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爱情片澳大利亚2009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

播放地址

 剧照

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7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8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9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10:18

详细剧情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Bethany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SeymourHoffman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ToniCollette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

 长篇影评

 1 ) 《玛丽和马克思》:粘土妙塑失意人生(转)

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片被选为09年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该电影节董事杰弗里·杰尔莫对它如此赞誉:“不仅是圣丹斯,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玛丽和马克思》。”
      凡是都有例外,其实,谈不上喜欢与否,而是观影过程相当的冷静,不似有人提醒的那样,会感动得一塌糊涂,要备纸巾。或许,和片中人生坎坷的灰色中年男马克思类似,本人也在需要感动落泪的时候,流不出一滴泪来,而纽约的马克思还有幸得到澳洲小笔友玛丽邮寄来的瓶装眼泪,本人就没他那么幸运了。
      相较于感动,个人更欣赏导演亚当·艾略特用粘土动画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付出5年的心血,使得这个忘年笔友之间越洋通信的故事,闪耀出非同寻常的味道,始终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气息。正因为故事涵盖了人生的晦涩阴郁艰辛孤独不幸无常和无奈,而且涵盖得颇有章法,并将成长中和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阴暗面和副作用都呈现得细腻生动,才能走进很多观众的心里,直达其中最柔弱敏感的部分,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共振。
      片中那一封封来信,仿佛两个孤独灵魂的自我剖白,既梳理自我,也抚慰对方,在笔友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犹如灵魂的镜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影片的色调偏暗,昏黄灰色的玛丽和澳大利亚,黑暗阴沉的纽约钢筋混凝土丛林,唯一的鲜亮色彩似乎是玛丽寄给马克思、被马克思插在小帽上的红花,仿佛揭示着温暖的沟通倾诉是超脱孤独人生的亮色。
      亚当·艾略特不只是这部动画的编剧导演,还是该片所有粘土形象的设计者,影片将人物和人生呈现的如此饱满、如此贴近人心,也和大量匠心独具的分镜头设计有关,特别在表述写信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画面穿插其间,或悲伤或失意或自卑或迷茫或焦灼或悲愤甚至滑稽,所有这些串连起了马克思的人生,也提点着小玛丽的生活。如果你被这样一部没有依靠过多电脑技术,仅以黏土停格动画精心描绘的他人人生感动,那么就更要给艾略特掌声。
      人们都在寻找能够慰藉自己孤独心灵的途径,而社交障碍的产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在如今快节奏却人情冷漠的社会模式里,能独立处理自己孤独的人并不多,于是,人们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于是,关注心灵的书籍和电影更能博得好感。片中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类似于自闭症,有社交障碍,事实上,不是马克思病态,而是这个世界是病态的,马克思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世俗不容,从而他这个有着童年阴影、集某方面的天才和某方面的小弱于一身的人,注定成了“怪人”。
      片中引用老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做插曲,用以表现长大后玛丽的失意——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问妈妈,将来会怎样?我会漂亮吗?我会富有吗?妈妈说,将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人生还有一个命题,越早完成,就越可能远离不幸,那就是尽早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喜欢自己的不完美,片中的玛丽正以亲历及马克思的书信人生来完成成长。
      这部动画里的死亡很多,马克思的妈在他6岁时开枪自杀,玛丽的孤僻爹被海水卷走,她的酒鬼妈误喝防腐剂死掉,包括马克思养的金鱼亨利,每一条都死得稀奇古怪,甚至玛丽自己也几乎“自挂东南枝”,学会面对死亡也是人类解决内心恐慌孤独的方式。似乎通过这部影片,艾略特想要说的有很多。
      马克思和玛丽都喜欢吃巧克力,大抵是因巧克力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获得补偿和慰藉。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见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喝完甜蜜的炼乳后,平静的死去,那本小时候因看不懂人们的面部表情而自做的记录小册子,放在他身前。此时影片响起了舒伯特的《Ave Maria》,在舒缓的旋律中,玛丽看着她曾寄给马克思的照片、物品,以及贴在墙上的她近二十几年来的来信……含着泪的她心灵获得了成长,而在成长的旅程中,遥远的你是我最近的安慰。
   P.S.没有被感动,并不代表本人冷血,而是认为谁没有阴郁人生呢,有些坎儿得自己咬着牙吞着血扛过去,谁也替代不了,人生不是比赛谁比谁惨,是谁的人生就得谁受着,所以大多时候,人得具备自high精神,在生活的泥泞中匍匐的同时,还要不断调试心态,否则,神也帮不了你。
   PP.S.不过,影片的确给出了一些思考,例如人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相处,如何脱离负面干扰。
   PPP.S.世间无人不孤独,请相信,你一定不是最孤独的。

 2 ) 丑朋友

你曾经嫌弃过你的朋友吗?
“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
“你刚才说的话好丢脸啊!”
“你怎么这么不make sence。”
你可能说这不是嫌弃,是关心,但是你不可否认,你试着改变你的朋友成为你想要的朋友。
Mary想治好Max的“病”。事实上,这是一种伤害。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朋友,同样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朋友亦然。
影片的最后没有两人相视而笑的那种温馨动人的大团圆,但是却是最完美的结局。就正如我们不愿意和多年没见的小学朋友见面一样,我们不愿意破坏那美好纯洁的回忆。

 3 ) 你就是你,没什么不好

有个朋友在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以后写了一篇短小的日志:两个loser的故事。看完了影响心情,压抑。阴暗的色调(只有一点点亮色),悲伤的故事。
也许对于性格明朗的人来说,《玛丽和马克思》是这样一部伤感的悲剧。一个童年灰暗的小女孩和她自闭症患者的笔友,同病相怜、相互安慰的一生。

但我却从心底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故事。因为也许那些天性开朗的人无法理解,一个人没有很多朋友,只满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怎样的欢愉。而我想说,因为我是我,所以这没什么不好。

马克思说过:“我觉得做一个自闭症者挺好,要治疗我就像要改变我眼睛的颜色。”
他只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他怪异,而他也无法理解别人。他不明白为什么印度很多人都在忍饥挨饿,而人们仍然会扔掉大堆的食物;为什么明明需要氧气,还要乱伐雨林;公交车不按时运行,为什么还要制作时刻表。等等

马克思也有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爱好。比如,他喜欢“收藏”街道上行人乱掉的烟头;能够飞快的拼好一块8面魔方;喜欢自造单词;经常给市长写信提出千奇百怪的倡议;常年购买乐透时选同一组号码,并且在40多岁的时候中了乐透大奖……

所有这些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却让我更加喜欢起马克思来。甚至“疯子和天才只有一步之遥”这句烂街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都显得太过平淡。就像《革命之路》里的疯子弗兰克一样,他们只是太过智慧,而把世界和问题看得太透彻、太犀利,以至于突破了平常人平庸的底线罢了。
而从马克思对于可怜的小女孩温和的宽慰与智慧的引导来看,谁能说,马克思不是一个谦和并且高尚的人呢?

所以,即使马克思最后并没有见到他可爱忠诚的小朋友玛丽、也从来没有用过一个安全套、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从来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朋友(除了玛丽)、从来没有瘦身成功过,也并没有什么可遗憾。
因为他是一个自闭症者,不需要别人去理解;因为他和玛丽之间真贵的友谊即使只有文字传递也足以温暖彼此;因为他没有复杂的欲念,乐透大奖只要用来买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就会满足。
他只是自己。像这样一生保持真我,不为了迎合任何人来扭曲自己,不为了赢得任何人的眼光去追求所谓幸福与财富,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幸福么?


对于小女孩玛丽而言,马克思对于她的意义,就像是这部电影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一样。
她懂得了,即使自己不够漂亮、天资不够聪颖、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也不那么喜欢自己,这世界的某一处也必定会有那么一些人懂得自己,欣赏自己的可贵、甚至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怪癖。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接受自己,毫无保留的一一接受。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感同身受。比如,我为什么没有XXX那么漂亮?没有XXX那么聪明?没有XXX勇敢?没有XXX那么招人喜欢?
如果你也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质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不必要的存在时。不防就去看一次《玛丽和马克思》吧。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太胖、不美、太孤立、不够开朗,不过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而这世界本来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存在,何必去追求千篇一律的认同呢?
所以,也许你只是自己而已,这没什么不好。

 4 ) 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你有过爱么?做过爱么?”,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5 ) 这个超级泥巴大烂片(非影评)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6 ) 《玛丽和马克思》:假如玛丽给我写了那封信

Mary(来信)

亲爱的宋绪新先生:
我叫做Mary Daisy Dinkle。
我现在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了。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棕色,我最喜欢吃甜炼乳,第二喜欢吃的是巧克力。
我有一只叫做Ehtel的鸡……这是他的画像。他从来不下蛋不过有一天他会下的。
我妈妈喜欢抽烟、板球和雪利酒。
我爸爸喜欢在仓库里跟他的鸟类“死党”玩。
中国的小孩子都是从哪里来的?茶杯里吗?澳大利亚的小孩子都是在啤酒杯里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我不太会画耳朵不过我画牙齿很棒哦。如果你能回信给我做我的朋友那就太好了。

Mary Daisy Dinkle
PS.随信附上樱桃巧克力棒。希望你喜欢。
————————————————————————————
宋绪新(回信)

亲爱的Mary Daisy Dinkle:
我是在被我领导叫到会议室,布置完下个月工作目标,回到我的工位之后,发现桌子上有这封信的,非常感谢你的来信。
我正在努力工作,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我晚上经常失眠,最近不到凌晨2点,我一点困意都没有,前几天听我大学同学说了一些关于过劳死的相关信息,很多公司都有过劳死的例子,我现在觉得我非常符合这种标准,没准过几天我也会病倒的。^-^
你给你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很可爱。目前为止我能确定亲眼见过的澳大利亚人(因为从口音上,我分不太清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大学外教老师,体态稍显肥胖的中年妇女,现在想起来长得有点像苏珊大妈;另一个是我在地铁里碰见的一个一边交中国人英语一边喝酒的澳大利亚男子,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很帅。
首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
很不幸的是中国小孩子不是在茶杯里发现的。我小时候问过妈妈,她说小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如果我不听话,她就把我丢回垃圾堆去,让捡垃圾的老头把我捡走。自从听了这个,我就变得很乖了。
现在和我一起住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工作比我还忙,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一个礼拜都没见过面,因为我睡着的时候,他才下班回家,我还没睡醒,他已经上班出门了。更确切地说是不清醒的见过面,也有这样的可能,他回来后看到我睡着了,没打扰我。
你的樱桃巧克力棒很好吃,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吃中国食物,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宫爆鸡丁,我第一次吃这个菜的时候非常惊讶,心理想,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澳大利亚有中国餐馆吗?如果有,你一定要去吃一回宫爆鸡丁,鸡肉嫩嫩的,花生脆脆的那种。
我的爱好不多,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看电影上,我看了很多电影,也很喜欢澳大利亚的电影明星,比如妮可·基德曼、凯特·布莱切特、拉塞尔·克劳、休·杰克曼、希斯·莱杰等等最近我们国家查封了很多BT网站,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BT,直白的说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下载到世界各国娱乐文化资源的网站,这样我们就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世界了。你平时看电影吗?都是去电影院看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途径可以看电影?
一想到澳大利亚,我脑海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画面就是悉尼歌剧院,你去过那吗?我非常想去那看看。
期待回信,你的中国朋友宋绪新。
PS.宫爆鸡丁没有办法邮寄,我只能给你寄一袋北京烤鸭,用家里的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希望你能喜欢。
————————————————————————————
各位兄弟姐妹如有兴趣还可以接着用玛丽的口吻给我回信,估计渐渐的玛丽和我都会发现我们是穿梭了好几十年的时空在互相通信的...

 7 ) 细腻而笨拙的封闭与悲伤

  一个44岁的男人,肥胖,喜欢吃巧克力热狗,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做过六份工作,多数乏善可陈,唯一有趣的是在做清洁工的时候扮过机器人,机械而幽默地倒垃圾,结果却被一位不欣赏的阿姨报了警。他是一个犹太人,读了不少书之后,却不信上帝了,但他仍旧戴着犹太小帽,仅仅因为它能给他遮挡风寒。他当过共产主义者,这倒应和了他的名字,马克思。至于为什么当,电影里没说,我们也就无从知道。他的精神比较封闭,焦虑,烦躁,愚笨,不能分辨人类的表情,所以幼年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旁边注着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一个8岁的女孩,肥胖,她的父亲上班给茶包打标签,回家做飞鸟模型。母亲抽烟,酗酒,听板球比赛的广播,偶尔去超市借东西——不准备还的。为了节省塑料袋,母亲直接把东西放在裙子底下或者胸衣深处。他们不和女孩交谈,更不和她玩。学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额头的褐色胎记。狗也不和她玩,她拿线球出来,狗就躲开了。唯一亲近的人是一个被日本士兵的鳄鱼咬掉脚而自闭的轮椅邻居。她的快乐是看动画片,和马克思看的一样,也是《诺布莱一家》。她喜欢她的宠物鸡,喜欢喝甜甜的炼乳,喜欢听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女孩想问问美国的孩子是不是和澳大利亚的孩子一样也是从啤酒杯里生出来的。她随意地在邮局里找了一个美国人的地址。她给美国人写信,我是玛丽·黛西·丁克尔……美国人回信,我是马克思·杰瑞·霍洛维茨……写信,回信。回信,写信。二十年过去了。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片,人物造型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看着看着,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或者正如马克思被玛丽打开的回忆之门:犹太男孩马克思,被恶鸟攻击,被恶童欺负,他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1976年以前,他的人生几乎是失败的,而之后他几乎获得了新生。1976年,马克思收到玛丽的来信,由开始的惊恐而变得充实。他复信时的配乐,不仅精确地模拟了打字的节奏,而且幽默地模拟了内心的激越,然而后者从脸上是看不出来的。马克思其实仍旧痛苦,尽管他并不直说。他捂着脸站在墙角的时候,看医生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吞吃巧克力热狗的时候,在街头戴着头盔把耳朵鼻孔塞住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一切。他渴望去月球生活,因为只有那里才是安静的。

  在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之中,荒凉的月球矿区,唯一的工人山姆即将完成三年之久的工作,在准备回到地球的前夕,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激活的克隆人。而山姆一向引以为精神支柱的深爱的妻子女儿也不过是一段植入式记忆,被骗的痛苦渐渐淹没了巨大的孤独。月球灰暗的地貌与它的荒凉本质相辅相成,保持着惊人的一致。马克思一厢情愿的安静之梦,恐怕只是因为他从未到过月球而已。

  玛丽听从了马克思信中的话,告诉那个欺负她的男孩,她将来在天堂是主管巧克力的天使,那个男孩哭着走了。因为某种疾病,马克思无法流泪,玛丽就给他寄了一瓶自己的眼泪。马克思站在镜子前,将眼泪抹在脸上,体验着玛丽的泪水——类似的动人段落俯拾皆是,正如嗜吃如命的肥胖源于内心无穷无尽的难以排遣的悲伤。

  马克思幼年的时候,父亲抛弃了母亲和他,没多久,母亲也开枪自杀了——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人行道,有的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灵魂是清醒的。玛丽的爷爷、父母也是非正常死亡的——电影似乎有点儿轻描淡写,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之死甚至有点儿喜剧色彩,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尘世的真实与冷漠。

  电影非常的细腻。玛丽成年之后,以马克思为例研究精神疾病,当她高兴地将学术成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难以置信,愤怒地拽掉了打字机的M键。通信中断了。玛丽粉碎了所有的书——她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比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颓废。爱她的丈夫离开她,去爬他的断臂山了。而这时的玛丽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走近了自杀的边缘——我们不禁担忧,生活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循环么?

  影片的颜色是灰色的或者黑色的、褐色的,极少的艳色来自舌头和嘴唇,来自玛丽的发卡,来自玛丽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别在帽顶的毛线球。友情,吐露,沟通,依恋,指责,静默——我内心纠结得几近失语,我的感动一如我的难受——电影传达的微妙情绪早已超越了语言,使你只能描述镜头本身,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你慢慢体会着两个人的心,你渐渐从他们的心中发现了自己的心,你的童年,或者你的成年——不过是童年的放大而已,犹如玛丽和马克思互相看到的。

  电影结尾,1996年,28岁的玛丽背着一个婴儿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马克思的寓所,满墙贴着玛丽二十年来的书信,还有她8岁的时候寄来的自画像。她说,我不会画耳朵,但我的牙齿画得很好。64岁的马克思在等玛丽进门之前已经安然离世。他的胸前挂着识别人类表情的小本子——这是他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后努力。

  在此之前,马克思在给玛丽的和解信中这样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并非完人,而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况且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人生之路会相交,我们会分享同一罐炼乳……”

  看到这里,你会难受,你会流泪,但同时你知道你的难受是平静的,你的眼泪是平静的,你甚至有了一种释然的微喜。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这样毛病或者那样毛病的普通人,孤独得要命,绝望得要命,然而这世界上还是存在着温暖的,尽管这温暖时而那么近,时而又那么远。或许你会崩溃,你会摧毁——你当然明白真正的原因,电影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选中了你,一把抓住了你,并用最重的铁锤敲碎了你的心。

  电影开头告诉我们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亚当·艾略特拍摄这部电影是想让我们分享玛丽与马克思的故事。我的叙述仍然出于这样一个意思,与你分享两个寒冷而又微热的怀抱。关于书信,关于笔友,关于消逝的记忆,缺失M键的打字机,磁带,照片以及活生生的现在。你会觉得生活本身是这样的深刻,又是这样的平常;生命是这样的偶然,又是这样的必然。它似乎无所谓,但对互相依恋互相热爱的人,如马克思与玛丽而言,却是生命的奇迹。我相信,看过电影之后,恐怕我们很难忘记,这趟由38个灯泡、133个场景、212个黏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632个黏土模具、808个茶包、1026张嘴巴、132480张独立画面构成的奇迹之旅。

 短评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6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11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12分钟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16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1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2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25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2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36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37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43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46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50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5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57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59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1小时前
  • 二甲
  • 力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1小时前
  • 陌生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