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

动画片爱尔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日本,英国2017

主演:莎拉·乔德利,索玛·查亚,诺林·古拉姆高斯,拉腊·萨迪克,阿里·巴德沙阿,莎斯塔·拉蒂夫,坎扎·费里斯,卡瓦·阿达,凯恩·马洪,阿里·卡兹米,曼·沃尔克哈德,雷扎·索勒

导演:诺拉·托梅

播放地址

 剧照

养家之人 剧照 NO.1养家之人 剧照 NO.2养家之人 剧照 NO.3养家之人 剧照 NO.4养家之人 剧照 NO.5养家之人 剧照 NO.6养家之人 剧照 NO.13养家之人 剧照 NO.14养家之人 剧照 NO.15养家之人 剧照 NO.16养家之人 剧照 NO.17养家之人 剧照 NO.18养家之人 剧照 NO.19养家之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1:06

详细剧情

塔利班残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倔强的小女孩帕瓦娜(莎拉·乔德利 Saara Chaudry 配音)随父亲(Ali Rizvi Badshah 配音)外出挣钱养家,不仅目睹了父亲被昔日的学生辱骂羞辱,更和家人目击了父亲遭到非法逮捕的一幕。家中有病弱的母亲、成年的姐姐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年幼的帕瓦娜只能剪去秀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同样扮成男孩的昔日伙伴,也与一名沉默魁梧的塔利班分子成为朋友。当战争的阴影再度逼近时,帕瓦娜想方设法要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本片根据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看完《养家之人》,心情复杂。 竞逐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时,惜败《寻梦环游记》,但在立意上,却远比后者更加影响深远。 一如当年的《茉莉人生》,相比迪士尼、皮克斯,主题、形式都更为小众、冷门,却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本身是软弱的、不现实的,但它有着强大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激励着。 电影里穿插的神话故事,轻描淡写讲述主角哥哥的死因:在路上玩耍时,他捡起“玩具”,突然它爆炸了、于是故事结束了。 这几句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犹如一次次重锤,狠狠敲击神经。 一瞬间,新闻网站上,冷冰冰的数字,凄惨的战争场面,求知渴望的眼神,瞬间鲜活。 然而,看完后又是无力的,就像故事里的母亲和姐姐所说,我们什么都坐不了。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战争带来的轰鸣由远及近,阴云蔽日。个体和小家庭的命运,飘摇不定。 这个国家也曾无比辉煌过,极力寻求过变革,却还是没能摆脱各方利益钳制,在战火中艰难度日。

《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期封面:一位阿富汗少女,因为逃跑被丈夫割下了鼻子和耳朵。可怖,压抑。

我想起《灿烂千阳》里那段话。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2003年,重返喀布尔。我看到穿着传统蒙面服装的女性三三两两走在街头,后面尾随着她们穿着破烂的孩子,乞求着路人施舍零钱。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已将她们带往何处? 她们会有怎样的梦想、希望与渴望?她们谈过恋爱吗?丈夫是怎样的人? 在蔓延阿富汗二十年的战争岁月中,她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与许多在喀布尔的女性谈过,她们的故事真实且让人心碎。”

一个有能力、能发声的人,应当努力了解世界、倾听世界,为弱者说话。否则,他/她将不配这份能力与影响力,只是一个寻求利益、渴望物质的平庸之辈。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监制,安吉丽娜·朱莉,如此值得尊敬。

 2 ) 我更喜欢德利瓦,或者说肖希娅

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毕竟去年年初看的预告片没有对话,当时也只是以为有点类似于阿富汗版花木兰那样,有冲突有戏剧的故事。真正看了正片,有几分意外的惊喜,但更多的是压抑。“十一岁不算孩子了,可以嫁人了”、“女人不可以读书,不可以单独出门,没有买东西的权利”,哪怕早有心理准备,但开场不到五分钟就被简单粗暴得扯进这样的世界里还是非常不适,直到看完后几个小时,还是感觉有种无法呼吸的绝望感。

生在阿富汗的帕瓦娜很不幸,但拥有一个慈爱博学愿意教她读书识字讲故事的父亲又是极大的幸运,虽然这种幸运在彼时彼地可能一无是处还会起反作用。仅仅是因为残疾需要女儿帮着搀扶去市场做买卖,父亲就被刚加入塔利班的小混混带走。下有小弟上有姐姐,母亲受伤体弱父亲生死不明,帕瓦娜毅然女扮男装后初次唯唯诺诺地走在大街上那一幕非常戳我,曾经她围着头巾到处恳求都没人愿意卖东西给她,甚至还没站稳脚就被追打,如今她只是剪短了头发换了个身份,世界对待她的方式已是翻天覆地。

而相比默默挑起全家担子、温柔善良又坚韧的帕瓦娜,我更喜欢她那个同样女扮男装的旧同学肖希娅。半年前看预告片时我骨子里的理想浪漫主义作祟,曾经还暗暗猜想他是不是阿富汗版花木兰的“李翔 ”。而没看简介直接看正片的我才发现那只是两个姑娘,不过这曾经的恶搞脑洞当然不会影响我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改名德利瓦的她在电影里是帕瓦娜相依为伴的伙伴,也是引导她的启明灯。或许是比帕瓦娜多经历了几年外界的生活,或许是没有太多亲情上的牵挂,德利瓦的观念处事都更圆滑和势利,但她也同样的善良坚韧。支撑帕瓦娜的是救出父亲一家平安的信念,而对于德利瓦则是那张从父亲箱子底偷来的,南印果阿的风景照。

两个男装之下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爬上废弃的坦克上相依而坐,对着照片中果阿的碧蓝海水期望未来的那一幕,真是美得令人心碎。

最终两人分别,因为帕瓦娜要在救出父亲后跟随母亲那边的亲戚离开,那个二十年后在果阿海滩上买卖相遇的约定,伴随着空中轰炸机的鸣声,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个大flag。不像理想主义的印度电影,有着相比之下更轻松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无论再怎么黑暗和写实,骨子里总还是能感觉的热情与欢乐。 但《养家之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试图挑起或者引导观众的情绪,都更像冷漠地阐述着在阿富汗真实发生的一切,但我知道其实电影里的故事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了。就像有个短评说的“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

看的过程中想起来几年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恰巧是战争主题的动画电影,当然内核完全不同。同为女性视角,《伊朗》里面很多的台词就显得力度不足以及更西式,而养家之人则是隔着一层难以代入却浓厚的情绪。没有任何的煽动情绪,只是冷漠地阐述着在阿富汗真实发生的一切。战争中的人性总是格外动人,在黑暗的战乱中,最闪耀的也是在混乱与亲情交相衬托下那些微弱的人性之光。

如同电影一直穿插其中的民间故事,勇敢的男孩最后成功地从巨象那要回了村民的种子,其实那个故事合起来是非常散乱和逻辑不通的,但自古激励支撑民族精神灵魂的故事,从来也不是靠科学和逻辑。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真的希望她们二十年后能相遇果阿海畔。

理想主义的我得去看部印度电影缓缓了。

ps:

看到最后说的那句“raise your word, not your vicoe. 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时我又有点悲观,毕竟还是西方视角下的电影,但在现今社会,任何最终的胜利靠不仅仅是讲道理。

毕竟自由是有代价的,always。

 3 ) 《养家之人》:本届奥斯卡的神秘存在,今年最惊艳我的动画片

对影迷来说,预测每年的奥斯卡都是最兴奋的事。

守着看完直播,对着今年的获奖list撸一遍,也成为了每个影迷的自我修养。

但总有那么一两部片子,虽然没有“如我所愿”得到小金人,却依然是我心头割舍不下的存在,比如去年的《夜行动物》,特意为它写了一篇文章:《夜行动物》: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输家,也完全值得一看

导演是Tom Ford

今年的奥斯卡提名,有一部穆斯林元素的电影入围,讲述阿富汗塔利班时代的动画片,《养家之人》(the Breadwinner)。

这两年的奥斯卡,真是一场盛大的文艺界反川普示威运动。比如去年的最佳外语,给了《推销员》,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人。而在那不久前,川普刚下达了行政命令,包括给伊朗在内的七个国家的穆斯林公民禁止发放签证。阿斯哈就成为去年唯一一个——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到现场领奖的小金人获得者。

众所周知,川普从竞选到上台,不断提出各项针对穆斯林的严苛政策,“限制入境”是他反穆运动的高潮,但奥斯卡的评委们却在明知道导演没办法入境的前提下,坚持把小金人给了阿斯哈……真是啪啪啪打脸。

所以这部电影一出现在提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吸引我了解它的是电影海报,奇幻的异域背景,一个女孩,穿着单色上衣,大眼睛凝望前方,松垮的头巾,高鼻深目,广眼细眉,配色之沉抑,沧桑的天真,形成了一种抓人眼球的反差。

海报

相比于动画提名里的其他大制作来说,《the Breadwinner》还属于一部小众的艺术电影,虽然遗憾落败,但却依然是本届奥斯卡中我最想推荐给朋友的心中最爱。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性不准上街,不准购买任何商品,不准与外人交流。电影就在这个氛围中开始,帕瓦娜(Parvana)上街,被发现是女孩,米店老板气得大吼——“滚出去,让你爸爸或者哥哥来”,差点被一群流氓抓住,几番挣扎才仓皇逃回家中。

帕瓦娜去打水

原来帕瓦娜的爸爸突然被抓走关押,家中只留下唉声叹气的妈妈、成年待嫁的姐姐与懵懵懂懂的弟弟,存粮一天天减少,饥饿迫使着帕瓦娜冒险外出购粮,才有了电影开头的那一幕。

二女儿帕瓦娜为了全家人的生存,顶着家人的反对,最终决定剪掉长发,戴上白帽子,假扮成小男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米店买到粮食,掩人耳目打工赚钱,甚至四处打听消息来救出自己的父亲。

在很多电影符号里,长发都代表了传统给女性设定的固有角色。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剪掉的头发代表了父亲让女儿练摔跤走出小地方的决心,而在《the Breadwinner》里,Parvana主动要求剪掉长发,代表了她对自己将要承担责任的决心。

主线与副线

最为巧妙的,在现实主义叙事的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同时进行的浪漫主义副线。帕瓦娜为了安抚幼弟,给他讲了一个睡前童话: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决定拯救村子而选择孤身去打偷走粮食的大象妖。男孩子遇到了神秘老婆婆,指点他去寻找三件东西,但他却遇到了怪物的追杀。一个小女孩,女扮男装,在随时可能被人发现抓走的情况下,内心不可能没有张皇恐惧。

而电影最高级的地方,就是用这个帕瓦娜自己讲的故事,来承载所有无法通过外部情节表达的内心世界。这个表现手法,直接让那个这部电影,从一部合格的动画片,上升到了足以匹配小金人的杰出艺术动画片。

每一次支线的剪纸风格出现,都是绝望情绪蔓延的时候,故事里小男孩的恐惧,就是帕瓦娜内心的恐惧。Parvana用了哥哥的名字当了男孩的名字。这意味着,当哥哥死去后,在帕瓦娜内心里,早已把自己放在了代替哥哥的位置上,去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

这种电影的叙事,就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前期两条支线各自蜿蜒进行,到了结尾时,所有乐器一齐奏出了最动人心魄的和弦,汇总到最后的主题上:故事里的男孩找到了镜子,战胜了大象;而帕瓦娜直面了心中的恐惧,救出了父亲。

导演托梅接受采访时说过:“阿富汗孩子对家人和朋友的责任感,完全与我们基于个人主义的文化不同。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很新鲜,在那个环境下却很常见。我的任务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电影里,把这个特别的故事,让它变得普通。”

导演托梅

电影所在的阿富汗,塔利班统治地区,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复苏,在21世纪女权运动的浪潮下,阿富汗的女性却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

电影里的所有情节,都在真实发生。曾经有位西班牙记者去阿富汗,回来后写了篇报道,里面详细记载了她们没有受教育权,所有的女子学校都被关闭;不允许外出工作购物,不准与与社会产生任何交集;没有婚姻,因为她们的婚姻不过是父兄的买卖。

那位记者还说起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例如她们得穿软底无跟鞋,走路必须轻悄,因为脚步声被视为“性挑逗”;若是她们被指控“通奸”,将会被揍到瘫痪甚至直接杀死;若想证明是被强奸,至少要找齐四个证人,不然就会被鞭笞。

她们的衣服,只在眼睛部位露出一些网状小孔,光线仅够视物,连手不能露出袍子。

阿富汗妇女

我们如何去想象这些女性的生活?觉得她们可怜?

伊斯兰世界的女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区。不了解的人凭借着新闻想象她们,面纱笼罩着无法跨越的文化沟壑。从中东、到中国、到欧美,每一个地方的穆斯林女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与宗教上的压抑。

有时候,我觉得,正是因为穆斯林女性的自我驯服,在他者看来,带着一种“自甘堕落”,所以对她们的关注,引起的不仅是同理心,还带了一种旁观者无法察觉的某种居高临下的蔑视。西方世界对穆斯林,还存在着一种对异质文化的微妙恐惧心理。

这种复杂的混合着蔑视与恐惧的未知,正是很多人投射在穆斯林女性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上的刻板印象。媒体大加渲染之下,自然引起了很多西方公民对穆斯林人群的排斥。这也是川普那些反穆政策能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原因。

但这部电影,带我们看到了面纱下的另一面。

里面的每位女性,都是一个个让我感觉到真实的个体:强烈反对妹妹冒险,最后却亲手为她减去长发的温柔姐姐;识破了亲戚的奸计,最后以死相拼护住子女的刚烈妈妈,还有不循规蹈矩的帕瓦娜。

帕瓦娜代表的,是阿富汗最充满生命力的新个体。她是一个特别的阿富汗女孩,在战乱彻底发生之前,她短暂地接受过教育,她被抓走的父亲正是一位老师;同时,缺粮的饥荒带来的极限压力,突破了传统伦理对她最后的束缚。

当她遇到同样女扮男装的老同学时,我们又发现,原来,帕瓦娜不是特别的,在战火纷飞、塔利班残酷镇压的世界里,穆斯林女孩拥有的对自由的渴望、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非凡的勇气,都令人敬佩。

通过《the Breadwinner》,很多人会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即使在阿富汗,也并非全部是心甘情愿蒙面做附庸的妇女,也有思想保持开放的家人;原来,那个被我们隐隐排斥的宗教社会,有互相监督敌视的内部告密者,也有充满人情味的陌生人;原来在最黑暗的地方,只要看到过光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去追求光的方向。

剪了短发的帕瓦娜

电影似乎在隐约地发出一个信号:伊斯兰世界并非不可改变,足够的教育和社会的变迁,可以帮助穆斯林女性走出新的未来。

就像托梅导演说的,《the Breadwinner》这部电影,虽然取材自一个看似特别的故事,用塔利班渲染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但这个故事其实非常普通。叙事的克制,剥离了右派的偏见与白左式的同情,给了观众一个客观又全面的呈现。

去了解,总是比拒之门外的戒备要艰难上很多。

川普政府可以设定禁令,却无法阻止愿意去了解真相的民众。

这个世界很大,有些地方离我们很远。我们可以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而电影就是最好的眼睛。

作为一个文化场域之外的人,或许我们能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通过这样的眼睛,去真诚地了解一次她们。

 4 ) 政治正确又政治不正确

《养家之人》

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又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

何处体现为政治正确呢?

对女性主义的摇旗呐喊与对极端宗教的咬牙切齿。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

皆因女娇娥帕瓦娜不可抛头露面,不可为生计而独自出门。惟扮奥狄士。只因,男儿郎皆可。 剪下乌发,换上白帽

“问安,向您问安!打扰下,问安!”

“问安!进来吧,小伙子,我又不送货。”

原来做一个男生是多么的舒服啊!

帕瓦娜在往日难以踏足的街道上自由的奔跑起来,也只是少了那裘衣纱与秀发。 片中所展现的女性,其地位就如同家养的牲畜一般,画地三尺而不可越,若无男人相伴而出,一顿毒打;女性的生活也被框定在读书入学之外,无不灌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若有藏书而违反,一顿毒打。影片借助动画与生活化的表现方式将女性的种种周遭呈现于世人,既不会让人觉得沉重的喘不出气,而觉得仿佛离自己很远,更将她们的生活拉近至我们身边,让我们站在红色迷雾中透过黑纱感受她们所感受的。 对女性的压迫与奴役仅仅是极端宗教于人的一个体现,更多的是对人心、精神的侵蚀。 曾经的一个好学生,如今石乐志的投入塔利班,伊德瑞斯,可怜又可恨。很可惜影片并没有对这个人物的前后进行过多的阐述。或许也就对极端宗教的指控少了一份论据。 那么,又何谓政治不正确呢? 两个点,亦是政治正确的两个点。 男权社会,这部影片也最多只能能被视作是女权主义小打小闹的无病呻吟罢了。

毕竟独立宣言里面早已写明“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你们认同了。

毕竟入职后“三年后不生子”的保证,你们签下了。

毕竟女人就应该生小孩带小孩伺候你男人,你们执行了。

所以啊,女权这股妖风,煞一煞就好了。

这也就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片子而已,无需多虑。 最后一点,抱歉,也是我想上纲上线的一点。

我们需要跳出影片文本,看看片子的制作方面:

导演诺拉·托梅 Nora Twomey,爱尔兰人;编剧安妮塔·多兰 Anita Doron,乌克兰人;编剧黛博拉·伊莉丝 Deborah Ellis,加拿大人;影片由卡通沙龙制作完成,爱尔兰的工作室。

主要制作人员于此,我们发现美国的影子很少几乎没有,除却监制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美国、柬埔寨国籍),为什么?美国呢?美国明明就是一座驱散黑暗、将光明照向全世界的“灯塔”,民主和自由的象征,维护人权的世界警察,这些与片子的诉求无不契合,但美国它的影子呢?

是我想太多了吗?

 5 ) Not thunder

总觉得跟小时候看的阿凡提画风很像

emmm…画面很干净看着简单又有特别逗的地方,故事线小男孩帮老奶奶挤羊奶,直接一个空摔,看得我措手不及。现实线是在一个女性毫无地位的环境中小女孩勇敢的站了出来,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爱,卖水果的大叔偷偷告诉她可以试试晚点来、让她帮着读信的壮汉问她where is says “Hala”手指轻轻抚摸信上的名字,细腻的感情跟这个身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还有她的小伙伴偷偷攒钱为了能以后在海边卖点小东西……

但最让我意外的其实是最后小男孩一直重复的那段话:

“My name is Sulayman

My mother is a writer

My father is a teacher

And my sisters always fight each other

One day I found a toy on the street

I picked it up

It exploded

I do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after that

Because it was the end.”

没想到故事里的小男孩是她的哥哥,而他离开的方式……

所以那些说自己的愿望是世界和平的人也许是看到了更多的不幸、更多的苦难吧…

“Raise your words,not your voice.

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

not thunder.”

 6 ) 故事的力量,有力量的故事

还蛮冷门的电影。冷门到某家知名连锁影院,在首映那天还给了5场的排片量,第二天就变成了2场——还是非常不友好的时间。而且不仅题材有点冷门,形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动画片。这让那些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看电影的中年人有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先说说背景。电影根据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丽斯的青少年小说——《帕瓦娜的守候》改编。有关主人公pavana的故事是一系列小说,这只是其中一本。作为延伸阅读,我个人更建议《灿烂千阳》、《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和《穿越百年中东》。毕竟原著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是一群需要所谓勇敢坚毅果敢之类成长养料的人。而如果真的要了解阿富汗社会、战争带来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上述那三本书应该是更理想的选择。

但一部讲述阿富汗故事的电影在院线上映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人足够振奋。即使它包装了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即使这是一部不说普什图语、达里语甚至波斯语的阿富汗电影,我却认为比那些低龄化或炫目的cg动画更有意义。至少让盛世之下的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全世界都在大踏步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还被困在僵化的传统中,生活在战火肆虐、人权被完全剥夺的环境中。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怕的社会制度,会逼得家里未成年的女孩子变成“养家之人“,而这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微不足道的一角。

这年头还在用手绘的动画片,不多了。看到动画里每个人物颜色单一的眼睛、一点都不丝丝分明的毛发、简单得几乎粗糙的光影,居然把所有的表情:害怕、开心、惊异、憧憬、顽皮、悲伤、勇敢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得如此到位,让人有种原始的感动。它又一次证明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只有故事的质量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真正标准。

说到故事。这部动画片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嵌套结构。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电影故事里的主人公帕瓦娜是bread winner,她讲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也是bread winner。故事里的故事最开始出现是帕瓦娜为了安抚情绪不安的弟弟。帕瓦娜第一次去监狱外寻找爸爸被挨打之后,她的妈妈把这个故事补了起来。在小男孩儿跌落悬崖之后,他被一阵鼓声叫醒,打鼓的老婆婆告诉他要如何打败象王。妈妈是在安慰帕瓦娜,给她勇气和信心。接着在砖厂劳作的时候,帕瓦娜又把这个故事讲给精疲力尽的特里华听。特里华跟她一起创作这个故事,于是小男孩儿有了名字,叫苏莱曼——帕瓦娜哥哥的名字。于是后面一直追着苏莱曼的可怕的东西,是一直善良的老马。

在故事的高潮。帕瓦娜在监狱外焦急地等待,害怕和恐慌笼罩着她——战争的声音,炮火、时间的流逝、黑暗和不确定的援救。于是这次讲述和倾听的对象都变成了她自己。苏莱曼选择独自面对象王,和帕瓦娜一样的孤独和害怕。高潮部分剪切在帕瓦娜的妈妈、帕瓦娜和虚构的苏莱曼中进行,此时苏莱曼的故事已经和帕瓦娜的故事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在妈妈的眼中,酷似哥哥的帕瓦娜像极了苏莱曼。在帕瓦娜眼中,她故事里的小男孩儿自从被赋予了苏莱曼的名字之后,就承载了哥哥的身份,也变成她力量的源泉。

电影就是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的人们,他们也在编造故事。他们从故事里汲取力量,文明在故事里薪火相传,即使在地狱深渊也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和不死的心灵,故事赋予他们力量撬动黑暗大门,露出一丝丝微光。我们看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讲的故事,也仿佛获得了一次救赎。

人生何时不艰难,世界何处不丑陋,在艰难丑陋时才会让人性的光谱超越肉眼可见的范围去照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说一个真事儿。电影放映完毕,工作人员是个小妹儿,她充满好奇地问我:姐,这好看吗?

我一个好字还没出口,她就紧接着说:你是我们放映这6场以来,唯一一个观众。我哑然。走在影厅的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爆裂声,估计又是哪个反派在摧毁地球,人类等待着超级英雄的救赎。我喟叹,盛世之下的我们,对战争又了解多少?

然后在轻轨上,一群初中女孩子叽叽喳喳站在我旁边。然后一个女孩儿对她的同伴说:你长得好像男孩子,是个t吧?我白了一个眼儿,又想感叹下世风日下。但我转过头去看,那一群女孩子有最青春的脸庞和最无知的笑容——真正的不知人事艰难的笑容。

于是我希望她们永远这么肆无忌惮甚至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她们具有帕瓦娜那样的成熟和坚毅。人性的纯度和深度如果真的要通过战争来考验,那我宁愿永远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纯和多深。

 7 ) 这部电影,像里面的人物一样,正在顽强生长

我是个外表冷漠的人,即使在看电影的时候也面无表情。毕竟一个大男人在外面又哭又笑,挺害臊的。

但昨天看的《养家之人》,却打破了我的这个冷漠的原则。电影结尾,一轮皓月,周边环绕着朦胧完美的月晕,帕瓦娜在那之下,推着劫后余生的父亲,踽踽前行。

一滴泪出现在我眼角。虽然很快被我擦去,但是已经晚了。这个故事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说不定哪天会再次触动泪腺。

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我可以坐在大银幕前劝自己,“虚构的”、“用了几个非常打动情绪的情节”、“现实中不会发生的”,让自己始终疏离于故事之外,保持冷漠。

但面对《养家之人》,我根本做不到。他太真实了,没有强行美满的结局,没有被英雄拯救的世界,只有残酷、满目疮痍的现实。

与帕瓦娜同在月光之中的那圈月晕,常被阿富汗人用来做女孩子的名字,哈拉。帕瓦娜最近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一封信上。信上说,这位叫哈拉的女子,踩到了地雷,不治身亡。

让帕瓦娜读这封信的,是一名塔利班士兵。这个士兵身材高大,令人畏惧,前不久还在巡逻,斥责帕瓦娜和她父亲,要注意女孩子的言行。

但此时,这个士兵,小声啜泣,抚摸着信上的“哈拉”。这个哈拉,是他的未婚妻子。

环绕在月亮周围,点缀夜空,本应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却在战争之中,消失在淡淡的几句话中。血都没见到,一个人就消失在生活里。这就是乱离之世,人命如草芥的现实。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战神”、“勇敢的心”,看过太多英雄类的人物力挽狂澜,在战争中闪耀。看太多之后,我们就忽略了一个事实,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会是那个英雄,只能是战争风暴里四处飘零的草芥。

18年年初最火的电影《红海行动》,里面的突击队员救了一个汽车炸弹上的人质。他哆嗦着求队员们,让他们救救自己的孩子。他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一旦被绑上战争这辆车,命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那个消失的哈拉,只是《养家之人》里的一个小小故事,如果我仔细回想,藏在细节里的很多人,也是那样的消失了。那个把帕瓦娜父亲投进监狱的人,战争开始后,被投进了前线的炮火里,杳无音信。当他踏上去前线的车时,我才发现,甚至他自己也才认识到,他不过是个嘴上刚长出胡须的孩子。

残酷吗?太残酷了。所有人的命运都像他们所处的阿富汗一样,始终在经历战争。帝国来去之间,处在咽喉要道的阿富汗一次次被碾过,他们的目标甚至不是阿富汗,只是因为阿富汗挡了他们的路。

战争里,阿富汗和他的人民一样,只不过是炮灰。

然而残酷却不是《养家之人》的全部,只有残酷,也不能让我这个万年冷漠脸流泪。真正打动人的,是帕瓦娜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帕瓦娜遭遇重重阻碍,依然能够养活家庭,并把奄奄一息的父亲救出来。而阿富汗人民,在四面的战火中,也坚强生活着。战火起时,也许摧毁一切,但路边的野花却在生长着。

那份顽强,是真正令我动容的东西。比炮火更震撼,比热血的嘶吼更振奋。

如今,《养家之人》这部电影,也正遭遇着帕瓦娜和阿富汗人民一样的命运,在各路大片的商战中被波及。本是最美的电影,却被打压的排片越来越少,让人心疼。

不过,《养家之人》也体现出了电影里可贵的品质,在战火之下依然顽强。口碑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他像路边的花朵一样,正在顽强生长。

期待他能快点长成大树,被每个人看到。这样美好的东西,不该被埋没。

 短评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1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1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17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21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2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28分钟前
  • 大聪
  • 力荐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32分钟前
  • opal
  • 力荐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34分钟前
  • Tough Guy
  • 力荐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37分钟前
  • 马卡
  • 力荐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3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奥斯卡评委会不是最喜欢政治正确了吗?准备把红毯都抹黑的伟大女权主义者在阿拉伯石油面前都瞎了吗,有这么魔幻现实的片子,还非要看什么童话?奥斯卡,垃圾。愿和平,愿生而为人、不以自己的性别为耻。https://i.lavayou.cn/archives/1751《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43分钟前
  • null
  • 力荐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44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47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你就不能不管吗?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他只是个人啊。

50分钟前
  • 青铜猪猪
  • 力荐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54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

5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1小时前
  • 竹和
  • 力荐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1小时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