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

爱情片大陆2011

主演:窦骁  董洁  郭家铭  陆怡璇  伊春德  章劼  王同然  邓飞  鲁思远  姚克勤  飞飞  丁宇佳  

导演:霍建起

 剧照

秋之白华 剧照 NO.1秋之白华 剧照 NO.2秋之白华 剧照 NO.3秋之白华 剧照 NO.4秋之白华 剧照 NO.5秋之白华 剧照 NO.6秋之白华 剧照 NO.13秋之白华 剧照 NO.14秋之白华 剧照 NO.15秋之白华 剧照 NO.16秋之白华 剧照 NO.17秋之白华 剧照 NO.18秋之白华 剧照 NO.19秋之白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00:18

详细剧情

  独立新女性杨之华(董洁 饰)为追求新思想,离家来到聚集了众多进步青年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结识了蔡和森与其妻向警予,当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窦骁 饰)声望卓著,杨之华从他的授课中感受到深沉的忧国之情。杨之华在家乡的丈夫沈剑龙不时赶赴上海探望,但日益加深的分歧令两人感到彼此已经疏远,杨之华在与瞿秋白的接触中愈发欣赏后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不久,瞿秋白妻子病重亡故,杨之华亦通过向警予入党,在父亲抵沪探望之际,杨之华提出了离婚的打算,但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的局势下,杨之华没有向瞿秋白表白的机会。不久瞿秋白迫于形势辞职,陪杨之华返乡面见沈剑龙……

 长篇影评

 1 ) 那年那月那眼眸

最近看了三部革命浪漫主义的电影,从《湘江北去》到《百年情书》再到《秋之白华》,感触颇深。
伟人,特别是中国革命伟人,他们通常被定位为“时代的先行者”和“真理的殉道者”,给大多人的印象像只是一座冷冰冰的雕像,博爱伟大的象征却没有真实的温度。这可能又是个历史的误会了。
七情六欲,人之所常。
其实在残破的山河间,与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融合的爱情和今时今日平凡的小情小爱没有质的差别,当然除了它多了几分挽歌似的凄美与壮烈。温暖总会是一段真实的爱情的主旋律的。
最喜欢的是《秋之白华》,因为那华美如诗的名字。
莫名其妙的,几个平凡的字眼的随意组合,乍然一现却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之华秋白”、“白华之秋”、“秋之白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历史课本上的瞿秋白,带着眼镜,白白净净,文文弱弱,沉沉稳稳,跟我想象中的革命者有很大的出入。但这却是真实的瞿秋白。文弱不代表没有傲气,沉稳不代表没有热血,他是笔将,是教师,这样的气质在他身上是妥帖的。
而在他自己的故事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
没读《多余的话》是无法理解是怎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岁月的。  
平凡的故事变成电影就会使电影没有波澜,细节的拼凑向我们娓娓诉说一段令人向往和叹息的爱情,一段革命背景下平淡而伟大的生活。
细水长流,流入心底。
 
一、人生只如初见  
不是演绎的伟大爱情都有着一见钟情的美丽,很多的时候,他们很深刻、很美丽,同样也很压抑。
之华初见秋白,是在台下仰望自己的老师,看着他在讲堂上挥斥方遒,稀疏的日光从窗外而来,倾泻在他脸上,照得他瘦削苍白的脸更加的模糊,但之华却清楚地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沉痛激动和那反光的大眼镜后折射出的从容与大义。
而秋白和天下几乎所有的男子一样不拘小节,他对之华的遇见,恍然不知时光几何。可是那时的他却知道要好好端详这个女子,在一个傍晚,看着她匆忙地喝水,看着她转脸回眸时的娇羞芳华。
可那时候,他是她的老师;她是他的学生;她有他的夫,他有她的妻。
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二、何时情根深重 
当之华说:上海大学的老师是全中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那时候她的神情专注而温柔。而那时的秋白亦是一脸温柔地看着她,默然无语。
金色的夕阳透进电车的玻璃窗,用温暖细细地勾勒两个澄净的轮廓。
那时的之华,神情黯然,却以一个新女性的身份走在历史的激流中。她是淑女的,这是传统的汉儒之家给她的教育,温柔、隐忍、贤惠;她是新潮的,这是新旧碰撞的时代带给她的冲击,坚韧、独立、追求;她是幸运的,有不理解她却殷实无忧的家境、愿意成全她的丈夫和开明的公公;她是不幸的,她内心有着那个时代无法理解的蠢蠢欲动、她自己也无法抛却的旧式情怀和双方婚姻的鸿沟。
那时的秋白,疾病缠身,却以一个书生情怀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秋白是绅士的,这是书香门第的出生所赋予的;秋白是文艺的,这是他漫漫求学路所练就的;秋白是偶然的,糊里糊涂入党,糊里糊涂成为领导,并未有许多革命因子的他就这样慢慢被无从选择的道路。秋白同样却是必然的,“总要做点事情”这是他的信仰,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里,他不可能在原地踏步。
这时的爱情,之华崇拜他,理解他,却只能用沉默的方式。秋白欣赏她,却只是欣赏她。
之华不爱她的丈夫,却牵挂着女儿;她的丈夫爱她,却一直用放荡来伤害她。
秋白深爱他的妻子,为她的疾病眉头紧蹙;她的妻子也爱她,却只能陪他到这里。
 
三、谁能解我情衷
整部电影最美的画面就是桥上诉衷肠的时刻。
落日笼罩下的桥上,凉风吹乱之华长发。
她用手轻轻抚弄,他却说:乱不一定不美。他其实一直看的见她的美丽。  
她:我离剑龙(前夫)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他: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她:他知道我爱他吗?
他:知道。
她:那他喜欢我吗?
他:他不敢。
他用“不敢 ”,不是“不”,因为他也已经将爱深植在心,却要为了她,为了他人,苦苦的压着。
她以为他不解她的用心,而她不知道其实是她不解他的用心。
 
四、真的有一种爱叫放手
我在意你,我理解你,我爱你,你都懂,所以你的一切选择我都会成全——沈剑龙
你见过哪个男人爱妻子爱到愿意将自己亲手交到别的男人手里,却没有一点的抱怨与不甘,只有满心的祝福。
反正我是真的很难想象。
秋之白华的绝美之恋的成就源于一个人的退出与成全。席上温柔的凝视;雨中长时的等待,离开时别扭的赌气,这些细节莫不诠释着对她的爱。
沈剑龙爱杨之华,却和杨之华“志不同无法与谋”,他只想在琴棋书画中安逸度日,平平安安,实实在在,你不能说这样的男人是胸无大志,因为并不所有人都有投身革命的热情。但杨之华这样有思想的女子注定了不平凡,她不可能呆在小乡村一辈子相夫教子。
所以她一定会离开,而他也一定要放手。  
缘浅情深。
他说:我成全你。
她只是说,我们不白做一场夫妻。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他的放手多少有点离经叛道。这却不是对爱情和婚姻的凉薄,而是爱的深沉。
三个人坦诚相对,沈剑龙更是在纸笺上写下“借花献佛”四字给瞿秋白。
这不是戏说的杜撰,而是历史事实。
有《民国日报》上轰动全国的三则公告为证:
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沈剑龙杨之华正式脱离夫妻的关系。
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瞿秋白杨之华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瞿秋白沈剑龙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五、我中有你
又是夕阳斜斜地照进陈旧的窗格,他缓缓地牵起她的手,将“秋之白华”镌刻在她的手心,寓意我中有你。自此,他们就不分彼此。
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离别又在上演。
她说:被批评的是你,得肺病的是你,可还不如是我!(你知不知道,若你流泪,先湿的总是我的脸;若你悲伤,最苦的总是我的心。)
她说:再见,我们一定能再见的!(为了我,你要珍重自己。)
他说:我从分手的那一刻就等待着与你重逢。(每一次分离,我的心都与你一起)
他拥她入怀,他们不知道,却似有预感似地作最后的相拥。
那时他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她细细端详她的眉目。
他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够了。
她给他穿上她亲自制的衣,抚着精致的纽扣,仰头看她,就像平时的每个夜晚一样,平常而平凡,却这样深情,这样真切,这样深入骨髓的爱。  
 
六、此地甚好
瞿秋白穿着短裤长袜,高歌国际歌,走上山花烂漫的山头,然后优雅而从容地说:此地甚好!不像是赴死,倒像是踏青。
他始终听着腰杆,缓缓而坐,在山花中微笑,纷飞的白鸽腾地惊起,他就这样在春光明媚的午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告别了一生流离的爱情。手里的铜扣在阳光下折射出强烈的光芒,爱意融融,凉风习习……
这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美好的画面,不美好的结局。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物,特殊的结局,讲得却是不特殊的爱情。
那年那月那眼眸,我会记得。
年,是我们所在的那个动荡的时代;
月,是平日我们凝望的点点滴滴;
眼,是日日相守的默然给予。
那年,我遇见你。
那月,我爱上你。
那眼眸,我中有你。

 2 ) 因为爱情,因为革命 ——《秋之白华》影评

    天降大雨,我匆匆赶入影院的时候已然开场。大屏幕中,金黄色的树叶洒落一地,池塘里波光粼粼,跃动着点点碎金,杨之华与好友正围坐在长椅上说着什么。我错过了开头,本想影片结束后再看下一场,以补全心中的遗憾,但是,我终究没有这么做。秋白的就义,是大遗憾,我错过了数分钟开头,只是小遗憾,正如他对快乐的定义: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舍小求大,既是小憾,我又何苦补缀?
    我是常州人,自幼便熟稔常州三杰尤其是瞿秋白的掌故,不止一次地去他那觅渡桥小学隔壁的故居看过。在我路过常州市烈士陵园的时候,时常要眺望一眼那三位一体的雕像: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曾有人撰文曰:太雷霹雳,秋白苍茫。是的,瞿秋白的身体是瘦削而孱弱的,他的际遇总是那么波折,文人清白的气质注定了他的坎坷——他实在不是一名好的政治家。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气概,但他有爱,有心,有情。
    在外白渡桥上,窦骁饰演的瞿秋白对董洁饰演的杨之华说:“革命是要流血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带你们走上革命的道路,真不知道是不是错了。”秋白的如此的表述,或许在某些历史阶段,就被认定为是动摇不坚定或是软弱的象征吧?他一定不会说出“中国人多,死掉一半也没关系”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仁者爱人,有一颗爱心,便是女子温暖的依靠。倘若他说了别的,也便不是他;缺了这份心,杨之华对他也便不会爱慕如是。在我看来,任何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也抵不过对这句话体现出的人和生命的尊重。欧洲的人文主义早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传播四方,而瞿秋白的思虑在中国近代史中,微渺得不如一颗尘埃,乃至身后还要继续接受批判。革命要流血,革命成功之后继续流血,疯狂而热烈。今时今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如秋白一样去尊重生命?他的话,又岂能视作是对革命的质疑呢?
    我十分感谢导演没有把被捕的瞿秋白刻画成遍体鳞伤却大义凛然地大骂国民党反动派的传统烈士形象——因为那不符合真实的历史。片中,劝降的人讲得诚恳,被劝降的人说得坚定。大家都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着起码的相互尊重。瞿秋白在最激愤时候也只是顿了顿酒杯,这是多么符合他个人修养的细节啊。儒雅的他一定不会破口大骂,也不会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他只是轻轻地告诉诸位,自己绝不会接受释放条件。声微义重,以小见大,这才是瞿秋白文人的真实反应。
    舍生取义,瞿秋白做到了。但是,他所彰显的精神,并非是共产主义者所独有,而是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的人类所共有的意念与执着。内森黑尔那句“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曾经感动了世界。而在中国,它被称作士大夫气节。我们记得颜真卿,记得文天祥,记得方孝孺,我们却忘了被冠以革命标签的瞿秋白,他们本是一类人。不,不止瞿秋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是出身穷苦的工人农民,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抱负,本可以著书只为稻粱谋求个安稳富贵,但是他们不能无视饥寒下的啼号,他们活得不自私,活得不平庸,他们革命,是为了别人也能活得和自己一样好。在生死关头,他们的信仰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都凭着这股气节而舍弃了生命。
    若是说瞿秋白软弱,那末他的死则已然驳斥了一切流言蜚语。就义之时,秋白笑言“此地甚好”。于是,导演就让他走向真快乐的长汀草长莺飞,让它美不胜收,让它配得上瞿秋白的高贵儒雅。就义的场面不去他处,拍摄于常州溧阳,南山竹海一地青翠,湖水微澜。当窦骁笑坐在花间,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书本上秋白的脸庞:像,太像了。当年瞿秋白就义的之时,也一定是如此勇敢地微笑。在那么多的影视作品中,瞿秋白总是个配角。这一次,窦骁浑身透露着淡然与谦和,弥漫着不骄不躁和彬彬有礼,充斥着智慧与才华。他不再是山楂树下青涩纯朴的老三,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瞿秋白,他让我隔着时空看到这位江南才子俊秀青年的真容。我瞬间明白为何杨之华为如此爱慕自己的老师,她爱他的优雅,爱他的学识,爱他的温柔,爱他的浪漫,爱他的坚持与执着。
    瞿秋白与杨之华,不是在窑洞里开着交谊舞会相识的革命领导与革命学生,不是组织强行安排的城市女兵与大老粗军官,他们是浪漫的,有情趣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我们没有任何分别。我们看了太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表现的革命夫妻,那是经由争吵冷战儿女牵绊岁月浇铸的亲情,不是秋之白华那纯粹的爱情,他们之间无须放弃原则,也没有忍辱负重,有的尽是相互的欣赏与吸引,十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相比窦骁的清癯与温雅,董洁那一身浓浓的女人味也让人感到十分地温馨。董洁总是适合饰演贤妻良母的绝色,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吧?不大红大紫,不炒作绯闻,但总是安安静静地拍戏,就像戏里的杨之华,认真地上课,默默地操劳,外表柔弱而骨子里坚强。她和秋白应该都是很真的人,不善做作,不懂虚伪。瞿秋白能够说出内心的话,杨之华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哦,对了,还有沈剑龙,也是很真的人。镜头中,杨之华从屋外走到屋内,瞿秋白凝望着她,沈剑龙转身面壁,一首诗“借花献佛”般泰然案几之上。三个人默默地完成着使命的交接与爱的转移。从此,革命路上多了一对伉俪,人间多了一对朋友。
瞿秋白是一位有心的丈夫,也是慈爱的父亲。独伊本非他亲生,但是好爸爸则总挂在口上。我记得幼年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中说,独伊喜吃梳打饼干,瞿秋白每次出门办事夜晚回来,总是要在熟睡的独伊枕边放一罐梳打饼干,让她一早起来就有惊喜。父爱如山,高而寡言。当我们看到瞿秋白诙谐地告诉独伊自己的咳嗽是另一种外语的时候,谁不想拥有如此博学、慈祥、亲切而可爱的父亲?
    多余的话,也被写在了片尾曲《携手》中。如今,倘若再有人说《多余的话》是瞿秋白一生的污点,我就要问,披肝沥胆地袒露心迹何过之有?还有谁有此勇气?他叛变了谁?伤害了谁?有辱于谁?如此谦谦君子,却被硬生生卷入了历史的洪流甚至一度被推到了历史决策者的高位。当生命即将终结,他是不是有权利放下一切冗杂来反思自己的一生?一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当遇到挫折,他一定会有困惑,当遇到危险,他一定会有所担心。革命者首先是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活得像个人。我还要反问,想活有错吗?留恋人世间有错吗?赞美豆腐好吃有错吗?有些人还要在高大全的虚假英雄主义里浸淫多久?是不是只要参加了革命,就必须六亲不认,就必须终日投身政治,就必须舍弃小我的一切?那与文革时候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泯灭人性的做法何异?我十分感谢导演,能把瞿秋白还原成他本来的样子,也感谢整个摄制团队能有勇气向《多余的话》致敬。我情愿瞿秋白只是一个才子,著书立说,不问政治。
    片中,当瞿秋白最后一次离别杨之华,漫天大雪纷飞。瞿秋白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他清晰记得他们牺牲的时间和他们的年岁。他仿佛依稀预见到自己相同的归宿就在不远处。当秋白远走,之华泪流,缠绵的音乐响起,我静静哭着,不为革命爱侣的绝诀,只为再一次的生离死别。他给你的“秋之白华”的印章还在,他给你的“赠我生命的伴侣”的别章还在,他已经不在。多年后,你为他缝上的那枚扣子,却成了你们相认的唯一证物。
    电影的对白,故意去掉了翘舌音和儿化音,有意模仿江南人说话的样子。乍听之下,有些不适。数分钟后,那股乡音的亲切感漫卷在心头。当时的他们就是这么说话的,现在的我们也是这么说话的。瞿秋白不是北方人,杨之华也不是北方人,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不适合这对江浙恋人,他们不需要硬朗的口吻,他们已然拥有了柔美的内心。

 3 ) 《多余的话》

要不是因为偶然读过《多余的话》,也不会想看这部电影。
因为是瞿秋白老家常州拍的电影,《扬子晚报》上作了长篇的宣传。据主创讲之所以把这部应时的献礼片拍成个画面唯美情节浪漫的爱情片,是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兴趣,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个早期革命者,看完电影去百度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我可不能容忍把这个纠结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简化成一个浪漫故事里的甩帅形象。
《多余的话》里写尽多少不甘,用一句歌词总结,就是“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即便被推上的是D的最高层位置,毕竟不是自己当初想走的路。通篇都是对走歪的路线的怀疑,对自已忙碌半生的工作的价值的怀疑,对自己被耽搁了的文艺青年梦的遗憾。
所以在被批评被整下高位之后,他倒是庆幸有了重拾文艺的机会,没日没夜地看书写字,全不顾烂掉的肺。偏在这位不高权不重的时候被捕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发展,与当初所想偏离了多少,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不管信仰的是什么,不管日后证明信仰的是对是错、可不可行,有信仰总好过除了欲望以外只有空空洞洞的一具肉身。

 4 ) 片言谁解诉秋心

    初中一段时间,我在作文中很喜欢用瞿秋白就义的“例子”:草长莺飞,瞿秋白漫步绿野,寻一片绿荫之地,颔首道:“此地甚好。”然后从容就义。
   当时的“中心思想”自然是英雄咏叹调,事关视死如归临危不惧伟大信仰。后来读了些杂七杂八的书,知道瞿临终绝笔有一句“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于是又找来《多余的话》。彼时年幼,只读得个大概印象,觉得这是瞿的忏悔录之类。
   高中偶然读到郁达夫,模模糊糊觉得他与瞿秋白在气质上颇有相似之处,心血来潮再度翻找《多余的话》,始觉得其中辛酸,又夹杂些许无奈的赌气,虽然没有郁达夫“沉沦”式的呼号苦闷,却也有一种恨恨。
   此后若干年,不复想起瞿秋白。
  
   这次看《秋之白华》,觉得片子拍得虽然漂亮,内容却磕磕绊绊,兼之听闻“中国豆腐世界第一”的台词屡遭笑场,心里有些叹叹,于是又温习了一次《多余的话》。
   再看,便心软得几乎掉下眼泪。
   一万多字,剖出了一个落落文人,孱弱温婉,疲惫不堪。我终于明白为何早年我总觉得他与郁达夫有些相像:他们都有文人的“自恨”。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瞿秋白说自己懦弱不自信,讲究“弱者的道德”,大凡理论总看不清楚,对实际生活又雾里看花——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参加革命乃至称为“先驱”,就他自己的描述,完全是逼上梁山,并非他的本意,也远非他的能力所能胜任。
   事业大抵总是正确的罢,只是我力有不逮,早已是“叛徒”了。
  
   《多余的话》疲惫地认错,却道出了些许知识分子自身信念与当时的“事业”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他们不是不想弥补——如瞿秋白所说,他们念念要去除自己在革命洪流中无处不在的“异己感”,可他们的出身与教育所赋予他们的兴趣与信仰,却让他们实在不能全心投入,一往无前。
   更何况对于那些“土法炼钢”式的“理论”,他们总是忍不住怀疑,以至于到最后简直不敢怀疑。瞿秋白就落寞地说:
   “从那时候起,我就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偶尔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了。”
   如此这般,狂欢的革命热情之后,他们觉出了“异己感”。而排除“异己感”的过程,如同拣着自己的心肝皮肉,片片吞下。痛,并疑惑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那夜瞿秋白与鲁迅的长谈,必定伴随着深长的叹气与黑重的沉默。
   瞿秋白不是鲁迅,他只感到累,只想逃脱,只想逃到那一个“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过日子’”的世界里。
   他不要革命,只想清闲优雅的生活,读俄国小说,读红楼梦,吃吃中国的豆腐,见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好地爱他的之华,像一个“绅士”般平静地老去,死去。
   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恨自己这样没出息,这样“过时”,一边又带着“求之而不得”的苦痛,这种心灵拉锯战如何能不让人疲惫。
  
   真是扯远了。说回电影。
   以爱情和家庭谈瞿秋白绝对是好角度,因为这里可以充分表现出瞿的矛盾拉扯,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生活的恋恋不舍与疲惫。一个遗老遗少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完全可以借由那些唯美的镜头与独白展现出来。
   导演差一点就要做到了。可惜,还是差一点。
   有那么几次,我马上就要被片中瞿秋白那种依恋和柔情,那种痴痴念念,那种身心俱疲的表情,那种天真的书生气所感动,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瞿秋白和杨之华却十分不合时宜地迸出那么一两句异常“革命”的话,大煞风景,教人厌弃。
   那么漂亮的风景和镜头,“中心思想”却还是英雄主义大无畏就义,无聊得很,讨厌得很——也虚假得很。
   我不否认的确有那么一批仁人志士视死如归,也不否认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会说出这种“隔了一层”的话(瞿秋白一夜不归,杨之华说:“你心里还有没有别人,还有没有组织?”这话好玩,但从杨之华嘴里说出来,也算挺真实的。)——但你要拍的是瞿秋白呀,瞿秋白怎么会如此这般“激于义气”?他怎么会在某些场景突兀地显出一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粗犷劲儿?
  
   当然,这部戏难拍:用边缘人物宣扬“主旋律”,既要积极向上,又要尊重事实,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激动莫名潸然泪下。思虑多,掣肘自然也多,放不开手脚,结果也就马马虎虎了。
   于是观众入场,大多看个热闹,在“豆腐”和黑丝袜处笑笑场,在结尾时激动那么一小下,在散场后吐吐槽。
   仅供喷饭送酒,也就这样了。
  
   然而我仍希望有人能在吐槽之后认真或不认真地读读《多余的话》。一切都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天下第一。”此一句的沧桑无奈,其实教人笑不出来。
  
   “七八年来,我早已感觉到万分的厌倦。这种疲乏的感觉,有时候,例如一九三零年初或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间,简直厉害到无可形容、无可忍受的地步。我当时觉着,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5 ) 写在“秋之白华”前面

    《秋之白华》终于要上映了,我等着看这部电影,一则是因为导演霍建起,当年他的《那山那人那狗》印象极深,苍翠远山里的几个人,就是一辈子。甚至私以为那里的刘烨比《蓝宇》里的刘烨更出彩。二则是因为瞿秋白,这个临死前留下了《多余的话》的男子。

    瞿秋白与鲁迅是至交,鲁讯曾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秋白,委实交情深厚。瞿秋白、鲁迅、郁达夫骨子里都是书生,却不约而同做了战士。只是鲁迅既来之则安之,将战士的匕首修炼得神乎其技,郁达夫凭着孤勇与烈性,倔强到了最后,唯有瞿秋白,始终质疑始终犹豫,即使到了最后,也写了含糊不清的《多余的话》,为某些人所诟病。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秋白纯粹做一个文人,他或许为后人铭记更深,他写了很多应试文章,却耗尽心力,一味熬神。

    如果不是出于对事业的极度忠诚,又怎会这么患得患失,担忧痛心?这真实的犹豫缘自真实的思想者。他没有狂热失去了理智,也没有单纯地憧憬,他关于未来思索得比很多人都要早,都要庞杂,都要敏锐。

    他跟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也骇人听闻,匪夷所思。他不仅索得红颜,更添了一位知己。这三人俱是心怀坦荡,纯澈一片之人。其中那位沈兄尤为难得。古来夺妻之恨为奇辱一桩,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兄一句“借花献佛”,难逃几许酸涩却不失浩浩之气度。话说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的,所以许多惊涛骇浪之事,许多离经叛道之事,他们视若寻常。

    “秋之白华”的印章实在雅妙,也要两人的名字取得好,如若一个叫瞿大虎,一个叫杨招弟,那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段佳话的,难不成刻个章叫“虎之招弟”?“秋之白华”,“秋华之白”,“秋白之华”,颠来倒去都恍若银霜遍地,野风淡掠,天籁俱寂,两两相忘。这原是一语成谶的恋语,浪漫的背后尽是血腥与悲切。

    我等着看,看秋白在“桃源之地”从容喟叹“此地甚好”,饮弹而亡。这溅出的血,这余温的身躯都不是他了,他终于可以做一个平常人的绮梦。

 6 ) 觅渡秋山之阳,踏尽白霜清华

就这么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乍然一现。“秋之白华”,美不胜收。瞿秋白对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没有读过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无法真正理解这是怎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岁月。霍建起很有文艺范儿,于是正好为我烹饪了一道心灵饕餮。手痒,写影评,与众人分享。


       电影一直没有波澜,很多细节的拼凑,只是为了讲述一段令人向往、叹息的爱情,一段革命背景下平淡而伟大的生活。所以,看这部电影,只需记住几个画面足矣,似是细水长流,却流入心底。

(一)遇见

       之华初见秋白,看他在讲堂上挥斥方遒,窗外透进来稀疏的日光,打在他的脸上,瘦削略显苍白的脸上不掩沉痛激动,那圆圆的眼镜后的一抹深潭中透着从容与大义,便再也逃脱不开。秋白之遇之华,却不知时光。只知道他好好端详这个女子是在一个傍晚,看她匆忙的喝水,即是一转脸的娇羞芳华。


(二)翻译

       之华说:上海大学的老师是全中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秋白温柔地看着她,夕阳透进电车的玻璃窗,细细勾勒两个澄净的轮廓。

      那时的秋白,疾病缠身,却以一个书生的理想情怀为党奋斗。秋白是绅士的,这来自于他绅士阶层的书香门第;秋白是文艺的,他北上求学,研习俄文,翻译是他的第一职业;秋白是偶然的,他糊里糊涂加入共产党,糊里糊涂成为领导,本来没有革命因子的他慢慢被推上了自己都无法选择的道路。秋白说:总要做点事情。这便是他一生的信仰。之华是崇拜他的,但是彼时不一定理解他;妻子是支持他的,却不懂他。秋白是寂寞的,内心的纠结与悲苦,在后来的《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桥上衷肠

       这是整部作品的亮点,落日笼罩下的桥上,凉风吹乱长发。见过表白何其多也,在这个充斥着功利的年代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情景。战战兢兢,朦朦胧胧,却如此摄人心魄。

     之华:我离剑龙(前夫)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他知道我爱他吗?
   秋白:知道。
   之华:那他喜欢我吗?
   秋白:他不敢。

(四)告别

       在大雪纷飞的一个夜晚,与你挥手作别。之华说:被批评的是你,得肺病的是你,可还不如是我!之华说:再见,我们一定能再见的!秋白说:我从分手的那一刻就等待着与她重逢。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与此生最爱作别,明知后会无期,却拼命安慰自己,只为安守这莫斯科的静谧。

        彼时,两人都不知这会是他们的永别。一别之后,再回首,只余纽扣,让我认识,那是你。当之华纤瘦的手挖开泥土,捧起那亲手缝在爱人领口的纽扣,早已泣不成声。穷其一生,只为守住那份爱,却依旧无疾而终。他们都没有什么大志向,不想承担什么大名声,只是为了相伴相守,却让爱早殇……



我在意你,我理解你,我爱你,你都懂,所以你的一切选择我都会成全——沈剑龙

       江南水乡船行摇曳的河,孕育这一段爱情传奇,但是众人不知,这全部来自于一个人的退出与成全。 剑龙是爱之华的。他跑到上海开会,席上温柔镇定地守在她旁边;他躲在墙角淋着大雨等她活动结束;他在西装里藏起玫瑰,雨中表白;他拎着皮箱隆起她一缕乱发,说好好保重。一个男人需要怎样的宽容,可以让妻子毫无顾忌地当教书先生,留下孩子到上海求学,苦苦劝说妻子为了安全不要搞革命。

       剑龙之爱之华,缘浅情深,他说我成全你,她只是说,我们不白做一场夫妻;剑龙之爱之华,宽容豁达,他在那个午后,看着娇妻幼女在屋外欢笑,却忍痛割爱,写下“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剑龙之爱之华,离经叛道,他发启事:我们正式解除婚姻关系,我们正式结为朋友关系。爱得如此深沉,夺妻之辱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剑龙一句“借花献佛”,虽难逃几许酸涩却也不失浩浩之气度,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如是我见。好在秋白也是博学平和纯净之人,他对诗道:“常恨语言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默默万重心。”两个平和的男人在提笔写下这些的时候,有多少人在羡慕着屋外的那个女人。



此地甚好——秋白就义

       疾病缠身,归家无期。他英勇踏上了就义的道路,且看他《多余的话》,深知这样一个谦和的人真的不是想搞怎样轰轰烈烈的革命,他和鲁迅是好朋友,他是俄文翻译的泰斗,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金石专家。只是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曲折的道路。不能说党抛弃了他,但是也不能说他背叛了党。一个人在寂寥湿冷的狱中抱病写文,剖析自己,表达我本来不是干革命的料,是组织对我的青睐,我愧对组织,这有何错?

       他穿着短裤长袜(真有此事),高歌国际歌,走上山花烂漫的山头,然后优雅地说:此地甚好!他挺直腰杆,席地而坐,面带从容的微笑,在阳光鲜花的折射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告别一生流离中的爱情。白鸽腾空,凉风习习……我哭了,只为了这么美好的人却没有美好的结局而哭。



清淡之美——窦骁董洁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清淡,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又比如窦骁和董洁。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演绎“秋之白华”的爱情了,当窦骁带上那副眼镜,缓缓地念出文人式的对白,当董洁穿上那身学生服,静静地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瞿秋白和杨之华就已不再只是平面的历史人物了。

董洁一直都是适合民国学生装的,比如《金粉世家》,清新淡雅素洁。在我看来,窦骁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是相当不错的,比这应该得益于演员本身的气质与角色有颇多相似之处,儒雅、纯粹。在剧中,他在桥头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虑和坚定、对爱情的彷徨和犹豫;他在与爱人重逢时的喜悦和一点点孩子气,与爱人分别时的深情和不舍;他在狱中的虚弱无助但是决然和勇敢,他就义前对生活和爱人的留恋和直面死亡的坦然,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他就是那个儒雅、深情、纯粹、忧思、又才华横溢的秋白。
      

        平和伤感中的画面总是让人想很多很多,为这部没有票房,正在宣传却已经被迫下线的电影做评。

 7 ) 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今天终于“翻山越岭”去看了《秋之白华》,圆了几个月来的愿望。我是瞿秋白的粉丝,也是小董老师的粉丝,所以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真的不敢期望太高,生怕失望。看完之后,我释然了。我觉得拍的还是顶好的。

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这应该是这部片最大的特点。实在是太美了。外白渡桥,还有那个非常美丽的湖,略带昏黄的光线,恰好契合了很多人对民国的想象。让我不由得怀疑,这真的是一个黑暗、万恶的旧社会么?

电影没有拍成革命史诗,也没有拍成小资爱情故事,讲的是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在那么一个时代里,瞿秋白或许有些文弱,可是当历史需要他负起重大的责任时,他别无选择,只能义务反顾。同样对于杨之华,选择一条道路,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退不得、躲不得。

瞿秋白也许在历史上的贡献跟别的领导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可是吸引人的是他的坦荡人格,他的博学、平和、纯净。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最后他没有牺牲(相比于王稼祥等人),也许他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如果他没有写《多余的话》,也没有现在这样吸引眼球(相比于张太雷等人)。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不公平,不是人人都能被记住,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人才能留下点痕迹。

不过更不公平的是,发展到今天,一个历史人物能不能上荧幕,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的家乡的GDP。如果不是江苏和常州愿意投资,肯定没有今天的《秋之白华》。

最后电影中关押瞿秋白的监狱拍的太压抑了。长汀关押瞿秋白的地方我专门去看过。是当时长汀的政府大院,最后面一个小屋关着瞿秋白,屋外还有一个小天井,不是专门的监狱,风景也还是可以的。可惜了宋希濂,一生以职业军人自居,却因为执行了对瞿秋白的枪决令,背了一生的骂名。

 短评

电影本身也就三星,因为这段故事,多加一个星

6分钟前
  • 猪蛋
  • 推荐

四星是因为毕竟第一次上了大银幕。我想秋白会再有人拍的。

9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推荐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12分钟前
  • 林三郎
  • 推荐

以现代人的思维强奸上一代人的行为,顾及左右而言他,导演面对婚外情这种问题上语焉不详,躲躲闪闪,让人唾弃!看的出导演的用心,只是处理方式太胆怯了,结果影片平庸至极。★★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足够了。

15分钟前
  • Pacy
  • 推荐

一帮苦逼的人儿用造作的念词演出了一场清新唯美的琼瑶剧。“不要打他的脸”,打吧,这张苦逼脸和假惺惺的腔调真是玷污我革命前辈啊~

2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很差

窦骁這倒楣孩子,就上映兩部片子。還全犧牲了。

24分钟前
  • 七月
  • 还行

今天终于看了秋之白华,满足了3月份以来的心愿......在空旷的影厅里静静地欣赏每一帧如诗般唯美的光影交错,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看了多余的话之后,愈发觉得瞿是一个真情真性的人,文人的纤弱中却又有铮铮傲骨,而能遇到杨之华,又是何其幸运。另外,水乡、吴语,又让我念起了江南的

29分钟前
  • 天佑
  • 力荐

董洁略显老气,和窦骁的瞿秋白年龄差距看着好大,略尴尬,难入戏。不过本片光影处理得相当好,画面真的美,赏心悦目。

31分钟前
  • 顾俏乜
  • 还行

董洁短发超级美!做了母亲依然似少女

3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人物面部表情太僵硬了

39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瞿秋白死的那刻感动

40分钟前
  • ZHANGWANHE
  • 还行

我睡着之前他们两个勾搭着。。。睡醒后就结婚了。。。不过好喜欢董洁和窦骁两位演员,对形销骨立的阳光大男孩没有免疫~~

43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主创人员见面会,今天去参加了,上海大学伟长楼。董洁真的很漂亮。

47分钟前
  • 第27章
  • 还行

一碰到伟人的私生活,就开始躲躲闪闪。

48分钟前
  • 歌诗慕
  • 还行

画面很美

49分钟前
  • 王小花
  • 还行

柔情有余,激情不足。能看出创作者的种种顾虑,两个有家的人由相识到相恋本该很狗血,即便是伟人也逃不出。无奈只能旁敲侧击,感情处理得躲躲闪闪,几个人的感情关系都交待得太委婉,最大的伤害是故事变得松散且无说服力。革命中的爱情本就该是激情冲动的,太淡就没劲了。后段叙事视角变了,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瞿秋白的人物太弱,一些叙事是不是被剪掉了?

54分钟前
  • 我爱德芙
  • 还行

劇情方面最多兩星,平淡無奇的流水帳,結構鬆散混亂,臺詞做作不自然,霍建起的文藝腔比較明顯。主題就是愛情,革命什麽的都是幌子罷了。歷史還原做的還可以,吳語口音的普通話也不錯。這是一部徹底的常州歷史和風景宣傳片,范燕青這次臉上有光了啊。PS.嫁人要嫁常州男!

59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偶像派从头到尾背诵党史的电影,配乐毫无节制的一直悲情悲壮的催人入睡。献礼后,剩下的观众和媒体不少打着高分,是我审美问题?

1小时前
  • seamouse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