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时间

喜剧片日本1997

主演:西村雅彦  铃木京香  唐泽寿明  户田惠子  井上顺  细川俊之  奥贯薫  梶原善  茂吕师冈  近藤芳正  布施明  藤村俊二  并木史郎  田口浩正  梅野泰靖  渡边谦  

导演:三谷幸喜

播放地址

 剧照

广播时间 剧照 NO.1广播时间 剧照 NO.2广播时间 剧照 NO.3广播时间 剧照 NO.4广播时间 剧照 NO.5广播时间 剧照 NO.6广播时间 剧照 NO.13广播时间 剧照 NO.14广播时间 剧照 NO.15广播时间 剧照 NO.16广播时间 剧照 NO.17广播时间 剧照 NO.18广播时间 剧照 NO.19广播时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0

详细剧情

  某电台举办广播剧剧本征选大赛,结果只有普通家庭主妇铃木美弥子(铃木京香 饰)一部作品提交并入选。该故事讲述的是热海一名主妇与渔夫的纯爱故事。午夜将近,直播在即。节目统筹牛岛龙彦(西村雅彦 饰)莅临现场,协调各个部门的运作。然而在这高度紧张的关键时刻,各种状况层出不穷。高傲的女演员千本信子(户田惠子 饰)任性地将女主角“律子”的名字改成“玛丽·简”,演对手戏的男演员滨村錠(細川俊之 饰)也不甘于“寅造”这一土了土气的名字。为了与这番洋范儿相匹配,牛岛只得拜托铃木改写故事背景。随着各种各样无理改动的出炉,这出纯爱广播剧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本片为名编剧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

 长篇影评

 1 ) 在这之前先完成它

“你还是搞不清楚!你以为我们每次听到自己的名字都会很高兴吗?不只是你,有时候我也不想让念出自己的名字。因为,那意味着责任,不管这节目多烂,也是我制作的,不能逃避责任!这不是自我满足与否的问题...妥协再妥协...我们必须放弃自我,才能使节目完成!但是,听我说,我们也一直抱一个信念,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但是这次,还不到时候,事已至此,不管你说什么,也会使用你的名字,因为这是你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因为这段台词来看这部电影。

真实而又夸张的将每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呈现给你看。

在你的工作里,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他们大都在你意料之外,而你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解决他们,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所谓的尊严,在结果面前不值一提。

老板从不听你解释,他并不在乎你遇到的挑战究竟有多难,他只看结果。你的合作方从不听你的苦衷,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是无理取闹,他只提出诉求而你必须令他满意。长期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你,为了省力,不再追求所谓的对错好坏,完成就是最大的胜利。

而理想化的结尾,希望能唤醒你心底对职业所抱有的最初理想,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是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

 2 ) FIFF21丨DAY5圆桌《广播时间》:“被喂屎还夸好”的职业精神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Morning@西北化为乌有@凸凸凸噗@Leo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五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日本影片《广播时间》,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2星,可能是我太严肃了,作为一部喜剧它不仅没让我感到快乐,相反倒是让我觉得浑身不舒服。大部分喜剧的点都是要让主妇编剧来让步,不断修改剧本,某种程度上对我而言这是种霸凌,翻来覆去到最后,似乎是所有人来努力让剧本里的男女主重逢,说到底这到底是满足了主妇的愿望,还是说工作人员做出一番成果来表示自己的确有所谓的职业精神?我觉得怪虚伪的,为啥要给2星啊,我应该给它一个大大的。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3星,小空间里高水准的职业群戏,哪怕是戏剧改编,在镜头调度上依然保持很高水准。但我还是会认为在主题表达上稍显自相矛盾使人无法完全达到共情。

场刊嘉宾 凸凸凸噗

3星,三谷幸喜的特别在于明明是一件辛酸的事讲起来却趣味纷呈,最后还能挖掘出不算非常鸡汤的温柔,虽然这温柔多半与日式的职人精神有关。群戏的铺展和剧情的推进,都很赞,处女作已经成熟地展现他的专长了。

场刊嘉宾 Morning

3星,三谷幸喜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他的情节通俗又有趣味,并且对角色有照拂之情,这部广播时间改戏的过程是一个相当真实的过程,现实中我很讨厌这样的演员,但看这部戏我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温柔,对这样的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部电影几乎奠定了他以后电影的基调,我觉得他拍的不是具体的职场,只是一个容纳群像的环境。另外就是我觉得文本型的导演通常在影像方面都稍微欠缺,但三谷幸喜的镜头一直都使用的很好,比如最动人的还是那个美弥子在广播间内的顶拍镜头,既对,又有感情,这也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好导演的原因。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作戏”,这部电影观看中我想到了《摄影机不要停!》,剧作本身是依靠强大的戏剧张力、戏剧矛盾建立起来的,而剧情内部也是一群人在作戏,这种嵌套关系本身很有意思,可以谈谈你对此的感受。

场刊嘉宾 Morning

因为是广播剧的形式,重点在对白的编写和演员语调语气的部分,外加表情的不同,我没有像其它的戏中戏那么沉浸,完全就是在看剧本和演员的专业表现。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摄影机不要停》,首先是类似的戏中戏的结构,其次是主题上的相似。

场刊嘉宾 Leo

这种嵌套关系指的是什么呀?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简单来说是戏中戏,另外一层是,广播剧直播本身是靠戏剧矛盾推动的,这部电影又是建立在这个戏剧矛盾上。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然后,关于戏中戏,我比较喜欢《广播时间》中的一个点是,设置了大货车司机这样一个戏外角色,作为对“作戏”故事线的一个补充,喜剧效果非常好。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算是比较有趣吧,我对戏中戏没有什么明显的倾向,只要是在叙事逻辑之内就好,不要像《谁能带我回家》那种的,那么做作就好。对不起,脑子里没有别的戏中戏了,只能拉踩那部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笑死。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笑死,《谁能带我回家》已经公认后半段是演的了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沿着上面,这里有一个引申话题是,关于电影中这个广播剧本,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的关注过它的剧情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剧本经历的各种人为改变,大家是否觉得有在遵循逻辑发展还是只是为了戏剧效果而不断变化?以及这个被多重异变后的剧本,它本身还是否是一个好剧本?可以说一下对这方面的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剧本被改来改去的走向是合理的吗,你觉得它最后还是个好剧本吗?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当然不是好剧本。这就是我说的矛盾点,后半段最精彩的广播过程里,剧中的工作人员在拼尽全力地以最好的效果呈现一个被改得稀巴烂的离谱爱情故事,而这种改剧本在前半段其实是以讽刺的基调呈现的,本来原作者用来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被各种玩弄颠覆变成最后那个样子,而所有人最后都貌似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颠覆,这一点让我无法完全共情。

但是好像也可以解释为,广播剧的工作人员只是为了把剧本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和剧本本身的好坏无关,《摄影机不要停》也是在说这个。

场刊嘉宾 Morning

我觉得重点是写这个改变的过程,各种原因,各种心态,结果没那么重要,因为关于剧本是否好坏的,导演最后也通过其它角色给与了一个“答案”。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改剧本这个行为是合理的,但是不凑巧的是这个剧本的每次改变都不是细微的调整,而是会导致连锁反应的,这个连锁反应使得剧本的核心也开始偏移,导致这个剧本沦为服务男女演员的样板戏,完全丧失掉原作者的用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主要是他们的改动不是为了让它更好,而是出于自己的私心。

场刊嘉宾 Leo

对,两个坏逼。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第二个话题是关于“写人”,电影中围绕广播剧的主体事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你觉得他们总体而言是基于功能性、工具性被创造的,还是的确可以算作有血有肉的人物?谈一谈本片的人物塑造即可,如果可以,最好聚焦个别人物展开来讲。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整体上人物还是鲜活的,这也是剧本的出彩之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功能性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位老年拟音师,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兼具喜剧性和情感输出。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物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主妇是傀儡,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尤其是制作人最后一番侃侃而谈,既然宣言了要做出问心无愧的作品,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妥协,甚至还指摘他人满足自我逃避责任的。回头看承诺不改的是他,后来答应一直改的也是他,我不管什么苦衷,我就觉得他这个人不行。最后货车司机感谢他们风险出了一出好戏的时候,他又开始沾沾自喜找补剧情bug,好像功劳都是他们的,主妇倒是隐去了姓名。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不太同意,这种反讽确实是很强烈的,但是并不代表人物就都是扁平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而不是纯粹为了推进剧情而存在。

场刊嘉宾 Leo

我不是说人物扁平,我是觉得只要是这样的人物都爱这么写,有些模式化了。特点当然有特点,我现在各种人物都还能对上,就是少了点儿什么,觉得他们都是电影里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的人。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在如此高度集中的场景和快节奏、强戏剧冲突里,我认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厉害了。

场刊嘉宾 Leo

我承认是厉害的,就是可能我要求太高了。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模式化的问题,我也同意,但是可能很多类似强情节的作品连这点都做不到。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三个话题其实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后的落点其实是在于“职业成就感”的,而这里“成就感”的达成是因为观众满足了,可是作为原作者的女主,她的“作者性”是不断被剥夺的过程,你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场刊嘉宾 Morning

以长远意义来说,女主因此真正踏上了这个职业。这个电影展示的不是职业本身最基础的事情,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恰恰就是不同的成就感的体现。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最后货车司机来说这是一出好戏,像极了被喂屎还说好吃的中国观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哈哈哈哈哈,冯小刚的“垃圾观众”吗?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标题有了。但是那个也挺反讽的,反正是在讽刺和感动“职业精神”之间存在矛盾。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大家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哪些电影让你感觉到对某一个职业、行业的描写是印象深刻的?作为结束的一个推荐。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不太有正剧范的,彭浩翔的《买凶拍人》,它拍的是承载影迷情怀的杀手。

场刊嘉宾 Leo

《0.5毫米》里面安藤樱饰演的老人护理师(我也不知道这个职业是不是这么叫的),咋推荐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是安藤樱的演技,还是这个职业所要面对的现实现状让我对这个职业以及这部电影印象特别深刻。

场刊嘉宾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我觉得,这种具体的职业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呈现出来对职业的热爱吧,在此基础上的展示专业性才更有说服力。

#FIFF21#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从《广播时间》看日本影视剧的特色

一位看过《扬名立万》再看《广播时间》的观众,或者先看《广播时间》再看《扬名立万》的观众,定然感受到两部电影的巨大差距。还不只是原创与模仿间的距离,更加暴露出创作者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殊异。《广播时间》以制作一部广播剧为思路,展现广播台工作人员台前幕后的身影,让人爆笑又温暖人心。《扬名立万》的思路与此类似,以剧本创作为起点,引向一起社会血案的侦破。

在某种程度上,两部电影都对影视行业的弊病进行了揭露与反思。但在对人的呈现上,两者又是多么的不同。《扬名立万》里的人际关系只有勾心斗角,人无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博取生存权利。他们像身处在一片丛林或战场,人人自危,活着才算硬道理。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中国式人情世界,吹牛逼和溜须拍马相得益彰,围绕着话语权的争斗暴露出影视行业各色人等的丑陋嘴脸。

《广播时间》里虽然也涉及利益侵害,比如手握权势的人以牺牲弱者利益来最大化自我的价值。但更多时候,它讲述的是怎样把广播剧这件简单的事情齐心做好的故事。简单从来不会真正的简单,计划也很好能赶上变化,创作不是作者的一锤定音,必然接受演员、指导、老板等的修正。在乱象中,仍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协调各方利益,将事情做成。最终,此机制将被质疑,受到损害的弱者将得到弥补,大圆满结局来临。

日本影视剧的一个核心主题便是对弱者的关怀。它们从不惧于讲述“坏人”的故事,但这种坏从不会是绝对的:一个人走向恶往往受制于现实无奈的因素,将这层缘由揭示出来,也就成为了对社会现状的描摹。那是一种主动关怀弱者的姿态,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齐心努力着。这不正是日影感动我们,让我们获得治愈力的原因吗?完全称得上日影立于不败之地的神奇魔法。

这很难被模仿,因为对人生和生活的观念深深地嵌在民族的情感结构中。从《盗钥匙的方法》到《人潮汹涌》,从《广播时间》到《扬名立万》(虽然并非改编),都能展现出这种困境。不必奢谈立意内核,即便是模仿个大概,也很难让人满意。到底是怎么了?中国的电影人真的这么不堪吗?连“依样画葫芦”都不会。恐怕还得回到文化语境,正如《广播时间》和《扬名立万》比对揭示出的,两国有着不同的影视创作环境。

中国影视业,恐怕很少有一起把事情做好的氛围。照章办事,完成了事,“差不多”精神永续存在。还有一点是中国电影人缺乏对人性深刻的认知和挖掘。往往喜欢把人物脸谱化,非黑即白,妄图在极大的人性反差中激荡观众情绪,让他们发笑或落泪。好像观众不表现出极端化的情绪反应,电影就是不好的。这说明了创作者只懂得拿教科书上的套路作文章,而不亲身考察社会人伦状貌。这样可还能拍出好电影?

 4 ) 《爆肚风云》

《爆肚风云》
本片日文片名叫做《广播剧的时间》,英文版翻译做《Welcome back,Mr McDonald》,都为贴切或神来,只有“风云”什么的粗陋不堪。
我也很爱广播剧啊,它们确实可以让听众自由驰骋在自己想象的空间与色彩中。
可惜,现在此类凋零了,远逊日本声优们的创作!

通过本片,我们大概知道那些著名的烂片为何出炉了。
不仅是剧本的问题,或许更多是商业、利益、个别因素等使然吧!

电影真是大生活啊!

 5 ) 在日本闹剧式喜剧中,这部是我看过中最好的

《广播时间》。喜剧大师三谷幸喜的处女作,就达到如此高度。 或许因为演过话剧,也玩过拟音师,所以看这部电影时有着更加强烈的亲切感。 电影的前三分二相当完美。优秀的三一律,剧本结构,情节推进,走位调度,都有着非常强的舞台剧风格。很多笑点令人捧腹而不尴尬,这就非常非常厉害了。黄金时代的香港喜剧也没有几部可以做到。 在日本闹剧式喜剧中,这部是我看过中最好的。

 6 ) ……

9,完美的群像,在创作者眼中每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不是十足十的完美但异常珍贵,可在别人眼中和其他作品没有任何区别,是实现自己利益和工作的借口而已。 信子要成为独立女性,一次次要求修改剧本,舟船不甘示弱的要求成为飞行员,而对掘之内来说,这只是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早已不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作为制片人的牛岛,只求广播剧能顺利的进行和所有人妥协,已经不在意剧本的质量。工藤想做出改变,但他只是执行导演,能做的只是克服直播途中出现的困难让剧本完整的演完。 但对于美弥子来说,这个剧本就相当于他的孩子,相当于平凡人生的另一种演绎,她的人生可能只有就这一次机会了。为了剧本能顺利的演出,她允许别人一次次修改她的作品,但得知结局也要被修改的时候,她愤怒、惶恐、无力、据理力争却发现无法改变掘之内和牛岛的想法,她开始变得脆弱、敏感和不安得到的也只是冷漠的旁观。

还好工藤愿意为一个执着的人违背一次规则,完成美弥子心中的团圆结局。而克服各种困难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7 ) 共通感和日本国民性

看完电影,编剧梦又痒痒地死灰复燃。用一个梦,将一群人带到一起。个性各异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们,拍摄过程中的种种乌龙,困难和克服困难,突破原道和回复原道,汇聚到那作品。一开始是一个人脑中的一个梦,后来成了一群人的梦,笑和汗和泪,带着神奇的力量,最终抵达远方的观众,成为脑中的真实。不禁开始想象,这一部电影本身,也是这么制作出来的吧?
临场感好强,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跟着一起紧张又兴奋。其中的窘迫、委屈、嫉妒、大松一口气、疲惫又愉快,也那么真实。不禁有这样的感慨:人总是陷入太深,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和周边的状态,凭着一些破碎的判断和情感,一些执念和犹豫,像土拨鼠钻地一样在现实里钻呀钻,自己回头想想,现实压根和自己想象的是两回事,但钻地时的真诚,勇敢也好退缩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那么真诚,那么令人怀念,那么令人骄傲。
我想起卢安克带着他的学生一起做过一部影片,他们自己写剧本,自己演自己拍自己制作。卢安克说,他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创造的东西,是可以真正给一个人带来骄傲、自尊和归属感的。那是完全属于你的东西。即使这些贫穷乡村里的学生日后多半会成为南方城市的打工仔,他希望这一点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日后,在完全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方式。看着《爆肚风云》,我就想起了卢安克和他的学生们的电影,他们在做的是同一件事。《爆肚风云》结束时,所有人的笑和叹息中,都有那么点共通的东西,这点东西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另外一些感想与上面说的没什么关系,是有关日本的“国民性”的感想。自然,“国民性”这个认识框架已经被批判得很多,对此我也同意,但在批判的基础上,在不下决定性论断的基础上,还是可以用一用的吧。闲话少说,故事当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尽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有各种各种不同的态度和判断,比如编剧和助理小姐陶醉于真诚有点简单化的纯爱故事;女主角憧憬西方电影里独立的白领女性,不惜破坏故事也要过把瘾;导演根本不在乎故事本身只想完成工作……很多人在工作上也带入了私心私欲,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不论怎样也要完成工作。这种心情,姑且称作“责任感”好了——是影片最终得以完成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这点很tricky,也很真实,维持我们完成工作的,不是什么热爱啊理想啊,因为热爱和理想是太私人的东西,基于很多个人认识个人感受个人经历,这些东西无法共享,信念愿景理想热爱是没办法共享的。然而,一项复杂的工作,比如拍一部电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结合在一起力往一处使,这时候,需要的是同样一份对于工作的commitment,一份责任感。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挺明显的,至少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这份责任感强烈到好像没有这份责任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似的。这份“责任感”,跟我下面想说的也有关系——

第二点感受是,日本人互相掩护互相协作——这是说得好听的——说得不好听的,互相包庇互相埋粪的习性真是强大到逆天。一旦团队中一个人做出一定的决定和行为,团队中的其他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follow——他们绝对不会去判断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你个人的合法性,他们第一反应绝对是为你打掩护,让工作进行下去。在影片中,那个被请来救场的编剧和乱说台词的男主角,明显是做了错误的行为,但没人站出来说no,大家永远在想怎么补漏洞——男主角一时嫉妒脑子搭错线说自己是飞行员,好嘛,大家就开始改剧本找音效,让故事顺下去。于是故事越来越荒唐。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一个朋友最近参加了一个大手银行的实习,实习了两天,气得要死。银行将实习生们分成六七人的小组,让他们做项目,他们小组只有我朋友一个中国人,其他全是日本人,几乎全是名牌大学商学院的在校生。只有其中一个人是个不怎么好的大学的学生,却比所有人都要“自信”和独断,任务一下来,他就开始发命令,做解答,还不让其他人说话。可问题是,他的判断大半是错的。朋友私底下跟身边人说:“这个问题不是要这么这么做才对吗?”对方说是的,然而却继续不发一言听从那个人指挥。于是,他们小组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大家还是无言地接受那个人的指挥。不仅是我朋友,包括我的很多其他外国人朋友,都觉得日本人对于“发表自己意见”“发表自己主张”的厌恶,和一旦出现一个喜欢发号施令的人,必定好好遵从的习惯,实在是相得益彰。
不过,关于这点,我也有可能借题发挥了。因为在电影中,他们是在演戏啊!有种观点是,戏剧的魅力,在于always say yes,never say no.永远接受他人和环境给你的刺激,做出反应,是戏剧得以产生的方式。并且,三谷幸喜的故事,好笑不就好笑在这种合逻辑的荒谬吗?这么想想,觉得上面这段话都不必说了。

说到头最终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真好看啊!想来,我从来不是日剧日影的爱好者,开始在日本生活以后才开始接触日剧日影,其实也只是抱着了解文化和学习日语的目的,別に不看也无所谓。不过,自从发现了雅人叔、三谷幸喜和小林聪美,觉得找到一条想要继续追下去的路,作为观众或其他。这样想想,真是幸福啊!



2013/11/6 于Tully's

 短评

和《摄影机不要停》异曲同工。大部分时候都乱糟糟替他们心累最后还是被治愈了,是真的,一个作品哪怕出再多状况连作者本人都觉得烂得没眼看,只要付出了努力,也总是会有人喜欢的,so, just do it.(下次也想像唐泽寿明那样把毛衣搭身上)

10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三谷幸喜,日本当今最伟大的编剧,毋庸置疑,是替观众着想写故事的人。这一部电影是由其本人的话剧作品改编而来,承接了他一直以来舞台剧风格强烈,叙事快节奏,台词量大,单一场面镜头调度复杂等特点,悲喜交加,略带荒诞夸张的调侃,刚刚好,突然间觉得有了像山田洋次国民导演那般的慧根,大赞。

1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开场是交错走位的三谷幸喜招牌长镜。他擅长在极端环境集中矛盾,这次用一个事故频发的广播剧直播,形象再现了演员因私欲不断干涉剧本、制片方在淫威下不断退让、而弱势编剧只能不断妥协以致作品面目全非的过程。 最近连看音效师题材,本片音效论点“ 别太依赖机器,别摒弃手工,别千篇一律 ”。

13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1.《广播时间》是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2.目前看过的三谷幸喜作品都是群戏。一群人因一件/些事情关联在一起,进而带动后续剧情的发展。3.因出演《家族之苦》系列大儿子而逐渐被我熟识的西村雅彦豆瓣影人条目显示最常合作的影人就是三谷幸喜;4.因《白色巨塔》而记住的唐泽寿明原来在《有顶天酒店》(觉得国会议员的角色也适合他,结果他却演了个有些许秃头的社长)之前就跟三谷幸喜合作过了;5.我的天,那个司机竟然是渡边谦扮演的!观影过程中没认出来,看片尾字幕才发现!6.…我有时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剔除,没那样做是因为我还有责任,再烂的节目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不能逃避。满意的作品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妥协再妥协,失去了自己才能做出作品。可是你听好,我坚信着,总有一天还是能完成好作品,让所有参与的人,让所有听众都满意的作品。…→难。

1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电影从一开始就舞台感十足,片尾一看果然有同名话剧上演。全片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在讲废话,但是这些废话却把剧情一步步推进,三谷幸喜真牛逼!p.s. 唐泽寿明还是这两年更好看点呢!

17分钟前
  • 舒农
  • 推荐

老爺爺做那個煙花的音效真是笑死我了

20分钟前
  • Σ 2.0
  • 力荐

说起来,跟日后的「笑の大学」异曲同工,限定的场景和人物但是由于剧本的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起伏和冲突。三谷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对时代感的钟情以及对剧本地位的强调是毫无疑问的。总的来说还是正统的路线,走向和结局都不出人意料,但厉害就厉害在从演员的眼睛里就能看到一个异常严肃认真的编剧。

22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鸡血推荐!!!!!!!!!!!!!!!!!!!!!!!!!!!!!!!!!!

24分钟前
  • 星崎 妙
  • 力荐

电影业的缩影,道尽各行电影从业者的心声:热爱、激情、无奈、冷漠、残酷…这也许是理想和现实落差最大的行业了,却也是能让你离梦想和奇迹最近的地方,各种冷暖,难以自拔。三谷幸喜从编剧转导演的处女作,《奇迹餐厅》原班人马,同为关于电影的电影,比《魔幻时刻》要更为一气呵成。

25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娃~疯~了~!

28分钟前
  • 石健康
  • 力荐

三谷幸喜的本子脱胎于舞台,而广播剧又是另一个“戏中戏”的舞台。幕后的混乱与广播剧的谢幕形成捧腹的反差,亦能够讽刺电视台和演艺圈,尤其是调侃制片、大明星对剧本的指手画脚所带来的“墨菲定律”和“滚雪球效应”的连锁反映,有许多爆笑的片段。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哈哈哈,“在夏威夷上空的外太空!”三谷幸喜您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37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几招鲜,吃遍天。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真的不是古畑任三郎之出狱再就业吗……做烟花竟然看哭了……

43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唐泽寿明你帅毙了!!戳中笑点!

48分钟前
  • 栎布冉
  • 力荐

三谷幸喜的剧本真的是让我五体投地,在有限的空间和一部电影的时间内,那么多的人物,居然每一个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复杂度比不上后来的《有顶天酒店》,多条故事线互相呼应。但塑造群像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想不到一本正经的渡边谦居然演过这么二逼的角色,哈哈哈。

50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7.一出“三一律”室内剧,影片开场以流畅的调度捕捉激昂的表演组合成一镜到底,这也奠定了全片的影像风格,长镜头摇移配单镜头快剪。|三古幸喜有着明确的剧作法结构,人物上也是专门描绘少见的群体/职业,丰富群像不唯单人。本片的冲突层面上基本处在个人层面,内外也仅仅是一些台词带过而已,因此剧作难度上也显得颇为简单。不过呢,对于创作难的诙谐袒露,冲突点的细致把握,神经喜剧般的对白节奏,从头至尾都紧紧的抓人注意力,结尾还能升华一下职业素养并展现社会百态,可喜可贺。

51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①时过十载,这个广播业的闹剧完全可以类比于现今的电影业。②三谷幸喜从一个成熟的编剧到一个“年轻”导演的转变,群戏之精彩、掌控之平稳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③剧本几乎无懈可击,一气呵成,紧张气氛越炒越高。④最后人体造烟花声效的大爷简直太可爱了!

5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几无废料,完美群像,完美节奏,完美调度,制造意外,解决问题,再制造意外,再解决……一直绷到结尾;三谷幸喜从一上来,就证明了自己的喜剧天赋,调度天赋,剧本天赋,长镜头什么的,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论媒体直播工作的业务素养。以监督的工作流为线索穿插高效地点出各角色迥异个性,画面中角色密集、表演自然松弛,搭得非常好。戏里真实的紧迫、失控显示出戏外的精彩控场。媒体的生存、受众口味、作者权益都谈到了,包括找音效的情节也有其含义,幽默元素始终适时地柔化这种凝重。出色的处女作。

55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