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超人

记录片美国2010

主演:Geoffrey Canada,George Reeves

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

 剧照

等待超人 剧照 NO.1等待超人 剧照 NO.2等待超人 剧照 NO.3等待超人 剧照 NO.4等待超人 剧照 NO.5等待超人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0

详细剧情

  曾几何时,美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立教育系统,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虽然政客们不断强调要改善弊端丛生的教育系统,可是孩子们的教育情况始终没有任何改观,反而呈现令人担忧的前景。这些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在阅读和数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障碍,且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地球上其他发达国家。甚至有的高中成为了臭名昭著的辍学工厂,无数少年过早进入社会,国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花在一名学生身上的经费。美国当前的公立教育系统,呈现着本末倒置的吊诡局面。是该积极行动起来,一扫这一领域中的弊端,还是呆呆坐在地上,等待超人的出现?  本片荣获2010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飞空

《华盖集》的题记里道,“我幼时虽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
生活之殇,大抵如此,
举世之间,大抵也是相通的吧。

 2 ) 相似的教育制度问题

    古根海姆长得有些像粗犷版的休格兰特,这也是我头一次近距离接触一个在美国享有声望的纪录片导演。他还是像上次那样,想摆事实讲道理地来给你展示美国的教育问题,再夹杂点小幽默。但从写论文的角度来说,他显然讲的是有些事实不清的,比如上次他在绝望真相里说,二氧化碳的含量在过去几年是如何增长的,然后他预测了一下,按照这个线性增长幅度,多少年后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何如何,这显然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假设幅度增长仍然满足现在的线性关系。这次也是一样,比如说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阅读成绩也不好,每个州给个比例,但他也没说明白,什么叫不好,C就是不好还是D就是不好?是不是给成绩的时候也是按比例来给好与坏。如果没有这个相对比较和绝对比较的清晰定义,就很难让我信服这个对教育“失败”的评价。

    然而古根海姆毕竟是个拍纪录片的,和他父亲干的活一样,他可能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大家,有这么个问题存在,至于问题是否严谨地说好了,他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从手法上,是美国人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形式,采访众多,取材真实,该煽情的地方绝对不心软,而古根海姆喜欢用的数据、图标、或者一些动画小场景,都是浅显易懂。话说回来,美国教育问题是否能一概归咎于师资力量,好像又有点偏激,总之从身边美国孩子的例子看,不见得是主因。

    但可以看到,教育制度的一些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相似的,比如摇号,比如公私立,比如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放眼过去,我们能从纪录片中看到问题,却不见得能看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3 ) 震撼之余 还有深思

在没有看这个记录片前,我对美国的教育一直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全面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而且也不逼迫孩子学习。但是看完waiting for superman, 我才发现美国的教育问题其实似乎逼中国还严重些许。当然,在中国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和入学紧张度。 但至少我的童年到高中在中国入学和学习还是没有像影片中的四个孩子这么困难以及揪心。
buanca这个小女孩因为妈妈是单亲母亲,家里又贫穷,她连自己的ceremony都不能去参加,这个在她人生中已经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对她和她母亲是多么大的打击。
更大的感触来源于影片中那些charter, seed, KIpp这些既不同于公立学校,也不同于私立学校的“好学校”的招生方式:抽签。

看着bianaca, emily dasily anthony在等待抽签的表情和他们父母,哥哥姐姐的神情,我真的觉得这种方式很不公平! 人们都说中国的高考不公平, 但是相比这种抽签,高考至少我们是用实力和分数-尽管有人在其中失败或成功-去赢得应得的结果,这种抽签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谈到这里必须讲讲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殊学校的出现。因为公立的学校中,学校无法随意开除老师,因为contract。。。。在美国,每26个医生中会有一个丢失自己执照,每67个律师会有1个丢失自己执照,但是教师,却是每2500个中有一个会丢失自己的执照。在ILLINORS state, 在867个学校中有61个学校试图开除不合格的老师,但是最终成功的只有28个。而无法开除这个“坏老师“的学校们就会有”the dance of lemons" 也就是说这些学校会在每年的学期末换老师,把这些老给其他学校。

整部片子的色彩以深色为主,给人心情沉重之感。
片尾的LYRIC和闪动的文字更加给人以深思。

 4 ) 展现了一些美国教育体制问题

摇号那段挺残酷的,我不喜欢看到想读书的人因为外界原因读不了书。

看的时候总是不自觉拿里面的教育体制和我国相比。

终身制老师我国也有,摆烂的老师我国也有,所以最近几年有些地区会实行淘汰制,对老师进行评估然后淘汰。编制的数量也在减少,竞争在变大。中心小学招聘的教师是研究生,至少本科。

国家逐年对九年义务教育的私立学校转化为公立,不再批准新的私立学校建立,就是防止好老师都被挖去私立学校了。

前一两年扩招了幼儿园教师编制,好的公立学校都要靠摇号进去,我妹妹摇号进公立幼儿园失败,其它幼儿园既然要9000一个学期,我当时震惊的问这是贵族学校吗?得到的回答是贵族幼儿园需要15000……

我们国家的政策是真的在为寒门谋利啊。甚感欣慰。

你说好的社区决定于好的学校,好的学校决定于好的老师……

我只能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家校合作。如果家长不帮助教师树立权威,不配合教师的教育方法,在学校老师教的再好,一个暑假或者一个周末就可以让学生倒退了。

我们这种高时长的学习有用吗?是有用的,成绩有很大提高,但是在思想上教育的遗漏让我们为其他国家培育“人才”。或者是只会“做题”毫无创新的人。

我看到过有句话这么说:发达国家把钱都投入了大学,而基础教育他们却没有仔细搞,为什么?他们只需要吸引各国“人才”过去为他们所用,捡现成的,而同样资金投入到基础教育则收获的人才数量效果不会那么好。

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消义务教育的主课的课外补习班,禁止公开排名,这对大多数的底层人民是好还是坏?如果没有题海战术的加持,还降低了试题难度,大多数人都会平平无奇吧,可能会有时间花在玩乐上。但从这个孩子的长远看,嗯……好像不管家庭条件好不好,如果孩子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补不补习好像没多大影响。但……这要发展五边形战士……这可太难了,以综合分数比较。真就看学生自觉了。

看这个电影才意识到美国“单轨制”的一级级的淘汰——让少部分精英上大学,大多数人当工人。这造成很多人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办法接受技能培训,这完全赶不上美国所需技术人员的庞大数量。教育的缺失造成无业、犯罪,不愧是发达国家,给犯罪的人福利待遇那么好,想进监狱摆烂很正常。

至于编制教师直接上课看报纸,水时间,好像我没遇到过这么差的,教学任务是强制性要完成的。老师不管被捧得多么高大上,它都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其位谋其职,完成工作任务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学校可以进行辞退,这大概是为什么没出现教师不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吧。

这是2010年电影了,不知道美国教育体制有没有改变。看到里面显示美国的数学平均成绩排后面,但是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自信排第一,我笑了。哈哈哈哈

还挺好看吧,就是有点长和累赘。

 5 ) They won’t come from "superman"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关于美国教育的纪录片,第一部是《极有可能成功》。如果从这两部片子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美国的教育似乎是进步了。

《等待超人》这部纪录片颠覆了我对美国教育的认知,或者说,是普及知识吧。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国的教育肯定比中国好,学生的压力小,大家就轻轻松松地每天早上坐上社区公交然后去学校,电影里都是这么演的。

看了之后,我才知道,问题这么多,不比中国少。

教师终身制(tenure)导致老师的不负责任,捧着这个铁饭碗在教室里抠脚(这个夸张了,实际可能只是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种状态),也有教师犯罪,比如性侵,然后这些老师会被放进“小黑屋”,由国家养着,每天看报,聊天,无所事事。

每个州,每个市,甚至是每个社区的教学制度的不一致导致整个国家管理起来特别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好像每个人都在叫嚣,但是没有人能让这喧嚣停下来。

教师联盟的存在更是让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他们会游行,会抗议,会开煽动大会,联盟领头人会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种种问题,导致公立学校的升学率特别低,能毕业的砍半,毕了业能进高中的在骤减,很多人15岁就辍学,然后犯罪,进监狱。如此,造成恶性循环,差的学校越来越差,好的学校凤毛麟角。造成几百个学生摇号竞争几十个招生名额的现象。这点,好像跟中国挺像。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可同日而语的。纪录片里采访的家长大多是有色人种,有的是移民。他们有的失业了,有的需要打很多份工才能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有的是父亲犯罪进了监狱,由爷爷奶奶抚养,但是无论哪种境遇,他们都十分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让孩子去上好的学校。

纪录片中也从侧面折射出了贫富差距。

在采访的几个家庭当中,只有一个白人家庭,从父母的谈吐和衣着以及家里的装修来看,是个中产家庭,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不满足于一个各项配套设置很不错的高中,要去一个更好的非常有名的Summit高中(《准备》这本书的作者建立的学校)。这家小女孩,也是明显的比其他孩子更自信,她说自己的数学虽然不好,但是她喜欢数学和物理。

影片里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片段是,旁白里说,这种“分班制”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给社会输送了不同人才,最好的精英学生去做了医生,律师,中等偏上的去做了白领,中等偏下的去做了工人,最差的学生去做了农民,这符合一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家各司其职,让社会正常运转,可是,旁白里说,世界变了,美国的精英人才已经赶不上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了,像硅谷里的公司,一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美国岌岌可危。

当我看到坐在椅子上强装镇定的家长和忐忑不安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听到自己名字时抱在一起欢呼,看到他们没有听到自己名字时的落寞甚至是从眼眶流下的没有声音的一行眼泪,看到他们喜极而泣的眼泪,我在想,命运真的就交给了那些从滚筒里滚出的圆球?交给了那些写着姓名的号码牌?可是这公平吗?他们流的眼泪是因为高兴也好,悲伤也好,可是那些孩子,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啊? 他们没有付出,他们却已经失去。

影片最后那几句话,也很动容:

Great school won’t come from winning the lottery.

They won’t come from superman.

They will come from you.

 6 ) 只是警钟

由于导演上一部作品《The Inconvenient Truth》很重要、很流畅,因此影片虽然错误不少,但我还是看了这个传说中同样重要、以教育为主题的《Waiting for Superman》。

看到一个个被耽误的小孩,即使是我这样不喜小孩的人都感到心碎。然而,从抽象的角度讲,影片涉及的问题并不新颖,而且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任何了解问题的人即使看不到这些小孩的影响也会感到愤怒和不平。

对美国的教育失败,基本上每个美国人都知道。教育失败造成的问题也不需要影片介绍,大多数人都知道。关于教育失败的原因不但有学术观点,连一般的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比如《The Wire》的第四季。能因为影片观点感到震惊的只有那些完全不关心任何社会时事的人。除了立意之外,影片的论点也太多太杂,很难说流畅游人。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并且缺乏紧迫感。以上是影片本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片很是一般。

然而,教育问题不但与美国人息息相关,而且本身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虽然影片本身无趣,但我还是想讨论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发表评论,但仅根据个人经历出发,我还是有数点想法。

影片要求教育系统更有效率是没有错的,而且在投入甚多的情况下,美国教育系统极度没有效率、浪费极多的确事实,也是严重的问题。如何测量效率、如果让高效得到奖励、低效受到惩罚,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影片中表面的是在不好的学校想学习的孩子,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说,这样的孩子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对教育完全没有兴趣。这种不感兴趣来自于两方面,家庭和社会。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且实质行为远胜于所谓理念。虽然中国的传统经历了百年摧残,但很多中国人还是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功利角度而言,美国人也大多相信教育就是力量,教育能够改变生活。虽然《The Great Stagnation》和最近的很多研究对是否真的如此产生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坚信这一点。

然而,“认为”和“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一个家庭可以说他们相信教育是好的,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为这个目标做出必要的牺牲呢?这就好比我说我认为身体锻炼很重要,但我从不去健身房一样。这就是我的言行不符,我所谓的身体锻炼重要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从我的行为可以看出,我不认为身体锻炼值得我付出时间和金钱。

而美国人的缺陷在于,中国人说到做到,很多人愿意为了供子女读书砸锅卖铁,很多美国人仅仅是说说而已。而且在美国能说说已经不容易,因为从“茶党”的兴起我们就能看出,美国人也有不少从根本就是反知识、反教育的。如果家庭不鼓励教育,不为其做出必要的牺牲(这其中还包括承担不离婚等社会责任,那么自然教育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美国的社会价值也有很多反对教育的层面。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执行力更强的边疆人士就歧视东海岸常青藤等只说不练的货色。在今天,“精英”这一其他国家都是赞许的词汇在美国依然带有很大的贬义。在高中、大学中,体育健将、社会达人的“身份”要远高于成绩好的“书呆子”,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未能提及的因素。比如,电影说教师本身质量有问题,并介绍了教师工会等体制性的问题,但并未介绍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家庭不肯做出牺牲,所以美国没有足够的税收让教师成为收入最高的人群之一。由于社会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除了没有收入,也没有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坚称“教育兴国”,但不做出些实质性的改革,仅仅是提升效率不过是杯水车薪。

和其他诸多原因相比,这才是为何今天美国一分为二的原因。实际上,从美国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有两种倾向,一种精英一种平民。在200多年来,两种倾向可谓平分秋色,但在全球和信息化的今天,很明显平民已经变得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原因。所谓“章程学校”之所以成功,除了因为学校极有效率,还因为去上那些学校的人本身就是上进之辈。这和清华是一个道理,也许中国高等教育只是二流水平,但13亿中挑选出来的精英都是一流水平。他们的成功未必是清华很强悍,而是他们自己强悍到可以“despite”清华不如哈佛,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所以,能够从一群热衷学习的孩子中挑选生源使得章程学校的成功也被高估了。

章程学校和创新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这不能改变体制内在的激励系统。如同影片所说,美国之前的教育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竞争对手,所以“despite”激励体系的问题,美国教育依然可以傲视群雄。但在今天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过去,因此除了影片推崇的改革之外,美国还需要基础性的革新才能确保自己不像罗马一样衰退。

 短评

美国也不全是天堂,穷人在哪里都是身处地狱。

4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一直搞不懂这种论文体的纪录片到底算不算纪录片。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国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花在一名学生身上的经费。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无奈~~

9分钟前
  • 顾小默
  • 推荐

所以说教育难题举世瞩目,但话说回来,人家好歹还有个超人可以YY,我们捏?

13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很到位,同时也有戏剧张力的纪录片。

17分钟前
  • SickDouban
  • 推荐

他们说的解决方法怎么像应试教育唉

21分钟前
  • Icarus
  • 推荐

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

25分钟前
  • yegle
  • 力荐

精英的成功建筑在多数人的失败上?

27分钟前
  • Bill
  • 推荐

美国也不是那么的天堂啊,一心想着要去美国读书的我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

29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难得一见主流纪录片对工会开炮,可惜如今7年过去,教师工会依然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罪魁祸首。Charter School好,学券制好,School Choice好

3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根据地域来划分学区有其好处,但是学生流通的不畅性是其最大的弊端,为何不向中国学习通过考试选拔呢,不过这又将变成一场考试大战,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在我们为美国唏嘘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要忘记,现在依然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33分钟前
  • 轩煜
  • 推荐

无话可说。。。。真是需要多少幸运,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38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等待被叫号的时候,真的连心都是被揪着的。

42分钟前
  • 一头鹿
  • 推荐

立意很好,内容无聊,论点有误

47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小结一下:被釆访的学生家庭中一个亚裔都没有;美国公立教育质量差,为什么说差,中国的也差呀?但是我们没花他们那么多钱、每个人头上

49分钟前
  • 话不糙理糙
  • 推荐

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纪录片奖

53分钟前
  • KevinZii
  • 推荐

我们不能一起抱着滚进火坑里把自己埋起来一起窒息。哎~这叫吾国的教育情何以堪啊!

5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改(有钱人都去上私立了哟):教师工会成教改阻碍(废除终身教职失败,只奖不罚亦失败)、摇号录取法(当是买车牌啊?中国教育虽然糟糕但我上学时跨区择校是靠考分)、提高分数似乎还是得加长学时?盖茨说数学、科学、工程人才是发展经济的命脉——耳熟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还行

他们在讨论教育公平,我们在追求马太效应。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纪录片揭示了美国的公立教育现状,由于教师工会的存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也跟中国的一样变得尸位素餐、坐吃等死,误人子弟,虽然有些教师努力改变现状,却有心无力。

1小时前
  • 按下葫芦浮起瓢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