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托洛茨基

喜剧片加拿大2009

主演:杰伊·巴鲁切尔  埃米丽·汉普希尔  莲妮·芭拉班  

导演:雅各布·提尔尼

 剧照

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2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3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4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5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6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7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8少年托洛茨基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4-11 16:41

详细剧情

在蒙特利尔私立高中读书的列昂•布隆斯泰恩认为自己是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转世重生,相信此生要和前世一样干一番革命事业。他眼下的问题是要找到列宁,以及一个能当自己妻子的年长女性。列昂在父亲经营的工厂里组织罢工,结果被罚转入了公立学校。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独裁校长。列昂不满学校的教育方式,他要在学校里掀起革命……

 长篇影评

 1 )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奇葩的爹最后送了本红宝书给奇葩,有人说不可思议,我觉得吧当爹是长出了口气奇葩儿子终于送走可以祸害别人了。
奇葩儿子没头脑的反抗为啥响应人那么多,因为大家都有不满需要表达只是找宣泄口而已,至于奇葩绑架校长闹革命的目的,呵呵,与他们何干。看律师老头、律师女、奇葩那些来的同学就知道了,其实大家目的都完全不一样啊,借着这事大家出口气闹腾下,飚几句狠话都不用负责的感觉。就像校长说的,人就喜欢自由自又散漫的生活,但又希望自己需要的各种配套服务包邮到家,这本来就是悖论。都他娘的散漫罢工了,还想要各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
奇葩就是被法西斯老爹娶的继母给惯的(这个继母做得真不错,慈爱啊。。。应该是溺爱啊。。。出了个这么奇葩傻儿子),饿他两顿看看(开头他离家出走,娘一说露宿街头会被人尿一身,奇葩就赶紧拿钱了。娘一说要做他爱吃的,他就答应回家吃饭了。都没断奶呢,亲爹狠心点扔去印度看看)
奇葩的爹为啥送儿子红宝书呢?我想他爹对家庭、生活、社会应该也有很多很多的不满,只是迫于生意需要安于现状,谁没有颗反抗的心啊,但是谁让法西斯老爹还要管一家人吃饭呢(而且还是这么没头脑的儿子和女儿)。反正祸害的奇葩都要送走远远的了,老爹只求奇葩不给自己的厂子和家庭捣乱,爱怎么革命革命去(爱祸害谁祸害谁去)

 2 ) 革命,疯癫,舆论。《The Trotsky》余想

近日心烦,就找来《The Trotsky》(中译《少年托洛茨基》,又名《一个美国高中生的俄共幻想》,其实是加拿大高中生)看,因为看朱进佳说得比较轻松,好像可以当作一个轻喜剧的调味品。先前还和一个朋友争辩,我当时没看过却坚持认为这是反-共的垃圾片,并引用烧肉的话说这是“一个美国商业变态拍的关于一个变态的电影”。后看了朱兄的影评,心情舒缓了些,但仍觉得剧情很傻B。在一个极度无聊的时刻我终于看了这电影,我才明白它不是一般傻B的轻喜剧,而是让我笑得差点断气的疯癫爆笑片。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的恶意,这是首要的。它设定得特别荒诞,但又试图为那个被认为是托洛茨基转世的高中生争取群众支持和起码面子,尽管套路俗得不能再俗。我始终在想加拿大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片子,源于加拿大的托派运动比较有影响力,我特别想起著名的加拿大托派理论家艾伦-伍德那句无奈的话:也许是我们太过温和,以至于不再被当做可怕的敌人。还有译著丰厚的中国托派知识分子兆立同志,他勤奋耕耘的后半生也在加拿大度过(他是四卷本《第四国际文献》中文译者)。托派或者说所谓的激进左翼,在加拿大似乎也就是知识分子学生运动或节日舞会一样的多元社运模式,除了让人费解的学术争论外,还能让人严肃起来吗?

革命要突破一切看似不变的秩序,总带有疯癫的性质,不解这风趣的人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宏大变革,难免因心理不适而墨守成规。革命的疯癫会挑战公众既定的价值观乃至审美观,在这个变态片子里我们看到类似的情节。最搞笑的是那个变态少年戴着猪头套带领几个牛马头套同学“攻占”校长室和绑架校长(中间还带一段很嗨的法语动感歌曲),这模仿了奥威尔《动物庄园》里的革命,令我想起1968年巴黎的叛逆青年“攻占”大学。另一段比较搞笑的是变态少年策划的假面舞会,各种反叛团体包括墨西哥萨帕塔游击队的服装都出来了,奇装异服,还有人扮演动物庄园里的角色……

这个剧本的编写者肯定是得了萨帕塔游击队领导人的真传,领悟“符号革命”对关注政治的那些视听神经的震撼效力,以此来赚取票房收入。对于片尾变态他爹送其子毛语录,对于片中变态建议将抗议学生引渡到乌戈-查韦斯治下的委内瑞拉,如果有人当真据理分析澄清,那就没看到影片不过是要博大众一乐。(片中其他左翼符号:“肯·洛奇”,英国左翼导演;“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左翼文艺理论家;墙上的格瓦拉画报和列宁画报;等等)

其实这个片子不论是其内在的娱乐性,抗争所依赖的手段,还是这个片子要达到的商业效果,都彻底地依靠在商品社会的主流舆论上——你看,没有主流舆论的旁观,搞笑程度就没那么强(一群彻彻底底的傻B),没有领袖精英配合主流舆论的报道,这个变态的抗争也难以进行,最后说到底,没有这片子里如此多吸引(西方)主流舆论关注的符号元素、没有主流舆论的倾情参与,这片子也没那么多票房收入。

让我有点吃惊的是,这个搞笑至极的变态片子在中国却反倒有一些严肃热情的解读。这些解读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影片中大量特定的政治符号和背景(很多人并不知道托派思潮在欧美知识文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些方面已被主流文化收编),但我对产生这些解读的中国社会根源还是愿意严肃看待的。在中国,舆论如果涉及(不管任何一种)社会抗争,还是被看做进步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已经泛滥乏味,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舆论真的有什么抽象的良心,而是这其中折射了渐近绝境的民众的某种反抗欲望。

真正的革命固然具有疯癫和狂欢的特点,而且应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疯癫和狂欢。至少不亚于法国学者白吉尔描述的1925年上海:当群众激进化浪潮掀起时,工人8工游xing,大学生在街头临时搭台即兴表演政治剧,民众自由演讲,整座城市陷入浓厚的斗争民主氛围中,——革命的自由意志会为自己找到最动人的信号、动力和体态,那也将会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盛大颠覆。那怎能不疯狂呢?然而真正的革命并不是那样哗众取宠——尤其是迎合主流舆论——而取得大众的,它只能靠深藏在这个世界喧嚣表层下的潜流,只能靠长期看似少数派、但唯一的独立自主的阶级利益取向,只能靠血汗、苦难和集体生与死中拼搏的阶级斗争,而不是茶余饭后笑笑肚皮、再让舆论不断放大笑果的小丑表演。而这艰路险途靠的恰恰是:

“需要无畏的决裂,需要最大限度地蔑视主流舆论,到最受压迫的底层去!”

(列夫·托洛茨基,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号召)




附注1:片中不断出现主人公的那个梦,设计得很诡异,似乎意思是:革命有一个被麻木不仁地遗弃的早年。这里可能包含了剧本设计者对革命的某种奇怪偏见。其实,很多革命者的确是因为某种受害、残缺而倾心革命,这无可厚非。革命是追求社会的解放,也是为了自身价值在社会实现中的完整实现和满足升华。但也有很多革命者的早年并不算糟糕,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好的理想实现投入革命。列夫·托洛茨基恰好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

附注2:在假面舞会门口校长与变态高中生争辩的最后,校长转身离开时,镜头给了个特写,画像上的列宁头颅正好与校长头颅线条重合(其实我一开始就注意到导演有意安排一个有点像列宁的人做校长)。这里影射的是革命早期(1903年俄社民党二大后)托洛茨基曾借喻法国革命雅各宾派指责列宁是独裁者(罗伯斯庇尔)。当然和整个片子的各种影射暗喻一样,这个影射是完全前后不一致、毫无逻辑可言的。

 3 ) 渺小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者的价值观,在现实眼里总是荒诞和可笑,我只希望现实主义者们在看完之后,能够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但我欣然接受,并生活其中,那么我是什么?”,“如果我认为这个世界像狗屎一样,不但不打算改变,并认为那些试图改变的人是白痴,那么,我又是什么?”

 4 ) 无聊或麻木

如今,恐怕很少人知道托洛茨基。他原名列昂-勃朗施坦,犹太裔,列宁亲密战友,俄国十月革命领导者,红军创始人。在与斯大林争夺苏联领导权失败后,他被流放国外,并最终于一九四零年在墨西哥被刺杀。

加拿大影片『少年托洛茨基』(The Tortsky) 主人公十八岁,同样叫列昂-勃朗施坦,坚信自己是托洛茨基转世,生来就要发动革命。他先去父亲经营的公司,鼓动工人们成立工会。失败之后,他又企图在中学里组织「真正的学生会」,并为此和校长和学督等人坚决对抗。

他的斗争或许显得天真幼稚,但其真心可鉴,因此才有绝世好妹妹无条件支持,才有非一般继母充分理解,才能和父亲顽固做对。过程中,还有前辈革命家认可和指点,有年长女律师爱情滋润,总之少年托洛茨基是人生胜利组。

他打动同龄人,方法直指人心:究竟你是无聊,还是麻木?麻木,则无药可救;无聊,则需要强刺激。他成功组织了罢课,却未能取得预想结果,因此受到启发:让更多人作出改变、采取行动,仅仅靠演讲和传单是不够的。他激烈冲撞体制,并付出了相应代价。

或许,环保女斗士格雷塔-通伯格应该向他学习,仅仅是在联合国高喊「How dare you」是不够的,仅仅要求大人们采取行动是不够的。只有能做出实质牺牲,才能表明她真正关心地球未来,才能激发更多人参与。

为什么年轻人总是充满热情?因为他们发现,如果什么也不做,自己拥有或者可能拥有的一切,将会彻底失去。

相形之下,中年人很少有这种急迫感,他们做出离经叛道的举动,往往是出于已经失去一切之后的绝望感。正如美国电影『再次出发』(Begin Again) 里的中年音乐人,非要跌入人生谷底后,才会投入到孤注一掷的唱片制作项目中,并在打破所有行业既有规矩后,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新生。

那么,你是无聊,还是麻木?

 5 ) 消解中的革命及其涅槃

无聊,还是无所谓?
如果是无聊,那么,还有被唤醒的可能,还有星火燎原的希望。


红色元素,被制片人员反复移花接木到细节处。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与虚无状态,与热血革命相映成趣。
革命的色彩,被时代消解了,但是,本片的亮点,确是欧美老中青三代的本色演出。


欧美老一辈,以岳父白头翁、社区女主席为典型,经历过疯狂燥热的1968,拜读过革命圣经,引领过学生浪潮,对革命就像基督徒对上帝,怀有无限的热爱与信念。而今,他们暮年老去,雄心不再。无疑,他们是现实的,妥协的。打点起国家机器布置的任务,操劳起一家妻小的风风雨雨,儿女情长。

欧美中年辈,以列昂老爸老妈、教务校长为典型。他们都是中产阶级,都融入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活。前者,作为父母,保留了中东欧人民注重家族氛围的秉性,重心在事业与家庭中摇摆,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平等。后者,作为一所烂学校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阻止学生青堕入滥性、毒品、暴力的深渊,一方面,却也面对权力欲膨胀如何为人师表的问题。

欧美青年一辈,以妻子、妻子前男友、妻子的闺中密友三者为典型。应该说,本片对这一代的描写,比较薄弱,只是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描摹。无疑,他们也是中产阶层的人物,出生于80年代,在感情问题上,不时遇到危机,内心脆弱的一面开始增多,对性欲与信仰的态度出现模糊的状态。至于他们的生计问题,本片没有细致的展现。总的来说,这一辈活的不累,但很空虚。

欧美青少年一辈,以主角列昂和他的同学为主要代表。当愣头青托洛茨基闯进学生会的时候,两个同学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舞会上,托洛茨基没有放弃,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法西斯——校长。当毛头小子托洛茨基被命中注定的女人拒绝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主观上不够努力的结果。而当学生干部托洛茨基成功举办“社会正义”的舞会,成功在访谈类节目宣扬革命理念,成功与社区法院闹翻,甚至成功组织罢课后,最终却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不再乎revolution的伟大理念时,这个托洛茨基的转世,受到了重创。他知道,革命陷入了低潮,而自己,丧失了斗志。

这时,出现了本片中最出彩的一幕。
岳父,当年伯克利大学搞运动的老男人,与列昂畅谈起革命的方法问题。他说,当年老子在伯克利组织学生反对肯尼迪政府,也遇到过挫折。大家游行,罢课,并没想象中轰轰烈烈,反倒更像舞会,说说笑笑,谈情说爱的。

这是为什么?

老岳父总结道,这是因为我一个人的革命热情与信仰,只是我自己的,并不是所有人的。

那么如何搞革命?
岳父没有直说,但他知道,革命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革命,往往诞生出伟大的人格。而这个人格,对,就在你身上体现了,我的号女婿哟。


对了,本片还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最后行动中的小跟班,与在咖啡店吃饭的同学对峙的情形。

这一幕,非常幽默,但有很真实,真实到无以复加。因为,这和我生活的大学校园多么相似啊!
没有文化,没有热情,且不说自由散漫的个人作风,单是一份道德理想的担当,已经破灭。

是的,在大陆高等教育走入僵局,越陷越深越迷乱的时刻。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加拿大与美利坚,那里的学生,比大陆同胞更富有,同时,也比大陆同胞更自由散漫,更堕落。

那么,这位托洛茨基的小跟班,是如何说服同学参加示威与游泳的呢?
你看了就知道了(虽然编剧变的可能有点假,但不得不说,搞革命的人,很有性魅力)。

ok。冷战结束,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弥漫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红色的意志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

我想,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给了老人一份安慰,给了青少年一个梦。




 6 ) 梦回年少读书时

看本片的初衷只有一个:题目。必须是这个题目吸引了我。一直以一个 托 派 同情者自居的我,看到这个题目,自然而然的想看看加拿大高中生脑子中都是啥货,和我高中的时候差多少。

我们的主人公看起来是个神经质十足,荷尔蒙超多的类型。喜欢熟女,爱好讲演。实则就是个小p孩儿,和Trotsky完全不能比。最后的成功也不过是西方高中生想在课余之时找点好玩的新鲜的事儿而已。绝对绝对不是他们真的受到了神马精神感染之类的。结尾更是搞笑,老爸竟然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送他...omg,要是郑超麟看到这段,肯定比知道自己要被关二十七年还气愤,能从坟里跳出来。说这些无非是说从导演到演员,其实都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生平,不知道托洛茨基的理论,更不知道世界范围内 托 派的悲惨命运。

所以,这是一部披着共产主义幻想的青春片,典型的北美思路,找一些学生,找件能让他们呜啦呜啦的事情,弄个有意思的背景,万事大吉。就像十一区动漫,里面的精神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羁绊啊,发挥主观能动性啊,向理想努力啊之类。其实本片也是一样一样的。

本片也非一无是处,它对天朝观众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原来如果托洛茨基有转世,那他可真得生在西方。生在天朝,如果能冒出来这么个人,要么是教育出了问题,要么是孩子脑袋撞坏了。悲观的估计,天朝知道托洛茨基的人比例都要比北美小很多很多。毕竟,就像片中的小托大闹学校最后也就是转学而已,真托的晚年也都旅居北美直到被某刺客干掉。说道这里,我也想起片中那句:are you my Stalin了。。。要是有续集,那货不得把我们的男主干死啊。

************无关电影**********有关托洛茨基******************************

我的非斯大林共产主义相关阅读:

王凡西《双山回忆录》(托 派老人的回忆)
张国焘《我的回忆》 (不用介绍)
李德《中国纪事》 (那个德国人。。。)
陈碧兰《早期中共与 托 派》 (托 派,彭述之妻子的回忆)
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 (比较杂,早期中共)

多伊彻《先知三部曲》 (最好的托洛茨基传记,没有之一)
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 (可怜的布哈林,连驱逐出境的机会都没有)

 短评

请列为河北大学必看电影

9分钟前
  • 袋鼯
  • 推荐

I show my apathy towards any action made by TG

13分钟前
  • Wit
  • 推荐

apathy or boredom?托洛茨基转世魁北克理想主义革命青年,组建工会,大龄恋爱,罢课游行,改变世界由我做起。作为一个曾经天天思考如何挑战体制闹革命的傻大愣,这片子能共鸣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哈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妹妹不看扎克阿弗隆爱看肯洛奇。无聊和无所谓的我们这里更多,不是你们。中间那首小歌儿挺好听的。

20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这部片子不错,有些桥段很有意思,对小骚男的印象改观挺大,他个子做假了吧这么高?加拿大的高中有这么死板独裁吗。。。不成功便成仁,结尾亮点!

21分钟前
  • ★冰凌宫★
  • 推荐

wow~

23分钟前
  • Joe
  • 推荐

无聊还是无所谓? 男主角演技很好,能在美国找出 一辆拉达。还真酷!!

26分钟前
  • Qoo|夜深动物
  • 推荐

说到点子上了,无聊还是无所谓,就是现在所有人的态度。虽然很理想,但是自觉还是会像动物庄园的结局,就是因为上述态度,而且这种态度目前来看是不会消失的。jay baruchel很适合这种片子,不要再浪费到魔法师的学徒上了。最后找到列宁很喜感……

29分钟前
  • 井戒
  • 力荐

熟悉红色革命中国的观众,也许更会觉得本片是一个彻底的笑话。但身在魁北克,却逐渐能理解左派于北美社会的意义。但,结尾的毛语录还是将它变成一个笑话。我们已经亲身实验过托洛茨基,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结尾。

34分钟前
  • Fujia
  • 推荐

可能是希望太高,这个电影实在令人失望,这类影片最需要的是睿智的冷幽默与尖锐的讽刺。本片做的则明显很笨拙,尤其在有《青春年少》这种极佳的校园冷幽默题材之后。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are you my stalin, dwight'~ 自己客串列宁 ricky mabe在里面好酷! 他女朋友有点像Selma Blair+甘布斯

41分钟前
  • cody
  • 力荐

唉,豆友們,這真不是一部美國電影...

43分钟前
  • historian晚晚
  • 推荐

开心死了~

45分钟前
  • friendbeast
  • 力荐

it's [Rushmore] with a heart, minus the narcissism

47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wohoho~ 想到这个故事的人很有意思~

50分钟前
  • ling
  • 力荐

完全进入不了故事呀.... 最后十分钟稍微好点。毛主席语录出现我又笑了- -.....

54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还行

最后跟列宁的会合还蛮感动

5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其实跟托洛茨基没关系,找个自我最要紧。

1小时前
  • 安迪·张不正经
  • 推荐

共产主义幻想的青春片

1小时前
  • Uncle Wang
  • 还行

加拿大人拍出来的脑残片,越看越觉得SB,丫就一精神病啊!

1小时前
  • 只手撕天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