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杨振宁 / 杨苡 / 巫宁坤 / 马识途 / 潘际銮

导演:徐蓓

 剧照

九零后 剧照 NO.1九零后 剧照 NO.2九零后 剧照 NO.3九零后 剧照 NO.4九零后 剧照 NO.5九零后 剧照 NO.6九零后 剧照 NO.13九零后 剧照 NO.14九零后 剧照 NO.15九零后 剧照 NO.16九零后 剧照 NO.17九零后 剧照 NO.18九零后 剧照 NO.19九零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6

详细剧情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长篇影评

 1 ) 《九零后》:醒觉后的生命宛如长河

刚刚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即将迎来100岁生日的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说的:“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

▲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先生。

他是云南大理人,青年时代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1942年毕业,1947年考入弗吉尼亚理工学院,1950年回国,后来成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年轻时的王希季。

然而,他青少年时期所在的那个时代,似乎并不适合培育出人杰,外忧内患,战乱频繁,是最为典型的乱世。

但是一个“乱”字,在现实中,可以有多种解释,多种结果。木心说张爱玲:“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乱,可以是通常意义上的乱,是兵荒马乱、心乱如麻的乱,乱,也可以是泥沙俱下、生机勃勃的乱,是身心激荡、觉醒振作的乱。

在《九零后》中出现的杨振宁、杨苡、巫宁坤、马识途、潘际銮、许渊冲、吴大昌、王希季、张道一、郑哲敏、刘缘子、胡邦定、王汉斌、叶铭汉、罗振诜、彭珮云来说,他们所遇到的,既是前一个乱世,也是后一种乱世。

让人觉醒的乱世。

▲杨振宁、杨苡、巫宁坤、马识途、许渊冲。

整部片子,从杨苡的旁白开始:“我的命不好,1919年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豆瓣上的宕桑旺波说:“这样一个开篇,当真是恰当到了巅毫、恳切到了骨髓。众所周知,1919年,正是近代中国走入现代社会的一道分水岭,过去的一切价值、道德、社会文化都遭到了最无情的批判、质疑和否定,旧秩序在土崩瓦解、新秩序青黄不接,对于文化人而言可不就是‘父亲死了’么?”他还说,西南联大成立的1938年,正是中国的至暗时刻。

▲杨苡家中摆放的照片。

在杨苡之后,巫宁坤、马识途、许渊冲相继讲起他们在那个至暗时刻的记忆,巫宁坤说起校园被炸毁时,哽咽不成声,停顿了很久之后,他说,一个唱女高音的女生,跳上台去,唱起了《松花江上》。

电影保留了他长久的哽咽,和长久的停顿。

醒来,必须醒来,在这种时刻昏睡,可悲且可耻。

这些生于1920年代前后的年轻人,相继醒来。

醒来,看到自己身处何世,醒来,看到自己是什么人,醒来,决定自己要去向何方,醒来,看到自己所在的这段时间,在大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

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决定南迁,并成立联合大学。教职工率先南下,学生们紧随其后,兵分几路去往南方,加入三所大学合组的长沙临时大学。

路程极其艰辛。比如杨苡从南开出发的那条线路,先要从天津到上海,然后从上海乘轮船到香港,从香港登陆,然后在内经过几番转之后,抵达长沙,还有一些学者,是从剑桥出发,穿越大半个地球,在无数次中转之后,才抵达长沙。

长沙,似乎是一片乱世中的乐土,还没有被战乱过度侵扰,本地人又有着世俗享乐的精神,物价便宜,生活便利,一块钱能让八个人吃一桌子菜,而且全都是大鱼大肉的硬菜,分量极足。

但长沙并不是旅途的终点。1938年2月,战争接近了长沙,他们再度南迁。一部分教师和全部女性,乘火车到香港,再乘船到越南,从越南登陆,转乘火车到昆明。另有244个男生和11位老师,却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去往昆明。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团部和辅导团全体成员昆明合影。

▲梅贻琦致欢迎词。

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单向空间联合出版的,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就是以这次徒步为起点,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往事。

▲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封面。

而在纪录片《九零后》中,这段旅途也得到了直观的展现,他们长途跋涉,既像是一次迁徙,也像一次远足,一次更深切的田野调查,有人在这次旅途中搜集了2000首民歌,有人在旅途中背单词,有人接触到南方大地的民风民俗,他们不断和开往前线的部队擦肩而过,也看到了红军长征留下的痕迹。

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旅途,迅速变成古铜色。

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南下,以及南下之后的学习生活,充分醒来。

▲旅行团在途中休息。

在《九零后》里,这些年过九十的老人,回顾了那段生活。他们曾经以为,大学无论如何也要比自己读过的中学好一点的,但没想到,这所学校,论硬件条件,还不如自己读过的中学。

匆促建起的校舍,砖木结合,泥土糊墙,一间宿舍要住四十个学生,上下铺之间,只有很窄的过道可以通过,“教室是铁板房,干打垒的墙,木格的方窗子,上头没有玻璃,是糊的竹纸,一下雨就‘叮当叮当’地响。”

宿舍里满是臭虫,咬得人整夜无法入睡,王希季说,后来他慢慢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杨苡说,他们会把臭虫捉起来,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臭虫,还在自顾自地繁衍下仔。

饮食也极其清寒。闻一多曾经在自己的书信、随笔里,记下那段时间的吃穿用度。汪曾祺则写过他们“跑警报”的经历。

▲闻一多在途中写生。

电影《无问西东》里,也曾把这些细节纳入其中。

但这只是西南联大的一面,在西南联大的巨人们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面。

在另一面,他们努力学习,努力交流,在蓝天绿树中辩论,身心激荡,满怀信心。

▲《九零后》以插画的形式,还原了当时的一些场景。上图,汪曾祺画巫宁坤昆明雨天小酒馆;下图:周培源清晨滇池洗马。

三所大学,风格本有不同,各有偏重,甚至连着装风格也有差异,北大的大褂,清华的西装,南开的夹克,都在呈现他们精神上的面貌,然而在长沙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这三所风格不同的大学,因缘际会,在一起相处,不同的教育风格、不同的思维方式,混在一起,搅拌、激荡。

所有人在一起上课,文科生也听理工的课,理工学生也听文学课。他们回忆说,在那里,一个月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学校一学期学到的都要多。

▲联大的学生上课和下课。

“所有的国文教授,大学一年级都开两个礼拜的课,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许渊冲说,“我就说我的根在西南联大,根源是闻一多,钱锺书。”

所以,在鹿桥(吴讷孙)的小说《未央歌》里,西南联大近乎一个青春的仙境,所有的贫穷困苦、饥饿慌乱,似乎完全不存在,只有年轻人的激荡青春。

那令我们朝思暮想的八十年前的年轻人,是这种模样:“童孝贤永远是笑的”,“(伍宝笙)叫小羊偎在她胸前。叫小羊擦着她双颊。她从雪白的小羊背上望过去,远远望见叠叠青山,无论远近,山色浓淡,都清白如洗”,而蔺燕梅呢?她放寒假回了家,“爱说粗话的人又试着说粗话了,因为校园中没有蔺燕梅来听他。那些用功过分或过度疲劳有忧郁症的人便又愁眉丧脸了。因为没有蔺燕梅向他笑”。她竟这般美。

▲鹿桥的《未央歌》。

这场觉醒是有后果的,一群年轻人经历过这样的觉醒,这样的熔炼,肯定是有后果的。

“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王希季说。

他还说,尽管那时候是在战乱中,是中国人的至暗时刻,但他们却满怀信心,知道战事终将会结束,黑暗终将会过去,战事结束的时候,一个新世界会到来,这个世界会需要他们。

他们知道自己是火种,文明的火种,中国人的火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他们肩负双重重任,让自己存在下去,让文明存在下去,他们深知自己就是文明的成果,更是文明的载体。

就像科马克·麦卡锡在他的小说《路》中写的故事,核战争过后,人类濒临灭亡少数幸存者得靠活下去的本能活下去,生的内容简化为寻找食物、栖息地、避免被杀被吃。

但近乎不存在,不等于真的不存在了,《路》的主人公,那个孤单的父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是神性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文明生活遗留下的习惯——想尽一切办法洗热水澡、刷牙,是神性的,反复反省自己“是不是好人”,是神性的,在吃人者逼近时将子弹上膛,追求死的尊严,也是神性的,那种日复一日的行走,是神性的。只待时间和地点吻合,这被压制的神性就会大规模地复苏。

当然,前提是,到那时,火种还没有完全消失,罐装食品还没被吃完。所幸的是,在父亲死后,孩子终于与另外一些持有火种的人汇合。

▲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2290位海外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

《九零后》中这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有这样宏伟的历史观。后来的事,也果然如他们所料。

人一落地,就会睁开眼,但未必就会真正醒来,许多人都要经历漫长的心理上的昏睡期,心智是懵懂的,感受力处于混沌之中,反射弧长得令人忍无可忍,虽然一样行走江湖,但始终和周遭的一切有隔膜。有的人终生都不会醒来,有的人醒得很慢,而有的人,却会被一个机遇骤然惊醒,加速进入成长期。

而他们生活在一个既平静又动荡的年代,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都在接受时代的颠簸。这种颠簸,必然又带来一种滋养,对痛感的敏锐,对大起大落的个人命运的观察。那个时代,无穷无尽的动荡,又造就另一种幻觉,那就是,大时代是和个人紧密相关的,政治是可以言说的,甚至是可以参与的。这又在他们身上锻就一种大格局,大历史观。

他们就此醒来。

一个时代就此醒来。

当事人——这群“九零后”(这里的“九零后”有双重含义,既指他们的年龄,也指他们在西南联大时代的青春,他们在1940年代,也正如九零后在我们这个年代)的讲述,和各种影音资料结合,并配合了色彩素净的动画,节奏紧凑,干净利落地,把一代人的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1946年5月4日,在西南联大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梅贻琦宣布联大胜利结束。

只要讲出来,就已经是一段史诗。

担任配乐的,是台湾音乐人范宗沛,他写了几首新的主题,使用了他此前创作的《杨柳》作为主题曲,并使用了黄舒骏的《未央歌》作为插曲。这首歌是黄舒骏在大学里开始写歌的时候写下的,1988年,歌林唱片为22岁、正在念大三的黄舒骏推出首张专辑《马不停蹄的忧伤》,收入了《未央歌》。

在《九零后》的结尾,他们挨个报出自己的学号,杨苡说:“我的学号是2214,我一辈子都记得。”

一辈子都记得。

▲杨苡女士回忆往事。

所以罗曼·罗兰的话是对的,有些人在二十五岁前就过完了一生,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二十五岁之后是持续的腐烂,而有些人却不断重生。

西南联大本就是重生之地,在那里生活过的人,都有重生技能。

我们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我们和这些“九零后”同时代,可以完整地看到一代人的一生,了解到人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无悔,不幸的是,我们追上的,只是他们人生的末尾,也是那个群星璀璨时代的末尾。

我们竭尽全力,用回想我们的旧日时光时得出的那一点体验,去触摸他们“全盛时代的丽影”,竭尽全力地去想象,在六十年前,在西南联大,那个小小的桃源里,少年像少年般茁壮,少女如少女一样清丽,他们采花、戴花、读书、争论,他们嬉戏追逐,他们情深意笃,全部的精气神,都用在锻造自己的人格上,校园里浓荫匝地,树叶又绿又香。

▲《那时我们还年轻》,一首贯穿全片的老歌。

此情此情,永远难再。

我们的耳畔,却回响着黄舒骏的歌声:“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

永远的是什么,永远的是觉醒后的生命。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时代里追寻觉醒。

追寻觉醒后的生命。

觉醒后,生命宛如长河。

 2 ) 百年溪响

去的时候下着大雨,天色阴沉,因为知道是讲西南联大的,我抱着“庄重肃穆,敬仰前辈”的预设去看的,做好了看完心情沉重得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沉坠的准备。

看完发现并不是这样,一点也不难熬。很轻快,以至于落幕时意犹未尽。

大屏幕上那些人,一个两个都是已上或必定会上历史书的人,已是天际高悬辉耀之星,但他们不去讲那些说来会让人屏息的功绩,大篇幅都只说了求学时的事情。

于是分外可爱了。你明知这些人全都声名鼎盛,已成大江大海,他们却只给你看自己尚是溪泉之时,从山间跃下的巧捷,步伐俏皮可爱,沿途叮咚作响。

他们讲少时的羞涩,说起那会暗恋的人,仍然抿嘴一笑。

讲当年的不忿。说起当年家园被敌侵,学校要解散时,仍然不甘又委屈,看到这里仿佛知道为何这群人能累勋如此:上个世纪初那心底的怒,竟在他们骨子里燃烧了一生。

讲长途跋涉去求学,累,为了上学要走路过三个省,路上怕遇到了土匪,在山间又困又惧。 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万卷书之前已行万里路,所以也有一些骄傲,说起来像在分享从小珍藏至今的奖状。

说那会学校的环境之糟糕,屏幕上,一群赫赫威名的人,隔着天南地北,不约而同抱怨起床缝的臭虫。 明明背景极苦,极惨,日军的轰炸机天天在头上盘放,但没有人说来有惧色,还特别强调“跑警报”之所以用跑字,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逃”和“躲”,嘴里说起来,是横跨了一个世纪的少年意气,不屈傲骨。

他们讲舍身取义的同学,讲苦而自乐的老师,讲学成之后振臂一呼纷纷归国的前赴后继。 说来娓娓,听得亦笑亦泪。

时间在他们身上失去意义,衰老的只是躯体,瞳孔里的神色灵动俏皮,纯粹清澈,年轻得让屏幕前的人惭愧。 其中年纪最大的马识途,《让子弹飞》的原作者,已经106岁。

剪辑得好,诗意而浪漫,片中反复出现一地一省的美景,恍惚是在看风光片,看到后面才知道为何要如此安排:大概就是这样的美,才配得上他们的义无反顾,而他们的以血涂地,反为四季添色。

这部最好还是在电影院看。

尤其是习惯了短视频和快速阅读的人。被当下焦虑,着急,无论什么都直奔主题而去的阅读观看方式所包围之后,看完这样一部电影。仿佛走在泥泞之地里,正举步艰难,突然迎来一股欢快的山泉冲刷,让人一个激灵,刹时清醒。回过神来,身上的泥渍已经半分不剩,鼻间尚有松枝和绿叶的气息。

以后再陷入类似情绪时,我一定会想起他们。

群星映辉,跨过百年的至纯至粹,足以成为定心一锚。

 3 ) 推翻重来,耳目一新

导演说这部电影是她在《 西南联大》基础上的推翻重来,否则就是《西南联大》的浓缩精简,这样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取舍。

“推翻重来”给了观众非常不一样的一部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可以说耳目一新。

电影从西南联大组建开始讲起,按照时间顺序,一直讲到西南联大解散。主要讲的不是老师,而是学子。联大解散后,还有一部分讲学生们归国报效祖国的内容。

可以看出当年的学子们是很艰苦的,时代背景也很残酷。可是电影除了学子从军那段比较悲伤、壮烈以外,整体给人的感觉竟然是浪漫的。毕竟是当年的精英学生,是后来的国之栋梁,这群“九零后”在当年如此困难的时期,心中仍然是纯粹的。

贯穿全片的主题曲《松花江上》时而用吉他独奏,时而用口琴独奏,那么优美又那么深情。选取讲诉的故事有的有些欢乐、俏皮,甚至还有关于爱情的片段。

这部电影的情绪基调并不悲伤,主要是浪漫和美好,让人向往那个伟大的学校,因为那个学校播下了希望。

这些“九零后”学子们就是希望的种子,他们成长后开花、结果。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建设了国家,而现在,这些大师、先生们的学生的学生又再次成为希望的种子,未来的栋梁。

大师们都九十多岁了,这部电影里的他们充满了青春,而电影则充满了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崇尚。

 4 ) 高效的《九零后》节奏

关于工作节奏这个问题,最近我在上海的广告行业内工作了两个月,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除了快快快,还是快。这样的节奏,使我感到身心俱疲,因为适应这样的快节奏,不仅需要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快速地运转自我大脑,手上动作,团队协作,同时,还需要挤压原本属于个人业余的生活时间,于是工作和生活就失去了平衡。

但这可能就是视频广告行业的常态?

有一次,团队聚餐的时候,监制老师跟我开玩笑,说我工作时是做纪录片的速度,需要加快。确实,广告行业和纪录片行业的工作节奏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的纪录片制作,也有不同的节奏。

一般来说,剪辑这个工种是没有规律节奏的,日夜兼程地在电脑前调整与琢磨就是剪辑师的常态,但我有幸参与了纪录片《九零后》的拍摄与制作的全部过程,也在这部纪录片中参与了剪辑工作,也因此体验到了一种做剪辑工作的“非常态”工作节奏。我们的导演徐蓓老师,认为工作和生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好的生活状态才会带来好的工作状态。所以她为后期工作团队安排了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日上班时间剪辑,午休时间一小时,周末也有一天时间休息,后期过程中也从未加过班!这样的工作在常规上班族眼中也许就是常态,但对于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却并不常见。当然每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不同,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九零后》这部纪录片的工作节奏给我带来的感受。

这种看似非主流的工作方式,为我们每一阶段的剪辑都提供了更充足更新鲜的思考,也避免了更多可能因为赶进度而忽略掉的细节。所以有时候头天解决不了的剪辑问题,通常会在第二天或者周末放松的空隙中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其中有团队进行观点交换推进缓慢的时候,也有观点一致进展飞速的情况,总之就是在相对规律的工作节奏中松弛有度地进行了剪辑工作。于是整个后期过程从最开始的第一分钟到后面的150分钟版本,再从150分钟的版本调整到最终成片的104分钟版本,这个在我看来非常复杂的工作,就这样一帧一镜地在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这就是纪录片《九零后》的工作节奏。

现在再来思考工作节奏这个事情, 我想每个行业,每个团队应该都有自己的节奏,也有不同维度与深度的探索,需要不同的节奏与方式将我们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提炼、组接。作为《九零后》这部纪录片的剪辑助理,在跟完了整个项目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有条理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可以把很多看起复杂的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 然后愉快地一个一个解决掉它们。这是我所体验过的高效又松弛有度的工作节奏。

当然,最后还是希望更多的观众,更多的朋友,在工作之余到电影院,感受一下纪录片《九零后》中的人文历史,也希望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能够丰富一点,趣味多一点,让生活的节奏律动起来。

 5 ) 躺平的如今

深夜荐片。

听过不少关于西南联大的传说,也看过不少上个世纪知识分子影视画像,如《无问西东》《掬水月在手》,这个话题不算新鲜,去影院前的期待也没有很高。观看时被多次震撼。

重复的使用。《吊古战场文》在影片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杨振宁与邓稼先交游时常诵读诗文,第二次以为是西南联大被日军轰炸后的抒怀,第三次是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的缅怀。前两次没有触动,但第三次时积累的情感突然爆发,几乎流泪。

视听语言极佳!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很少见。无论是转场时的视觉衔接,流畅巧妙,与《掬水月在手》相比,《九零后》中自然风光的拍摄和运用,自然灵动,清新透气,《掬水月在手》除了刻意营造一些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境,它的美干枯且瘦削,风干了的《聂隐娘传奇》。

漫画元素的大篇幅运用,大胆,有时候会有一些失实,配音的播音腔有点重。对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性的再一次探寻吧。邓稼先的pure,杨苡童心和独立,许渊冲呼之欲出的活力,90多岁敲着电脑工作,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师生情同学情夫妻情。

整部片的节奏也把控的非常好,开头巫宁坤的哽咽和回忆起抗日战争爆发时女同学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90多岁的老人,回忆往事是不可能如此激动的,观众的情绪很快就被勾起,两弹一星背后邓稼先的pure,朱亚光不求名,在背后默默工作。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和时下的躺平思路算是一个映照,虽然时代变化了,然而我们依然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6 )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这是一部我求而不得的电影,毕竟上一期两票之差没能被打捞起来。这次终于有幸能看到,既满足我对联大的幻想,却又对配音和部分表达手法有几分遗憾。

我对这部电影的渴求,源于我对民国历史的念念不忘,对闪耀的群星的尊崇,对西南联大自由独立氛围的向往。还记得高中时,最爱的就是讨论历史。虽然不凑巧并不能以此为个人职业,那么把它当作爱好和乐趣,也是极为满意的。

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时,我久久凝望书架上的一个小专格,南渡北归,西南联大国文课,西南联大英文课。联合大学,大概是最理想又最特殊的教育了。教授的教法,学生的志向,大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学生的学号有L开头,P开头,T开头,也有后来“联”开头,但是他们都有共同一个名字就是联大人。

影片的初始,我非常喜欢。形式简单,有几个小小的片段,一笔一笔勾勒出联大的开始。从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撤往内地,长沙临时大学的仓促开展,借读湖南大学和圣经院,再后撤到昆明,西南国立联合大学的正式成立,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去,一路走来是时代的印记。

部分学生组建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步行至昆明,部分学生一路从天津撤往上海,香港,再由国外转至昆明,部分留学的教授从西欧一路颠簸至昆明…当路程的箭头最终指向昆明的时候,只觉得热泪盈眶,实属不易。

跑警报,办文学社,教授轮流上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天南地北聚在一起,才发现原来他们年轻时也那样可爱。

杨邓的友谊,是一起朗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多年以后,获得了诺贝尔的杨先生,想起Pure 的邓先生,想起茫茫戈壁,两弹一星的研发,是否也像个古战场呢?

汪曾祺先生,着实可爱,我至今忘不了他的高邮鸭蛋。他写文好,写《昆明的雨》,此时的配乐是小河淌水,只觉得和谐极了。

许渊冲先生和巫宁坤先生,也是可爱极了。作为英文学子,许先生是巍峨的大山,谁没读过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谁没崇拜过他翻译的古诗词,想起许老翻译《西厢记》的句子:Love once begun will never end.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先生千古啊。

赵瑞蕻先生追杨苡先生的时候,背景音乐放的是《未央歌》,宝笙啊,我又想起了《马不停蹄的忧伤》,哎,好久没走进剧院了。

纪录片的后半段,讲的是以身报国。无数西南联大的学子,在教授的帮助下外出求学,又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回归。看到字幕上打出,从1949年到1956年,总共有2290民留学生回归祖国,这其中不乏著名的邓稼先,王希季先生…以及许许多多为了新中国而努力报国的人们。中兴业,须人杰,他们都想做人杰。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些经历中国百年巨变的九零后们,越来越少,但历史永远记得。

最后说一下遗憾的点。

第一在于节奏,节奏实在是松散,画面总是切来切去,人物也很细碎,刚动情时又切走了。散场的时候听到有人说无聊得睡着了。我想这么波涛汹涌的历史,怎么至于无聊到睡着?

第二个问题是配音,不知是不是跟B站合作的缘故,选择了一些广播剧和动漫的配音演员,尤其是第一段配音,实在觉得有一些出戏,缺少了纪录片和那个年代该有的沉重感。战争年代,即使是年龄小,也不是那么稚嫩而天真的语气,而是坚毅而坚定的。

第三个问题是内容设置,中间好多的讲述都配了漫画,但是这些漫画的风格却太过轻飘飘,再配上同样天真的配音,与纪录片的主体太割裂了。在动画和大师访谈,历史资料中反复横跳,让我一直沉浸不了。

 短评

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会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看。青春真的是有共通点的。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才能无悔于青春。2021.5.4 杭州CGV 点映

6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剧集版《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现,细节部分有重叠(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经历对诗风的影响、闻一多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以采访这些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为主线,串联起三校合并历史,(与剧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国后(这是新增部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精神、勤勉刻苦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并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无愧于终生铭记的联大学号。许渊冲各种吐槽太可爱,他和杨振宁作为文理科代表,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既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杨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岁又何妨!这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堪为再难遇见的巅峰,这是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洁的精神。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其余者,也基本上是各界翘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学业不佳”的汪曾祺、“少女心”满满的杨苡,等等。而“命运坎坷、炼狱重生”的穆旦(查良铮)、“为国捐躯、自我救赎”的缪宏,又让我们嘘唏不已。在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有三位“九零后”已经离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抢救性拍摄的纪录片,若再晚几年,我们恐怕难以看到如此鲜活的“九零后”群体了。这届“九零后”也让存续不足九年的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的丰碑。影片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延续和补充,以“个人视角”再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与丰盈。

1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电影院一个人看的 致敬

14分钟前
  • 史蒂芬妮張
  • 力荐

很理解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追求年轻化的努力,但镜头里的那一代人直到九十多岁依然年轻啊。

19分钟前
  • 57
  • 推荐

@上海首映。九零后指的是一帮现已九十多岁的西南联大学生,和之前的纪录片一以贯之。怀念巴金二哥的杨苡,好哭的沈从文,边哭边唱松花江上的巫宁坤,人称pure的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的邓稼先,帮同学写作业但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汪曾祺,只服杨振宁的许渊冲,人何以堪的马识途...说到轮流教授学制,杨振宁平静地说现在看来不是很好,不太系统,下个镜头就是许渊冲大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课...最触动的是师生们在战争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学生活的坚持,以及其中难得的从容,皮实和丰沛的生命力。西南联大成了传奇的丰碑,想想当下,除了神往只有惭愧

2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為名校拍傳記片的風氣好像始自《無問西東》,但從《掬水月在手》開始,國產紀錄片/傳記片的美學終於在畫面和形式上回歸了傳統,在懷舊中映照當下。看的過程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很可愛,也很真實:比如沈從文的愛哭,鄧嫁先綽號pure的來源,楊振寧和同學在樹蔭下背《吊古戰場》文時的豪氣,楊苡年輕時離家出走的勇敢及年老後的淡然自處,許淵沖戀愛時候的小心翼翼,謬弘的“大義滅親”與以身殉國⋯⋯出了影院,反思自身,總覺得時代很和平,但是那些前輩身上的閃光點好像在一點點消失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盡我餘生可以做到前輩們的千分之一,做一個“有用”的人。

25分钟前
  • 姝尹Y(^_^)Y
  • 推荐

看到演职员表上杨振宁、许渊冲写的是“自己”,这一刻我被触动了。当听到许老骄傲的说“文科是我,理科 杨振宁 诺贝尔,工科王希季,第一个让人造卫星上天的中国人啊!”感觉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了,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30分钟前
  • 静待花开
  • 力荐

校友会组织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场。穿透岁月的是爱国和爱真理。长寿是惩罚?活着就是胜利。中文系轮教不太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们的可爱。剪辑和音效满分,手绘插入十分优秀,好几个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还有一点处理得很好,没有深入渲染政治,点到为止,适当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战场文,各种书籍日记的引用,其实干货很多。杨苡教授作为着墨最多的女性,气质气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这样,岁月再长也可从容度之。

35分钟前
  • 圈圈圆圆圈圈
  • 力荐

历史、风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语双关,既是他们的年龄也是他们的青春~

4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讲好中国故事,是致力于文化建设而不是控评,像个营销号一样

45分钟前
  • 努力的泽同学
  • 很差

准确来讲比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访为主。这片跟《掬水月在手》类似,都是拍摄对象的人格魅力远高于纪录片创作技法。那种求知学子的才华之美,从容豁达的大家风范,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各怀其志的报国激情...旁白也基本选自书信、文学作品,辅以老照片、现代空镜、简单动画等。清北学霸也会吐槽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会老顽童一样互相揭短,可爱。影片问题就是大概因为有官方校方背书吧,创作者实在是太求稳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这个地方刚有点要感动,就迅速切到下一个时代下一组人了,像走马观花逛博物馆一样,累。有些地方又有点冗长,完全可以精简掉。这些百岁老人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现在还都记得上学时的小事和自己学号,我30岁就已经把大学的事忘差不多了……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五星给pure的人

54分钟前
  • 害羞猫猫吉他手
  • 力荐

节奏有点慢,还可以再紧凑一些。旁白很出戏。整部片子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看。

57分钟前
  • 痞人纯良
  • 还行

很意外!非常好!全片的叙事架构靠的是三只脚,一个是当事人的访谈叙述,第二个是文献(图片、影像、回忆录),第三个是插图;音乐也用的很贴切,情绪节奏起伏变化把控的相当成熟,观赏效果非常棒!推荐给大家!

1小时前
  • 前海一支剑
  • 推荐

这部电影注定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因缘际会,从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随导演徐蓓跨过祖国大地的13个城市,参与了44场路演放映,覆盖了8000+观众,仅城际交通就多达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团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我和导演徐蓓也在践行前辈精神,完成了我们自己电影路演的万里长征!我们从魔都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杭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时遍访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几所知名学府。所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半个月以来,我们也算做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吧!这一路走过来,片中杨振宁写的关于邓稼先pure的结尾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每次依然都会头皮发麻,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pure的灵魂!

1小时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当我们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时候,知道在怀念什么,还是不知道在怀念什么呢!?影像的史料有限,能拍的也不多了,在无数浩如烟海的著作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细节更引人入胜。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空镜和漫画串场很美,群像做得还不错。毕竟是一群世界级的头脑,耄耋之年仍然思维敏捷风度翩翩,几乎是人类衰老后最美的样子了。能在这样的片子里看到巫宁坤,看到一些可以延伸联想的历史细部,还是非常感慨的。

1小时前
  • 伊夏🪀
  • 推荐

用心而诚意满满的纪录电影,抢救式的访谈视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跟影片叙事融为一体的精彩配乐、精心打磨的动画与史料朗诵,都体现出本片编创团队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温情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敬意。无论是冰山以上影像呈现的历史,还是冰山以下影像省略或隐去不表的过往,都足以让我们反思历史,反思国运,反思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国人的心灵史、人生史及其与家国时代变迁的互动历史。

1小时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徐蓓导演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三个细节片段: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巫宁坤先生凌晨两点起床穿上鲜艳的黄色衬衣,等待来自祖国摄制组的采访,讲述西南联大的经历;当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将摄制组寄去的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放在其枕边后,先生安然离世;以理性示人的杨苡先生在拍摄结束后却留下了眼泪,当徐蓓导演抱住先生的时候,她只说了几个字:It’s just for you。

1小时前
  • 凝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