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2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3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4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5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6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3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4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5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6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7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8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9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0:16

详细剧情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镇莱姆,年轻的绅士查尔斯(杰里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在海边的悬崖上邂逅了一个神秘黑衣女子(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听当地人说,黑衣女子名叫萨拉,因为曾与一名法国中尉有染,所以遭众人非议,被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不过,查尔斯却对这位遗世独立的女人颇感兴趣,尽管他已经有了一个贤淑的未婚妻,并拟定了婚期,但他还是抑制不住萨拉的诱惑。两个人在几次试探后,终于开始幽会。萨拉对查尔斯讲述了她的遭遇和经历,但这一幕却被他人窥视,于是偷偷摸摸的私情面临公诸于众的危机……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长篇影评

 1 )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

Meryl Streep虽不漂亮,但出演这类文艺角色是拿手好戏,Jeremy Irons年轻时的轮廓反而不如后来深刻,但那深邃忧伤的眼光一如既往,看到那种眼神,你很难不爱上他.
尽管说小资好了,看完〈法国中尉的女人〉,让我哭了三次,足够煽情。戏里戏外的感情都叫人那么无奈,戏中的结局可以更改,而现实却不可以。
虽是双线并进,但看了10分钟我就知道,戏中感情绝对是重头,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I was lost from the moment I saw you.”后来她对他说,”I do , too”他也这样说,那是命里注定的,注定要为了她悔婚、要痛苦,因为那瞬间的激情已经把他们燃烧得快要粉身碎骨,他的自卫他的自我辩解在碰到她后都无用了,武装瓦解,面子崩溃,他们终于克制不了内心的激荡,终于拥抱!但天性忧郁、有艺术敏感气质的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疯狂之中,这样下去,两个人迟早要被焚烧,于是毅然离开苦苦寻找的他,整整三年!他已心如栲木,结局究竟该如何收场呢?那么深沉的那么刻骨铭心的爱,谁都不忍看见悲剧,于是戏外的人给他们安排了自幽深桥洞驶向明亮宽阔河面的结局,他们终于可以在明媚阳光下互相微笑了。
而戏外的人则没那么好运,要各自承担责任,要有那么多人和事应付,再不是戏里的一意孤行,再见只能再见。
爱,永远都是爱在做主。我永远不能免这种极端情感的招,一看就要情绪瘫痪,唉唉唉,女人啊,太感伤太情调了,没办法,女人眼睛里永远感情最大。反正“因你而有力量”,给我信心!

 2 ) 一场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不得不称赞,这是一部及其精致的电影,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带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影片运用了套叙的方式,在讲述电影故事——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科学家大卫之间纠葛的同时,套进了现实中作为演员的安娜与米克一段不解之情。
全剧共有13次在电影时空与现实时空中转换,导演简单的运用了切的方式将两个时空连接起来,然而,这种切,却存在着某种无法切割的紧密关系。
影片的开头是拍片现场,它即在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发展于现实与影片时空之中。随着安娜走上海堤,故事便从历时时空中展开。
导演的几种现实与历时时空的转换方式,不得不引起注意。首先是,紧密联系。如,大卫在副崖采集矿石时发现了胡小姐,便开始了跟踪行为。而随即而来的现实时空中,安娜与米克在一起对戏,而所对台词正是紧接影片中的历时时空。
更为重要的转换是,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始终是对比而存在的。如胡小姐讲述自己与“法国中尉”的遭遇,她告诉大卫,自己是不为世俗束缚的。而现实中,安娜与米克在海滩上,安娜突然变得很悲伤。或许,此时的安娜羡慕胡小姐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追寻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对于未来的情感,存在着犹豫与悲观的心态。这也为故事结局很好的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运用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转换是由一种相悖的运动连接起来的。如大卫去副崖与胡小姐见面,两人情不自禁的拥吻,被仆人发现,大卫让胡小姐离开。此时,历时时空以胡小姐远去,这一镜头作结,而随后而来的现实时空,第一个镜则是安娜走进演员米克,告诉他,自己将要去伦敦,且她的男友即将到来。这种转换,含义深厚,它说明着历时时空是作为一种现实时空的理想而存在。一出一进间便寓意无穷。胡小姐的离开,是两人关系真正升级,开始明了的一个契机。从此,大卫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爱着胡小姐。而现实时空中安娜的走进,实际上是一种“出走。”即便安娜答应了会在伦敦再次与米克见面,而然,作为一个理智且聪慧的女人,当然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从此处开始,影片的现实时空逐渐显示出“回归”的迹象。安娜回归自己的男友,以此也间接成全了米克对家庭的回归。
此后,影片开始频繁的在现实时空与历时时空中跳跃。首先是,现实中米克送安娜坐上去伦敦的火车,历时中,大卫与天娜小姐退婚,却发现胡小姐失踪。接着又是现实时空,米克给安娜打电话,被安娜男友接起,他挂掉电话,然后又一次打去电话,约她到家里参加家庭聚会……这种快速的两个时空的跳切,展现着两种时空中人物不同的命运。历时中,大卫越是努力的为爱情奋斗,现实中,安娜就一点点越来越近的走向她最后回归的选择。大卫四处找寻胡小姐,安娜到米克家中做客,下定不破坏他平静生活的决心。大卫与胡小姐三年后重逢,而安娜在庆功晚会上,以离开的方式,毅然决然的剪断了两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似乎存在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某种东西:历时中不在场的胡小姐最终是与大卫,成就了一段美满。而现实中一直在场的安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出轨。影片的结尾处,安娜离去,而米克的最后镜头是在他们历时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那间屋间里。
或许,《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改名为《理智与情感》。男人一反常态地作为了情感的代表,无论在历时还是现实中。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成了理智的代言人。不管是片中的科学家大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米克,都在放弃着稳定的现状,拼命寻找着内心中理想的情感归宿。而演员安娜与她扮演的角色之间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胡小姐是安娜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她为情而感到悲伤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胡小姐可以遵从心的指示,事事出格却获取自己最终的幸福。安娜在情感与伦理间妥协,更遵从目前即存在的稳定的生活。安娜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
历时故事只是现实境界的一种美好幻想。历时中,科学家大卫,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名誉,只为了成全爱情,而故事的结局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有意思的是,历时时空的结束之处,导演的镜头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大卫乘着一艘小船,穿越出黑暗的隧道,漂向宁静唯美的世外桃源。从这种颇有用心的镜头中,我们似乎就能找到导演的一种奇妙的心态——这种美好只是一种理想的境地,它只可以存在于电影中——即,只存在于所谓的梦工厂,确切的说是梦中。现实中,安娜是作为选择一方而存在的,她最终离开,米克在房间里望向窗外孤寂的身影与夜的浓黑连为一体,是种无奈。这种无奈也是必然。
毕竟,我们生活在世俗中而绝非梦中,理智与情感间,回归理智或许是一条正道。因为,正如第一场现实时空中的镜头所潜在的意义一样,无论,虚空而背离正轨的美好是如何的令人流连忘返,总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的电话铃来打断它,总有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背负责任地走下去。

 3 ) 一段渐行渐远 一段终成交集

在维多利亚时代,影像中的影像,她——萨拉,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杂乱而干枯的头发,消瘦的锁骨,萨拉的出场足以让人跌破眼镜。繁忙的市场,波光粼粼的海,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迎着呼啸海风,走向延伸到远方的海堤。初到林城的考古学家查尔斯就这样鬼使神差地被它吸引,放下娇美的未婚妻毅然冲了过去。水雾弥漫中,萨拉转身,查尔斯立定,画面定格,一瞬间的眼神交汇,不知从何而来的金光照亮了萨拉苍白的脸颊。电影史上最浪漫的一见钟情!阳光下的森林,浓郁的绿,闪烁的点点金黄,而人的再次相遇只是一场追逐的游戏。纵然是心中相爱,萨拉这样一个倔强的女子还是可悲的骄傲着。当他为生活所迫而拜访恶语相向想象的普太太,看似顺从,然则眼中尽是孤傲。孤傲,是孤独和骄傲,是在黑暗的房中抱着镜子做自画像,是她自暴自弃地说,“我和羞耻结合,羞耻让我活下去!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 但她更是一个因孤独而渴望爱的凡是女子。所以当她回忆那个带来羞辱的男人时,眼中人闪着爱的光芒。“他很俊俏,他赞美我美!”她嘴角含笑,温柔的抚摸着头、脸,沉浸在回忆中。因为爱,她不惜撒谎说自己已失身,以博取查尔斯的同情。因为爱,她会在孤立无援时求助查尔斯,却在查尔斯到来时徘徊与不安。因为爱,她与查尔斯在林中小屋情不自禁的拥吻,会心甘情愿地在伦敦小店与查尔斯结合。也因为爱,她扔下一句“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仍下决心一定的查尔斯,远走他乡。三年后,当查尔斯在一方宁静的村庄再见她时,已不见了当初的阴霾与忧虑,退下晦暗的黑衣,一袭简洁、光彩的白衣,一头蓬松的金发的萨拉正式张显了她无可比拟的魅力。而影像的最后,二人终是摆着小舟泛向光明、广阔的湖中心。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 在20世纪的片场,影像中的现实,萨拉的扮演者——安娜,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一对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毫不避讳的在一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灰暗色调相反,20世纪的片场,安娜与迈克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安娜美丽、迷人,家庭完整,事业成功,还有体贴的情人,似乎无甚缺陷。可为什么她在若有若无间总会出现比戏中萨拉更加落寞的眼神呢?望向远方却无焦距。偷偷摸摸的电话传情,心怀不轨的家庭聚餐,带给安娜的只是疲倦吧?看着查尔斯太太精心布置的花园,可爱的孩子,安娜一定也是嫉妒了。因为那个一向自信的安娜在查尔斯太太凌厉的眼神下肢生不知所措和尴尬了。两个都市中的成功男女因为寂寞空虚而靠在一起,同样因为爱的无力而分手。麦克最后对着安娜背影喊出的“萨拉”也许是对这段感情划下的最悲情,却也是最合适的句号。还好,现实中失败的这对男女为影像中的萨拉于查尔斯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这,是爱得不甘,还是,爱的转移呢? 一对中世纪冲破世俗礼教,终成眷属的苦命鸳鸯,一对现实中身未动心已远的寡情男女。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如此娴熟的展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我们姑且都称之为爱情吧),如此尖锐的揭示中世纪的古板,当代泛滥的自由。这样戏中戏的套层结构,精致而又巧妙的展示两段情愿的不同走向:一段渐行渐远,一段终成交集。简洁的闪回手法,导演恶作剧似在两个世界间翻云覆雨,并且游刃有余。维多利亚时代的灰黑色,20世纪的斑斓、鲜艳,强烈的对比,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演员及台词。最高明的电影也只不过如此:以色彩书写影像。而最高明的演员又能如何呢?萨拉对爱的倔强、执着以及骄傲,安娜的空虚、疲倦以及对爱的无力,一人分饰两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火候恰当;似疯成魔,却又不温不火。 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可不仅仅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或者安娜,也不仅仅是《走出非洲》中的男爵夫人卡琳,更不可能仅仅是《穿Prada的恶魔》。但,此刻,请允许我叫她“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空虚,疲倦的安娜,而是历经苦难,收获幸福的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

 4 ) 两个时空间的完美转换 —简评《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具有明显套层时空结构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两个时空的完美转换,讲述了两个平行发生的故事。从内容上来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戏中戏的故事。在主题上,电影对传统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做了鞭辟入里的对比以及对现代爱情观的批判。

一、叙事风格
        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找来原著拜读了一遍。《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名著改编的作品,而原著本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拥有3个结局。这就给电影的改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编剧大胆地打破了原著的诸多限制,比如说电影去除了原著中很多的旁白。旁白是一种非电影化的语言,在电影中留下旁白只能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说表演,音乐,音响,场面调度等等)表现情感、烘托气氛的时候使用。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平凡的世界》在前几年被改变成了电视剧,在剧集中不停地出现类似于某某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等等的旁白,十分的突兀。
        影片结构为套层结构,两个时空平行展示。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故事相互完整,表现的内容相互关联,但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男女主角关系发展恰好相反,过去时空的男女主角从相遇相知到结合,而现在时空的男女主角从同居到分离。套层结构是时间交错式结构的一种,大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内涵。比如说这学期我们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双面情人》,也用了套层的结构,赶上地铁和没赶上地铁的女主角发生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条情节线的对比,加深了主题。此外,《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最近几年的一部很火的电影《云图》很像,《云图》把套层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云图》共采用了6个时空,每个时空的主演都出现在其余的五个时空中,隐喻着轮回,就像《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个时空的男女主角是同一个人一样。采取套层结构且使用的主演为同一个人,很容易把观众搞晕,但《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会。首先,这两个时空的时间跨度很大,人物的服装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两个时空间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大(在后面章节详细对比),转场时导演也花了许多心思,最重要的是两个时空的男女主角的名字不一样。这与《双面情人》采用的女主演减掉长头发,脸上受伤的设定有着相似之处。在转场时,《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做得非常好。比如第一次转场时的电话铃声响起以及电话的特写镜头暗示着时间已经到了现代,而且在意义上来看,前面一个镜头查尔斯还在与欧内斯缇娜谈笑说爱,后一个镜头就是同一个男演员试验的迈克与安娜热烈拥抱。举一个我看过的另一部时空交错的电影《穆赫兰道》为例,《穆赫兰道》之所以能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导演大卫林奇将现实时空和梦境时空交杂在一起,两个时空间的转换有着许多隐喻。
        这部电影歌颂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爱情,批判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结局时迈克高喊着萨拉的名字,体现了其对原来不屑一顾的查尔斯的深刻认同。在过去时代中,“上床”是男女求爱的终点,而在现在的时代,却变成了起点。这部影片将先灵后肉的传统爱情观和先肉后灵的现代爱情观做了鞭辟入里的对比,并对现代的爱情观做了批判。
二、两个时空的表现手法对比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两个时空的对比。在我看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导演在两个时空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视听语言,很好的将影片的表现手法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首先,过去时空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描述维多利亚时代: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过去时代的表现非常戏剧化。在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夸张或者说超出了普通电影的范畴。这样的处理让过去时空的表演具有戏剧化的特征。整个过去时空的故事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布景、服装等都十分精致。反观现在时空,整个故事非常地生活化,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布景和服装都趋向于生活化,没有那么考究。比如说由过去时空到现在时空的第一次转场,女主角一登场就是没穿衣服地在床上,镜头也比较的随便,推拉也较多,构图也不是特别地考究。
        但是两个时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知道长镜头更加接近于生活的真实状态,短镜头则打断了生活的自然流程,有一定的距离感。在过去时空中,刚开始短镜头较多,到后来,一步步地转变为长镜头;而在现在时空,是由长镜头向短镜头转换的。过去时空的中景、特写、近景多,现在时空的全景中景多。过去时空的构图是由单人构图到双人构图的,而现在时空却恰好相反。这一点和故事运行时相互匹配的。在过去时空中男女主角是由分到合,现在时空中的男女主角是由合到分。举一个过去时空开头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的例子。在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时,居然没有一个镜头把两人放在一起,全是不停地剪切,全是单人镜头。这对于一个求婚场景,非常奇怪。实际上,导演这么处理是在暗示两人之间没有真挚的情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过去时空的摄像机机位相对固定,改变的一般是焦距,而现在时空的摄像机机位非常之多。对于两个时空的色调,过去时空是黑灰色的,现在时空充满了色彩。过去时空的色调是由暗到明,暗示着萨拉神秘的面纱被一步步地揭开;现在时空的色调是从明到暗,恰好相反。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对比。过去时空中,萨拉在登场时是用黑色的外衣紧紧包裹着自己的,体现了其内心的扭曲与压抑。而现在时空中的安娜在一登场时便是一丝不挂。安娜的穿衣也是色彩缤纷,是现代女性的代表。萨拉在整部影片中的着装颜色是由黑到白的。查尔斯也是由黑到白,而现在时空的迈克是从白到黑。
        在整个故事时间的安排上,两个时空也是不同的。在过去时空和现在时空交叉的过程中,过去时空的比重在逐渐减少,现在时空的比重在逐渐增大。说明整部影片的视角是偏向于现在时空的。
三、萨拉与海
        整部影片,总共出现了很多次海,海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举几个例子,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是在海边做了一个现在时空到过去时空的转变。在过去时空中,查尔斯和萨拉在海边相遇。再比如,萨拉在应聘家庭教师的时候,她没有问工资待遇,她问了一句:那儿能看到海吗?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萨拉与海已经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了,海是萨拉的象征,海的神秘与未知也正是萨拉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以过去时空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萨拉与海之间的关系,以及萨拉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首先,导演在选景上非常的与众不同。很多时候,在拍摄爱情片的时候,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会选择一个非常温馨的场景。《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这样,他们相遇的场景选在了神秘的大海边,波涛骇浪。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萨拉是一个人平静地站在那里。为了增加神秘感,镜头的前景设置了蒙蒙的海雾。而背景音乐是那么得神秘而悠扬。我们首先看到的萨拉是背对着我们的,然后缓缓回头。为了强调他们的对视,导演采用了升格镜头和一组对切。
        我想,萨拉真正的魅力不在于美貌与身姿,而在于她的不可知。她像大海一样神秘,所以她对查尔斯存在着那么大吸引力。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法国中尉的女人》,但法国中尉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过,是否存在也难以考究,只是作为萨拉内心对浪漫和男性精神的向往。我觉得法国中尉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可以被概括为麦高芬,就像那架飞机在《西北偏北》里一样。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戏里戏外的故事结局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在过去时空中发生的时间是白天,而现在时空是晚上。月光和黑暗把迈克的痛苦与尴尬刻画地淋漓尽致。在现在时空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迈克亲吻饰演埃内斯提娜的女演员,说明在现实中,迈克可以轻易地获得异性的芳心,与戏中迈克为神秘的萨拉倾其所有,付出一切做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迈克大喊的是萨拉而不是安娜的名字,说明查尔斯已经开始厌恶现在的爱情观,即先肉后灵,已经查尔斯已经被像萨拉这样谜一般的女子征服。最后一幕,查尔斯和迈克一起在湖上划舟。海与湖魅力的统一,开始于海,用海的神秘,美丽,莫测象征萨拉;结束于湖,象征着查尔斯揭开了萨拉神秘的面纱,宁静且安详。

 5 ) 追求超越世俗的心灵自由与爱情

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最早的记忆来自童年,隐约记得我在电视台上类似《正大综艺》的节目上看过这部电影,但那时大概也就是小学生,只依稀记得Meryl Streep披着大斗篷,还有 Jeremy Irons深邃浓情的眼神,故事情节一概不知。我对Jeremy精湛的演技的了解就是来自这部1981年的电影。30多年之后,终于让我找到了这部片子,让我欣赏到这样一部惊世骇俗、迷离断肠、魂牵梦绕的追求心灵自由与爱情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是Meryl Streep扮演的Sarah,她忠于自己的内心、灵魂,凭着一腔热情,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自由。她最开始碰到的法国士兵对她略有撩拨,使她对他怀有爱慕,她不顾当时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主动去镇上到旅馆找这个法国士兵,可是没想到他找了一个妓女,根本心里就没有她。但是她内心之火已经被点燃,她喜欢自己可以追求向往的东西,她沉醉在能够拥有别人爱慕的感觉,哪怕这违背世俗社会对淑女的要求,哪怕世人都说她是疯子是娼妇,而她又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下等人,人人弃她但她却若无其事,表面应承而内心坚持己见,因为她觉得她追求世人所不理解的自由——放飞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社会对她的压迫而体现出来,外界对她越是诋毁和辱骂,她越是要坚强,她越能感受到冲破藩篱、内心自由的喜悦,所以医生说她是没有理由的“忧郁症”。

她梦想拥有一段干柴烈火的爱情,她梦想能随心所欲的绘画,抒发她表面平静怯懦实则压抑激动的情绪。幸运的是,她碰到了Jeremy Irons 饰演的上流人物Charles。Charles家底殷实,完全不用考虑生活用度,业余挖挖化石自娱自乐。在那个年代,婚姻是为了强强联合,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只要门第匹配,家庭财富、年龄相仿即可,这就是理所当然好的婚姻,不用考虑是否真的有爱情,都是为生活嘛。可是Sarah的惊鸿一瞥,掠取了Charles的心。之后他由好奇到同情,逐渐“走火入魔”般的迷恋上了Sarah,直到医生当面问他“Do you wish to hear her, do you wish to see her, do you wish to touch her?” 他才意识到原来他已经爱上她了,甚至为她不惜撕毁婚约,侮辱名声。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我相信Charles是真的爱上了Sarah,那个时候绅士的名誉可是堪比生命的,但他还是放弃了声誉,因为他找到了打开心灵的爱情,他不再愿意过假模假样的婚姻。而他的未婚妻口口声声说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可是得知他为了一个“whore”而抛弃她时,就立马变成了他的敌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多么虚伪!多么可怕!他们在小棚子约会,感情突然迸发第一次接吻,以及在旅馆的情不自禁都十分动人又真实。他们都是处子之身,却顶着狗男狗女的污名;而那些绅士却背地里胡作非为,小姐们背后说人闲话。

而Sarah对Charles,我感觉倒复杂一些。她希望献身于这样一团火的爱情,她善于用自怜自残招式一步步魅惑吸引Charles,她希望他被她所俘虏,明知她可能会毁了他,但是她仍像是飞蛾扑火一般投入进去,她希望他亦是,而他也做到了。但在得到他之后,她却全身而退,也许因为她内疚,也许因为她迷恋“抗争”的苦与甜,也许她知道这爱情还不是她最想要的东西,于是她一走了之,开拓了新的生活。整整三年她知道他一直在找她,但直到3年后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终于安静下来,主动联系到了他。我为这个女人的蛊惑魅力、自我掌控、冷酷决断而感到一丝丝寒意,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富裕的上层男人,愿为一个低等女人抛弃一切,朝思暮想地等了三年,夫复何求?他对她的爱,在我看来,远远多过她对他的感情,而当他质问“Are you saying you never loved me?” 她的回答" There was madness in me at that time." 显然,她没有简单的回答"I loved you. 直到她寻到了她的自由,她才来寻求他的原谅。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从一个黑暗的桥洞下来到阳光明媚的湖面,象征着从过去见不得人的地下,终于可以沐浴着阳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他们生活是否会幸福我不知道,她对他的热烈爱情甘之如饴;他对她的神秘莫测、可怜可爱而魂牵梦绕,但他们如若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神秘、热情都会慢慢消失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消磨中。我希望他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我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部关于勇于面对自我内心的呼唤,敢于撕破社会世俗道德规则,追求心灵自由的故事。两位主演演技都十分出色,Meryl Streep年轻时好美,湖绿色的眼睛如一泓清澈的池水,有着小鹿乱撞般的闪烁;Jeremy Irons眼睛虽不大却深邃有神,他把Charles的复杂感情表现的真实自然,让人非常同情这个欲罢不能困于情网的男人。好多年没有写这么长的影评了,只是未到动人处。I hope It is worthy.

不仅影中影的双结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感人心扉。人物刻画得饱满真实,复杂心理也演绎的很好,我心目中的五分电影。

 6 ) 时代的反思——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

       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原著小说出版后即引起各界的热烈反响,以及学术界对其中女主角、多种结局和写作手法等的广泛讨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可能是出于对小说结构的部分继承与新的理解和阐释,电影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也是本片虽大的特点之一。
一、“戏中戏”的套层结构
       影片的故事主线有两条,一条在明一条在暗。“现实时空”的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迈克与安娜均为已婚之人,但他们相爱了,电影拍摄完毕,他们也以分手告终,这是暗线。他们拍的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时空”的维多利亚时代,讲述一位爱好地质考察的年轻绅士查尔斯与一个神秘的黑衣女子,也就是被众人非议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萨拉,产生了恋情。查尔斯为萨拉取消了原本门当户对的婚约,并为此身败名裂,最终两人重聚,以幸福收场,这是明线。
       除了剧情上的不同,在这两个时空的表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时空的镜头多为短镜头,一个情节段落往往有好几十个镜头,剪辑节奏相对来说要快一点。人物的服装也比较讲究。表演风格和台词较戏剧化,如查尔斯向未婚妻求婚时,他对未婚妻说:“我留下来是为了你”,他的未婚妻居然舞台剧似的转了一个圈,欠了欠身,说了句“谢谢”。另外过去时空中的构图比较讲究,具有油画风格的形式美。而现实时空则大有不同,它的镜头多为长镜头,过去时空中插入的好几次现实时空都只有一、两个镜头左右,其构图也比较随意,表演风格和台词也比较生活化。
       这两个时空的两条故事主线看似为平行发展、毫无关联,却时不时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从整部影片的发展趋势来看,演员迈克的内心越来越接近戏中的人物查尔斯,正如查尔斯为谜一般的萨拉倾倒,不惜身败名裂一样,迈克为美丽的安娜神魂颠倒,不断找机会与安娜谈话,想与她在一起。而演员安娜的内心也越来越接近萨拉,那样神秘莫测、难以捉摸。
       影片中多处体现了过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融与联系。如戏里戏外的男女主角都是相爱的;如情节段落的转场,现实时空的迈克与安娜在排演剧情,安娜扮为剧中的萨拉,朝迈克走过去,然后跌倒,下一个镜头立刻就运用了一个“动作顺接”切换成过去时空的查尔斯连忙扶起萨拉。甚至到故事的结尾,迈克走进房子时,安娜已经离去,迈克对着安娜的背影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句“萨拉”。此时此刻,两个时空已经合二为一。同样的场景,过去时空中男女主角相拥在阳光中,幸福美好,而现实时空中,只剩迈克独自一人饱尝情人离开后的失落与寂寞。两个故事若即若离,实际上是“貌离神合”。
       我并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也许对于小说来说,作者的“多种结局”的写作手法的确是一种完美地呈现方式,也是一种突破和创新。但单就电影来说,改编者并没有照搬小说的剧作结构,而是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这也是电影的独特表现方式,这样,使得故事丰满并富于变化,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影片丰富的内涵。相反的,如果这部电影也像小说一样采用多种结局,类似电影《罗拉快跑》那样,对于主题和内涵的表现,也许就并不是那么地符合这部电影本身了。
萨拉和安娜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一个生在维多利亚那样用思想的桎梏束缚人自由追求的时代里,无助而坚毅,为了爱情选择了反抗;另一个生在理性至上、自由万岁的现代,却最终无法挣脱世俗的链条,选择了平静的逃避。两个时空的反差,颇具时代感的讽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利用对比,使观众产生心理落差。在一个并不自由的时代,人们似乎更有勇气去牺牲,去反抗时代的束缚和压迫,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然而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人们反而选择了逃避、退缩。这的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勇气去追求爱情?真爱到底还存不存在?时代的自由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但却削弱了我们的反抗精神,因为时代的安逸,什么都轻而易举,使我们逐渐丧失了主动争取的勇气。
二、人物的刻画与塑造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例如女主角的刻画。我想没有人能轻易忘记,在过去时空中,当查尔斯第一次见到萨拉时的那场戏。在大风呼啸、惊涛拍岸的海堤上,着黑色斗篷的萨拉缓缓回头时那种略带忧郁,又凄婉迷离的眼神,不仅勾住了查尔斯的心,也勾住了观众的心,我们不禁地想:这个被人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她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那样灰蒙蒙的天气,那样危险莫测的大海、那样飞扬的黑色斗篷,那样无比惆怅的音乐,无一不诉说着萨拉的神秘与迷人,这些条件甚至缺一不可。也正是各方面元素的集合,使这个情节段落成为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佳话,也使萨拉回头的这个镜头成为影史上一个相当经典的镜头。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还是有些迷惑,萨拉是真的想离开莱姆镇吗,还是说这只是她用来接近查尔斯的手段?她为什么骗查尔斯说她曾经和那个所谓“法国中尉”发生过关系?当查尔斯决定为萨拉解除婚约后,她为什么不告而别?甚至那个“法国中尉”到底存不存在?更甚至于她与查尔斯之间的种种,是偶然发生的,还是萨拉精心设计的?我想这些都是剧情上对萨拉的“神秘”的塑造,她永远令人难以捉摸,却又难以抵挡她的诱惑和魅力。
       本片对神秘的萨拉的塑造除了必要的剧情外,还体现在丰富的细节和场景、服装、台词、摄影机运动、音乐、表演等视听元素方面。如萨拉总是出现在神秘莫测的海边和人烟罕至的树林里,这时摄影机总是跟着她轻快的步伐移动着,她仿佛森林的精灵一般,而当她出现在室内时,摄影机总是以固定的机位去表现她,这充分地体现了她热爱自由的内心;与查尔斯的未婚妻紫色系、粉色系的衣服不同,萨拉总是穿着具有神秘色彩的深色衣服;当牧师向萨拉说起雇主家时,她只问了一句“那里的房子可以看到海吗?”,可见她毫不势利的独特见解;每到“关键时刻”,惆怅飘渺的“萨拉之音”便悄然而起,扣人心弦。
       萨拉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描述维多利亚时代: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掩盖在“城市迅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华丽、风光的外表之下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道德意识上的守旧和虚伪,以及人们没有自由、相互之间缺乏理解的现状。萨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地绘画功底,但她的一举一动丝毫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会做的。她喜欢独处,喜欢大自然,总是到海边凝望远方。萨拉这个人物是单纯的,她受尽压迫与束缚,反对教条,追求自由,在那个并不自由且缺乏沟通理解的小镇;但她也是复杂、矛盾的,尽管她追求自由,却仍然对美好的爱情怀有憧憬,也正因为如此,她使得自己在小镇上“遭人非议”,成为小镇人民中的“异类”,甚至成为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人。她徘徊在爱情与自由中,使查尔斯为她苦等三年。
       现实时空的安娜也是神秘而美丽的。影片中对安娜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有一场戏,安娜和情人迈克躺在海边的沙滩上,冥冥之中,安娜坐起身,她开始思索,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或者意识到了什么。迈克不解地问她怎么了,她什么也没告诉他。其实,她到底在想什么?是在想如何表现剧中人物吗?还是在担心她和迈克的未来?这时的她如同萨拉一样猜不透。在整部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扮演萨拉的安娜在小镜子中看着自己的妆容。最后一场戏中,安娜来到化妆室,无意间,她在大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脸,她顿时惊愕了,她凝视着镜子中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脸。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剧作方式。 如果说第一个镜头中,安娜看到的是自己扮演的萨拉的“形”,那么现在在大镜子中,安娜看到的是自己的“神”,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在那一刻,是她与自己的灵魂的对话,最终她否定了自己,毅然离开了化妆室,离开了迈克。其实,她离开的真正原因,也许我们谁也猜不透,包括迈克。
       我认为,过去时空的萨拉与现实时空的安娜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女人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地微妙联系。
如果说有些电影视听语言是引导观众、“叫观众去看什么”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在对萨拉和安娜这两个“谜一样的女人”的塑造中,其视听语言的独特魅力在于“随便观众看什么”,这需要观众自己去感受、去读解、去揣摩,答案也许并不那么明显。
三、综论
       20世纪50年代后,一方面要面对电视等新媒介的冲击,一方面要抵御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威胁,欧洲各国纷纷努力寻找自己的美学特征,创造个性鲜明的民族电影。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电影业开始寻找自己的电影风格,“民族文化遗产电影”就属于英国电影寻找到的出路之一。总体而言,《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影片还是属于英国的“民族文化遗产电影”,不仅因为它是改编自英国文学名著,还因为它注重人物的刻画,重视长镜头的运用,特别是过去时空,其构图颇具油画风格,极力渲染和烘托英国的田园秀色、精致的饮食起居。所以,这部影片是继承了英国民族性的特征以及英国文艺片的共性的。这部电影中,有两个不同的时空,而且两个不同的时空采用了不同的视听语言与剧作方法,这也是该片在英国“民族文化遗产电影”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尽管它并没有从本质上颠覆或改变这种统一的类型程式。
       这部片子讲述的两个爱情故事:戏中,男女主角突破传统礼教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戏外,男女主角却分道扬镳。这是两种爱情模式,一部片子里,出现两种爱情模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是叙述了两个不同结局的爱情故事,但实质上,这两个爱情故事,即这两个时空的对比与交融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才是这部片子真正想要传达的主题与内涵。这种对现世生活的反思,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地时代意义。

 7 ) 绝美又腹黑的sarah

看了好多人写的Sarah,感觉我看得和你们不一样。。。。

Sarah在我看来真是绝美,尤其查理斯第一次见sarah的几个镜头,美疯了。我没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看完全片,实在觉得她是个牛鼻的女人,为了自己把几个男人弄得团团转,提几个我看到的点吧:

有剧透的。

1、sarah的前主顾去世了,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律师过来说,你不能再住了,但是格兰兹的普特尼夫人可以收留你。sarah第一句话问的是“她的房子能看到海吗?”

当然,电影的结局,sarah拥有了她想要的海景房。顺着这条线索,就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她对查理斯的“哄骗"了。

补充一句,一般来说,主仆关系好或者时间久的话,感情应该不错的,但是去世的前主顾没有给sarah留任何东西,而收棺材的时候,sarah在楼梯上画画,工人在下面钉棺,情绪异常的平静。sarah画的应该是前主顾死前的样子,maybe这给了她画画的灵感。

她很爱画画,片中医生说老主顾是个把仆人当奴隶的人,而sarah依然愿意待在那里,除了没钱,我猜她很可能是想捕捉人一些奇特的情绪或表情吧。比如后面,她对着镜子画自己的样子。

惊恐、害怕,一直保持着,然后自己画自己。一度让我看到后面以为她其实是为了画画而去故意体验一把”小三”的。当然,应该是没有的。

2、sarah一早就之道查理斯是谁,不用查理斯自己介绍。

且不说是因为查理斯的科学家身份还是别的,至少sarah肯定知道查理斯即将成为有钱大亨Freeman的女婿,并继承一大笔家产。

所以啊,后面sarah就开始她的”计划“了,编造一个纯情的故事,以弱者的姿态博得男人同情。(这招对男性来说屡试不爽)

一开始查理斯是接受不了的,但是sarah讲的申请并茂,已经站在了爱情至上的道德制高点,俨然是很纯情又忠贞的女子样。以及,sarah不断地欲拒还迎,一直让查理斯不要靠近她之类的,你知道的,女人越是这样,男人越好奇啊。

3、故意让普特尼夫人的老仆人看见她出现在山崖,想刺激夫人,让夫人赶她走,最后她确实也得逞了。然后查理斯就更心疼了,sarah顺手献个吻,查理斯就被迷得二昏二昏的,不仅帮她离开当地还派人给她50英镑。他的律师都听懵逼了,因为查理斯的仆人攒了三年也不过才攒到30英镑。

4、和查理斯滚完床单后,哪知查理斯这个愣小子放着那么大的家业不要,竟然要退婚,大家可以感受下这里sarah尴尬的表情,就像在说 ”我特喵说了这么多,你没听明白?“的样子。 以及最后查理斯离开画面,sarah用力一眨的眼睛,仿佛在说 “演完这场戏,松了一口气,大傻子!”

不骗你们,不信你们把视频倒回去看。

查理斯说”我要去找她说清楚“

查理斯离开,sarah表情很耐人寻味

查理斯坦白了,富家女说要搞死他,搞得他身败名裂,所以,没有家产及海景房的查理斯就没有用啦,sarah就趁夜就跑路了。

三年以后,sarah改了名字,换了寡妇的身份,找了好人家,有大house,海景房。

查理斯崩溃了,我特喵为了你弄得身败名裂,啥都没有了,你倒好,来住大house了。然后一不留神推倒了sarah,sarah顺势而为,一番絮语,以弱者形象和吻哄好了查理斯。

就像一开始第一眼见查理斯那样,她就已经做足了吸引的准备。

我一女的看到这里都受不了了,何况男的。

片中医生说,她有类似于让自己处于受害者身份的愉悦感。这样一方面能获得他人同情,一方面自己又显得崇高与众不同。

所以,对于影片结尾、现实世界的安娜来说,她既不想成为破坏他人幸福与前途的女人,也不想成为被自己欲望所侵蚀的女人吧。

 短评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1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16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20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23分钟前
  • Amelia
  • 推荐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2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28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3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3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38分钟前
  • 薇罗妮卡
  • 推荐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41分钟前
  • hyoscine
  • 推荐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45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50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53分钟前
  • teenytiny Adel
  • 力荐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55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5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60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