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记录片中国香港2009

主演:黄家正

导演:张经纬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人生 剧照 NO.1音乐人生 剧照 NO.2音乐人生 剧照 NO.3音乐人生 剧照 NO.4音乐人生 剧照 NO.5音乐人生 剧照 NO.6音乐人生 剧照 NO.13音乐人生 剧照 NO.14音乐人生 剧照 NO.15音乐人生 剧照 NO.16音乐人生 剧照 NO.17音乐人生 剧照 NO.18音乐人生 剧照 NO.19音乐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5 23:44

详细剧情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

 长篇影评

 1 ) 生命无解,音乐有爱

一部小制作纪录片,刚刚在金马奖拿下最佳纪录片、最佳剪接、最佳音效(后两个奖是与所有类型片竞争)。导演把分别在02年和08年拍摄的香港男孩黄家正(KJ)11岁和17岁时的片段,剪接而成。

以上就是我在去看这部《音乐人生KJ》之前对影片的仅有认识。

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讲述一个音乐神童的成长故事,也难怪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会专程带着自己学琴的孩子前去观看。剧院的上一部影片拖过了时间,导致这部影片没有准点上映,有家长当场喧哗起来,完全不顾对孩子的身教,大声嚷道,到点啦,快放啦。

影片的开始,的确也像是一部正常的讲述一个11岁的孩子练琴、比赛、成名的故事。当镜头切换到17岁的KJ,指挥着校乐团时排练时,还一度让我有了一点抵触的心理。那种对学弟学妹甚至同龄人的呵斥,那种过份的自负,尤其是那句“罗老师教了我12年,今天让她来看我指挥,你们竟然让我失望、让她失望”,着实没有办法让我对这个孩子产生好感。

但随着影片的推进,KJ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越来越被体现出来。虽然教她琴的卢老师一向都不接他电话,哥哥、妹妹、同学、学弟学妹在排练的时候无一不被他呵斥,被直接了当地指出缺点,而他们过后又甘愿放下尊严来配合他,因为“与他合作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他敢在校际比赛不理规定,玩一首会超时2分钟的曲子,而让队友心甘情愿冒着扣分的危险来配合他。因为“音乐不是拿来比赛的,音乐是生命,用心演奏出来的那一刻,才是音乐真正意义所在”。

所以全校都在乎的比赛,他一点都不在乎,因为“冠军已经拿过几次,不需要再证明”。所以即使最后赢了,队友和校友们在场外欢呼“音乐王国,舍我其谁”庆祝,他也只是默默在一旁敲打着手指,更宁愿去留意夜空中飞过的飞机。

也许拥有怪脾气、孤独、而难相处是天才的通病。但他爱音乐的那一份纯粹,又实在令人感动。出生于中产家庭,父亲是医生,环境优越,从小学琴,11岁就到欧洲去和室内乐团合作录制cd。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能是早熟,但同时又充满着缺陷的。他的父亲也和许多其他家长一样,让孩子学琴,只是为了去赢得比赛,去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家长群体,不说琴棋书画,就算读书考试,不也有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有意无意当作与他人炫耀攀比的谈资么?

17岁的KJ,三年前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原因是父亲有第三者。说起这件事,他的情绪显得复杂。纵然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从小是人人羡慕的钢琴神童,随着成长也处处体现出领导者的气魄和能力,偏偏最不能让他原谅的,正是带给他所有这一切的、一路栽培他的父亲所犯下了错。

也许上帝给了你一些东西,便注定会在别处拿走你另一些东西。

但KJ与他虔诚的基督徒同学不同、也与他“为荣耀主而演奏”的罗老师不同,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11岁的KJ,练习的间隙和父亲坐在沙发上,说,反正人都是要死的,不如死了算了。父亲说,你不会想自杀吧。他说,不会,我还想多活一阵子。父亲说,只是一阵子吗?他便不再做声。

半响,父亲也许感到这孩子想太多,摸着他的头说,看来我以后得多些和你聊聊天。KJ的眼泪马上决堤,一个11岁小男孩所承受的压力,也许自己还不懂用语言表达。

他说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旁人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他说,是不公平,但是可以完美一点。问,怎样才完美?答,每个人都爱音乐,就完美了。

KJ的纪录片告一段落,在随后的现场讨论会上,主持人说起KJ的近况,去了美国读音乐学院,与出轨的父亲闹僵后、又和解。然后又申请休学一年,目前返港带领乐团去为各大慈善机构演出。

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思考人存在的意义,思考音乐对生命的丰富。当他的同学说起信仰,他只说,我要追寻真理。当然,也可以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孩子,未懂得生存艰辛,哪懂得什么人生。长江后浪,这世界太多前仆后继的家长和孩子,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前程,说有一天,可能我会在街头乞讨,希望不会吧。

这部影片的确不仅是拍给学音乐的人看的,更是给所有家长、孩子、甚至整个社会看的。正如主持人所说,许多逼孩子学琴的家长,只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下一个郎朗,而不是教他们去爱音乐和生命(我周围的刚刚在剧院喧哗的家长也许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每个人都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已是常态。而冠军只有一个,那些成千上万的“平庸者”,他们的情绪又何去何从。

11岁时我开始有自己的房间。17岁时我房间里最多的东西是cd。

毕业后,有次闲聊,妈妈说,你中学时整天听歌,连做功课都在听歌,早知道那时不给你买cd机,也许成绩会好些,考个更好的大学。

其实谁也不能保证,某些事情在当初若不是那样,现在就会演变成怎样的样子。即使优秀如KJ这样光芒四射的音乐神童,他也不一定比那些羡慕他的家长和孩子更快乐。

每个阶层都有不同的问题要去面对,KJ困于无法追问的思想领域的答案的同时,这世界上同样有很多温饱线以下的贫困孩子徘徊于物质的缺失之苦。

快乐不快乐,都看着前方。

我依然庆幸我喜欢音乐,就算不听歌,小时候肯定也会有别的玩意儿会转移注意力。音乐是一种对生命的感知载体,最神奇的是它无法准确衡量和计算,庆幸我爱上。

影片中KJ说音乐是没有办法用科学去解释的,为什么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哭。

生命是一道无解的习题,也许不少人和KJ一样,渴望从中追寻真理。物质也好,精神也好。但比答案更重要的,一定是过程。

走出剧院,我坐上一部的士,车里没有开收音机,司机转着方向盘自己哼起歌来。

KJ玩的是古典音乐,我平常听的是流行音乐,而此刻司机哼的,只是一首可能连流行音乐都称不上的网络口水歌。

但没关系,不管什么类型,那种音乐与心情之间的呼应,原来如此相似。

 2 ) 《音樂人生》KJ .原諒他的年少輕狂

《音樂人生》拿了不少獎項,又再次上映了,連我爸爸也嚷著要看,可不是開玩笑,我看的那場也算是座無虛席。

老實說,一開場,我已對片中主角男主角沒有什麼好感,整個觀看過程中我很努力的叫自己不要先入為主討厭他,不然看起來會痛苦。他一開口說話有一種自負,年少輕狂的感覺,特別當他為校內的低年級學弟作指導的時候,我看到他如何努力在自己的鋼琴老師前証明自己說到「你地唔係老師面前要我 dissapoint佢呀 ?」,以及他特地選了一首超時的歌去參賽,明知評判會因此扣分,但他卻覺得這樣做「有型」,要跟評判作對,擺明「玩野」。黃家正給我的感覺不可一世,自信爆燈,我實在對他的ego 招架不住。但我細想,他十一歲時已成名,到捷克演出,這樣早得來的成就確實很難使他謙遜起來。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很欣賞他,他很明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他說「我的生命就是音樂和做人,做人最緊要有人性。」我們這一代的人很難得會找到自己的理想罷?莫說理想,他們連自己喜歡什麼也不大清楚。我又想起以前的我多麼喜歡電影,猛看戲,曾經很想到外國讀電影,後來到了澳洲是有機會接觸到這方面,不過學的都是technique 上的,說到真的很喜歡電影志同道合的人又遇不上,所以讀了一年就沒讀下去,轉讀其他東西。而且我覺得真的喜歡電影,真的到電影學院去讀,除非你厲害到可以到UCLA那些有名的大學罷。

其實也怪不得那群年青人,他們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人曾經鼓勵他們去發挖自己的興趣繼而培養之呢?拿錢去學畫畫學結他,父母會說你浪費金錢,但對著補習社卻毫不吝嗇,年青人跑去夾BAND踢波,老師們會叫你努力讀書不要浪費光陰。簡單點來說,只要做一些跟學業無關的事,他們會認為你在浪費時間。有些父母們會試著叫子女去學跳舞彈琴,但本著的是另一個目的,就是片中帶出的,學琴為考試,片中一名歐巴桑看過黃家正的演出,對其讚嘆不已,問到「哇,你好叻仔呀,你考到幾多級呀?」黃家正答到:「我唔考呢D架。」,我很欣賞這份骨氣,學音樂的本質已經不存在,為的是比賽的勝利。你知道嗎,我看到DBS拿著 banner 大喊著音樂王國,we are the best,我只想說:「收皮」,比賽風氣一向在各名校盛行,什麼音樂王國,你以為自己是誰?可喜的是,黃家正每每在好友大喊we are the best 的時候只會走到一旁玩電話。

我覺得外界對此片真的評價過高,也許我不是那些音樂狂熱分子罷,看罷沒太大感覺,剪得算是不錯,而且很欣賞導演的勇氣,因為竟然會斗膽去拍紀錄片,希望香港觀眾真的會慢慢接來不同的戲種。

理想,空談多,能做到的有多少呢?理想需要金錢去支持,黃家正一家三兄妹都學音樂,還不是有個醫生老豆有閒錢給孩子去「培養興趣」。有多少香港人家中能付得起這個閒錢?而且在香港,理想根本很難生存,學琴為考試,有多少人去欣賞藝術的本質?如果此片不是拿獎的話,有多少人會知道這部片子?有多少人會跑去看?而大家知道花片獲獎,都不敢說不好看。

 3 ) 天才不过是超级正常的人类

做第二届华语电影大奖的评委,收到主办方的样碟,发现去年有太多的电影听都没听说过,其中就有这部《KJ音乐日记》,讲一个17岁的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成长经历的纪录片,到豆瓣上看了看资料,惊奇的发现这部电影的评价很有趣,虽然只有不到八百人的评价,但整体竟然有九分那么高,我还是相信观众的智慧的,心想无论如何都要看一看,可巧的是,主办方的样碟跟去年一样,每张在我的机器上都只能放到一半,偏偏只有这张可以播放全碟。也许这是我和这部电影的一点点小小的缘分,因为太喜欢,我看了两遍,把它评为我2009年十大佳片中的第三部,如果不是因为它是一部纪录片的话,我愿意评为第一。填投票的时候,才发现导演是张经纬,是今年我的最佳编剧(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感慨这圈子真小,评来评去,无非是那几个人。又想,从前听过的那句话也真对,做什么事情,做到最后,无非都是做人二字,搞艺术的也一样。

无非是“做人”二字,这个道理我都长到三十岁才明白,出身于香港的少年黄家正,却在十七岁就明白。影片的一开头,张经纬在镜头外问他,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少年稍加思索后回答说,做一个HUMANBEING,这个答案让我吃惊,立刻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因为没想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会说出七十岁的老人会说出的答案,我怀疑他根本不理解他说的是什么,只是在书里看来的,或者听别人说来的,你知道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些自己都难以理解的很玄乎的话出来,可以让自己显得很深刻。于是我很想知道这个少年的这句话,是只是一个姿态,还是发自内心的。后来我看到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弹琴的录像,又吃惊了一次,不是因为一个十一岁的琴童娴熟的技巧,而是因为他的琴声里竟然有那么丰富的人生和情感。可是他只有十一岁啊,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内心怎么会有这么丰富?他怎么能体会到这些的?直到看完整个片子,我终于相信,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回答的那句关于humanbeing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终于明白,张经纬当年同时跟拍了好几个音乐神童,为什么很多其他的人都停下了,只有黄家正拍到了最后。因为他身上,是真正的具有一个天才那种被艺术洗涤后的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干净和清澈。

很多人一提起“天才”两个字,总是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人类,但是毛姆说,天才才是超级正常的人类,这句话我一直赞同,但赞同的有些模糊,看完了《音乐人生》,想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到真是完完整整的给我诠释了一遍毛姆的这句话,诠释了一边什么叫做更正常的人类。他爱音乐,希望一辈子爱,希望音乐能够指引他的人生,在他的心中,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弄明白,做人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说,同学和老师总是想赢,但那不重要,音乐才重要。所以当他带着拔萃学院的乐队得到各大比赛的冠军,同学们,老师们在欢呼的时候,他只是淡定的站在一旁,抬头看看。说,看,飞机。所以他可以带着室内四重奏乐队去参加比赛,却不顾比赛的规定,选择了一首超长五分钟的曲子,他说,要让香港人知道什么叫做室内乐。结果扣掉了该扣的分数,还是得了第一名,他不考级,说得来锦旗只拿来擦屁股,他问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存在吗?他说,“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他的朋友经常被他气得疯掉,但又不由自主的最后都回到他身边,因为跟他真的能学到太多的东西。

天才只是更正常的人类,人们总是觉得他们太孤傲,太疯狂,其实疯的不是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疯了而已。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深深的相信这句话,他们是怎么逃脱这个世界的塑造的,怎么能不被洗脑成一个比赛的机器,争名夺利,随波逐流,具有那些社会属性的社会一份子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深深的喜爱着这个少年,在我从小到大观看的华语电影的印象中,我从未看过这样的一个如风少年,清澈,干净,纯粹,俊朗,如神的一道光一样。而且最重要的,他是真的。

黄家正,十八岁,还有困惑,还在摸索音乐之路,人生之路,虽然不信神,但我在心中默默的为他祝福,愿他永远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愿音乐指引他的人生,愿神的光一直保护他左右。


黄家正语录:

1、我不是要演出一场赚几百万,这没有意义,我要坚持我读音乐的原因,我要用音乐指引我的人生。

2、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罗老师则看重死后有多少人怀念自己,她取向贡献人群,社会认同。

3、谱只是纸,我是人,比谱更有意思。

4、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5、音乐非常博大,没有对错及高低,甚至牵到人的存在。

6、(指导妹妹练琴时):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紧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头,没反应,没感情。

7、(指导同学):要先做一个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手。

8、罗老师弹琴是为荣耀神,世上有神吗?在facebook的“宗教”一栏里,我写上:“追寻真理”。找到与否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回到音乐。

9、拔萃(黄家正就读的学院)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10、我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我们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我故意超时,选别人不会选的曲,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12、我需要祷告吗?不需要,相信自己。

13、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14、成为钢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满足,但演奏家这个词笼统,每月一两场还是十场,频繁出国演出又意义何在?都不是为音乐而去演奏,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人,有良知,有人性。

15、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

16、为何搬家?因为父母离婚。为何离婚?因为父亲有第三者。这是我一生学得最多的,通过离婚,不论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都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17、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8、余下的生命怎么办?早点了断,人有权结束生命。


毛姆论天才:

“所谓正常其实是最罕见的。正常其实是一种理想。是人家根据人性的共性编派出来一副画。要想把这些人类共性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实在太难了。”

“所谓的天才不仅仅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最高点看世界,更因为他的成果对整个大众都具有吸引力,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类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普通人的世界,只不过更饱满更含蓄有力。他的交流方式是人人都懂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讲的出为什么他所表达的东西很重要。天才不过是个超级正常的人。”

“完全正常的人是一个幻像。他要拥有所有的正常指数。而我们常说的天才表达着人类共同的东西,人的共性。其实只是因为天才就是这样少有的正常人,所以他所表达的东西才如此有吸引力,因为大家都懂。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正常’。”
  

 4 ) 家正的音乐路能否坦然

昨天看了《音乐人生》,其实我看完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查查黄家正这个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在音乐家的行列里面。

不可否认,家正的天赋不是我们这些常人能够比拟,家正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数的施舍。可贵的不是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那份对于音乐的心态。

其实11岁的家正,其所说所想,17岁的家正,其所作所为,依然非这个是时代同龄人所能思索。家正的偏执,却让我想起了Beethoven各种传记中的刻画的那个傲慢而偏执的矮个子德国人。

家正是好的,但是却也体现了太多和这个成人社会和这个现实社会的冲突,而这些我觉得压在他身上的太多了。其实影片中,我个人非常希望有那么一段静静的时间,看到家正沉浸在他的音乐中,而不是一遍遍的打断和被打断,黑屏的那一段室内乐演奏,太短也太刻意。

不知道家正的生活是否也如影片刻画一般,而我们作为现实社会的凡夫俗子,只能希望这个社会难得的天才能够走好他的音乐路,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少年,始终都延续他的Human Being. 闪亮的风采。

 5 ) 黄家正与《音乐人生》


他是个天才,在11岁的时候已经光彩夺目(“很有钢琴天分的男孩,11岁就赢得香港校际音乐节钢琴组大奖,并到捷克与当地专业乐团合作演出及录音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现在他17岁,不,应该是18岁。
他好像不大快乐。
电影今年在香港电影节首映时,黄家正正在美国印地安那州上学。

“为什么我的手指会弹琴?”
黄家正看着自己的手指说,那时候他才11岁。
“为什么我的手指会弹琴”
黄家正看着自己的手指说,这年他17岁。

从2002年到2008年,六年之间。
从稚气的小孩,成长为翩翩少年。恍然一看,好像不是同一个人。看到他弹琴的样子,你又觉得是同一个人。

11岁学琴的时候,他的老师罗乃新告诉他音乐就像彩虹,像丝带,像音乐盒。17岁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乐团团员,音乐就像彩虹,像丝带,像音乐盒。不同的时空,但是音乐带给他的感动丝毫不变。在他的指尖流泻出来的,那是绚丽多彩,那是柔柔软软,那是美妙动人。

在11岁的时候,黄家正爸爸问他好像是一首曲子练习好了没有。他说早就熟了。他爸爸好像又说时间这么短,不可能太熟。他又说他有在练。现在也在练。他在说话的时候也在想着音乐呢。在外人看来有点怀疑,不可思议的样子。可能对黄家正来说那是真的。音乐人的世界并不是我这个音盲可以判断的,但我相信他,觉得他说的是真的。

那个11岁的小孩坐在钢琴上,他有点烦躁,那些合作的乐团好像跟不上他的节拍。“他们太慢了。”
在跟哥哥一起不知是录音还是练习,他也烦躁,哥哥跟不上。哥哥说过“他脾气暴躁”。
在和乐团团员一起练习的时候,他会严厉的指出,哪个哪个有问题。团员气得出走(个别小孩子的忍耐力是很有限的)。
跟一个很有天份的人共事应该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而且这个天才好像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天才的故事?
不,他自己说了他不是天才。
这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励志电影?
不,他还没有成功。
这是一部成长的记录片?
不,只讲到11岁和17岁的内容,不算完整的成长史吧。
这是对片中主人翁的礼赞?
不,不是很正面。有人批评他,有人不配合他。

它只是真实,真实的有点可怕,足以让你为这个孩子担忧。
它就是真实,真实的让人讨厌,讨厌最不想看到人性的迷惑。(迷惑是不是不大准确?)
他真的太真实,就不能有点讨好观众的意思吗?原来是抱着希望看到一个天才的成功历程去的。在看到影片的结尾的时候,我好恨自己竟然有这样卑鄙的想法。

它真实。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快乐和悲哀,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执着和放弃,
真实的记录了主人公的激情和困惑。

它真实。
感动主人公的感动,悲哀主人公的悲哀。

它真实。
因为他还有希望。

这是什么呢?
这到底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感觉到了的:一点快乐,一点不幸,一点忧郁,一点希望。

这是张经纬带来的诗意画卷。
我们坐在小小的茶陶馆,欣赏这幅画卷。
我们隔着屏幕看着他人的人生。我们离主人公这么近,但是又那么远。
这样的距离,有什么立场说话呢。

听,张经纬这样讲:

“我就是喜欢听他弹、很迷人。
一直听,听到他现在已经17岁。
我羡慕他,他是天才。
但他,有时候不太快乐。”

 

 

 

 

 6 ) 音樂人生的崎嶇路

看完快六個小時了,還是不能平靜。馬勒的曲子并沒有在耳邊響起,想起的,是KJ說的話還有他的表情。

I want to be a ... human being.

KJ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在a 之后停頓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說出這個詞,human being. 一起看這部電影的朋友笑了,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說這句話,這個詞的表情太過認真和嚴肅,你會覺得,當中有些分量不大對。KJ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天才,就讀于香港最一流的男校,去年到了美國留學。他的生命,如果印在演唱會、比賽的宣傳單張上,一定是無比鮮亮的;可在張經緯導演的鏡頭下,竟是如此復雜、真實甚至悲傷。

《音樂人生》(Music and life)討論的,是KJ從十一歲到十七歲的光陰。那是在音樂中呼吸的日子,片子開頭的一幕,那個倒在車上、椅子上、父親腿上的孩子,看上去雖然比同齡人精干些,但多少還有孩童的稚氣,他笑起來門牙會微微突出,很可愛的樣子。

他說他很感謝他的老師Ms Loo,直到他也在學校主持一個小樂隊的時候,他的手勢、他說的話,都在極力模仿她。Without her, I am nothing.沒有Ms Loo,我什么都不是。可Ms Loo似乎并不太喜歡他,好幾次的演出或是表演,縱使KJ懇求著不斷打電話給她,她都沒有出現。他拿Ms Loo當時教他的一切來教一班比他小的校友,可是卻總讓人受到傷害,朋友說KJ的領導欲很強,我想是的,因為他總是記不住Ms Loo的一句話:謙虛是除了才華外讓你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家,或是一個簡單的人的重要因素。他身上的那種狂,不一定有惡意,但一定帶有傷害,身邊的人,離得那么近,其實那么遠。

KJ其實很孤獨的,我想。但他應該也很享受這種孤獨,當比賽前,大家圍在一起祈禱,只有他在一邊哼著小調,他甚至不看他們,好像很不屑那種虛假的信仰。走出香港大會堂,外面是一片還在施工的空地,DBS的學生們喊著“舍我其誰”的口號,可他只是在一旁低頭微笑,導演刻意收了音,你看見一堆張著的嘴晃動著,KJ背后是五光十色的高樓,黑黑的夜色中,深藏的是他的背影。我覺得那一幕有些凄涼,世界對待一個“和大家不一樣的人”總是有些刻薄,要求更多一些,想起敬重的一位長輩說過:凡是想要成為藝術家或是將要成為藝術家的人,都是孤獨的。

KJ的孤獨還來自他的家庭。他的音樂路上,不能忘記的,是他的父親。可是他的人生路上,也許最想忘記的,也是他的父親。父母的離異,似乎從根上摧毀了父子間原本已出現裂痕的關系。他們曾經那么形影不離,去歐洲比賽的時候,KJ挽著父親的手,躺在父親懷里熟睡的樣子,還有父親撫摸著他的頭,那情景很親密,可是當KJ在鏡頭面前流淚,父親竟變得尷尬起來,他也許沒想到,11歲的KJ已經在思考死亡的命題:”如果我喜歡的生命,我也有權結束它。人生沒有完美,死亡才是完美的。“他只能無奈的承認:爸爸應該和你多些溝通。

他一直堅持了”比賽“在子女音樂生涯中的重要性,他說他鐘愛音樂,可是為什么,他的孩子們,KJ,KJ的哥哥和妹妹,都因為音樂變得痛苦不堪,他的家庭竟然因為音樂破裂了。我想他并不愛音樂,他可能愛因為愛音樂帶來的榮耀感多過音樂本身。KJ是有天分的,可這天分不是比賽的犧牲品,如果不幸與一場場比賽和一次次長途飛行的演出掛在一起,那就只剩下悲情了。

我想起一本書,和另一對父子。《傅雷家書》,那么多年,無數次重印,總以為哪怕只有只言片語,都可以對為人父母有些啟示的作用,可想來它只是擺設罷了。我記得書里傅雷也是那么嚴厲地要求傅聰,可他不希望才二十來歲的傅聰到歐洲深造,把時光都浪費在巡演和巡演的路上。他們討論傅聰的音樂,他對音樂、音樂家作曲本身的理解以及人生。他們父子對于成功似乎又另一套定義,當然那個時代,人們對物欲、對金錢、對名利還沒有到太過癲狂的地步。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本地音樂評論家的家中席地而坐,他對于香港高居全球首位的皇家鋼琴八級的”鋼琴師們“極為失望,這種”失望“帶有普遍性,他們并不懂音樂,甚至不愿意、憎恨去懂它。學樂器的過程是痛苦的,被逼的,無奈的,這樣的樂師手中,會有藝術家的那種”純潔“?

放完片子的討論會中,有朋友很擔心,KJ將來的路,要怎么走。他那么早開始思考死亡,六七年過去,他的回答還是一樣。他好像很了解人生,其實那只是表面的浮影。一個從小在中產家庭長大、名校念書、從來衣食無憂、甚至星路順暢的孩子,了解人生的機會本來就很少,方向和維度也很窄。有人說他去了美國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會不會選擇一條不歸路?他的天分能帶他走到音樂殿堂嗎?他的人生終將是悲劇還是喜劇?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他還在很努力地練琴。如果人生有多些厚實的經歷和體驗,無論最后能走到哪一步,我想都算是一個好的結局。畢竟,世界不會絕望。

 7 ) 黄家正:我想和世俗谈谈

看完《音乐人生》之后,我困扰于主人公黄家正究竟是不是一个“音乐天才”、“音乐神童”,抑或者他就是一个有点天分而已的自大狂。但是仔细想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11岁和17岁时的所思、所做、所说都大大超过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的水平。有时候,你会十分沮丧,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11岁的孩子说出关于人生、生存、死亡、真理、神、生命、人、存在这些宏大命题的时候,内心便生出了一种无力感。你知道,孔子基本上把人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困而不学者。其人的优秀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知”什么呢?肯定不是指的机巧和技术,而是大道和仁义,这里包含的是对人的思考。人最好不要思考人自身,否则你就开始“哲学”了。家正学习的是乐器,并没人教给黄家正“哲学”,但是他11岁时便敏锐的意识到音乐在自己的生命中不仅仅是为了考级和获奖而存在。我想,他一直思考的便是这个问题:音乐、金钱、名声、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毕竟还小,哲人式的思考让他非常不快乐,于是会lost for two years.哲人便是替人类承担苦难,因为你思考的问题往往没有答案,而且会让人感到深深的不能够。没有关系,他所考虑的问题,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去想,他却已经能够给出自己的答案。他在17岁时已经体验到了艺术中最最清澈和纯净的部分。
 
黄家正11岁便和捷克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但是,他野心极大,这点小小的荣誉根本无法和自己伟大的音乐梦想相比。他问老师:“我为什么要弹音乐?”“弹音乐是为了荣耀主。”“是吗?真的有神吗?世界就那么简单吗?”这时,宗教也已经无法回答他对“真理”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和宗教距离最近的文化形式。为何中世纪人要通过音乐、壁画、油画、建筑、雕塑来彰显神的威严?因为艺术的本性和宗教的本性有共同之处:它们在某个点上都是极精粹、极超脱的。绘画和音乐之所以用来表现艺术,当然也是由于艺术本身的表现性强,它们的接触门槛低,目不识丁的老农也可以通过宗教音乐来沐浴神的光辉。不过在当代,过去撒播宗教教义的绘画和音乐都成了高雅的古董。
 
黄家正是否能成为一个大师级艺术家,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思考回答我。于是,我不需籍由什么外在的奖项去判断这个人的悟性和造诣,他的气场太强,他的眼界太阔,他的境界太高。人,一直会有灵与肉的挣扎。动物的属性让我们要不断贪恋享乐,吃美食,KK歌,泡泡妞;但是人的属性又让我们如罗素所说那样去追求知识(真理),追求博爱,追问人类苦难的根源,对人类苦难悲悯与拯救,用各种行动企图唤醒无知的人。黄家正身上的人性更多一些,我们看不懂一个很人性的人,是因为他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原因?难道说他每天在苦练之余,应该考虑去哪儿吃美食就正常了?难道说他苦练是为了得奖和名利这就正常了?这种正常恰恰成为一种人向肉体屈从的表现,但是我们就认为这才是正常。福柯的《不正常的人》里把“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个人”和“手淫的儿童”作为“不正常的人”的源头,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不正常的人已经极大扩大化了,凡是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不能够同流的人都被视为怪咖。
 
所以,家正用行动一再对抗周围的人和世俗标准。原本,传统的评价体系就不能适应某些人(我不说“天才”)。因为有一类人是创造规则和评价体系的人,因为有一类人本身就超越了评价体系的水准。否则谁来制定第一条规则?谁来制定更好的规则?这种人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此隐去,一种是向死而生,选择对抗。家正选择后者,于是在香港室内乐的演奏会前,说:我要教给香港什么是室内乐。
 
当然黄家正只代表了某一类个性,他深邃,他不苟同,在细节上计较,难和别人相处。我相信另有水平旗鼓相当的孩子低调、开朗、合群、相信爱、信仰神,是传统社会中标准的好孩子。所以,我理解并欣赏家正,却不因此而认为“天才”都是这个范儿。
 
家正从小就是一个独立的人。11岁的场景中,他与父亲相处的点滴中我们看到他有着令成人也惊异的思考深度,他不讨好成人,从小便是自由的思考,平等的对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于生命和音乐的思考,与父亲对他前途的规划发生了很大冲突,他特别坚定,虽然迷失了两年,但是17岁时已经走出那段经历,开始反思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必须做一件事情:弑父。这是他必须做的,若要突破社会的束缚,父亲就是第一个牢笼。儿时父亲对家正人生的规划、学琴的逼迫固然成就了今天的家正,但是也成为了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与父亲的决裂,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然,与母亲的离异,加剧了家正对父亲的批判,他由此意识到男人的责任。由此,他对父亲的不欣赏,由父亲爱好竞争、想“赢”的性格和理念,全面发展到对父亲人格的怀疑,也由此完全了对父亲的全面批判和反思。
 
开始时我并不喜欢《音乐人生》这个片名,大概被央视滥情的《艺术人生》搞坏了胃口。而且惯常的经验也一再告诉自己:这种看起来主旋律的名字往往在弘扬一种献身艺术的高尚精神,记录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一段人生历程。那么,能叫什么呢?《钢琴少年》?《11·17·M》?《生音》?我后来觉得这个片名还算是差强人意,但当作如是观:音乐与人生是黄家正生命中两个永恒的命题。它们是重合的,因为音乐构筑了他的人生时空;它们又是相互扩充的,音乐在家正的眼中是个宇宙,是他接近真理的手段,是人生中摆脱庸常生活、不为名利、金钱所困扰的家园,人生的大美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一个humanbeing是他的理想。看似,用“音乐-人生”来总结一个17岁少年的一生,导演有些武断了。转念一想,导演难道正是在表达自己的判断:家正早已经超越了年龄,他不是在记录一个17岁的少年,而是在记录一个年少但早慧的哲人:他其实71岁,71年的道行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天资和努力,看到他对抗世俗和沉沦的决心。
 
难道我们一定要谈谈情、说说爱、装装笔、和和声,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吗?家正说:我想和世俗谈谈。

 8 ) 港产音乐神童黄家正的乐(yuè)与路,乐(lè)与怒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搞笑的纪录片,也是第一次看纪录片觉得时间过得如此快,结束后仍觉不够过瘾。纪录片这个词好像通常都让人感到“闷”和沉重,但这部音乐天才小正太育成记里有太多令人会心爆笑的有趣地方,当然,这种搞笑不同于看到《复仇》河蟹版里杀手男主角说“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抑或《2012》里解放军对着喇叭保证“dang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的”(虽然两电影我都没看过)。这部独特的纪录片是如此有趣,强烈推荐爱音乐爱电影爱香港文化的网友有机会可看时不要错过,甚至值得买全票进戏院看,当然,这年头没啥戏院愿意放没市场元素的电影,大多观众也会觉得宁愿跟着潮流去看大片,哪怕明知是烂片,也觉得看了明星特技才值回票价。
“音乐人生”这个宏大和假装深沉的片名,是很适合写作文的,我初三就写过一次低级的深沉。看到片名和剧照,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乖乖内向的小男孩在一个中产或富裕家庭,在舒缓优雅乃至小资的环境气氛(电影镜头),在身边的家长老师朋友的支持鼓励帮助下,从小努力不懈克服困难练习乐器最终得到某大赛奖项或杰出成就,这多么韩国或台湾文艺片啊。后来才得知这部金马获奖电影是香港而非台湾的,观影没多久,果然,就他妈基本颠覆我上面的想象。
由于临时改变播放场地所以迟到以致错过开头十分钟,旁人告知大约是主角黄家正7岁开始学钢琴与几年后的他平行交叉剪辑。这个男孩是音乐天才,调皮好动,自信到自负,年纪轻轻但天资卓越,以致会毫不留情教导哥哥,为哥哥演奏的失误而不耐烦。认真指导他的音乐老师教导他要“谦虚”,但桀骜不驯的他似乎几年后也依然自负过人。乃至对其他学音乐的学童、妹妹、朋友时,仍然脾气急躁性格直率自信爆棚,对音乐细节要求非常严格,令学童离场,令比赛前一天的妹妹压力大到欲哭,朋友亦玩笑夹真话直呼“屌”。
家正弹琴时专注陶醉,偶尔不乏逗趣偷笑,有很多镜头对他的小动作和脸部进行特写。但家正教导他人时却语速极快且爱显权威,“你信我”。家正没有宗教信仰,当乐团成员赛前祈祷时,他独自在一旁等候,他说还不如“相信自己”。当校友聚众显威壮士气时,他亦孤独离群无奈笑笑坚持自我,他觉得拔萃男书院的同学是“为比赛而比赛”而非为“为音乐而比赛”。所以当他坚持选择超时2分钟的曲目演奏时,他依然不顾一些想赢的同学的意见,自负到爆的说他不在乎输赢,反正他已赢过2次,奖状拿来擦屁股呢,他告诉团队评委警告超时也不管,继续演出!
当他们演出时导演给出的画面是,黑屏,伴着他们演奏的声音。这种留白让人只需用听觉感受演出曲目的同时,也想象着,此刻,家正是自信,骄傲,兴奋,投入,享受,沉醉?
当演出完毕,家正为自己团队创举般的完美演奏而兴奋难抑。结果,超时被扣分的他们,依然傲视群雄而夺冠。或许就是他天才般的技艺与自信,就算他如此强势如此坏脾气,亦令身边人不得不佩服他。阿姨们称赞他的音乐天赋能力,问“你钢琴几级?“ ”我无考级。“天才答曰。拔萃男书院乐团的口号”音乐王国,舍我其谁“,他不应和呼喊,他就是不需一起喊,因为一起喊”我“就变”我们“了,他只需要在旁自信而孤独的笑。他狂傲的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
学童围着他听他指挥时镜头位于他脑后,显示他霸气强势号令。有一镜头在从侧面仰拍他弹琴,顺光而下照耀他脑袋的灯光与他的自信笑容,仿似说他就是音乐世界的神。
七岁开始学琴时家正便开始比樱桃小丸子还要“问题天天都多”,他思考“人”,“完美”,和宗教等问题。“点解会有人?”“真的有神吗?世界就那么简单吗?”他幻想全世界的人到他面前,然后大家一齐死晒(死光)。但他又觉得“朋友,音乐,钱,生命”是人生最重要的。
从小逼着他练琴、参加比赛,想他赢的爸爸,因第三者而导致离婚,家正义正言辞控诉父亲的错,或许他认为父亲违背了他认同的“人要有人性和良知”。
10岁左右的小孩说出:“人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同在香港的斌仔(《我要安乐死》一书作者)会多么希望那帮反对安乐死的顽固分子可以认同这句话。
后面有一场戏记录和哥哥爸爸吃晚饭,一家3口闲话家常,讲明天要做什么,讲球赛,讲中文考试,父亲还问家正是否打算上网看艳照门。这种叶伟信最爱拍的吃饭戏,很细致微妙的展示了这个音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就快结束时,镜头对着10来岁的家正和父亲,与导演一起聊天,自负老成的家正说着说着,在父亲摸着他的头时,落下了男儿泪,这个与父亲一样固执的天才也有压力,神童也渴望与父亲多聊天沟通。
家正长大后还是有几分俊俏的,这一点导演在开始拍摄他时应该没想到。全片的对白都是中英夹杂,这可是立法会议员刘慧卿最反感的香港人通病。虽然整部电影有很多笑点,但很多时候我与场内不少人一起发笑时,我右边两位不懂粤语的外来学生却无甚反应,可见作为港产片,粤语里很多韵味还是需要文化相近才更能体会。
脱口而出“屌鬼,屌爆,痴撚线,shit,fucking”等粗口,或许在大陆高尚典范的领导和家长看来很低俗,恨不得当着家正父母指责家正没家教。但就像韩寒为丁俊晖辩驳时说“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
“你真係要我讲?”“你真係要我讲?”“你真係要我讲?”
no matter what you say, I just on my way.




一出音乐传奇,连不爱音乐的人也喜欢。 —— 许鞍华导演
肆无忌惮,轻狂莽撞,唯有说,天才就是如此。 —— 邵家臻 浸会大学讲师
影片对比着热情和冷静、天真和事故。 —— 罗卡 电影文化工作者

 短评

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能够记录时间。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渐渐变成你憎恶的那个人一样让人憎恶。中产阶级家庭的怪胎?一时的天才?母爱的不在场和转移?练琴让脑部早熟?

14分钟前
  • ealonlee
  • 力荐

我想的和他一样多,不过他的成熟让我无地自容。年度最佳。

16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家勁眼中的光芒由閃耀到消失,是令人唏噓的話題之一。曾經用音樂的激情沖破俗氣榮耀的天才,也避不開因為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內心傷痛。痛之無可避免,同樣也適用於天才。然而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看一眼,生活在天才身邊的哥哥。從他的臉上,所感受到流行於社會的“比較”所造成的悲哀,是否更是,很多孩子與大人躲不開的沈重

20分钟前
  • 喬奕思
  • 推荐

黃家正其實並不擅言詞,所謂的哲學思辯也無深度,但他讓我懷念從前,讓我覺得不孤單。11歲的家正哭時,我就在想,會不會每個孩子都曾經覺得有不被瞭解的寂寞?

25分钟前
  • lolam
  • 推荐

香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纪录片。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这孩子少年老成,真够苦的,想起我小时学琴的痛苦时光啦~

30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全中,黄家正就是理想型。做一个真正的“人”,投入全身追求纯粹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活着才是。

31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有才华的人,就该什么都不怕。。。当十岁的他说出一串耸人听闻的话,他爸在一边又是惊讶又是微笑。。。而当十七岁的他说爸爸没有人性,他爸又该是副什么表情?

35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太好看了。

3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有一场戏:父亲对kj说,爸爸以后会经常跟你聊天。kj坐在旁边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他继续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玩弄着手指,直到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在他眼泪流出来的同时,我的眼泪几乎同时就流了出来。电影的魅力之一,让我们两个这辈子也见不到的人有了交集,那一刻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

42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力荐

痴人正是黄家正:我这个人,懦弱、犹疑,热爱和稀泥和当墙头草,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我一直偏爱内心坚定骄傲的人,黄家正自成的小宇宙内公转自转,从上到下,由生到死,各种宏大元命题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理念信仰,被孤立也不要紧,被讨厌也不要紧,得罪人也不要紧,永远知道什么对自己是要紧的

4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故事本身当然已足够吸引人,黄家正这个射手男本身当然也赚尽眼球。但是张经纬也太会拍纪录片了吧!全都做足且超出水准以上,真厉害。

48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26-8-2009 12:00pm bc

4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看一颗敏感而又完美主义的心如何自处却终究败北。

54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他的音乐很朋克,他的人生不拧巴

57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天分才行。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看哭了,年度十佳之一,勾起了对童年学乐器时的大段回忆,有的时候经常会想,音乐演奏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且需要一个好老师,另外还需要自省如何做人,才能得到人生的飞越。

1小时前
  • 韧勉
  • 力荐

To myself:无可评论,不会忘记。

1小时前
  • mOco
  • 推荐

天才都是有點討人厭的。

1小时前
  • h2od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