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

喜剧片法国1970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克洛德·雅德,Hiroko Berghauer,芭芭拉勒琪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1

详细剧情

  本片是特吕弗著名的“安托万系列”的第四部。  25岁的安东尼(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与克里斯汀(克劳迪·贾德 Claude Jade 饰)结了婚,并在自家楼下开了一家深得左邻右舍喜欢的小花店,日子虽然平常,却也充满 小忧伤与小甜蜜。阴差阳错,他在水利公司谋得一份差事,工作中结识冷艳的日本女子Kyoko(Hiroko Berghauer)后,他被对方身上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他与克里斯汀分居。但与东方美人一起生活时,巨大文化差异令他日益思念克里斯汀。

 长篇影评

 1 ) 婚姻与“纸糊的灯笼”

《婚姻生活》是伯格曼1973年拍摄的,原本分成多集在电视上播出,现在被剪接在一起成为了一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因为每个场景都采用室内剧的形式拍摄,所以对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表现角色的思想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而且起到塑造故事的背景和揭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作用。电影中真正出镜的人只有几个,但是存在于对白中的人物众多,包括他们的家族成员、朋友、同事、医生、情人和他们后来各自生活的伴侣。对白犀利洗练,一旦投入进去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它是由两个插曲和六个主场景形成了一个带有对位结构的室内剧。对位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是处处存在的,最主要的对位的法则是反转,人物反转,情节反转,故事从角色和场景的正面滚向它的背面,大部分的细节都围绕着这个怪诞的“婚姻星球”转了好几圈。最主要的是男女主角经历的一个大循环:男主角从一个原本友善上进的好好先生变成一个虚伪自私的背叛者,然后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中年男子,最后变成一个吹口哨的快乐少年;而女主角则从一个天真的主妇变成一个与现实顽强拼搏的勇士,再变成一个精明强大的单身妈妈,最后又变回一个天真的少女。

这个电影隐含了一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成长的问题。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在离婚之后,重新偷食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两个孩子,心态如初恋的少男少女一样轻快。男主角给朋友打电话时说自己正在与一个十八岁的金发少女一起,而女主角则是看到男主角边伺侯壁炉边吹口哨时感动的落泪。似乎只有重新变得天真的人才能重新享受到爱情的纯洁。

也许对于爱情来说,成长并不成为问题,但婚礼对有些人来说则是一个成人礼,特别是对于那些二十出头就结婚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在婚姻中,首先是家族的一套伦理规则让人处事变得严肃庄重,其次是小孩子出生之后把人变成真正的成年人——父母。

个人的成长对婚姻来说是重要的主题,拒绝成长或者虚假成长都会使家庭生活不堪一击,随时进入水深火热的状况之中。说到这个电影中的两位主角乔汉和玛丽安,乔汉是一种虚假的应付官差式成长。他逃避很多东西,害怕坦诚,凡是扰乱他心态的东西他要么直接拒绝要么装聋作哑。所以表面上看他牢牢地掌控着现实,手里拿着个烟斗总是摆出一套庄重可靠的姿态,其实全是弄虚作假装模作样。玛丽安则拒绝成长,她几乎什么都依赖乔汉的意见,又用性对他进行控制,让他不得不委曲求全苟且偷安。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婚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在他们分居的期间,玛丽安开始成长,乔汉开始拒绝成长,结果在离婚签字的那一幕,乔汉成了一个落魄大叔,而玛丽安却变成了一个精明强干的人。

电影的故事挺怪诞的,它其实是通俗故事的镜像故事,一对原本幸福美满的夫妻最终变成一对偷情的男女,恰好与那些通俗剧中一对偷情男女最终变成真正的夫妻相反。而且这故事也有一种童话的感觉。虽然故事中不乏男女主角互相伤害(背叛、言语攻击、贴身厮打)的情节,但是整个故事却像童话,因为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深处都存在着很多抚慰人的力量,这来自于伯格曼对人心的艰苦的探索。他像经典戏剧大师一样深刻的描述人各种痛苦的根源。描述它们就是挖掘它们,挖掘它们就是清除它们,哪怕只是暂时的。清除精神病患也是小说、戏剧和诗存在的某种意义。单纯描述痛苦的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它的根源利落地挖掘出来,挖干净才行,伟大的小说和戏剧都有此种作用。

这个电影里的两对夫妻乔汉和玛丽安、皮特和凯特琳娜都经历婚姻生活的痛苦,这些痛苦深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各自的人格缺点”依赖性、不自信、逃避、盲信、自私“都使其人深受其害。因为这些东西会把人引领到一个残酷而无法应对的现实当中去。婚姻就是用一张纸将所有这些东西糊起来,一个人进入了婚姻,他或她的上述人格缺陷都可以被滚滚而来而又被安排得天衣无缝的日程掩盖起来。如果一个人可以适应婚姻家庭的繁琐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步就班的完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暇他顾,那这层纸就足够结实,他的人生也不会变得迷茫并堕入虚无。婚姻生活的幸福是可以甜蜜而虚幻的,它的稳定取决于两个人的性格。婚姻就是一层纸,大部分的纸不够结实,只要一个人内心出现一根刺,或者外面伸来一支花,它都会被捅破,然后那些被遮盖的脆弱就会显露出来,在大太阳下暴晒,而人如果选择逃避可能会就此潦倒下去。

乔汉和玛丽安的婚姻生活就是纸糊的幸福,影片开头一段采访他们夫妻的对白很有趣,看第一遍时觉得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电视访谈,平淡乏味,但是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更仔细的看他们说的,特别是乔汉的自我描述(称职、爱运动、完美情人)和玛丽安对他的描述(自信、迟钝),因为所有这些都在电影中被反转了。玛丽安关于自己的描述时说同情心最重要,她认为人如果从小就关注周围的人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电影中恰好是她被蒙在鼓里,乔汉出轨好几年,他们周围的朋友都知道,唯有她一无所知,而乔汉还是离她最近的人——乔汉说她一向如此,对事实毫无觉察。

对事实毫无觉察力,这就是玛丽安痛苦的根源,因为缺乏觉察力,所以她无法识别乔汉对婚姻生活的真正的态度——他对繁琐重复一年排到两头的日程极其憎恨,而她则不厌其烦、事无巨细的事事拉他参与。电影的镜头有好几次有意识地捕捉乔汉的厌倦之情,终于乔汉向她摊牌——就在餐桌上向她承认自己有了外遇,而且要离家出走。这时她才逐步地意识到所有问题所在。但是,她意识觉醒的雷声在这一幕之前的那个关于她的插曲中就已打响。

电影有两个插曲,为两个人的故事各自埋下伏笔。关于玛丽安的插曲是她接的一个离婚案子。这是一桩奇怪离婚案子,一位老妇人在儿女都成家独立之后想要离婚,而这个决定她等了十五年。十五年前她就对丈夫说无法和他一起生活,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不过她丈夫让她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再离婚,因为他丈夫是个善良的人她就同意了。她说没有爱导致她的感觉——听觉、视觉、触觉逐渐消失了,比如眼前的桌子,她可以摸到,但是感觉很远很干涩,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微弱苍白……她的话让玛丽安感到震撼,但是她这时仍未触及到自己处境的虚假外皮,刻意而为的幸福虽然运转良好,但是爱情的车轮已经脱离了婚姻的主轴。

在玛丽安之前的插曲是表现乔汉所谓的自信心的插曲,他写了一些诗,然后给他的一个女同学看,而她仅仅只是非常委婉的表示它们有点平庸,他的自信就猛烈的动摇,言语失常,将一个敏感脆弱的灵魂暴露无遗。

这两个插曲既可以看成是故事的精彩伏笔,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刻探索。爱和信心,这是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每一个缺失都会使人命运变得难以掌控。爱的缺失导致玛丽安对周围的世界没有觉察力,因而也觉察不到乔汉内心的空虚。而缺失自信的乔汉则会自食其果,在分手之后才承认从未想过自己对玛丽安的依赖有那么强。

电影里面有几段对白是精采的,比如乔汉向玛丽安坦白自己对婚姻生活的感受,这一段就说得非常坦率。

乔汉:我感兴趣的是结束这一切,猜猜我最受不了的是什么,喋喋不休地讨论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考虑什么,你妈妈会怎么想?孩子们会怎么想?我们该如何准备晚宴,我们不是该把我父亲请来吗?我们得去海滩一趟,去爬山,去圣莫里兹。我们得庆祝圣诞节 、复活节、生日,什么什么节,一次又一次的!

玛丽安:可怜的宝贝……

乔汉:我不要你的同情!

……

乔汉:这些话不过是空谈,我从不奢望触碰真实的我们,我甚至不认为有真实这种东西,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造成伤害。

到后来他们离婚签字的时候,有一段与上述呼应的对白,这时候乔汉和玛丽安已分居两年多,现在他们开始以各自的角度重新描述自己的婚姻,这时候他们都变得更坦率,明知会造成伤害也要触碰真实了。

玛丽安:在你这么狼狈的时候 我这么说似乎很是麻木不仁,但也够奇怪的,我竟也不怎么在乎,过往我总是太在意你的感受了,也就因为我的太过在意我们的爱情才出现裂痕, 若是我不让自己受愧疚牵制,我早便知道我们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可还记得卡琳出生后,我们的性生活几乎变得不可能?我们当时都把这原因归咎在我的两次怀孕上,我们编造许多借口去解释性生活不快乐的原因,其实当时警钟已经向我们敲响,可我们却掩耳不听!

乔汉:做个事后诸葛压根没有意义。

玛丽安(抱头大叫):你那些愚蠢的讽刺听得我快发疯了!你有什么权利驾驭我的思想和感觉?

乔汉(非常冷静):上帝,我恨透了你,我也曾常常这样觉得,上帝,我恨透了你,特别是当我们做爱,我感觉你冷漠无味的时候,而当做爱后我见你赤身裸体 坐在浴缸里,清洗我射进你身体里 那些肮脏的东西时,我就会想,我恨透你的身体了, 恨透你的一举一动,我本该对你恨之入骨,我真想粉碎那些从你身上 发散出的冷淡和抗拒,可我们却扯开别的话题说起我们鱼水之欢,相处和谐……

这段争吵之后接着一阵扭打,被打得流鼻血的玛丽安得到了解脱,打人者乔汉到此真正体会到一个中年人的衰和丧的真正滋味。

电影的开头出现的另一对夫妻皮特和凯特琳娜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炼狱,他们之间的恨无法掩藏,他们过着一种合作的生活,两人都对对方恨之入骨却又无法分开,因为分开意味着要经历一场关于财产分割的大厮杀,而且这将使他们拥有的一切严重贬值。

他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而且活在各自的幻想世界。因为不像通常家庭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有成年人的引导和调停,他们俩人在一起就像一对互相憎恨的弃儿。斯特林堡说:“还有什么比互相憎恨的夫妻更可怕的了?”皮特说:“也许虐童更狠一点。”而他们俩个人都是儿童,而且互相虐待,跌倒也没有人扶。他们用最恶劣的言辞互相攻击让观者瞠目结舌。

说这个电影像童话,就是说乔汉和玛丽安经历过这一番风雨之后竟然是重新相处,再次享受他们发自内心的爱。

皮特和凯特琳娜的婚姻绝无可能走向这么美好的结局,他们的结局在伯格曼另一部电影《傀儡人生》中,皮特最后进了精神病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自在地享用他的孤独和安宁。他们的婚姻不是纸糊的灯笼而是钢铁的枷锁。

这部作品在电视上播出之后,伯格曼俨然成了一位婚姻专家,收到大量有关观众来信咨询他们的婚姻问题,这件事让伯格曼感到很有趣,因为乔汉离家出走那一幕就照搬了他自己的生活。不过他一生结了五次婚,其中一次堪称完美,称为专家也不过份。他是一个怕死的人,但是在他妻子先他而死之后,他说死亡就变得不是那么令人害怕了。

伯格曼的偶像是他的伟大同胞斯特林堡,后者也说过关于死亡的可怕,他说死亡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人们全都对它一无所知。

 2 ) 看了其它20个影评

发现我暂时可以很安全地写出我的视点而不致雷同。

在我看来,伯导不是一个爱装文艺之逼的导演。至少在我看过的三部片里,他都是有要紧话想说的。这次,他想说的那些针对现实的话,是由女主通过朗读自己的心理分析说出来的。记性不太好,也懒得去翻字幕,就不摘抄了。总之,他对于“性别和性格”的认识,跟魏宁格的理论是一模一样的——当然我没说他一定是从魏宁格那学习了什么,我只是说,伯导确实是试图在一个挺高的层面冷静地解释这一切,而绝不仅仅把质问的范围局限于“婚姻”内、煽情地描述两性关系。大概他是想质问“性别”本身?

另外,这片灰暗么?明明很乐观嘛,说灰暗的是没看完吧?

1971年伯导跟他的最后一任妻子结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他维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婚姻——如果不是她先他一步离开人世的话,还能更长些。1973年此片同名系列剧上映,很好地总结了他个人生活的过去、也展望了未来。我很惊讶这片光明的结局,居然真能预判出他第五次婚姻的稳固,希望这不只是个巧合。

再次强调,女主在男主打盹时读的自我分析,非常重要。

另一段同样重要的台词,是在结尾处男主诚挚而谦恭地请求女主“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女权主义”,女主温柔而宽厚地应允了。以我的理解,这是对之前所述理论一个最自然的扩展——很遗憾魏宁格当时没能找到这种设想来宽慰自己,结果英年早逝(纯扯淡勿当真)。

唔,觉得可以再稍微添点剧透。既然它是导演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总结和展望,那么剧中夫妻关系的各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就是对他一系列具体婚姻经历的片段描绘。我在这继续缩写一遍:

第一阶段:懵懵懂懂视幸福为理所当然,把所有负面念头都抛于脑后的夫妻关系。这虽然是愚蠢而懒惰的,但只要双方同样是足够的愚蠢懒惰,这关系就可以稳定延续很久。

第二阶段:很遗憾,男主不够蠢、懒,他开了小差。或者说,所谓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一直是在假装幸福。一方当真,一方假装的夫妻关系,只要假装的一方足够缺德、或者装得足够像、或者当真的一方足够蠢,也是可以维持很久的。

第三阶段:但是这男的够刚猛,受不了欺骗他人的感觉但又压制不住对愚蠢生活的厌倦,直接摊了牌。女的如梦初醒,在知道自己是被瞒得最久的那个人的时候,哭到黑化。在那之后的几个场景,这女的有点手足无措,一会想要破罐破摔地野合,下一瞬间又仿佛找回了“理智”,觉得必须跟这个不着调的男人割袍断义。她还蛮挣扎的。这种情况,似乎跟一些处于恋爱阶段的恩怨情侣类似,动不动就要死要活,任何矛盾都在床尾解决。婚内有没有这样的,我不清楚。

第四阶段:女的完成了自己的进化,挣脱了文化强加给她的性别枷锁,进入到了一种成熟的女性形态。我赞美她。至于男的嘛,他没怎么变。他跟他那位外遇的分手,并不说明他本身有任何成长。他还在远处,等着女主赶上来,跟他平等地进行有意义的谈话。而现在,她来了。

我这么违章剧透的目的就是想说,这些个状态,只要条件合适,都是可以稳定存在的。如果说婚姻质量只能靠事后总结,即,两人维持婚姻状态的时间足够长了就是好婚姻,那么这些都能成为正面典型。但遗憾的是前几个状态都没有稳定存活下来,于是就成了反面例子——这样讲很讽刺。所以,我的提法是,婚姻质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时间长的婚姻不一定好,但好的婚姻时间一定长——有人英年早逝的不算。很高兴看到欧洲的观众们能够被这片子结结实实地打动,果断离~

当然,要是导演能同时顾及“男人对性别文化的抗争”这层意思,就更好了。因为虽然这东西对男性的压制不如对女性那么厉害,但肯定还是存在的。照现在这样拍,显得相当的大男子主义。

 3 ) 婚姻场景

发信人: Bergman (Ingmar), 信区: Movie
标 题: 爱情的坟墓——《婚姻场景》


把伯格曼早期的《欢乐颂》和后期的《婚姻场景》连着来看是很有趣的观影经历。1949年,30岁的伯格曼正陷入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当中,《欢乐颂》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一个年轻的导演,笨拙的想要表达自己对婚姻,对人生的想法。23年后,53岁的伯格曼拍完《呼喊与细语》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他就替瑞典电视台拍摄了这一部六集的电视电影《婚姻场景》。经过了四次失败的婚姻,此时的老伯俨然一个婚姻专家,《婚姻场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它描述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情节,每个人对此却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无穷的恐惧感。(
谁会指望在伯格曼的电影里面找到人生希望呢?)

长达155分钟的电影版本居然可以一口气看完,流畅、生动,毫无晦涩之感,也没有需要费力理解的剧情,确实不太像是老伯的一贯作风。大部分的情节由对白支撑起来,没有他最拿手的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好过。斯特琳堡说,有什么比互相憎恨的夫妇更可怕呢?Johan和Marianne的婚姻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所有的爱情,欢愉以及双方的生命力。

影片开头十分钟的婚姻生活采访更像是一个魔术师玩的拙劣把戏,没有人会相信这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底下是风和日丽的死水微澜。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晚宴为全片奠定了基调。Katarina和Peter之间的伤害就像是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们,以至要互相刺痛对方,直到鲜血流出方能罢休。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而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

Johan突然提出第二天就要离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Marianne还冷静的替他调好闹钟以防他睡过头。两人在办公室商量离婚细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最后的谈判却演变成最后的欢愉,然后是最后的殴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没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诠释这八个字了。相隔数年后的重温旧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声声轮船的汽笛,那是《欢乐颂》里面的警号。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爱的人,多么可怕。

 假如你正准备进入伯格曼的世界,《婚姻场景》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你无需应付其缓慢的节奏,浓厚的哲学氛围;但是你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以保证自己在影片传达给你的绝望信息之中保持希望。
--

 4 ) Live Yourself

看完了三个小时的电影,随便扯两句。

这片子说的是婚姻,外表披着华丽的袍子,揭开了布满了虱子,尤其是中间一步步揭开两人相处中的种种矛盾外加人性弱点交织的种种藕断丝连,分开了又靠近,靠近了又伤害,看得人心塞。

不过,除却表现婚姻生活的真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心理活动的揭露。

女主角:在与丈夫分开六个月后,两人重聚,她向丈夫阅读自己的日记(后者睡着了。。。),承认自己从小到大都在被训导做一个对他人顺服的女人,包括自信心不高、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职业,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在两人准备签离婚协议的那场戏里,她竭斯底里症地道出了,婚姻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过于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容易让自己情绪敏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自我意识缺乏,而一个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让别人来在乎你呢?于是丈夫有了外遇。。。(深刻的教训就是,卑躬屈膝换不来尊重和感情!)而在经历了男主的婚外情和离奇后,反而让她有了人生的自由和对人生更加自我的主张。

男主角:开始的采访就显示了他的“自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自己不仅有很多爱好,而且非常体贴家人,只有“完美”可以形容。(以后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与女主相似的是,他也一直在按照社会期望来扮演一个成年男子的角色,也是在压抑自己、取悦别人。而他骨子里无疑是脆弱的,他不能接受同事对他诗歌的评价,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不能理解妻子的需求(其实骨子里应该还是认为是自己无能),不能忍受婚姻中长久的压抑而选择与情人同居,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等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继续忍受和情人的空洞的在一起,却就焦躁甚至失去理智地不愿离婚,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没有家、没有归宿的极度的恐惧!最后,冷静下来的他坦承,他所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而是父母的预期了!

这场婚姻的走势里,二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反的,离婚让女主由弱变强,男主由强变弱,而经历了这一番变化,无论怎样,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起码更舒服了。

所以,你觉得活出了自己吗?

 5 ) 捂住所有在甜蜜里嘶喊的嘴

“在我的爱人与我之间必将竖起,三百个日夜如同三百道高墙,而大海会是我们中间的魔法一场。时间残忍的手将要撕碎,荆棘般刺满我胸膛的街道,什么都不会有了——除了回忆。”
                                         ——博尔赫斯

“放松,做出高兴的样子。微笑,你也是,孩子他妈!”
“……哎,小心我头发!”
并不是所有展示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都会聪明到使用这样的开场方式,但总有另一种说法。比如说,像《婚姻生活》。事实上,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对于家庭生活的刻画往往大同小异,缺乏更加具有普泛性或讽喻意味的场景。但本片却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观察力,讲述一对模范夫妇接受报纸访问和拍照。主持人提出让二人分别做一段自我介绍。丈夫乔汉十分自信:“我学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兼容并包的人。我喜爱运动,是个称职的父亲和儿子——”,妻子玛丽安则拘谨而迟疑地看了看丈夫,答道:“一定要说吗——?我嫁给乔汉,生了两个女儿……我想不出别的了……”
这就是真相的一部分。臃肿而刻骨,像一颗肿瘤,或一块淤青。
出于实验性的电影拍摄方式与相对冰冷晦涩的小众主题,英格玛.伯格曼往往被认为是一位现代电影艺术家。但我们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未失去与生俱来的古典主义修养。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极为重视画面构图的精致与美观,以平稳的固定镜头为主,附以巴洛克式配乐,在剪辑上也多数奉语言剪辑点的原则为金科玉律。《婚姻生活》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从片中章节式的段落场景叙事到书面化而极具文采的对话,伯格曼无疑杂糅了两层具有时代性意义的美学观念。这种室内电影所具有的舞台剧形式与台词特征,显然也符合伯格曼作为编剧以及电视制作出身的个人创作特征。加之数目相当且表现力十分直白的个人近景镜头,人物内在情绪得以无限放大,产生了令人恐慌的冲击性。但更大程度上袒露伯格曼的价值取向的,还是他在本片中悄然扯开的那面保守主义的旗帜。
从开场时妻子玛丽安在访谈中展示出的附庸属性,老妇人前来办理离婚手续时谈及为三个孩子而坚持了长达二十年的无爱婚姻,二人在抵抗父母安排的周末聚餐时的挫败,丈夫乔汉所发表的对于女权主义的嘲弄和贬低,以及无论什么情景下都无法被避免的性趋势。导演的旁观视点显然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态度。在伯格曼看来,男人和女人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兼具了依赖与嘲讽的姿态也和他本人的四段婚姻不无关系。男性的精神地位与思维体悟方式与女性大不相同,这造成了男女精神差异的根源。在婚姻之中,丈夫承担并占领了妻子的全部精神世界,哪怕在他告知已出轨数年且第二天就要和情人离开,妻子仍然小心翼翼地为他调好闹钟。而当妻子兴奋得不知所措地想要把自己满腔自我拷问与呐喊的日记读给丈夫听的时候,他却睡着了。这段婚姻从貌合神离直至全然破灭的整个过程,在几个场景里二人的数次碰面与情感交锋中抽丝剥茧地逐步被撕裂开来。男人厌倦女人的长期陪伴,却无法容忍女人离开他并得到彻底的自由。受天然的性立场所驱,男人始终认为女人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在每一次关系破碎后的见面时,他都要求用性行为来再次确认自己的领土——来寻找爱情中的确定性和安全感。而女人更渴望的是得到精神上的理解与沟通,并执着地为此进行着尝试,哪怕受到暴虐。这样的需求错位使得他们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绝望的悲哀。
然而这正是爱情的倒霉之处——与憎恨相悖的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们之所以认为爱情能带来期待和希望,其一无非是因为爱情所象征的传宗接代的长期可能,仿佛为他们惶惶无际的人生带来一种超越了死亡的野心和光明,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偶然性;其二则是因为爱情自身的存在基础便是对人性本真的反驳——用尽一生去与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相爱相处,将自己困囿在一具或许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的无聊容器身边。人类向来乐于探究和挑战这种失真的可能性——就像是对永生的渴望与追寻一样。糟糕的是,他们经常发现两性只有在进行肉体接触或是谈论金钱的时候才能达到绝对共鸣。可即便如此,爱情却带来了超越爱情的东西。如电影《荒蛮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或是《大开眼戒》一样,长久的爱情根本不能保持绝对无辜,只会带来短期叛变的副作用。讽刺的是,爱情不会随着阴暗面的暴露便予以告终,反而扑入了一种更为狂热的、几乎是报复性的灵肉交合。男人和女人在双方神性的逐渐消弭之中相互厌恶,却因这种裂痕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依靠咬合转动的齿轮般共同终老。
影片的另一巧妙之处在于真实细节的塑造。伯格曼作为正统而严谨的宗教皈徒,从不过多地依靠表现主义的华丽来博取观众的视觉快感。他不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标杆,而只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任何故事的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且是能够与美有所联系的真实。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影片中玛丽安在紧张时常常抚弄自己的项链,而乔汉在表示亲昵时则常用指关节温柔地蹭她的胳膊,这些动作都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说服力。假如我们忽略它们,便抹杀了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和在场性,那也就没有真与美可言了。
我们显然有理由相信,所有的甜蜜里都潜藏着痛苦的毒蛇,潜藏着人类的尖叫呐喊,但承认这一点似乎无益于精神空间的积极延伸和发展。因此我们选择面带微笑,粉饰太平,对任何良性可能都心怀希望,并且心甘情愿地伸出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嘴。

 6 ) 想写几句关于婚姻场景

       刚开始女的其实并不是没意识到有问题,当她听到她的客户,想离婚的那老太太的想法时镜头猛然推近,被震动,但是女的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自己相信意识到的真相或许只是错觉。直到男的跟她说厌倦了已经有了别人,才醒过来。事实上她也并没有太惊讶,潜意识里早已慢慢接受事情会走到这步。即使事发,也没有立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靠着一股虚幻却有力的惯性可以继续往下滑行。
       最大的崩溃发生在女的得知朋友一直都知晓,一直在背叛她,这羞辱来得比男的出轨更强烈更措手不及。女的曾说过如果两人之间需要将交流翻译成共同语就像地狱,而他们两个人都需要时间来看清对方在这婚姻关系中的不同位置,重新跟对方站在一起。男的需要等女的了解了背叛的快感和其间的纠缠,等女的被“打开”。
       之后是六个月的调整,导演没有选择多将二人分离期间的事表现出来,但是实际上这段时间却有很重要的作用。想念能带来美化和新鲜感。分开和变故强迫着不管是无意识还是装傻的人开始反省,并且试着寻找新的出路和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所有选择中更能忍受的是哪一种。
       离婚过程中两个人都来来回回,谁让步了对方却将他重新拉回战场。这种方式的唯一结果是借着酒兴不光说出了心里想的话,还夸张了伤害,从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事实上问题该存在的还存在,只是双方都意识到了。尽管也许从始至终无法解答到底什么是爱情,也意识到归宿的温暖无法取代。他们无法再在老房子里相处,他们都是新的了。

 7 ) 要学着去了解自己

前三个场景

玛丽安的问题,当玛丽亚碰上那个前来向她咨询离婚的女人时,玛丽安感到不安了,那个女人结婚已有20年,却对丈夫没有爱,对孩子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女人觉得即使不爱丈夫也应该像人们说的那样爱孩子,可是她无法去爱,丈夫问他爱是什么呢?她回答说不知道,随后又说道,慢慢的,我的感觉触觉都消失了,你看,这是一张桌子,我看得到它也摸得到它,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其实她和玛丽安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她们都属于感情盲。

玛丽安和丈夫约翰都是中产阶级,在各自的行业里是领头人物,但是很奇怪的也很普遍的问题存在于他们身上,就是对感情的无知和对自身的不了解,这两个人,尤其是玛丽安处于自我封闭的世界,这个我很能理解,因为从片中我看到了自己,玛丽安的世界是井井有条,绝对不能被任何意外打乱,绝对遵照计划而非随性,这种强迫症的结果就是让她离周围的人越来越远,特别是与约翰越来越远。再说约翰,他认为只要不去想就不存在,而在玛丽安这方面她本能是有所察觉的,也就是他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约翰的极力回避导致婚姻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滞留着无法去解决,最后以失败告终。

让我想想伯格曼结了几次婚,四五次?我忘了,但是每次看他的采访,对于那些离开他的女人总有些内疚,他甚至记不起她们的名字,还有他的子女,更别说他的孙子孙女,他连谁和谁都分不清楚,他麻木了,他和玛丽安和那个结婚20年却没爱的女人一样,就是这样。

后面三个场景跨度慢慢拉大,总的可以概括为玛丽安受挫后的成长与约翰的停滞不前,另外还带出两个话题,就是性和暴力,呵呵,算不算人的本性?当婚姻破裂,总是女人最先重新开始面对生活,就好像丈夫死了妻子仍旧能活下去,反过来就不行。伯格曼在英格丽·范·罗森死后基本跨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点恋母情结,因为这最后一任妻子和他母亲长得很像,而他和这第五任妻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再来说说交流这个老话题,如果玛丽安和约翰相互坦诚对待,那么他们老早就吹了,片子一开始就问道,什么是忠诚?看完整个片子你就很容易回到片头自问,需要忠诚么?一个人强调自己要忠诚,而很可笑的就是他连自己都不了解,强行地让自己束缚于整个周遭直到窒息,那是什么忠诚?忠诚什么?伦理道德和人之本性的冲突其实是很多的。生活缺少不了谎言,婚姻或任何一段关系都是,谎言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忠诚,这片子里面谎言可以解释为维持一段关系,忠诚可以解释为关系的终止破裂。如果你强烈鄙视谎言,好吧,那不说慌,提早忠诚完以后再看,其实情况一点儿也没变。只不过谎言和忠诚这两端之间是一个让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片子拍完了,除了自身的无知,我想什么也没有变。而说到底,人太孤独了。孤独产生的巨大恐惧可以消灭一切,死亡算得了什么。

 短评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9分钟前
  • RIC
  • 力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11分钟前
  • 还行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14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1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18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19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23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2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27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31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34分钟前
  • ahsimsim
  • 推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3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38分钟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3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48分钟前
  • 37°2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