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粤语

动作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04

主演: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任达华,许绍雄,邵美琪,张兆辉,尤勇智,丁海峰

导演:杜琪峰

播放地址

 剧照

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2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3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4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5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6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3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4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5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6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7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8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19大事件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5 23:38

详细剧情

香港警队被元(任贤齐 饰)率领的悍匪打得无力还击的一幕被电视摄制队拍了下来,全港市民哗然。为了声誉,全港3万多的警员都投入到缉拿重犯的行动中。重案组督察恒(张家辉 饰)跟踪元到了一栋大厦,在他们正想行动时,副指挥官Rebecca(陈慧琳 饰)却打算把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恒与其他队员都带上了微型摄影机冲入了现场,大厦内早已躲着另一班劫匪,形势凶险,Rebecca却想剪掉此片断。在大厦内挟持人质的元把在闭路电视上录到的警匪搏击片段发给了传媒,警方更加尴尬了。元挟持人质对抗警察,恒救出了人质,逃跑了的元遇到了Rebecca,Rebecca从未见过恒跟元,便误以为元是警察恒,元将计就计,想借此脱身。

 长篇影评

 1 ) 大事件,警匪战。

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2 ) just a show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

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3 ) 从传播学看“大事件”

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4 ) 公关大事件

      刚开始还带着香港警匪片的想法观看影片。
      当影片进入正题之后,发现这就是一部超经典的公关片....
      1. 在公众之前失去形象之后,利用公众帮助挽回形象
          1)在做疏散工作的时候,做得很好,从记者面前经过,居民被采访时也说着警方的好话。
          2)打感情牌,将警察家属拉到荧幕前面,表达出警察也是香港公民的一份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感情,让公民能更加理解警察。
      2. 利用好记者
          1)向记者们表态,信息将每隔半小时就向大家公布一次,表达警方的诚意。
          2)面对剪辑后的影片被爆撒谎,利用公众人物的聚焦力转移记者视线焦点。
          3)分发食物的时候,也给记者们一份,体现出警方的人文关怀。
      3. 还有很多公关细节
          1)在将视频传给媒体时,先剪辑,传递正面形象。
          2)“这是警方与媒体史无前例的合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将记者媒体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并表现出警方的诚意。
          。。。

     记得陈慧琳一句经典的台词“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一部不错的公关片。(才识学浅,自己的一点拙见)

 5 ) 人生不止一张船票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
我有时会想,如果《战争与和平》里面,彼埃尔真的一枪崩了拿破仑,会怎样?
当然,首先他会立刻被拿破仑的卫兵杀了。然后呢?他也许会青史留名,每当人们谈起了不起的拿破仑时,总有一道阴影高悬于上。又或者?像无数的暗杀者一样,那不过是一个无所谓的谁罢了,没什么大不了。好像人们也并不记得是谁杀了林肯。
不值得吧。托尔斯泰早已洞悉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顶点,之前与之后什么都不是,那么生活对于我们又有意义呢?如果生活不是成长,洞察到之前的理想只是痴人说梦?不是真正地体会了饥饿、疾病、濒临死亡的边缘、眼睁睁看着同伴死去自己只能继续行走,甚至不容许回头看一眼,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存在本身的重量;如果,不是认清了生活的庞杂无绪、反复体会着自己身处其间如一草芥摇摆不定懵懂不知所措,我们怎么知道今天到达此处的不易,与一个人在人间真正的位置?
在这一切以后,我们才能慢慢明白如何不卑不亢、谦卑清醒的生活。
梁朝伟曾经说:我喜欢演戏,因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好怕丑的人,不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之后躲在一个人物后面,我才能真正的哭泣。
又好像李安说张爱玲的《色戒》:“戏假才情真。”在生活里,太多的避忌、现实的偏见,王佳芝无法真正去纯粹地生活。只有到了戏里,她才敢与易先生相爱。
可是生活哪里能纯粹呢?琐细、毫无头绪、灰扑扑一阵尘烟裹挟着你,呐喊与流言,众声喧哗。翻过来、倒过去,到后面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第几次。
你想一场谈话就改变一个人,一张船票就是一生?太浪漫了。

这部戏的剧情够紧张,反讽也够悲凉。刚开始的陈慧琳多干净,身上只有黑与白两个颜色,好像她的眼眸,清澈见底,却干净决绝。很明显任达华中意她,不理。明知道自己接受这份工别人会说闲话,不管,就是要抓人。show已经开始,我不控制谁来?
要演戏谁不会玩。买饭盒来吃,找老弱妇孺来扮真情,你假我也假嘛。只是人在戏中,来去从来不由角儿。到后面才认清这不是一场戏啊,你哪里看得出里头的头绪,哪里分得清谁是谁?不听话的下属是唯一执着的人。才知道差人和贼都是普通人,原来他会爱我,我会难过。
戏完了,人生还长,我哪里知道原来这是一辈子,剧本演完了,我放不下。等我真正醒了,来不及了。
记几句台词:“这场show已经结束了。”
”这场戏你控制不了。”
“如果有得选的话,我一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你说,我不会让这场戏砸在我手上。逃不掉了。

我记得《花样年华》到后来,梁朝伟可以找到张曼玉的,但是没有。当初没有的,现在也不会有。

P.S.其实我很喜欢这部戏的剧情,香港人拍枪战真好看,后面在一个局限的场景里拍得惊险万分,数次叫出声来。但是却写不出来。
还有任贤齐和尤勇后来换了人生,真有趣。
杜琪峰没有让张兆辉送命,真温情啊!

 6 ) 不很警匪的警匪片

不得不佩服杜琪峰,他竟然能把一部警匪片拍得这么不警匪。

葛优问: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旧的答案是人才;不过如今升级了,变成了和谐。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东——某种程度上,他是人才与和谐的基础——传媒。很显然的一点就是,没有传媒,葛大爷的原玉很可能就不为你我所知,而仅仅变成他与葛大妈私下闲谈的两句俏皮话。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媒如何培养出人才——你可以对人才有天花乱坠般的定义,但有一点,没有得到大众(包括其实为数并不小的小众)所承认,你的人才仅仅相当于自定义。为人所知,便需要传媒。

至于传媒对于和谐的意义,根本无需我在这里赘言,仅仅看当下对四川灾区的报道就行了。

其实这个也不新鲜,哪怕是在电影领域,相信没看过《明日帝国》的人,说屈指可数似乎并不过分。然而,就我而言,还没有看到过一部如此具体而专业地将传媒的作用引入剧情的影片。或者,它可以作为一部有关传媒的入门教学片来看。

一部《大事件》,与其说是警察与坏蛋之间的武力较量,不如说是双方各自做的一场秀。谁做得最好,最令观众——不是指你我,而是剧中的香港市民——满意,谁就是赢家。小时候长辈总教育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华而不实。在这个信息至上的时代,这些教诲同样有用,不过方式却变了:我们脚踏实地,是为了学会如何华而不实。譬如剧中的陈慧琳,以及她的那位搭档女警司——忘记她叫什么了——她们具有无可否认的实力,所以她们做的秀才会最成功。这一点上,剧中的男人们全都无从比肩。所以这部戏似乎也可以算是部弘扬女性主义的电影。

其实于我来说,更愿意看的,是戏里那些隐藏在作秀之下的真真假假的感情。很难说任贤齐在那间房子里所做的是不是作秀,然而看到他对那个小男孩说:很好,长大以后做个警察,把所有的坏人都抓光——我觉得做不做秀已经不重要了。

影片结尾,任贤齐和尤勇各自逃生之后,分别去完成对方的任务,双双被击毙。很符合警匪片的套路,最后一定是警察胜出的——说到这,不得不又扯到了传媒。然而警方虽然胜了,似乎并不皆大欢喜,最后给出的陈慧琳与张家辉在电视里作为英雄的表情,倒是蛮像通缉犯的。

正如剧中任贤齐说:我虽然丑,但是我不说谎。传媒的作用再大,还是有一种东西它无法改变:人们自己的良心。但是,真的么?

或许吧……

对于这部影片,还有不得不佩服杜琪峰的地方,是他可以把它拍得这么家常。他甚至为它配了一段“啦啦啦”的轻音乐,于是看着我就笑了起来——别误会,是很真诚的那种。剧中那个明显超重的爸爸,看的时候老想揍他,看完后却觉得很真实。在亲情、生命受到赤裸裸的威胁面前,很少人会知道应该怎么做,传媒也不行。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戏中的局外人。

因为是局外,所以更深刻。

 7 ) the show of his.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 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 《大事件》看完以后,我又忍不住感慨Johnnie To的演绎手法好高招,打从第一个长镜里、报纸从悍匪窗口飘进了警察车窗时,再到结局的电视荧屏zoom in到被击毙的匪徒脸上。都找不到比较好能形容这种感觉的词,说中文可能是“氛围感”,但因这个词在流行语境被用得太廉价了,还是觉得说artistic比较合适。 杜琪峰三个字在我心里可能真是有点halo effect,有光晕效应的。只要看他讲故事就会全程忍不住在揣摩,“噢噢……他想讲那个”、“在这儿等着呢”“有意思”。倒不至于说是“杜琪峰拍的全是对的”那么偏心,但品鉴他的确就有这么两个步骤:step1 能这么拍电影的人是谁?果然是杜生,确认无误。step2 杜生都是对的。 《大事件》他想讲的东西丰富、饱满而且压缩,把整个场景微缩在一天、一地、一个居民楼里密集地完成,大量采用流畅连贯的一镜到底拍摄。就是不懂欣赏的业务人(像我),也能明确感觉到里边是有些手腕在的。不是着意用心是没人那么讲故事的。在这些奇巧的镜头语言和视角选择之上,杜生在明面上的感觉呈现却是一如既往很低调,配乐少(当然都很精准)、特效简单,不恢宏不气派;人家都拿核武轰炸观众五感,杜生却还是《黑社会1》那个用砖头砸人的杜生,一块一块扔出来,趔趄但心狠。荒谬感讽刺感悲凉感温馨感,都是赤裸裸的,见棱见角,带着刃。最尾任贤齐铐住陈慧琳,说“如果有得选,我会拣你做我女主角”那一段,不知道有没有人叫骂烂尾呢?我看了是有点咂嘴的,但疯狂浪漫也呈现得这么粗糙直白,像砂纸摩擦人,这点生硬我都觉得很杜氏。天旋地转的俯拍镜头,高潮迭起的大事件发生,结束时都搞不清究竟是什么结束了,但就是让人一直忍不住分神想:杜生肯定是有些什么想讲,什么呢? 旁的什么讽刺或歌颂,对黑道和白道各自耐人寻味的描写,每个主角身上都不相同的“劲”,要说也有很多可说的,但总觉得都有人说过了,再怎么琢磨也未必能琢磨透。都不敢说我全看懂了,但要评价《大事件》,我能笃定的至少还有不二真理一件:张家辉你可真迷人。 从来就没想过哪个一根筋可以那么招人喜欢、那么帅。看过《黑社会》系列,早就觉得飞机这个角色横得十分惹人爱,再看这次他演一个执拗到单纯的重案警官,从头到尾重复一句“我就唔信拉唔到班横家铲”——真的是我花痴滤镜重吗?没人觉得他这不死不休的执念,真的十足吸引人吗?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有那种无力的、苍白的时候,我们想不通的事情太多:想不通警察为什么做show重于做事,想不通为什么讲义气又温柔的劫匪怎么沦落做坏人,想不通电波舆论传媒剪接背后什么是假什么是真,想不通的事情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困顿于挣扎,因而无力行动、趋于麻痹的人也太多了。 而在这年代,想不通的事情根本不屑去想,一腔孤勇、除了正义什么都不追逐的张志恒督察——他实在是太勇敢,也太酷了。 The show must go on的意思可能是说,人力无可扭转,世界的纷繁荒谬已经没人能话事主宰了。但是张志恒不care那个show到底是什么。而不在乎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这段和杜生想讲什么很可能没关系,我知道。但我看着从大楼追到电梯、从电梯井被炸伤摔在地底、骑上一辆小摩托再去追凶、从车上被枪击落地、最后再徒步追上歹徒、举枪击毙对方的张志恒,我忽然想起那年《柔道龙虎榜》的应采儿。 偏执原来可以这么恣意的,决绝可以这么自由。只要她还能跑,只要他还能跑,the show就一直go on. 和陈慧琳编排的游戏不同,那一切不是做给谁看的,仅仅只是他的人生舞台。 在他忘记观众的瞬间,他真的成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秀。

 短评

剧本真是神了!从编剧特性来说杜sir几乎完全站在了碟中谍等电影的背面,愿意牺牲一切基础层面合理性为张力结构和节奏服务,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逻辑。危机之中吃饭喝酒,都对

8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重看才注意到开头和尾段(任陈二人小巴戏)两个长镜头:第一个延续杜琪峰枪火美学—人物走位少而持续火力输出营造悍匪冷酷感、静的镜头和火爆的场面对比突出后者;第二个长镜用手摇摄像传达任穷途末路的跑路迫切感。大厦枪战也很赞。故事一般,陈的演出太假,想拿网络做文章没弄好,鬼吾知系个show咩

12分钟前
  • Tacitus
  • 推荐

长镜头是唯一亮点

13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片头那枪战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好吧!!!!

15分钟前
  • 小JJJJJJ
  • 较差

导演杜琪峰在《大事件》里史无前例的使用了一段长达6分55秒的长镜头表现一段枪战,这场枪战没有震撼性,有的只是纪实性,整段镜头中警察、匪徒和电视台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19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力荐

【A-】尽管全片都被其别扭的内在逻辑所割裂,但杜琪峰的实力仍旧不可否定。开场六分钟长镜头早已载入史册,在多方视点不停转换中,空间被完美的构建与银幕之上,调度则像是影像与剧作逻辑之间的“润滑剂”,将二者的关系调和,并大肆炫耀其作为一场“秀”的本质。杜sir在影像调度上已入化境,而对城市空间的展现更是一如既往的曼妙。除此之外,那些中场休息时的日常段落更是被注入无穷温柔,仿佛无时不刻提醒着杜琪峰骨子里仍旧是极端的浪漫主义。同时也必须承认,《大事件》是他较为尴尬的一次实验,也是浪漫主义最多余的一次。但结局杀手与劫匪的身份互换的设计仍旧体现出银河映像的高级所在。

22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大事件,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带来的这次劫持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一系列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典型的杜氏风格,画面与音乐结合得依然那么地道,可能少了一些悬念性的剧情,但快速的节奏外加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式还是让我们看的同时非常期待。这次加上了几名内地演员,也是演技派当前,并不减分,看杜琪峰是一种心态,绝对的全神贯注,细节不能错过,微小的几秒镜头可能决定了全剧的转折。虽然银河映像对于权威比如警察的讽刺并不算少,但这回可能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23分钟前
  • 润物
  • 推荐

节奏感很强,长镜头很帅,多方人物的碰撞依旧很精彩,不少情节有《PTU》《非常突然》的身影。影片用上帝视觉非常冷静且客观地看待着警匪双方的行径,警方的操控媒体与匪帮的忠肝义胆,“英雄”二字逐步模糊的同时,也强化了整场秀的讽刺意味,政治色彩的背后也再次印证了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当然在叙事层面看的话,电影确实不错,该有的银河味都有了,很多环节也依旧能看出杜琪峰仍在不断的追求与实验,但我觉得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风格上,在技术层面的过度放浪,显然让他们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因而对于这样一个题材,这是非常可惜的,更别提这群人拥有的胆量和天才,我相信认真起来绝不止于现在这个成效。当然我们也知道银河映像经常是文本不足所以叙事补数的,说来能满足剧本而让杜琪峰减少炫技手法的,数来数去还是银河的两大护法游乃海和韦家辉

24分钟前
  • 回忆与否之
  • 推荐

杜导是能把任何男演员塑造的man爆型爆的导演,在他手里,男人均是魅力十足的,比如一贯给人温文尔雅如同邻家哥哥的任贤齐

27分钟前
  • 空心豆
  • 推荐

这部片场面调度很复杂,拍摄手法也很讲究。首先大家津津乐道的开场枪战长镜头可以想象有多难完成,其次影片中各种手持拍摄和分屏技术的运用也都显现出了杜琪峰的高超功力。故事情节略显散乱无味,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很生硬

31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片神展开的豆瓣简介还是没改。杜sir拍的这部,可以引为“丧事喜办”教科书。长镜头是真的,蒙太奇是假的,舆论是会反转的,正义力量说的不一定是真话。最喜欢杀手和劫匪一上一下隔着电梯轿厢的镜头,昭示命运,从媒介上来看,岂非就是现在流行的竖屏视频?

32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现在看开场那长镜头,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许杜琪峰是想讲个大事件,但一没有韦家辉替他写具备多方斗力角力特征的剧本,二没有游达志替他提炼剧本并将之注入人物,空有骨架而无血肉。电影本质上还是杜琪峰拿手的黑帮剧警匪剧,离“大事件”相去甚远。

36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41分钟前
  • 力荐

开头近7分钟时长(1'20-8'08)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出彩,空中全景俯瞰城市,介绍环境,中景近景推进到人物,跟随人物上楼,由窗户进去,再随着任贤齐的目光移下来,镜头跟随报纸飘落,再自然转到张家辉身上。然后是一场复杂的枪战调度,直到镜头拉远,劫匪逃走,镜头一甩之后才切开了

45分钟前
  • 江寒园
  • 还行

黑社会里杜琪峰说,一切都是生意,大事件里,陈慧琳说,一切都是公关。公众面前我给你吃好的说好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背后我就是百般打压你,媒体时代的大事件,简单变的复杂,哪有黑与白?警匪与媒介的完美结合,伪大作寒战请滚粗

4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5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许绍雄两次没死成简直是对"还有两年就退休"句台词无情的嘲讽,陈慧琳最好除了面无表情外不要做第二个表情

55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想要作个秀就先拿自己来献祭,同样给现在的娱乐圈(juan)。世上没有贼叫任贤齐,世上没有杀手叫尤勇,有也死了。加一星给杜琪峰的配乐,配乐一如既往的赞。

58分钟前
  • 爱丶安静
  • 较差

依然是擅长的众生相描写,警匪间、匪匪间的惺惺相惜依然,小幽默依然到位,衬着“戏”的感点,宿命的味道依然浓重,形式感不再那么大篇幅,但寥寥几笔依然遒劲够味…PS:经典语录——“命都没了还写毛作业啊”,“死不了还是要交啊!”;“不是个个都有机会吃到杀手叔叔和大贼叔叔煮的饭滴”…ORZ

59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全片开头时的八分钟长镜头相当不错 只是思考机位和场面调度就感觉极难处理 可知摄像机后的一群工作人员下了多大的功夫 只可惜全片情节散乱 主题不清 陈慧琳一如既往的超脱戏外 张家辉用力过猛 任贤齐也胸有成竹的太莫名其妙 邵美琪走走过场 尤勇的印象主要在炒菜 最后只有林雪一如既往演得一手好配角。

1小时前
  • 文泽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