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2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3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4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5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6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3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4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5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6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7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8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19甜蜜的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37

详细剧情

  马切罗(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是某杂志的专栏记者,他曾试图成为一名作家但是事与愿违,只得终日为明星绯闻奔忙。马切罗经常出席一些社会名流的交际酒会,于是他暗自和摄影师勾搭,设计拍摄明星隐私然后公诸于众。马切罗有一个女友元玛,在送 她回家的途中,搭乘了一位妓院老鸨,后者对他讲述了很多风月场中的轶事,这让他对名利场更加厌恶。在基督教的某个仪式上,一位从美国来的名模总是对着媒体搔首弄姿,后来马切罗的批评家朋友斯泰纳一针见血指出了她的虚伪之处,这让他逐渐认清了上流社会的腐朽,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发现自己并不热衷奢华的生活,而且对于那个自以为是的元玛也并不满意,并进行了我行我素的反抗……

 长篇影评

 1 ) 喧嚣中的现代荒原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我要死。 ——艾略特《荒原》 费里尼给这电影的副标题是:现代荒原:罗马。 两架直升机轰鸣开来,地面上的孩子雀跃追逐,飞机由远及近,巨大的耶稣像仿佛从天国降临,旋即远去。 这著名的开头,多年后被安哲在他的《雾中风景》中给予了致敬,码头上水中升起的巨手,指引方向的手指断裂……剧中的奥瑞提斯(名字取自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三联剧的主人公)喃喃吟诵里尔克的哀歌:若我呼喊,谁会,在天使的序列里,听到我? 罗马的荒凉,马切洛的悲剧,有着与安哲电影的悠远凄清完全不同的调子,它表面上是如此喧哗,以至于让主人公陶醉迷恋,流连忘返。甜蜜生活,逐幕展现。 第一幕:欲望之名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夜夜笙歌,曲曲尽觞。马切洛飞舞花丛,以记者的身份合理地窥探,劫取,满足自己追逐甜蜜的欲望,玛达莱纳惊艳出场,满脸都是厌倦的淡漠和冷感。她轻撩裙裾,款脱秀履,无声潜行如猫。街头随便邀请一个妓女上车,兴之所至去她家喝咖啡。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忽然起兴做爱,不设定的一切,如同罗马的夜风,倏忽来去。 春宵一刻之即,那边厢痴情女友艾玛却服毒自尽,疲惫归来却面对一具昏死的躯体。欲望以不同的名字呈现自身,内里却总是如一。艾玛想要独占,马切洛想要更多。 更多的更美的,从飞机的喧腾中降临,每一个人都毫无吝啬的献上自己的殷勤,全意大利都拜到在瑞典女神的脚下,她——西尔维娅,谁会不想要她,她金发飞舞,狂狼无边,她丰盈的躯体如春水激荡,沙哑的嗓音有着孩童般纯真的魅惑。女神降临,哪个男人能平静?马切洛捡回她踢飞的高跟鞋,在美人失意时快步跟随,全仗着那热切眼神一秒未松的密切关注。罗马的街巷,每每驻留时,他想倾吐的爱语,却总被一些美人随时游走的兴趣阻断,他不得为她偶然捡到的流浪小猫去找牛奶,在街头左奔右突,狼狈不堪。归来时却见美人嬉水喷泉,一副绝世美景毫无预告地蓦然出现。 她在水流中行走,水幕就在她身后,她迷惘而沉迷的表情,是一个谜。 他想高诉她:你是造物主在第一天创造的第一个女人,你是母亲、姐妹、情人、朋友、天使、魔鬼、大地、家园……她,就是他想要的那更多吧。然而,她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看到行人愕然的注视,这才意识到,喷泉水停了。 梦醒了。 天亮了,又一个黎明。 他送她回去,在旅馆门口,被等待的未婚夫施以老拳。只因她是如此彰显的欲望符号,以至于每个染指的男人都必须受到惩罚。 艾略特的《荒原》中,情欲的泛滥也是现代荒原的肇始和表征。 第二幕:信靠之地 “圣母显灵”,马切洛、艾玛和摄影记者帕帕拉佐一起去看个究竟,采访中,见证神迹的孩子的家人被指示摆出各种姿态,老人在一本正经的叙述中忽然停下问,需不需要我抽只雪茄?神圣事迹片刻被颠覆消解。 癫狂的群众,烧钱的大场面,费里尼的神奇的调度能力,艾玛远远看到显示神迹的树下抱着病孩的妇人在祈祷,又眼见大雨中人群随着孩子们指示东奔西跑,结束时,病孩却死去了,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相信神迹存在,许愿树的枝条被蜂拥而上的人群疯抢。艾玛也冲了进去,她抢到了一枝,不管怎样,宁信其有。 这就是他们的信仰,马切洛在高高的摄影架上,只看到了混乱,神并没有出席。 游走中马切洛又随一个相识的模特搭上了去乡下的车,一行人各色各异,玛达莱纳居然也在其中。在城堡的大厅里席地而坐,谁认识谁,谁是谁,好像都没那么重要。忽然有人提议去附近一个古堡探险,幽冥的古建筑中人影越发扑朔迷离。被玛达莱纳牵引,马切洛来到一个空旷的房间,玛达莱纳却把他留下,自己绕到隔壁,通过传声孔,向马切洛吐露真情。她说,她想嫁给他。惊觉爱情,原来以往的露水情缘都是为这一刻而存在。马切洛心潮澎湃,不由得大声说出自己的爱。他不知道的是,原来这一切,真的只是玛达莱纳所说的游戏,隔壁房间里,她的情人正拥着她窃笑着听着这真心告白。黑暗中,一双手拉住马切洛,不是玛达莱纳,马切洛却也没有拒绝这好意的邀请。 天亮,又一梦醒。回途中,玛达莱纳已不见人影。 信仰和爱情尽是虚妄,但也有人活得真实幸福。马切洛眼中,斯坦纳就是如此。他忠于内心,纯粹清明。家庭幸福,其乐融融。这正是马切洛想要的一切,从斯坦纳身上,马切洛看到了自己的空虚和堕落。客厅中艺术家齐聚,听斯坦纳录下的雷声,自然的声音。看那一双美好的小儿女,卧室中睡得恬静。面对马切洛的羡慕,斯坦纳却说,最悲惨的生活都好过于在一切事情被精确计算好的有组织的社会里受保护的生活。 第三幕:荒凉之夜 父亲来了,马切洛有点不敢相信。父亲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温罗马的繁华夜生活,马切洛找来摄影记者朋友陪伴,同去熟识的酒吧。费里尼的高明在于用朋友的嘴巴,巧妙地讲出电影没有交代的前文,父亲这个角色,在马切洛心目中,基本上是失职的,除了能惹母亲生气,离家出走之外,好像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父亲显然并没有留意到朋友的讥讽,他全身心沉浸在酒吧的欢快气氛中,迅速被法国艳舞女郎深深吸引,以至于要跟人家回家过夜。马切洛无奈,只得随后跟从,然而他身心俱疲。想要偷偷溜走之际,却被酒吧舞女叫住,原来父亲在她房间中人事不省了。 父亲坐在椅子上,没有一点声息,在这宁静的一刻,马切洛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话想跟父亲说,他想把从前岁月中的那些伤害和误解,痛苦和委屈都倾吐出来,他想跟父亲和解,有一次真正的父子交流。后来,父亲忽然醒了,醒来的父亲却只想离开,想赶上夜行客车回家,无论马切洛如何挽留,父亲还是不管不顾地走了,在街头送父亲上车,他追出几步,怅然停下。 身边最近的人就是艾玛了,然而两个人却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同坐一辆车,吵闹不断,艾玛屡次下车,又被劝回,最后,在艾玛的温柔恳求下,马切洛却再次爆发,把艾玛从车上揪下,扬尘而去。艾玛独自一人在路上彷徨,车声渐进,是的,马切洛又回来了。 这就是情侣不是吗?相爱相杀,片刻不得安宁,却离不开斩不断。到了还是会睡到一张床上。 警察局忽然打来电话,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斯坦纳自杀了,子弹穿过太阳穴。就在那天宾客云集的客厅上。还有两个孩子,他一并带走了。迷惘之际还得带着警察去车站接回斯坦纳的外出的妻子,她对一切都还一无所知。媒体是贪婪而堕落的,他们不管别人,只要新闻,斯坦纳的妻子被狂拍时还以为记者认错了人,她怎么活下去,这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第四幕:怪鱼与天使 怎么办? 艾略特在荒原的最后所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马切洛却选择了逃避,躲到浮世的喧哗里,在更深的无聊中去躲避无聊,用更多的泡沫去掩盖虚空。脱衣舞,众人围观下亲昵暧昧,马切洛骑在一个姑娘身上,把酒洒满她的全身,把从破垫子里掏出的鸡毛鸭毛粘上去,马切洛是否是想要造一个天使,带领自己飞升? 又见黎明。大家都跑到海边去了,有人说,渔民捞到了一条大鱼。 这是一条怪鱼,它庞大的肚腹朝向天空坦露,奇怪的眼睛注视着人群,马切洛感觉那鱼在看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 (注:鱼的古希腊文正是人子、救主的缩写,因此鱼和十字架一样,成为基督教的象征。) 那个女孩,在轻轻呼唤,那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马切洛在一个餐馆里看到过她,她的侧面跟某个教堂里的画像极其相似。然而,他听不清她的话,隔得太远?还是周遭太吵? 马切洛还是随着昨夜狂欢的人离去了。女孩轻轻一笑,转身走开。 他拒绝了天使。也许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天使。 浮华之后,大地荒芜,费里尼的荒原景象,带着他自己的狂欢色调,萨克斯手悲凉的演奏之后,一挥手,那些气球蹦蹦跳跳地跟随他到后台去了。这神妙的一笔,恰如电影的整体意蕴:现代荒原中唯一可以凭靠的就只是这人造的幻觉。 光影的绚烂,就是费里尼对人世荒凉的最后拯救。

 2 ) The Sweetness of Life


       正如费里尼所说,电影说的是生活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生活。他说,这是一部描写罗马的电影,因为罗马是永恒之城,内心之城。

       而罗马事实上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有太多像马塞洛一样的年轻人,他们都是被梦遗弃的浪荡子,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名目繁多的欲求,有庸俗市井的妥协,但又似乎尚存一丝赤子之心的纯真向往。他们从未长大,却已老去。他们像野草一样,在永恒的大地上,一岁一枯荣,绝望地生生不息着。

       而生活,就像初秋幽静的深谷,既有甘美的泉水,也有崩坏的山岩,但我们只能照单全收,不是吗?

 3 ) 理一下线索/一些截图和评论(待完成)

开场,直升机吊着基督像飞行

在宴会上,记者Marcello打听王子的菜单,想拍照被发现,被严重警告,他不以为意。看到认识的Maddalena过去搭话,于是两人离开宴会,乘坐Maddalena的豪车出去兜风。注意宴会开始的场面,有强烈的隐喻性:

戴面具的演员们

两人来到个僻静角落,Maddalena对Marcello说想离开罗马,他说:“我挺喜欢罗马”。在谈话里显示了两人财富差距巨大。被路人看到豪车并惊叹,Maddalena提出要送这人回家,Marcello说:“你在想什么?”后来两人来到这位老鸨的贫民居所中,在破床上Maddalena提出要做爱,Marcello说:“在这里吗?”然后顺从的做爱了。Marcello对Maddalena的决定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永远只是微弱地语气提出,他不想破坏两人的关系,而Maddalena也从来没更改过她的主意。Maddalena对Marcello表现出一种强权,而他自身默认这种关系。

老鸨贫民居所向下的楼梯

早晨Marcello回到家,未婚妻Emma第一次出场,她服安眠药企图自杀。Marcello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焦虑,飙车把她送到医院,这里Marcello应该是非常爱Emma。注意他称她为“疯婆子”,这个称呼在后面多次出现,跟别人交谈时提到她时侮蔑的称呼,吵架时骂她的称呼。注意最后Marcello给Maddalena打了个电话,但她在熟睡没有接。Maddalena对Marcello没有回应,到此,此关系的性质已经十分明确。

护士奇怪的帽子,医院向上的阶梯

大明星性感女神Sylvia来到罗马,Marcello也在,在一间屋子里记者们向她提问,这时候Emma醒来了,给Marcello打电话,表现出极大的嫉妒心,怀疑他和Sylvia有什么,Marcello回复:“这屋子里至少有50人呢!”Emma:“我要把你眼睛挖出来!”“你现在就回来好吗?我想做爱。”之后Emma要他晚上回来吃饭并热情的问他想吃什么。Emma对Marcello无与伦比的依赖,电话最后Emma说:“Marcello,你爱我吗?”

电话结束时的画面,狭窄的平行透视,如同牢狱

Sylvia去圣彼得教堂,记者们跟着她拍照,但谁都没有Sylvia体力好,爬楼梯时追不上她。Marcello追上去看到她坐在楼梯上看窗外,见他来了之后她说:“come on~”,Marcello跟着她上到顶层。也许他看到Sylvia坐在楼梯的样子就已经完全沉醉

看窗外的Sylvia

通往顶层最后的楼梯

在顶层他俩听着教堂钟声敲响,Marcello说:“这就是神圣的罗马。”Sylvia把他墨镜摘了,自己帽子也被吹走了。进入宴会场景,Marcello跟Sylvia跳舞,对她说:“你使所有事物,所有事物,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家......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家。.你为何出现在这里?快回美国吧你让我不知所措。”这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Marcello是有未婚妻的,但Sylvia带给他家的感觉?Emma是一个极其缺失安全感的人,依赖他,但Sylvia其实对他完全不在意。跳着跳着舞,来了另一位演员,Sylvia就放弃了Marcello,开始了他们的狂欢。

狂欢的队伍

结束之后,Sylvia来到旁边找到她的丈夫Robert,被骂了一顿,Sylvia愤而离去,Marcello去找Sylvia,带着她驾车出行。中途下车Marcello想亲吻Sylvia,但听到狼群嚎叫,Sylvia扭过头去开始学狼叫,很开心Marcello找地方想安顿两人,找了Maddalena,她接到电话很惊喜,Marcello说想带个人去她家里,她问是谁,他不说,她问你想干什么,Marcello就自行否决了去Maddalena家里的念头。这时Sylvia在车里无聊,下来与野猫玩,问他有没有牛奶。他去找牛奶回来看到Sylvia在喷泉里戏水,Marcello被这个场景惊呆了:

Sylvia叫Marcello一起来玩

Marcello对Sylvia说:“你到底是什么人啊?”然后明确的富于寓意的镜头出现了:

Sylvia为Marcello进行洗礼

显然Sylvia被赋予了神性,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所有目光的焦点,体态神情完美无瑕,除了她的伴侣,她几乎就是女神。其实在之前教堂爬楼和宴会狂欢的时候,Sylvia的活力令人侧目,简直就是神话里的形象。Marcello就是这么认为的,以至于之后Sylvia索吻他不敢去亲,他也不敢触碰Sylvia,拥抱她。他们在水池里站了一夜,天亮之后回去,Robert抽了Sylvia一耳光,然后打了Marcello一顿。Sylvia就此从影片里消失了。

在教堂门口Marcello看到旧友Steiner就跟进去叙旧。问神父可以带个人上二楼吗,神父说当然,Steiner对Marcello说:“你看,神父都是很随和的。”在二楼的管风琴处Steiner先是弹了一段很欢快的乐曲,被牧师用眼神制止,然后弹起了著名的BWV565,妈的我在这里非常出戏,不知道这么神圣化的东西放在这干嘛?

在BWV565中,Marcello离开教堂

Marcello和Emma去郊游,也是去做报道圣母玛利亚奇迹之树显灵之事。在车上Emma给Marcello喂吃的,Marcello很烦她但还是都吃了,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整个显灵的事件像一次作秀,大灯打光,摄像机起起伏伏,还有个导演在安排。晚上两个被认为具有神启孩子在在奇迹之树前祈祷,生病的老人围了一圈。Marcello跟Emma本来在一起,但他执意要爬上载大灯的架子。Emma向玛利亚祈祷:“圣母玛利亚,如果他娶我为妻,我愿意每天步行到这里向你祈祷,哦不,我希望他能像从前那般爱我。”天降大雨,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开始不断指认:“圣母在那里!”三次,并跪下来祈祷,人群一片混乱。众人开始抢夺奇迹之树的枝条,它被人们分了。混乱中Marcello寻找Emma,Emma诅咒拍照的记者说他们不懂得尊重人。一切平静之后,当时在奇迹之树周围的老者因肺炎而死了,夫妻俩和记者参加了葬礼。

记者一直在不停的照相

待续

 4 )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

“最悲惨的生活都好过于在一切事情被精确计算好的有组织的社会里受保护的生活。”
——斯坦尼(影片中人物,自杀)


是有些眩晕的,在看《甜蜜的生活》的时候,跟着节奏,我竟然踏出节拍,摇摆起来,有一小会儿,我忘记了那是个电影场所,一阵迷晕。总有醒过来的时候,恍然自己怎么会这样表现,影片里是费里尼式聚会,幻觉的、杂耍的、夸张的,有那么一会儿我会觉得自己也参与其中。

我应该算是不太接受费里尼电影的,《八部半》没看懂,《罗马狂想曲》令我不耐烦,《大路》还行,但触动不大。费德里克•费里尼是在梦工厂中打造自己之梦的导演,他可以把一切幻象、梦想都展现在银幕上,这些都源于他个人的回忆和想象,而观众的想象力、理解力也要奇好,否则难免眩晕。

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费里尼为新现实主义开辟了新的道路——魔幻现实主义,这位受过戏剧教育,爱看时事讽刺剧的导演,把歌舞和戏剧放进大银幕,小丑、妓女不比其他人更卑微,《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说:“一幅画、一个场面、一个布景、一张明信片与另一个想象时空的巧妙连缀诠释了导演的精湛技艺,也预示着费里尼在60年代的成就。人造布景与自然空间、梦想与现实,戏剧与人生浑然一体,展现出巴洛克风格。”
可以说这样的成就在当时其他导演的作品中也有小小反映,就像诸子百家时代,各家各派并不如现在这般泾渭分明,而是费里尼在现实想象方面更为突出,重视,渲染,强化,也更令人叹为观止,因而还会产生必不可少的对大师敬畏的距离感,让一切后来者用模仿向他致敬。

这部影片讲述八卦记者马赛罗的故事。他每天过着颓废无聊的生活,同这座城市——罗马一样,白天精致,晚间放荡,他遇到的每个人也是这般高级无聊的,夜夜笙歌艳舞,性的随意,信仰的盲目,爱的自私,纸醉金迷。长达174分钟的无聊,没有让你看得疲倦,你好奇地等待他遇到一个又一个怪人,一件件怪事,他自己也越发沉溺和怪异。这类疯狂和潦倒与我们的环境和认知遥远,不时引发观众阵阵笑声,如果笑声可以测试,那将不会是喜剧片的欢闹而是对构造出讽刺画面的惊异;这种感知的遥远,让我们能够想象那是确实的,有一个阶层是这样“甜蜜的生活”的,仿如我们对那些既带点向往又鄙夷的阶层的神秘猜测,“想象的世界逐渐变得比现实还要真实。”

我也想不通自己的忘我投入,这可以算是我观影经历的头一回,找来找去,看到这么段话:正如影评家孔契尼在《今日意大利电影的问题》一文中所讲,“观众从银幕上看到自己的精神危机、自己的绝望与忧虑、自己的痛苦被表现得令人惊叹。他们看到他们的爱情怎样死去,看到他们在生活向他们提出的课题面前所感到的恐惧怎样被讴歌……” 被费里尼吸引,因为追求和幻灭,一种无可救药的神经性兴奋,一种无可挽回的衰落,生活的表象甜蜜、浮夸,由一个个寂寥、慌张、空虚、烦躁的个体绝望而努力地构成。

*《甜蜜的生活》
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上映年度:1960年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意大利
荣获1960年度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影片放映后几个月内,对影片的谩骂如潮水汹涌而来,《罗马观察报》接连几天大骂《甜蜜的生活》,撰文的记者每天呼吁电检处撤销准映许可,销毁底片,要当局扣押费里尼的护照。

 5 ) Memorable Quotes

"I like lots of things.But I like three things the most. Love,Love and love."-Silvia
  
  "When I make love-Yes! Then I came alive, only love gives me strength."-Maddalena
  
  "You are the first woman on the first day of creation. You are mother, sister, lover, friend, angel, devil, earth, home."-Marcello
  
  "A man who agrees live like this is a finished man, he's nothing but a worm! I don't believe in your aggressive, sticky, maternal love! I don't want it, I have no use for it! This isn't love, it's brutalization!"-Marcello
  
  "Don't be like me. Salvation doesn't lie within four walls. I'm too serious to be a dilettante and too dabber to be a professional. Even the most miserable life is better than a sheltered existence in an organized society where everything is calculated and perfected."-Steiner
  
  "By 1965 there'll be total depravity. How squalid everything will be"-Transvestite

 6 ) 甜蜜的生活——费里尼撰写的“现代启示录”


费里尼的两部电影是我心中的巅峰,一部是《八部半》,一部是《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无疑更加成熟,在艺术手法上已达完美,是费里尼最成功的作品,《甜蜜的生活》之所以令我倾心,就在于它如手术刀般冷峻的笔法,将众生惶恐置诸镜头,以罕有的辛辣讽刺直击社会病,与《八部半》相比它更像是一部启示录而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诗。
欣赏费里尼的电影时,总有万千感慨,可形诸笔端时,或者欲转述他人时,总觉得虚空,言之无物不能切害,非要看个几遍,才能领悟一二,可能这就是伟大电影的艺术魅力,如罗杰伊伯特所说:“任何把思想置于画面之上的电影导演注定只能拍出二流作品,因为他抵制的正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电影艺术正如文字艺术,需要修砌意象,意象之间有精微的关系,使受众易于联想,但又不至于绑架思想,应该具有充足的开放性,——“枯藤老树昏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优秀的电影也是这样通过片段给受众造成独一无二的印象。
正是由于上述的开放性,本片有很多解读,指出比如“罗马的七座山峰”,“七个黎明”,“七宗罪”这类暗线,为了避免深入细节束缚思维,我仅在明线上试图分析电影的精髓。
在我看来,影片似乎由一个开场,一个结尾,和其间十一幕联系不是很密切的“独幕剧”组成,开场和结尾似乎与影片内容格格不入,略显荒谬,这个后面再详述,先把它们列在下面:
开场:耶稣像从天而降
第一幕:马切罗马伦娜妓女家过夜
第二幕:爱玛自杀,就医
第三幕:马切罗迷恋希尔维亚
第四幕:马切罗教堂遇老友斯坦内
第五幕:圣母闹剧
第六幕:斯坦内派对
第七幕:父亲来访
第八幕:古堡聚会,隔空对话
第九幕:马切罗与爱玛吵架,妥协
第十幕:斯坦内自杀
第十一幕:疯狂派对
结尾:怪鱼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三个问题:
1. 现代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类人的生活状态:记者,影视明星,权利阶层,富豪,知识分子,教民。如果我们思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生活目的,似乎无法得出答案,他们似乎都不快乐,都制造疯狂的“甜蜜”来“充实”生活,影视明星马伦娜和马切罗在第一幕中的交谈,马伦娜提及自己想到小岛上去生活,但又怀疑自己不会去,提及自己颠倒都不会站起来,提及无处不在的压力;第六幕,斯坦内告诉马切罗深夜的宁静使他恐惧,他为何恐惧宁静?恐怕是恐惧自我,恐惧我们降生于世,却发现自己生活的年代没有生活的意义,它如此荒谬,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在这中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根本性自我否定也一直围绕着马切罗,令他不安,文学艺术拯救不了斯坦内,钱拯救不了马伦娜,上帝不能带领教民走出困境,理想也一样拯救不了马切罗。
2. 疯狗般癫狂的社会病
记者无疑是影片中最常出现的职业,他们取向低俗,拿别人的痛苦当娱乐,是追求疯狂的猎奇者,难道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天生低俗吗?恐怕不是,马切罗在第八幕说:“通常是观众要求我们夸大事实”,记者并不是罪魁,它只是庞大社会病的缩影,观众猎奇肮脏的心理就像小报记者一样无孔不入。
教民的疯狂是社会病的另一个侧面,宗教的本质的精神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教民内心的狂热只能算作异端,来参观的人不是好热闹得猎奇者就是求神但是不敬神的教民,众人推倒神圣之树谁最大的讽刺。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众人的癫狂。
3. 个人的孤岛化倾向,交流的失效、低效
我个人认为这是电影着力要表达的一个点,影片开场的耶稣像和结尾的死鱼,直到我看第三遍时,才有所领悟,开场和结尾之所以设计得如此不合常理,是为了要突出影片荒诞的氛围,暗示一些东西,影片中随处可见神圣和恶俗的对立,首尾就奠定了这种基调,通过这种极端的对立,加重对角色迷茫痛苦的理解,神像是美的,但是它是假的,怪鱼是丑的,但是它却是真的。除这种对立之外,首尾还有另一个细节暗示影片基调——交流失效的孤独和无法自救——影片开头马切罗因为直升机的轰响无法和正在日光浴的美女交流,影片结尾马切罗因为海浪声无法听清对岸天使的呼唤。
整个影片虽有过马切罗自我救赎的尝试,但很快失败(小岛写作),更多的都是希望获得交流的尝试,但是马切罗周围响起的都是无用的噪聒(爱玛的倾诉,小报记者尾随等等),而面对可能给予他救赎的人,马切罗都与其陷入了无法交流的泥沼(渴望得到马伦娜天长地久的爱,却发现根本没能了解她——第八幕,古堡隔空对话;渴望得到知识分子斯坦内对他灵魂的改造,却发现它根本没发现斯坦内内心的痛苦和争执——教堂弹奏巴赫的托卡塔,自杀;渴望得到父亲对他的人生指明道路,但是父子始终隔膜——父子在法国舞女家对坐),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马切罗都无法走入对方的内心,马切罗最终无处求援而走向癫狂。
现代人交流上的困境似乎比之前两点更难发觉,但我始终坚信它是现代病的表现之一,也是电影所着力表现的困境。索塔说:“只有橹舰中划桨的奴隶才彼此了解,而我们却礼貌的误解别人,所以别人也应当误解我们。”媒介的发展似乎使我们的交流更加通畅,但是我们却更加孤独,这种孤独是史无前例的,每个人都变作一座孤岛,语言仿佛生了病,交流变得模式化和低效率,我们几乎不能理解别人,甚至不能理解我们的亲人,这种孤独的情绪和生活的无意义交织,加重了现代人的迷失。
费里尼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困境: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众生如苍蝇般到处乱飞乱撞,主人公马切罗似乎有一些不同,他一脚踩在狂热的泥沼里(身为小报记者,有一个只会做爱和做菜的未婚妻),另一只脚试图迈向光明(马切罗多次表达渴望改变,有所作为);在“本我”中,马切罗遇到了他本我的代表——希尔维亚,马切罗迅速沉迷其中,希尔维亚成为他复杂欲望的交织体,但是马切罗和希尔维亚的交流是失败的。在“自我”中,他在玛伦娜和爱玛中间难以抉择,试图在玛伦娜那里获得真正的爱的尝试失败了,最终也没能理解玛伦娜,试图摆脱爱玛肤浅的“母爱”,在大吵一架之后还是妥协了,接回了爱玛。在“超我”层面,马切罗以为自己了解斯坦内,并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文化圈子里救赎自己,最终有所做为,可是斯坦内的自杀是马切罗彻底迷失。马切罗在本我,自我,超我中都无可依靠,无可交流,所以马切罗变成了营营众生的一部分,在最后的聚会中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每次我看《甜蜜的生活》时,总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忧愁,这可能来自于马切罗这个角色的代入感,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像马切罗一样迷茫,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好奇的看着这个世界,既有自己的梦想又和这个世界同流合污着,我们也在深夜里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一次次面对希望,最终有一次次的面对失望和绝望,希望自己能有好莱坞式的美好结局,却最终无法直视自己破罐子破摔的惨状,马切罗就是我们每一个矛盾着的现代人的缩影。
异装者说:“到了1956年,每一个人都会堕落。”尼采的预言正在实现——毒品取代了战利品。费里尼所说的生活的甜蜜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而我们用这甜蜜饮鸠止咳。
(电影配乐和演员几乎完美,在这里再不赘述。)

 7 ) 每个不眠的夜晚之后都是苦涩的清晨

今晚大概是我第四次或是第五次看La Dolce Vita,这个片名也许是故意带着英文文法的意大利语或是把vita当成形容词修饰名词化的dolce,所以“甜蜜的生活”可能并没有“生活的甜蜜”准确。

电影本身已再无改变,但作为观者的我则不断经历生活也随之改变。读书的时候第一次看La Dolce Vita只是因为学习要求。二十出头的我只看到了马斯楚安尼多么风度翩翩游戏人间,安妮塔多么美艳,并带着艳羡的目光感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多么放纵糜烂。虽然太年轻的我并不太看得懂这部近三个小时的庞杂丰富的罗马风情画,但you can feel the poem before you understand it.我在看完之后就立马爱上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成了我最爱的费里尼电影,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在某些心血来潮的时候会拿出dvd重温。每多看一次,我都会感叹费里尼电影如酒神般恣意挥洒的生命力.在那些年轻的岁月里看La Dolce Vita,我从没有试图在结构和深层意义上去解读这部电影,都是让自己沉浸在马斯楚安尼的带领下游戏罗马。

然后,很多年过去了,我在北京已经呆了十多年,再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学艺术的小女孩。习惯了在工作中的乡愿,爱情中的不如意和各种朋友和场合的晃荡,一晃已过30多,觉得当初拼命看的那些书和电影都离我越来越远,生活里的甜蜜如梦幻泡影,每每触手可及却又转瞬即逝。昨晚蹦迪到4点,回家倒头睡到中午,下午开剧本会,晚上因为天气太冷穿着在柏林买的二手貂去资料馆独自看La Dolce Vita。本来以为不过是仪式般地重温一遍已经看过好多次的电影,结果从开始观影,我仿佛从未看过这部电影一般每个场景都如此新鲜如此被吸引,直到电影结束,那个被打捞上来的海怪空洞死亡的眼睛和与纯真小女孩温暖的微笑,即使早已熟知的结尾,却依然力道千钧,我空落落的心被狠狠击中,鼻子一酸,亮灯之前我就匆匆起身离开了,怕突然的明亮打断我的愁绪又怕落泪被人笑话。伟大的电影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减损它任何的力量,费里尼就是费里尼。

而这一次的观影,我仿佛理解了电影的主人公马切洛更多,也第一次仿佛开始明白这是讲的一个什么故事。马切洛是一个从小地方来罗马闯荡的年轻人,虽然为了生活和欲望,做着一份花边小报的记者工作,但依然有着一份当作家的理想。他有着自己的一个小公寓,一台车,一个妈妈一样爱的窒息的未婚妻,俨然在罗马已经立足。但他夜复一夜地流连在罗马的夜店,各种朋友的聚会和追逐女人之中,对这些中产或上流社会肤浅的生活带着愤世嫉俗的不屑,又沉湎其中。马切洛的生活当然和我不尽相同,但这些热闹不眠的长夜和随之而来的清晨,那些情绪上的起起落落,也并不是不熟悉。当罗马的有闲阶级在二战后经历经济的巨大腾飞,社会的急剧变化,道德缺失信仰崩塌,故乡远去和浪漫不在,La Dolce Vita可以说通过马切洛的目光十分精准地捕捉到了这场现代人的心灵危机,而这一切和2000年以后的北京又多么相似。

貌似有种说法是分析马切洛在电影里大概经历了七个夜晚,正好可以和七宗罪相对应。我觉得这样的类比太过于把电影减损为猜谜游戏了。但电影的结构主要就是跟随这马切洛各种荒诞不眠的夜晚经历再接着一个苦涩的清晨和白天。电影前半部的几夜包括与上流社会名媛玛德莲哪在一个妓女的漏水的地下室的一夜情,还有电影最为著名的同艳星希尔维亚共处的一夜,马切洛跟随着她在空荡的罗马街头游荡,在喷泉里互诉深情,还有马切洛带着未婚妻去报道神迹的混乱的雨夜,这些夜晚主要展现了马切洛的欲望,他的职业和他在罗马的生活。

然后是马切洛遇见了他的知识分子好友施泰纳,他先在教堂里遇见了施泰纳。然后又被邀请到他漂亮的摆满艺术品的大房子里做客。这一夜差不多在影片的中间处,也是于马切洛最有意义的夜晚。施泰纳代表着马切洛来到罗马渴望成就的一切,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拥有各种高雅有文化的朋友,一个漂亮的娇妻和两个完美的孩子,一座漂亮的大房子。施泰纳鼓励他把自己的小说继续写下去,并许诺给他找个更体面的工作。费里尼在La Dolce Vita里第一次系统性且不无讽刺地展现了狗仔队——这一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产物——的工作状态。paparazzi(狗仔队)这个词汇也由这部电影而诞生。狗仔队如同秃鹫和苍蝇盯着任何一个可能上头版的新闻当事人,毫无尊重甚至人性可言。可想而知,马切洛内心是十分抗拒这份工作的,他内心里依然有理想。但他又没法真正地耐住寂寞做一个安心创作的人,很快他又从罗马郊区(在那里他遇见了结尾会出现的那个天使般的从小地方来罗马的女孩)回到了繁华的城区,继续他的狗仔生涯。

接着,他见了来城市里办事顺便等着见他一面的爸爸。马切洛与父亲在罗马共度的这一夜,我之前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这一次看,觉得即心酸又温暖。每一个远离父母家乡在外漂泊的孩子都能懂得马切洛那份急于对爸爸好,向爸爸展示自己在大城市里游刃有余的心情。而夜晚的狂欢之后,清晨里颓丧的父亲,马切洛不无担心地哀求爸爸多留一天而爸爸还是坐上出租车去了火车站,马切洛紧紧跟着出租车依依不舍的场景,简直让人心碎。这是游戏人间的马切洛温情柔软的一面。费里尼永远是那个满怀乡愁的去乡游子,而这份感情对于每个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我们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

然后是马切洛遇见nico(这么多年我才注意到是nico本尊演的),去她的未婚夫的古老城堡的party。这个衰朽破旧的城堡之旅,颇有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姹紫嫣红开便似这般都赋予这断壁残垣的幻灭感。在那他重遇玛德莲娜,那场隔空的情话充满了想象力与诗意,但最后给予马切洛的也只有失望。接着他与他未婚妻如同死循环般的争吵的一夜,再次以他的屈服和软弱结束。然后就来到了影片最戏剧化的情节,也是把整个立意再往高处一层的剧情设计。马切洛收到了施泰纳杀死自己两个孩子并自杀的新闻线索。那段之前party上的录音和施泰纳的尸体并置的设计不过是各种费里尼天才调度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施泰纳的死令马切洛极度震惊也极度幻灭,他之前所渴望得到的有关高尚生活的一切原来也是如此毫无意义不堪一击。如果说之前的生活,马切洛犹如一个快要溺水的人,还试图凭借着一丝丝内心浪漫柔软的情感和残存的艺术理想在水面上拼命挣扎,施泰纳的死就犹如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彻底放弃抵抗从此堕落下去。他沉溺到比之前更低的地方,连小报记者也不做了干脆做一个收钱就能信口开河的广告人。

最后一夜的orgy狂欢不管看几次,都是令人震惊,不舒服同时很哀伤的。马切洛那不知从何而来的愤怒,对貌似和他来自一个故乡的女孩令人发指的暴力,和那个女孩最后转瞬即逝凄然的笑容,都让人看着心里发堵。

最后清晨来临,海边人们打捞起一个丑陋庞大的鱼,它死亡空洞的眼睛圆睁着。不知道是不是马切洛那被杀死的曾经的纯真,而对面那个再也无法互相听见的小女孩,即使拥有着天使般的笑容,也无法给决心沉沦的马切洛以救赎,他挥挥手转身离去,从此远离他的家乡和所有浪漫温柔。

这次费里尼影展,我只看了三部,八部半,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是导演的率真又奇妙的自白。而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却是如此的充满相似性。这两部电影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为主体构成,一个以底层女性为主角,一个以中产男性为主角,带着观众游历不同阶层眼里的罗马的风貌。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卡比利亚之夜不仅有着情节剧般更为传统完整的剧情,它的结尾也更加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而甜蜜的生活抛弃了类型化的传统叙事,却更为丰富自成体系,而结尾却是如此苦楚和令人感到空虚。

这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现实和精神上困境的伟大寓言和真实描绘,无论什么时候看,都是常看常新。19世纪末期,生活在现代都市渐渐成形的巴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的结尾这么描写外省青年拉斯蒂涅在目睹了围绕着高老头一家道德沦丧的丑陋的闹剧之后如何依然决心投身到都市生活里:

“拉斯蒂涅一个人在公墓内向高处走了几步,远眺巴黎,只见巴黎婉蜒曲折的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的亮起灯火。他的欲火炎炎的眼睛停在王杜姆广场和安伐里特宫的弯窿之间。那便是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热闹的蜂房,他射了一眼,好象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日吸尽。”

很多年后,马切洛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拉斯蒂涅,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另一个马切洛。也许生活里的甜蜜压根儿就不存在,但这并不会阻止我们沉沦其中并一直追寻。

 短评

费里尼,想说爱你不容易……毫无防备地挑战三小时观影,过程中难免睡睡醒醒,从不知所云到若有所悟。狠狠批判了媒体和记者的盲目和狂躁。一个男人最失败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在情欲欢爱之间辗转停留。所谓甜蜜的生活,只是一个沉沦的幻觉。到最后他完全迷失自我,认不出那个单纯姑娘的笑容。

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前面觉得简直太无聊了,完全靠着无以伦比的摄影在撑着(60年哪找的这么一套如此优秀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意大利自己家产的畸变控制可不这样啊…)考虑到当时的电影主流观众年龄层,我甚至觉得这和《小时代》贩卖的东西本质上也没什么分别啊,如许知远说的那样,浮华背后的虚无和悲伤不就是知识分子的春药嘛……哦但后三分之一把我看跪了…这悲伤可不是春药级别的悲伤…这悲伤直接破表了。而且60年前的罗马,跟现在的北京上海可不就一个样嘛…人类果然是毫无进步啊

6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174分钟,坐了一上午,抽了八根烟,喝了两瓶零度,加上上一部,懵逼一天。知道为什么传说中的清华北大学霸就喜欢看无脑爆米花电影了。

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该沉醉的时候痛苦着,本甜蜜的却带忧愁…人生不一定要跟随音乐节奏。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优美,迷人,神秘,深刻。喷泉那段或许可以称得上影史最美的桥段之一,圣母显灵的那段会是影史上最让人震撼的段落之一,脱衣舞那段或许是影史上最具诱惑力的场景之一。

1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字幕窘的都想死了!

20分钟前
  • 維恩埃里
  • 推荐

很久没看过让我这么不适的电影了,真心不懂费里尼,也不想装看懂。花三个多小时解构和揶揄上流的淫乱和虚无,我只想感叹:导演你是有多无聊,金棕榈真是鱼龙混杂……ps:叙事节奏和情节线也真是烂得令人发指~

24分钟前
  • Beluga
  • 很差

相比于《卡比利亚之夜》,本片已能全然呈现巴赞所谓的“现象学写实主义”。不再束缚于戏剧性的情节,影片呈现出片段化的小母题结构,让人想起老塔的《卢布廖夫》。不同于老塔静谧而宏阔的影像营造,费里尼的镜头是世俗的、喧嚣的、个人趣味的隐喻,它直接而完整地讲述着自我的心象,所见即所得

29分钟前
  • Bolin
  • 推荐

费里尼的夜与日切换的如此之快,一切亦真亦幻,神迹与绯闻,名利和欲望,每一幕都是荒诞的舞会,之前以为的正常人的爱玛,最后也是疯子。也许就那饭店里的姑娘,片尾呈现的笑容是真的。。。

32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夜晚总是特别长,耗尽一切力气才被拂晓打断。生活是甜蜜的,但马切罗却一直如此痛苦。

3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物质配给的高度组织和基础欲望的廉价消费,遮蔽了上流人士的前进眼界和价值理想,即使是寻觅形而上价值的两性心灵对话,也需要在身体诱惑的安全距离外才能进行,并轻易被另一具肉欲燃烧的胴体打断。曾经的纯真心灵在命运的沙滩上试图和你对话,但尘世的喧嚣最终让你放弃了这次沟通。【10】

38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4.5。难以言表的绝望与其无以言传的美。费里尼模糊了悲观与乐观、沉重与轻浮的界限,成就一场令人彻底沉醉的悲剧。男与女、当局与旁观、上流与下流、身死与心死、乃至影语与情绪,充斥着的无数迷人的相对,都积聚成最后浅滩上相对的两岸。自然、坦诚、灵动、优雅,看过最美的黑白电影、暂时保留之一。→21.7.31 时隔五年大银幕重温,资料馆二刷,五星满上。卷轴一般!细致又宏伟,个人、行业、国家的纵深,广阔到不自觉,一直波及到我们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体验。多少场面多少情境,就是热搜浮动背后的模样,就是你脚踏媒体创作两只船的模样,就是我们在围城状态下的模样。羡慕死了那场雨,什么时候有钱有力拍这种雨戏。

3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费里尼影展# 没有睡着看满三小时!特别喜欢那些超现实的细节:气球跟着小丑走,海滩上的怪兽鱼(这段以前怎么没注意!)、直升机吊基督像等。相比之下《绝美之城》只是山寨致敬版。

42分钟前
  • btr
  • 推荐

8/10。费里尼象征式开场:悬掉着一樽耶稣像的直升机上,马切洛隔空与比基尼女郎调情,罗马的奢华糜烂给基督教精神蒙尘。但丁游历地狱式的结构连缀起夜店的狂宴、古堡的纵欲到海滨别墅的脱衣舞、人骑人和易装癖的恶作剧,男男女女或郁郁寡欢或逢场作戏,而摄制组在圣母显灵处布光、搭架,狂热的宗教氛围支配下万千信徒跟着瞎指挥的女孩无序乱跑、指大树为圣母,明显带有理性世界崩溃的隐喻;未婚妻理念朴素的结婚成家带不给马切洛甜蜜,潮湿的妓女房间折射出他权势的卑微,富人偷情被拍就派手下抢夺相机、老父亲与舞女行欢时差点丧命、名媛上一秒说娶他一下秒搞上陌生男子,上流社会的丑态俨然游历地狱,马切洛呆在乡村餐馆打字被可爱的女孩唱歌打搅,麻木的灵魂刚复苏立刻陷入好友杀死儿女后自毙的悲剧,结尾海滩捞起的大怪鱼映射这群人灵魂搁浅的灾难。

4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那场喷泉的戏,一生只能有一次

4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费里尼代表作,与新现实主义分道扬镳。构图和光影绝佳,叙事有意识流的影子,内容上结合了社会批判和精神分析,揭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精神上的无根状态。吊耶稣像的开头(后被[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借用)和结尾海滩段落充满象征性,大喷泉、古堡魅影、圣母显灵、淫乱狂欢。(9.0/10)|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虽则由看似松散的断片组成,实而相当有逻辑性与戏剧性,对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现代的奢靡沦落空虚颓废作了无与伦比的描摹,结尾堪称妙绝。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三刷。1.费里尼通过淡化情节而注重情境描述的散文式叙事,将平民出生的马尔切洛(工作和情感经历)作为视点切入骄奢淫逸、精神世界匮乏的罗马上流社会,借由十二个几无关联的生活片段构成一场谱写风月众生浮世绘的城市交响曲。以人物置身特定环境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貌为中心,逐渐延展至宗教、情欲、家庭、传媒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和剖析。2.主要角色具备的象征意义:平民背景、被奴役方的艾玛;资产阶级、奴役方的玛达莱娜;身为巨星却内心简单纯粹的西尔维娅;斯坦纳是焦虑和恐惧的化身,而海边笑语的外来少女宝拉是马尔切洛内心深处的愧疚乡愁以及再也回不去的浪漫与纯真。3.日夜流转的如幻若梦,看似甜蜜的生活在人生过客陆续退场之后,也只有独自面对落寞的虚无。|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我的家。(9.5/10)

53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我努力了三次想看完本片,仍旧未果,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对题材不感兴趣?情节的理解不够?文化差异?表演不对自己的口味?逻辑性不符合自己的习惯?节奏太慢了?故事性不强?太文艺了?混乱?也许是综合性因素吧,总之,我仅仅看完了前一小时,后会难期!

56分钟前
  • 毕大费
  • 较差

08年左右初看;12个众生相浮世绘的段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记者之眼窥上层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涉道德宗教,宛如一个包裹了巨大的梦的外衣里面,还深藏着即将醒来的零碎梦境;印象最深的仍是斯坦纳,他应该是马切罗内心最深沉最焦虑最恐惧的化身。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天,突然就亮了。很灵的段落:结尾海滩、古堡魅影、大喷泉、俯瞰广场、旷野决裂……伊伯特每隔十年重看,心生不同感悟,最后他的结论是同情马切罗这个电影角色,也爱他。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