成从容、和谐的景致,充份显示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那般人世与天地推移的眷恋与风情。导演候孝贤更多是以自身平淡而写实的美学风格来挥洒他的电影个性,在悠然而写意的天地下,他更象是一个亲近的旁观者,以平静的眼光注视着画面之间流溢的潮来潮往、人来人去、分分合合、悲悲戚戚„„影片安静地开始,并于安静之间结束,细节之中不见半点煽情成分,纵横之处也不见半点号啕之处。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动人的,令人于不经意间泪流满面。那种感觉就象你于不经意间轻易地拾获多年未曾开启的记忆,无限感怀之后,再于怅然若失之间遗忘。

看《恋恋风尘》的时候一直在想,侯孝贤的电影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代表。他的电影总是被印上青春伤痛的标签,而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却远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我不敢说我对这个特别的台湾导演有多少了解,但我始终觉得在他的电影里,胜过青春更多的,是一种对土地的厚重情感。这种情感在青春的遮掩下往往被人忽略,解读起来也只是风轻云淡而已。没有离过乡的人大抵是不懂的吧。

写到最后更难过就是发现喜欢的女主退隐了。而喜欢的男主去世了。
<图片6>

希望恋恋风尘能被更多人喜欢。也值得被更好的人解读。

 5 ) 恋恋风尘

这种或逃避现实或寄情虚幻或空洞乏味的电影情形,在80年代台湾新电影出现以后开始了变化。在87年发表的由詹宏志策划撰写、众多电影人签名的《台湾电影宣言》中,我们可以明白地听到对另一种电影的呼吁“我们认为,电影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甚至可以是带有反省和历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动!

 6 ) 斜风细雨须归

起了这么个名字真是让人气紧的很。但实在是不晓得该怎么起个名字,就拿一句诗来搪塞了。

《恋恋风尘》据说是吴念真先生的半自传作品。矿村小儿女,青梅竹马地长大,先后到台北打工,互相又惦念帮扶。起先我都未觉得是恋,感觉更像兄妹,直到有一次阿远在酒桌上,醉意微醺地瞧了阿云一眼,才在心里嘀咕: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后来阿远去金门参军,阿云另嫁他人,也似乎没有痛断愁肠。没说阿云为什么一定要嫁人,好象初恋必然有这么个结局似的。

风景、人物、情节都像水墨画,淡淡的,有着一颗驿动的心的同学大概会失望。但其实也很艳,好象纳绪索斯捧起来的洗脸水。艳并不是要像尼可•基德曼那样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也不是硬要露半边锁骨,站在城楼上逗人打架的。

那次酒局后阿远埋怨阿云喝了酒,和阿远同住的一个画画的小哥儿对阿云说:“你这个衣服太素了,我给你画只孔雀在上面吧。”阿云赌气就把白衫子脱下来,只穿一件白色小汗衫,递给小哥儿说,说:“好啊,你拿去画。”阿远在一旁看着生气。呵呵,我看这一段就是很艳的。阿云去跟了裁缝师傅,阿远第一次去看她,师傅说:“她昨天哭了一夜,说你都不来看她。”阿云低头不语。这个时候相会的窗边摆着几筒彩线,湖水蓝的,橙红的,嫩黄的……又柔和又明亮。都是微妙底事,都是少年情怀。还有最后阿云嫁人,化了妆,第一次穿粉红色的衣裳,也是艳的,但别有一种凄哀。

动人的不全是这段无猜,还有让人为之降服的生活。阿公为了哄小弟弟吃饭,把米饭做成一砣小岛状;阿公骂另一个弟弟你这个孩子喝汤把油都捞光啦;阿公坐在门口给瘸了腿的爸爸磨拐杖;阿公送阿远去参军,一路走一路放鞭炮;阿公说照料这些番薯比照料高丽参还累……阿公说的闽南语很好听,他那么瘦,那么老,却是最有活力的人,好象牧歌里朴实辛勤的老汉,永远陪伴土地,永远也不会死。

一点儿不滥情,但也缺少调皮。候孝贤的叙事很有控制。呈现的都是琐碎的细节,但越是琐碎越需要用心安置,越需要在这些琐细背后有强大的主张和精神,否则很容易成无意义的堆砌。戈达尔说美国人擅长讲故事,法国人却不擅长。中国导演会讲故事的显然也不多,经常在某些大片里看见结构性的硬伤。侯孝贤就很好,不走大高潮小高潮的路子,一般的跟你娓娓道来,教人看着不觉得闷,又猜不透他的秘密。要赞一下他为数不少的空镜头,这种留白就象诗歌里的空行,一边儿极好地控制了节奏,一边儿又让情绪和思维拥有得以舒缓、平整的空间。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留白是思辩和幻想力的最高形式。

或许是当年的潮流,这片子里几乎全用的固定镜头,而且用到几乎固执。有好几次我都想帮他把镜头直接摇过去了——他一定要生生地切成另一个。只有在心绪极不平静的时候,比如阿远企图偷摩托车(未遂)一段,才有那么一摇一拉。这也是整个叙事看起来不那么摇曳的原因。我见过最流丽的镜头出现在法斯宾德的电影里,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导演的目光,带点色情意味地反复抚摩着镜头里的每一个物体。候孝贤可能是另一种极致,他与他拍摄的事物保持距离,不过分疏远,也不过分亲昵,一些反复出现的场景,摄象机的位置都没有变过,仿佛说,这个距离就很好,再远了我会看不到,再近一些又会破坏你。这也许也代表了他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音乐很出色。第一次阿远说:“那边放电影呢。”然后看见一张白色幕布涨满了风,然后音乐动人心扉地轻轻响起。这片子音乐用得少,但是很讲究,一点儿也不粗心。

 7 ) 恋恋风尘

文/布宜诺斯

空故纳万境
       在中国台湾电影史上,1986年到来得波澜不惊,甚至显得有点惨淡。年初,美国电影输出协会持续施压,年中,执行了31年的外片配额制度宣布废除,山雨欲来,本土影人倍感生存压力。而在随后的1987年,一群新电影创作者和支持者联名发表“1987台湾电影宣言”,明确表达了对环境的忧虑——“台湾四年来发展出的‘另一种电影’的微薄生机,就在此刻显得奄奄一息了”,与此同时,香港也有人出版《新电影已死》,给曾经轰轰烈烈的梦想增添一抹愁容。其后学者也一向习惯将台湾新电影定位在1982-1986,[恋恋风尘]就是这样诞生在“新电影”的尾巴上。后来,焦雄屏将[恋恋风尘]与同年杨德昌的[恐怖分子]放在一起,认为其“代表了两种电影观的成熟与潜力。这样的电影,是文化上的大丰收,是电影界的荣耀”。1986年,就这样在时光中慢慢被沉淀和评定,正如曾被[恋恋风尘]打动过的人,也都贪恋逝去的时光。

       在决定着手开拍[恋恋风尘]之前,是侯孝贤举棋不定的十一个月,一方面,他的上一部作品[童年往事]备受国外各大奖项青睐,一方面,本土评论界对“新电影”的质疑已经甚嚣尘上,他的手头堆积着不下六部拍片计划,其中[悲情城市]已经进入选角阶段,却因和嘉禾公司未谈拢场地协调而被迫搁浅。幸好吴念真及时贡献出自己的初恋故事,让侯孝贤和朱天文带到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新导演,新电影”影展,征得詹宏志(台湾地区知名作家、出版人及电影人)拍板。于是,让侯孝贤起念拍摄[悲情城市]的《港都夜雨》也被先一步放在阿远为阿雄参军的饯别宴上。

       那时[恋恋风尘]还叫[恋恋风城],吴念真原名吴文钦,正因为对初恋念念不忘,遂将笔名改作“念真”,足见这个故事里灌注的情感多深多浓。而这一份炽热回忆遇上的却是自少女时便能用漠漠的目光洞察世事的朱天文,已经调和掉几分直白的情感,到了侯孝贤手里,更是用镜头化成一片云淡风轻。比如剧本中原有阿远心疼烫伤手却只涂了点酱油的阿云,气恼地替她买药,让阿云念上几次“怎么那么贵”;阿云在阿远服兵役前夕发呆泼洒了粥、又连夜为1096个信封贴上邮票……诸如这般担得起“渲染”二字的桥段,被侯孝贤统统舍去不要,所剩最多宣泄只是阿远想着弟弟信中阿云嫁人的事实,恸哭着锤了几下床板。让吴念真感叹“[恋恋]里很多事情是我自己的深通经验,但他给我出来的是那么清淡的电影,第一次看完我满头大汗,觉得好可惜!不过后来越看越耐看……”

       这份“耐看”放在侯孝贤口述诠释,是“从少男的情怀辐射出来的调子,纯净哀伤,文学的气味会很浓。是诗的。”朱天文早也论断,侯孝贤是个抒情诗人,而非说故事的人。秉承从沈从文处得来的“冷眼看生死”视角,其中又有“最大的宽容与深沉的悲伤”,[恋恋风尘]在甚至在拍摄中都在用摄影机最大限度地观察和捕捉生活,而非刻意排演什么。片中饰演阿公的李天禄老人(即[戏梦人生]所纪录的布袋戏大师)是首次拍戏,侯导既不让他背台词,也不去切分镜头,于是,他一场场浑然天成的“唠叨”,足以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暖意,成了影片最鲜活的部分。至于阿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干伊三妹”,却是老人家不愿无故无礼问候别人母亲,自行发明的,吴念真解释道“因为李天禄觉得,一般人应该没有那么多妹妹吧”——骂人也要如此温柔敦厚,这边是侯孝贤电影所氤氲出来的境地了。

静故了群动
       朱天文曾说,侯孝贤电影“露出银幕上的永远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大部分是活在观者的人生阅历中。”也只有中国人能真正明白,那远山绿水,徐徐炊烟,晃动车厢穿过黑黝黝的山洞,暮色中随风扑闪的幕布,都意味着什么。东方独有的含蓄之美,在[恋恋风尘]中达到极致。除上文提及的隐去剧本所有阿远阿云二人浓情蜜意的桥段,只留下几个饱含情感的眼神,还有阿爸在儿子参军前为他点上一支烟,然后喝醉去和人搬石头比力气,却说不出半句动听的“祝福”;还有一家人搀扶着走过那归家的桥,镜头就那么远远地望着,把山和云都放在里面,寥寥无几的几个音符响起,《岁月的船》,荡在所有停留在哪儿的时光里。

       侯孝贤在访谈中提到,[恋恋风尘]是他拍片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的拍片方式完全改变了,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又回到了以前那种自然。在拍这部片时,我了解到技术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重点应该是要捕捉从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果不其然,他捕捉到的是天、地、人亘古存在的一种状态,所有伤痛和遗憾放在里面,都是最自然的一种发生,无须在意。

       关乎成长、爱情、城乡的话题,其实[恋恋风尘]全部延续了侯孝贤前三部作品在讨论的东西,依旧是细细远远的旁观镜头,依旧有连接着小村和城市的铁路,安静寂寥的小站,小地方的家长里短,阿公阿婆给儿孙的浓浓慈爱。一代年轻人的惶惑躁动,在[风柜来的人]中,是少年懵头懵脑被骗的失落,其实也是映射工业化飞速发展之下,整个七零年代的不安,而在[恋恋风尘]中,尖酸的老板娘也有,厚道的老板也有,阿远却被隐去哭泣愤懑,讷言而平静地面对一切。[童年往事]里,阿婆最终孤寂地死去,[恋恋风尘]的阿公还在用力咒骂番薯比高丽参还难伺候,一旁的阿远似听非听,仰头望了望快要起雾的天,一阵浓一阵淡的云。是的,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那些成长中曾经在意的,都在[恋恋风尘]中百川归海,成为“阳光地底下的事”,不用挖掘,无需批判,我们只需记得,时间在远走,阿孝咕在长大,生命中所承载和谅解的,也越来越多了。至此,对于成长的话题,侯孝贤终于说尽说透了,进入下一个历史的议题。

       虽然影片当年获法国南特三洲影展的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及最佳摄影奖,瑞士卢卡诺影展银豹奖、影评人奖,葡萄牙影展最佳摄影、音乐奖等,今年又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40周年12部作品展映,但就像《电影手册》主编傅东所言——“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我自己。”对于西方评论界来说,那毕竟是“另一种”眼光,新鲜,惊艳,有力,但是只有东方人才能知晓,侯孝贤因何为侯孝贤,侯孝贤之所以为侯孝贤,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千年过往,世事浮云,是凭直觉悲悯那些亘古不变的生生死死。作为中国人,看侯孝贤,看[恋恋风尘],也应该看到那个更深更好的自己。

原文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0年10月号

 8 ) 侯孝贤

影片讲述了阿云与阿远这对两小无猜的情侣的初恋故事。阿云与阿远一起背井离乡到台北打工,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后来阿远入伍服兵役,阿云不堪寂寞与送信的邮差结婚。得知一切的阿远在部队里痛哭失声。然而当他踏上回乡的那条小路,听着阿公的唠叨、看着天边的云朵时,发觉过往的日子已经渐渐离他远去。 初恋的美好与忧伤,总是那么令人难忘。阿远和阿云在台北打工时,阿云因为喝多了酒把手弄伤,阿远轻声的责备她不小心,两人坐在桌边商量着回家给家人带多少钱,阿云手伤的医疗费怎么解决的问题,侯孝贤用长镜头在两人之间慢慢摇动,淡淡的情愫也从其中静静流转而出。

 短评

画面很美很干净,女主角很美很清纯。他们都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可我没有。

5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又是李天禄那溷浊的台语,述说着。好久没有看侯孝贤的电影,打开恋恋风尘,那一角山庄,那么绿,拾阶而上、拾阶而下,氤氲的雾绵长了那年少的一筐岁月。来不及死生契阔作誓,匆匆一场役使棒打鸳鸯。阿弟说,阿公让我告诉你,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少年人那一场青梅竹马的青春往事,一腔铮铮真情,却被一纸批纸告知,都结束了,你的爱情得重新上路了。侯导这一编排,何其苍凉。

7分钟前
  • 細細陳
  • 推荐

原来嫁给邮差的经典情节只是一笔带过。阿公把鞭炮当蜡烛点,阿公变换花样哄幼仔吃饭,阿公述说给阿远驱邪的迷信,阿公认真地磨一副拐杖,阿公熟练地吞云吐雾。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时间组成了生活的全部。

10分钟前
  • snakespeare
  • 还行

悠悠的山间火车,月台的红绿灯牌,吃味精和牙膏的阿远,不要偷摩托车,夏日露天电影,把鞭炮当蜡烛点,喝醉后搬石头,放鞭炮去当兵,387天退伍期限,有毒的馒头,查无此人的信,照顾番薯的阿公…如此惆怅而恬静,恋恋风尘,是无悔青春。

1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

15分钟前
  • L***
  • 推荐

世情何需刻画,时代怎能抒写,旁观方能客观,冷眼即是深情。膜拜不必媚外,大师就在台湾。

16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侯孝贤的片子,主题都是时光。 留意到“恋”字的繁简体变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间是言,两旁是丝,被小心包裹在丝裹里的语言,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简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题:爱只要一颗心,恋要“亦心”。  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像我这样长在县城里去大城市读书的人,被两道不同流速的时光激流裹携,迷失变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20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我喜欢这样云淡风轻的胸怀.一切的起伏跌宕都让它回归到自然中.自然拥有最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配乐很出色.尤其是吉他。

25分钟前
  • 2013
  • 力荐

阿远、阿云,农村、台北,读书、打工、当兵,即使度过千难也可能输给一个邮差,即使种番薯要有个好收成也得看天气,番薯不比高丽参好种正如谁的人生都不比谁简单。整部影片清丽而纯朴,一份淡而烈的情感贯穿其中,却也由阿公等人折射了整个时代与世象。

2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查无此人”,只有风尘。

31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还行

那些爱,化作尘,散于风。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几部看下来,他的电影总是片段式的,没有太完整的故事。就像回忆中的时光,也都是些模模糊糊的碎片。却又很亲切,总会让你想起过去.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那些吃苦奋斗、那些两小无猜,最后都被时间拉长拉远,留下胸中生尘般的惘然。静谧的生活流电影,能看出侯孝贤对自己的镜头有很深的情感。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知名不具,查无此人。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也许很多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吴念真先生的初恋故事就是《恋恋风尘》。而吴念真三个字的意义就是不要再思念阿真。真是伤感的故事啊,就好像阿远每次去看阿云都隔着一道铁栏杆窗,他们的最后不能在一起,最开始就已被注定了。也记住了杜笃之的声音,噪音和琴弦音的对位印象深刻的很。大银幕重温。

4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你也有你的阿云吧

5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节奏的稳重清澈和无角度,让影片的大部分看起来很舒服,很闲散的注目。读书的,做工的,青涩初恋的,家长里短的,都正好拿捏到市井的松弛。少掉表面的戏剧化,却多了平实悠长: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一言不发物是人非的么?另火车洞一节的绿很是另人心旷神怡。(DARKNESS-LIGHT-DARKNESS)结尾爷爷重复

55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小帅哥吴念真失恋记。这部电影的各方面都实在太恰到好处了,时局动荡,生活艰苦,那些细腻的情感却得以放大,永远嵌进心底。阿公实在可爱,我小时候也遭自己阿公喂饭,他也说把菜汤浇饭里最好吃。

5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侯孝贤被说像小津大概就是这部片子吧,音乐+空镜转场,火车,铁轨,尤其发指的是车站的钟(这个时候侯孝贤好像还没怎么看过小津……),如果桌上的水壶不是铝的而是所谓爱克发红就完美了。侯孝贤跟小津的唯一区别是小津从来都是线性叙事(还有侯孝贤用运动镜头)。辛树芬真PP。这部片子真感伤。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镌刻着时光味道的片子,每一帧都慢得很舒服。看到最后,青山、阴云、信号灯由绿变红、空荡荡的站台,你便能猜到是阿远回来了。而竹马青梅的爱恋那么轻,不过输给一封封查无此人的信件。曾为你修补临行前的衣服连对面失火也无心去看,站台上不忍告别独自跑出车站。普通人哪曾轰烈,全部心思化于风尘中。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