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小李和老李

喜剧片大陆1962

主演:刘侠声  范哈哈  姚德冰  关宏达  尤嘉  文彬彬  俞祥明  张小玲  嫩娘  王子平  汪宗良  蒋天流  任正佳  王小刚  石小满  傅明正  孙文铮  

导演:谢晋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7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8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9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0 00:18

详细剧情

  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大李(刘侠声)是个热心人,却有个不雅的“气象台”绰号:他工作虽积极,身体却由于不运动十分糟糕,一到阴雨天就会腰酸腿疼,邻居只要见他手拿雨伞出门,效仿着准没错。车间主任老李(范哈哈)认为工作远比体育重要百倍,很是不满成日嚷嚷要在厂里搞种种体育活动的儿子小李(姚德冰)。厂里职工大力士(关宏达)自认力气大过天,对体育活动也是一脸不屑。  小李和其他热爱体育的同事商量,决定选出一个体协主席带领大伙展开锻炼。老李听闻,和大力士一合计,有心推选大李做主席,一来不得罪儿子,二来体育活动很快就会有始无终。哪想大李竟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老李很是尴尬。可是老李认死了体育无用,哪怕大李老婆、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昔日与他站在一条战线)积极投身锻炼,他也不为所动。

 长篇影评

 1 ) 2K修复版(沪语)西安首映场及映后交流

《大李小李和老李》2K修复版(沪语配音)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我觉得沪语版非常好 吴侬软语超好听 说方言的人物更加鲜活 使得故事更加立体 更加趋近于真实 让观众迅速破除观影屏障(虽然故事本身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看到了和现在喜剧非常不同的在当时受到政治条件限制的喜剧作品 谢晋导演采用了上海滑稽戏的表现方式 演员表演的痕迹非常重 夸张的表演也是重要的喜剧因素 特别喜欢影片中所呈现的家庭关系 (包括夫妻关系 父子关系)以及邻里关系

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片子 听完了老师的分享后收获最大的可能是了解了电影的创作背景 在1962年的中国 国际形势变化 中苏关系恶化 中外对外要还大量债款 对内有全国大饥荒 为了让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怀抱信心 改善当时整个低迷的社会氛围 中宣部给上海电影制片厂下达命令 让其拍摄喜剧作品 以求鼓舞人心 在当年上影厂拍摄的9部作品中 有4部喜剧 谢晋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营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担负起了改变人民心理的重任 通过作品唤醒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

个人非常惊叹于电影片头和片尾的动画制作 1962年的动画真的太棒了 根本就不输米老鼠(指的是动画的动态感)不知道中国的动画到底是怎么变成现在的喜羊羊的 还有当时的电影制作 一个导演一个副导演一个美工一个剪辑一个摄影一个或几个编剧 真的是简简单单的团队 制作出的电影却非常完整精美 品质优良 而现在的电影一出字幕满屏都是人 然而作品质量却越来越差(此观点排除分工精致的电影大厂好莱坞)

石川老师讲到 电影拍摄之前 编剧开会讨论 这样以来剧本就会打磨的很完美 那个年代一部电影的成功其实并非导演一个人的成功 而是一代人的成功 也可以说是国营厂体制的成功 比如电影刚开始砸球的片段 夏衍在《写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分析电影开头十分钟最重要 而这部电影开头便做到了主要人物不露痕迹一气呵成地挨个出场 这是编剧们集思广益的成果 而升降的拍摄方法 呈现了具有关联性的三层空间 即一个整体的空间

两段上下楼梯的拍摄打通了人物所处的空间 升降机导演要求做的 木篮子极其简陋 这是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生活的表现 门则消除了集体和个人的隔阂 开头分配馒头的细节也体现了按需分配制度的优良 电影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石川老师真的很有南方人的气质 谈到现在年轻人的问题 过去的人们写剧本拍电影都是有感而发 是对生活和生命最真实的感受 而现在 能打动人的东西严重缺失 他曾见过年轻人网上扒上百个段子 剧本需要段子时就从文档里找 这是不对的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这个时代影视的生产已经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去体验生活了 大量的内容需要从网络获取 石川老师强调我们找灵感时要注重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 毕竟这才是最真的

最后说一下2K修复沪语版吧 这是谢晋导演一直以来的心愿 石川老师曾答应谢晋导演帮他完成 谁知拖了好几年 在谢晋导演逝世十周年的时候 石川导演终于行动了 修复资金得到了上海电影集团任总的帮助 他们在去年一年内修复了6部片子 包括修复了4K版《芙蓉镇》谢晋导演认为《大李老李和小李》汇聚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一批滑稽演员 很遗憾没有留下他们最初的声音(方言) 黄佐临说“滑稽戏是世界上最好的喜剧” 滑稽戏来自草根来自市民 是真实的上海市井生活 滑稽戏也成为了上海本土重要的电影元素 甚至影响了中国电影喜剧精神

石川老师考虑到影片的发行 没有选择选择滑稽戏的演员进行配音 而是选择了全明星制 徐峥 郑恺 唐嫣等大腕零片酬参与配音 在配音导演乔峥老师的指导下还原了60年代的上海 方言亦涉及上海 苏北 宁波方言 真正做到了时代的还原

 2 ) 大李小李和老李 演员 今况

今日回看这电影,在网上收集这些老影人资料,感慨十分,发到网上让众位备查
 原作者:天赋乐章

刘侠声(大李)
刘侠声(1915-1978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刘孝华,生于江苏江都,13岁随父来沪,就读于通惠小学,
因家境困难,辍学后拜文明戏演员王一士为师,进先施乐园戏班学艺,三年后去杭
嘉湖一带演出。民国24年(1935)重返上海时,艺术上已比较成熟,在本市游乐场
初露头角。民国26年(1937)先后去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作营业性演出半
年,与文明戏演员合演"趣剧"。回国后先后参加过易方朔、张冶儿的精神团,以
及"联合"、"金龙"、"奋斗"等剧团。1952年参加大众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
中扮演剃头师傅一角,动作洒脱,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节奏得当,以此成名,
与文彬彬同步走红。《三毛学生意》电影放映后,受到电影导演谢晋的青睐,邀
请他担任喜剧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第一主角。"文化大革命"期间,《三毛
学生意》、《大李小李和老李》被打成"大毒草",刘侠声受到迫害;后平反。19
78年应上海曲艺剧团邀请,在滑稽戏《满园春色》中扮演厨工庄师傅一角。复排
时参加该团揭批"四人帮"大会,在控诉时,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昏厥。送至医院,
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老李(范哈哈)
范哈哈(1907-1987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艺术,经常旷课去听杜宝林的"小热昏",被学校开除。后在五金店当学徒,结识了银匠赵云亭(即赵希希)、 菜馆学徒江阿伟(即江笑笑),在杭州大世界客串演出文明戏。民国12年(1923)拜文明戏演员顾云洲为师。民国14年(1925)来沪献艺,先在游乐场扮演"马褂滑稽" 一类角色。民国22年(1933)与王无能、江笑笑、鲍乐乐、陆希希、张冶儿等共同 拍摄了滑稽影片眶,j上海去》。民国25年(1936)与赵希希、裴扬华等搭档演独 脚戏,编演了抗日曲目《包公阴审白川》、《满清三百年》等名段。一度组织过家庭小京班,去各地演出。20世纪40年代起,组建过"万象"、"金龙"、"奋斗"、 "大众"滑稽剧团。在大众滑稽剧团曾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富有管理经验。1952年兼事编剧工作。1957年编演的《三毛学生意》晋京汇报演出时, 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剧场观看,并与他握手交谈,合影留念。长期的舞台实践, 形成了范派老生的艺术特点:光头红鼻子的造型,夸张的形体动作,杭州、绍兴的方言,成功地塑造了《三毛学生意》中的吴瞎子、《马戏团的小丑》中的老地痞、《小皮匠挂帅》中的皇帝老子、《滑稽年代》中的老艺人等艺术形象。曾任市文联委员。


小李(姚德冰)

待补充
关宏达(大力士)




(1914-1967)又名关鸿达,关洪达,关文达,满族,吉林阿城县(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在本县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至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第二中校,期间,爱好美术和戏剧,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喜欢演话剧,他身强体壮,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擅长抛铅球,掷铁饼,成为当时学校田径运动场上的一员猛将,1930年10月,作为省东省特别区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参加在奉天东北大学运动场举行的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1931年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均获好成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境遇,于1932年离开家乡去上海,经朋友介绍,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演员,拍的第一部影片为《热血青年》。以后结识影坛名人史东山,被人绍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了《凯歌》和《花烛之夜》两部影片,小有声望,邀他演戏的多了。以后,曾一度进入体育学校学习。“八一三”的枪声激发了上海学生的抗日斗争热情,曾参加国民党八十八师上海市学生参战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在两粤影片公司当演员,1938年3月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演员工作,曾演过十几部电影和话剧,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才华得以充分的发展,拍摄的影片有《球迷》《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翁遇仙记》《聂耳》等10余部。此外还参加过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四人帮”的迫害,1967年12月20日含冤逝世。1979年4月18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做出复查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文彬彬(理发师)
文彬彬(1919-1972年)

  滑稽戏演员。满族,江苏南京人。因身材矮小,习丑行,曾在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参加黄梅戏班和京剧团客串演出。后又在江苏地区演过锡剧和沪剧,亦以扮演丑角为主。抗日战争时期,拜罗慧因为师,学演文明戏。不久,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滑稽京戏。1949-1951年先后参加"飞马"、"人艺"等滑稽剧团。1955年后,在滑稽戏表演上日趋成熟。1957年在《三毛学生意》中塑造了一个好心、聪慧、勤劳并有反抗精神的三毛,名声大震。他把高度夸张的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内心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露了旧上海的肮脏和畸形,获得了国内外一些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同年8月,《三毛学生意》晋京,周恩来总理两次观看了演出,接见演职员时对文彬彬诸多鼓励。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三毛学生意》拍成影片,由黄佐临执导,三毛仍由文彬彬扮演。此后,文彬彬又在《马戏团的小丑》中扮演了小丑陆阿喜,在《滑稽年代》中扮演了滑稽艺人天晓得等角色。

  这些人物大都动作灵巧,稚气而善良,对旧社会有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文彬彬把自己扮演的这类人物称为"小字号人物";而观众则把他发挥自身优势,在"小字号人物"表演上形成的特点称作"文派"。1972年,文彬彬因在长期的"隔离审查中受到残酷迫害,呕血身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

俞祥明(医生)
俞祥明(1907~1994年)
滑稽戏演员。祖籍安徽。初.演文明戏,师承张冶儿。后,改演独脚戏,曾与吕笑峰、范哈哈、唐笑飞等拼过双档,
同时兼演滑稽戏。 1948年,俞祥明与程笑飞、小刘春山合作,号称"阵(程)、头(刘)、雨(俞)", 成为民间电台的
"三大响档"之一。
俞方言不多,唱功亦弱,但演技精湛,面部表情极其丰富,在"堂会"中或舞台上程笑飞演唱类似各派越剧的《绍兴
小姐》时,俞与之以"双簧"的形式出现, 程在俞身后当"阴面",俞在程身前当"阳面"。程唱到"戚雅仙喜欢吃西瓜
子"时, 俞随着程的声调做出咬瓜子、剥瓜子、扔瓜子壳、吃瓜子肉等动作,生动细腻, 配合甚是得体。在滑稽戏
中,俞工"滑稽老生",始终为"硬里子";并能做到不抢戏,在"本份"上尽力发挥。例如在《活菩萨》中饰潘老爷,
一脸的封建、愚昧、 蛮横、专制,塑造出一个颟顸透顶的糊涂虫。在《三毛学生意》中扮演的流氓老大,在《阎瑞
生》中扮演的无赖吴春芳等角色,也刻划得颇具个性。演过的滑稽戏尚有《游码头》、《天亮了》《大闹洞房》、
《独出一张嘴》、《老店新开》 等。尤以《老店新开》最为突出,俞扮演相命先生,王自迷扮演卖大饼的小贩,创
作了一个穷极无聊的相面先生骗吃大饼的一节戏。后被抽出,独立成篇,作为独脚戏演出,定名为《骗大饼》,被
广大同行搬用,成为保留段子。 俞祥明参加过笑笑剧团、合作剧团、联谊剧团等。1951年与程、刘合建了大众滑稽
剧团。"文化大革命"后,因长期卧病在床,未曾复出。
尤嘉(小辫子姑娘)
“文革”前,体操运动员出身的尤嘉主演过三部电影:【枯木逢春】、【蚕花姑娘】、【大李,小李和老李】。【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她扮演的书店营业员一边甩辫子,一边教大李广播体操的场景,绝对是新中国喜剧电影最搞笑的桥段之一。“文革”后,她还出演过【东港谍影】、【夜明珠】等影片。1985年,她定居香港,告别影坛。


原名方丽英。一级女演员。民盟盟员。1926年生,上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 家协会会员。


娘(近视眼)



建国前从事歌舞、话剧演出,1950年参加合作滑稽剧团,在《活菩萨》中饰演潘丽蓉一角,成为滑稽界著名"花旦"之一。1952年后先后参加大众滑稽剧团、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中饰演主角小英。此剧赴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应邀于1961年参加喜剧影片《大李老李和小李》的拍摄。她主演的《荷珠配》,得到周扬、阳翰笙等的好评。70年代后,多扮演"老旦"或"彩旦"角色,如《婚姻大事》中的阿红娘,《出租的新娘》中的小娟娘,《活神仙吃喜酒》中的奶妈等,人物性格鲜明,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除演大戏外,还经常参加独脚戏及说唱的表演,如《做媒人》、《杨大嫂回娘家》等,成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也曾参与电视剧《一女四婿》等的拍摄。
自参加了东视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后, 成为沪上有名的老舅妈。

汪宗良(举重教练)
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运动系举重队运动员。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举重比赛上,获重量级亚军,并以155公斤的成绩打破重量级推举全国纪录。同年12月,被国家体委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蒋天流
蒋天流(1921-  ),曾用名蒋咏青,江苏太仓人。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肄业。

  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

  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而知名。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为演员,参加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

  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

  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并在《为孩子们祝福》、《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王子平(太极拳老师)
王子平 (1881~1973)字永安,回族,河北沧州人。出身于著名的武术世家,是上海八大伤科医师之一,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晚年,他总结一生心得,撰写并出版《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著作。



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人称“千斤王”,1918~1921年间,曾几次与外国大力士比武,都获胜利,于是名噪武术界。1928年,中央国术馆聘请他为少林门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有《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等书问世。

王子平(1881~1973),宇永安,回族。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省沧州南门外大石桥东,人称“沧州武术一条街”的义和街,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也是伤科专家。

沧州尚武之风甚盛。王子平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遐迩,父亲王福宏有“粗胳膊王”之称。父辈们由于练了几辈子武还是家贫如洗,便想在王子平这一代改一改家风,认为那样或许家境好起来。母亲是个豁达之人,倒同意孩子练武,认为练好了武艺不会没饭吃的。于是,他便去拜师学艺。谁知,人家却不肯收他,有的甚至说他是“挨打的木头”,是不堪造就之材。这下子可把他气坏了,他发愤一定要练出个样子来。

那时,他才七八岁。人家不教,他就偷着学,偷着练。自己挖沟、挖坑,以此来练习跳远和蹦跳。随着沟的挖宽,坑的挖深,他的功夫也日见长进。他嗜武如迷,拿大顶、站梅花桩、举砘子、打沙袋,硬功、气功,什么都练。就是早上洗脸,他也不放过练功的机会,盛满水的木盆放在地上,他只手伸进去,先拿会儿大顶,然后再洗脸。晚上上炕睡觉,也不安分守已,而是窜上跳下,用以练习蹦跳和轻身术。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时二更天起床,顶着满天星斗,在万籁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下,心神贯注地练功;有时五更天起床,踏着遍地露水,吸着新鲜空气,一直练到旭日东升。这就是古人讲的练“北斗功”和“露水功”。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打着扇还嚷热,而他却穿着衣服在烈日下练功;冰天雪地的严冬,别人守着火炉取暖,而他却脱去外衣,在露天地里打拳。他还常顶着狂风,跑到城墙上练轻身法,跳进激流,到运河里去研究水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他都注意观察体会,领悟健身技击之道。

王子平不但练功用心、刻苦,而且十分注意虚心向各派名家学习。在沧州,他曾拜沙宝兴、马云龙为师习滑拳;在山东,他曾拜鼎鼎大名的杨鸿修为师习查拳。他不辞山高水远,到处登门教,博取众家之长。对别人的技艺,哪怕是点滴所长,他也不肯放过。有时人家不肯传授,他就以祖传技艺作为交换条件。长年累月的练功、学习,使他这块“挨打的木头”成了名冠武林的“千斤王”。

那还是1900年,冀鲁一带兴起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王子平因“拳匪”之嫌逃到济南府避难。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处处有泉境奇观。一天,王子平正在柳园喝茶,看到一群茶客围着一个“水推磨”看热闹。那水磨飞转,似车轮一般,旋力很猛。王子平看得出了神,手头觉得直痒,脱口说了句“我可以捋住它,叫它停止转动!”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有的撇嘴,有的暗笑,有的用一种鄙夷不屑的目光斜睨他。看到人们这种根本不予置信的神态,王子平气儿来了,他拨开众人,上前两步,双腿一叉,来了骑马蹲裆式,身略前倾,气沉田,一伸手,一把就把那在旋转的石磨拉住了。这一把,足有千斤之力,看热闹的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千斤王”的大名在济南叫开了。

1918年9月,沙俄有个叫康泰尔的大力士来北京“献艺”。《顺天时报》连日刊登广告,对康泰尔进行了“武功盖世,名震环球……自古未有之大力士”的肉麻吹捧。这一狂吹乱捧有辱我民族尊严的广告,激怒了中华武林义士,当时,公开提出要与康泰尔比武者就有二十余人。

康泰尔胆怯了,以“该舞台地方狭促,恐有性命危险之处”和“未得各该国领事之准许”为由,拖延比武。后来,在“欲与较量者多”压力下,才决定从9月14日至16日,“假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第二次大会”会场设在五色土。9月11日,北京的报纸披露了康泰尔在五色土摆擂台的消息。津沪等地武林义士李存义、韩慕侠,以及“某僧”等武士应召赶来,迎击洋力士挑战。正当双方决心一搏之际,崇洋媚外的段琪瑞卖国政府害怕了,它以“双方比赛武力必危及生命”为由,派员阻止武力比赛,仅“许其各自演出所能之武技而分优劣可也。”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赛武会”改为“演武会”。

时王子平正在北京军队中供职,教授武术。他得知康泰尔举办“赛武会”的消息后,决心迎击这个洋力士。后来,北洋政府出面阻止比武,他也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在9月14日康泰尔登台表演第一天,带着跟他学武的军人,“便服布置台前,康泰尔出,王君一跃登台,甫交手,康已掊地,时会场呼噪哗声大作,康就地爬起,不知潜匿何许矣!”“康大败,昨日遂不敢再登矣!”武史学家唐豪先生的《国技大观》,1918年9月16日的《晨钟》及同日的《顺天时报》对此事均有记述和报道。

1921年,又有一个叫沙利文的美国人结伙来到上海摆擂台。主要成员有美国的乔治(体重295磅)、德国彼得(体重305磅)、美国的丁柯尔等。他们自恃阵营坚强,无可匹敌,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打出“万国竞武场”的旗号,并在报上出示悬赏,说凡能打上他们一拳者赏洋五百,如把他们打翻在地,赏洋一千。这一切,激起了当时不少炎黄子孙的无比义愤。有的同胞,自动捐款物,支持武术家们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光。上海武术界更觉得不打败这批国际流氓,气愤难消。于是,大家推举王子平去打这个擂台,并议定,如有闪失,一切身家后事由上海武林同道承担。王子平什么价钱也没讲,慨然应允。于是,双方在合同上签了字,并说定次日正式比武较量。外国经理提出,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和诚意,请比武者在场上向观众讲话。王子平走上讲台,正要讲话,这时身后忽然窜出一彪形大汉,冲王子平就是一冷拳。王知对方净些无耻之徒,对此暗算心里早有提防。他一闪身,把冷拳躲过。那家伙一拳没打上,回身又是一拳。这下子把王子平惹恼了,他避开来拳,顺势飞起一脚,把那家伙踢翻在地,随后又还报他一拳。”万国竞武场“的友好诚意,就这样被一顿拳脚代替了。

当晚,“万国竞武场”送来一张纸条,声言合约无效,比赛取消。还说,那个打手不是他们的人。王子平岂肯甘休,他托人带口信给沙利文,说“你们不赛,我一定要赛,不见输赢决不罢休!”那帮国际流氓见势不妙,马上溜之大吉。不可一世的“万国竞武场”,就这样在上海昙花一现,随风凋谢了。

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那尚的民族气节和纯熟的技艺、深厚的武功。

 3 ) 十七年歌颂性喜剧

歌颂性喜剧。主要矛盾生产与运动孰轻孰重。滑稽戏演员惟妙惟肖,精彩之至。歌颂性喜剧“寓谐于庄”的创作规律:一、在这类影片中所描写的都是正面积极健康的环境, 而不是否定消极的、不健康的事物。“其态度是歌颂而不是暴露。通过笑肯定生活, 证明生活是美好的, 使观众热爱生活”。 (9) 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以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正面人物为主, 没有消极落后的反面人物, 因而对反面人物的讽刺消失了, 诞生了对正面人物的赞美。三、既然是要赞美而不要讽刺, 那么喜剧手法中误会、巧合与诙谐、幽默、风趣成为营造喜剧气氛的主要手法。在歌颂性喜剧创作规律的制约下, 丑角化的变形是不允许出现的, 必须要保证角色美的一面, 要排斥任何的讽刺和嘲笑, 美化的变形应运而生。所谓美化变形,其首要标准就是极力回避角色的缺点, 而夸大角色的优点, 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4 ) 喜欢大李

大李人和善,有大智慧,耐心,尊重人。通过劝说老婆运动改变了老婆和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积极。值得信赖的(小李和同事,父亲)有智慧的人,不骄不躁。下定决心学体操就去做,而且向儿子取经。对待儿子有耐心,家庭氛围好。锻炼身体很重要。看到父亲偷偷学太极时没有出言打扰保护父亲自尊心让他有时间去培养爱好和信心。和小李的骄躁老李的固执形成对比。给大力士和老李票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由此可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很重要。小说气象台的伏笔埋得好。

 5 ) 好片,好故事

很喜欢的一部片子。做广播操那一段贼搞笑。

不知道有没有《如此爹娘》这部啊?

今天看到这么多片子让我激动一番,赶紧去下载来怀旧一下,嘻嘻

 6 ) 喜剧中的人情味

前一阵emule上发布了好几个国产老喜剧,我挑了《甜蜜的事业》和《大李、小李和老李》看。

当然是后者更好——谢添与谢晋虽然都是谢家门,但显然后者在90年代之前的大红大紫不是浪得虚名。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需要技巧,再加上上海这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氛围,就是人情流溢的温馨好戏。

现在是不会看到这种赤裸裸地宣传片了。这两部主题都简单,一个宣传计划生育,一个是体育锻炼。后者题目更小,更轻,却被表现得更好。全有赖一班老滑稽演员,把数个人物都塑造得叫人过目难忘。譬如雄姿英发,胸肌发达(总是穿着当时时髦的球衣,还穿过袒胸的摔跤衣服,有如同时期邵氏的游侠儿),但是头脑有点简单不大懂事情的小李;自觉身体很棒的大块头,口头禅是“三五百斤没问题”;最活泼自然是有点守旧的老李,最最反对体育锻炼。他和大块头被关在冷库里一段是全片精华,看点是老李敲敲冻到硬邦邦的猪肉,再敲敲大块头的胸部,发现居然发出一样的声音,吓得面孔变色,两个人抱在一起狂跳。完全是滑稽戏的手法,胜在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变。甚至只出场一二次的小人物,譬如大辫子的新华书店营业员,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出现的』“老舅妈”(迄今仍活跃于银幕,演上海话本地情境喜剧)嫩娘(演一个戴着啤酒瓶眼镜的近视眼)。

又台词也写得很自然,常有沪语方言的痕迹,结尾多有语气词如“呐”、“是伐”此类。观察了下编剧,于伶领头,强大过《赤壁》。

我最喜欢大李,外号气象台,凡变天必腰疼。家里养了五个萝卜头,大概是一年一个,看上去都差不多,人是老好人。叫他当体协主席,便认真去新华书店买广播操分解图;小李发体育观摩票,他要来送给大块头和老李,不理小李不懂事的嘀咕;太太(是《太太万岁》里的太太陈思珍)学骑自行车,就夜里扶着一圈圈在楼下转,后来太太去比赛,他带了5个萝卜头坐在看台上看,大家带着一样的白布帽子,其乐融融,见他面相宽厚,笑容盈盈,真舒服。

62年的上海尚有未及革命掉的人情味,到79年《甜蜜的事业》只剩下生硬的剧情和苍白的人物。本来计划生育与体育锻炼不同,易造成戏剧冲突,但整个片子虎头蛇尾,处理得不干不净。譬如一心想生儿子的唐二婶,养儿防老的观念最终也没被改造过来,不过有赖大女儿招到了女婿,得以暂时解决;而思想先进的田大妈,儿子去倒插门,当然不高兴,却只思想斗争一下,对观众交代“我一定会想通的”,解决办法同样也是有个女婿倒插门!这样的解决方法未免太过巧合,亦过于有赖偶然性了。

这个片子里的男人都无比之娘,最可怕发现了一个70年代萝莉控,名叫老莫,外形是穿着男装的drag queen,最想生女儿,就像小贝,走火入魔到把家里两个萝卜头看成女儿,又整天抱一洋娃娃,叫老婆多看,实施胎教。可惜老婆太先进,又怀上了后马上去打胎,打完后红光满面,喜气洋洋。

这片子里的女人皆红光满面,尤其是连生六个女儿的唐二婶。偏偏唐二叔形如枯柴,看上去像她爹,不得不让人邪恶地联想到:这个女人在床上把他榨干了。

 7 ) 命题作文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62年上映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就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命题作文”。影片强调了体育工作在推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毛泽东主席1952年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的响应。
    影片以上海某肉联厂为背景,以厂内人员就体育锻炼发生分歧意见为主要矛盾点,以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了60年代初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旨在号召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1962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后一年,全国人民的情绪应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鼓舞士气,导演谢晋在电影中营造出了一种轻松、谐趣的生活、工作状态。为突出这种效果,谢晋还对片中人物都做了漫画式的人物处理,如做事态度认真的大李、脾气执拗的老李、运动狂人小李;甚至在人物造型和表演上也极近夸张,几个主演都是上海当地有名的喜剧演员,面部表情丰富,而几个配角如大力士、小辫子、近视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式人物。这样的处理就造成了角色性格单一、扁平的缺点,人物的行为动机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虽然是喜剧,笑料放到今天已经很难让人发笑,算是典型的时代产物。故事的转折、对主题的呈现、笑料的表现手法都显得比较生硬。比如大力士和老李从冷库出来就跳广播操的戏,就是为了强行表现两人从反对体育到被动参与体育运动上的变化。另一个问题是结构散乱,尤其是后半段运动会上各类人物、各类比赛走马灯般的展示,效果也不大自然。从技法上来讲,这部电影的水平相较苏联同时代同类型的影片,如《滨河街之春》来说,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想法和优点:如片头片尾的动画、大李一家下楼和表现运动会的长镜头、大李雨伞转场几处技巧,还是能看出导演的作者意图的。但总体上来说,本片从故事到技法都太传统,这篇戴着镣铐跳舞的命题作文,只能算是及格而已。

 短评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陈低调
  • 力荐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10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好玩儿

16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19分钟前
  • Mr. Three
  • 力荐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24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竟然是谢晋的。

28分钟前
  • whyseeimage
  • 力荐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30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39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4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4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4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49分钟前
  • 见习兔
  • 推荐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51分钟前
  • 鹿桥春·韓蕊陽
  • 力荐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55分钟前
  • ==
  • 推荐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58分钟前
  • 未然
  • 推荐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1小时前
  • xīn
  • 推荐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