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钱易,蔡峥,宋云天,严韫洲

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

 剧照

大学 剧照 NO.1大学 剧照 NO.2大学 剧照 NO.3大学 剧照 NO.4大学 剧照 NO.5大学 剧照 NO.6大学 剧照 NO.13大学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6

详细剧情

在清华园里,有四个人正站在自己人生的路口。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博士毕业生,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有耄耋之年、荣休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影片以三年的悠悠光景,诉说了四个清华人一生的理想,以及在他们身后属于这所大学的永恒青春。

 长篇影评

 1 ) 在看的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看到《大学》这部电影评分挺高的,以为和高三那部电影是一个类型的。没想到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总体看起来很不错的,而且里面很多场景和对白还是很接地气的,也为中国有这么好的大学和老教授感到骄傲。但是从开始看过来,有很多不理解或者不感冒的地方,可能本人还是愤青吧。

第一,感觉出生地不同,确实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上海学子自主命题,分数线都不一样,更不用说北京了,并且还有领军各种加分政策,高考本身应该是唯一的公平机会,现在恰恰提现了不公平,对农村学子来说,别说不能选择出生地,更是统一名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加分政策也不一样,还不说因为各种环境等原因不知道,更不要提加分了。

第二,看到清华环境,学子学习环境和氛围确实不错,不愧于顶尖学府。但是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届有三千多学子,其他的普通院校为什么没有过类似的纪录片,像这种顶尖学府,国家的补贴有好多?创造的环境太好了,大多数院校是什么样子的,产出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最近因为漂亮国的限制,竟然发现人家直接把软件限制了,高等院校研究都受到影响。真的有多少成果,有多少人是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做基础研究,能够不为各种诱惑,沉下心来做研究,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好贡献。

第三,看到最后这么多年来,培养了30多万优秀的人才,就是想知道有多少是为其他国家做贡献了?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新闻,清华太多毕业生出国不回来了。可能是本人的眼界太低,但是我想的是,国家花费这么多的资源培养的优秀人才,最后在哪里。但是看到那些老教授敬业的样子,是让人动容。

作为一部纪录片,没有多成功,感觉以为是大学,没想到此大学非彼大学。

 2 ) 妒忌

这是自己头一回觉着妒忌竟然也如此的有用,为什么这样的学府里没有自己的位置,简单的人们会说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历经人世的人们会说这都是命,自强不息的人们会说你还年轻,加把劲也许还可以进去。可我的内心妒忌的是生而为人,总有人优秀,就总有人要悲伤,有学问,就意味着要有没学问来作对比。

我心中的求而不得是什么,我打低分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内心还有一口气去不服于命运,因为自己打心里的羡慕这些人。抑郁的时光里自己责怪自己的无能,可历经人世,见过些的人自己才明白,当你投胎的那一刻,命运就已经为你选好的大学。社会的稳定性和他的不公同时被显现,因为他奖励那些符合规则的群体,那些生而优秀,生儿家教好的人们。你无法把你的行为仅仅归咎于不努力,从来没有人不努力生存。可许多人都受尽了磨难依旧坚持,有人一辈子磨难从未发光,我们总容易歌唱磨难了些许便上了一个阶级的人,仿佛磨难是什么好事,坚强不息的人就注定有好的下场一样。

浅薄时候的自己也会这样以为,磨难下总会锻炼出优秀的人,贫穷是磨难吗?穷困的地区对于这个逻辑打脸打的简直是不要不要的,坚强不息注定有好下场吗?这又是另一个笑话。

我喜欢另一部剧的,无问西东,那样的立意给了每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宏大意义。却不喜欢这部剧的真实,我憎恨这样的真实,因为不论你爱还是不爱,那都是少数人的世界。你可以心胸宽广的去理解,也可以心胸宽广的去欣赏,却也可以如同自己一般的去嫉妒,去在其中感受到现实让人喘不过气的恐怖,去感受自己和他们巨大的差异,感受自己周身环境和他们的巨大差异。

人们瞧见的是清华,羡慕的是清华。可当一个现实的清华被宣扬了出来的那一刻,我这样的人感受到的却是落差,我已经没有机会再去高考,疾病折磨了自己十年,欺凌折磨了自己十年,留守又折磨了自己十年。当心中有梦想却被展现出无比的差距,我无法要求自己的心落下去去说,他们真棒,他们的生活真不错,那显得我的生活算什么呢?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爱慕知识,一起攀登,多么的有趣有意义。

可我的内心也深刻的明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就是这个世界最恐怖的不公平之一,因为人人都认可这个不公平,他从来不像其他,存在公理。当你被不公平了,你就只能认。

可嫉妒也仅仅是嫉妒,还能嫉妒,还能嫉妒,说明心里还有一口气想上去,还没认命。

 3 ) 确实很好很强大

三观比《无问西东》正多了,那片我看到吴力宏开着美国飞机给中国小孩洒美国糖果的时候,惊呆了。但还是透着微妙的违和。 这个记录片是18年开拍的,川普大统领已经上台。整个基调还是洋溢着国际化的乐观,未免对风向太迟钝。片中还有个洋嘉宾讲:“如何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图拿义乌。 借记录对象的口交待,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办的。这个出身是清华的荣耀,也是尴尬。如同魔都之于中国,像洋人不是洋人。 中西交恶的时候,无问西东,就是拉偏架站西方了。中西还会交汇,只是强弱易位,那时清华又当如何自处呢? 片中倒是有个水利的博士,来自河南农村,放弃留校,回老家当村官。但是总是怯怯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博士的学养已是顶流,但是连读博士,未经社会,心智比大学生强不多。 这个博士的选择符合历史的进程,但是不太看好他的个人奋斗。大概率是要幻灭的。

博士的奶奶说村官难做,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都要从这根针眼过。这是全片最睿智的一幕。 记录的另一个人物,是钱穆的女儿。老太太人厉害又谦和。但是选她不是因为她好,还是冲着钱穆的牌子。 52年院系调整中失去文科,是清华的痛。用力要找回来。但是钱穆这种南朝余孽,学问也多可疑,又何必攀附呢。和殖民出身一样,被过去限住了。 再一个人物,天文系的海龟,替校方办一个大口径巡天望远镜的项目,追着美国望远镜大佬问工期,人家反复说这事没法定。 科学就是不确定性的事业。这也反映清华近年的扩张,总是靠重资产的方式弯道超车。这个望远镜得好多钱,设在冷湖一个海拔4500的山上。 海龟说这事中国也得搞。是啊,问题中国这么大,内部也有山头,要算账。望远镜是清华投的资,肯定先紧着清华用,其他学校要用总是不太好意思。其实这事应该国家出钱,开放给所有学校。 清华简也是,说是校友买的,捐给学校,可能就是学校出钱。把这么稀有的资料占上,慢慢出成果,清华文科的牌子就重新立起来了。 问题就像王思聪的名声一样,这是你有钱,不是你真牛逼。 校庆逢十就要拍个片上院线,也是全国蝎子拉屎独一份。北大分庭抗礼,资格还老一点,但是并不拍,读中国近代史便是,又何必单说。此举还是拧巴了。

 4 ) 感谢,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清华园里的四个平凡但不普通的人身份转变的过程。反映了他们在身份转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真实且亲切。

身份转变

我扫了一眼影评,对纪录片最大的诟病可能就是纪录片的名字起的太“大”了,大到让人觉得只写清华园的故事显得太过片面。其实在观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直接改个名,叫“人文清华”也是蛮贴切的。但是抛开名字不谈,这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云天,一个清华的博士生,能选择在毕业后回到基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如果有同样的选择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可能没有这样的决心。这可能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可能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气概,这可能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与修养。

“上面千条线,底下就是你这一根针,线线都得从你这个针孔里过。”奶奶的话是她几十年工作生活的浓缩。

在做决定的那个晚上,他与家人聊,与爱人聊,与导师聊。导师拥抱着跟他说:“还是大四那个小孩。”这就像弹幕说的那样,这就是家国情怀,不忘本。

看到严韫洲,能和他产生共鸣。虽说是学霸,但高考查分时的那种紧张感,在新生舞会时的羞涩,还有他的那双千层底拖鞋。再是学霸,他也只是个孩子,也会有那种羞涩,也会穿上奶奶纳的千层底。

他们班里搞得这种集体复习着实是让人羡慕,这就是学风的体现,值得思考借鉴。

再说蔡峥,“在自己还想干,还能干的时候多干一点。”放弃美国先进的科研设备回到国家,投入到新创立的清华天文系。

好在他也能获得家人的支持,也有些一个温馨的小家。他的女儿很懂事很有意思。

最后就是钱易先生。怎样理解先生,要相对于后生一词去理解。她充分践行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她谦逊,“真正的大师都有一颗学徒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结识了四位新朋友,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样子。有机会的话,这部纪录片还是值得二刷的。

Zy

2022.05.05

与 福州lj板房

Ps.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5 ) 即将或曾经梦寐奔赴中的理想大学模样

很少进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有时候常被朋友调侃,我这个学电影的人都没他们进电影院的次数多。

其实不是,有一种电影类型,每逢上映,我必定会去打卡。从冈仁波齐、摇摇晃晃的人间、二十二、四个春天等等,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去影院观摩,这种电影类型叫电影纪录片。资本往往只将目光聚焦在娱乐剧情电影,院线的电影纪录片更需要情怀和票房的双重支持。

本来今天这场神圣的观影主要是想带着备战高考的弟弟和考研的我去看,弟弟因为今天开始上课而缺席,就把还在上初中的小弟弟和即将高三的妹妹带去,希望通过看《大学》了解我们即将或曾经梦寐奔赴中的理想大学模样。

片子的制片人是清华大学老师梁君健,我曾在网上修过他的两门课程,我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还作为作业上传被他指点评价,他算是我学习纪录片课程的启蒙老师。

这部电影大概讲了五个故事,一个是拟人化的清华大学学校故事,讲述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学风传统以及未来展望,另外四个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和角色的情怀人的故事,他们在清华“大学”成长、转变:高三毕业生到大三学生,博士后到选调生,访问学者到青年教师,老教授到荣休院士。大学之本在于人,这些清华人的故事,链接起一个清华“大学”的故事。

片子中一个关于大学该怎么建设的观点吸引了我,它说一个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有四个:知识、技能、态度、品质。在片中,清华大学建立了它的大学标准:强基固本的学科知识建设,学研严格的专业技能培养,端正学风的态度,家国天下的品质。以前都说清华大学是留洋预科班,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在改变这种印象的努力。回望我正在就读的大学,以清华园的标准校验之,勉强还够得上“大学”之所谓大学。

片中还有比较特色的清华大学教育,令人瞩目。比如新生军训20公里夜间拉练,穿上雨衣、背上被褥,场面令人震撼;还有新生赤足运动会,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还有新生交友舞会,为大学生单身青年提供脱单机会操碎了心。

驱车8公里去城乡结合部看这样一部电影,这个城市就这样一家影院有排片,一天一场,没有其他人看,等于我们包了个全场。令我意外的是,同行的家人对影片的评价度都很高,觉得有趣、有意思。

不管这是清华大学推出校园招生片也好,是宣传清华大学对大学标准的定义也好,在片子中,我看到了一种对于建设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视野、新观点,一个晚上的时间很值得。

此致,祝福中国电影,支持中国电影纪录片。

 6 ) 五道口与Mauna Kea之巅

和女友去看,惟在Mauna Kea山上的那个镜头,她惊叹了一声。这应该最能代表“三无”——无清华关系、无学术经历、无理工知识——观众的反应:实在就是蔡老师的部分好看。

这部分里拍到的(无论在THU还是UCSC),多是我以前或现在的师长、朋友、同事。除了蔡老师,在京圈儿搞天文的人里,片子里出现(而没具名)的毛淑德老师、汪景琇院士、陈建生院士,也都是熟脸儿。造大望远镜是个拉支持的事情,天文界办事看上去都体面,但拍到镜头里,还是有许多弦外之音,让人意味深长地一笑。——这座冰山,当然没海面上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遇到个央视导演说,想做个纪录片,跟拍科学家。要是真能找到某个事业上升期的实测天文学家,一对一地拍上三年,啥也不避讳,原片放送,一定是个绝顶有意思的片子。可惜清华自己拍这部片子,要唱的赞歌太多了。如今大多数独立纪录片导演,都注重解构、还原、揭露。居然还有团队在一门心思赋魅,确实够少见。要糅进去那么多冗余的素材,搞得油腻而浮光掠影,也在所难免。

这是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就像片子里蔡老师介绍的信噪比:大家都知道你好,你也确实有好东西,但你非拿1 sigma出来说事,那就怪不得被怼——干嘛不把3 sigma、5 sigma的部分好好挖掘一下呢?

不过能理解,受人所托,万事不由人。重大项目,名门之后,特招计划,基层服务——都是主流叙事,不容许平视的空间。110周年要喜庆,故事线不能抓得太清楚:一群连使用大望远镜经验都稀罕的人,想自己从头造一个新的。——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为什么评审委员会的院士专家如此怀疑和不放心了?

女友说,感觉蔡老师一直都尴尬礼貌地笑,满脸弱小、可怜、无助。这种真实感,简直让人忘了他是顶尖科学家,忘了他是清华的副教授职称。但对同行来说,在宏大叙事的包装下,多少能读出一点宝贵的经验。

站在Mauna Kea山顶,云海茫茫,夕阳磅礴,这种吸引力显而易见。从前导师问我为什么转来做观测,我答的也是“和大型设备一起工作很激动人心”。好几层楼高的圆顶,球场一样大的镜面,运转起来当然非常震撼。

但是我慢慢意识到,做科学靠的不是这种吸引力——它靠的是更隐秘曲折的、对于科学目标的热情。就像片子里面一掠而过的两角秒见方深场,光谱红移的三维星图,非标准高斯的参考星。建个什么“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人类灯塔”,那都是后来找补的。最原初的动力是片子里没体现出的——有多少人能一看到仪表和代码就兴奋,刨根问底,夜不能寐?

在片中四位主人公里,蔡老师从中科大-UArizona-UCSC一路下来,是唯一从没在清华念过书的。他所表现出的紧张与谨慎,让我想到《太空部队》里首席科学家的一句台词:

豆瓣一千多人看过,评分还显示不出来,公关的力度太明显。为了Mauna Kea的美景,和最不“清华”的蔡老师,我给片子加两颗星。

 7 ) 有所爱,有所执,即为“大”学

在回广州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纪录片。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巧的是在关手机前,读完的推送题为:如何对抗内卷的社会。作者的建议是:有自己所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突破,敢于坚持。纪录片里的四位清华人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闪着光,特别是扎根基层的博士生宋云天,在面对留校和下乡的抉择时,他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即便栉风沐雨,即使会更加艰辛,但因为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和远景,一切都变得值得。这也在拷问着当下的我们吧。我真的想当公务员吗?毕业生们真的那么想做公务员吗?答案也许千差万别。

感谢2021年下半年的所有经历,我开始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再是人云亦云,被推着走上一条四平八稳的道路。2022,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因为成为自己就很好:)

 短评

以具有普适意义的词汇加诸于自家叙事之上,有些跑马圈地的阴谋感吧,私以为不妥。另,镜头很讲究美感,让我想到老塔在《雕刻时光》中所谓“诗意的氛围是很多人努力去营造的”,但过于“贴近身肉搏”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影片的画面平衡。最后是对主题的吐槽,这部纪录片与《出路》有太多让人难以忽视的相似性,可后者是奋力的荧光,前者是什么,得意的炫耀?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与对清北的要求是一样的高标准:若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还不如悄声低调地多做一些探索、科普、建构的工作,少琢磨歌功颂德的马屁。

8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这片叫大学吗?就是清华的宣传片……看到片尾字幕清影工作室懂了。这个片子大概是给95%的人猎奇的。宋云天这条线比较感动,能体味到清华精神,适合再继续跟拍挖掘。总的来说,故事有些浮光掠影。

12分钟前
  • 小橘子xxx🍊
  • 还行

名不副实,大学,大家之学,却仅仅局限于清华一个学校,那不如改名叫清华大学好了……四个例子四位主角,只有宋云天是真实而接地气的,高三那位一线城市最好高中的年级前十,有什么代表性呢?归国的以及校园教授中规中距无意义….一般吧

17分钟前
  • 海寶貝
  • 还行

片名的大学虽是取大学之道的意思,但几位清华出身的导演对片子的解读,是希望通过清华的大学生活,升华主题且反应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那从这一点看,影片基本跑题,选取的新生、博士后、归国教师、古稀教授四个主要人物,都只能作为清华的基本范例,最多对等北大。那些考上清华却没考上理想专业的爆哭,高精尖科研人员的忧国忧民,确实和普罗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

21分钟前
  • HarperDie
  • 较差

作为献礼清华110周年校庆的命题作文,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原本有限。好在,创作者们愿意花费整整3年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跟拍4位清华师生,以此表达对清华乃至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辨和体悟。大学之于新生,重在“明德”,宜不断尝试。毕业生的大学,志在“亲民”,但难在抉择。而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清华学生?影片又用两位老师的故事呼应了答案。理想耀眼,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了大学和人生之光。

23分钟前
  • 牛三牛
  • 力荐

只在清华大学的范围内探讨大学的意义的话,内容相对题目显然是有点空旷和单薄,何况这里也还存在历史的断裂,只在其中一个人物宋云天留校面试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庚子赔款,另外人物选择和呈现上虽然可以看到尹鸿指导的清影团队努力想要去除校园宣传片质感的虚浮和表面繁华,尽力挖掘纠结彷徨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对纪录片选择这四个人的原因没有太强的信念感,看不到选择的过程,也因此没有爱上这四个人物(对宋云天的感受其实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清华大学里转了一遭,戏称自己也体验了一下清华的生活,但留在心底的,其实是老师在校园里给宋云天的那一抱,好像那个是我以为大学精神还残存的一部分。

26分钟前
  • 工凡
  • 还行

清影的制作水平不错,跟住人物的同时不忘构图的美感,剪辑上的切换比较顺滑,但现在看这种赋魅的名校宣传片真是完全无感了。高度概括的片名本就显出一流大学的傲慢,建校110周年的拍摄意图也决定了它不会把目光投向校园生活的暗角。四个人物构成的多元性更多是脚本层面的——抓到了四个阶层的代表,并且可预期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而他们向纪录片团队展开的生活也全然是展览性质的。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感觉很适合给孩子看 激发下孩子的理想信念~ 而我 看完后想拥有一个上清华的孩子😂😂

31分钟前
  • 丸子咪的异想
  • 推荐

清华宣传片,已经想到很多高中老师会放给孩子们看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清华的傲慢或者说自信。

32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本来没有排片,但硬生生跟经理争来了一个VIP厅,一行15人包场。

36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继无问西东之后第二部清华宣传片,蓬蓬勃勃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想从针眼里过,所以基层工作难做——这老太村支书的比喻太精彩了,孙子做选调生也不会差。

39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推荐

1.上了清华确实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了,毕竟工作还不算是。所以最有共鸣的其实是小严同学,这一part有很多梗,很真实。校友们应该会很喜欢,也提醒自己不要flo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 清华人真的很爱说"diss"“羞耻”之类的……真的是个耻感氛围很强的地方。。3. 大家很爱蔡老师,可是蔡老师其实是科大男呀?4. 对宋同学那段也有意料之外的同感。自己也面临过留校还是出去工作的选择,也在最后的ddl挣扎过,爸爸妈妈和npy的反应也很像。最后也选择了放弃留校机会。出来工作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后悔。谢谢清华,让我们不要辜负自己。

42分钟前
  • 力荐

这部讲清华大学电影不是讲怎么样考清华,而是宣扬了一种清华精神;清华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清华这所学校,更是勤学自律、文化爱国的一种精神内核。影片主要以四位各具代表性的清华校友和老师展开:考入校园的新生的欣喜;清华学生不愁“发财致富”却追随家人的步伐投身于社会建设;留美博士毅然回国以支持祖国建设;钱易先生一生致力于培养人才。(清华校友会主办的路演场,真的让我见识到了文化人的满腹诗书滔滔不绝,清华人一家人的和谐友爱氛围。全体清华人起立唱校歌,作为一个旁人,真的太感动了。)

47分钟前
  • 小黄豆
  • 力荐

拥有炙热和坚定的理想,浑身发光,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平衡了艺术性与大众性,难忘星空的震撼与玻璃上绽放的烟花🎆)

52分钟前
  • 熊嘴兽✨
  • 力荐

影片开头从严同学高考和查分开始,那个场景真是熟悉,一下就真情实感地代入了。宋云天回老家过年,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他说道,不管我未来选择了什么道路,我辈一定会好好努力,奶奶听后在推杯换盏时悄悄抹眼泪,那一幕很触动我。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那么复杂却有时又那么美好。我认为这里描绘的是真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又那么温和地融入着质朴而温暖的家国情怀,使你连偶尔在回忆影片中人物的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还能再经历一遍眼含热泪的感动。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四个与清华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处在人生十字道路上的人物为对象,导演在内容上选取得好,拍摄时机位的布置等许多细节也有很高的质量和想法。虽然希望不算大,但祝愿这部纪录片能够收获一些好的成绩。

55分钟前
  • LEのn个晴天
  • 力荐

宋镇长是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作为晚他一年进入选调队伍的我,宋镇长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在培训中近距离听宋镇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台上的他,就是一道光。说回电影,内容还是很优秀的,但更多应该是清华本身的光环,让我想起觉醒年代,清北作为国内大学的领头人,为祖国贡献颇多。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清华人有家国情怀,想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也真心希望国内的大学都能如此,更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如此。

59分钟前
  • 抖腿歌王
  • 推荐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造福一方百姓”“祖国万岁,青年加油”... 当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但大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道貌岸然,满口空言。可由片中几个主角说出来,每一个字都显得何其有分量。国家/基层/发展/强大/责任... 这些词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能清晰感受到发自肺腑的家国情怀的。击垮我的是蔡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行热泪直奔而下,而后直到结束,我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努力放松紧绷到痛的喉咙,平复涌上来的情绪,试图调整泪腺崩溃的速度,还是哭得不能自已。还有宋云天、钱易先生等等清华师生,他们谦逊、热忱、身怀理想、深知现实冷酷却也义无反顾,我于他们的信念感之中反复折服。我知道跟拍对象经过严格筛选,成片也精心剪辑,也知道在摄像机未拍之处有更多负面的存在。但真的,清华是个好伟大的地方啊。

1小时前
  • 张猫大
  • 力荐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清华大学宣传片……

1小时前
  • BlueberryNights
  • 还行

最有份量也最像纪录片的两句话:蔡峥老师说“想做成事情很难” 和 宋云天的奶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即便是清华,难做的事情也都一样难。

1小时前
  • 团小纸
  • 推荐

看到钱易教授,就突然想起最近丁仲礼院士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中国碳中和的蓝图与计划,看到青年教师蔡峥则又回想起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朱光亚《写给美国留学生的一封信》,看到宋云天则联想到千千万万个扎身到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而严韫洲自然是想起曾经一样经历高考的自己。四个人物,四段人生,就像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模样。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可以绵延数千年且不中断,甚至成了唯一一脉,关键就在于我们真的足够重视教育!相信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一枚火种,将真正的大学之道播撒出去。

1小时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