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通牒

剧情片美国2011

主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利·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西蒙·贝克,杰瑞米·艾恩斯,佩恩·拜德格雷,玛丽·麦克唐纳,阿西夫·曼德维,阿什利·威廉姆斯,阿尔·萨皮恩扎,苏珊·布莱克威尔,玛丽亚·迪齐亚,吉米·帕伦博,彼得·Y·金,奥伯伦·K·A·阿杰庞

导演:J·C·尚多尔

 剧照

商海通牒 剧照 NO.1商海通牒 剧照 NO.2商海通牒 剧照 NO.3商海通牒 剧照 NO.4商海通牒 剧照 NO.5商海通牒 剧照 NO.6商海通牒 剧照 NO.13商海通牒 剧照 NO.14商海通牒 剧照 NO.15商海通牒 剧照 NO.16商海通牒 剧照 NO.17商海通牒 剧照 NO.18商海通牒 剧照 NO.19商海通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2

详细剧情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华尔街一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皮特·苏利文(扎克瑞·昆图 Zachary Quinto 饰)发现公司的财产评估有着巨大的漏洞,即将导致银行的破产。公司高层连夜开会希望挽救公司。富有经验的股票经纪人山姆·罗吉斯(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饰)、证券经纪人贾德·科恩(西蒙·贝克 Simon Baker 饰)、金融危机分析师萨拉·罗伯特森(黛米·摩尔 Demi Moore 饰)、老总约翰·图尔德(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都来到了会议现场。会议决定,银行要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债权和股票。但此一举虽能使银行能得到暂时的安稳,但却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长篇影评

 1 ) 《margin call》有哪些专业性很强的背景

专业场景1:Peter建模

答:peter做了什么工作?他把CDO的动态资产池进行了现金流回测。首先用两年的统计数据,统计回测风险因子和资产池单个资产现金流的关系,估计参数出模型,然后把模型加入流动性惩罚("...strech the pattern 10%~15% roughly...")

这个新模型就叫“level of volatity”,然后peter把从上上周四到这周三风险因子的表现输入到了这个新模型,观察CDO的表现,发现重大风险:“有不少MBS资产隐含的看跌期权按老模型估值显示的是虚值期权,但是按新的带流动性惩罚的模型一测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实值期权,而且一旦市场继续下行25%,期权行权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公司目前的市值!”

之所以他被裁掉的老板Eric没做出来,很有可能是因为关键的流动性风险因子隐藏在残差项里没有被正确的描述出来,回测也无法通过统计P值显著性测试(你也可以理解为R平方测试)。所以你会发现明白为什么早在一年前,Eric,沙拉,凯文斯派西,CEO,等等一票高层虽然都已经知道MBS蕴含超大的风险,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说,来!我们把MBS资产清仓了!不做了!原因就在于你虽然知道房地产泡沫就在那里,但是你却不知道房地产泡沫破了对我的CDO有什么影响,你更不知道公司能承担的最大下跌深度是多少。你啥都不知道那你还站出来说啥呢?而我们伟大的Peter同志MIT火箭专家出身加上运气不错,加班建模成功,深藏功与名。

专业场景2:为什么不能抛?或者说抛不掉?

第一小问:杰拉德力主马上抛售,却被凯文老师一口回绝,原因何在?
答:因为mbs在美国交易市场采用的是做市商交易,每一个参与者的报价都是同时保ask和bid,只卖不买了?OK,那bid价就是0。我请问您一个资产的bid价是0你卖给谁?您能卖给谁?


第二小问:为什么杰拉德要专门问风控官沙拉资产价值?
看对话
答:按照巴塞尔4协议,mbs属于风险惩罚150%的资产,如果mbs资产过多,可能威胁核心资本充足率。按照美国1940证券法,如果管理层确信有事项威胁到核心资本率,则这家公司必须在9点开盘前公告大家说,嗨,我可能有资产减记,不说构成违法,涉及严肃的刑事责任


第三小问:为什么沙拉的第一个回答是why are they still on the books?
答:翻译NC,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为什么这批mbs资产还会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 注意,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吧mbs资产装入spv,很明显电影中的mbs采用了动态资产池cdo结构,即所有mbs资产照理说都是spv里的,发行方不会在会计上确认。国内叫“出表”

第四小问:为什么没人愿意买是个严重问题?
答,注意看上面第一和第二小问,如果没有人愿意持有这项mbs包,即没人buy的话,这群mbs资产就砸在发行人手里,出不了表,即使强行装入spv,由于没人来买你的mbs(尤其是mbs的劣后段)那么你不论如何都只有确认这批资产。那么如果发生减记,就会发生第一小问中的巴塞尔协议4危机,杰拉德作为小boss,当然紧张。直呼fxck me。而且为了免于走漏风声,支开了交易组的3人。

第五小问:为什么光是资产的计量就要用时好几个月?
答:这个设计到会计知识了,考过ACCA的应该知道,在金融危机前,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衍生品的计量做了重大修改,以前都是按照成本计量,现在允许金融机构按公允价格计量,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涉及期货,股票,等等等....
还记得刚刚说的这个CDO是动态资产池么?没错,这代表说MBS在出表前也可以认定为SPV控制,即无需确认MBS金融资产,自然也就可以不确认或者用历史成本确认,so easy.
但现在问题来了,没人买你的CDO,市场流动性枯竭,你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是做市商制度和交易信息。这就是个死循环,因为没人买你的CDO,所以你需要在会计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为你要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你需要有人买你的CDO......那怎么办呢?等!等几周,几个月,按等的这段时间国债等高流动性债券的均值加上信用风险息差来给你的没有交易的CDO估个价。这就是为什么沙拉说要block by block的原因,因为你要对资产池里所有单项资产根据影子评级来估值。。。。。。天啦噜,想想都觉得好多

专业场景4、执行委员会会议

第一小问:董事长为什么只和一个人握了手?那个人究竟是谁啊?
答:因为那个人是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地位,专业术语叫利益输送防止。独立董事本身不是公司的股东,也不是雇员,但是如果公司有重大或紧急决策时他必须在场。半夜把这个人物(人家是没有股权又没有工资的义工)请过来在美国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儿,所以导演特别给了董事长一个握手致歉的镜头。至于其他人,都是公司的雇员,半夜加班,天经地义。我和你握毛的手?

第二小问:Peter向董事长解释的风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对MBS业务有相当的了解,而普通观众可能连MBS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让观众理解剧情呢?导演采用了折中手法,即让peter说专业术语,董事长用接地气的汉语再重新解释一遍
那么,究竟peter说得事情是怎么回事儿呢,这里简要分析下
先看对话
先普及一个知识:还没有进行真实销售的MBS资产对持有者而言等于一个看跌期权净空头头寸。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受托人(就是这家公司)账簿上有1块钱的MBS资产等待证券化。但是还没来得及出表MBS对应的房产抵押贷款就发生拖欠甚至违约,只值50美分了,那这50美分的损失你要承担。因为是CDO受托人在这个过程中本质是一个信托行为,这1块钱面值的MBS你在入表的时候资产的借方只记录了10美分甚至是没有确认(表外融资),但是损失却是50美分,翻了五倍。所以对应的风险杠杆就是5倍。

至于为什么风控没有识别出这个5倍杠杆呢(英文叫red flag)原因就在于它平常很快就出表了,不再风控VAR统算范围内。所以归根到底,peter模型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把流动性对资产的损失进行了准确的函数表达,算出来当市场在下降25%的时候流动性是什么样的,资产损失又是什么样的。

明白了MBS在低流动性时等于卖出一个看跌期权这个道理以后,你应该就懂为什么对话里说,公司之前挣了很多很多钱了。简言之,做卖空期权的写方生意等于:当房地产上升时,公司大把挣钱,当房地产下降的时候,公司破产。

PS.上面 @茶茶 的回答中关于杠杆风险的论述有误。部分首付制度带来的杠杆效应仅仅针对贷款银行(MBS的发起人或者叫委托方)资产池中对于单个借款人拖欠或者违约的信用风险,这个风险是线性的,一般用100%PSA模拟,测算容易,不会把剧中的公司拖垮。而Peter指出的杠杆来源的本质是因为流动性枯竭导致的出表困难,衍生导致本来是虚值的MBS看跌期权突然变成实值期权,承担非常巨大的而且非常突然的当期损失,而且这个损失在之前的财务报表和风险提示中全部都没有揭露。同理 @Bill Zhang 同学答案中对于为什么风控会突然无中生有搞了个大新闻也可以解释了,之前流动性问题不大,风控利用copula矩阵来计量相关度并进一步计算在险值(VAR)是合规的。但是当流动性问题太大甚至都影响到一个动态CDO资产池的出表的时候,老的方程式就不再适用,而必须使用Peter构建的,充分计量了流动性惩罚的新方程式(相信我,这个方程式人类还做不出)

专业场景4.5:为什么凯文斯派西一句话把CEO惹毛了?

注意这段对话,不少人把这对话简单理解为导演在渲染华尔街从业者的贪婪和无情,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法律背景

第一小问:为什么董事长之前还是温文尔雅,凯文斯派西说了句“而且你知道你卖出的东西一文不值”后突然口气变得强硬、威胁?
答:按照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没错,在神奇的美帝,消费者保护法还能管得到金融交易),卖方在向买方兜售商品时,必须如实披露商品属性,否则构成违法,轻则可以申请交易无效,重则涉及惩罚性赔偿,构成fraud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凯文同志一时间气昏头,说了句:“而且你知道你卖出的东西一文不值”。别小瞧这句话,这等于是在执委会会议上公然警告CEO说你如果销售一个你已经完全知晓有巨大当期风险(peter的模型告知)的金融资产,却不向客户disclose,是一种诈骗哦!是诈骗哦!是诈骗哦!哦!

CEO同志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编程不懂模型不懂法律比谁都懂:“我们以公允价格把金融资产卖给有意向的买家”。也就是说这里的法律逻辑是说,不是讲我有意隐瞒、欺诈客户,而是我这里是一个公开市场行为,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资产是市场公开接受的,价格是买卖双方公允决定的。欺诈要件不构成。

至于这个到底在司法上够不构成欺诈?嗯,请各位百度JP摩根银行 空格 巨额司法部罚款


专业场景5:开盘后交易,交易员的“行话”解密

第一小问:为什么你买债券还不在乎发行机构??
答:因为交易的是优级债券,结构化融资里面A级和部分B级债券因为有“优级/次级”结构分层,现金流优先保障A级证券,所以其实优级债券和国债一样,是“绝对”安全的。都特么绝对安全了你还care是哪个发行的么亲??你不关注,所以你只会关注利率期限结构的动向。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债券市场女交易员一般比较2(LOL)
PS.男trader听到女交易员电话里发嗲后下体支帐篷上体缺血液,会比女交易员还要2
PPS.我当年在花旗给人擦皮鞋的时候听说花旗的MBS交易组业绩全华尔街第一名,为什么呢?因为董事局找的交易员全是gay...

第二小问:为什么是375million这么一个不零不整的怪数字?
至于375million这个数字有人问为什么不是1000或者500或者100而是375这个非整数?这是因为这是一个15年到期,票面利率libor+150bps的优级证券,而优级证券通常都是一个整数,比如1000结构化后切割出来的,比如1000的资产池切成375 375 250三个层级。

 2 ) 三轮车夫的次贷蛋挞

         早些年还能看到在一些老旧居民小区门口叫嚷着“收破烂的”三轮车夫,现在大约还是这行当中的“老人”为主,改头换面做起了“再生资源”生意,当起了幕后老板。当然三轮车夫之类的一线操盘人员则由农村城市化浪潮中甩出的新人们承担。
     所谓“再生资源”生意,也无外乎低价收购,高价卖出。一般情况下,收破烂的往往会和卖破烂的来几个乌拉圭回合谈判,总希望把收购价压得最低,而卖破烂的则希望多卖几个钱。要解决这一矛盾或缩小差距,就只有双方各自让一点,搞个折中方案。成交后,收破烂的会继续叫屈:“您是大老板,甭跟我们计较,我们都是赚的零碎钱!”,卖破烂的则仍会抱怨:“这么便宜给你了,你可算捞着了。”说归说,收破烂的蹬着三轮颤悠悠地乐呵离去;卖破烂的因处理了家里杂物,再有点外快收入,回家时也美不嗞的。
    其实当双方乌拉圭回合谈判完毕后,买破烂的将一堆破烂依次捆绑上车,组成一个蛋挞形状,次贷即宣告形成,就可以上市找下家流通了。


     影片展示的金融危机前夜的美国某投行进行的次贷生意,说白了就是一场破烂的博弈游戏。毋庸置疑,次级贷是一堆破烂,然而靠其差价生存的,又岂止投行人士呢。
    正如片中投行一雇员抱怨:那些贪婪的人都想要过上体面生活,开好车,住他妈的大房子,即便他们负担不起,他们有需求,这才主动参与了游戏,他们能够享受超出自己现状能力一切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给其提高了信贷额度,要是我们不玩了,这世界就急速的公平了……他们也得从大房子里滚蛋了,然而混蛋后的第二天,他们仍会开始新的抱怨,收破烂的人哪去了……

    勒庞认为:数学家在专业上的能力无人能敌,而作为群体的一员,其判断力便和三轮车夫没什么区别了。
    我没见过数学家的破烂生意,却有幸见过历史学家的玉石买卖。这个小有名气的宋史学者,在玉石方面据说也颇有造诣。然而在某地景点的玉石城堡里,在一众以为捡了大便宜的同团游客簇拥下,他买下了一只号称和田玉雕琢实则主料为青海杂玉的貔貅。
    回家不久,学者在工艺美术商店看到了类似东西。自觉栽面的他对外谈及此事时只是强调喜欢此貔貅的造型,是买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向同团游客一样投机心理,贪图买件便宜玉器的未来增值收益。此貔貅后来一直放在学者书桌,被用来做自我检讨与警示。

     欲望无穷,沟壑难平。金融危机本身不能不说是各类人群饕餮心理交汇造就的一道苦口大餐。虽难以下咽,人们却又不得不为此买单。
    但危机过后,次贷蛋挞会就此消失在菜单里吗,我看未必。不过这也许是好事。
    诚如哈耶克所言: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驯化身体和欲望的历史。
     

 3 ) 《利益风暴》中,无关“利益”的部分

这是一篇很不合格的影评,既不是评论剧情,也不是深究演技,甚至和电影本身都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其中一段话令我有感而发罢了。
看完《margin call》,里面“造大桥”的一段话实在太精彩了,以致于我这么懒的人都忍不住倒回去一句句暂停摘抄下来:
威尔-好好考虑一下
艾力克-得了吧,我签了字,我已经不管这事了
W-他们会给你钱的
A-我已经拿了很多钱了
(沉默)
你知道我原来是造桥的吗?
W-什么?
A-造大桥
W-我没听说过这事
A-我当时是个工程师
A-那桥从俄亥俄州的多士巴,到西维吉尼亚州的玛瑟夫,距俄亥俄河上方912英尺。每天有12100人通过这座桥。算上在惠灵和新马顿赛两头,通过这座桥的总路程有35英里。加起来的话,汽车每天在这座桥上行驶84万7000英里,或者每个月2541万英里,每年3亿4920万英里。这座桥节省了这么多路程。
我在1986年做这样的工程,那是22年前了。那座桥的寿命大概还可以在上面行驶60亿708240英里的路。我们算每小时50英里好了,那就是1亿341648个小时,或者说,55万9020天。所以就那一座桥就省下了当地两个社区里的居民总共1531年的生命,而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该死的车里
A-……1531年
W-god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还只被那些炫目的数字吸引,可等我反应过来了,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大概就是“社会责任感”或者说“职业担当”吧。
除了工资单上的那几个数字,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究竟为了他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都说现在这一代人的功利是被大环境逼出来的,但举着“我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的招牌无动于衷,难道不是一种默许和助纣的行为吗?
我是干医生的,这年头不是什么好行业,大家沉浸在柴米油盐和明哲保身中不可自拔。
过完这个年重新回到岗位,我希望自己每天下班后能够简单记录一下当天的病历。就像剧中的工程师艾力克一样。这样,当我哪天感到很迷惘很受伤的时候,翻开本子,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帮助过那么多人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打起精神,骄傲自豪地大步走下去

 4 ) 只是一座桥

4年前,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被收购消息传来时,我正在渣打实习。即便前端到遥远到我等所在的分行,依然可清晰感受到改变,除去裁员少补足之外的影响,我记得亲见几位资深的基金销售同事开始研究一些数据……

几年后,有天和当时认识的渣打同事聊天,听说个中传闻,解释了当年一些情况。(不知道算不算商业机密了,但至少不适合在一篇影评博客中曝光。)

 

我一直认为,金融是现代社会最奇葩的产物。

 

Margin Call。全片几乎少有隐喻(除了那条狗和Dale造桥故事以外),全部以最犀利最直接的对白表现。

每一个人物设置都恰到火候。

23岁的Seth,甚至情急已出现,坐在轿车后座喝着酒跟Pete闲聊:去年?我赚了差不多25万刀。做了什么?在电脑前敲下几个数字,交给一帮所谓砖家,假装自己看懂了我的模型然后再传给世界另一端另一些砖家。仅此而已。

Peter,which is a very interesting character, the one u cant tell even when the whole show's off, even he's probabally the very one of this movie,一皱眉反问:你不会真以为就这么简单吧?

Will,去年他赚了两百五十万,站在公司最顶层,拿着酒瓶望向繁华的纽约城似笑非笑说:你们知道么,人站在悬崖边时最可怕的不是坠落本身而是那个念头自己可能真想纵身一跃。也是他,在从布鲁克林回程的车上边抽烟边说出了那段“愤世嫉俗”的话:普通人?他们是因为我们才得以今天的幸福!没有我们在后面计算这些信贷这些基金,他们哪来消费那些他们本身根本付不起的东西?出事了,却全部埋怨在我们身上。我告诉你,如果明天一切无事,他们又会回到最初状态,享有着不属于他们的一切。他们扮无辜,得到了一切,还真自欺欺人地相信是天上掉的馅饼!

Sarah,影片最开始Dale对她的斥责,影片中段独自靠坐市中心某高楼层的办公室窗口前,久违的Demi放下了头发。大有“今年葬侬竟是他”之模样。人生最悲哀莫过于,其实,一切皆在意料中,却依然自主地步步走到此处。

凌晨,办公室里,Sam突然问Cohen,他老板:你几岁?答:43。笑。43岁已坐上高层的Cohen显然比年少得志的Seth更根深蒂固冷血一些,目睹并单纯做好一个“螺丝钉”的角色。

Tuld,我们亲爱的Iron大叔,影片近结尾处餐厅一席话:一切都是为了钱。世世代代从未变过。你以为你今天害死了很多人?你今天所做的其实和你多年来所做的没有任何区别。这些被编造出的钱,人们因此不用为了温饱而残杀。世世代代,古往有将来也会有,赢家输家,撑的撑死饿的饿死。

 

金融是属于高智商人群的游戏。本人是就个平常脑袋了,却也有幸身边不乏朋友这般高智商。每每听来想来,都觉得颇有意思。作为一个多少有些精英主义情结的主儿,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但也作为一个愤世嫉俗小青年,心里不免又有些叹息。他们deserve更好。这感情,类似看到身处或边缘于时尚圈的人,因为了解些许所以知道他们其实是很有想法很有智慧的人,却因为身在其中而不得不为那个浮夸世界花心思下力气耗费大量脑力体力精力,每看到这般时,我多少有些……很难找到一个词,我相信他们是不需要同情的,而我也没有资格judge,只是,唉,有些感慨吧。

 

Dale说,他曾是一个工程师,造过一座桥。他用惊人的数据解释了那座桥的意义。当然,是在反讽他后来在金融界所做的一切有多无意义。而Will却回过头说:也许有的人就是喜欢花几个小时回家呢?谁又知道?!

 

是啊。谁又知道。

当物质发展到一个地步,人们已经习惯了享有和消费后,又如何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虚幻,什么是意义什么是本质?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我也相信是真实的华尔街上大部分人,其实都不是人们之后怪罪的怪物。他们也曾经是我们所认识的同学朋友邻居,甚至是曾经的我们。

 5 )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据说他在构思一年半之后,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
从金融巨头内部员工的视角来展现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那个长夜。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众多人物的大段谈话,都让人想到当年惊世骇俗的《12怒汉》。在这样的片子里,对白的水准和演员的发挥决定了影片的档次。本片中,Will在开车时关于“虚伪普通人”的演讲、Sam激励员工做最后一搏的说辞、老板Tuld在开会时充满自嘲的应对以及最后饭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辩白,都堪称经典。不难发现,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满人情味甚至责任感的,但在金钱面前,最终都纷纷折腰;导演还刻意提到了各级人物的工资和花销,好好讽刺了一把这些华尔街才子。但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一样。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鼓动要昧着良心卖MBS的操作员,一边是得罪客户遭人唾骂,一边是一次性140万美元的奖金,你会怎么选?
舞台剧般的场景要求,使得导演能够用有限的预算请到一批实力派演员。Kevin Spacey这种戏精就不说了,我发现英国演员Paul Bettany也很有戏啊。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对。

 6 ) 不是不是我的错 都是天使惹得祸

08年的金融风暴带给世人诸多苦痛

也使‘金融’这个本来就充满着铜臭味的词更加不堪

当然 一方面 Occupy Wall Street 搞得如火如荼

另一方面 无数人依旧削尖脑袋想挤进金融界分一杯羹

 

在诸多描述08金融危机的影视作品里

Inside Job站在‘金融’外 审视、指责‘金融’里

揭露了 Banker的丑恶 政界与商界的狼狈为奸 学术界的部分沦陷

整部电影 通过采访 把光鲜亮丽的‘精英’们脱了个精光 给观众一种‘复仇’的快感

可惜Inside Job发现了问题 却未给出任何解决的方法



不过 作为一部电影 此片已然是完成了使命 可为上乘之作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实至名归

但此片最最成功之处 其实在于导演选择了‘金融’外这个视角

与老百姓/风暴受害者站在一条战线上

我相信大部分观众 就算没有任何金融背景 也可以看懂此片

而此片对‘金融’的声讨正对普罗大众的胃口 所以观众自然买账

 

相反Margin Call则是从‘金融’内部: 一家投行的角度出发

展示出了08风暴的一个切面--也就是此投行发现其旗下产品风险超额 于是在24小时之内将全部资产变现的故事



虽然此片并非纪录片 但故事极其写实

我觉得它和纪录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 现实中的Banker们各个换了一张Pretty Pace

诸位大牌的精湛演技使得此片无一丝矫揉造作

当然 当导演选取投行内部为视角 必然面临两个问题

1 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看得难免一头雾水

2 此片有为‘金融’辩护之嫌

因为在外人看来 Banker们可以选择不那么贪婪

可从Banker的角度看 他们并没有任何选择 那么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 你又如何说他做错了呢

我个人喜欢这部电影 主要在于其精准地描述了‘金融’界各个level上的人

从23岁刚毕业的分析员 到终极大Boss 他们的所思所想

如果你痛恨剧透 想去自己下载看 那么Stop Right Here

因为下面我要开始分析此片的脉络了

 

 

 

 

 

 

影片的开始 两位女士进入S&T Floor 帮助公司裁人

被裁的这位老兄是个小头头 他被护送出了公司

同时由于他工作的保密性 他一出大门 手机信号就被切断了

但临走之前 他给了直接下属一个U盘 并告知他 自己最近work on的一些东西doesn't look good

让他be careful

(经过推理 我觉得此老兄是个VP)

 

这位下属就是貌美如花的 Quinto!

此男28岁 是MIT的物理博士(= Rocket Scientist)

毕业后因为‘金融’钱多 来到此投行 已经工作了两年

(估计他应该是Associate)

他拿过老板的U盘 分析数据 完善模型

发现过去两周公司的资产已经触动了风险控制的警戒线

在不远的未来 由于杠杆效应 公司的Loss将大于公司的市值

接着他Phone了他的同事 让这个同事把他们老板的老板也叫过来

 



这个同事就是绯闻女孩里的Dan!

他刚刚大学毕业 才23岁

(毫无疑问 此兄是个Analyst)

 
老板的老板 他已经在这个公司干了10年

(那他应该是Director了吧)

此兄一看大事不妙 立马打给他的老板也就是S&T的头

 

S&T的头在本公司工作了34年 因为他的狗狗病了 他很伤心

但是接到电话 他还是马上赶回了公司

(哥们肯定是MD了)

接着他又马上联系了另外部门的头头

 
女MD 我猜测她管的应该是风险分析 产品设计之类的

男MD 才43岁 是终极大Boss的眼前红人 我们称他为Golden Boy好了

于是乎Analyst, Associate, VP, MD们齐聚一堂 Golden Boy不得不给终极大Boss打电话报告问题

 
在三个MD讨论的时候 三个小兵来到了楼顶透气

这一幕非常有趣 Analyst问Director 你去年是不是赚了250万

Director说是 但是赚得多花的也快

250万 税后150万

30万还房贷 50万给父母 15万车 7.5万吃 5万衣服 40万存起来

剩下的主要花在Hooker上

(你妈赚钱存不住真悲剧啊)

 
终极大Boss风风火火的坐着直升机来了

大家立马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如下

1 公司包装的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已经全是Shit了

2 按市场行情 如果公司不出手 那么必然破产

大Boss讲 做金融 要么快 要么精 要么骗

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快点跑’

所以决定在明天 抛售所有有毒资产

 

会议结束后

S&T的MD并不是很赞成这个结论

1你可以卖给客户Shit 但是你只能卖一次 而且从此以后 你的信誉为0

2 一抛售 市场很快就会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很有可能你想卖 但最后没人买

3 随着抛售的进行 抛售成本会加大

4 就算抛售成功 整个市场会加速下沉 未来几年市场会持续低迷

但是大Boss说 我不抛 难道等破产么

 

接下来女MD跟Golden Boy讲 我要是下水了 你也逃不了

这个背后也暗示了 女MD, Golden Boy 和 大Boss早就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问题

但是为了钱 还是做了产品 卖了产品 持有了产品

但事情一完蛋 总要有个替罪羊

不可能是Golden Boy 不可能是 大Boss 最后只能是女MD

 

与此同时 Analyst和Director被派去把VP找回来

不能有Lose End 要防止他泄密



VP跟Director讲 自己以前是工程师 还建过一座桥

建一座桥 可以帮助无数人节省了开车时间

言下之意 金融工程却没有帮助到别人 反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Mess

 

回来的路上



Analyst问Director自己会不会被裁

Director说会 因为裁员都是从裁新人开始 但是你难过一阵 也会挺过来

接下来他说的话很有趣 主旨就是没有需求自然没有供给

那些借钱买房的人 知道自己还不上 不也还是借了钱去住大房子

出了金融风暴 全来骂Banker 可是风暴前 每个人不都enjoy金融带来的繁荣假象么

 

回到Office



Associate问MD 抛售资产是唯一的选择么 是正确的选择么

MD说 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Analyst知道自己要被裁员 躲进厕所隔间 大哭起来

 



而Golden Boy则若无其事的刮胡子

 



两个被裁的人(VP和女MD)讨论着

过去有没有过选择 有没有可能避免今天的悲剧

结论是 选择这个东西 从来没有过 将来也不会有

 

一夜苦思 终于到了早上

S&T的MD下了指令 所有人员开始全面抛售有毒资产



一天内 个人抛售任务的93% 将会得到140万

整个team抛售都达到93% 每个人再得130万

虽然今夜过后 大部分人都要卷铺盖走人

 

一天的抛售结束 谎言结束



大Boss在吃饭 MD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倍感愧疚 所以要辞职

Boss不让他走 并且说

1 金融本来就是0合游戏 总有人要破产

2 钱只是数字 本身又有什么价值

3 这次金融危机并只是历史上诸多危机中的一次罢了

4 你阻止不了危机 你也许可以让它慢一点到来 但你阻止不了它 你只能react 并且make $ out of it

演讲完毕 MD决定不再辞职

但不是因为Boss说得对 而是因为他缺钱

(你妈真悲剧)

 

最后一幕



MD回到自己前妻家 在家门口埋葬了自己的宠物狗

ps:帅气的Associate没有被裁 反而被Promote了

---End---

 

 

不 我不认为做'金融'的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贪婪更肮脏

因为贪婪 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唯一的区别就是 有些人有机会贪 有些人没机会罢了

所以没机会的人继续Occupy Wall Street

有机会的继续大笔大笔的捞钱

我们应该做什么?

 

 

当然是你妈求Offer了!

 7 ) Margin Call

这是一部反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影片把投行金融大鳄们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贪婪的追逐利润,最后终于倒在了自己的那些复杂的衍生品上,并且在危机的最后一刻,还丧尽天良的把亏损转嫁到那些无雇的投资者身上。 金融战场上的战斗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从一名被解雇的风险主管的发现开始,这家公司发现了自己的投资模型出现了重大问题,从风险部的小职员,到高管再到老板,这个夜晚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投行内部精彩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基于的事实却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现实中。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了全球,那些垃圾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祸害了全球,这远远要比电影中描写的厉害的多。这跟导演曾在曼哈顿搞过房地产,父亲在美林公司从业40年的经历有关,他就是想揭露华尔街金融行业的黑幕与贪婪。

 8 ) 一部电影说尽资本市场的浮世绘

片尾Sam挖地的声音并没有随着影片终了戛然而至;他埋掉的不仅仅是陪伴左右的爱犬,还有除了赚钱以外,老摩根们留下来的所有其他规矩,以及他当年迈入华尔街的初心。

Margin Call是我最喜欢的华尔街电影之一。除去Wall Street中的Gordon Gekko,这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是我看来对华尔街人物塑造最成功的电影。

片子以高盛和雷曼兄弟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华尔街老店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夜的24小时中经历的风云变幻。片头,因资本市场不景气,公司雇用外部HR咨询师负责内部大规模裁员。一天早晨,裁员浪潮袭击了负责MBS的交易团队。在这看似正常合理的情节中,片子对华尔街的拷问已经开始。裁员第一刀砍向了谁?风控部门主管, Eric Dale.

这耐人寻味:在市场衰退中,投行大佬们眼里的累赘,不是随时造成损失的交易员,也不是没有生意做的推销员,而是风控人员。电影借Eric Dale之口,问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I run the risk department, I don't see why this is the natural place to start the cutting?"

大清洗过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此时该团队的风控部门只剩下两个人:23岁分析师,本科毕业即进入投行的Seth,和28岁的副经理,MIT物理学博士Peter。快进12小时后故事情节急转直下,随着Peter将Eric未完成的工作成功破解,Peter发现投行的头寸控制已经失效,仅仅该团队的自营业务头寸就可能在并不猛烈的市场波动中导致该行破产。

事情很快惊动了交易员主管 Will Emerson, 以及MBS交易团队老大 Sam Rogers。四人在此事件面前反应截然不同:菜鸟Seth直到见到大老板 Sam之前都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心喝酒之余还在开导忧心忡忡的Peter: "I usually don't let work carry me away like this." Peter作为一个学者,则对事件的程度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感叹街上的人对将要发生的灾难毫不知情,也反问兴高采烈分享其他高管百万美元薪酬的Seth: "Does that even sound right to you?"

Will作为10年资历的交易员,有着犬儒主义的世界观,谈吐中时时露出适者生存的哲学;虽然本能地意识到抛售不可避免,他的担忧仅仅集中在自己事业难保之上。作为交易团队中唯一一个老资格,Sam是个像老摩根那样的正统银行家:有同理心,不愿背弃客户信任,在意手下职业前途。即使后来在CEO的强大压力下,Sam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最后出场的是Sam的上司,资本市场部门总负责人 Jared Cohen,以及投行CEO兼董事长John Tuld。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Jared年轻粗野,却深谐办公室政治。仅凭首席风控官Sarah Robertson通读分析后却无法立刻否定结论和获知Peter曾是火箭科学家(美国俚语也含极其聪明的人之意)两个事情,就不动声色地通知了CEO大事不妙,并且在Sarah未意识到最高层要出替罪羊时已经把责任推卸地一干二净。最后出场的老CEO Tuld,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如此危机中,表现的却自信又幽默。Tuld讲话既浅显又晦涩,坦言自己不是靠脑子灵光坐上高位;他靠的是什么?是对历史的熟悉和对人性的洞见。

Tuld讲贪婪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正如Wall Street里面Gekko的名言:

"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Greed clarifies, cuts through,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evolutionary spirit. Greed, in all of its forms; greed for life, for money, for love, knowledge, has marked the upward surge of mankind and greed, you mark my words, will not only save Teldar Paper, but that other malfunctioning corporation called the U.S.A."

Margin Call塑造的从分析师到CEO这七个角色生动而丰满,既符合他们的身份,也催人思考:金钱是如何改变最聪明的精英阶层的?

最底层的Seth还处在自己年纪轻轻就能挣25万美元的兴奋中,最关心的是如果多混几年能挣的更多,对行业本身其实迟钝而冷漠,却在片尾因得知将要丢工作而对Jared哭着说,"This is all I ever wanted to do"。试看今天各个高校里的投行热,冲在前面的都是学校里的精英,可惜有几人兴趣在于行业本身,又有多少人燃烧的激情来自那”你看那Will才30多,就能年赚两百五十万美元,开阿斯顿马丁泡模特“?

学者出身的Peter和Eric,是少数身处资本狂热中而能冷静分析问题,并认出皇帝新衣的人。可惜,他们造桥和送人类探索宇宙的本领,却委屈在随时被裁掉的中台部门里,而他们放弃科学的初衷,却是冷酷而现实的”the money her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Will是很典型的销售/交易员。Will对他的工作有超乎寻常的嗅觉,深夜果断将上司叫回办公室,告诉两个小手下明天将要发生抛售,在电话里狡猾老练地把MBS卖给对手行;他是一个次级市场里天生的猎手。然而Will,或者说Will们取得成功的原因,远不仅嗅觉灵敏那么简单。在从布鲁克林回公司的路上,Will把他的诀窍透露给了Seth:

"If you really wanna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na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big fuckin' houses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at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cause w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n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 fair really fuckin'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

也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为什么Will们相信贪婪是好的,而是谁驱使他们贪婪。

Sam是传统投行家的代表,也是传统美国精英的代表。有爱心,为爱犬离世伤心不已;有操守,在意信誉,关心手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优点“,让和Tuld同时进入公司的Sam在MD位置上止足不前,反被被年纪轻轻缺乏阅历的Jared领导。Sam坚持跟公司利益站在一起,可是当公司利益跟职业操守发生冲突时,清高如Sam终是下达了清仓命令,背弃了客户信任。当Sam用犹豫的口吻激励部下"You are doing it for the greater good"的时候,当Sam辞职却被Tuld说服留下,承认”I need the money“的时候,每个自以为高尚不可侵蚀的金融人都吃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利益面前,原则不值一提。

Jared虽然台词不多,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影片的黑色幽默就在于,Jared自己也承认,一个张嘴fuck闭嘴shit的人,如果不是干投行,只能去工地里挖坑搬砖。然而Jared的成功在于他精通办公室政治,虽然无资历和成就,却能够下意识地在区分事故责任时先发制人。在大型机构里任职的各位,抬头看,这样的面孔,是不是非常熟悉?大而不敢倒,是因为系统性风险全社会买单;那大银行之所以会倒,除去贪婪,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职场政治家的伪善和破坏?

Tuld则是这部影片向华尔街提问的点睛之笔。Margin Call这部影片人物里,级别越高越值得玩味。Tuld是这场危机的核心,却是全片里坐的最安稳的人。在交易员们为了公司存亡奋力抛售时,Tuld却平静地在食堂里喝咖啡,做笔记。这异乎寻常的冷静,对盟友是信心的源头,对于敌人则是恐惧的化身。御敌的名将,治国的能相,古往今来,莫不如Tuld般心如止水。Tuld对金融技术既无知,也不关心;Tuld从头到尾台词里,几乎跟华尔街千变万化的金融产品无一点相关。

他的冷静和自信从那而来?来自他对人性的洞悉。”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Tuld的台词套在一个哲学家身上也不违和。不论是巴菲特,还是Dalio,都长篇大论写过哲学。哲学研究世界规律,而世界由人组成。人性是不变的,洞悉了人性,再复杂的金融工具,终究玩弄于鼓掌之间。金融危机,到底是1%对99%的掠夺,还是人性使然的社会副产品?Tuld对于金融危机的解读,又在Will之上:

”So you think we might have put a few people out of business today. That it's all for naught. You've been doing that everyday for almost forty years Sam. And if this is all for naught then so is everything out there. It‘s just money; it’s made up. Pieces of paper with pictures on it so we don't have to kill each other just to get something to eat. It's not wrong. And it's certainly no different today than it's ever been. 1637, 1797, 1819, 37, 57, 84, 1901, 07, 29, 1937, 1974, 1987 - Jesus, didn't that fuck me up good - 92, 97, 2000 and whatever we want to call this. It's all just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we can't help ourselves. And you and I can't control it, or stop it, or even slow it. Or even ever-so-slightly alter it. We just react. And we make a lot money if we get it right. And we get left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if we get it wrong. And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always will be the same percent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Happy foxes and sad sacks. Fat cats and starving dogs in this world. Yeah, there may be more of us today than there's ever been. But the percentages - they stay exactly the same.“

从浅薄好利的分析师,到看透人性,觉悟到危机不可避免,道义一文不值的CEO,这是资本市场的浮世绘,也是华尔街雕刻每一个投身其中聪明人的全过程。片尾Sam挖地的声音并没有随着影片终了戛然而至;他埋掉的不仅仅是陪伴左右的爱犬,还有除了赚钱以外,老摩根们留下来的所有其他规矩,以及他当年迈入华尔街的初心。

 短评

哪怕金融白痴如我看不太懂专业术语,我也看得懂导演有一点够有种:他把本片所有主演全都投进了同一个会议室让大家坐在了同一个场景里,你妈这比什么超级英雄大乱斗刺激多了,在戏剧的层面上

8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应该能拿个奥斯卡原创剧本的提名吧,很扎实的本子,情节紧凑,推进得非常迅速又充满悬念,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与其职位相对应的性格面。金钱真是万恶之源啊。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保罗·贝坦尼、西蒙·贝克、扎克瑞·昆图等等,这里的每个演员都有各自让人亮眼的表演。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群好演员救了一部烂电影。

1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还行

两个高管和一个清洁女工站在电梯了那一段真是绝了,短短几十秒的镜头蕴含的东西超过整部电影剩余所有部分要说的一切。

16分钟前
  • 尖头叉子
  • 推荐

评论时想到了一部日本电影——《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17分钟前
  • 『品恩』
  • 推荐

Zachary Quinto第一个相中这个本子,这片子才得以上马,如今电影公映了, Quinto出柜了,片子也趁机火速进军碟市了,这完全就是Quinto的电影。对于人性和商人本性的挖掘就像几个演员眼里嘴里蹦出的冷门金融词汇,片子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深刻的角色,倒也情节紧凑像模像样,而且还有全明星阵容!★★★☆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比起电影,更像一出写实的纪录片或话剧,每个演员都入戏而不抢戏,恰到好处地诠释着属于自己的人物,这只是金融危机下的一个缩影,足够真实,足够残酷。I do need money, who don't?

22分钟前
  • 坐等1900
  • 力荐

簡單的對cut很可能只是為了掩飾技法上的不足,但卻難能可貴地創造出一份自有的風格(純粹意外)。當然,本片精彩的是劇情和表演本身的節奏,根本不用什麼場景與調度,內裡的張力一直沒消失

2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在金钱面前,总有些宝贵的东西会死去。比如埃里克建的大桥,山姆的职业道德,塞斯对未来的构想,不管那些多美好,在金钱面前,他们都会无奈地、痛恨地、忧伤地低下头。有时候你仿佛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最后却发现总是被世界改变。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跳水前夜》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我也不太信Peter的模型,金融领域都是这样,风险预警公式早就证明了,但大家都是见怪不怪不愿相信罢了,怎么可能一个毛小子算出来一个25%就连夜开会做出这种清仓决定。华尔街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怎么会突然转性…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只感觉到平淡,主要的几个环节都没感到什么冲击力,尤其是最后交易日,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31分钟前
  • 陶桃桃桃
  • 较差

⋯⋯不是学金融的看得太吃力了⋯⋯

36分钟前
  • 🥺
  • 还行

片子一開始就出來了我討厭的Dan和Heros裡面的Sylar,讓人恍惚了一下。Paul Bettany好帥啊⋯⋯長得就很英國。金融知識智障真是不太適合看這種電影。笑點居然是⋯⋯“Peter⋯⋯” / UA朗豪坊

38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从衬衫的款式来看,主创们还是下了功夫的。从analyst到boss,什么级别的人穿什么level的衬衫,井然有序。不如华尔街1的地方在于,其实编剧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不够深入,清仓也是一笔带过。太多的内心戏削弱了一帮戏骨可能爆发的穿透力。

39分钟前
  • 鹊语
  • 力荐

整部片子气场太凶残了,每个男人都是出戏,各有各的小宇宙,凑在一起又能擦出四射的基情。。都说商场如战场,人生又何尝不是,祸福难料:客观来说单纯的残忍算不上残忍,真正的残忍需要算计,贪婪则是最真实的贫穷。。让人窒息的紧凑节奏,深刻体会到这才是世界末日来临之前的恐惧感啊!

43分钟前
  • 澍溪
  • 力荐

看了这片子后我羞愤的把打了4星的华尔街2改成了1星

45分钟前
  • 一期一会
  • 力荐

我曾爱过一个叫Jeremy Irons 的男人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很紧凑的本子,表演也到位。但是有些故弄玄虚的嫌疑,不如大空头

53分钟前
  • 似零
  • 还行

一帅哥分析师(目测是雷曼)半夜加班的时候补全了前任上司留下的模型,然后发现他们手上的MBS风险太大,VaR随时会被爆掉,于是召唤上级,上级疯了,然后决策层坐着直升机半夜来开会,决定第二天大早把手上的炸弹们都低价抛售掉。过程中老中青三代演员互相彪戏,熟脸太多,一直出戏……

5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真的是全明星阵容啊:史派西, Paul Bettany, Jeremy Irons, Simon Baker, Zachary Quinton, Demi Moore, Penn Badgley, Stanley Tucci。华尔街的风云再起。比华尔街2好看多了。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么多好演员 导演你压力大不大 大不大

60分钟前
  • 多肉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