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

恐怖片英国1966

主演:帕特里克·怀马克,玛格丽特·约翰斯顿,约翰·斯坦丁,亚历山大·诺克斯

导演:弗雷迪·弗朗西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精神病人 剧照 NO.1精神病人 剧照 NO.2精神病人 剧照 NO.3精神病人 剧照 NO.4精神病人 剧照 NO.5精神病人 剧照 NO.6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除了一幕戏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2 ) 从个人到社会的神经分裂

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他说很值得一看。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他是求解,还是赎罪。无从而知。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3 ) 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精神病人,一个物质狂人的YY梦,影片中处处留露着男主角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华尔街的商人,商场上的精英,在充满利益的现实世界中,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了贝特曼发泄的一种方式,电影开场的镜头聚焦在盘中的丰盛食物.....暗示了这是一家高级西餐厅,主角也是一位社会名流,四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谈论着他们的生活、事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撕开那个面具,你会看到他的内心,导演就是这样带领观众进入了男主角贝特曼的内心世界。

 4 ) 一切都是幻觉

当名片盒打开的时候,华尔街精英,身材,长相都超级一流的29岁自恋狂PARTIC (帕德里克,似乎就是个神经病的名字)的内心独白是: 草泥马, 这个人渣怎么可以比我有品味!

 

    一个流畅的变态连环杀手的形象出来了,我的意思是从表面意义上来讲...

 

    好吧,我们来看看,导演的安排,他有一个漂亮的公寓,白色简洁有品味,似乎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个乐迷,本人实在不能认同,因为他唱的和评论的老实说,哪怕是参考了时代背景还是有点俗,于是自圆其说的是导演的反讽,后面将再讨论)

    

    去沙龙晒灯,修指甲,洗发水和护肤品都很讲究,有个同样上流社会的没有什么脑子的漂亮未婚妻.未婚妻的吸毒女友是他的固定情妇,其实就是炮友.

 

    然而他因为床单没有洗干净对干洗店的香港阿姨狂飙脏话,形象全失,在健身的时候出现2次电影情节,第一次放的是A片女和女系列,OK,明白了他好这口,铺垫了后2次叫了性工作者的场景.

 

    第二次放的似乎是老版的德州电锯狂人,所以他最后抄起了电锯(一开始真心不明白他那里搞来的,心理学上说是心理暗示)对那部经典的连环杀手致敬~~赤裸狂奔抄着电锯于没有人的公寓追杀逃亡中的他的猎物,这场戏因该是本片的高潮,因为猎物要逃,所以没头没脑的乱闯,OHMYGOD,衣帽间的挂着的尸体,杂物房被肢解的尸体碎片,浴室的血尸都一一暴露了,原来男主角已经那么OVER了...

 

    看到后来,我开始有个疑惑,除了他的好友,有2个人叫错他的名字,被斧头劈头的家伙叫他另一个名字(对不起,我忘了是什么名字,就叫A吧),但A作为帕特里克的假名和被害人最后一次见面于是所以在被劈头的家伙失踪后成为嫌疑犯被调查,但警官说: 我问过A了,他说被劈头的家伙(不好意思,也忘了名字)失踪的那天,他在某某餐厅(代表权势,身份,地位,混的好才能定到位,说是讽刺里根时代败金主意...但现代人也这样吧,美国比较流行,现在有些SB把能在BABY FACE 定到位拿出来炫耀,SORRY ,离题)和一帮道貌岸然君在等被劈头的家伙,我们的帕德里克一阵紧张,警官故意卖的关子是为了吊观众的胃口吧,却把第一个破口说出来了,对,警官说有某某君,某某君,最后一个名字竟然是帕德里克.秘密揭晓.

 

    第二个叫错他名字的人,是他的律师B君,当帕德里克精神奔溃,人档杀人,佛档杀佛了以后,也知道自己太OVER,听到警笛,自己主动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在电话录音里坦白了所有的杀人记录,竟然高达40几人后的第2天,在俱乐部,帕德里克找到了律师.结果律师竟然也叫错他的名字,有没有搞错,客户的名字都可以搞错.不觉得奇怪吗?

    这次不像上次,上次被劈头的家伙,因为认不出老帕所以当着老帕的面说老帕就是一个2B,搞不懂他未婚妻怎么会看上他.最后老帕干脆也不说穿自己是谁,直接把他带回家给劈了...绝对的天蝎座,有仇必报!

 

    如果说是巧合一次也就算了,所以当我看到律师也因为没认出老帕,评论老帕是:2,傻,无聊,胆小,没有肌肉...这个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律师又说,被劈头的家伙确实在伦敦,根本没有死,他前2天刚和他吃过饭...

 

    原来所有的犯罪都在他的脑子里,在现实中被压抑扭曲后变态的嗜杀欲望创造出了第2种人格,一切都是帕德里克德幻想,也许他就是别人眼中连名字也叫不出的2B ,英俊的外表,一流的身材,无比自恋的情绪,天使的外表,恶魔的内心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希望成为镜子中他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的人.

 

    暗恋着他的秘书找到了他的笔记本,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肢解,下流的性于暴力,作为小人物NOBODY的被扭曲变态的证据跃然纸上...和搏击俱乐部一样的主题,容易被遗忘的人是如何变态的,是如何创造自我精神世界,自我重建,重组,极度的自卑转换成极度自恋(大家因该对他3P时照镜子摆POSE印象深刻吧,虽然我觉得有点造作,还好男主角演太好)可惜他升级没有成功...没有融合...而是继续安静的坐下,回到洪流中

 

    谁知道躲在他心里的恶魔什么时候会出来呢~~~

 

PS: 第2人格逼迫第1人格相信自己杀了那么多人(来增加自信吗?),但有3个人没有杀,秘书(真爱),情妇的老公(同性恋),没有看他的保安(和他一样的不被关注的小人物等同于他自己),还有一丝人性在...

 

     总之,是人格分裂的病人在美国...对片名的理解 ,美色杀人狂我就不理解了,据说布什在台上的时候脸就被换上这张海报,哈哈,很贴切

 

 

     有了新感悟再补充,有异议的欢迎指正,不要骂人就好,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请绕道...

 

    

 

    

 5 ) 很有魅力,很变态,很强大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于是这个片子。。。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Bateman夺门而逃。真囧。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于是大受刺激。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啊呀好恐怖哟。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

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总之很强大。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6 ) 视频影评,非观后感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xNTgxODY4.html

Transcript:
American Psycho这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我最近特别想要谈一谈它,是因为这个夏天我刚刚读完了它的原著小说。读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电影剧本改编的难处和手法,也更加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American Psycho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Patrick Bateman的华尔街娇子,他大概是你这辈子能见到的最自恋和自负的人了。电影的年代设定是80年代末,你会看到他时常戴着老式大耳机听随身听里面Huey Lewis and the News, Phil Collins, 以及whitney Huston的歌。他会跟其他角色大段大段的评论这些流行文化里现象级人物和音乐作品,而抒发完自己的评论之后呢,他就会把对方杀死。因为杀人是他夜间的爱好。这个人是一个嗜血的连环杀手,喜欢在夜幕中随机的寻找自己的猎物。而他对杀人已经上了瘾,并且这个瘾开始扩散到白天,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这部电影比较特殊,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很难从故事简介入手让一个没看过的人对它产生兴趣。我整个大学四年里手上有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就是因为我的印象大体是从这张海报里来的,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或者惊悚片。坦白讲我个人一向对惊悚片没有欣赏能力,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话,那么请放心了,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惊悚片,它有一些血腥的镜头,但是却不吓人。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不仅是一部心理悬疑片,还是一部非常赞的黑色喜剧。一旦你带着这个心理准备去看,你八成会有很奇妙的发现。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戏剧性的惊悚片看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里每个人演技简直一塌糊涂,你对它的理解会大打折扣。
这部电影对主角从psychopathic(冷血)到psychotic(精神失常)的转变的表现非常的酷,这要归功于Christian Bale的演技以及Mary Harron的导演。在电影开头的20分钟内,你只会看到Bateman是一个非常富有的自私鬼、上流社会的恶人,但电影在慢慢推进、展现他表里不一、自恋自负的同时,会给你一些很微妙的细节,他的表情和谈吐,会让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咦,他好像不只是个混蛋那么简单。而等到我们看到他的真面目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他夜间的私生活中,而随着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想方设法的掩盖自己的恶行,剧情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荒诞。
Patrick Bateman这个角色是一个在电影中都不算真实的人物,就像他自己所讲,他只是一个虚幻的抽象体,所以Christian Bale的表演也没有局限为诠释和理解一个真人。事实上他是放开了、撒了欢的把这个角色在纸上的疯狂忠实的体现在了荧幕上。你在他的英语里听不出任何的地方口音,他的谈吐像电子词典一样标准。他平日的表情显示不出任何的内在情感。他的身材和面容也近乎完美。他就像是个机器人。他非常富有,衣食无忧。但就因为他只在乎这些,所以他才缺乏安全感、疯狂、可笑、可怜。 Christian Bale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绝对配得上奥斯卡奖。他不费吹灰之力的展现了这个角色在白天时展示给别人的魅力,也淋漓尽致的把他的凶恶、他的自负和自卑、他的失控、他的疯狂表演得很到位。
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这本书里面对于性和暴力的描写并不太多,但是一旦作者想要在某一章着重的给你这些场面,你会读到整页整页的非常细致的描写,有的场景非常的恶心。可想而知,类似分尸、吃人这类情节,一部电影一不小心就会拍得非常恶劣和失败。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将书中暴力场面的整合和分配、以及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和角度的选择简直完美,使得电影观众能体验到足够多的对表现主题有必要的性和暴力的元素,但同时不会让你看到太多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倦。于是就没有影响电影中黑色幽默的气氛。
Bateman在白天和黑夜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夜里他诉诸于纯粹的暴力而已。这个白天和黑夜的相似性非常明显的折射出了影片对于这类华尔街油头自私自我完全只关心自己的欲念和需求的特点,发表了对这类人腐败和危害的讽刺和评论。
我之前说了,这是一部心理悬疑剧,而这部电影借鉴了书里对与主角心理的刻画方式,那就是主角的旁白。有些电影很懒的通过旁白来介绍剧情,免去拍镜头展现给观众的麻烦。但这部电影里的旁白却很必要,因为它很符合原著以及剧本的讽刺基调,对于展现角色的矛盾和可笑也有其必要性。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很棒,Reese Witherspoon演Bateman的女朋友,一个在他看来很无聊的在ACLU工作的富家女,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因为ACLU是专门为少数群体维权的组织,而Witherspoon扮演的Evelyn只不过是一个肤浅的公主。Jared Leto演Bateman公司里的竞争对手,他和Bale的戏算是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而Willem Dafoe在片中扮演一位侦探,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悬疑。
电影有很多经典的情节,比如有一场名片戏就是我最喜欢的之一。你看完了可以来告诉我哪一场戏是你最喜欢的。电影中还有很多的有引用价值的台词,比如这一句:I have to return some video tapes. 你看完了也可以来跟我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台词。
最后我想说,在这部电影对于自私的上流公子哥们的讽刺主题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到底Bateman有没有做整部电影里给我们展示的那些事情。因为Bateman并不是一个顶级的犯罪高手,他的犯罪行为很粗心、很容易出卖自己,而电影中有很多的情节非常的不真实,让人不禁想,这到底是真的在发生呢,还是只发生在了他的脑子里?电影中的种种情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这种怀疑,让你的思维仿佛同Patrick Bateman的思维汇合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也很漂亮,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钻研电影的细节和暗示的话,你会觉得这方面非常的有趣。
就说这么多啦,这部电影真的蛮难解释的,你需要自己去看才能理解。不过他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强烈的建议大家观看。而且你只有看了才能大体知道我片头到底是在搞什么东西。

Last but not least, oh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7 ) 沉沦

一个商品拜物教信徒的沉沦及失败的自我拯救

精致的中产生活带来空虚,主人公并不理解,这样制式化的精致到底有什么意义,当不解逐渐变成了愤怒,最终扭曲了其精神。

主人公所在的圈层,对于资本主义的适应是从头到脚的服帖,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主体,而且从开场的描绘方式可以看出,美国精神病人不是特指贝特曼,而是指像贝特曼那一类的人(考虑到美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数量,我觉得美国精神病人指美国人整体也不算错,选择华尔街投行的高级中产来表现是好看的需要),他们审美趣味被规训得高度统一,言行也相当一致。即便如此,在这些高级中产者自己眼中,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区别集中在所使用的商品上。全片最辛辣的讽刺出现在交换名片段落,都是差不多的白底黑字名片,但是在这群人眼里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别,无论是材质、厚度、字体还是印刷方式等等,都能看出门道来,哪一种是高级,哪一种是更加高级。他们熟知商品社会的一切规范,不仅仅是名片,还有衣着、饮食、音乐、(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一切都各有讲究,非常得体,十分高级。

精英视角下,社会底层的人们是如此的懒惰,仿佛底层不应该存在于这个「精致美好」的世界,「美国精神病人」这样说服自己,赋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合法性,即:我的生活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得来的,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但是终究事实并不是如此,这样拙劣的理由在美国精神病人自己哪怕是最轻微的审视下都会都会立刻破灭,如果他们有这个意识的话。电影没有点明,但是主人公作为美国精神病人的代表,很可能是看到了高级商品堆砌下的自己,并有了关于「是什么定义了我」的疑惑,但没能得到正确答案,他不解进而愤怒,转向了另一个答案——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极答案,主人公希望用他人的死亡来解答自己的疑惑完成自我拯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终,无论是主人公幻想的他人之死,还是现实的他人之死,都没有那么重要了,美国精神病人已经彻底疯了。

 短评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3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13分钟前
  • m89
  • 较差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1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21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25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28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29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33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3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42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45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49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52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5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5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