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

战争片美国2011

主演: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艾米丽·沃森,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汤姆·希德勒斯顿,大卫·休里斯,尼尔斯·阿贺斯图普,席琳·邦金斯,大卫·克劳斯,托比·凯贝尔,帕特里克·肯尼迪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照

战马 剧照 NO.1战马 剧照 NO.2战马 剧照 NO.3战马 剧照 NO.4战马 剧照 NO.5战马 剧照 NO.6战马 剧照 NO.13战马 剧照 NO.14战马 剧照 NO.15战马 剧照 NO.16战马 剧照 NO.17战马 剧照 NO.18战马 剧照 NO.19战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3:37

详细剧情

1914年,在德文郡小镇,男孩艾尔伯特(杰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饰)目睹了幼驹乔伊的诞生。在集市上,它被频繁叫价,最终被艾尔伯特的父亲泰德(彼得·穆兰 Peter Mullan 饰)用30几尼的天价收入囊中,跛脚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尔伯特与乔伊尽情 嬉戏,与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长,地主登门拜访,称如果乔伊不能犁地将立刻将其带走,于是泰德赌上了全部家当。于是,艾尔伯特在逼迫之下,为乔伊套上了鞍蹬,强迫它犁地,甚至还使用了皮鞭,却不能让它屈服就范。为了还债,泰德亲自上阵犁地,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换来了收成,但是一场大雨毁了一切。德军来袭,父亲被迫将马变卖给骑兵军,换了30几尼。艾尔伯特虽然难以割舍也只能含泪送别乔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战场。战争中,乔伊的主人不停在变,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然而它真正等待的是艾尔伯特,...

 长篇影评

 1 ) 战壕之上

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如果放在二十年前,也许是让人声泪俱下的励志大片,但是置于今时今日,就太老旧太套路化了。尤其结尾处夕阳西下的人物剪影,真的不是《乱世佳人》时代的专用手法吗?

不过即便手法陈旧,其中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在敌我战壕之间的无人区救马一节,着实令人感佩。英国士兵打着白旗踏入对阵区域,冒死解救被铁蒺藜缠住的战马,德国士兵则友好地出现在一旁,递上工具不说,还熟练地指点从何处下手更为安全。为了争夺马的归属,气氛一度紧张,枪被匆忙推上膛,好在其中一人急中生智,以猜硬币来做决定——其实,有不少让士兵们浴血拼杀的战争,本是可以通过元首们猜硬币而避免的。

救马过程中,两人闲聊起彼此战壕里情况如何,哪边老鼠更多,还互相报上了名字。此时再说战场上见就很难了——如果要不由分说地仇恨一个人,千万不要让他的姓名、面貌、生活呈现在你眼前。面对一个具体的生命,你很难不产生同情、同理之心。迟疑之后他们互道保重,匆匆别过,也许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甚至死在对方的火力里,但这萧杀战场上难得的一刻,尤其让人感到敬重与温暖。

战争也许会剥夺一切,但不意味着这一切就此不复存在。当战争结束,乃至就在战事进程中,仍有不被敌我关系所笼罩的部分存留下来,热情、爱心、善意、友情……而一匹马的生命,绝不轻于一个士兵;一个士兵的愿望,也不次要于一个将军的愿望。众生皆应被平等对待,并不因战争或其他什么就可剥夺。

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电影,真实战场上恐怕不会出现如此为救马而不惜生命的插曲。但退一步说,仅凭这样的桥段出现在电影中而观众们不感到矫情或突兀,已是这种生命价值得到普遍承认的体现。

想起前两日看到另一场战壕戏,恰可拿来辅证。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二战爆发,自小亲密无间的双胞胎兄弟都去参军,一个加入政府军,一个加入游击队,在漫无天日的战事中对阵、消耗。某日弟弟双手高举,爬出战壕,大喊哥哥的名字。一段沉寂之后,哥哥现身:你怎么来了?弟弟说:妈妈死了。哥哥一愣,扔下机枪,与弟弟抱头大哭。不久两人重新装备好,各回各的营地,直到双双战死,终未再见。

安哲罗普洛斯的镜头冷静克制,却是对战争的极大控诉。战争撕裂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正常情感,令多少美好的东西扭曲破碎。这看上去与斯皮尔伯格的面向颇为不同:一则以沉重,一则以温暖;一个讲战争摧毁一切的残酷,一个心怀战争之外还有人性存在的乐观;一个是欧洲人对生命与终极价值的追问,一个是美国人应对世事的积极态度。然而即便如此,二者终归有共同之处,即都承认存在一种高于敌我对立的普世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不会被战争、仇恨、爱国心或国家意识形态所取代,它萌生于任何专断遗留的罅隙之中。

反观国内的战争戏,个中形象之脸谱化、情感之单一化,无法不令人生厌。审查制度固然是人人都可举起借以面对指责的盾牌,但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正确”的“受害者”心理作祟。尽管多年前便声称远离了区分“你们”和“我们”的阶级论,创作者和观众(自然更包括审查者)还是难以逾越这种自居正义方或受害者的道德优越感。仿佛一切艰难困苦都成了荣光与资本,以至于不能正视自己任何一丁点错误,也看不得对方任何一点不那么可恶之处。这种情绪无处不在,且不必说文艺领域的表现始终让人失望,单看近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罪”的提案就知道了。若不能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能清晰地自我认知、正视历史,那么即便战争已远去,也难有超越战壕的一天。

 2 ) 一匹马儿的战火浮生

这匹额头带白色星芒斑、四蹄雪白的骏马名字叫Joey,我却想叫它Joy,它能活下来和它的主人团聚,实在是太好了。战火浮生,它所经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养大它的农场小伙子Albert,骑着它冲锋陷阵的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上尉Nicholls,照顾它的Gunther和Michael兄弟,捡到它、想教它跨栏的法国小姑娘Emilie,剪断铁刺网联手救下它的英德士兵……这些人中有的死了,有的幸存,战火带给各国人民的苦难,谁也不比谁受得少,历尽艰辛伤痛后的重聚,毕竟是令人欣慰的。只要亲爱的还在一起,生活就还能继续,正如璀璨的晚霞与黑暗的长夜过后,总会有拂晓到来。

吸引我看这部影片的,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头,也不是参演的演员们,而是难得的一战题材,和昙花一现的关于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North Somerset Yeomanry)的片断。

北萨默塞特义勇骑兵队是随英国地方自卫队(Territorial Force )的建制而组建的,最初隶属于第1西南骑兵旅,总部在巴斯,下辖A、B、C、D四支骑兵中队,其中A中队驻巴斯,训练营在巴斯安普敦、法姆博罗、弗洛姆、梅尔斯和罗德。梅尔斯的霍纳家族继承人Edward William Horner在大战爆发之初应募的便是这支骑兵中队,后来他转调第18玛丽女王所属轻骑兵队,1917年在康布雷战役中阵亡。

一战爆发后NSY扩编为三个团,其中1/1st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线作战部队。1914年8月份它随西南骑兵旅转移到苏塞克斯,随后被命令单独前往法国,11月3日登陆,13日被编入第3骑兵师第6骑兵旅,1915年5月这个团在伊普尔Bellewaarde附近抵抗德军的进攻中损失惨重,1918年3月离开师部,最初计划改组为步兵,两日后改为与莱斯特郡义勇骑兵队合并组建一个机枪营,最终因为德军的春季攻势而搁置,该团仍保留为骑兵团,4月份解编,以中队为单位并入第6骑兵旅各个营(第1龙骑兵,第3近卫龙骑兵,第10轻骑兵)。影片中出现的这支NSY部队毫无疑问属于1/1st NSY。

想必许多女性观众是冲着Tom Hiddleston、Benedict Cumberbatch去的,他们两位在影片中都扮演了NSY的军官,BC是少校Jamie Stewart,TH是上尉Nicholls,《剑桥风云》里Julian Bell的扮演者Patrick Kennedy是他们的同僚,中尉Charlie Waverly,这不是Patrick第一次演一战军官了。这三位难兄难弟在一次对敌营发动的突袭中一死二俘,马尸与人尸混杂,僵卧战场的情状,虽不血腥,却足以令人思之悯然。尤其是当我联想到Edward在1915年的那次重伤,1917年在康布雷的阵亡,也可能是这样悲壮的冲锋陷阵时。以前关注的多为一战中英军死难者,看《战马》这个片段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俘虏的问题,令人腆颜的是,尽管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以前忽略它却是因为觉得战俘不够光荣尊严之缘故。Waverly被从马上掀翻下来,Stewart在包围中将佩刀重重刺入土中,又有何不尊严之处?一战本来就是消耗人生命的无价值之战,不值得那么多青年为它殉葬。然而Stewart在战前动员演讲时的那句for fallen comrades还是感动了我。for fallen comrades,对于身在泥泞和炮火中的士兵们,要比for the King来得实在得多吧。

反战主题无处不在。Albert瘸腿又酗酒的父亲Ted原是帝国义勇骑兵队老兵,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服役,负过重伤,拿过DCM(优异作战勋章,和DSO对应,DSO授予委任军官,DCM授予非委任军官),但Ted对自己在战争中的作为一无骄傲,他扔掉了自己的团三角旗和勋章,妻子Rose却暗地里保存并藏了起来。后来Rose把这些给Albert看。那面猩红的三角旗就此成了影片的一个符号,随着Albert的手系到了变为战马的Joy的辔上,然后穿越战火,落到那对法国爷孙手里,又在最后回归了Albert之手。

当Nicholls阵亡后,坐骑Joy被德军俘获,它被交给两个年轻的后勤士兵Gunther和Michael,然而随着战局的演变,Michael被调入现役,Gunther害怕年纪太小的Michael会在战场上死去,他会背弃自己许诺要照顾好弟弟的誓言,他在半路上骑着Joy截走了Michael,当了逃兵。影片没有给人安慰的结局,这对兄弟一如我担忧的那样,被抓到枪毙了。

然后来到了法国爷孙家里,孙女的父母死于战争,孙女指责爷爷懦弱,而爷爷说,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be brave。孙女捡到了Gunther和Michael留下的Joy和它的黑马朋友。她训练Joy,想让它学会跨栏,可这样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只是瞬息,Joy很快被来到的德军部队带走,为了顶替衰颓的小黑,它自愿被发配去拉超重型榴弹炮(那是Dicke Bertha?对一战重炮没有研究,求指教),从战马降格成了苦力。

高爆弹的火光照亮了英军堑壕,堑壕里出现了Albert的脸,原来他也已经从戎,到了法国。时间流逝,1918年索姆河,一场小型堑壕攻防战正激烈展开。在机枪的扫射前,英军不断仆倒,Albert冲锋到德军堑壕前沿,用一枚手雷干掉了德军机枪手,夺取堑壕的短暂兴奋很快被突如其来的毒气冲散。另一边,小黑终于因力竭而倒毙行军途中,失伴的Joy在逼近的坦克前左冲右突,最后几尽疯狂,在两军对峙的疆场上狂奔,不幸陷入铁刺网的牢笼。为了救出Joy,英德士兵各举白旗暂时休战,两个本源是兄弟,却成为仇敌的年轻人一边用铁钳剪断Joy身上的铁刺,一边用英语流利地交谈。大战中许多英德士兵兼有两国血统,他们面临阵营选择的煎熬,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他们面临拿起枪屠杀自己手足的悲剧。然而这就是战争。

被毒气薰伤眼睛的Albert在急救站里与面目全非的Joy重逢,当年的誓言,“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犹在耳畔。

虽然不尽完美,有所失望,但这仍是我今年看到的好影片。

 3 ) 以生命的名义反战

《太陽帝國》、《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二戰電影或許是斯皮爾伯格拍膩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一戰,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戰馬》秉持了斯皮爾伯格氣勢磅礴的大片氣質,用一匹馬的視覺向世人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細膩的情感,在頒獎季中,它雖然不及《藝術家》和《後裔》聲勢浩大,卻也算得上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


和《拯救大兵瑞恩》不同,斯皮爾伯格並不沒有打算將《戰馬》拍成一部十足壯烈的戰爭片,電影無時無刻都圍繞著“友誼”而展開,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馬,又或者是馬與馬,《戰馬》在細節上的細緻打磨,成功的彌補了它在敘事上的一點小缺陷。它深度挖掘了戰爭背後疾苦的一眾小人物,並不在爆破和槍林彈雨中展現慘烈,而是透過演員的表演將人與馬之間的互動填充一絲溫情,雖然電影煽情確實過了頭,但是它卻精準的拿捏住了人性,透過這些情感,斯皮爾伯格再度將生命觀和價值觀擺上台面,所以,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失敗者,《戰馬》也就不再單純的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它系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感成為支撐該片的一個柱子。仔細琢磨,電影倒是充滿了諷刺意味,只是它濃烈的情感構架模糊了它,但是反戰卻是影片的核心主旨。


如果按照斯皮爾伯格的說法,影片是一部勵志的電影。雖然它一直以一匹馬的視覺來審視戰爭,並讓電影感人至深,但是說它勵志未免還是有點牽強。一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因為戰死的馬達到了1000萬匹,這個驚人的數字著實讓人類蒙羞。《戰馬》中主角“喬伊”——一匹馬在被迫的情況下上了戰場,離開了自己的好朋友,這本身就是一種唾棄人類私欲的表現,只是放在一戰這樣的大背景下,它就顯得更加的突出。人類總愛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總有無數讓人同情的藉口,透過喬伊的視覺,人類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資格,在這個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臨危受命,戰死沙場的士兵值得我們記住。好在,斯皮爾伯格軟化了這些諷刺,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具有人文色彩的一戰,即便戰爭殘酷無情,卻依舊無法阻擋情感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悄悄蔓延,因為此時的喬伊不光是為了友情而戰,它還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而言。於是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戰馬》,它就顯得極其的莊嚴而肅穆,這才還原了一個真正的戰爭。


《戰馬》的小說被歸類為“兒童文學”。然而在電影中,它卻顯得極為的成人化。當然,它還是十分的單純,只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這是斯皮爾伯格高明之處,電影可以分成幾個小段,它從不同的段落截取出不同的含義,既有面對戰爭無可奈何的小市民,也有沙場上只為求生的戰士,實際上這些人物拼湊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生命宏圖,戰爭下的人們唯有依靠情感的栓系才能堅強的活下去,這是戰爭時代唯一賜予人們的生活動力,也只有這個才能維繫生活的意義,而回過頭來看《金陵十三釵》,或許它缺少的正是這種靈魂式的歌頌。


《戰馬》並不是一部被誇張化了的戰爭電影。它充滿了人性的救贖,無論是法國的農夫,德國的小兵,還是英國的小市民,他們無不充滿了愧疚感,但是迫使他們站出來的原因也是圍繞著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絕望,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那麼《戰馬》也就淪為了一部爛片,好在它並不是爛片,所以在嚴謹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背後,它延續出來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情緒,這不光淡化了戰爭,還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去思考生命的含義,而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匹馬的身上,所以它顯得英勇,所以它讓人動容。


配合約翰·威廉姆斯大氣而磅礴的配樂,《戰馬》凸顯出了大片應該有的特質,而在這些特質背後,是它用生命的名義對世界,對人類提出抗議,這才是《戰馬》真正的意義所在。

 4 ) 儿童小说中的惨烈战争

期待着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鹰坠落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儿童小说的原著,PG的电影分级,注定不可能展现绞肉机式的一战的惨烈。然而习惯于斯皮尔伯格式主流的影迷们会认可这部典型的温情优秀之作。那所谓的人文关怀,说是陈词滥调也罢,说是虚伪面纱也罢,却的确是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想如果要拍以马为主题的战争片,那么冷兵器年代最适合,才能显现战马的英雄之色。可是我错了,这片子从未想要成为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传奇,而是大时代悲剧中弱者的无言反抗,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是巴顿将军,所以我们看到了骑兵对抗机关枪,骏马对抗坦克,正是这样一匹在冷兵器时代会成为马中赤兔的一代骄马,哪怕在乡间还能和发明不久的汽车比酷,可是在世界大战的前线只能作为拉大炮的牲口而受尽折磨,这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机械时代日渐渺小的个人的真实写照呢?

它在战争中的第一个主人,那个骑兵军官,优雅而早逝,如同被雨打风吹去的华丽年代,但尚且抱有尊严。第二个主人,为了拯救自己弟弟的逃兵,耻辱的死去,没有荣誉只有同情。第三个主人,爷爷和孙女,父母在抗争士兵的掠夺时被杀,只有爷爷面对孙女的懦夫的斥责而缓缓道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敢”。至于那段英德士兵联手救马,不过更说明了战争的荒谬。这里的战争,不像黑鹰坠落一样是身边同伴落难的血仇,而只是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之间命运的玩笑。

由于PG的电影划分,某些段落不能够展现血腥,却不乏动人之处。比如那段机关枪对骑兵,当然不可能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么惨烈,只能前一个镜头拍骑兵突进,后一个镜头只剩下空马奔驰。倒有几分黑泽明“影武者”拍长篠之战的神韵。再比如逃兵兄弟被枪决,恰恰被缓慢落下的风车页挡住,平添几分诗意。这样训练有素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新一代的导演们以碎镜头或摇晃自拍风格为酷,实在是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大热的那部国产战争片。以这样的动物为主线表现战争显然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国籍文化;而以烟花女子为主线表现战争,除了奇情的引人注目之外,终难登主流的殿堂,无论国籍文化。即便是羊脂球和茶花女,也终差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更何况这两个还没有下半身情节的卖弄。片子我还没看,或许的确很好,只是可惜中国的抗战就此又少了一个绝好的在世界上宣传的机会。

 5 )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我一直以为,我不会喜欢斯皮尔博格先生。但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得承认我喜欢他的电影,虽然人们会说他很俗气什么的,但是因为这匹马我决定无怨无悔地追随这种俗气。
电影应该怎么拍?让大部分人看了喜欢,看了能懂,流了眼泪或者欢笑了,我认为,就算是比较好的电影,最重要的是,导演有这种取悦观众的心,而不是把观众当傻B,也不是把自己当傻B。前者举两栗子:姜文,娄晔。后者举栗子的话,大部分国产垃圾片。

以下剧透。

马马在战场上受惊,然后被铁刺缠住的时候,老子在电影院嚎啕了。我觉得那样已经够了,结果,士兵又跑出来救马马,一边念着圣经那个句子: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真的,此处太煽情了,引用又是那么恰到好处,于是我的嚎啕变成了三个C的女高音。

马马的主人蒙面说出了马马的特征,两者都受到战征的伤害,又几经辗转重新团聚了,长官洗掉马马四腿上的泥巴,露出它的四个白手套,此处的飙泪指数亦有五颗星,心软的人儿看这部电影很适合,适合哭一场排毒啊!

马马帮它的同伴黑马拉大炮的场景,很感动,因为我从来都是容易被感动的那种观众。这种情景在很多动物题材的电影里都有的,没什么,重复我也喜欢。

这部电影不是讲一个马马如何如何聪明可爱勇敢,当然,它都有。这部电影是在说战征,人性,人的命运。通过马马给串连起来。这部电影安全指数很高,是大团圆结尾。不用害怕,请勇敢观看。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的英国农村风景,主人公的家是石头房子,里面黑古龙冬,没有刷墙壁,但是他们仍会用瓷杯喝咖啡,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英国,所以,为什么英国是英国……算了,不崇洋媚外了。我还想说那个守门的鹅,它有个名字我忘了,总之很适合它,很搞笑。另外,主人公的妈妈还织毛衣了,穿的衣服什么的还是花柄的。还有,后来的荷兰少女,穿的是真正的复古风哦,那才是复古风好吗!制作草莓果酱的祖孙俩,像童话里的人儿。爷爷长得有点像刘欢。我说像刘欢,黑肿默默的喷了,因为真的很像嘛。

爷爷花了一百磅买下马马,然后,他还给了小伙子。

马马和主人回家了。现在我又想哭了。真的好感动。

还有什么……是憋尿片哦,就是你根本不想去上厕所噢。
好看极了。

 6 ) 养马人来说说这部赚足眼泪的电影——它靠的全是感情。

生活在一个养着两匹马的家庭。
一个月前我们家就决定要去看这部电影了。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两分钟的预告我的Mom和姐姐都会泪流满面。

撇开这部电影里的英国美景、法国美景不说。
撇开这匹真的很美很健硕的马不说。
撇开影片里出现了我喜欢的Sherlock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不说。
撇开那个演朗读者的大卫·克劳斯成熟了不少不说。
撇开那个美得不得了的法国小女孩不说。
撇开残酷但是真实的战场画面不说。
这部片依然在电影院里赚足了所有人的眼泪。

而它靠的全是感情。

看到这里。
你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就赶紧去电影院吧。
下面的要涉及情节了。

========================我是剧透========================

首先当然要说人和马的感情。
如果你把一匹马从小养到大你就会明白这感情有多深。
每天你要五点早起喂它。
下午要给它梳毛。喂食。
有空了你要骑它。训练它。
睡前要拿个苹果或者胡萝卜去给它当宵夜顺便说个晚安。
下雨了要给它穿上雨衣。
生病了要想方设法把它不喜欢的药混进食物里让它不要发觉。
你就像养孩子一样养着它。
所以Albert和Joey分别的时候我哭了。

还好Joey遇到了一个好长官。
他对它也是关怀倍至。
只可惜他战死了。
满地遍布战马尸体的那一幕我又哭了。
马其实只能看到两侧而看不到前方。
它们越过丛林的时候只能非常信任它们的主人。
这种不顾前方危险的信任是很难得的。

这个时候影片出现了马和马的感情。
这两匹本互相比拼的马因为失去了主人而惺惺相惜。
它们互相蹭对方的脸的小动作我知道是他们表示友好的方式。
它们被俘。被喜欢它们的德国士兵养着。
再跟着德国士兵逃离队伍。
被法国小女孩发现。
后来被抢走。回到军队。
只可惜它们不再是战马而是用来拉重型武器。
填埋马尸的坑让人触目惊心。
Joey为了保护同伴自告奋勇去拉武器。
真不好意思。我又哭了。
所幸在它已经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这场苦力结束了。
但在行进的途中它的同伴最终还是倒下了。
看着它慢慢死去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Joey也在这个时候失去了理性。
伙伴对于马来说是最重要的。
我们家两匹马中的一匹离开马圈的时候。
另一匹就会绕着马场的围栏一圈一圈发疯似的跑。
所以Joey失去理性的时候我完全明白它的感受。
它在战场上乱跑。最终被铁丝缠得动弹不得的时候我的眼泪一直流。
我心里拼命念着别死啊千万别死啊。

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人与人的感情。
战争背景的电影永远让我看得压抑。
它们总是提醒你战争有多残酷。
多少人牺牲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失去家园。
可是在那个双方气氛紧张的交战线上。
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因为一匹马而走到一起。
德国人拿来钳子。
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剪开Joey身上的铁丝。
为了决定马属于谁。
德国人建议两个人打一架。
英国人说我可不想马上发动一次战争。
最后他们决定抛硬币。
离开前他们握手。
德国人把钳子送给英国人并说:纪念你在这里遇到的德国帅哥。
这回我哭不是因为心疼而是感动。
战场上士兵为了国家而战。
但到头来谁愿意这样呢。
人和人的温情永远都超过了所谓的胜利与失败。

回到英国阵营的Joey因为严重的伤而要被一枪打死了。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因为腿上的一些伤就要杀死它。
我来解释一下吧。
马身上的病如果会困扰到马。
它就会经常失去理性。
人没有办法骑。
而它本身也会痛苦而死。
所以我们家就曾经安乐死了一匹腿上有伤的马。
还好在枪响前Albert用他曾经的口令救下了Joey。
他们重逢那一刻我又哭了。哭惨了。
Joey轻轻蹭着Albert的脸。
Albert问它你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去了。
我想起Albert和Joey分开的时候他说过不管你在哪我都会找到你。
还好他们重逢了。

最后的最后。
军营里的士兵们拿出自己所有的钱交给Albert。
让他买回要被拍卖的Joey。
时光像倒流一样。
当年也是因为一场拍卖而让Joey回到了Albert身边。
只可惜法国老爷爷把它买走了。
这个时候Joey挣脱了他手上牵的绳子跑向Albert。
就像它小时候被拍卖时、它在军营时、它的长官战死时、它被俘时一样。
它挣脱了缰绳。回到它的主人身边。

结局是让人宽慰的。
战争结束了。
Albert康复并带着Joey和军功回到了家。
夕阳下的Joey好美。

这一刻我终于笑了。

========================剧透完毕========================

不记得是纽约时报还是哪本杂志说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
的确。
War Horse给这一年的电影市场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短评

我可能会越来越恨你,但是对你的爱却不会减少一分!

6分钟前
  • 何碰碰
  • 推荐

软妹和二缺就那么一点点。。。安排这两个男人打酱油其中一个还领了便当。。。斯导您考虑过为了他们掏钱看电影的fans的心情吗!!!

8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太失望了,全部是斯导一味地用他擅长的震撼的音乐、宏大的摄影来不断地煽情,除了技术乏善可陈。别和我说奇迹说童话,儿童片就必须无逻辑让帅哥一个个挂得莫名其妙么?再说分级PG-13呢。另,德国人就必须说有口音的英语吗?自己人说话不说德语真的大丈夫么?!翻了个字幕还得打三星以为我愿意么~

1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恰到好处。哀而不伤。被TomHiddleston的绿眼睛杀得魂飞魄散。

14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1、整体三星半,那匹马的演技最高。2、英德士兵联合救马让我想起了“圣诞快乐”。3、片尾的夕阳真美,斯皮尔伯格太会用摄影和配乐煽情了。

1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某些人用“人兽”来形容这片子真是太可恨了,不过还真是如此,男孩和战马穿越数年的羁绊,最后结局最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吐槽就是只要做第三者都下场很惨,不论是人是马。。据说舞台剧更好,只可惜实在太贵。战壕里的柔光效果有点诡异,是要复古吗但是不大成功哎?今年果真美国片微弱啊。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是当成爱情片看的。

21分钟前
  • 豆友54862630
  • 力荐

看之前正好是titanic的预告,瞬间击中泪点啊。。看完这个片更是泪点无数TOT 男孩最后应该和那个大爷的孙女在一起才是perfect ending啊!!

23分钟前
  • 浅苍
  • 力荐

温情路线…画面配乐都不错…PS:缺爷那硕大的颧骨加小胡子真带感

26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小写的历史里面,有一个画马肖像的年轻军官死于战场,两个十几岁的德国青年成为逃兵而被枪毙,一个美丽的姑娘和她的年老祖父,英国兵和德国兵在战场上讨价还价只是为了帮马剪短铁丝。还有一个男孩和他的战马。电影放到后面,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旁边的老头用爆米花盒子擦眼泪。

31分钟前
  • Cirilla Elen
  • 力荐

谁能告诉我那只鹅是怎么回事儿?

35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缺爷和软妹都很美!软妹便当很桑心!缺爷戏份绝对超过十分钟!电影结束后一个个CAST名字闪过缺爷的名字看起来最大最长真自豪!

40分钟前
  • Sapphire海
  • 推荐

四平八稳的一战题材类型片,用马来串联故事还算独到,但却使故事太过松散拖沓,除去开场那只搞笑小鹅,从两军协同救马才算渐入佳境。而尽管故事本身太过戏剧化,但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切羁绊仍让人不免备受感动。btw,片尾的夕阳到是十足《乱世佳人》★★★☆

44分钟前
  • Q。
  • 还行

看完战马,中途被感动哭了几次。完全没有爱情的电影能这么震撼真不容易。最后男主角跟马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最后送给所有人马座的射手朋友们,有爱有明天

49分钟前
  • 小宝君
  • 力荐

可能是史上最温柔的战争片了吧。每一个人都温柔得要死啊!

5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这年头连马也搅基!

52分钟前
  • yondz
  • 还行

Joey像极了Beautygirl,走到哪被爱到哪,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骑着Joey和想骑着Joey的男人,都是好男人。

56分钟前
  • 推荐

战争背景下的人与马,马与马,人与人的故事。说不出哪不好也说不出哪好。没觉得特别好,也就那样吧,不过电影完了还是有全场鼓掌。坐我后边那个老爷爷看得太投入了,那匹马被缠在铁丝网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嗷地一声叫了出来然后周围人全都囧了。。。【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部片子里充满了暗涌的基情!!!

1小时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五星力荐,绝对是年度最佳电影之一,只是有些过于匠气。还好这也不算坏事,去年的《国王演讲》不也匠气十足吗?《战马》的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结尾的晚霞,很有《乱世佳人》的感觉……

1小时前
  • Nick
  • 力荐

呃,现在某些“影评”,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