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阜阳六百里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秦海璐,唐群,李彬彬,沈羿铨,周益伦

导演:邓勇星

 剧照

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7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8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9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3

详细剧情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秦海璐饰)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唐群饰)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  本部仅用18天就拍摄完成、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到阜阳六百里》,用一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安排,结合了一连串看似善意的骗局,讲述了一段欺骗中常存温暖的回家故事。本片不仅入围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荣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大奖,导演邓勇星更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主演秦海璐荣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大奖。

 长篇影评

 1 ) 人生就是一场烟火

很多人以为这部片子讲的是回家,表面上是,其实不是。

内核上其实讲的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而来的相生相杀。

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在说原因之前,先来看一下电影的故事叙事。

叙事其实比较简单,线性叙事,没有太多的花哨套路。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一辆废弃的大巴拉老乡回家来展开。

主要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钱。几个人物都是缺钱的主,曹莉生意失败缺钱,狗哥KTV底层,九儿弟弟上大学也要钱,矛盾设置比较充分,怎么解决矛盾?九儿发现了废弃大巴,接下来修车、卖票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在整个影片中,开大巴回家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个工具,像是一辆车,那么承载的是什么呢?是千百年来父辈与子女间的隔阂,互相不理解的难题。

这个可以从两个主角的设置来一窥究竟。

曹莉,子女辈的代表,当年父亲以断绝关系来反对她和混子的感情,而曹莉一意孤行,结果被混子骗,生了孩子,还被抛弃,父亲到死也没能见她一面。

谢琴,父母辈的代表,含辛茹苦自己一个人打拼吃尽苦头,做钟点工,二婚,为争拆迁款被打,只是为了给女儿多弄些钱,口头上说着不想让女儿知道为她吃的这些苦,可心里怎么会不想呢?

在看到女儿居然被别人包养,根本不需要她了,她存在的意义和心理的防线彻底崩塌。她所吃的所有那些苦,也化为鸿毛,随风而逝。

两个人物,两个群体,彼此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诉求。父辈们总是拿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人生经验,教导、管制、限制子女们要走的路。而青春期叛逆的子女们总是会不走寻常路,把父辈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勇敢地撕破父辈们经验所密织的罗网与牢笼。

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人的一生就像一场烟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与驱力,像是不同的烟花,有的是钻天猴,有的是二踢脚,而有的则是彩珠蛋,大地开花,滴滴金。

生命开始燃烧的那一刻,就有了自己的驱力,而父辈们总想改变他们的路线,驱力小的还好,驱力大的,那基本上属于螳臂当车,被子女气的丢了半条命也是常有。

而该升空的就会升空,该爆炸的也会爆炸,在夜空中绽放自己生命的绚烂与惊响,噼里啪啦燃烧过后,化为星星点点的灰烬,尘归尘,土归土。

而永恒不变的,只是那深邃暗蓝的夜空。

 2 ) 谈论回家这个问题时谈些什么

这部电影探讨了“家”对于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的意义,这个探讨是在中国城市化浪潮所带来的农民工潮背景之下进行的。所以它无疑带有深刻的现实烙印,但是否将现实表现得深刻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位台湾导演将自己的镜头指向内地这样大多数时候被忽视的群体,很多内地导演应该觉得羞愧。
在古装片和各种翻拍片当道的今天,像这样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的题材被忽视。理由有很多,其中一种是阉割,已经无法分清到底是被阉割,还是自我阉割。
最近洛阳性奴案闹得路人皆知,某导演在微博评论此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电影素材,但在中国绝对拍不了。(大意如此)或许因为我是“不明真相”群众,不知电影界究竟什么情况,没领教过总局的厉害,但还是被导演这样的话给震惊到。想起一篇写洛阳这档子事儿的雄文说,地窖都是群众自己挖出来的。
回到这部电影,实际上它并没有对现实切入很深。有可能是能力问题,或本意并非如此。据说这部片最开始想讲的只是秦海璐一个人回家的故事,之后才扩展到一群人的回家。但目的还是通过这个故事,探讨家和回家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这部电影读懂中国和中国的农民工群体,铁定要失望。但如果借此思考一下家的意义,倒是可行。
除了最传统意义的回家团聚之外,不管是小月还是租房给秦海璐的大妈,回家都是寻求庇护。她们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挣扎过,并都被伤害,于是选择回家,永远离开上海。
但是对秦海璐这样的人而言,没有家人的家已经名存实亡,于是她无家可归。她成为一个彻底的异乡人和漂泊者,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与世俗的幸福隔岸相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她与这部电影的背景并不契合。倒是其他几个要回家的人,更带有现实烙印。
比如包租大妈,嫁个并不喜欢的上海人,在大上海里沉浮,守着女儿能出人头地的念想,最终却丧失了最后一根稻草。不管作为母亲还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人,她都恰到好处了表现了这类人的真实想法和处境。
事实上,在我看来,她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回味的人物。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修辆报废客车载人回家的想法,与《钢的琴》中造一架钢琴的想法一样有富有魅力。只是前者出于爱,后者为了钱。但正是这些疯狂的想法,让生活真正成为生活,也让人有继续过下去的欲望。

 3 ) 不能意淫 要干就真干

1.考上了大学,没钱上大学的问题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助学贷款可以足够学费部分,而且怎么办理助学贷款录取通知书里都会有介绍,入校以后的助学金可以解决生活费部分,成绩好的话,奖学金还能让你生活的挺好!恳请各位导演不要臆测人生的困境!做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调研。
2.安徽被淮河和长江分成了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口音差异很大,阜阳基本就是北方口音了,请不要找京片子甚至是港台腔来演角色身份非常明确的安徽人,实在不行,咱就配音吧!
3.中国的问题从来都是极端复杂的,春运也好,农民工也好,这些现实题材影片一定是有现实关照的,既然如此,就不要简单标签和脸谱化的解决问题,有钱就为富不仁,农民就满腹委屈,越卑贱就越善良,编剧可以没有想象力,但不能没有思考力,不能闭着眼创作,真实可触的,肉眼可看的现实没有这样二元对立!
4.北上广,镁光灯之外的中国,也是中国,才是中国。有空多跑跑田野吧,你会有更多灵感!

 4 ) 回家的路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最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的事物。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PS: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5 ) 回不去的六百里

到阜阳六百里,是回不去的故乡,是拒绝与过去讲和的倔强。我非常喜爱大巴车开上路后,秦海璐穿着白色羽绒服拿着麻绳的一幕,就算她外表与都市人无异,但她手心里始终牵着与故土的羁绊,而这种羁绊便是乡愁。乡愁大概是人类的一大叙事母题,心念故乡而难以跨越归途的有家归不得更是最典型的一种疏离状态的乡愁。《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电影从众多在上海谋生的阜阳人为多线索展开叙事,有偷废弃公交车改造成长途大巴的哑巴九儿和狗儿,有被雇主太太诬蔑勾引雇主的钟点工小月,有靠做多份钟点工抚养女儿最终发现女儿成为别人情妇的大姐谢琴,最主要的线索则是秦海璐饰演的曹俐的故事:她在为混混生了孩子并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逃离故乡,南下到深圳做生意失败后又投奔上海。大部分线索单独剥离开来都是一个狗血的故事,而电影难得的是把这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没有去着重它的戏剧性,侧重的则是几个主要角色在回家还是留守之间的内心冲突。

谢琴大姐原本并没有回家的打算,她与亡夫的家人为了拆迁补偿款而大闹,情人还偷走了室友曹俐的手机和钱,致命一击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最后成为了别人的情妇。几重打击之下,她回到家,呆坐在床上,在曹俐回家后木木地让曹俐给她留一个座。谢琴当初是为了成为一个新上海人而嫁给了一户上海人家,也能学来一口活灵活现的“谢谢侬”的上海腔调,但她终究是不能再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了。她的女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而在上海立足,而她却没有。她连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动力都没有了。而这时候她才顿悟她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流淌于血液的联系。她选择了回家。

而在卖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她的生活中,曹俐都一直试图割断自己与故乡的联系。她打扮光鲜,她离家多年,恐怕早就忘记了家乡的模样。她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甚至可以预言她回到故乡后反而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她的立场是暧昧的,她对故土的态度正如她对父亲的态度,曾经决裂,但决不肯低头表示后悔。她听到自己的父亲害怕自己认不得家乡新建的公路和改道的道路而一日一夜待在卢库等待自己时哭得泣不成声;在卖票过程中她反复被众老乡的乡情而感动,但她最终还是没有上那辆大巴车。她拿着在故乡用来捆麦子的麻绳,朝大巴挥挥手。故乡的羁绊始终是难以割裂的。

我喜爱这种并不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慈悲又温柔的乡愁,就像电影里大巴临开时递上车的那樽骨灰盒。
“摆在那个土上...”每个灵魂最终都要归于故土。

 6 ) 《到阜阳六百里》:田园将芜胡不归?

文/白惠元

(原载《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2014)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电影海报上的这句话尤其显眼。乍一听,似乎合理;可细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顺序或许该倒转吧?——“离开家,终究是为了回家”,这样才对,人之常情么。然而,《到阜阳六百里》却从这一处“反常”展开,呈现了透视社会的力度,它聚焦于“情”,却洞察到“情”之悖谬:老乡不太可靠,家也不必回,即使是春节。

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一年一度的“春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已是不断显影的“中国特色”现象。看看我们的大屏幕吧,有《人在囧途》(2010)这样“公路+喜剧”的类型片,也有《归途列车》(2009)式的社会纪录,当然,在那些拥挤的列车图景背后,始终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前提——过年必须回家,拼死拼活地回,玩儿命地回。在一片喧闹中,《阜阳》的气质格外淡定,仿佛将一盆冷水浇到满地堆积的行李上。它告诉我们:无家可归时,不如不归。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曹俐(秦海璐 饰)疲倦地坐在空空的大巴上,昏昏欲睡。谢琴阿姨(唐群 饰)骑自行车来接她,两人吃力地将行李拖入弄堂深处。两个异乡客,同住一间房,故事由此展开。曹俐在KTV打工,上夜班;谢琴做家政,上白班。于是,二人形成了微妙的时差,用齐秦的话说,即“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起床时你正入眠。”这里没有相依为命的温情,相反,导演设置了重重界碑。在阴冷潮湿逼仄的小房间内,两位老乡仍要划疆而治,互不惊扰,笔触着实冷静。谢琴与男人偷欢时,曹俐虽然不屑,却要抑制心底的汹涌,理性回避之;曹俐枕边儿的钱丢了,谢琴虽有千万种方法证明清白,却黯然自掏腰包,把钱补上。是膈膜?或是妒恨?乡情如此被切断——最近的距离,最远的心跳,她们都是孤独者。

狗哥是同在KTV打工的阜阳人。年关将至,他与哑巴翻修了一辆废弃公交车,想通过客运赚点儿礼钱,于是请曹俐帮忙联系人,潜在客户锁定在阜阳保姆群。有钱可赚,曹俐何乐不为?然而,这个事件从头到尾都是“非法”的:大巴是报废的,有安全隐患;司机是业余的,有没有驾照都不一定;修理汽车时没钱交费,于是找了个形象彪悍的同伙儿冒充警察,这才把修理工唬住;收钱也没个票据,只是记下了长长的名单。如此一条回家路,充斥着太多不靠谱因素,甚至有些荒诞,然而,大巴却开动了,保姆们都上车了,曹俐也赚到钱了。这荒唐的“互利共赢”究竟为什么会实现呢?

很简单,因为这是春节。毕竟,异乡是没有春节的。

在这个“回家”的故事中,曹俐一直试图置身事外,却无法做到。狗哥讲起村口树下等待自己的父亲,把流浪的女儿讲到落泪。一遍遍地,曹俐被大家质朴的乡情打动,正当观众以为她终将踏上归途时,她却对大巴招了招手,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与此形成对比的,却是谢琴的故事。她为女儿的上海户口而匆匆改嫁,不料丧夫,因而拿到了救助金。每天辛辛苦苦的劳动,不过是希望自己和女儿能在上海生根落脚。然而,当她发现女儿被富人包养,并且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么,谢琴留下来的理由也就不复存在。同样荒唐地,她决定挤上曹俐的大巴车:“算我一个,回家。”

细细品味这两条线,我们会发现曹谢二人围绕着“家”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关系。归,还是不归,这个决定极其艰难。曹俐的父亲已经去世,人不在了,那家还是“家”吗?离开阜阳这么多年,她的穿衣打扮、语言口音、思维方式等等,可谓从上到下各个细节都已被城市塑造。果真回去了,还能够再次融入吗?谢琴的女儿青春貌美,又有男人愿意为她花钱,她在城市里过得很滋润,此时此刻,倒是母亲的价值观显得保守。谢琴步步为营地自我改造,吊桥上有她的自行车辙,灶台旁有她的指印,她在这城市穿行,留下了太多,可思想上却仍是自食其力的逻辑。漫长岁月,她终于发现自己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种顿悟是痛苦的,正如她在大巴上啃馒头时夺眶而下的泪水。

《到阜阳六百里》的乡愁是相当深刻的,它形成冷静节制的影片气质。正如金马奖评委会对该片斩获“最佳原著剧本”奖时的评语:“以生活化的内容写尽大城市里异乡客的孤独寂寞,观察入微,体贴细腻。”我想,这或许是受到了本片监制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的影响,二者共享着同一种诉求——与时代对话。曹俐的乡愁是错位的,被消解的,甚至从不存在,事实上,她也愁,愁自己没钱,最后,她是在用老乡们的乡愁赚钱,并且赚得心安理得,毫不愧疚。本片最残酷也最精准之处,便是将“愁”与“乡”分割开来。当然,这种现状是与大规模打工潮本身息息相关的。打工者很容易涌入城市,可是户口问题不能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不能解决,于是衣食住行都受到限制,他们只能徘徊于城乡之间,占据一个暧昧的位置。如此下去,正是打工者群体两边不靠、被迫悬浮的结局。

一位阜阳阿姨找曹俐买票,曹俐把她的名字记下来,便收了钱。阿姨想要票据,曹俐说,这就是花钱买个座儿,都是老乡怕什么。阿姨觉得不妥,坚持退了钱。农村社会讲究“人情”,村里人彼此熟识,只要沾了“老乡”的名头,就相当于有了人格担保;城市则重视“契约”,没有票据就可能是坑蒙拐骗,即使是老乡也不可轻信。曹俐虽是为狗哥联络老乡,却也深知没有票据的荒谬之处,于是才有了她面对质疑时的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可见,这个群体早就深陷于现代契约社会的文化伦理之中,她们根本无法归去,这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阜阳》能够深刻地书写乡愁,甚至超越乡愁,以至“反乡愁”,得益于其摄影机对特定社群的困境揭示:不是不能回,而是不想回。她们真正想买的“座儿”,也许并不在春运列车上,而是在城乡之间,在户口簿里。

说到底,艺术电影的主题就是展现人类困境,这也是现代主义的重要遗产,他们必须追问:是什么令我们如此卑微?又是什么令“常情”扭曲错格?在这个意义上,谢琴反复擦拭的鸟笼成为极好的象喻。她的眼神空洞却又淡定,阳光射入笼内,在缝隙间投入阴影。谢琴仿佛在阴影中看见了自己,这就是谢琴们所处的“位置”——尴尬的灰色地带。鸟笼是如此一个禁闭的空间,笼内笼外似乎视线相通,却又泾渭分明,每当这只鸟想要飞出去时,便总会卡在栏杆的缝隙处动弹不得。如此的困境传达,又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实现了精神对接。

与“鸟笼”意象的空间特征相应,《到阜阳六百里》展现了有特色的镜头语言,因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导演邓勇星将镜头始终锁定在破旧狭小的里弄空间内,天花板、天窗、地板的存在,鲜明地制造着边框对人物的挤压感,而安静的摄影机则旁观着这一切,仿佛“上帝之眼”,有明确的纪录式现实主义诉求。同时,影片中两次出现的遮挡镜头也值得关注。一次发生在谢琴去美发店给女儿送毛衣,镜头由美发店内部打向门口,女儿的身影留在画面上,而谢琴则被建筑物遮挡。相似地,另一次发生在曹俐说服一位阜阳大姐买票时,街道上的站牌把曹俐的身影挡住。两次遮挡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在城市空间中穿梭的异乡客终究会归于“无名”,她们终究会消弥于日新月异的水泥丛林,因为她们的名字飘泊无依,无所附著,她们无法被整合进历史叙述之中,成为冗余。恰恰是在这个角度上,《阜阳》展现了其难能可贵的价值,它聚焦这个挣扎在历史缝隙处的社群,并给予她们发声的机会,这才是直面现实的“纪录精神”。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本来的创作初衷正是拍成一部纪录片。邓勇星坦言:“我其实在上海工作六年多了。2008年,我看到报纸上有个报道,讲一群安徽阿姨要回家过年,但买不到票,就自己拼了一台旧车,凑够人数后开回了安徽。这件事情很小,但给我印象很深。大家都经历过春运,可以想像那样一群人,为了回家而绞尽脑汁的样子。她们离开的背影,在我脑子里久久丢不掉。就决定从这个背影出发,先拍个纪录片,记录这些阿姨平时在上海的生活。她们中有些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阿姨就在我们公司里服务,我们天天和她相处,一直追着她和她的同乡人拍摄。”事实上,本片的诸多演员均是非职业的,她们就是普普通通的阜阳保姆。“当我们接触阿姨的时候,发现生命本身都值得我们很平等地去看待,不需要在影像或结构上面去制造这样的对比。好像是说,他们是属于这样的人,有一种这样的生活;我们是那样的人,有一种那样的生活。”在“平等”的主旨之下,导演没有选取陆家嘴一带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刻意制造高低对比,而是十分平静地停留在弄堂深处,并且较多使用长焦镜头,避免打扰到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状态。“如果以阿姨的生活为主,我们就以同一个水平,同一个视线去看待。”

吕新雨曾说:“在中国,纪录精神是一种底层精神。”面对现今的经济链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阜阳与上海之间的六百里路,那不再是“逃离魔都,重返桃花源”的浪漫旅行,而是尚无解决之道的“鸟笼”式困境。作为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级市,安徽阜阳因劳动力输出而闻名,阜阳保姆更是“闻名中的闻名”,而城市化的神秘之处正在于它是一种流动性建构——昔日火车站边懵懂不觉的少女“香雪”(铁凝《哦,香雪》),也许正是今日都市中孜孜不倦的“曹俐”,这种变化是由外及内的,是全方位的,因此,它的呈现方式也就更为复杂。

曹俐入住里弄的翌日清晨,《阜阳》以谢琴阿姨为线索,展现了一连串阜阳保姆清晨工作的镜头。这组蒙太奇洗去了压抑苦闷的老调子,转为明亮宁静的风格,她们的肢体动作娴熟有序得就像本地人,令人回味。在当下语境内,这“都会的早晨”不再是3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血泪斑斑,阜阳保姆们的“囚笼”也不再简单地指向“阶级”与“剥削”。事实上,底层的表情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悲情正在渐渐洗去,更多的则是源于无处为家的茫然。既然如此,安于笼内也就成了自愿选择。曹俐背井离乡多年,她与原来的邻居街坊们早已变得陌生,况且,老父亲不在了,家也不在了,那么,离上海六百里的“阜阳”是否也该随着记忆一同被洗刷呢?阜阳还是她的家吗?曹俐终究没有登上归途巴士,而是拿着狗哥的分红,回到了那个阴暗拥挤狭窄的房间。打开窗户透透气吧?对于那个咫尺天涯的“阜阳”,除了继续遗忘,别无他法。她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已经属于城市,身为异乡客却并不怎么思乡,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漂泊者:无根,也无方向。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我的心呀,你孤独的笼中鸟》中写道:“你被关在狭窄的铁笼中/在那里,你安静一些吧/且莫妄图冲出铁笼/那样你会伤害你自己/鲜血将会流尽/或者你把自己撕碎吧/你会落下致命的创伤。”对于一只习惯了“笼子”的囚鸟来说,它的飞行是否还有意义?是冲出铁笼,还是把自己撕碎?也许二者的代价都太过沉重。

正如本片英文名Return Ticket所指示的: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that is a question.

 7 ) 现实冷酷但内心温热

很别致的观影体验,底层气质边缘人物,台湾班底制作的大陆题材影片,却通过了审查拿到了龙标,悦耳的偶像剧范儿的配乐,娓娓道来一个接地气的身边事儿,甚至能感受到扑面的海派味道,落脚处深刻感人,难得还处理成了和和气气的团圆结尾,让人暖意融融的去接纳现实残酷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主体的背影构成的大远景,标准的侯孝贤范儿,像片中众角色一样生生不息余音袅袅,推荐之~

 8 ) 名不副实,不够原滋原味。

       冲“阜阳”二字才看的,结果除了那个修车的讲的有些像阜阳方言外,其他的没有一个说方言,甚至连个带点阜阳口音的对白都没有。失望啊!
       和各位老乡一样,我是想听一下阜阳方言才来的。讲农民工嘛,就算你不长篇累牍的说方言,至少应该有小部分吧。呵,这倒好。情节就不说了,纯粹是在记流水账!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煽情而煽情,空洞、勉强、浅显,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题目还以为说的是路上发生的人间冷暖,结果等到最后,也就是几个看不清的字幕。名不副实!
       而且挂阜阳这个羊头,却不着一点阜阳的调,完全没有看到和阜阳半毛钱的关系,那随便换个其他地名也可以嘛,没有必要非得叫什么阜阳600里,信阳、涡阳、南阳、贵阳、沈阳都可以嘛……

 短评

父母在,不能不远游;离家难,回家更加难。

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说民工是并不诗意的流浪者,真是太心酸的句子。钟点工阿姨与背井离乡的命苦女子,带着歉意递上钱那一刻的心照不宣,灯火辉煌里的穷街陋巷,大城市造梦也吞没梦。

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对“家”的概念的思考,三年了,终于在电视里盼到了这部电影,三年了,我快要回“家”了!最后的片尾曲一耳朵就让人酥了,差点儿哭了~秦海璐对底层人物的诠释非常好。

11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moma这个地方文艺归文艺,看电影还真是没什么人说话。不过可惜坐我后面的哥们得了一腿癌,一直控制不住的抖动,屡劝不听,死不悔改。愿他早日联系到专科医院和病床,能治则治,不治则切。祝福吧。

14分钟前
  • 不靠谱的YK
  • 还行

都是苦命人啊

15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还行

以为会是部公路电影,结果汽车刚刚上路就结束了。秦海璐的安静表演简直可以写进教科书了,这个关于漂泊和回家的故事与08年的那部《一年到头》有相同的意境,只是本片片尾曲《回家》不及后者的《蓝莲花》具有冲击力,当年是泪如泉涌,今天只是有点小湿。太具冷静的纪录片写实风格根本不像是部台湾电影。

1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三星半。金马最佳剧本的评选标准略低了吧,这剧情稍显浮夸,对话极其直白,演员不知专业与否,表演太舞台效果了点。音乐和摄像不错。好吧,秦海璐的确不错。

20分钟前
  • 菜嘻嘻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导演手法不甚满意,母亲发现女儿秘密那场戏和结尾主题曲都是败笔

21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煽情,略齁。

23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我真不知道这种小电影存在的意义,尽管态度很严肃,编导的功力也就摆在那里了,只打磨剧本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行吧,咱夸人家的优点吧,秦海璐一人演的还不至于让人出戏,偶尔编剧写几句人生大道理挺对,还是多亏了配乐够用力,才免得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优点吗?挺有勇气的。★★☆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8 剧本需要打磨的地方太多,剧本奖不该鼓励这样的半成品。四星全给摄影组和沪上老演员唐群,其他人一星不给。现实题材让台湾导演拍成了小清新。同为“阜阳”女子,东北话、上海话、南京话应有尽有,一张嘴我就出戏得差不多了。

2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能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这点很好,不过剧本上深度还是有些欠缺,以至于秦海璐的表演总有种力用不到点上的感觉

32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应为太真实,所以太残酷;因为太残酷,所以不敢哭。那些吐槽剧情一地狗血的人真应该去社会最底层体验一下生活,看看到底是剧情狗血,还是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国家的拙劣面。

34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开篇让我想起秦海璐很多年前那部《榴莲飘飘》,不过比之少了冷漠绝望,多了平静和解;内地电影女演员里,秦海璐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唐群凭此片拿金马奖最佳女配也是名副其实;依然是讲“回家”的故事,但总有人此生再也无家可归。

3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这片儿在Moma放了一年我终于捞着看了~我省人民一向为一线城市家政业贡献良多,尤其大上海,多数都是皖北人。阜阳在省内口碑也不算好。不过这片儿还是戳到我了,还有那虽然不太一样仍旧有些熟悉的乡音。搞的我直到出演职人员表还在掉眼泪。情感原因加一星。上海安徽和北京。sigh>.<

41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力荐

她在公车上拿出馒头,慢慢吃慢慢哭,对导演说,在这之前一直演劳作,东奔西跑,和人吵架,最后回家了,心落下来了,那就吃点东西吧。所有打工辛酸苦辣全部吃下去。开拍时,机器架好,从包里拿出馒头,咬了一口,眼泪就掉下来。

43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春风沉醉的夜晚》、《到阜阳六百里》、《钢的琴》、《万箭穿心》...烂片成堆的华语电影里每年都能有一两部写实主义佳作。回的是家走的是心,不变的是拷问了几代人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过得如此辛苦?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把民众幸福感而不是鸡的屁放在第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总关情。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不痛不痒,但又的确摄制得很认真,让人不好意思说啥。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53分钟前
  • 荒人
  • 还行

只要能回家就算花高价买一个再艰苦的行程也会忍受,忍受不了的是有家难回,是要回去的地方早已无人等候。为秦海璐点赞,在浮华(腐化)的娱乐圈里还在拍这些这样的电影。

57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