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波将金号

剧情片苏联1925

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播放地址

 剧照

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2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3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4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5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6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3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4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5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6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7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8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19战舰波将金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5 23:41

详细剧情

影片描述在1905年发生于波坦金号战舰上的一次哗变,该舰原是帝俄海军的骄傲,但一连数月伙食太差,肉都长满了蛆,水兵因抱怨伙食而遭军官击毙,由此引发叛变。军舰开到奥德萨石阶接受人民的食物补给,但步兵赶到镇压,发生了阶梯上的大屠杀.

 长篇影评

 1 ) 永不褪色的红旗——记《战舰波将金号》带给我们的一切

这次想以看过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当巴赞遇到爱森斯坦”开篇,在电影年过百岁的今天,关于“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美学观念的辩论还远没有走至尽头。两者优劣之争暂且搁置,它们在电影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自是每个稍识电影的人都无从回避的。论及蒙太奇,纵然可能会忽视《小医生》,忘却了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抑或《摩登时代》开篇的“隐喻蒙太奇”,也注定要对苏联蒙太奇学派念念不忘。

     而《战舰波将金号》作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的扛鼎之作,其经典地位和影响自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史学家的著述,各国导演的作品和“世界电影十二佳作”、“世界电影十六佳作“等诸如此类的榜单反复印证着。作为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献礼片,该片并不像后世的某些主旋律片一样,仅限于图解政治和宣传教化的工具。虽然距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开始说话还有两年时间,默片《战舰波将金号》的魅力亦足以令现代人仍屏息细看。

影片以1905年的俄国革命为背景,讲述了战舰波将金号上的水兵在军官的虐待下奋起反抗,占领军舰,起义的领导者瓦库林楚克在斗争中牺牲。敖德萨的人民深切悼念他并向波将金号的士兵们提供给养,在军民鱼水情,其乐融融之际沙皇的军队在敖德萨阶梯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波将金号炮轰敌方军事据点反击,后平安驶过不愿镇压同胞的舰队,驶向公海。由“人与蛆”、“后甲板上的悲剧”、“死者的激励”、“敖德萨阶梯”、“同舰队相遇”五个部分组成的本片,结构上依循希腊悲剧“黄金分割律”的格式,每个段落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段落内情绪的渲染也趋向极致,在表现主题的同时,紧紧抓住观众,各个段落如同一部完整交响乐的一个乐章。如拒绝吃带蛆的肉的水兵在为军官洗盘子时,看到上面赐予饭食的字样,气愤地摔盘子的场景是由几个不同机位的镜头表现,拉长了时间也充分表现了水兵愤怒的情绪,连同这一段落里其他水兵的表现共同为第二段落的起义埋下伏笔与心理基础。此外,如“死者的激励”段落里人民由悲恸转向反抗的激情与决心,“敖德萨阶梯”段落中百姓从欣喜到绝望的惊恐,情绪起伏跌宕,与镜头的快慢剪辑一同构成影片的节奏。

影片在矛盾的处理上和人物的表现上也十分出色,从开头水兵与军官的矛盾,到人民与沙皇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从小及大,由“为了一勺罗宋汤”到为自由的抗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影片的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在段落内部,强烈的矛盾的张力也展露无遗,尤其在“敖德萨阶梯”一段里得到集中体现:迈着整齐步伐扫射百姓的士兵和惊恐逃窜的人群,纵向躺在阶梯上的尸体在视觉上的交叉性构图、逆着人群抱着孩子走向士兵的母亲与逃窜的人群、一排的士兵的对比……这些外化的视觉矛盾无不昭示着人民与沙皇专制统治,与残酷的暴力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具有史诗风格的《战舰波将金号》,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人物群像。譬如英勇的瓦库林楚克、残忍的军官、猥琐的军医、虚伪的神父、一个又一个善良、勇于战斗又备受压迫的百姓、冷血的沙皇士兵、勇敢可亲的水兵……影片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又注入了对充满寓意的细节的表现,完整而立体地展现了人物,渲染了气氛,表现了主题,例如军官的头随着装有蛆虫汤的盆子摇晃,满面笑容的特写,生动地揭示了军官变态、残酷的心理,神父的十字架与军官的剑的组接象征着沙皇专制统治与教会的两相勾结,揭露了教会伪善和暴力的实质,“死者的激励”里人们决心反抗时握紧的手具象地表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与不畏残暴的勇气。

作为蒙太奇的集大成之作与最高成就的《战舰波将金号》,通篇自然如同一本蒙太奇的教科书。爱森斯坦用该片实践与丰富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抛开理论与意义不谈,单从本片着眼,同此后普多夫金的《母亲》中冰河解冻与工人罢工镜头连接的喻意镜头一样,《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石狮怒吼”镜头同样是被历代电影理论家与史学家援引的例子,3个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镜头通过理性而富有创作性的剪辑,达到了两数之积的功用,昭示了人民的觉醒与力量,片中同样运用隐喻蒙太奇的军医的夹鼻眼镜镜头亦让观众印象深刻。而景物、天气与字幕及其中蕴含的主题的结合与象征关系在片中亦不胜枚举。在敖德萨阶梯的屠杀和波将金号相遇舰队的场景中,加速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充分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加快了影片的叙事节奏,段落之间和内部情绪的变奏,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者,蒙太奇的功用与魅力可见一斑,也无怪蒙太奇会在电影的发展中起到弥足深远的影响了。

作为综合艺术与会动的画,不是每部电影都有恰如其分和精巧的构图,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每部经得住岁月推敲的经典电影,必然会有独到的构图与美学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好电影的魅力是跨越国界的。具体到本片,在表现人民汇集起来悼念瓦库林楚克和团结起来的场景时,无论是狭长的堤岸上绵延的人群、从城门和画面前后景阶梯上不断涌下的人流、俯拍人群围绕安放死者的帐篷的全景还是城门楼上和底下人民的全景,都富有纵深感,宏观地展现了源源不断汇集的人民的力量,一如字幕所写人民不会忘了他(瓦库林楚克),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人民团结了起来。而在敖德萨阶梯屠杀的场景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大全景里,前景的雕像手下展现给人们的是沙俄士兵屠杀人民的背影,而景深处则是教会的教堂,全面地交代了环境,也富有讽刺与隐喻意义。除了画面,影片的配乐方面亦足以称道。众所周知,即便是在电影诞生早期的默片时代,电影配乐就已出现。而第七届奥斯卡奖亦始设最佳音乐奖。作为电影叙事语言的一种,好的音乐让情绪绵延,与电影相生相伴,流传于世。《翠堤春晓》、《星球大战》、《教父》、《贝隆夫人》、《白夜逃亡》、《保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无数的例子都在证明着这一横亘古今的规律。而具体到本片,如果说全片的剧作结构和蒙太奇节奏恰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片中真正的交响乐——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的功用亦不容小觑。不同主题与情感的乐章,配合剧情与情绪的变化。悲伤、悠扬、坚强、力量、轻快多重情感的音乐,大号、鼓点、小提琴……古典音乐赋予了本片不同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种点缀与附庸,更是片中多种情绪的渲染与气氛的烘托,加强了叙事的效果与表现的力度。而在敖德萨阶梯段落的屠杀部分,配乐、音响很好地与画面结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紧张气氛和恐怖氛围。士兵的脚步声的配乐被加强,以表现他们力量的强大与气氛的恐怖。而在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走向士兵时,复杂的配乐变化渐渐淡出,只剩下单纯的两三种配器下近乎寂静的氛围,使得注意力被全部引到事件中,这份寂静后是更强烈的恐怖气息,引导观者对人物命运的关切。

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的成就与意义已经被印证了无数次。实际上的敖德萨阶梯仅有192级,爱森斯坦则用了150多个镜头去变现,屠杀者和受害者间的反复切换使影片的时间拉长,空间容量增大,整个暴行过程更加触目惊心。整个段落被分为前后情绪对比相当极端的两段。人民拥护起义军的笑颜和被沙俄士兵屠杀的惨状的冲突对比,更加凸显了沙皇专制,泯灭人性的本质与反抗的正义与必然。具体来看屠杀的过程,除了多个受害者的面部特写,主观镜头的集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较为完整地讲述受害人命运的就是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劝说人们去说清楚的老妇人和滑下的婴儿车了。踩踏孩子身体的特写与母亲的面部特写、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与沙皇士兵的的快速切换,强烈地展现了人民与专制、暴力的冲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母亲面无惧色地走向士兵,希冀为孩子求的一线生机,老妇劝说着人们,天真地希望能说清楚,可想而知的结果仍然撼动着观众的心。而最后婴儿车下滑场景的表现,加快了叙事节奏,营造出极强的紧张氛围与情绪,反复切换的婴儿车和受害民众的镜头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与心理,后来的《铁面无私》中车站枪战场面中相似场景的复现就是对本片的致敬。而在该段落的最后,如上文所述,隐喻的石狮形象理性地揭示了人民的觉醒,在压迫与屠杀已经把人民推向炼狱时,艺术表现的这份觉醒实然是深有渊源和大势所趋。总而言之,敖德萨阶梯段落里多角度,多机位,多景别的快速切换,杂耍蒙太奇技法的成功运用,在为后世蒙太奇运用与研究上树立了一个范例的同时,更满含人道主义情怀地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与苦难。

 作为一个黑白片,《战舰波将金号》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里面飘扬的红旗。显然,相较在胶片上涂色,晚它十年的《浮华世界》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诞生。但是,《战舰波将金号》还是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它带给我们电影叙事与美学观念的革新,为电影发展指出了一条重要的道路。除此之外,我愿意相信,让红旗屹立85年并将继续长久地飘扬下去的,并不仅仅是蒙太奇,更是蒙太奇技法的运用,革新,完善背后导演对电影倾注的诚心和通过本片传达出的人民对于压迫、专制、暴力的痛恨、反抗和对自由、民主、幸福的向往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2 ) 选修课作业 简要拉一拉此片

一、前言
        对《战舰波将金号》(下称《波将金号》)分析的文章、著作汗牛充栋,可以说这是一部从很久之前就被反复分析的影片。可以说很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或者眼光来看这部电影。那这里我为什么还要对《波将金号》再做一番分析呢?我非常喜欢《波将金号》,并且曾经多次观看这部电影,在反复的观看中,《波将金号》仍然一次又一次迸发着全新的生命力。本片分析希望不仅仅从电影美学角度再次阐述《波将金号》的伟大,也希望从电影史的角度,将《波将金号》与各时期与之紧密相关的电影作品做比较研究,更希望从导演爱森斯坦本人论文著作中,结合《波将金号》本身,挖掘出爱森斯坦的艺术思路。

二、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在分析《波将金号》之前,我们必须再一次地提到本片的导演谢尔盖·M·爱森斯坦。爱森斯坦并不是发明蒙太奇的人,但他绝对是把蒙太奇理论发扬广大的一个电影人。库里肖夫实验后,苏联电影人开始提出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的理论。蒙太奇的分类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比如普多夫金将蒙太奇分为对比、平行、比拟、同时发展、主题反复出现这五类。我暂时不想过多谈论包括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在内的众多苏联电影人各自理论的异同,这里只讨论一下爱森斯坦的分类,依爱森斯坦的一贯风格,他的分类的文字语句十分难以理解,他讲蒙太奇分为:
        1.最早动力——长度蒙太奇(Metric),与乐曲长度相仿,以镜头的长度为基础。
        2.最早感染力——节奏蒙太奇(Rythmic),以镜头长与画面内部运动为基础。
        3.抒情感染力——音调蒙太奇(Tonal),以镜头的感染反响为基础。
        4.多音调感染力——谐调蒙太奇(Overtonal),以全片总的主导情绪为基础。
        5.理性感染力——理性蒙太奇(Intellectual),是理性反响与思维后良知的主导感染力这两者的结合。
        这种分类方法是爱森斯坦在1929年的著作《蒙太奇的方法》中提出的,至于他在30年代中期补充的第六种蒙太奇,我们暂且不谈。马尔丹(Marcel Martin)在他所著的《电影语言》一书中指出,这种分类的方法很好的从简单到复杂概括了所有类型的蒙太奇,并认为这种分类方式在苏联电影人的分类方式中是最优的。而我认为实际上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情。爱森斯坦更加注重蒙太奇的宏观格局,注重蒙太奇是镜头长的还是镜头内运动的,或者是镜头产生的感染力的。他并不关心蒙太奇是否是对比产生的冲击力,甚至没有提到蒙太奇是通过剪接或者调度完成的。我们还可以发现,爱森斯坦在蒙太奇分类上侧重于我们后来常说的“思想蒙太奇”上,在爱森斯坦的诸多影片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的蒙太奇运用力求通过冲突表现思想,而在对流畅叙事的追求上显然没有下足够的工夫,例如1929年的作品《总路线》,在很多环节的叙事上甚至是可笑的,甚至包括他的名作《十月》,虽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其在叙事上仍有漏洞。
        苏联的这一波电影人被称为蒙太奇学派,更加确切的说,他们是思想蒙太奇学派,尤其是爱森斯坦,相较于普多夫金追求的流畅,他尤其的注重冲突,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对镜头冲突表达的追求。我们现在所讲的蒙太奇甚至包括了最简单的剪接,一些叙事的技巧,再加上苏联蒙太奇学派所强调的内容。
        我们回顾一些电影史,先来看看北欧电影人克里斯滕森(Benjamin Christensen)在1913年的作品《密封命令》(The Mysterious X),这里面具有着非常明晰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说格里菲斯发明最后一分钟营救是不精确的),他的1922年的作品《女巫》(Haxan)更是将视觉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再看看格里菲斯(D.W.Griffith),格里菲斯的电影中展现了一些猫,狗,树,这些被更早期电影人看做与电影无关的事物,这也是蒙太奇上的一大突破。还有1914年意大利电影《卡比利亚》(Cabiria)中气势磅礴的推轨镜头。以及弗里茨·朗(Fritz Lang)在1922年的影片《赌徒马布斯博士》(Dr. Mabuse, the Gambler)中流畅的叙事剪辑。还有《将军号》(The General, 1926, dir. Buster Keaton)和《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1922, dir. F.W.Murnau)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在库里肖夫实验(1917年)之前,蒙太奇已经经历在叙事上的巨大发展。在《党同伐异》(Intolerance, 1916, dir. D.W.Griffith)和之前提到的《赌徒马布斯博士》中,蒙太奇,至少是叙事蒙太奇,已经非常成熟。
        若是看过1913~1928年的一些经典影片,肯定能发现《波将金号》与上一段提到的任何电影都不同,原因就在于爱森斯坦对思想蒙太奇的偏执追求。事实上,爱森斯坦对最后一分钟营救表示不以为然。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称《波将金号》为一部技术高超但过分简化的“卡通片”,事实上这是在一篇赞扬性的影评中提到的。我对宝琳·凯尔的观点的解读为,技术高超指的是成功运用大量思想蒙太奇,而过分简化并非指的是故事简单或是政治太过正确(没有人会指责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过分简单),而是指其对蒙太奇叙事作用的忽略,而“卡通片”是这样一种蒙太奇运用方式的必然结果。

三、结构与激情
        爱森斯坦的著作非常广泛,60年代其论文著作集在苏联出版时达到六卷之多。如果读过爱森斯坦的论文,就不难发现爱森斯坦是个非常博学的人,其电影理论研究是非常跨学科的,在《论作品的结构》中大幅度引用古典名画的构图,甚至使用数学公式论证,同时引用了建筑学中的美学原理。不过在我看来,爱森斯坦的著作的中心一直在于结构和激情,这两个词取自他的著作《论作品的结构》和《激情》。爱森斯坦的很多其他作品如《并非冷漠的大自然》《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的方法》《影片形式的辩证方法》实际上也是在论述结构与激情的问题。在《激情》一章中,爱森斯坦认为电影需要使观众进入一种痴狂的状态,这也就是激情的本质所在。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我推断爱森斯坦认为这个痴狂状态是通过冲突达到的。现在我们所讲的“冲突”,大多指的是剧作上的冲突,正如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的剧作理论中反复强调的那样,然而爱森斯坦指的“冲突”则是视觉的,是镜头语言的。爱森斯坦在《影片形式的辩证方法》中,将冲突分为十类:1.图形冲突;2.平面的冲突;3.体积的冲突;4.空间的冲突;5.光的冲突;6.节奏冲突;7.物质与观点的冲突;8.物质与其空间性质间的冲突;9.世间与其暂存性的冲突;10.视听对位方面的冲突。并认为蒙太奇制造了冲突。(不过事实上,上述很多冲突时构图实现的。)
        我们可以发现,正如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分类有着强烈的偏执,他在对冲突的划分上也是稚拙的,虽然这个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概括了视觉上冲突和理性上冲突的内容。
        爱森斯坦对激情和冲突的追求在《波将金号》中有明显体现。
        另外,在作品的结构上,爱森斯坦显然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提出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论辩证法是在19世纪,爱森斯坦在其影片中采用了这种方法。
        接下来的段落中,我将通过结构与激情,以及蒙太奇的运用方面详细分析《波将金号》。爱森斯坦将《波将金号》分为五个章节:人与蛆;甲板风云;死者的呼喊;敖德萨阶梯;胜利大会师。以时间顺序讲述了波将金号战舰哗变事件的始末。

四、人与蛆
        这是《波将金号》的第一章节。章节的开始是激烈的海浪拍打岩石和堤坝,共有五个镜头,预示着激烈的波将金号哗变和革命。然后出现一长串字幕,大意为革命的洪流即将到来。接着切到波将金号战舰上两个水手的对话,对话大意为希望波将金号战舰的水手支持革命。然后是一组水手们睡的很沉的镜头,共有八个镜头,在大致上景别有远到近,这里剪切地很快,每个镜头大约2秒的时间。然后军官进入船舱,几个镜头过后,军官戳醒了一名年轻的水手。在这里,爱森斯坦运用了他所谓的第一类蒙太奇,即最早动力,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了军官整齐的衣着与水手破烂衣着进行一个对比,并且通过一个水手面部表情的近景(也可以说是特写)表现军官的傲慢与水手愤怒而有些迷惘的对比,清晰地表明了水手在波将金号战舰上受到军官们的压迫。接下来的一组镜头非常有意思,之前我们看到过的水手瓦库林楚克在船舱开始号召他的战友们积极投身革命,我们看到他慷慨激昂地演讲,伴随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字幕打出他演讲的内容,然后切到其他水手,他们仿佛被他的演讲吵醒,紧接着再次切回瓦库林楚克在慷慨激昂地演讲,然后切回其他水手,他们这回已经不是半梦半醒,而是完全醒了,似乎在与瓦库林楚克进行一些交流,每个人反应各不相同。从睡,到半睡半醒,再到清醒,中间由瓦库林楚克的革命演讲串联的一组节奏蒙太奇,仿佛是瓦库林楚克的演讲“唤醒”了受压迫的水手们。果不其然,在下一组镜头中,甲板上,水手们表示他们再也不吃腐肉了:“这东西连狗也不吃,这块肉都能自己爬到海里去了。”接下来船医来检查这块腐肉,通过这个特写镜头,观众清晰地看见肉上爬满了去冲,然而船医表示这并不是蛆虫,这块肉没有问题,此时镜头从偏向水手的方向俯拍船医,表明波将金号战舰上的阶级对立已经燃起了水手们的怒火。果然,水手们并不买这一套,矛盾彻底产生,冲突一触即发。斗争开始了,我们先看到高级军官开始推搡水手们。然后是一系列水手们干活的镜头,其中包括一个炮筒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手们在干活中颇有微词。爱森斯坦还怕自己的影像说的不够明确,他加上了一句字幕“无奈的愤怒在漫延”,事实上是不必要的,观众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在早期默片中,我指的是在1925年之前,这种多余的解说性的字幕是很常见的,就好像是连环画的标题一样,这种字幕完全是多此一举,格里菲斯似乎要把什么东西都用字幕标注一下,那时候的电影人即使强如格里菲斯,天才如爱森斯坦,也没有完全地把叙事交给画面。我们回到正题,在打出这个字幕后,爱森斯坦又安排了很多冲突爆发的铺陈镜头,其中主要是水手拒绝喝罗宋汤。然后给军官们刷盘子的水手看见盘子上写着“赐我每日餐”,他越看越愤怒,镜头反复在水手的面部特写和盘子的特写之间切换,每一次切换水手的愤怒就增加一点,这一组节奏蒙太奇具有强大的牵引效果。直到最后,他打碎了盘子。打碎盘子的镜头很有意思,爱森斯坦从九个(还是八个?)不同的角度拍摄同一个摔盘子的场景,并剪辑在一起,每个分镜之间互相有重叠,因而延长了摔盘子一事在银幕上的时间,这个用法与后来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Quantin Tarentino)导演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约翰·特拉沃尔塔给乌玛·瑟曼注射肾上腺素的场景相似。至此第一章结束。
        第一章“人与蛆”并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而是表现水手的怒气不停上升,在章节结尾达到阈值,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启了第二章“甲板风云”。整个第一章的总体的蒙太奇使用可以说是音调的,也就是爱森斯坦所说的抒情感染力的。然而在第一章,爱森斯坦很少在构图上使用包括图形,平面,光线等来制造视觉上的抽象冲突效果,最多也是军官与士兵的对比,没有容纳更多抽象的冲突比喻在内。

五、甲板风云
        这是《波将金号》的第二章。第二章以号角开始,水手们被召集到甲板上。是军官们率先开始了行动。一个俯拍镜头,大炮在中间,水手们分列两侧,清晰表明军官此时在给水手们巨大的压迫力。一个虹膜镜头给到船长戈里科夫,他说:“对罗宋汤感到满意的人向前两部。”士官们都向前两部,以及少数的士兵们。戈里科夫表示要吊死剩下的所有人,此时给到他的一个仰角镜头,表现他的淫威。然后是一个主观想象镜头,老水手看见船舷上吊死了几具尸体。然后船长叫来了行刑队,此时的镜头很有意思,一个画面内部的冲突,行刑队走过时,是一个具有景深的镜头,水手们站在后景中,前景中的行刑队显得高大,画面中大炮压在水手们的头顶上,大炮象征着船长或者说沙俄政府的力量,这个图形上的冲突完美体现水手们被压制的状态。然后就更有意思了,之前就有穿插瓦库林楚克号召水手们到炮台,在一声“是时候了”之后,水手们集中到了炮台。占据炮台这一行为也就暗示着形势向有利于水手的方向发展。小部分水手没能逃离,被行刑队盖上了油布,伴随着船长的特写,不过此时船长镜头却是俯拍,暗示着船长威力已经减了下来。然后是一个神父的画面,行刑队瞄准,再次神父敲打十字架,救生圈的特写,小号的特写。在瓦库林楚克的号召下,尽管船长反复命令射击,行刑队放下了枪,这一连串蒙太奇由神父串联牵引。然后哗变爆发,冲突升级,被酝酿长久的紧张情绪被打破。在一系列的战斗镜头中,军官们战败,水手们占领波将金号战舰,不过他们的英雄瓦库林楚克也被打死。其中船医被扔进大海中后,他的眼镜仍然挂着穿上,爱森斯坦给到眼镜的特写,和一个多余的之前长满蛆的腐肉特写,让我们回忆起了第一章中船医说腐肉没问题的情节。
        整个第二章,同样使用一种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调蒙太奇方式,牵引甲板上军官和水手强弱势力的转变,并顺理成章地表现大规模留学冲突。
        第二章的结尾是一个深沉的段落。瓦库林楚克的遗体被放在敖德萨码头,点着一根蜡烛,放着一块牌子,写着“为了一勺汤”。在最后的几个镜头中,为了契合这个深沉悲伤的氛围,爱森斯坦使用了软焦镜头拍摄,低调摄影,犹如在法国印象主义电影,或者是后来的好莱坞浪漫主义导演弗兰克·鲍沙琪(Frank Bozage)的影片中那样。

六、死者的呼喊
        《波将金号》张弛有度,在一个小高潮过后,第三章“死者的呼喊”就相对平静一点。章节开始延续了第二章末尾的摄影风格,并在表现各种船只,鸽子,水面上不吝惜镜头,各种景别都有,剪辑缓慢,非常好地渲染了瓦库林楚克牺牲这一悲壮场景。果然,爱森斯坦给了数个瓦库林楚克一题的特写,包括他手上的蜡烛。之后,来看他的人越来越多,战舰降下帆。要是说之前的章节是高度风格化的,那么第三章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宝琳·凯尔“辛辣的夸赞”并不适用于这一章节。
        然后就是岸边的场景,岸上的人听说了波将金号哗变,并且一名水手被杀死。他们聚集起来,我们看到人们群情激昂。正是在此时,摄影逐渐变得不低调,焦点仍然很软(不过后来就变硬了),是一个典型的色调蒙太奇。群主激昂地表示要为瓦库林楚克复仇,大家都挥起手臂,团结起来,投身革命之中。此时,剪辑再一次加快,在节奏上也有蒙太奇的运用(并不是爱森斯坦说的节奏蒙太奇,是我们现在说的节奏蒙太奇)。敖德萨码头,波将金号战舰,太阳升起,红旗升起,上色在默片中是很罕见的,标志着这一章节的结束。
        整个第三章以一种近乎现实主义的手法,较为平静的表现了波将金号哗变以及瓦库林楚克的牺牲给岸上敖德萨码头的群众带来的改变,这使得群众也加入到革命中来。在章末,节奏再一次地逐渐变快,摄影风格也回复相对高调和硬调,为下一章节的高潮做好了准备。

七、敖德萨阶梯
        敖德萨阶梯是《波将金号》的第四章,是全片的一大高潮,也是整个人类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弗雷德·默里(Fred Murray)在他的影评中甚至没有加“之一”两个字。我们之前提到爱森斯坦作品的结构是受到黑格尔影响的正题,反题,合题三段论辩证方法,前三个章节可以说是正题,表现波将金号哗变,岸上群众参与革命。那么,接下来的敖德萨阶梯则是反题,它表现了沙俄政府对哗变和革命的残酷镇压。
        在那个大大的字幕“突然”出现前,仍然更像是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我不打算谈论。然后“突然”,敖德萨大屠杀开始,整部电影最为杰出的段落开始。在这个字幕的前后,欢快与惊恐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敖德萨阶梯的精彩不仅仅在于蒙太奇和冲突的精彩运用,还在于爱森斯坦对大场面的调度能力。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爱森斯坦在第一章节安排的摔盘子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视角变换,延长了摔盘子这一事实在银幕上的表现时间。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也是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而且这次规模更大,敖德萨阶梯大屠杀展现的部分总长6分钟(观感时间甚至并不止6分钟),但事实上这样一个事件用不了这么久。这让我想起了1959年的史诗作品《宾虚》(Ben-Hur, 1959, dir. William Wyler)中的马车比赛段落。
        鼓点一声,我们首先看到一个惊恐的人的特写,头发遮住了面部,然后就是后景的人开始向前景逃跑。紧接着出现了沙皇的士兵,他们排成一列,此时镜头给了一个俯拍,一尊巨大的雕像的手正好指向逃跑的群众,显然这尊雕像象征着沙皇的势力,这是一个精彩的图形冲突,强弱瞬间明朗。再切到群众跑下阶梯,有人被击中了,他们倒下来,给到中景,这也是图形上的冲突。在多角度表现逃跑的人的大远景之后,再次给到沙皇士兵,这时有两排士兵。给到士兵是一个中性运动镜头,因而在这个镜头的两侧,可以打破180度法则,因为中性运动镜头使得观众忘记了逃跑群众的运动方向。下一个镜头逃跑的群众从银幕左侧向右侧下阶梯逃跑(起初是从右向左),但爱森斯坦并没有在此处犯错误。接着表现几个具体的人躲在阶梯的旁边,再一次表现沙皇士兵射击,人们逃跑,射击。一个极富表现力的时刻到来,一个儿童被击中,他趴在地上痛苦嚎叫,头上流了很多血,切到他的母亲的半身景,显然她非常惊愕惶恐,来回反复切了几次,男孩倒下,母亲抓狂,景别由半身景变为大特写。男孩被人群踩踏,母亲逆人流而上,形成运动方向上的巨大冲突。接着她抱着孩子再次向上走去,与人群蜂拥而下,沙皇士兵持枪慢慢向下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沙皇士兵的有秩序和人群的慌乱同时形成对比冲突,多么伟大的瞬间!这是爱森斯坦完全实现自己的冲突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时刻。之后音乐沉寂,母亲想沙皇士兵求情,另外有几个人也试图说服沙皇士兵,此时从沙皇士兵上面俯拍,结局不用明说,短暂的休止符后,士兵仍然开枪射击,母亲应声倒地。倒地的母亲身边是整齐的沙皇士兵的影子,又一个强烈冲突,士兵的冷酷被表现地淋漓尽致。部分人已经到达阶梯底端,但是阶梯下哥萨克人骑着马赶到,两面夹击。此时已经无比紧张,节奏已经非常快,但爱森斯坦此时有绝妙的方法让本片再次提速,让观众彻底进入痴狂的状态。婴儿车的出现是我认为敖德萨阶梯中最伟大的安排,母亲推着婴儿车下阶梯,然而她被击中,给了她腹部特写,再一个切出镜头,切回时她的腹部已经流淌着很多鲜血(其实是个闪前)。然后母亲缓缓倒下,婴儿车开始向下滚,整个格局从走动跑动变成滚下阶梯,快节奏的段落再次被加速,加速到无以复加。然后就由婴儿车串联整组蒙太奇,人们惶恐表情的特写,军队大屠杀,对尸体补枪,用棍子打死人们,一个带夹鼻眼镜的女人,她被打得鲜血横流,如一曲恢弘悲壮的交响曲的末章。屠杀段落到此处终止,反题也就到这里。在后来1987年拍摄的影片《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s, dir. Brian De Palma)中也有对婴儿车段落的蹩脚致敬。接下来是波将金号炮击军方指挥部敖德萨剧院,这是正题,反题后的合题。在炮击剧院的段落中,连续给到了三只石狮的特写,分别为睡着的石狮子,苏醒的石狮子,站起来的石狮子。三个特写剪辑在一起就有一种狮子在苏醒的感觉,这与第一章中的瓦库林楚克号召沉睡的水手加入革命如出一辙。至此,第四章结束。
        这一章在结构上彰显了爱森斯坦身上的黑格尔元素,正题(“突然”字幕之前),反题(大屠杀),合题(炮击指挥部)三段论非常明显。

八、胜利大会师
        胜利大会师是《波将金号》的最终章,也是比炮击指挥部更大的合题,也就是革命群众更加团结。配乐响起了《马赛曲》的一个段落(这应该是后来人所为,与爱森斯坦无关)。
        波将金号战舰面临的困境就是其他舰队会把它击沉。在敖德萨阶梯后,爱森斯坦使用了这样的一个悬念来维持《波将金号》的戏剧性。在我看来,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果能够再分出一个段落,起到两个高潮的桥梁作用就好了。爱森斯坦在第五章的开头会议争吵段落后,表现夜间是,的确采用了很多第三章开头的摄影和剪辑风格,慢节奏,低调,软焦点。这样也算是勉强维系住敖德萨阶梯所产生的戏剧性。
        然后波将金号战舰的水手们发现海平面上出现了舰队。节奏加快,最后的高潮开启。接下来就是一系列镜头表现水手备战,船全速前进,留下一道道水痕,给到轮机的特写,机器高速运转,烟囱冒着浓烟,大炮徐徐展开,船头破浪,仪表盘特写,一系列镜头组成了节奏蒙太奇,既有叠加效果,也有牵引效果。节奏越来越快,悬念越来越明晰,就是其他船舰会不会开炮。爱森斯坦有意识的增强了这一悬念,描绘大量的炮台展开的镜头,让人似乎感觉难免一战。然后红旗再现,预示着结局,多个紧张的脸的镜头,由中景到大特写,音乐顿时舒缓下来,大家挥帽庆祝革命的成功。再次看到象征胜利的红旗。以一个对波将金号战舰的仰拍结束这一章节,也结束了整部影片。
        我们可以看到,爱森斯坦为了保持敖德萨阶梯的强度还是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悬念设置,悬念的有意延长,加入缓节奏剪辑作缓冲,低调软焦点镜头缓冲,最后再用一组音调蒙太奇进行疯狂般的加速(显然使用了快放)。最后的胜利大会师给整部影片一个“合题”,即革命力量的团结。

九、结束语
        《波将金号》作为一部1925年的影片,但却历久弥新,其冲突与蒙太奇运用可以说至今无法超越。不过有一点我想要指出,很大程度上,我同意宝琳·凯尔所说的“《波将金号》是一部技术高超但过分简单的’卡通片’”。《波将金号》中几乎没有任务塑造,任何人,无论是水手,群众,还是沙皇士兵,抑或是军官们,都是非黑即白的,人物都没有两面性。另外在剧情上,也丝毫没有蜿蜒,进展纠葛都十分简单,每一章就讲一件事情。可以说,要是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来拍《波将金号》,要是他愿意,他可以拍成一部15分钟的短片。爱德华·默里指出爱森斯坦往往过分强调剪辑的理性作用,而对摄影机看到的内容却强调不够。我觉得应该概括为我在第二节中讲的那样,爱森斯坦过分追求思想蒙太奇近乎偏执,而忽略了蒙太奇的叙事作用,爱森斯坦是伟大的形式主义者。事实上我在看爱森斯坦的影片《总路线》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爱森斯坦想要在任意一处把现实戏剧化,而忽略故事的讲述。
        不过不论如何,爱森斯坦在《波将金号》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十、参考文献
1.《十部经典影片的回顾》 爱德华·默里 1985 中国电影出版社
2.《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谢尔盖·M·爱森斯坦 中国电影出版社
3.《电影语言》 马塞尔·马尔丹 中国电影出版社
4.《伟大的电影》 罗杰·伊伯特 20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爱森斯坦美学思想研究》 吕丽 2015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6.《故事》 罗伯特·麦基 天津人民出版社
7.《电影的语言》 谢尔盖·M·爱森斯坦 电子版
8.《影片形式的辩证方法》 谢尔盖·M·爱森斯坦 电子版
9. Wikipedia ‘Sergei Eisenstein’

 3 ) 战舰波将金号

电影以贯穿始终的音乐为辅助,塑造出了令人紧张到发慌的节奏,它的音乐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叙事音乐会,以致已经可以代替语言。爱森斯坦对景物的利用,对事物的象征性作用,都富有意义而且极有作用,电影中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
作为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贡献最大的前苏联,爱森斯坦的这部《战舰波将金号》在影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果不其然,敖德萨阶梯那段为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而这一幕的出现意味着爱森斯坦的对撞蒙太奇剪辑手法出现和成熟。会师那幕则是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追逐戏”的演变和发展,忿怒与反抗的意识在那一刻达到高潮

 4 ) 《战舰波将金号》电影剧本

《战舰波将金号》电影剧本

文/(苏)爱森斯坦
译/陈笃忱

第一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特写)(淡入)
字幕:《战舰波将金号》
露出光线。
2(特写)(淡入)海。
画外音:“1925年,苏联……”
3(特写)烟筒冒烟。
“……拍摄了这部影片。”
4(中景)浮在海面上的战舰,在画面上只映出一部分来。
声音,这部描写英勇的……”
5(特写)烟筒冒烟。
“……水兵们在俄国战舰上……”
6(特写)战舰的船舷,左边是海。
“………起义的影片……”
7(特写)垂在水面的梯子和船舷的一部分。
“………给革命运动………”
8(特写)从烟雾中现出炮口。
“……增添了最…………”
9(特写)两门炮的炮口。
“……雄伟的一页。”
《战舰波将金号》的字幕渐渐消失。
10(中景)战舰的一部分。三门炮的炮口由左向右、向上移动。
声音:“这部影片无论在主题处理上和艺术手法上,都应该说是全世界电影艺术的新发现……”
1(特写)炮口向上移动。
“……以革命运动作为影片的主题,这还是第一次……”
2(中景)水兵的在战舰上挥动着帽子。
“……人民能够以主人公的身分在影片中出现,同样也是第一次。”
3(字幕)“总导演:С·爱森斯坦
编剧:Л·阿卡疆诺娃”
4(字幕)“副导演:Г·亚力山大洛夫”
5(字幕)“总摄影师:Э·基赛”
6(字幕):“副导演:А·安东诺夫
М·萧特洛夫
А·列夫申
М·斯特拉乌赫”
7(字幕)“1925年摄制”
8(字幕)“荣膺列宁勋章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有声影片”
9(字幕)“作曲:Л·克留科夫
录音:И·卡西凯维奇”
20(字幕)“苏联电影部管弦乐队
指挥:А·高乌克”
1(字幕)“全苏影片发行公司,1950年。”
2(字幕)列宁著作中的一节:
“俄国正面临着历史上的大危机。革命的火焰燃烧起来了,而且愈烧愈大,从一个地方烧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阶层烧到另一个阶层。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列宁”
3(特写)浪潮拍击着海岸,浪花飞溅。
声音:“随着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所遭到的惨重的失败……”
4(中景)海岸的一部分。浪花四溅。
“……工人和农民的运动……”
5(中景)浪潮向海岸滚来。
“……对军队产生了影响,沙皇的专制统洽已经动摇。”
6(中景)浪潮拍击着海岸。可以看到建筑物。
声音:“1905年6月……”
7(中景)海岸。海水滚滚。
“……在黑海舰队的一艘战舰‘波将金号’上举行了起义……”
8(中景)浪潮拍击着海岸。
“……这艘战舰当时停泊在距离敖德萨不远的一个地方……”
9(中景)停泊在海面上的战舰。
“……敖德萨的工人正在举行罢工。”
30(特写)战舰的烟囱。华库林楚克走到马托迁柯的身旁。
1(字幕)“水兵们以及马托迁柯和华库林楚克,根据陆海军地下组织的指示,商讨起义的计划。
2(特写)华库林楚克和马托迁柯在交谈。
3(字幕)“我们‘波将金号’的水兵,必须起来支援我们的工人弟兄,必须和他们一起走向革命的最前列。”
4(特写)华库林楚克和马托迁柯。
5(推写)海上的战舰。
6(字幕)“值班的人是睡不好的,够痛苦的了。”
7(全景)最下层甲板。水兵们睡在吊铺里。
8(中景)最下层甲板的一角。水兵们在睡觉。
9(中景)三个水兵在睡觉。
40(特写)一个水兵在睡觉。
1(中景)三个水兵在睡觉。
2(中景)两个水兵在吊铺里睡觉。
3(特写)一个水兵在睡觉。
4(全景)三个水兵在睡觉。水手长走过。
5(特写)一个水兵张着嘴睡觉。
6(中景)水手长从正在睡觉的水兵们身旁走过。
7(特写)水手长。
8(特写)正在睡觉的水兵。
9(中景)水手长从正在睡觉的水兵们身旁走过。
50(中景)水手长从正在睡觉的水兵们身旁走过。
1(字幕)水手长不分昼夜都在寻找‘嫌疑犯’。
2(中景)水手长从正在睡觉的水兵们身旁走过,被一个水兵的头绊了一交。
3(字幕)“最要紧的是消除新兵身上的坏习惯。”
4(中景)水手长准备拿这个新兵出气。
5(特写)水手长打一个新兵的背。
6(特写)新兵翻过身来。
7(中景)新兵翻过身来。
8(中景)水手长从新兵身旁走开。
9(特写)新兵目送着水手长。
60(中景)水手长从正在睡觉的水兵们身旁走过。
1(特写)新兵转过脸去。
2(中景)新兵转过脸去。水兵们从梦中醒来。
3(字幕)“别太欺负人了……”
4(特写)新兵脸朝里,气得直哭。
5(中景)水兵们安慰新兵。
6(字幕)“华库林楚克号召大伙起来说理。”
7(特写)华库林楚克在演说。
8(字幕)“同志们,到了该我们发言的时侯了……”
9(特写)华库林楚克在激动地演说。
70(特写)两个水兵醒来。
1(特写)一个水兵。
2(特写)华库林楚克在演说。
3(字幕)“还犹豫什么,我们给欺负得够了!”
4(特写)华库林楚克在演说。
5(特写)两个水兵躺着。
6(特写)一个剃了胡子的水兵躺着。
7(特写)一个水兵欠起身子在讲话。
8(特写)华库林楚克在演说。
9(特写)两个水兵欠起身子。
80(中景)剃了胡子的水兵、新兵以及其他一些人。
1(字幕)“1905年6月14日晨……”
2(中景)一个军官手插在衣袋里在眺望。
3(全景)甲板的一角。水兵们在那里集合。
4(中景)一群水兵聚在上层甲板和下层甲板上。
5(全景)甲板的一角。水兵们聚集在那里。
6(中景)军官房间的门打开。一个军官走了出来。
7(中景)军官把门关上。
8(中景)军官在眺望。
9(特写)军官在眺望。
90(中景)水兵们围在腐烂的肉旁。
1(特写)华库林楚克从后面走来。
2(中景)水兵们在检验腐臭的肉。
3(特写)华库林楚克走开。
4(中景)军官走过去。
5(中景)水兵们围在腐臭的肉旁。
6(全景)水兵们上来下去。
7(字幕)“别再把臭了的东西给我们吃!”
8(中景)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站在腐肉旁边。
9(字幕)“这种东西连狗都不吃!”
100(中景)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围在吊在甲板上的腐肉的周围。
1(中景)一群水兵在腐肉周围吵嚷着。
2(中景)站在肉旁的水兵们。军医和军官走来。
3(字幕)“军医斯米尔诺夫”
4(中景)水兵们注视着在检验腐肉旳军医。
5(特写)军医在检验腐肉。军官,华库林楚克及其他一些人在旁观看。
6(特写)华库林楚克在说话。
7(字幕)“那一定是自然而然地钻进舰里来的……”
8(特写)军医在检验腐肉,军官和华库林楚克还有其他人在旁观看。军医取出夹鼻眼镜。
9(特写)两手摆弄着夹鼻眼镜。
10(特写)肉上的蛆。
1(特写)军医在说话。华库林楚克及其他人在听。
2(字幕)“这不是姐……”
3(特写)腐肉上的蛆。拿着夹鼻眼镜的手。
4(特写)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站在他后面。
5(特写)军医戴上夹鼻眼镜。说话。
6(字幕)“这是死了的苍蝇崽仔。用盐水洗掉就行了。”
7(特写)军医在说话。
8(中景)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站在他后面,军医的脸朝向军官。
9(特写)华库林楚克在说话。
20(字幕)“不能把臭了的东西给我们吃!”
1(中景)军医离开腐肉。
2(中景)军医朝两名水兵走来。
3(特写)军官离开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
4(中景)军官喊军医。
5(中景)军官开开门。军医和军官站在一起。
6(特写)军医在说话。
7(字幕)“肉是好的。不许再吵了!”
8(特写)军医用一只手做着手势。
9(特写)军官摇摇头。
30(特写)军医走开。
1(中景)军官和军医站在门口。
2(特写)军官。
3(中景)水兵们在跑。
4(特写)军官向旁边拐去。
5(全景)站在门口的军官和军医。
6(中景)水兵们散开。
7(中景)门打开。水兵们已看不见。
8(中景)一群水兵。
9(字幕)“大副吉列洛夫斯基走出来。”
40(特写)肉吊在那里。吉列洛夫斯基张牙舞爪地走到水兵们面前。
1(中景)吉列洛夫斯基驱散水兵们。
2(特写)军官站在船缆旁叫喊。
3(中景)吉列洛夫斯基驱散水兵们。
4(特写)炊事员从钩子上把肉拿下来。
5(中景)坎事员拿着斧子向放肉的案子走来。
6(特写)炊事员挥动斧子。
7(全景)水兵们走到炊事员身旁。
8(中景)炊事员切肉。水兵们围上前来。
9(特写)炊事员抡起斧子。水兵们阻止切肉。
50(特写)切肉的斧子。
1(特写)水兵们抓住炊事员。
2(中景)水兵们围住炊事员。
3(特写)肉。指着肉的手。
4(字幕)“日常勤务开始了。”
5(特写)炮门涂油。
6(中景)爬在炮门上的水兵。
7(特写)炮门涂油。
8(特写)用手擦零件。
9(特写)炮门涂油。
60(全景)一个水兵在擦炮门。
1(中景)两个水兵在擦零件。
2(特写)两个火夫在擦螺丝。
3(中景)两个水兵在铁链旁工作。
4(特写)用手擦零件。
5(中景)两名水兵在交谈。
6(字幕)“锅里腐臭的肉。”
7(特写)用来搅肉汤的长把杓子。
8(全景)水兵们放下吊桌。
9(中景)水兵们放下吊桌。
70(中景)放下吊桌。
1(全景)水兵们离开桌子。
2(特写)水兵们走向门口。。
3(特写)用来搅肉汤的长把杓子。
4(中景)班长检查食堂。
5(中景)两个水兵在摆汤盘。
6(特写)班长检查。
7(全景)水兵们在摆汤盘。
8(中景)水兵们离开吊桌。
179(特写)用来搅肉汤的长把杓子。

第二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字幕)“充分地表露出一种被压迫的仇恨。”
2(中景)两个水兵在战舰上交谈
3(特写)一个水兵。
4(特写)把鱼送进压榨器的手。
5(特写)一个水兵。
6(特写)把鱼送进压榨器的手。
7(特写)用手把盐撒在面包上。
8(特写)一个水兵在吃撒了盐的面包。
9(特写)龙头的水注入玻璃杯。
10(特写)盐和玻璃杯。拿着玻璃杯的手。
1(特写)一个水兵在喝水。
2(中景)两个水兵在吃撒了盐的面包,一边喝着水。
3(中景)水兵们才离开梯子,吉列洛夫斯基从梯子上走下来。
4(全景)吉列洛夫斯基还在从梯子上走下来。水兵们回过头看。
5(特写)新兵敬礼。
6(中景)吉列洛夫斯基望着水兵们。
7(特写)新兵把手放下。
8(特写)吉列洛夫斯基转过脸去。
9(特写)马托迁柯和一个水兵。
20(特写)新兵脸向旁边移动。
1(特写)马托迁柯从画面上消失。
2(特写)吉列洛夫斯基走开。
3(全景)吉列洛夫斯基走着。
4(全景)放着汤盘的吊桌在摆动。
5(中景)吉列洛夫斯基打开门,然后关上。
6(全景)放着汤盘的吊桌晃动着。
7(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往下看。
8(特写)空盘放在桌上,桌子在摇动。
9(特写)吉列洛夫斯基离开画面。
30(全景)吉列洛夫斯基向画面的深处走去。
1(特写)放着空盘的吊桌在摆动。
2(特写)炊事员的手(拿着一根棍子在锅里搅动)。
3(特写)炊事员盖锅盖。
4(字幕)“在舰上的小卖部够买食品”
5(中景)水兵们从窗口接过罐头。
6(特写)从窗口伸出一只拿着罐头的手。
7(特写)窗口的罐头。
8(特写)水兵们从窗口接受食品。
9(特写)拿着罐头的手。
40(特写)一个水兵回过头看。
1(中景)军官凝视着水兵。
2(中景)拿着罐头的手。
3(中景)一个军官监视着水兵。
4(特写)水兵们瞟着军官,向小卖部走去。
5(中景)一个军官站在塔上用望远镜眺望。
吉列洛夫斯基走来,和水兵谈话。
6(字幕)“水兵们拒绝吃肉汤。”
7(中景)吉列洛夫斯基和军官从梯子上走下来。
8(全景)军官和吉列洛夫斯基下到食堂。
9(特写)军官和吉列洛夫斯基。
50(特写)桌子上放着空盘和面包。
1(特写)军官和吉列洛夫斯基淡话。
2(中景)军官离开吉列洛夫斯基。
3(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回到后面去。
4(全景)吉列洛夫斯基走出食堂。
5(中景)军官走到站在甲扳上的水兵面前。水兵敬礼。
6(特写)水兵和军官。
7(中景)三个水兵在洗擦食具(新兵担任洗刷工作)。
8(特写)伸到桌面上来的放置场匙的手。
9(中景)在洗擦盘子的手。
60(特写)一个水兵把盘子递给另一个水兵。
1(特写)拿着刷子在洗盘子的手。
2(特写)把汤匙摆在桌上。
3(特写)一个水兵在擦盘子。
4(中景)擦盘子的手。
5(特写)洗盘子的手。
6(特写)新兵在洗盘子。
7(特写)盘子上写着“赐给我们……”
8(特写)一个新兵。
9(特写)盘子。(接下去的字)“……每天的粮食。”
70(特写)新兵在沉思。
1(特写)盘子。
2(中景)三个水兵。
3(特写)新兵在说话。
4(中景)桌子上拿着盘子的手。
5(中景)三个水兵,新兵抬起手。
6(特写)新兵(手运在举着)。
7(中景)两个水兵(新兵的手还在举着)。
8(特写)新兵举起手。
9(特写)新兵的面孔。(占满整个画面)
80(特写)两个水兵。新兵摔盘子。
1(中景)汤匙渐渐从桌子上淡出。
2(字幕)“全体到甲板上去集合!”
3(特写)号兵。(侧面)
4(中景)号兵。(正面)
5(特写)号兵。(侧面)
6(全景)水兵们在甲板上奔跑。
7(全景)水兵们在奔跑。
8(全景)水兵们排队。
9(中景)号兵。
90(全景)水兵们在甲板上排着队。军官们从面前走过。
1(全景)一群军官。
2(字幕)“舰长哥利科夫。”
3(特写)站在梯子上的哥利科夫(在扣领子)。
4(全景)军官们敬礼。
5(中景)哥利科夫从船口走出来。
6(全景)哥利科夫命令军官们把手放下。
7(全景)哥利科夫绕到军官后面。
8(全景)哥利科夫在绞盘上。
9(全景)列队。军官和水兵们。
100(全景)军官们。
1(全景)水兵们。
2(特写)哥利科夫。
3(全景)甲板。
4(特写)哥利科夫问话。
5(字幕)“有谁对肉汤感到满意的?”
6(特写)哥利科夫发出命令。
7(字幕)“向前走两步!”
8(特写)哥利科夫用一只手做着手势。
9(全景)军官们走出行列。
10(字幕)“这些军官都想巴结舰长,好达到升官的目的。”
1(特写)三个军官。
2(全景)有几个人走出行列。
3(中景)军官们。
4(特写)哥利科夫凝视着。
5(特写)一个军官(手里抓着望远镜的皮带)。
6(全景)(炮口下面)排着队的水兵们。
7(特写)哥利科夫叫喊。
8(字幕)“把另外一些人吊到横桁上去!”
9(特写)举起手的哥利科夫。
20(特写)横桁。
1(特写)一个军官得意地微笑。
2(特写)四个水兵扭过头看。
3(特写)两个水兵扭过头看。
4(特写)两个水兵扭过头看。
5(特写)横桁。显出两个受绞刑的人。
6(特写)两个水兵(中年的水兵注视着)。
7(特写)两个军官注视着。
8(特写)横桁。
9(特写)两个军官在笑。
30(特写)哥利科夫摆手。
1(特写)军官的面孔。
2(特写)哥利科夫放下手。
3(特写)军官的面孔。
4(特写)哥利科夫发命令。
5(字幕)“把卫兵叫来!”
6(特写)哥利科夫。
7(全景)甲板。一个水兵在跑。
8(特写)马托迁柯向水兵们发出号召。
9(字幕)“团结起来吧,同志们!到炮塔上去集合!”
40(特写)马托迁柯在说话。
1(全景)甲板的一角。一个水兵走到指挥官的面前。
2(特写)马托迁柯在说话。
3(字幕)“到炮塔那儿去!”
4(特写)马托迁柯向其他水兵说。
5(字幕)“到炮塔那儿去!”
6(中景)水兵。他们彼此在商量。
7(特写)马托迁柯指挥水兵们。
8(中景)水兵们彼此在商量。
9(字幕)“到炮塔那儿去!”
50(中景)站在行列里的水兵互相传达。
1(全景)卫兵们走到甲板上。
2(特写)两个军官注视着。
3(中景)卫兵走过去。
4(特写)两个军官在注视,他们东张西望。
5(中景)甲板。一队卫兵。
6(全景)卫兵走过去。
7(特写)马托迁柯在讲话。
8(字幕)“同志们!”
9(特写)马托迁柯。
60(字幕)“……现在是时侯了!”
1(中景)华库林楚克和水兵们从行列里走出来。
2(中景)一队水兵走过去。
3(全景)甲板的一角。水兵们走上炮塔。
4(特写)马托迁柯在指挥。
5(全景)甲板的一角,哥利科夫在当中。水兵们散开。
6(字幕)“大部分人在炮塔下面集合了。”
7(中景)在炮塔下面的水兵们。
8(全景)哥利科夫站在中央。水兵们向甲板走去。
9(中景)水兵们。
70(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在讲话。
1(字幕)“站住!不许动!”
2(中景)水兵们向后退。
3(中景)吉列洛夫斯基。
4(全景)三个军官阻止水兵们行动。
5(中景)水兵们发生动摇。
6(字幕)“跑到舱口去了。”
7(全景)水兵们向舱口走去。
8(特写)哥利科夫向旁边走去。
9(字幕)“往后退!不懂礼貌的东西!这个军官出入口不是你们走的!”
80(特写)哥利科夫从画面消失。
1(中景)哥利科夫逼水兵们向后退。
2(中景)水兵们停步。一个水兵跌进人群,摔倒。
3(中景)哥利科夫阻止水兵们前进。
4(特写)哥利科夫在说话。
5(字幕)“象杀狗似的把你们一个个都毙掉!”
6(特写)哥利科夫挥动着拳头。
7(特写)水兵们。
8(中景)哥利科夫走到舱口,用手在指挥。
9(全景)甲板的一角。吉列洛夫斯基站在当中,他的后面是哥利科夫。
90(中景)吉列洛夫斯基走上舰塔。
1(特写)吉列洛夫斯基捋着胡须。
2(字幕)“用帆布把他们盖起来!”
3(特写)一个军官敬礼。
4(字幕)“是,用帆布!”
5(中景)三个士官向旁边走去。
6(特写)一个士官从画面消失。
7(中景)两个士官敬礼。
8(全景)甲板。士官们走过去。
9(特写)吉列洛夫斯基捋着胡须。
200(全景)士官们从炮口底下把帆布拉过来。
1(中景)士官们和帆布。
2(特写)一个水兵回过头看。
3(中景)士官们和帆布。
4(特写)一个水兵回过头看。
5(中景)士官们从画面消失。
6(特写)一个水兵向下看。
7(中景)士官们把帆布搬到甲板上。水兵们跑到炮门下面。
8(全景)炮下面的水兵。
9(字幕)“蒙上!”
10(中景)士官们打开帆布。
1(特写)甲坂上的帆布。
2(中景)水兵们向后退。
3(特写)拿帆布的手。
4(中景)一个士官把帆布打开。
5(中景)用帆布把水兵们蒙在下面。
6(中景)拿帆布的手。
7(中景)卫兵的行列。
8(中景)在甲板上走着的脚。
9(字幕)“立正!”
20(中景)士官们的上半身。
1(特写)一个士官抬起头来。
2(中景)卫兵手里拿起枪。
3(全景)卫兵聚集在一起。
4(中景)卫兵。
225(特写)战舰的一角。炮门。

第三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特写)海上的战舰。
2(中景)神甫走近梯子。
3(字幕)“上帝啊,对不服从命令的人给以惩罚……”
4(特写)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
5(中景)水兵们被蒙在帆布下面。
6(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发布命令。
7(字幕)“瞄准帆布……”
8(中景)准备好了的枪。
9(中景)卫兵们拿着枪。
10(中景)卫兵们端起枪准备。
1(特写)华库林楚克低下头来。
2(特写)水兵们。
3(特写)蒙在帆布下面的水兵们。
4(特写)三个水兵低下头来。
5(中景)卫兵拿着枪。
6(特写)三个军官凝视着。
7(特写)神甫凝视着。
8(特写)一个军官凝视着。
9(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回过头来,象是在说什么似的。
20(中景)被蒙在帆布下面的人在动。
1(中景)士官们保持立正的姿势。
2(特写)手里拿着枪。
3(中景)卫兵瞄准。
4(特写)华库林楚克抬起头来。
5(中景)卫兵瞄准。
6(特写)手上的十字架。
7(特写)上面写着“战舰彼将金号”字样的救生圈。
8(特写)舰首。
9(特写)挂着的号筒。
30(特写)帆布下面的水兵们。有一个人倒下。
1(特写)华库林楚克凝视着。
2(字幕)“华库林楚克下了决心……”
3(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叫喊。
4(字幕)“开枪!”
5(特写)华库林楚克叫喊。
6(字幕)“弟兄们!”
7(特写)华库林楚克闪到后面去。
8(字幕)“开枪打谁?”
9(特写)一个水兵。
40(字幕)“枪栓已经顶上。”
1(中景)卫兵。在顶枪栓。
2(中景)吉列洛夫斯基叫喊。
3(字幕)“开枪!”
4(特写)卫兵们把枪放下。
5(特写)一个卫兵在喊。
6(字幕)“开枪!”
7(中景)吉列洛夫斯基跑出画面。
8(全景)吉列洛夫斯基在甲板上跑。
9(中景)吉列洛夫斯基在叫喊。
50(字幕)“开枪,这帮混帐东西!”
1(特写)吉列洛夫斯基在观看。
2(特写)放下枪的手。
3(中景)竖起枪。
4(特写)放下枪的手。
5(中景)拿着枪的卫兵。
6(特写)吉列洛夫斯基摆手,离开画面。
7(全景)他走到卫兵面前。
8(中景)卫兵。吉列洛夫期基抓枪。
9(中景)马托迁柯在一群水兵中叫喊。
60(字幕)“弟兄们,去拿枪!”
1(中景)马托迁柯继续在叫喊。
2(中景)卫兵放下枪。
3(特写)华库林楚克。
4(中景)华库林楚克跑进武器库。
5(全景)华库林楚克转过脸去。
6(特写)华库林楚克在叫喊。
7(字幕)“杀坏蛋呀!杀呀!”
8(特写)华库林楚克叫喊。
9(字幕)“把这帮家伙都杀掉!”
70(特写)华库林楚克。
1(中景)水兵们拿掉帆布。
2(特写)水兵们拿掉帆布。
3(中景)一群水兵。
4(全景)队形陷于混乱,甲板上乱得一塌糊涂。
5(中景)卫兵们。吉列洛夫斯基夺取枪枝。
6(中景)四名水兵在跑。
7(特写)在两门炮之间出现一只拿着枪的手。
8(中景)甲板上的帆布。
9(全景)水兵们从军官手里夺取枪枝。
80(中景)水兵和士官们。
1(全景)舰上的甲板。水兵们跑来跑去。
2(特写)舰旗。
3(中景)水兵们追赶士官们。
4(中景)一个军官向舱口跑去。
5(全景)格斗。
6(全景)水兵们东跑西跑。
7(中景)水兵们跑进画面。
8(特写)枪枝。一个水兵跑过来取走枪枝。
9(特写)枪旁出现一双赤脚。
90(特写)一个水兵取走枪枝。
1(中景)水兵们把枪拿走。
2(特写)拿着枪的手。
3(特写)枪旁出现一双赤脚。
4(中景)水兵们把枪拿走。
5(中景)哥利科夫向舱房跑去。水兵们拦住他。
6(中景)水兵们围攻一个军官。
7(中景)哥利科夫推开水兵。
8(中景)水兵们的脚。
9(中景)水兵。格斗。
100(中景)旗枳飘动。
1(中景)一个水兵捉住军官。
2(全景)舰上甲板的一角。水兵们跑―去。
3(中景)一个军官摔在帆布上。
4(中景)打开窗子。
5(中景)一个水兵在挑选枪枝。
6(中景)枪伸到窗前。
7(特写)递枪枝。
8(中景)一个水兵在窗前。
9(特写)所有的枪枝全被取走。
10(中景)水兵们在跑。
1(特写)一个士官被蒙在帆布下面。
2(中景)水兵们拉帆布。
3(全景)华库林楚克被吉列洛夫斯基追赶着。
4(中景)在炮塔上面的华库林楚克。
5(中景)从舱口伸出一只拿着十字架的手。
6(特写)十字架。
7(中景)在炮塔上面的华库林楚克(向下看)。
8(中景)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
9(特写)华库林楚克。
20(特写)神甫在说话。
1(字幕)“信奉上帝吧!”
2(特写)神甫。
3(特写)十字架。
4(特写)水兵们。
5(全景)水兵们。格斗。
6(中景)华库林楚克和神甫。
7(字幕)“走开,贱货!”
8(中景)华库林楚克袭击神甫。
9(特写)推开神甫。
80(中景)吉列洛夫斯基抬起枪要打华库林楚克。
1(中景)华库林楚克抓住吉列洛夫斯基的枪。
2(中景)士官摔倒在地板上,被打。
3(中景)水兵们的脚。
4(中景)士官拉帆布。
5(中景)吉列洛夫斯基跟华库林楚克格斗。
6(中景)脚。把一个班长硬拖着走。
7(中景)梯子。踏着梯子往下走的脚。
8(中景)梯子。踏着梯子往下走的脚。
9(中景)吉列洛夫斯基和华库林楚克格斗。
40(全景)甲板上的格斗。
1(中景)华库林楚克跟吉列洛夫斯基格斗。神甫在观看。
2(特写)十字架掉在地板上。
3(中景)神甫摔到舱里。
4(特写)神甫从上面摔下去。
5(中景)神甫摔倒在墙脚下。
6(全景)吉列洛夫斯基迫近华库林楚克。
7(中景)华库林楚克下到舱里。
8(中景)华库林楚克的脚(跳着往下走)。旁边是摔在墙脚下的神甫。
9(中景)吉列洛夫斯基手里拿着枪下到舱里。
50(中景)华库林楚克左看看右看看。
1(特写)地上的十字架。
2(中景)华库林楚克走出画面。
3(中景)水兵们在跑。一个军官在跑。
4(中景)从梯子上跑下来的水兵。
5(特写)钢琴的一角。点着三支蜡烛。
6(中景)两个人在十字架旁格斗。
7(特写)脚踩在钢琴的键盘上。
8(特写)脚碰倒蜡烛。
9(中景)一个军官在射击。
60(中景)从钢琴旁边把军官拉开。
1(全景)背景是海,战舰的一角。军官紧抱着炮口。
2(中景)一个军官悬在炮口上。
3(中景)三个水兵在舱房里殴打一个军官。
4(中景)一个军官在水里两脚乱踢。
5(中景)一个军官抱住梯子不放。水兵们硬把他拉开。
6(中景)舱房里。水兵们殴打军官和士官。
7(中景)水兵们把士官推到墙角上殴打。
8(中景)水兵们走上梯子。
9(中景)船舷的一部分。一个水兵在踢士官。
70(中景)船舱里。格斗。
1(中景)海上。一个士官掉在海里。
2(全景)掉在海里的士官。
3(中景)士官从水里浮上来。
4(特写)“战舰波将金号”的救生圈。
5(中景)在炮塔旁边跑着的水兵。
6(全景)甲板的一角。水兵们跑来跑去。
7(全景)军官从炮口上掉进水里。
8(全景)军官从炮口上掉进水里。
9(特写)水花四溅。
80(特写)海。
1(特写)海里的军官。
2(中景)军官看不见了。
3(中景)水兵跑过去看。
4(中景)水兵们要抓军医。
5(中景)军医抓住绳缆。
6(全景)水兵们迫近抓住绳缆的军医。
7(中景)水兵们捉住军医。
8(全景)拉着军医。
9(中景)脚和绳子。
90(中景)拉着军医,他拼命挣扎。
1(中景)军医两手抓住梯子。
2(特写)抻甫吓得魂不附体。
3(中景)抓着梯子的军医的手。
4(特写)站在梯子上的水兵的脚。
5(中景)水兵们跑到炮口底下。
6(全景)水兵们跑向舱口,下去。
7(中景)三个水兵拉开军医。
8(中景)两个水兵摁住军医。
9(中景)把军医抛出去。
200(中景)拋在空中的军医。
1(中景)两个水兵在看被抛出去的军医。
2(中景)军医掉进海里去。
3(全景)水兵们注视着军医。
4(特写)水花四溅。
5(特写)肉上的蛆。
6(字幕)“把那叫大家吃的蛆拋进海里去。”
7(特写)夹鼻眼镜挂在绳缆上。
8(全景)甲板上的格斗。水兵们跑到炮塔上去。
9(字幕)“喂,弟兄们!我们掌握了这只军舰的支配权啦!”
10(全景)水兵们在炮塔上一齐开枪。
1(特写)倒在钢琴键盘上的乐谱和蜡烛。
2(特写)战舰的一角。有几个水兵在下面走来走去。
3(字幕)“象只野兽般的舰长追赶着受了伤的华库林楚克。”
4(中景)吉列洛夫斯基站起来,走出画面。
5(中景)华库林楚克没有被追上。
6(全景)华库林楚克站在一根横木上。
7(中景)吉列洛夫斯基跑过来。华库林楚克站在远处。
8(特写)吉列洛夫斯基。
9(特写)华库林楚克抓住柱子。
20(中景)吉列洛夫斯基用枪瞄准。
1(特写)吉列洛夫斯基瞄准。
2(中景)华库林楚克从横木上走过去。
3(特写)吉列洛夫斯基的脸。
4(特写)吉列洛夫斯基的右眼。
5(中景)吉列洛夫斯基开枪。
6(特写)受了伤的华库林楚克用一只手捂着颈子。
7(特写)吉列洛夫斯基转过脸去。
8(特写)华库林楚克从画面上消失。
9(中景)华库林楚克抓住滑车的绳子。
30(全景)华库林楚克从绳子上滑下来。
1(中景)华库林楚克吊在滑车上。
2(全景)甲板上的水兵。
3(中景)滑车上的华库林楚克。
4(中景)一个水兵跑过去。
5(字幕)“华库林楚克掉到海里去了!快去救他吧!”
6(中景)水兵们在跑。
7(全景)水兵们抓住绳子在横木上跑。
8(全景)水兵们抓住绳子在横木上跑。
9(中景)华库林楚克吊在那里。
40(全景)吊在那里的华库林楚克。水兵们在横木上走着。
1(字幕)“去救华库林楚克吧!”
2(全景)吊在那里的华库林楚克。水兵们跳进水去。
3(中景)水兵们跳进水后,向华库林楚克身旁游去。
4(中景)华库林楚克沉入水中。
5(全景)水兵们游到了。
6(中景)水兵们围着已经死去的华库林楚克。
7(中景)水兵们踏着梯子把华库林楚克的尸体搬上去。
8(字幕)“水兵布尔什维克华库林楚克第一个死在刽子手的手里。”
9(中景)汽艇运载着华库林楚克的尸体。
50(中景)灯塔。
1(字幕)“向岸边驶去!”
2(全景)汽艇在行进。
3(中景)汽艇的一角。仪仗兵站在华库林楚克尸体旁边。
4(全景)汽艇在行进。
5(中景)汽艇的一角。仪仗兵站在华库林楚克的尸体旁边。
6(字幕)“敖德萨”
7(中景)港内的帆船。
8(字幕)“敖德萨新的防浪堤上的帐篷……华库林楚克最后停留的码头。”
9(中景)死去的华库林楚克。
60(特写)华库林楚克手里握着蜡烛。
1(特写)死去的华库林楚克。
2(特写)脚。
3(全景)从帐篷中看到的海港。
4(中景)汽船驶过。
5(全景)从帐莲中看到的海港。
266(中景)海的一角。远远看到的海岸。

第四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字幕)“浓雾迷漫着黑夜。”
2(中景)港内。小艇上的起重机。
3(中景)小艇(飘荡在闪闪发光的水面上)。
4(中景)两艘没有帆的小艇。
5(全景)浮在水面的浮筒,鸟儿栖息在上面。
6(特写)海水。、‘
7(中果)水面上的浮筒。鸟儿在飞翔。
8(特写)海水。闪耀着光茫。
9(中景)港口。平底船的一角。
10(中景)港内的轮船。
1(特写)船头。
2(中景)从华库林楚克停灵的帐篷里看到的帆船和对岸。
3(特写)挂着黑纱结的帐蓬。
4(全景)搭在防浪堤上的华库林楚克停灵的帐篷。
5(特写)船头。
6(字幕)“消息传播开来。”
7(全景)人们聚集到帐篷里来。
8(中景)人们聚集到帐蓬里来。被杀害的华库林楚克停在地上。
9(特写)被杀害的华库林楚克停在那里。
20(特写)一张纸条上写着“由于一勺汤”的字样。
1(中景)一位老太婆站在帐篷旁边弯着身子在剪烛花。
2(中景)两个渔夫坐在防浪堤上钓鱼。
3(特写)发出融融火光的蜡烛。
4(中景)停在地上的华库林楚克。
5(中景)帐篷。两个老太婆伏在华库林楚克的尸体旁边。人们站在一旁观看。
6(中景)小船上的帆落下。
7(字幕)“太阳升起了,消息传遍了各个角落。”
8(全景)敖德萨的狭窄的石阶。(淡出)
9(中景)(淡入)人们从阶梯上走下来。
30(字幕)“波将金号起义!”
1(中景)人们在走着(阶梯的一部分)。
2(全景)人们在走着(阶梯的上半部以及阶梯口)。
3(字幕)“起义了!……”
4(全景)人们走着。
5(中景)人们走着。
6(中景)人们从天桥下穿过。
7(字幕)“到海边去!”
4(全景)人们走向海岸。
9(字幕)“水兵被杀害了!”
40(中景)人们从华库林楚克的帐篷旁边走过。
1(中景)一个小孩一面把钱放进水兵的帽子里,一面望着华库林楚克的尸体。
2(中景)停在地上的华库林楚克。
3(特写)一只手把钱放进水兵的帽子里。
4(中景)人们从帐蓬旁边走过。
5(中景)人们不断地向帐篷走去。
6(全景)在防浪堤上的人群(靠右边的水面上有一只小船)。
7(全景)在防浪堤上的人群。
8(中景)摇镜头。人们从阶梯上走下来,朝着桥的方向奔去。
9(全景)防浪堤上的人群。
50(中景)人们从阶梯上走下来,从桥底下穿过去。
1(全景)从桥下面穿过去的人群。接着看到第二座桥。
2(全景)人们围在帐篷外面。
3(全景)帐篷旁边的人群。女宣传员。
4(字幕)“不要忘记!”
5(中景)帐篷旁边的人群。女宣传员。
6(特写)华库林楚克的两只手叠在胸前,旁边放着一张写着“由于一勺汤”的纸片。
7(中景)人们聚集在帐篷前面。女宣传员。
8(字幕)“由于一勺汤。”
9(中景)水兵宣传员读传单。
60(字幕)“敖德萨的居民们!停在你们身旁的是水兵华库林楚克的尸体。他是被我们战舰上的大副杀害的。——战舰波将金号水兵”
1(中景)水兵宣传员读传单。
2(中景)人们来来往往,两个妇女一边啜泣着,一边对尸体行礼。
3(中景)一个妇女对着尸体行礼。
4(特写)华库林楚克的尸体。蜡烛和汤匙。
5(特写)一位老人取下眼镜。
6(特写)两个妇女向尸体行礼。
7(特写)一个戴着帽子的男子吸着烟。
8(特写)行礼的那个女人的面部表情。
9(字幕)“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70(字幕)“大家为了一个人!”
1(全景)帐篷周围的人群。
2(字幕)“一个人……”
3(特写)华库林楚克。
4(字幕)“……为了大家!”
5(全景)帐蓬周围的人群。
6(特写)女人在哭泣。
7(中景)人们低着头。
8(特写)一群男子(脱帽)。
9(特写)一个码头搬运工人在行礼。
80(特写)手揉弄着帽子。
1(特写)搬运工人用手掩住脸。
2(特写)男人们注视着。
3(特写)学生宣传员向人们宣传。
4(字幕)“决不饶恕刽子手!”
5(特写)海员和其他的人们。
6(特写)一群男子。
7(特写)手。
8(特写)一群男子。
9(特写)一群男子往那边看。
90(特写)一群男子。
1(特写)紧握拳头的手。
2(特写)拳头。
3(特写)群情激昂。
4(特写)女宣传员。
5(特写)紧握举头的手。
6(特写)高举拳头。
7(字幕)“打倒专制政府!”
8(特写)一群激动的男人。
9(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
100(特写)女宣传员。
1(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
2(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
3(中景)一群激动的妇女。
4(中景)一个崩得分子。
5(特写)一群激昂的妇女挥舞着拳头。
6(字幕)“母亲们和弟兄们!为自由而斗争吧!”
7(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挥舞着拳头。
8(特写)崩得分子在笑。
9(中景)女宣传员。
10(特写)崩得分子在说话。
1(中景)一个海员。
2(特写)一个海员回头看。
3(中景)一个海员,以群众作为背景。
4(特写)两个工人(回头看)。
5(特写)一群工人(回头看)。
6(特写)崩得分子在笑。
7(特写)一个海员叫喊。
8(特写)崩得分子惊惶失措。
9(特写)海员叫喊。
20(特写)崩得分子用帽沿遮住眼晴。
1(特写)一群激动的工人。
2(特写)崩得分子把头缩在大衣领子里。
3(中景)被工人包围着的崩得分子。群众取掉他的帽子。
4(特写)在人群中的崩得分子。
5(中景)工人抓住崩得分子。
6(特写)工人们的背影。
7(特写)学生宣传员。
8(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
9(特写)学生宣传员。
30(特写)一个妇女取下头巾。
1(特写)一群激动的妇女。
2(特写)两个妇女兴奋得直挥手。
3(特写)学生宣传员。
4(字幕)“携起手来!”
5(中景)从桥下和阶梯上走过的人群。
6(字幕)“武装起义万岁!”
7(全景)从桥下的拱门通过的人群。
8(字幕)“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9(全景)人们向桥下拥来。
40(特写)激动的妇女们。
1(特写)激动的妇女们挥舞着拳头。
2(特写)学生宣传员。
3(特写)一个工人撕破衬衣。
4(特写)男人们挥舞着举头。
5(全景)水兵们跑到战舰的甲板上去。
6(全景)战舰的一角,舰上的水兵们。两门大炮。
7(全景)战舰的一角。水兵们爬到最上层的甲板和炮身上去。
8(中景)战舰甲板上的水兵们。
9(字幕)“敖德萨派来了代表。”
50(中景)战舰上的代表和水兵们。
1(字幕)“必须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2(中景)代表在演说。水兵们静静地在听。
3(字幕)“同全体觉醒了的工人站在一起!我们一定能够获得胜利!”
4(中景)水兵们在谛听。
5(全景)甲板的一角。甲板上的水兵们。
6(中景)水兵们听代表演说。他们脱下帽子。
7(全景)代表继续在讲话。水兵们挥动帽子。
8(中景)代表在讲话。水兵们静听。
9(全景)战舰的上部。水兵们在瞭望台上挥动帽子。
60(中景)代表们。
1(全景)战舰的上部。水兵们挥动帽子。
2(字幕)“人们非常注意‘波将金号’发生的事件。”
3(全景)敖德萨阶梯上的人们。
4(中景)阶梯上的人们在欢迎战舰。
5(全景)阶梯上的人们在欢迎。
6(中景)战舰的上部。水兵们挥动帽子。
7(中景)战舰的上部。水兵们挥手。
8(全景)战舰甲板上的水兵们。
9(中景)三个水兵抬头看。
70(中景)船桅上升起了红旗。
1(中景)水兵们向红旗欢呼。
2(全景)阶梯上的人们看到红旗升起,表示欢迎。
173(中景)红旗飘扬。

第五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字幕)“在这值得纪念的几天里,全市真是做到了同起义的战舰共呼吸。敖德萨的市民给战舰波将金号送去了煤炭、粮食和水。”
2(中景)港内的桨舟。
3(字幕)“小艇向战舰旁边划去,两只船桨就象天鹅的翅膀般翩舞。”
4(中景)港口。几个人从桥上走过。
5(中景)港口的一角。一个男子离开了岸。
6(中景)港内的桨舟。
7(中景)桨舟离岸。
8(中景)桨舟从码头附近驶过。
9(中景)桨舟荡漾在水面上。
10(中景)通过亭子的回廊柱子望见一叶扁舟。
1(中景)人们向拱门走去,远远望见一片海洋。
2(特写)吸着纸烟的男子。拿着伞的妇女。
3(特写)一个妇女和两个男人在欢迎。
4(特写)男人和女人。
5(特写)老太婆和姑娘。
6(特写)男人举起手。
7(特写)浆舟在海上行进。
8(中景)海上的桨舟。
9(全景)海上的桨舟。水兵们跑来欢迎。
20(中景)水面上的桨舟。
1(全景)穿过船舷看到的桨舟。
2(中景)桨舟。
3(全景)舰上的一些水兵。
4(特写)水面上的桨舟。
5(全景)海上的桨舟。水兵们跑来欢迎。
6(全景)舰上的水兵。
7(全景)海上的桨舟。水兵从上面走下来。
8(中景)桨舟和小艇驶过。
9(中景)船上的帆落下来,背景是一片大海。
30(特写)船上的帆落下来。
1(中景)水兵们向船舷跑去。欢迎桨舟上的人们。
2(中景)桨舟上的人们。
3(中景)水兵们望着桨舟上的人们。
4(中景)船上的帆落下来。
5(中景)水兵们跑过来。
6(全景)人们在敖德萨的阶梯上眺望。
7(中景)一个妇女把一只鹅交给水兵。
8(中景)工人把面包扔到舰上去。
9(中景)人们在敖德萨的阶梯上欢迎。
40(中景)桨舟上的人们。
1(中景)递送小猪。
2(中景)一笼家禽。
3(中景)一个男人在递送鹅。
4(中景)一个男人和水兵们拥抱。
5(中景)递送一篓鸡蛋。
6(中景)一个妇女在递送小猪。
7(全景)阶梯上的人们。
8(中景)阶梯上的人们在欢迎。
9(特写)老母和女儿。
50(特写)一个贵妇拿着带把眼镜观看。
1(中景)一只手在撑伞。
2(特写)拿伞的那个女人在挥手。
3(中景)一个断腿的人在挥手。
4(特写)拿着带把眼镜的妇女在挥手。
5(中景)断腿的人挥动着帽子。
6(特写)孩子拿着一只筐,母亲弯下身子照料孩子。
7(特写)红旗。
8(特写)母子在欢迎。
9(特写)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欢迎。
60(特写)红旗。
1(字幕)“突然!”
2(特写)兵士的脚从阶梯上一步步地走下来。
8(特写)端起枪齐射。
4(特写)一个妇女扑倒。
5(中景)断腿的人和其他的人们从阶梯上跑下来。画面被一个妇女的伞遮住。
6(中景)断腿的人从阶梯上一跳一跳地走下来,人们逃命。
7(中景)纪念像。军队走过。
8(中景)阶梯。人们逃命。
9(全景)人们争先恐后地从阶梯上跑下来。
70(特写)男人的脚(膝部弯下来)。
1(中景)一个男人。
2(特写)一个男人倒下。
3(特写)两脚朝天。
4(中景)一个男人倒下。一个男孩子坐在地上。
5(全景)阶梯的一角。人们慌张逃命。
6(中景)一个小孩坐在死者的尸体旁边,两只手抱住头。
7(全景)阶梯的一角。人们乱作一团,拼命逃走。
8(中景)军队走过。
9(全景)阶梯的一角。人们乱作一团拼命逃走。
80(中景)军队走过。阶梯上许多尸体。
1(全景)从树木中间看到人们在逃命。
2(特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躲在石头后边。
3(中景)老人、中学生、妇女。
4(中景)士兵站在那里。
5(特写)一个男人和一个老太婆倒在石头旁边。
6(全景)阶梯的一角。慌慌张张跑着的人群。
7(特写)一只脚从老人身上跨过去。
8(全景)阶梯的一角。倒在地上的尸体。人们慌慌张张跑着。
9(全景)阶梯的一部分。母子从阶梯上跑下来。人们乱作一团。
90(中景)军队开枪。
1(中景)一个男孩子倒下来。
2(全景)孩子的母亲和其他一些人继续在跑。
3(全景)孩子的母亲和其他一些人在跑。母亲向一条横路上拐去。
4(特写)母亲叫喊。
5(中景)人们惊慌失措地从阶梯上跑下来。
6(特写)母亲的脚从死去的孩子身上踏过。
7(中景)母亲象疯了似的。
8(特写)母亲用手抱住头。
9(中景)孩子们拼命跑着。
100(特写)穿着白色制服的军队趾高气扬地走着。
1(全景)阶梯的一部分。人们慌忙逃跑。
2(特写)母亲的脸。
3(特写)母亲用手捂着脸。
4(中景)人们慌乱地逃跑。
5(中景)群众带着母亲一同走。群众渐渐走散,结果只剩下母亲一人。
6(特写)母亲的脸。
7(中景)母亲弯下身子。
8(全景)人们慌乱地跑着。
9(中景)母亲紧紧抱著孩子。
40(全景)人们慌乱地跑着。
1(中景)三个老太婆退出画面。
2(中景)一个老太婆张着大嘴站了起来。
3(特写)老太婆说话。
4(中景)死在母亲怀里的孩子。
5(中景)老太婆说话。
6(字幕)“我们一块儿去哀求哀求吧!”
7(中景)老太婆继续在说话。
8(中景)躺在阶梯上的尸体。军队走过去。
9(中景)群众在跑。
20(特写)几个人围着一个老太婆。
1(特写)惊慌失措的群众。
2(特写)一个老太婆。
3(中景)军队从阶梯上走下来。
4(中景)惊慌失措的群众回过头看。
5(特写)死在母亲怀里的孩子。
6(特写)老太婆与女人。
7(特写)老太婆在说话。
8(特写)惊慌失措的妇女。
9(特写)人们直起身子。
30(特写)男人们伸直了腰。
1(全景)人群。
2(中景)军队开枪。
3(全景)阶梯的一部分。人们在跑。
4(特写)死在母亲怀里的孩子。
5(中景)张开两只手的群众。
6(特写)死在母亲怀里的孩子。
7(中景)军队。
8(中景)阶梯的一段,母亲和孩子朝着军队走去。
9(字幕)“喂,别开枪啦!”
40(特写)军队的上半身。
1(中景)军队。躺在地上的尸体。
2(全景)阶梯的一部分。尸体。母亲和孩子走上阶梯。
3(字幕)“我的孩子快要死了。”
4(全景)母亲和孩子在军队前面。
5(特写)母亲和孩子。
6(特写)张开两只手在哀求的群众。
7(特写)母亲和孩子。
8(特写)群众张开两只手在哀求。
9(中景)军队袭击母亲和孩子。
50(中景)在阶梯口乱跑的人群。
1(全景)阶梯口。跑的人群。广场上的警察,哥萨克骑兵。
2(中景)军队从带着孩子死去的母亲的身旁走过。
3(全景)阶梯的拐弯处。乱跑的人群。
4(中景)在阶梯上乱跑的人群。
5(中景)栅栏。一个老人在尸体旁边。人们从栅栏里滚出来。
6(中景)在柱子附近的群众。被杀死的人们。其中有一个老太婆。
7(特写)端起枪齐射。
8(中景)在柱子附近的群众。倒在柱子旁边的人们。
9(中景)军队的行列(脚)。
60(中景)一个妇女推着婴儿车。人们从车旁走过。
1(中景)阶梯上的军队的行列。
2(特写)披着黑披肩的妇女。
3(特写)躺在车中的婴儿。
4(中景)妇女站在婴儿车旁。
5(中景)军队的行列。
6(中景)披着黑披肩的妇女的面部。
7(特写)从阶梯上走下来的士兵的脚。
8(中景)军队在射击。
9(特写)头向后仰的妇女。
70(特写)婴儿车的车轮。
1(特写)负伤的妇女头向后仰。
2(特写)手垂在腰带旁。
3(全景)人们在阶梯口乱做一团。
4(特写)一只手抓住带子。
5(特写)负伤的妇女。
6(特写)妇女的头部。
7(中景)在车轮旁边的妇女。
8(特写)婴儿车的车轮。
9(中景)在阶梯上走着的军队(脚)。
80(中景)军队的行列。
1(中景)倒在婴儿车车轮下的妇女。
2(特写)婴儿车的车轮。
3(全景)阶梯上的混乱情況(军队从上边走下来)。
4(全景)阶梯口。人们慌乱地奔跑着。
5(中景)一个老人在死人身旁。栅栏外的混乱情景。
6(中景)倒在地上的妇女。头撞在婴儿车上。
7(特写)躺在车里的婴儿(婴儿车滚动)。
8(特写)婴儿车的车轮旋转。妇女倒下去。
9(特写)婴儿车的车轮旋转着。
90(特写)发狂的老太婆。
1(中景)婴儿车从阶梯上滚下来。
2(全景)阶梯的一部分。婴儿车从尸体旁滚过。
3(全景)婴儿车在滚动。
4(全景)阶梯口一片混乱。
5(特写)死去的妇女。
6(中景)里面躺着孩子的婴儿车从阶梯上滚下来。
7(特写)戴眼镜的老太婆。
8(中景)婴儿车急速地滚下来。
9(特写)戴眼镜的男子。
200(中景)躺在车里的婴儿。
1(中景)栅栏旁边。在死人身旁的一个老人。
2(特写)戴眼镜的男人。
3(中景)婴儿车在滚动。
4(特写)躺在车里的婴儿。
5(中景)婴儿车在滚动。
6(特写)躺在车里的婴儿。
7(特写)两个士兵向倒下的人群乱开枪。
8(特写)戴眼镜的男人。
9(中景)孩子躺在里面的婴儿车在滚动。
10(特写)船舷的一部分。
1(字幕)“这时,战舰向岸上的军警开炮,作为对他们的暴行的回答。”
2(特写)战舰的一部分。炮口。
3(特写)建筑物的屋顶上一排排神像。
4(字幕)“袭击刽子手的巢穴。”
5(特写)战舰的一部分。开炮。
6(特写)屋顶上的女神像。
7(特写)屋顶上的女神像。
8(特写)屋顶上的女神像。
9(特写)大门被击中。
20(特写)门被浓烟掩盖。
1(中景)门楼塌下来。
2(特写)睡狮。
3(特写)张开大嘴的狮子。
4(中景)前足站着的狮子。
5(特写)烟雾。
6(中景)浓烟笼罩着整个建筑物。
7(中景)门楼塌下来。
228(中景)浓烟中的建筑物。

第六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字幕)“在黄昏以前举行了暴风雨般的集会。”
2(中景)炮上的水兵们。
3(全景)坐在墙楼上的水兵。
4(特写)一个水兵在讲话。
5(字幕)“敖德萨的居民在等着你们!如果能让陆战队登陆,军队就会和你们汇含在一起!”
6(特写)一个水兵在讲话。
7(全景)坐在墙楼上的水兵们。
8(中景)炮上的水兵们。
9(中景)水兵们在听代表们讲话。
10(中景)三个水兵(以站在下面的水兵们作为背景)。
1(特写)在说话的水兵。
2(字幕)“不能派陆战队登陆。旗舰会向我们开来!”
3(特写)在说话的水兵。
4(全景)坐在最上层甲板上的水兵们。
5(全景)甲板的一部分。水兵们在听着。
6(特写)在说话的水兵。
7(中景)代表在说话。水兵们挥舞着帽子。
8(全景)甲板的一部分。水兵们在听着。
9(特写)一个水兵在讲话。
20(特写)一个水兵表示踌躇。
1(中景)甲板上的水兵们。一个水兵在说服那个表示踌躇的水兵。
2(字幕)“革命的战舰准备迎击十二艘军舰。”
3(全景)甲板上的水兵们。已经看不见水兵的甲板。(淡出)
4(字幕)“夜已来临,需要严如戒备。”
5(中景)降旗,旗的两旁有两门炮。
6(中景)海上的帆船。
7(中景)哨兵在监视。
8(特写)海的一部分。
9(中景)哨兵在监视。
30(特写)海。
1(中景)战舰的一部分。哨兵。
2(中景)海上的汽船。
3(特写)测距仪。
4(全景)测距仪。
5(中景)在打盹的轮机兵。
6(中景)水兵在监视。
7(特写)探照灯在照射。
8(中景)一个水兵坐在那里,另一个水兵走近他的身旁。
9(特写)探照灯旁的一个水兵。
40(中景)在打盹的水兵。
1(中景)测距仪。
2(字幕)“舰队摸着黑开过来了。”
3(特写)水面的闪光。
4(中景)海上的舰队。
5(特写)水面的闪光。
6(特写)马托迁柯坐在那里打盹,手拿着烟卷,醒来后把烟头扔掉。
7(特写)把烟卷放在桌上。
8(中景)马托迁柯坐在那里。
9(特写)海面的闪光。
50(中景)水兵们在打盹。
1(特写)在打盹的轮机兵。
2(特写)两个轮机兵在打盹。
3(特写)一个水兵在转动探照灯。
4(中景)坐在长椅上打盹的水兵。
5(中景)马托迁柯和两个水兵。
6(特写)坐在长椅上打盹的水兵。
7(中景)马托迁柯对水兵发出指示。
8(中景)在最下层的甲板上。见习军官在长椅子上打盹。
9(特写)在打盹的见习军官。
60(特写)一个水兵坐在那里打盹。
1(中景)马托迁柯走到最下层的甲板上来。
2(特写)见习军官醒过来。
3(特写)探照灯。
4(中景)马托迁柯走出最下层的甲板。
5(特写)见习军官。
6(特写)採照灯。
7(全景)在最下层甲板打盹的水兵。
8(中景)战舰的一部分。一个水兵从楼梯上走下来。
9(特写)轮机兵。
70(特写)水兵。
1(特写)在机器旁的一个水兵。
2(中景)战舰的一部分。水兵们在监视着。
3(中景)轮机兵们在睡觉。
4(特写)舵手在吸烟。
5(中景)在墙楼上的哨兵。
6(中景)哨兵(在烟囱旁边)。
7(中景)哨兵。
8(特写)测距仪。
9(中景)测距仪。
80(中景)三个监视哨兵。
1(中景)士兵在巡逻。
2(中景)巡逻兵用望远镜瞭望。
3(特写)海。推进器。
4(全景)三个监视哨兵。
5(中景)哨兵来回巡逻。
6(全景)哨兵站在墙楼上监视。
7(中景)监视兵。
8(中景)一个水兵走近炮身。
9(中景)一个水兵用望远镜瞭望。
90(中景)墙楼上的水兵。
1(中景)水兵用望远镜瞭望。
2(全景)出现在水平线上的舰队。
3(中景)一个水兵离开测距仪大声叫喊。
4(特写)一个水兵站在大炮旁。
5(全景)在测距仪旁的一个水兵。
6(特写)一个水兵离开大炮。
7(中景)水兵在甲板上行走。
8(中景)马托迁柯从楼梯上走下来。
9(特写)一个水兵醒过来。
100(特写)见习军官醒过来。
1(特写)惊慌失措的水兵。
2(特写)见习军官翻身坐起。
3(特写)从长椅上站起来的水兵。
4(中景)见习军官和水兵从船舱里走出来。
5(中景)在甲板上行走的水兵。
6(特写)水兵走到马托迁柯身旁。马托迁柯把指示交给他。
107(中景)水兵们从马托迁柯身旁跑过去。马托迁柯拦住见习军官。

第七本
(全本均配有音乐)

1(特写)见习军官和马托迁柯。
2(特写)见习军官脱去制服。
3(中景)水兵们在梯子上跑。
4(特写)马托迁柯给见习军官戴上水兵帽子。
5(字幕)“全体人员到甲板上去!”
6(中景)跑到上层甲板上去的马托迁柯和见习军官。
7(中景)跑上梯子的水兵们。
8(中景)爬上梯子的马托迁柯和见习军官。
9(中景)爬上梯子的水兵们。
10(中景)两个水兵走上瞭望台。
1(全景)出现在海平线上的舰队。
2(中景)两个水兵站在瞭望台上观看。
3(中景)一个水兵用望远镜瞭望。
4(中景)三个水兵在守望。
5(中景)三个水兵在瞭望。
6(中景)爬上梯子的水兵们。
7(中景)一群水兵在守望。
8(字幕)“准备战斗!”
9(中景)水兵们跑过去。
20(中景)跑到机器旁边的水兵们。
1(中景)水兵们搬运炮弹。
2(全景)水兵们跑过去。
3(中景)跑到机器旁边的水兵们。
4(全景)拿着小箱子跑的水兵们。
5(全景)一个水兵跑到大炮旁边。
6(特写)一个水兵跑上射手台。
7(中景)一个水兵用望远镜眺望。
8(中景)水兵们跑过去。
9(特写)马托迁柯在讲话。
30(中景)水兵们跑过去。
1(中景)三个轮机兵跑进机械室。
2(中景)一个轮机兵跑过去。
3(中景)两个轮机兵跑过去。
4(中景)马托迁柯把水兵手里的话筒拿过来。
5(中景)一个轮机兵摘下话筒。
6(中景)马托迁柯对话筒说话。
7(中景)在机舱里的三个轮机兵。
8(中景)水兵们跑过去。
9(中景)两个水兵站在那里。他们拿起炮弹。
40(中景)水兵们搬运炮弹。
1(中景)水兵们搬运炮弹。
2(中景)水兵们搬运炮弹。
3(中景)机舱里。一个人对着话筒在说话。
4(特写)一个水兵在注视着速力标志。
5(中景)悬挂着的话筒。
6(全景)水上的铁梯子。水兵们上来下去。
7(特写)机舱里的一个轮机兵。
8(中景)水上的铁吊梯。
9(特写)用钩子把铁吊梯拉上来。
50(特写)吊板。
1(特写)一个轮机兵。
2(特写)铁梯的升降台。
3(特写)靠近船舷的铁梯。
4(特写)透过栏干看到的海水。
5(特写)靠近船舷的铁梯。
6(特写)地板上铺着炮布。
7(中景)水兵们取出炮弹。
8(中景)把炮弹放在帆布上。
9(特写)取出炮弹。
60(中景)马托迁柯向话筒走来。
1(字幕)“加速!”
2(中景)轮机兵们。
3(中景)舵手和马托迁柯。
4(特写)机器开动着。
5(特写)舵轮在转动。
6(特写)烟筒冒烟。
7(中景)机器开动着。
8(中景)机器开动着。
9(特写)机器开动着。
70(特写)波浪(右边是铁梯的一部分)。
1(特写)水花。
2(特写)战舰的一部分。
3(中景)机器开动着。
4(特写)机轮。
5(特写)舵轮。
6(特写)战舰的一部分。
7(中景)机器开动着。
8(中景)机器开动着。
9(中景)机器开动着。
80(特写)烟筒冒出的浓烟四处飘荡。
1(特写)浓烟向海面飘散。
2(中景)托迁柯给予水兵指示。
3(中景)舰上的一角。炮口对着观众。
4(特写)一只手在转动方向盘。
5(中景)战舰的一部分。炮口对着观众。
6(中景)两个水兵站在炮旁。
7(中景)战舰的一部分。
8(中景)一个水兵站在炮旁。
9(字幕)“勇敢应战!”
90(中景)舰首冲破水面。
1(中景)铁梯的一部分(左边浪涛滚滚)。
2(中景)舰舷的一部分。
3(特写)浪涛。
4(中景)马托迁柯与舵手。
5(中景)海上的舰队。
6(中景)马托迁柯与舵手。
7(中景)机舱里的轮机兵们。
8(中景)两个水兵在瞭望。
9(中景)海上的舰队。
100(特写)机器开动着。
1(中景)炮旁站着一个水兵。
2(特写)一只手转动方向盘。
3(特写)机器开动着。
4(特写)速度指示器。指针升到最高速。
5(字幕)“最高速!”
6(特写)指针指到最高速。
7(特写)机器开动着。
3(特写)马托迁柯向舵手发布命令。
9(中景)战舰和一艘驱逐舰。
10(字幕)“267号驱逐舰伴随着战舰,准备和战舰配合行动。”
1(特写)战舰的一部分(左边是海水)。
2(特写)水上的铁梯。
3(特写)烟筒冒烟。
4(中景)海上的舰队。
5(中景)和战舰并行的驱逐舰。
6(字幕)“旗舰来了!”
7(全景)海上的舰队。
8(特写)烟筒冒烟。
9(特写)战舰的一部分。
20(特写)铁梯的一部分。
1(中景)马托迁柯和舵手。
2(特写)炮门。
3(字幕)“舰队渐渐接近。”
4(中景)舰队。
5(特写)舰队。
6(特写)水兵在操炮。
7(特写

 5 ) 曾经的雕刻时光

爱森斯坦作为电影奠基人之一,他的奥萨的阶梯也永久雕刻了时光……电影本身是为了几年俄国十月革命,充斥的自然是极左的意识形态,这与我国建国初期的作品相仿,相比早期左翼电影更为凸显口号和仪式……爱森斯坦为我们诠释了蒙太奇,这个今天司空见惯的电影技法,是因爱森斯坦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剪辑,而是将与电影本身不相关的事物剪辑其中,阐释更多意涵,生蛆的肉象征着腐朽的政权,奥萨德阶梯一段将剧情推向高潮,以及之后的石狮子表征着人民的觉醒,这些作者的用意经过观众的解读,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中国的早期默片相比,爱森斯坦更懂得运用音乐配合剧情,跌宕起伏,丝毫不差,而同期的中国电影音乐只是用来搭配,以免乏味,几乎没有实际效果,爱森斯坦对音乐的拿捏恰到好处,整部电影的基调只是一首音乐,却被安排的错落有致……对于经典,只有敬畏,电影还有一个环节引发深思,一反常态,号召革命的主人公很快便宣告死亡,这与意识形态倡导英雄的宣传片是悖逆的,而导演的意味是,一个英雄倒下去,这是革命的代价,唤起的却是人民的觉醒,因此,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歌颂人民,而不是个人,这也是在倡导个人崇拜的苏联的导演的坚持……苏联时期,苏联的电影一度辉煌,和法国为核心的欧洲电影平分秋色,然而随着好莱坞的侵袭,随着苏联的解体,可以告慰的,也只是曾经的雕刻时光……

 6 ) 一些感想,电影语言和逻辑和智商

看了完整一遍《战舰波将金号》。把自己的感想,对照影评,竟然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著名的三个石狮子,因其表情慵懒,结果被我看成了象征反动派的软弱无力。还有就是没看出沸腾的水表现什么。
但是其中敖德萨阶梯要仔细再看许多遍的,做教科书很合适。
感想就是:

如果剪辑的时候,让观众分心去想了“导演这里是要告诉我们,群众的愤怒就像这水一样”那一定是不成功的。

电影语言的诀窍,在于它会以镜头语言将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影响你的非逻辑潜意识区域(有的人说这就是感情区域),因为你的逻辑智商在那块是不起作用的。如果某个电影片段,影响到你的逻辑区域,那么你的智商就会出现防御反应。

没有人的“智商”(让我们把它当主体来看)愿意别人的“智商”凌驾于自己之上。
自己的启示就是,如果电影里面,在情绪不到的时候,加入导演自己希望让观众产生逻辑性联想的暗示,比如“一片血在地面上,我要用他来表现绝望(但是之前的镜头并没有让观众处于绝望这样的情绪中……结果会怎样?观众会觉得莫名奇妙……)”。感觉粗浅的电影符号论是一种误人子弟。

要给观众暗示的时候,要小心用镜头把观众带入理性思考的区域,这已经是一层小心了。如果还要指望观众用“理性思考”来对待你的镜头,并且以此方式来认同你的道理,则是徒劳的。用暗示,而不是告诉。

下面这句话,就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要让观众觉得在看“电影”,让他经历时空,而尽量不要让他们察觉到表现形式。否则片子就丧失了一般娱乐性,而变成了格式本身的变化和摆弄(这句话不带贬义,因为不得不承认,人类中有许多人喜欢这样。这并没有错。比如魔方就是格式玩具。只是与大众娱乐性矛盾,这里一般指的是许多不懂电影的大众。)

 7 ) 冲撞的艺术

形式上,俯拍对仰角,明亮对阴影,远景对中景,全景对特写,曲线对直线,构图的重心,反打镜头。以及影史经典的“奥德赛阶梯”,前一镜头与后一镜头或递进或因果或对比,紧张激烈。 沸水与愤怒交叉,蒙在头上的象征死亡的白布与踩在脚下的白布交叉,攥紧的拳头与起义的人民,“睡狮、卧狮、醒狮”,这些“冲撞蒙太奇”对比明显,具有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 既然摄影机不运动,就让剪辑代替机器的运动。大师不愧为大师,即使奉行蒙太奇理论,舍弃长镜头,也依然把节奏把握的很好。爱把文学性融入到蒙太奇的隐喻中,让艺术不再只是早期的影像记录,或舞台剧表演,电影和文学交相辉映。

从此,电影变得多元化和更具艺术感

 短评

私影史默片最佳易手,也是我的第一部爱森斯坦&政治电影Top 5。算上没喊出来的,平均三分钟震撼到爆一次粗吧,在几乎所有主义之间自在穿梭,把人类近十年拍的电影合起来也干不过这片的建设性。只学“制度”不学艺术:中影史113年,此片面世93年,而这种电影我们到现在一部也没拍过。无论形态还是形式。

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音乐代替人物说话。将多机位拍摄到的同一动作剪接在一起表达愤怒(第一章末摔盘子)。第二章混乱场面的处理气势恢宏(联想蒙太奇、平行剪辑)第三章,拳头(握拳的动作分解剪辑)、愤怒的演讲时人物的动作与音乐配合像舞蹈。第四章,奥德萨阶梯(电影时间的拉长)。

11分钟前
  • mOco
  • 力荐

一个说明editing和montage区别、说明只有组合镜头才能传达状态的绝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给的方式,使要表达的内容很精准。情绪的渲染跟剪辑节奏跟配乐紧密地黏在一起,无可挑剔。桥上的马太震撼了。

12分钟前
  • 迟到王
  • 力荐

共产主义的童话,可是不得不承认很有镜头感很有煽动力。情节的择选和镜头的转移都有一种深受绘画影响的古典美。

15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快速凌厉杂耍般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混乱紧张,群众场面的娴熟调度,长镜头俯拍,为了一勺罗宋汤,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9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蓝光重刷。延续了《罢工》的章节叙事,五个章节是水手掀桌子,甲板大暴动,革命喜讯传,血染敖德萨,海军大联欢。水手们的暴动行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获得群众支持、炮打总部为群众复仇、最后消弭海战,都建立在片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朴素团结信念上,这种遭受不公,继而群起反抗的立场,突出了革命的自发性与难以抑制。技巧上最突出的还是剪辑了,二十来岁的爱森斯坦本身是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一份子,他近乎胡乱的实验手里的胶片素材,比如一个群众握紧了拳头的镜头,中间插了好几个路人激愤的面容,他这种非线性的情绪剪辑,放在这个革命题材里,多少渲染出了暴烈、躁动的情绪体验。可有时也完全是瞎弄,比如搬运帆布那里,插入了好几次一个士兵向后看的视线,但这个士兵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在帆布的斜上方,这种重复兼无厘头的镜头不少

2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一锅罗宋汤引发的革命,舌尖还是关乎民生啊。反抗的人群被血腥的镇压,婴儿车与侩子手交叠的蒙太奇太棒了!故事性不太强,有些地方冗长,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配合的很好。随着鼓点的逼近把故事推到了高潮,战争一触即发,又是一组特别棒的蒙太奇!1925年拍出这样大场面,历史题材这个着手点很不错!

21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爱森斯坦开创了区别于美式剪辑的苏式蒙太奇,速度更快更凌厉,远中近景包括刁钻角度频繁切换,各种局部特写大特写使用得更大胆,效果就是更有压迫性更有冲击力更有煽动性,绝对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作品的洗脑功效。第二幕结尾第三幕开头,节奏突然放缓开始抒情渲染,与敖德萨阶梯一静一动相映生辉

22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蒙太奇的力量!接近100年后的今天爱森斯坦超前又永不过时的剪辑手法还在无数的电影里沿用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愧是经典,感染力够强!敖德萨阶梯一段是爱森斯坦“冲撞蒙太奇”理论绝佳的诠释,150多个短镜头起到时间扩展作用,震撼人心,在景别、机位、被摄物上作出对比鲜明的快速切换,睡狮-蹲狮-跃狮的隐喻蒙太奇魅力十足。剧作结构是经典五幕剧,纵深感强烈的构图、配乐、节奏、红旗都是亮点。(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人说他是为了一碗汤而死的,可当人民振臂高呼的时候,我明白了那不只是一碗汤,那是两碗汤三碗汤乃至千千万万碗汤。剪辑相当之凛冽炫酷,基本上每秒都有新镜头,在固定机位大行其道的黑白电影时期,这种多机位+剪辑出来的效果可以说是相当显眼。至于敖德萨阶梯,我还真没想到这居然是完整的一章,而且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即使搁今天也是颇为牛逼的场面,更不要说它本身就是开山鼻祖了。

35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苏联蒙太奇电影最佳典型,后来所有的红色电影都可见这里面的手法。这片子号召水手和普罗大众的罢工、反抗和起义,一边是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奥德萨阶梯的无情镇压,一组极其迅速凌厉的杂耍蒙太奇,加上极其震撼的配乐,无疑极具煽动性,镜头一接就是左派视角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劳工的艰辛、不满和体现的悲悯,浩浩荡荡的群众游行和奔波俞急的战舰象征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如历史潮流一般将不可避免走向灭亡。消灭专制、阶级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看来何其讽刺!蒙太奇理论在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发扬光大,虽然是出于党国宣传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也扩充了在上世纪初电影这种刚出现不久的艺术形式的叙事功能,使得影像在剪辑之间具备了无限的叙事可能。8.8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整个片子好像就没有一个镜头是超过一分钟的,他累不累啊,不过敖德萨阶梯那段快慢结合确实比较丰富

43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牛逼的不只是蒙太奇,还有极具压迫性的运动镜头和构图;另外,觉得政宣片还是用默片拍好,口号式的呼号减到最少,全靠影像去煽动。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只凭技术就可以载入影史咯,怎么不评一评阶级仇恨比海深

49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技術毫無挑剔之處,至於劇情……大家都明白……

54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9/10。开场岸边愤怒的海浪和波将金号威武的黑烟、仰拍支持革命的两位水手和吊床横七竖八中穿梭的军官,愤怒与威武、光与影的对比划分了两大阵营。拒食罗宋汤一幕,阴影中军官看了一眼身处光亮的水手,随后急促的号声和水手飞奔到甲板上集合的运动一组交替镜头,蕴含了理性的愤怒,把违纪士兵蒙着枪毙的白色帆布犹如裹尸布,炮台的全景、手敲十字架、军官脸的特写结合手摸军刀,突显节奏,表现旧势力的黑暗。哀悼水手的抗议集会场景,从灰色帆影转向临时帐篷,把海水化为眼泪,由尸体旁的烛火联系象征愤怒的红旗,将情绪性渗透进风景中。人民送食物的小船驶向舰艇,沙皇军队排列整齐、从上至下地屠杀慌乱的群众,造反的战舰互相招手致意,几个视觉高潮从数量的多与少、直线与弧线的构图布局和挥手的位置变换,造就如诗般各种形象重复、变奏的音乐性结构。

56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电影题材和美学方法的结合,在这个电影里绝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为除却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教科书片。有专门长评论不多做一句话评论。

58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还行

到今天才看这部影史教科书,真是抱歉啊!但真的是不好看啊!

60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