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记录片其它2011

主演: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阿莱斯·库切克,克莱芒蒂娜·德吕伊,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卢茨·弗尔斯特,巴勃罗·阿朗·希梅诺,梅希特希尔德·格罗斯曼

导演:维姆·文德斯

 剧照

皮娜 剧照 NO.1皮娜 剧照 NO.2皮娜 剧照 NO.3皮娜 剧照 NO.4皮娜 剧照 NO.5皮娜 剧照 NO.6皮娜 剧照 NO.13皮娜 剧照 NO.14皮娜 剧照 NO.15皮娜 剧照 NO.16皮娜 剧照 NO.17皮娜 剧照 NO.18皮娜 剧照 NO.19皮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5

详细剧情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

 长篇影评

 1 ) 看完《Pina》我决定立刻去乌珀塔尔

     《Pina》作为一部电影,它的类型很难定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也不是简单的歌舞片。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这是一部舞蹈电影。或许是个贴切的描述。因为它旨在纪录和表现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镜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最后利用一些陌生化的镜头,还原观众的观影感受,间离观众与荧幕上那个皮娜的关系。
    应该说,这部片子的技术层面是非常完善的。精致流畅的画面,色彩丰富的服饰和布景,幽默的空间和调度,都无可挑剔。3D拍摄的舞蹈和舞台,比二维平面电影更能真实的还原舞台,让观众产生心灵接近演员的感觉。摄影机内外的调动与互动也更能放大舞蹈的情感和张力。文德斯认为3D非常适合用来表达舞蹈,而皮娜的舞蹈强调通过肢体传达心灵的愿望,于是文德斯选择了3D技术作为媒介,试图用影像替皮娜来传达她要表达的爱和坚强。事实上,文德斯应该甚至为此而放弃了更多元化的视听语言,而是尽量保持在还原舞台的层面上,连视角也非常常规。除了一些特地间离观众的段落,如出现舞台观众席的画面或是有人对着剧场模型交谈,他都尽可能地尊重了舞台,以及台上的舞者们。
    影片中出现的舞蹈段落包括《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等非常有名的剧目。可惜,在影片开拍前夕皮娜患癌症去世。然而,尽管影片中使用的有关她的影像资料并不多,仍然不失为一部非常精致的人物传记电影。
    优势同时也是遗憾的是,皮娜的舞蹈气场过于强大。由于文德斯非常谦逊地尊重了这个气场,导致电影的力量被削弱,以致观众除了舞蹈,较难欣赏到电影的魅力。黑泽明说过,尽管电影像这像那,终究还是最像它自己。这部《Pina》,欠缺了些许电影的特点。不过或许对文德斯来说,拍摄的意义本身就是为好友最强势地传达精神。
       而我相信,所有看过影片的人,不论之前认不认识Pina,看没看过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演出,都会从心底里对这位舞蹈演员产生敬意,并深切地渴望去看一次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Pina》不但没有因为复制而削弱剧场的表现力,反而成就了美好的宣传。也算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致敬吧!

 2 ) 用身体说话

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崇拜并追随群体中的佼佼者。此种行为的动机绝不仅仅是趋利避害的功利考量,而是变了形的自我建构和认同的需要。因此,对杰出人物的强烈兴趣常常与对象无关,反而只关乎自己。几乎每年都有一些人物传记电影问世,然而受到各界认可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每一个创作者都想为传主正名,然后昭告天下,我诠释的ta才是那个鲜为人知的真正的ta。维姆·文德斯在构思以“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为中心人物的纪录片之初,未必没有这样的野心。但皮娜的突然逝世使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个计划,改拍了一部“追忆片”。

有人说《皮娜》是一部纪录片,有人说它是一部传记片,有人称之为歌舞片,还有的人索性说:这些都不对,《皮娜》是一部舞蹈电影。其实,过多地纠缠这个问题并无意义。因为维姆·文德斯根本没有留给我们太多谈论作为电影的《皮娜》的话语空间。粗朴的淡入淡出和平稳的镜头运动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谦逊:用一部电影纪念伟大的皮娜,而不是借皮娜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

但他的谦逊又不等同于平庸。人们可能很难想象,3D技术可以在缺乏恢弘场面或视觉冲击的电影里获得生命,但是《皮娜》做到了。 它不仅邀请观众走进皮娜的“舞蹈剧场”和德国乌帕塔尔的街头、郊外,而且在回忆和现实之外建筑了另一个维度。观众时而坐在剧场的观众席内,时而置身于舞者们中间,时而与舞者静静对视,共同回忆那个好像永远不会离去的皮娜。视角的任意切换将舞台、剧院、现实、回忆甚至是不同的作品联结并糅合在一起,原本互相独立的时空变成了一条流动的河。但是观众愿意在这条河上任意漂流的原因,却不是3D技术,而是皮娜的舞蹈本身。

早在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就在《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之外,电影是能够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并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即“第七艺术”。即使如此,无论是卡努杜还是任何一个电影观众,大概都不会认为其他各门类的艺术对电影来说同等重要。拿“诗歌”(广义)举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杰出的小说和戏剧,电影将会是什么样子?不妨再把这个问题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没有了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电影将会是什么样子?最终,我们将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语言,人类还能如何表达自己?

在动笔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把《皮娜》反反复复看了四遍。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诗歌,其他任何文字形式都无法完全传达出皮娜舞蹈的精神。可我偏偏既不会写诗,又不懂舞蹈。最终我作出了和维姆·文德斯一样的选择:放弃自己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谦卑地做一个皮娜的倾听者。乌帕塔尔舞团的舞者们显然也是如此,与他们追忆皮娜话语一同出现的,是他们静坐无语的画面。身体本身就具有着无穷的潜力,因此真正的舞者无需语言就能传达出最最精微或热烈的情绪。几乎所有的舞团成员都谈到,皮娜仅用她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就能洞察他们的灵魂。在乌帕塔尔,你听不到严肃的长篇训话。《春之祭》的一个表演者是这样说的:“见到皮娜,犹如,终于发现了一种我不曾知晓的语言。突然间,她授予我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无需言语……‘再狂野一点’,这是她二十年来给我唯一的意见。”这种“无需言语的语言”拒绝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参与,任何试图对皮娜舞蹈进行分析和判定的尝试都将归于失败。

皮娜·鲍什特别强调舞者的自我表达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一个德国舞者这样回忆皮娜:“在她面前,所有的伪装的尝试都消失了,事实上,从没有人像她那样诠释过我。”她有句名言:“我在乎的是人为什么动,而不是如何动”,因此她将舞蹈与剧院融为一体,精雕细琢与调动舞者相融合,她让舞者参与创作,让舞者将个人的经验或想法直接传达给观众。她向舞者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什么事会让你羞愧?”“最喜欢动身体哪个部位?”“会和一具尸体干什么?”想得到想不到的回答,她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看,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没意思,哪些好玩。这并非即兴创作,我是要找到我知道但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皮娜的舞蹈表达出了“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她的艺术超越了语言。在《月圆》的排练过程中,她要求一位舞者告诉她喜悦的含义,这位舞者思忖良久,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放不了图)

《皮娜》里鲜见正值青春的俊男靓女,相反地,演员们大多已过不惑之年。在老年版《交际场》中,一些舞者甚至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对每一个舞者灵魂的珍视,使得皮娜的舞蹈彻底地否定了任何一种浅表的形式,包括舞蹈的重要因素——舞者的身体。正因为如此,以肢体动作和神情为核心的舞蹈,超越了身体的特殊性,讲述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生命体验:孤独,恐惧,爱,伤害,牵绊和自由。

维姆·文德斯应该感谢皮娜,电影应该感谢舞蹈。舞蹈,是人类发明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语言。当舞者们在舞台上,在乌帕塔尔的公路旁、工厂附近、草地里和溪涧旁舞蹈的时候,他们与周遭世界的区隔仿佛不复存在:自动扶梯、牛肉、芭蕾舞鞋,水,砂土,倒挂电车……在皮娜那里,舞蹈彻底摆脱了固有的定义和形式,成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而这部以她为主体的电影也向皮娜习得了比讲故事的技巧更高的东西。三部主要作品《春之祭》、《名利场》和《月圆》是这部电影的主体框架,中间穿插皮娜生前的影像资料,舞团成员们对皮娜的追忆和他们的其他作品。在流动的舞姿里,时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影像和观众的隔阂越来越浅,最终不可分辨。那么,皮娜在哪儿?和她的舞蹈一样,皮娜与舞者,与作品,甚至与观众都同样没有区隔。或许,皮娜就活在那些边境线上吧。以2D形式呈现的生前影像资料清楚地表明她肉体的死亡,但在三重甚至四重空间的交互变幻中,葬礼的哀歌已然化作一首新生的颂词。

作为观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皮娜的舞蹈艺术或是维姆·文德斯的电影艺术,还有两位大师心心相印的对话。和大多数带有传记色彩的电影不同的是,《皮娜》的主人公皮娜·鲍什若是在天堂看到好友为自己拍摄的这部电影,应该会满意地会心一笑。一位舞者说:“我一直试图弄明白,为什么她总是在工作,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维姆·文德斯显然已经有了答案。影片的最后,是皮娜的声音:“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will lost.Dance, dance...”舞蹈,是皮娜感知、思考、表达和释放的方式。而她的作品讲述的,也不只是她自己的苦痛爱恨,而是属于所有人。

《皮娜》可能是最不像传记片的传记片了。但它绝对算得上最好的传记电影之一。维姆·文德斯在创作《皮娜》时,是怀着对皮娜的无限倾慕、景仰和追忆之情的。对比充斥着意淫和猎奇的一堆堆伪传记片,它无疑要严肃得多,也有价值得多。既然想好要讲这个人的故事了,为什么还要胡扯一大通大众的对这个人的想象呢?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激皮娜,感谢这个用荒诞的场景设置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境遇,用并不机械的重复一次次刺破我们的虚伪,强迫我们直面自己的灵魂的人。

 3 ) 3D《Pina》,多出一个维度的灵魂

生于1900年的狄米小姐经历过上个世纪Machine is the new God的疯狂崇拜,更经历无数昙花一现的电动电子鸡肋小玩意,所以对任何新技术都抱有审慎迟疑的态度,当然也包括3D电影。

3D技术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从30年代之后,差不多每隔十多年,总会热门一阵子,随即偃旗息鼓。无论怎么还魂,都是借助视觉奇观的吸引力,电影多取材魔幻、惊悚、科幻、情色等以视听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类型。曾经风靡一时的《阿凡达》亦属此类,给观众带去虚拟但又真实的感官体验。看过一次4D的科教片,虽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但也更像是科学诡术,不禁让人怀疑电影在真实上走的越近,会不会离艺术越远。

《Pina》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这部电影我先看了一遍2D,又看了一遍3D,多出的这一个维度不仅仅是技术噱头、立体感,还有一重“灵魂的真实”。

本来文德斯打算拍一部关于皮娜鲍什的纪录片,没想到开拍前几天,鲍什因癌症离世。电影由“记录片”,变成了“追忆片”。为了达到某种历史真实,纪录片常常用采访当事人、访问遗迹、“搬演”等都手段来追溯不复存在的人或事。《Pina》也离不开这些常规手法,靠皮娜留在世上的痕迹--生前的舞蹈和工作影片片段、对她同事的访谈以及舞者重演她编排的舞蹈--来拼起/唤起/塑起这个已经远去、并且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记录的生命,和她生命里的爱与痛。但是3D摄影与2D历史影像的结合、剧场空间多一层设置等都给影片增加和打开更多的时空层级;讲述、舞蹈和历史影像中的意义相互立体沟通,在多棱角的塑造中获得了一种灵魂的真实,就像一枚多角度切割的不规则钻石终于捕捉到了太阳的光线。

影片由现实空间展开:城市远景,右下角的建筑上有一张pina的巨型海报。这张海报代表pina本人,也代表她的艺术生涯,因此是一个交汇点,沟通起影片之后所有关于pina的现实或舞台片段。

1。现实空间
对pina同事的采访是现实空间的基础,但所有采访都是蓝灰色背景下、中近景半身固定镜头中完成,刻意脱离具体的现实联系,再加上人们的访谈是出于情感与记忆,这里的现实也与非现实交汇了。

2.舞台艺术空间
影片第一个镜头跳过去,毫无征兆的,就开始了舞台上的表演。舞蹈家们重演pina编排的经典,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演员之间以及演员与舞台设置之间的张力,有pina的思想情感、也有其他认识pina的人对她的理解与回忆。

3.舞台与剧场(艺术空间与半现实空间)
几处舞台表演同时有观众后脑勺的黑影在最前景,这里显示出3D的优势,更立体的支撑起剧场空间,与舞台拉开一定距离,提醒观众自身的观看角色--对于大多数从未看过pina的演出,也不可能再次看到的观众来说,可以将自己与电影中的观众认同,通过“不可能”的舞台欣赏来认识pina。这里就打开了银幕框与电影院座席之间的横沟。

4.现实-》剧场-》舞台
《穆勒咖啡馆》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花园中,pina的两位同事对着cafe muller的舞台模型,追忆创作时的情景,镜头从舞台模型探进去,接到演员表演中去,之后又切到pina自己表演这出舞剧的archival footage、当时的创作记录,然后又回到现在(电影拍摄时态)的表演。

这里的时空穿越以及现在时态的3D与过去时态的2D历史片段并置,十分富有生命力。在这种对比中,pina的影像有了一种产生于记忆中的历史的质感,一方面清楚明白这个人已经离去,一方面感受到影像的“还魂”力量。如果是纯2D的电影,只有靠历史影像的(磨损)胶片感来表达时空间隔,但依旧是平面的,嵌套在3D中的2D则通过减少一个维度来表现与历史的脱节、历史真实只留痕迹而不可触摸。

从花园现实,到舞台模型的剧场空间,到舞蹈表演层层递进,最后一层又与档案影像并置交错,产生无比迷人的过去时影像、现在时影像和哲学层面的真实等不同时空结构组合。

5.外景+舞台(现实+记忆/情感)
外景舞蹈片段也打开了现实的两个时空。一方面,电影取外景实地拍摄公园、城市、车站等,同时舞者在外景中起舞,将现实空间变为舞台艺术空间,也说明pina的灵魂散布在各个角落中。这里有现实、舞蹈、灵魂三个空间。

6.现实-剧场-舞台-pina灵魂-观众
电影结尾处最精彩。外景中的演员舞蹈接到剧场中,观众席上空无一人,同样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悬着一块投影幕布,pina在投影上做了几个动作后,与观众挥手告别,从投影上消失,然后投影幕布升起,露出剧场后墙。这个片段至少有5个空间层级:电影院中的观众、囊括了银幕中剧院的现实世界、剧院、舞台平面、pina的灵魂。这是我们去追寻pina的途径:通过在电影院看电影,了解pina的世界,她的剧场,她的舞台,舞台跳动的她的灵魂。投影上的pina依旧是2D影像,与周围多层级的世界对照,显出“真实的”灵魂。

这部电影需要再现的,正是pina的灵魂。舞蹈片段表达了她的灵魂经历--灵魂的挣扎、激荡,她的软弱乃是她的坚强,她的孤独,欢乐,悲伤……从那些舞蹈动作和舞者之间的张力、舞台情景设计中,可以看到困在肉体中的那个灵魂。电影中选取的舞蹈片段正是由这种灵魂的困境和挣扎开始。越到后面则越释放,越自由。中间部分有位女舞者用踩着椅子飞起来表达灵魂的飞升,也正像pina死去那个时刻,灵魂的自由。最后几段舞蹈中,有一个女人被绳索拴着,拼命往前跑,却只能在命运控制的距离中。又有个女人在地上匍匐,另一个女人不断往她身上覆盖泥土,而远处有个女人背着一株长高的小树缓缓走来--概括了一生灵魂的困境、生长,和最终的自由。最后的段落里,舞者们身着彩色的衣装,重复着“春夏秋冬”的舞蹈动作,在黄土坡顶往一个方向悠然走去,不知是不是他们灵魂最终光明的归处。

因为3D技术,跃于银幕之上的舞蹈成为透过肉体的灵魂之舞,2D影像则成为灵魂的再现,在新旧技术的交融里,灵魂主题被完满表达。这种灵魂,与2D鬼怪片里的灵魂不同。如果说2D是肉身,多加的一重维度,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往泥土里吹的一股气。

《pina》完全打破了我对3D技术的偏见,工具有时候比表达早走一步,人们尚未意识到,电影多出来的一个两个维度将会怎样改变我们所看所感所经历的世界。



 4 ) 《皮娜》

微博时代,很少有大段大段写字的热情。不知缺乏的是真诚还是被感动的能力,亦或是,那些年轻时认为重要的,都不再重要,或者,是在这个时代已不再重要。
想固执的依旧认为那些重要,认为那些情感重要,那些认真重要,那些纠结重要,那些纠缠重要,固执的,要记录。
如是,《皮娜》。

皮娜是一个观察者。不是冷静锐利,是热情锐利;不是嘲讽,只完整还原了这个不完美世界的角落,内心的角落。
第一次我的审美被颠覆,美不是由美丽构成,美是由有丑陋状况的真实构成。当他们撩起装饰的发丝,当他们暴露全口的牙齿,直面之美给人的震撼,远胜于那些完美皮肉和皮肉之上的雕饰。
如是,她的剧团中,黑色与褐色是头发的主流色彩。舞蹈演员多来自亚洲和东欧,这些国度的传统精神状态给诠释“爆发”提供更多的可能,压抑泥土里长出的心灵,走进“现代”的心灵,情感,两性。
很想问皮娜,也问让我听说皮娜的王佩,舞台人,如何诠释微博与后微博时代的心灵。皮娜,却永为无言的观察者,她只教给我们留一双眼睛。
人常说遗世孤独。但这位观察者不孤独,她教给你观察,审视自己,在痛苦直面的过程里,孤独无影踪。
真实。

两性游戏、城市、捆绑、死亡,焦躁、歇斯底里。没有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是或正在是如此的一个爬行者,少了拥抱的能力,在恢复拥抱的能力。惯性,舞蹈中现实的惯性,干涉,被强行制止的干涉,冷漠,猎奇的冷漠。
一个逝去的身体,被无数只手摸索摆弄,或亲吻或调戏或被偷窥私处,犀利知人性知人生至如此,皮娜舞蹈的味道,总不是浅薄的甜味。她也不是中国文化在混沌中的五味杂陈,而捋一丝丝清晰通透给你,丑中之美,苦中之美,挣扎之美,甚至是美之扭曲。真实的震撼,是平静的。

长了一两岁,写字,慢慢就变成一件耗心力而吃力的事情。有近两年不再为一部电影而激情澎湃的写些字。恢复,为这部杰作《皮娜》,不以一个对逝去亲吻的姿态,只以真记录些许。
虽这记录下的些许,已瞬间是曾经。

 5 ) PINA——大师讲述大师

 PINA,这是文德斯为逝去编舞者PINA BAUSCH立传的电影。

大师讲述大师,却没有讲故事,只是一段一段再现PINA美妙的编舞。

一幕幕的舞蹈间隙之中,是那些曾经工作在Wuppertal实验剧场中的舞者的默白,以及主角PINA安静的抽着烟望着镜头的片段。他们真是一批有气质的舞蹈演员,只是沉默着看你,却力量惊人。

 

电影(或者说舞蹈)中处处充满了张力,在同一个舞者身上结合了动人的身姿与悲戚的表情,在同一幅画面里呈现着柔软的舞者与刚硬的建筑。

这荒诞中有一种强烈的美丽。印象最深的一幕:身着碎花裙子的女孩从画面一旁走出,穿上舞鞋,立起脚背在鲁尔区庞大而冷酷的机械前独舞,风吹裙摆的拂动与舞者脚下的点动节奏配合在一起,在巍然耸立的钢铁厂房前化作一片舞动的光点,惊艳得害我涌出泪来。

影片中的默白大多表达了这样一种“矛盾”的魅力,正如一位舞者所说:“Pina总跟我说,你的脆弱(Fragile)恰好是你的强健(strength)”。看有本书中讲到现代艺术对悲惨的描绘会令人获得某种典型的现代性领悟,即负面的呈现。大概荒诞与矛盾也可以归于这种“现代性”的一部分吧。

 

电影大师讲述舞蹈大师,却还悄悄的拉来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作为衬托。

OMA Zollverein改造中的巨型电梯上,西装舞者一边逆向上行,一边转着圈舞蹈,似乎在描述西西弗斯式循环往复的终极悲剧。OMA惯用的橘红色渲染出这一场景虚幻的底色。

SANAA的Zollve管理学院里,一个男人不停扶起将要倾倒的女人,男人面无表情,女人眉头紧锁。设计师口中的透明性空间在摄像机镜头里却变为一个自闭而空荡的大房间,飘渺的窗洞,素墙和孱弱的身姿,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困境中的虚无盼望。

最喜欢的是一幕玻璃盒子里,密斯式的玻璃盒子坐落在树林中,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见证了两个男人的和解:其中之一高高跃起坠入对方怀中,静止。充满了力量。玻璃屋里,也有一个女人试图挽回自己的恋人,最后一抹红裙飞奔出玻璃屋。

Wuppertal漂浮在河流之上的吊缆式轻轨旁,总有一个男人揽着女人回旋着步入远方。看《爱丽丝漫游城市》时就被这个轻轨打动,却没想到这里原来就是Pina实验剧场的老巢。真希望有一天能去那里走走看看。



似乎,文德斯在为自己下一部关于建筑的3D电影热身。

“I have actually already started a long-term project, another documentary in 3D. It will take several years, but it’s going to be about architecture. I have always wanted to do a film about architecture, and I have a lot of architect friends. But that is another subject I never really knew how to approach with film. I realized through PINA that architecture is something that could have a real affinity to this medium. Most architects build this stuff and they already have 3D representation. They can enter a building before they even build it. But I think especially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to make a film that really deals with the sense of place and how it changes the way people use buildings and are shaped by cities and buildings, that could not really have been done before. To feel what the room does to you, that is something that you could describe almost better in words than in a two-dimensional film. It is really about a sense of place. That’s a feeling that many architects share with filmmakers and that’s a common thing the two professions have. I’m really excited to have this tool now that gives this sense of place, and so I am quite excited about my architecture project.”

盼望唉。

 6 ) 舞舞舞,活下去 [猫]

       你喜不喜欢3D《皮娜》,取决于你爱不爱现代舞。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皮娜编排的舞蹈片段,夹杂有片段中出现的舞者来谈心得。这电影拍成3D,就是造福人类的事情,因为你可以想象自己在现场看皮娜剧团的舞蹈场面,而且摄影效果和角度,还有剪辑,会加重舞蹈的戏剧性。看之前,我很好奇一部纪录片如何展现“皮娜其人”,看完明白,如果你想了解一位艺术家,还是去看他的作品吧,尤其是女艺术家——她们更容易保持纯粹,艺品人品合一。
       如片中所言,皮娜的作品讲的都是爱,痛苦,孤独这些,我还感觉到抗拒“麻木”、“濒死状态”的生命力,即使在她呈现的爱之场景中,还分相恋的痛苦、单恋的互相折磨、初恋的新鲜、两性的关系、恋物的痴迷……是的,对于爱的各方面,皮娜都很有激情和耐心去表达。皮娜本人的片段很少,当她舞蹈时,她闭上双眼,整个人沉浸在一种完满的状态中,她的心装着舞台设计中的整个世界;当她停下时,她那双大眼睛左顾右盼,敏感,多情,充满智慧和理性:这样一个人,她的生命是多么丰富。她瘦瘦的身体,让我感觉她就会那样速速燃尽生命,不会久活。但她的灵魂不仅燃尽了自己的身体,还借用其他舞者的身体和精神,创造出意蕴无限的美。她用洞察力挖掘到其他舞者灵魂里的东西,又因材施教地让它们经由肢体语言释放出来。我想,在皮娜身边工作过的舞者,生命都会被改变——因为你的本我已经完全呈向外在的世界。而他们的生命,又成为皮娜个体生命的拓展和延续。
       看到皮娜那些超现实的舞台场景——在荒野中,在岩石边,在半封闭的房间,在行于高架轨道的翻转电车下……我又想起伊莎多拉•邓肯,她当年的梦想,是复活希腊时代的美,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舞蹈编排,她多半靠着自己或少数朋友的力量,相比较,皮娜幸运很多,她有个庞大的舞蹈团体公司,有投资场景的资金,有拍舞蹈纪录片的电影新技术,舞者们也能领会她的各种想象,各种要求,她还能从他们身上获取灵感,哪怕对方只是做了几个表达快乐的动作。对于邓肯,我们却只能在文字记录及照片、图画中想象她的舞蹈,她的思想。如今的观众是幸福的。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看到他们的舞蹈,比如《穆勒咖啡屋》里,在爱中孤独纠缠、相遇又擦身而过的人们;《满月》里的纯然生命力;穿职业套装的芸芸众生同一的生命轨迹以及平衡破坏后的不确定状态……我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无法用文字清楚表达,或者大脑无法全然领会,心灵却能接收更多的信息。我被感动,我流泪却不知为何流泪。皮娜的舞蹈直接与我们的心灵交流,她要说的,都编进了舞蹈,不用多加一个文字。
       所以我明白皮娜的生命里一定有许多关于爱情的遗憾,还有一些压抑、阴影、向往,甚至还有对身体之欠然的嗟叹。所以她要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那样她才不会迷茫,才能活着。或者,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能消解掉,不再是痛苦。

Dance,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http://www.xiami.com/album/440689
原声试听

 短评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4分钟前
  • DeckardYang
  • 力荐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8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

16分钟前
  • echohead™
  • 力荐

最美。。。

17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20分钟前
  • CHEN
  • 还行

用生命在跳舞。

24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26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3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39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40分钟前
  • 星之卡普
  • 力荐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46分钟前
  • C.
  • 推荐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49分钟前
  • Q。
  • 还行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5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54分钟前
  • 倉海君
  • 推荐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5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1小时前
  • Alain
  • 力荐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