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科幻片美国2018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凯瑟琳·沃特斯顿,约翰尼·德普,裘德·洛,埃兹拉·米勒,丹·福勒,艾莉森·萨多尔,佐伊·克罗维兹,卡勒姆·特纳,金秀贤,威廉·纳迪兰,凯文·格思里,卡门·艾乔戈,沃尔夫·罗特,德里克·里德尔,科内尔·约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波佩·科比-特曲,西蒙·米考克,大卫·樱井,维多利亚·耶茨,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大卫·威尔莫特,艾德·高根,奥莉维亚·波皮卡,阿尔菲·西蒙斯,菲奥娜·格拉斯科特,杰米·坎贝尔·鲍尔,托比·瑞格波,约书亚·希,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杰西卡·威廉姆斯,欧文·

导演:大卫·叶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2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3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4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5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6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3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4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5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6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7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8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19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28

详细剧情

  虽然纽特(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协助美国魔法部将邪恶的黑巫师格林德沃(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捉拿归案,但最终格林德沃还是逃脱了禁锢,他来到了法国巴黎,一是为了集结信徒掀起革命,二是为了寻找同样藏匿在这里的克雷登斯(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寄生在克雷登斯身上的默默然是帮助格林德沃实现野心的不可或缺的道具。  格林德沃的潜逃在整个魔法世界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草木皆兵。邓布利多(裘德·洛 Jude Law 饰)秘密的找到了纽特,希望他能够前往巴黎,先格林德沃一步找到克雷登斯。和纽特一起踏上巴黎之旅的,是麻鸡雅各布(丹·福格勒 Dan Fogler 饰),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找回先前因为吵架而来到巴黎投奔姐姐蒂娜(凯瑟琳·沃特森 Katherine Waterston 饰)的恋人奎妮(艾莉森·苏朵儿 Alison Sudol 饰)。

 长篇影评

 1 )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结局身世之谜,5大谜团脑洞万字解析

《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来了,信息量爆炸,但,门槛不低,要想充分爽完将近2个多小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熟悉《哈利波特全系列》和《神奇动物1》,还有JK全部魔法丛书和外传,才能让人体会《神奇动物2》的复杂和庞大。

《神奇动物2》影片的感觉,就像看了魔法版的《权力的游戏》,影片里呈现的家族密事,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爱恨情仇的交错,都让我觉得应该搞一个电视剧的故事出来,或许这样人物故事线才更加清晰,甚至是更丰满。

《神奇动物2》秉持了一贯的JK明暗线交错叙事方式,明线是这部电影主要事件线,简单明了,一部电影结束后明线事件就会得到解决,暗线则是贯穿于整个系列,这也是JK魔法世界最具魅力的一条故事线。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每一部的明线,都有一个大事件去展开,但暗线则是关于伏地魔,死亡圣器等故事来牵引,最后渐渐暗线变成主要故事线,在系列最后得到最终结局和答案。

《神奇动物》系列也是一样,第一部的明线,是关于纽特去纽约研究神奇动物,然后遇到一宗牵扯到神奇动物的凶杀案,从而引出暗线,格林德沃这个人。

而《神奇动物》系列打算出五部电影,所以格林德沃以及他的革命理想,就会贯穿《神奇动物》整个系列,最后暗线转成这个系列的主线。

《神奇动物2》也是这样的叙事方式,明线是纽特,众魔法部,邓布利多,格林德沃等人,都要找到第一部没死绝的默然者,也就是克雷登斯.巴波。

暗线则是格林德沃开始革命,号召众魔法师支持他,统治魔法和非魔法两个世界,让麻瓜来做魔法者的奴隶。

虽然《神奇动物2》只出到第二部《格林德沃之罪》,但很多隐藏的家族历史,身世秘密,还有隐藏彩蛋等,都已经浮出水面,所以大聪为大家做出大量整理分析,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整个《神奇动物2》的暗线故事。


—重度剧透—

隐藏线1:格雷登斯的真实身份

显然,如果大家看到结局,一定会为格林德沃给格雷斯登新取的名字吓到,因为后缀名是邓布利多,全称叫:Aurelius Dumbledore,也就是说,格雷斯登是邓布利多家族的成员。

邓布利多家族成员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其中阿不思.邓布利多,就是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校长,在《哈利波特》系列是主要演员,在《神奇动物2》中,由裘德·洛饰演(穿着真是时尚时尚最时尚)。

假设一:邓布利多的“姨妈”

从格雷斯登的年龄上来看,他不太可能是阿不思和阿不福思的后代,那么格雷斯登就有可能是阿不思.邓布利多的直系/非直系兄弟。

这里片中有个证据就是凤凰,在影片结尾,格林德沃让一只小鸟变成了凤凰,而凤凰瞬间服从于格雷斯登,这寓意很明显了,意指格雷斯登有着邓布利多家族血统。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是邓布利多家族的守护神,阿不思.邓布利多就有一只凤凰。

而在《怪兽与他们的产地》(纽特写的)一书中,把凤凰定为四级(最高五级),也就是比较难驯服,凤凰之所以难驯服,不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攻击性,而是必须拥有很强大魔法的魔法师,才能真正成功驯服一只凤凰。

所以格雷斯登瞬间能让一只新生凤凰在他身边听命与他,也侧面说明格雷斯登的法力是有多么的强大。

阿不思.邓布利多在《神奇动物2》之前,官宣是他有一个弟弟阿不福思.邓布利多,还有一个早逝的妹妹阿丽亚娜.邓布利多(后面会详说她)。

所以从这种情形来看,《神奇动物2》格雷斯登和邓布利多家族扯上关系,一定是一个全新的隐藏身份,而这个隐藏身份要真相大白,还得等到后面三部的《神奇动物》。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关于格雷斯登真实身份的脑洞解析。

在JK的《诗翁彼豆故事集》(2008)中,本书根据《死亡圣器》影片的描述,里面收录了魔法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就像我们现实世界有《格林童话》一样,《诗翁彼豆故事集》当时在《死亡圣器》影片的主要功能,是让赫敏查找死亡圣器的线索,因为《诗翁彼豆故事》有一则是《三兄弟的传说》。

《诗翁彼豆故事》首次写到邓布利多有一个姨妈霍尼利亚,也就是邓布利多父亲的姐姐或妹妹,但书中记载,霍尼利亚一直单身,没有后代,只是在早前工作时候,霍尼利亚在一个叫违规魔法使用部门,和其中的一个负责人订婚,但后来不了了之,传言是她的未婚夫出轨。

当然如果为了《神奇动物》系列故事的展开,可以拓展霍尼利亚这条线,也就是霍尼利亚可能有一个儿子叫格雷斯登,但是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格雷斯登属于邓布利多家族。

甚至,也可以是当年阿不思.邓布利多被父亲欺骗,说霍尼利亚是你的姨妈,但其实霍尼利亚是邓布利多父亲的情人,然后霍尼利亚生下了格雷斯登,所以,格雷斯登变成了邓布利多同父异母的兄弟。

假设二:阿丽亚娜.邓布利多

在《神奇动物1》中,我们看到格雷斯登是默然者Obscurial,我们已经领教过默然者的厉害了。

默然是当时麻瓜猎杀巫师之前,巫师试图压抑自己的魔法,来隐藏自己身份从而不被遭到迫害,但巫师们久而久之没办法控制他们,就会反被默然控制,默然是一种不稳定,无法控制的暗黑力量,它会突然发动攻击,然后消失。

在电影中首次提到的默然者,是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妹妹阿丽亚娜.邓布利多。

在阿丽亚娜6岁的时候,她在练习魔法,不料被三个麻瓜看见,于是受到了麻瓜们的袭击(书中虽然晦涩说袭击,估计是被内什么了...),所以阿丽亚娜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

于是阿丽亚娜的母亲带着她搬到了戈德里克山谷,阿丽亚娜与世隔绝,但自从麻瓜那件事情以后,阿丽亚娜已经无法控制自己魔法,她开始变得危险,在她14岁的时候,她默然爆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国外有人猜测,格雷斯登是阿丽亚娜被麻瓜内什么以后,然后生下了格雷斯登,这个有点夸张,根据官宣记载,阿丽亚娜6岁就被麻瓜袭击,难不成阿丽亚娜6岁就怀孕?!

当然,不排除《神奇动物》系列后面会加入阿丽亚娜在戈德里克山谷的故事,而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就是在阿丽亚娜在的戈德里克山谷认识的,难不成,格雷斯登是阿丽亚娜和格林德沃的后代???(细思极恐,但没证据只能想想而已)。

这里有人会跳出来说,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是真.纯基友,但别忘了,JK只在访谈中承认邓布利多是gay,但并没有说出格林德沃性取向,说不准,格林德沃是双性恋,甚至是异性恋。

之后阿丽亚娜在一次阿不思,格林德沃,阿不福思三人的决斗中,阿丽亚娜被魔法误伤,最终死亡(后面详说这故事)。

当阿丽亚娜死后,她身体的默然,被纽特抽离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格雷斯登也是默然者,在JK的魔法世界里,阿丽亚娜和格雷斯登都是默然者,或许并不是巧合。

所以脑洞开大点的话,可能格雷斯登的默然,正是阿丽亚娜的,默然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有寄生的功能(大家可以脑补《毒液》),所以阿丽亚娜死后,原先阿丽亚娜默然有可能寄生到了格雷斯登身体里。

因此,格雷斯登更名为邓布利多,其实是因为格林德沃知晓默然者的原宿主,是邓布利多家族的阿丽亚娜,所以格林德沃让格雷斯登更名为邓布利多,因为格林德沃从始至终需要的不是格雷斯登,而是格雷斯登体内的默然。


假设三:格林德沃的谎言

也有可能,格林德沃撒了一个谎,已好让格雷斯登站在他的阵营里,和邓布利多成为敌人。

因为格林德沃在《神奇动物1》中就有乔装成另一个人,欺骗了大家整整一部电影,到最后才让人惊讶原来你是强尼.德普呀。

而且在《神奇动物2》中,格林德沃在桥下和格里姆森交谈时,格里姆森有说到,“我杀了格雷斯登那半精灵保姆”。

听格里姆森的话语,似乎是在完成格林德沃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也就是说,当时格雷斯登在寻找他身世的时候,格里姆森并不是要杀格雷斯登,而是正好要去杀那半精灵保姆,因为那个保姆知道格雷斯登真正的身世,或许格雷斯登并不是邓布利多家族的人。


假设四:新人物

为了铺垫好《神奇动物3,4,5》的故事,所以格雷斯登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和背景,以上说的都不对,或许阿不思.邓布利多父亲,还有相关的兄弟姐妹。

要知道,西方最喜欢借鉴欧洲皇室历史,来撰写小说中复杂的皇室血亲,《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玩的,而现实中真实的欧洲皇室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乱搞的复杂历史。

所以说不准,格雷斯登就是邓布利多往上一代的血缘亲戚。


隐藏线2:格林德沃

格林德沃是何许人也,他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被提及了,直到《死亡圣器》才慢慢说出他和邓布利多的关系,在《神奇动物2》中他俩的关系就更清晰了。

格林德沃是仅次于伏地魔的黑魔法师,格林德沃曾经是杜姆斯特朗学院的学生,这个学院允许并支持使用黑魔法,但格林德沃对黑魔法的狂热程度,连这个学院都后怕,最后只能把格林德沃开除。

格林德沃对死亡圣器非常痴迷,据说能拿到三个死亡圣器的人,就能做死神的主人,所以他的标志就是以死亡圣器来做的,在《神奇动物1》中,就出现过死亡圣器吊坠。

死亡圣器的传说,依然是收录在JK那本《诗翁彼豆故事集》,里面其中一个故事《三兄弟的传说》,就有说到死亡圣器的由来,故事大概是:

皮福雷家族的三兄弟过河,这条河极为危险,他们用魔法造了一条桥,不料震怒了死神,死神便假装答应三兄弟每人一个愿望,从而把他们害死以夺得他们的灵魂。

老大贪图法力,于是死神给了他接骨木魔杖,但老大因为贪慕虚荣,到处吹嘘自己有了接骨木魔杖,当晚就被人刺死,被死神收走了灵魂。

老二渴望爱情,于是死神给了他重生石,老二把之前一直喜欢的女孩复活,回到家中女孩确实活了,但女孩性情大变,老二郁郁寡欢,自杀身亡,死神也顺利拿到了老二的灵魂。

老三当时就看出了死神的把戏,他要求要一个不让死神追踪得到他的东西,死神给了他隐形斗篷,老三以后就一直使用隐形斗篷,让死神无法找到他,直到老三最后把隐形斗篷传给了儿子,最后自己幸福老死去。

老三的儿子他一生只生了个女儿,隐形斗篷后来传给女儿,女儿嫁给了哈德文.波特,生了儿子,于是隐形斗篷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传到了哈利.波特。

也就是说,哈利波特家族,是老三的后裔。

所以死亡圣器的标志,竖条代表接骨木魔杖,圆形代表重生石,三角代表隐形斗篷,格林德沃用这三个死亡圣器作为自己标志,也说明他极为渴望控制一切。

我们通常说要塑造强劲的反派,不能只一味说他的坏,所以格林德沃正是这样复杂丰富的反派。

格林德沃在年轻的时候,和邓布利多在戈德里克山谷相遇,两人迅速恋上对方,哦不,影片说得很晦涩,应该是两人迅速志同道合,变成了好基友。

格林德沃用他那浪漫主义的演讲天分,说服了年轻的邓布利多,让邓布利多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统治魔法和非魔法世界。

当时邓布利多还为他们的宏大计划立了一个slogan:为了更大的善。

我相信就在那个时间点,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立下了血盟。

在《神奇动物2》中,我们看到邓布利多的在用厄里斯魔镜,这个魔镜在《哈利波特1》中就运用过,厄里斯魔镜能照到人心中的渴望。

当邓布利多照镜子时,呈现的是他和格林德沃立下基情血盟的画面。

合理并不是说,邓布利多渴望回到格林德沃的怀抱,而是邓布利多渴望这个血盟被打破,好让他可以和格林德沃决战。

血盟也成为了他没办法和格林德沃对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影片结尾,纽特把血盟坠子带给邓布利多,希望邓布利多能破解血盟,站在纽特他们这一边保卫世界和平。

而且在电影海报上,我们就已经能看出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之间感情早已破裂了,在下面这张群体海报中,大家都是成双成对的,只有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分别孤零零的站在两边。

但是这款海报设计还是很有寓意的,如果大家把格林德沃移到邓布利多的左边,就能发现其实格林德沃是搭着邓布利多的肩膀上,这也暗示着当初两位好基友是多么基情。

说回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年轻时的故事,在当时,邓布利多差点被格林德沃说服一起统治世界时,阿不福思.邓布利多回来了,他厌恶格林德沃的这种想法,两人开始交恶。

于是在某一次,三人开始大打出手,但在决斗过程中,邓布利多的妹妹阿丽亚娜乱入,他们的魔法不小心误打到阿丽亚娜,造成了阿丽亚娜的死亡,随后格林德沃逃走,从此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分道扬镳。

这件事情在整个JK魔法故事里,都没有说得很清楚,如果《神奇动物》系列要朝着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方向走,估计会提到他们当年的往事,也会提到阿丽亚娜,既然提到阿丽亚娜,就会涉及到默然,默然牵扯到格雷斯登。JK这盘棋下得很大呀。


隐藏线3:纳吉尼

纳吉尼由韩国艺人金秀贤饰演,纳吉尼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纳吉尼身上带着血咒,她能灵活的把自己变成一条蟒蛇,而随着时间的变化,纳吉尼变成蛇的次数越多,时间越久,渐渐就再也变不回人形。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纳吉尼就一直是蛇形,忠诚于伏地魔,并成了伏地魔的一个魂器,而且还杀了斯内普。

在《神奇动物2》中,纳吉尼和格雷斯登是一对CP,而且在影片结尾,纳吉尼居然没有选择站在格林德沃这边,显然这也为后续做伏笔。

不难猜测,在接下来续集中,影片内容应该能告诉我们,纳吉尼如何一步步变成永远的蛇形,并投靠于格林德沃,或者忠诚伏地魔。

此外在这开个脑洞,格雷斯登和纳吉尼在影片里几乎是形影不离,算是恋人了,或许他们有睡过,纳吉尼在变成蛇形之前,会有一个后代也说不定。


隐藏线4:莱斯特兰奇家族

《神奇动物2》其中有一条线,就是丽塔.莱斯特兰奇的,讲述的是她读书时代和纽特的暧昧关系,但长大后丽塔和纽特的兄弟忒休斯订了婚,你说虐不虐。

片中还出现一位叫优素福.卡马的人,就是那位头带羽毛帽子的黑人,他一心想要找到格雷斯登,并杀之,因为他有一个坚不可摧誓言的魔法,如果他不杀掉格雷斯登,他就得死。

在他的版本里,格雷斯登是莱斯特兰奇家族的,在片中墓地场景时,他有解释,但进度太快,牵扯了很多人名,所以再给大家复复盘:

莱斯特兰奇家族是魔法世界的纯血统家族,这个家族是古老法国纯血魔法师家族,在英国也有一些分支,他们热爱黑魔法,不喜欢麻瓜。

莱斯特兰奇家族收录在魔法世界的《纯血统名录》中,也叫《神圣28家族》,这28家族都是魔法世界高贵的纯血统。

在《哈利波特》系列里,就有好几个纯血统家族出现,比如最古老和高贵的布莱克家族,小天狼星就是布莱克家族的。

贝拉特里克斯也是布莱克家族的,后来她嫁给了莱斯特兰奇家族,然后改了姓。

所以28纯血家族之间,通婚在正常不过了。

说回那黑人哥们优素福.卡马,他的姓是卡马,他虽然是纯血魔法师,但不是神圣28家族的成员。

优素福.卡马的母亲劳瑞娜,被丽塔的父亲用魔法诱惑,劳瑞娜生下了女儿,名字就叫丽塔,所以丽塔和优素福,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劳瑞娜生下丽塔以后,就死去了,但后来优素福得知,丽塔父亲并不爱自己母亲,于是立下坚不可摧誓言,要杀死丽塔父亲二妻的后代,来给自己母亲报仇(好绕)。

而那一个小孩,优素福就以为是格雷斯登

但人算不如天算呀!在丽塔他们去纽约的船上,就因为丽塔讨厌婴儿哭声,然后搞了一个狸猫换太子,把别人家的婴儿和自己的婴儿调包,于是丽塔就抱走了格雷斯登,据丽塔自己的描述,优素福真正要报复丽塔父亲的那小孩,早就淹死在海里了。

那么这一切狸猫换太子都是巧合吗,为何一换就换到了邓布利多家族的后代,那么邓布利多家族为何会在那艘船上?

而原来丽塔的半精灵保姆,为何又似乎知道一些秘密?丽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道真的藏身于大海了吗?这些都要等到续集才能知晓了。


隐藏线5:神奇动物3,4,5

目前《神奇动物3》官方暂定于2020年11月20日上映,基本都是2年一部的进度。

从剧情来看,暗线肯定是和格林德沃创立的革命军团为主,最终应该就是一举打破格林德沃的阴谋。

根据JK的推特发布的信息,我们不难猜测,《神奇动物3》有可能下一个拍摄主场,会放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本履行一部电影一个城市,构建一个全新的JK魔法宇宙的野心。

JK在采访中还指出,目前她撰写的第三部,构思了整整6年时间,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非哈利波特系列的全新角色。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就是在《神奇动物3》要注入一个类似于哈利波特的儿童角色。

不过目前相关书籍和剧本都没有透出,一切都只是粉丝猜测,《神奇动物3》将于明年5月进行拍摄。

总的来说,《神奇动物2》的故事有一种承前启后的意味,所以会让人感觉不管在冲突和结局上,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甚至是结局不给力的感觉。

影片在明线故事上凌乱,想要为暗线故事服务,但似乎暗线故事又要故作深沉,藏着不说,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格雷斯登是何许人也。

而且标题是“神奇动物”,到第二部就已经开始出现标题党迹象,一个撰写《怪物与他们的产地》的学者纽特,最后变成拯救世界的关键人物。

不过对于痴迷JK魔法世界的麻瓜,完全服了JK构建的细腻真实的魔法世界,我甚至希望《神奇动物》能打造更宏大的JK魔法世界,有万年编年史的那种。

至于片中出现的一些新动物,还有一些小彩蛋,已经有别人整理了,大聪就不重复了。

好了,以上就是大聪对《神奇动物》系列的整理和猜想,希望JK迷一起解答和脑洞。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2 ) 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

今天感恩节,分享一篇自己10年前写的论文,感谢罗琳的作品陪伴我度过这么多年的时光……

论文提要

为什么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哈利•波特》,会在当今这个电子媒体极度强势的后工业社会取得空前的传播成就?面对这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若将“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视作二元对立的范畴,是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批评的。

《哈利•波特》逸出了一些批评者二元论的规范,从而成了“成人”不该阅读、“儿童”不宜阅读的滑动在两个仿佛有着明确所指的“文学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文本,却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打破“成人出版物”和“儿童出版物”的界限、在“后文学时代”赢取巨大传播空间的能量。“童话”是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替代和起源缺乏的“儿童文学”的补充,它是“成人”在场而“儿童”缺席的一种现代性设计。而《哈利•波特》这套以死亡为主题的书籍,则是在电子媒体所引发的“童年消逝”的社会变动中应运而生的“后童话”。

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技术”与被作者罗琳称为全书“主题”的“死亡”的关节,是《哈利•波特》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严酷的真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哈利•波特》这部“后童话”所创造的魔法世界,并不是现代“成人”为确证自我、寻求庇护、获取抚慰而构想的“净土”,不是与现代性世界二元对立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也不同于托尔金幻想的纯架空的“第二世界”,而是一个弥合、混淆界限的魔法异化/技术魔化的仿真世界。罗琳正是通过对这样的幻境式自我相似的“超真实”的精心雕琢来书写她在现代性世界中所体验到的“严酷的真实”,这个“包含着痛苦和悲伤的死亡的探讨善恶的故事”是一部在现代性的框架内反思现代性的现代性寓言。

在现代性技术的支配下,“征服死亡”和“给予死亡”在“死亡的飞行”/“伏地魔”身上构成了对立统一,导致了“集体死亡”的灾难,这种灾难是《哈利•波特》这部现代性寓言对现代性的潜在可能性的一种检验。“向死而在”的哈利•波特完成的从死亡到复活的终极救赎,是一种弥赛亚性的安慰。《哈利•波特》这部“后童话”是一个书写现代性技术可能导致的悲痛和灾难的寓言;然而,这部“真正的童话”否认最终的全面的失败,在结尾用神奇的逆转带来了救赎之乐,恢复了现代性社会的心理平衡。

《哈利•波特》寄寓了作者罗琳以“爱”——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本真情感和道德责任——来反抗技术极权的愿望;但,这种对技术极权的反抗却面临着无法超脱的双重困境。现代性的基本悖论在于技术系统的现代性与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之间的悖论,吊诡的《哈利•波特》与“《哈利•波特》现象”,正是象征这一悖论的生动寓言。

论文关键词 《哈利·波特》;童话;儿童文学;现代性;技术;死亡

目 录

一.引言:吊诡的“《哈利·波特》现象”

二.补充与替代:从“童话”到“儿童文学”的转换诡计

三.淹没建制:面向“童年之死”的“后童话”

四.魔法:对技术的反叛,还是对技术的仿真?

五.伏地魔:“征服死亡”与现代性的隐忧

六.哈利·波特:“向死而在”与童话的弥赛亚性

七.结语:超越技术的理想及其困境

一.吊诡的“《哈利•波特》现象”

已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全球总销量超过四亿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可以说是当今这个后工业社会产生的传播面最广、商业成就最高、社会轰动效应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这个被希利斯•米勒等文学批评家悲观地认定为“技术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体的发展,正使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1]的时代,却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印刷出版史上最“畅销”的文学作品,这个颇为吊诡的文化现象,既赢得了响亮的喝彩声,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对《哈利•波特》的争议和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部分文化精英人士和部分儿童教育工作者。

一方面,一些知名的文化人士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指斥《哈利•波特》根本不具备“经典”的品质,将《哈利•波特》的流行归因于商业运作,并表达对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忧虑。例如,“西方正典”的捍卫者、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华尔街日报》上对《哈利•波特》发起攻击,他认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缺乏想象力,到处都是陈词滥调”,并称“《哈利•波特》现象”是“可耻、愚昧的文化潮流”[2];《纽约时报》编辑威廉•萨费尔(William Safire)撰文表示,《哈利•波特》只是简单的“儿童图书”,“成人”阅读它纯粹是浪费时间;文学批评家菲利普•亨舍尔(Philip Hensher)则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幼稚病”的观点,他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对于“《哈利•波特》现象”,“我们需要担忧的是成人文化的幼稚化(infantization)的倾向,人们对真正的经典失去了感觉”[3]。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哈利•波特》的格调过于“黑暗”,有很多不应该出现在“童书”中的“残忍”、“恐怖”的内容,因此反对学校图书馆收藏《哈利•波特》,甚至提出禁止孩子们阅读;美国图书馆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批评者曾3000多次尝试将《哈利•波特》系列从学校和公共图书馆“下架”。香港万国儿童布道团教育部儿童行为教育主任谭孙德棻就曾撰文指出《哈利•波特》“太过清楚的将黑暗世界的势力描述出来……把复仇、死亡表达的十分逼真……有不适合基督徒,更不适合儿童的内容……然而故事的吸引,连我一个成年人都想要追看……看完觉得毛骨耸然……”这位富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向家长、老师发出警示:“这是所谓的‘儿童读物’,孩童是否能有节制,并且清楚的分辨现实和fantasy呢?……想想看,身为一个父母,你该不该让孩子阅读充满仇恨、暴力、死亡、鬼怪的‘儿童读物’呢?……好看的小说不见得是合宜的‘儿童读物’,父母、老师们万万要三思。”[4]这位教育学博士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美国第25届“禁书周”(Banned Books Week)[5]将罗琳列为“十大令人厌恶的作家”之一,她的“罪名”就是宣扬“恶魔主义”,可能对青少年读者带来不良影响。

在上述两种批评的并置中,一种吊诡的悖论式情境呈现了出来:一方面,不少文化精英人士认为《哈利•波特》是“儿童读物”,因此“成人”阅读它是“文化幼稚病”的症状;而另一方面,不少孩子的家长、老师、儿童教育专家们则指出《哈利•波特》的主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成熟”,认为《哈利•波特》“不适合儿童阅读”;在这样两种批评的挤压之下,《哈利•波特》似乎处在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它应该被“成年人”抛弃,又必须被阻隔在“儿童”的阅读视野之外;然而,正是这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式的《哈利•波特》,却在这个文字阅读缩减、衰亡的“后文学时代”[6],激起了全球的“儿童”和“成人”共同的阅读狂热,以至于学者凯瑟琳•格里姆斯(Katherine Grimes)发出感叹:“《哈利•波特》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同时吸引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7]。

为什么以传统的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哈利•波特》,会在这个电子媒体极度强势的后工业社会取得空前的传播成就?[8]面对这个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上述两种简单化的贬斥在互相矛盾中显然都失去了令人信服的批判性力量。那些为“《哈利•波特》热”所表征的“幼稚性”而忧心忡忡的文化精英们,他们自己也并不见得有多么得严谨与深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认真地阅读过《哈利•波特》的文本,哈罗德•布鲁姆就承认自己只读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部,亨舍尔也不过只读了前三部,他们挟着精英主义对畅销读物惯有的轻蔑态度斥责“《哈利•波特》现象”,却并未给予研究对象《哈利•波特》的文本应有的尊重。相比之下,笔者认为,那些“追看”而又呼吁“禁看”《哈利•波特》的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士,在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做出的论断,更切近《哈利•波特》所具有的某种文本特质;虽然他们的主张在现实中已被证明为过于保守和狭隘,但他们的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却不无启发性。

这两种面对文学现场无可奈何的自说自话而又彼此背反的批评,其困境导源于批评者将“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视作二元对立的范畴,然而《哈利•波特》却逸出了批评者二元论的规范,从而成了“成人”不该阅读、“儿童”不宜阅读的滑动在两个仿佛有着明确所指的“文学类型”之间的异质性文本;《哈利•波特》正是因此遭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强烈反对而备受争议,却也因此获得了打破“成人出版物”和“儿童出版物”的界限、在“后文学时代”赢取巨大传播空间的能量。

引入德里达对“类型的法则”的论述和福柯的“谱系学”有助于对此现象的进一步阐释。德里达指出:“整个类型问题的困惑也许就源自于某种类型再划分为两种类型的界限之内,即这两种类型既不能完全分开又不得不分开。于是,它们就形成一种畸形的对偶关系:一方不归属另一方,然而,一方又同样地为另一方提供一段引证,从而使之出现在那一方的叙述中。”[9]作为彼此分立的两种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又是交叉的、互渗的。如果去发掘所谓的“儿童读物”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点点地从异己的形式中建构出来的”[10]。

二.补充与替代:从“童话”到“儿童文学”的转换诡计

关于《哈利•波特》的文类归属,存在着这样一种很具有普遍性的认识:“从文体学意义上说,‘哈利•波特’系列是典型的现代超人体长篇童话……具有童话文学的各种美学因素:题材是西方最古老的童话题材,即有关巫师与巫术的故事;人物形象采用传统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原型,即表现个体生命的奋斗与成长:主题是世界童话创作亘古常新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为以阿不思•邓布利多(魔法学校校长)为首和以哈利•波特为中心的正义力量与以伏地魔、食死徒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斗争……”[11]《哈利•波特》是一部“童话”,这基本上是文学接受者/消费者、出版营销商、文学研究人员的一种普遍共识。而在现代人的常识系统中,“童话”是“儿童文学”最主要、最典型的一门文类,然而,只要对“童话”进行词源辨析和谱系学的溯源,就会发现,“童话∈儿童文学”的常识是一种浪漫的误读,是一份“现代性设计”,其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转换。

汉语中的“童话”来源于日语[12],被译介而来时其词义就是“儿童故事”,作为一个“被译介的现代性”的文体学概念,汉语中的“童话”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儿童”这个作为对象的群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然而,值得注意、需要澄清的是,受日语的影响,汉语中的“童话”内涵比英文、德文相应的词汇要小得多。东方的“后发现代性”语境中的“童话”概念,与西方的相应概念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日语的“童话”,译自英语中的“fairy tale”,而“fairy tale”的直译应该是“精灵的故事”,来自于法语词“conte de fées”的“fairy”指的是精灵、仙子、妖怪等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的被先民“泛灵化”的自然形象。而在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看来,德语词“Märchen”对界定“童话”的内涵更为准确,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连续的母题或插曲的故事”[13]的意思。民俗学家杰克•兹普斯(Jack Zipes)进一步考察了“Märchen”的词源,发现其词根“Märe”最早的意思是“消息、闲话”[14]。

“童话”最初并不是为“儿童”特别创作的,而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连续的母题”、“插曲的故事”、“消息、闲话”。法国民俗学家保罗•戴拉鲁(Paul Delarue)运用阿尔奈和汤普森的“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大约一万个法国及先前法属领土的民间故事加以归类,整理出在法国乃至欧陆家喻户晓的那些童话故事的民俗背景和口传历史。那些不识字的乡下百姓围在火堆旁传讲的“原生态”的“童话”,包括用头发引诱王子爬上城堡共度春宵的“长发姑娘”,将自己的前妻们杀死并将她们的尸首挂在墙壁上的“蓝胡子”,吃外婆的肉、喝外婆的血的“小红帽”,包括性爱、吃人肉、强暴、乱伦、粪便、撒尿、鸡奸、欺骗魔鬼、愚弄神等等。这些“童话”当然不是为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而作,而是告诉“农民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并且为他们提供处世的策略”[15]。

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斯(Philippe Ariès)在他的名著《儿童的世纪》(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中以严谨的年鉴派学风、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在中世纪结束之前,“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概念并不存在。 这与当时的信息传播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用传播学家哈夫洛克(Eric Havelock)的术语来讲,前现代的社会处于一个与“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对立的“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的状态,即阅读的能力只由一个特权阶级——少数牧师、修道士所拥有。“工匠识字文化”导致所有重要的社会交流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方式进行的,口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口语的掌握几乎不需要任何的特殊学习和训练。前现代的“工匠识字文化”和“公众口语文化”造成了年幼者和年长者的在行动范围、信息获得渠道、交际方式、行为方式上的混同,继而造成了在前现代社会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也没有学习需要具备必要前提和循序渐进的概念,更没有学校教育是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在前现代的社会,“儿童”被当作是“缩小的成人”来对待,“现代儿童观”所高度关注的儿童的“特殊性”被严重忽视,因而也就自然不存在为儿童而特别书写的“儿童文学”/“童话”。

那种“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而成人文学是成人的文学”[16]的“儿童文学本质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儿童文学”的发生是以“儿童的发现”为认知前提的。那么,“儿童”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追溯那个“从异己的形式中建构出来”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儿童”,“从本质上说”,是现代文明的“想象”和“发明”,是“现代性设计”的一部分。

“儿童”是作为“成人”确立其主体性的他者而生成的,先是有了“成年”的概念,而被驱除出“成年人世界”的人就成了“儿童”,他们被“安置”在了另外的人生阶段、存在形式即“童年”中。“成年”的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信息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密切相关。

大约在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拥有了活字印刷术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西欧的传播技术获得了意义重大的更新。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技术的变化会产生三种重大变化: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思考的对象——的变化,符号的类型——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的变化,社团的本质——思想产生的地方——的变化。而印刷术的发明和充分利用可以说是世界传播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之一。

印刷品的出现使人将自己的声音固化为某种形式,以突破语流所受的“此时此地”的时空限制,实现广泛而长久的流传成为可能。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交通等多种条件的限制,社会活动的空间都是受到“在场”的支配,也就是地域性活动的支配,这使得人们对行动的反思不得不“与社区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这样一种包含时空一体的地域化局限,使得历史的进程成为一种反复,日常生活表现为一种遵循传统的“周期化”的惯例活动。而印刷术的发展和运用,使西方文化语境的主导文化由“口述文化”转变为“书写文化”,书写文化割裂了时间和空间,“扩展了时—空伸延的范围,产生出一种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思维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对知识的反思性转换从既定的传统中分离了出来。”“反思”具有了不同的特征,跳出了时空限制,从而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加以改造。社会系统的再生产,亦即它的重构与变化,都是基于“反思”而进行的,这意味着“思想和行动总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中”,而“现代性”,正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17]

印刷品中文字材料的线性组织形式和文字符号的抽象本质使一个全新的符号环境建立起来,为了适应这种新的信息表达方式和符号环境,概念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推演能力得到空前重视,理性主义张扬,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兴盛和启蒙运动的开展。“理性”是“现代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标志性符号。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构造了一种以“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逻辑”:理性是人所共有的,它构成科学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基础,构成价值观念的来源,也由此构成社会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合理性是判定事物价值的标准。

印刷技术的运用和印刷品的传播使整个世界为之改变,它带来了人类思想领域的空前开拓,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和人类获取信息的全新方式,参与形成了一个高度理性化制度化的社会,也造成了这样一种新情况的产生:仅仅依靠自然而然即可形成的母语听说能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新信息传播环境对人的要求,只有经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特殊的能力,具备了特殊的素质的人,才能适应这个新的传播环境、新的文化、新的社会。这“特殊的能力”主要是指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特殊的素质”则主要指理性、“独立人格”/“主体性”、“自制力”/“新教伦理”等,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并不是人仅凭天赋本能即可获得的,它们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因此被认为能够真正适应新传播环境的人年龄往往都在一定岁数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关于“人”的概念形成了——那就是“成年人”的概念,即指那些具备了适应新传播环境的素质和能力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定年龄,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被命名为“成年”。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18],主体性的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儿童”的概念正是作为“成年人”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他者而产生的。“儿童”被现代主体用来指称那些还不具备足够的新社会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的人,“儿童”所处的人生阶段被命名为“童年”。“儿童”概念的本质是被现代主体建构的,它的界定和维持,需要一定的话语机制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和具体化的表达,而建构“儿童”的现代性话语实践,即是儿童文学本质论者所津津乐道的“儿童的发现”。

“儿童的(被)发现”发轫于文艺复兴运动,巩固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了两套由成人掌控的对儿童进行规训的话语,一套是主要为成人而生产的儿科、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而另一套则是以“为儿童”为名义制作的“儿童读物”,1658年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解》被认为是“专业儿童读物”诞生的标志,这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画册发出了一种“儿童有别于成人,儿童读物也应有别于成人读物”的观点与诉求,使儿童读物的创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意识地而且是大量的儿童书籍的出版活动开始出现。

而真正使理性主体完成自我呈现的“现代儿童观”是在启蒙运动中确立的,其中以洛克和卢梭两位“教育家”提出的学说影响最为深远,二者构成了现代性对“儿童”的建构话语的一体两面。

洛克在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中强烈呼吁应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他把儿童视作“珍贵的资源”,认为教育应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建立孩子的羞耻感和理性。洛克把儿童的心灵比喻为“空白书写板”,在洛克看来,儿童心灵这块“空白书写板”应该通过接受成人的教育增添上适宜的内容,从而走向“成熟”。

洛克的“儿童观”经过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关于“儿童”的知识谱系。这种知识包含着一种带有强烈的社会功利目的的教育动机,“儿童”被看作是在本质上有所欠缺的未完成的个体。“童年”被建构为一个合乎逻辑的随时间前进的目的论式的发展过程,是一个“becoming”的过程,其最后的目标是具备“成人”标准的成熟理性,以满足社会的要求。

洛克的思想为政府、社会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对于保障“儿童”在“童年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社会约定具有深远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文明为“儿童”的“教育”创造了现代学校,新兴的学校制度逐渐取代和改造了中世纪时期的学徒制度和保障神学威权的教会学校制度。“儿童”主要在学校里度过“童年”而和“成人的世界”相隔离,根据不同的年龄接受针对不同学习阶段而制定的特殊印刷材料。在学校中,“儿童”在“成人”的监控之下逐步学习和掌握现代性的象征符号标志和专业技术,以在“成年”后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系统、成为现代性制度的一分子为受教育目标。同时,“现代家庭”也逐渐形成,由于“儿童”被要求接受长期的有计划的教育,家长被赋予了种种新的教育和监护的职责,这更巩固了对于“儿童”受隔离、保护、引导的定位。以有组织的义务教育机构和稳定的现代家庭为核心,现代社会形成了“成人”对“儿童”进行管辖的基于信息控制的监控体系。

而卢梭则提出了一种通常被学者高度概括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卢梭在他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中明确地表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9]卢梭同意洛克关于儿童缺乏理性的判断,也认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背景下的现代教育目的:“我们生来是柔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20]。卢梭的“消极教育法”更加强化了“儿童”的特殊性,尤其是缺乏“知识”、“理智”的身心特点,并且强化了“教育”的阶段性要求,以“年龄”为标尺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规定。卢梭那种“儿童本位”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完成,和洛克是殊途同归甚至是更进一步:以“自然”的名义,在细密的保护和严格的阶段性限定下,将儿童塑造成为遵奉“社会契约”、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和“德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现代主体。

在深受卢梭影响的浪漫主义运动和人道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为了“儿童”的“黄金时期”。欧洲各国政府“保护儿童”的法令得到全面通过和执行,“儿童福利”体制大幅度完善,各种维护“儿童权益”的机构设立,公民的法定结婚年龄提高,国民义务教育在西欧各国全面普及,使用童工的工厂遭到严格的取缔。“儿童”和“童年”的现代性定义得到了空前切实的实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民阶层的“儿童”们穿自己的服装,玩自己的游戏,读自己的文学,基本上拥有了理论上所设想的舒适而惬意的“童年”。

“儿童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生成的。既然,“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与成人是人生的两极,儿童与成人是不同的人种,思想家卢梭、教育家蒙台梭利、儿童文学理论家波尔•阿扎尔和利利安•史密斯如是说。儿童是特殊文化的拥有者,儿童与成人在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区别。”那么,就应该有“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而不是联系中”“建立”起来。“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很简单,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而成人文学是成人的文学。”[21]作为“现代儿童观”的推论,就像“儿童”和“童年”被剥离出来接受隔离一样,“儿童文学”也从文学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出现在文学史进程中。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文化逻辑看似能自圆其说。然而,“儿童文学”的倡导、创作、生产、传播乃至消费的主体都是“成人”,而作为被动接受对象的那被驱逐的“儿童”始终处在缺席和沉默的状态,在这样的过程中,真的有与“成人文学”根本区别的“儿童文学”建立起来吗?只要去追寻西欧“儿童文学”的“起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的改装和替补的诡计。

“儿童文学”作为“现代儿童观”所衍生的文化生产,其背后是洛克和卢梭所开启的两组关于“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知识谱系在运作。1747年,思想深受约翰•洛克影响的英国出版家约翰•纽伯里(John Newbury)以“圣经和太阳”为招牌,于伦敦创办起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从事“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纽伯里出版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出版事业的开端。从出版社的招牌就可以看出这种“儿童文学生产”的宗旨是现代理性主体的清教伦理和“给予光”(enlighten)的启蒙精神。洛克式的观念实际上是试图在“儿童”身上“生产”出某种特定形态的主体性,并压抑其他形态的可能性;而对于“成熟”和“孩子气”的评价标准,完全建立在概念建构者成年人对现代理性主体的自我认同基础上。这种观念所衍生的“儿童文学”要求艺术创作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强化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而此类以“教训”为诉求的“儿童文学”创作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的贵妇人为那些受过教育的读者而改制的“童话”(Fairy Tale),她们对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消息、闲话”进行加工和改写,将其固定为书面文本,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各种经典儿童文学史著作中被给予高度评价和重要地位的1697年出版的贝洛夫人(Charles Petrault)的《鹅妈妈故事集,又名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昔故事集》。然而,只要细读这部初版封面上就画着一位坐在火炉旁边抽线边给“儿童”讲故事的妇女的所谓的童话故事集并加以认真的历史考证,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这些‘儿童类古典名著’都是经过一番修饰的嘲讽寓言,其字里行间紧系着17世纪法国宫廷、社会发生的事及上流社会的性爱政治。”[22]

而卢梭的“儿童本位”和“自然主义”的思想主张在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思潮加以片面的推演和利用,“儿童”的“非理性”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浪漫主义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们批判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后果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儿童”与“童年”的“特殊”被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目的的浪漫主义者加以神圣化。经典儿童文学史对“浪漫主义”的历史作用自然是充满歌功颂德之辞,而浪漫主义对“儿童文学”在创作实绩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中涌现出大量“童话”,尤其是《格林童话——儿童和家庭故事集》,这部在2005年6月21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童话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是“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23]。然而,格林兄弟最初并不是“为儿童”而编辑出版《格林童话》的,他们是出于统一德意志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出于建立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诉求,而去从事搜集、整理他们称之为“自然资产”的德国民间故事的工作的。在《格林童话》1812年的初版中,格林兄弟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以“天然”的、“不加修饰”的面貌来出版这部故事集的,而在《格林童话》的初版中也确实保留着许多涉及虐杀、性爱、乱伦的内容。可在这之后,格林兄弟在学术界遭到的冷遇和在图书市场受到的欢迎使他们将工作重心转向适合儿童和家长阅读的故事书的编辑,为此,格林兄弟对他们原先希望加以保存的“原生态”的民间故事依据新兴的维多利亚式家庭/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24],他们在1819年出版的《格林童话》第二版的序言中就写道:“在新的这一版中,凡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字句,我们一律审慎地删除。”[25]删改后的《格林童话》成为了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典,而《格林童话》惯用的那种以“很久、很久以前”开篇而以“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结的叙事套路更是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叙述范式。

经过改装的“童话”成为了浪漫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替代和起源缺乏的“儿童文学”的补充,它是“成人”在场而“儿童”缺席的一种现代性设计。

三.淹没建制:面向“童年之死”的“后童话”

无论“儿童”如何受到“特殊”地看待和热情地歌颂,它在现代性设计中始终是作为“成人”确立自我主体性的他者而被建构的。明确“成人”与“儿童”、“成年”与“童年”的界限成为“成人”把握自身主体性的要务。“成人”与“儿童”最初区别特征的显现是建立在复杂而抽象的新符号环境所造成的“知识等级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成人”要明确与“儿童”的“二元对立”就必须创造新的知识差距、文化差距。无论“儿童本位”观念和浪漫主义思潮如何强调“儿童”的内在质素,它们主要还是从“儿童不是什么”与“儿童不能做什么”的观点来定义他们,“儿童”在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被定义为一个“排除性”的问题的。“儿童”不是“成人”,因此他们就不允许去接触那些被规定为专属于“成人”的事情,那些“成人”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或控制的事情。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篇就强调必须“趁早给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26]。“成人”在把“儿童”驱逐出“成人世界”的时候有意制造了一些“只属于成人的文化秘密”,“成人”将按计划(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依据“自然的进程”)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将这些“秘密”加以告知,而了解这些也往往被视作一个人经过了“童年”阶段终于“成年”的标志。发现差异—对立思维—制造差异—证实发现,这成为“儿童”的历史建构过程中的一种循环,从而导致“差异”的放大与混淆,使“儿童”的“特殊”本质成为了现代社会一种“不证自明”的“常识”。

掌握“差异文化”建构权的“成年人”出于自我认同的需求与焦虑,也出于对自身经历的在自恋情结作用下的理想化想象,有意无意地在现代性设计中倾向于将“童年”喻作“伊甸园”般的特殊时空,将“儿童文学”/“童话”作为描绘、再现“伊甸园”的具有特殊规范的艺术形式。于是,在理论设想中是为“特殊”的“儿童”而创作,实则无可避免地投射着始终“在场”的主体“成年人”的欲望和焦虑的“特殊”的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就如曹文轩所言,成了“一个限定性很强的概念”。“它虽然并未做过非常量化的规定,但,在口口相传、笔笔相传之后,已达成一个没有文字的共识。当提到‘儿童文学’这四个字时,我们马上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语境,就会感受到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关于语言、关于主题、关于如何处理生活真实的指导性的体系就在那里。”“儿童文学实际上在不得不做隐瞒的事情。”“儿童文学是块净土”——这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儿童文学理论家经常自豪地宣称的,“这个结论包含了两层意思:儿童文学没有乌七八糟的文字;儿童文学表现的一切也是干干净净的。”[27]

而死亡是这片“净土”要严加隐瞒的“禁忌”。“与那些关系到排泄、乱伦、经血和猥亵的禁忌一样,涉及尸体和谋杀的禁忌从未缺乏普遍的关注。”[28]虽然纵观人类文学艺术史,与腐败、过度浪费、违法等现代性语境中的否定性意象和范畴相关联,同时又是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的存在前提的死亡,是“永恒的主题”之一,但对于儿童文学本质论者而言,这“只是就成人文学与成人艺术而言”的,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死”,“毕竟同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很大的距离”。[29]例如,“儿童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作者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就认为“死”这样的题材,是不适合给“儿童”阅读的,因此他在为“儿童”选编的诗集的时候就将写到“死”的诗全都排除在外。[30]

然而,在当今社会,作为这种“排除”活动的基础的“儿童-成年人”、“童年-成年”的现代性的合理性秩序正失去控制而趋于崩溃。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所指出的,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而所谓必然性知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现代性的一大动力之源是其“反思性”,在根本上表现为“知识的生产”,尤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它构成现代性的社会系统再生产的本质因素。换言之,现代性之所以具有今天的状况,是人类对社会理解的产物;人类按照自己的预期与构想,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性社会。“儿童”就是现代性所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知识”,而“童年”是人们将这种知识(概念、理论、发现)“嵌入”到社会中去所建构出的社会系统。然而,由于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所导致的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并不遵循命定的进程,以及“所有活动”可能具有的“偶然性”的结果,现代性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我们现今所生活在的“晚期现代性”社会,就是一个充满错位的世界,一个失去控制的世界,一个“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的世界。而“童年之死”[31]正是“现代性的风险”的一个景象。

“童年之死”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持续强化的资本和科技的力量,到了现代性的晚期,开始腐蚀和消解它们自己先前产生的“儿童”与“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二十世纪下半叶,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在上一场由印刷技术主导的“传媒革命”中被建构起来的关于“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的“元叙事”,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瓦解、衰亡。

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对于哈利•波特的表哥达力•德思礼有过这样生动而具有讽刺性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新兴媒体对现代意义上的“儿童”与“童年”的占领与侵蚀:

他平生从未遇到过像今天这么糟糕的事情。他饿极了;五个他想看的电视节目也错过了;他还从来没遇到过今天这种情况,一整天都没坐到电脑前炸外星人……[32]
他们正在看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这是为欢迎达力回家过暑假而买给他的礼物,达力一直在大声抱怨,说起居室里的冰箱离电视机太远了。在夏季的大部分事件,达力都泡在厨房里,他那双贪婪的小眼镜盯着电视机的荧屏,一面不断地吃着东西,那五层下巴不断地颤动。[33]

那全面改造当代人类社会并严重瓦解关于“儿童”与“成人”的元叙事的新媒体,正是以引文中多次提到的“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

以图像为主导符号的电子媒体使原先“儿童”了解“成人秘密”的智能障碍荡然无存,摧毁了制造差异的那种“知识/信息等级制”,导致“成人秘密”在儿童面前变得一览无余。

以最具代表性的电视为例,电视是一个以图像为主要载体来传播信息的视觉媒体。印刷时代/“有童年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文字阅读,需要以掌握特殊的逻辑、修辞、排版、材料组织传统规则和建立以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意识为前提;“儿童”与“成人”的现代界限通常被规定为18岁左右,这是因为现代知识普遍认为一个人到18岁时才能系统地习得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共同体和建基于此的交流方式。而对图像的接受几乎不需要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今天的儿童长到36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有系统地注意看电视画面了:有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会唱广告歌曲,会要电视广告上看到的产品。电视大大简化了“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轻松简易。电视的这些特点加上电视的广泛普及和在当今文化产业中的强势地位使得电视成为儿童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而且,电视并不分离受众,电视的理念是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着同样的信息,它的生产传播方式、内容表现形式都不具有排他性,它同时面向“成人”和“儿童”。此外,作为一种追求收视率和利益的跨国资本主义媒体,电视的经济学逻辑不但没有保留信息的倾向,而是驱动不断通过“暴露秘密”来制造“噱头”和“看点”。

电子媒体和它所引发的社会变动使“儿童”与“成人”原先存在显著差异的信息获得渠道、日常感官经验、生活娱乐方式以至审美趣味日趋同质化,极大地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的界限,“儿童”、“童年”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存在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与瓦解 。

对于长久以来被“成人”以“保护”的名义施行隐瞒的“儿童”来说,电子媒体打开了通往“成人”的“后台”的路径,使“儿童”能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地出现在“成人”的生活场景中,成人不再能够“保守秘密”了,通过电子媒体,“儿童”轻而易举地观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暴力、性爱、焦灼、伪善、铜臭、贫穷与饥饿、虐待与杀戮、战争与毁灭……当“儿童”们品尝到原先挂着“未成年人禁止触碰”招牌的“成人”树上那些新鲜的果实,他们也就失去“成人”恩赐给他们的“伊甸园”了。

“失乐园”之后的“后童话”也就不再(可能)是“净土”。在一篇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著名帖子《离开童话十二秒》中,作者艾梅兰抒发了这样的阅读感受,引起了《哈利•波特》的接受者们的共鸣:

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烂漫的童话里。这本应该是一个没有任何现实肮脏的地方,这本应该有一片天空海阔的自由。曾经梦幻的世界,却撕去了那一层五彩的薄纸,我们痛苦惊讶地看到,里面有狡诈,有阿谀奉承,有狡黠,有黑暗,有太多的无知,有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这让我们感到恐惧,感到梦想破碎的失落,现实的残酷……看到的仍旧是一样的现实,最终无处可逃。突然从五彩斑斓的美梦中醒来,我们痛得哇哇大叫……是不是如同下楼梯的时候踩空了一脚,自此堕入深深的失望?然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坠落过程后,不得不承认现实,摔在地上,心好像一块玻璃一样,咔啦咔啦的碎出了声音。不算不算,这样的童话不算数![34]

“文学类型法则”与文本实际的错位导致被“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元叙事”所规训的阅读期待的落空,剧烈地撞击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然而,这样的“不算”“童话”的(后)童话,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为长期被“儿童文学”劫持的童话祛蔽,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幽灵化的本真童话招魂。

罗琳逃逸文学类型法则的写作使《哈利•波特》在“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的文学批评中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因此招致了巨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这种写作却是在提示(后)童话在“晚期现代性”社会中一种具有疗治效应的可能性。

福柯对“神经症”的考察深刻地指出,“神经症”是对“儿童”和“成人”进行分割的结果,是受到隔离与保护的“童年”的产物:

向幼年期退化尽管表现在神经症上,这也不过是一个结果而已。幼年式的行为对患者来说乃是一个逃避的场,这种行为的再现以及将此视为无法还原的病态,需要具备下列条件。首先,社会要在个人与过去和现在之间设置某种距离,使人们无法也不得跳过这种距离。其次,以文化来统摄过去时,只有意考强制的方法使过去归于消灭。我们的文化确实带有这样的特征。在18世纪,由卢梭和帕斯特罗奇(Pestallozzi)所设想,是遵循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原则,创造出适合儿童尺度的世界来。因此,容许在儿童的周围创造一个与大人的世界完全无关的非现实的抽象原始的环境,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遇到这种大的纠葛的危险。进而言之,内在于文化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未能如实直接地反映在教育制度中,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神话这些矛盾成了被间接反映的东西。这样的神话免除了其文化的罪恶并使其正当化,而且在幻想的统一中将文化理想化了。再进而言之,一个社会是在教育学中梦想自己的黄金时代(我们只要看一看柏拉图、卢梭的教育学;涂尔干共和制,魏玛共和国的教育学之自然主义就可明白)。对上述情况略做思考就会明白,固执或退返于幼年期这种现象只有在某种文化中才有可能发生。另外,我们也会明白:在清算过去使过去同化于现在的经验不为现有的社会形态所允许的情况下,相应地会多发这种固执或退返幼年期的现象。退返所引起的神经症并不是在显示幼年时代具有神经症的性质,而是在告发有关幼年时代的诸种制度使人变得具有未开化性质的东西。这种神经症病态的背景是内在于一个社会的纠葛,是幼儿教育的形态与大人们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社会在幼儿教育中暗中隐藏了自己的梦想,而在大人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社会的现实和悲惨。[35]

福柯对“科学话语”的谱系学考察提示我们,并不是“童年”创伤产生了“神经症”,而是关于“儿童”、“成人”的现代性建制为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而“文学”这种被德里达称作“奇怪建制”的“建制”具有超越“建制”的可能性:

文学的空间不仅是一种建制的虚构,而且也是一种虚构的建制,它原则上允许人们讲述一切。要讲述一切,无疑就要借助于说明把所有的人物相互聚集在一起、借助于形式化加以总括。然而要讲述一切同时也就是要逃脱禁令,在法能够制订法律的一切领域解脱自己。文学的法原则上倾向于无视法或取消法,因此它允许人们在‘讲述一切’的经验中去思考法的本质。文学是一种倾向于淹没建制的建制。[36]

《哈利•波特》正是通过对禁令的逃脱、对界限的僭越戳穿了“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法则”,从而具有了弥合现代人的精神分裂、疗治现代性“神经症”的可能性。

《哈利•波特》这套被其作者罗琳称作“主要是关于死亡”的“书籍”[37],是在“童年消逝/死亡”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的“后童话”,这是历史的给予,也是写作主体的自觉。这部被文学批评家根据“文学类型”的“法则”普遍归类为“童话”的作品,却并不隐瞒“儿童文学”的“法”所禁忌的“死亡”母题,它对“死亡”的书写相对于“儿童文学史”/“童话史”上的“经典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根据罗琳自己的说法,“死亡”就是这七本书的“主题”。而当家长们就这样的主题是否适合儿童读物质问罗琳时,罗琳的回答是,她一直是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来进行写作的,而不在乎儿童是否阅读它,“它们是包含着痛苦和悲伤的死亡的探讨善恶的故事”,而她的创作目的在于按照她所见到的来“书写这些严酷的真实,而不是让任何人的孩子有被保护的感觉。”[38]

而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技术”与被罗琳称为全书“主题”的“死亡”的关节,正是她撬动壁垒森严的“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的现代性建制,打开书写“严酷的真实”、“探讨善恶”的深层空间的“阿基米德支点”。

四.魔法:对技术的反叛,还是对技术的仿真?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曾引用儿童文学批评家王泉根的评介,作为《哈利•波特》在图书出版行业和文学批评界被归类为“童话”的例证。王泉根的这篇刊载于《中国图书评论》“少儿书谭”板块的文章,对《哈利•波特》这部创造了“网络时代的阅读神话”的文本进行了“作为儿童文学的《哈利•波特》”和“作为巫术思维和后现代的《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可以说代表了当前文学批评界对《哈利•波特》较为正面而全面的主流解读方式。

但笔者认为,王泉根关于《哈利•波特》“坚守‘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的判断并不成立,这在本文的前三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而在阐释《哈利•波特》中“死亡”与“技术”的关节之前,有必要先就王泉根援引文学人类学家叶舒宪的观点对《哈利•波特》所做出的“第二重解读”进行批判性的辨析。

叶舒宪认为,《哈利•波特》这部书“只有还原到反叛现代性的激进民间运动的脉络里,才有可能获得透彻的理论把握”[39],《哈利•波特》反映了凯尔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是“新时代”文化寻根风潮推动的结果。按照叶舒宪的说法,“所谓‘新时代’,指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后基督教时代的来临,是一个与追求物质繁荣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相背反的、叛逆基督教价值观并且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也是一个让精神性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非基督教文化,即东方宗教、原始宗教和民间传统的全面复兴。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大联合等。”因此,《哈利•波特》的轰动“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成功,而且是一个标志新世纪文化冲突与文化走向的重要信号”[40],“她以其独特的来自民间和非学院派的思维-感知方式来挑战麻瓜们的现代性,反叛为技术理性所主宰的现代生存样式”[41]。

叶舒宪对“《哈利•波特》现象”做背景式的发掘,他的“文化阐释”试图以一定的视角“使人们能够透过媒体炒作的重重雾障,对这种后现代文学现象背后的价值冲突与文化趋向有敏锐的洞察”[42]。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洞察”其实是一种误读。叶舒宪认为,“在《哈利•波特》中,异教女神与基督教上帝的对立大致影射为两个不同的世界……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来自民间的女作者用她的另类思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异常生动的反讽性图景,那就是‘麻瓜们’的现代性……在罗琳笔下,巫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就是这样鲜明地表现为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43];“一个从碗橱中的灰暗命运中逃身的男孩,以他的冒险历程来证明两个不同世界的价值高下,表达对基督教与现代性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的厌弃,和对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的向往。”[44]笔者认为,叶舒宪的解读是主题先行的,是脱离文本实际的。

叶舒宪的文化阐释应该是以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为其立论基础的。弗莱认为,文学中有一种“非经移位的神话,通常涉及神祗或魔鬼,并呈现为两相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人们向往其中之一,厌恶另一个。”[45]人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与他们期望生活于其中的另一世界之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渐渐在神话中形成一种对立观点,将现实分成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天堂与地狱。而“传奇的倾向”和“‘现实主义’倾向”是神话的“移位”,“神话”中“天堂与地狱”的“对立”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双重世界”的“原型”。

运用弗莱的术语,现代性的“儿童文学”/“童话”所构建的“伊甸园”般的“净土”,可以说是“天堂”原型在“‘成人’意识形态”推论实践中的移位。但《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决不是与“麻瓜世界”/现实世界形成“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的“截然相反”的“二元对立”的“天堂”。“魔法世界”里充斥着“肮脏”的“现实”,任何一位被历史给予现代性的“儿童文学”观的、认真地阅读《哈利•波特》的读者都会产生艾梅兰所说的那种“看到的仍旧是一样的现实,最终无处可逃”的梦醒、疼痛、心碎、落差的阅读感受。“魔法世界”并不比“麻瓜世界”更“美”、更“善”、“价值”更“高”,文本所呈现的最极致的“恶”——伏地魔——正是存在于“魔法世界”当中。

J.R.R.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曾提出一种与“对立世界论”类似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概念。托尔金认为,“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这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利用神给予的一种他称之为“准创造”的权力,用“幻想”去创造“第二世界”。

但,罗琳的“魔法世界”与托尔金在他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所虚构的完整自足的“第二世界”/“中土世界”(Middle Earth)也并不相同。托尔金的“中土”与“第一世界”处于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它有着自我起源的与“第一世界”截然分殊的历史、地理、文明,生存在“中土”时空中的物种甚至还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成体系的在“第一世界”中并不存在的语言,在《指环王》的文本中,只有“第二世界”在场,而“第一世界”始终缺席。而罗琳的“魔法世界”则与“第一世界”处在同一个时空维度,并没有隔离的界线,破釜酒吧、格里莫广场、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这些地点就在伦敦街头,只是有的人“能看见”,有的人“好像”“看不见”罢了;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所有人,无论是“巫师”还是“麻瓜”,都是混居在同一的开放的时空的,只是有些生命被另一些生命“忽视”乃至“无视”罢了。加拿大学者萨瑞克(Julia Saric)曾对《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与《指环王》的“中土世界”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罗琳的幻想形式与托尔金创造“纯虚拟世界”(Alternative World)不同,是一种“归化式幻想”(Domesticated Fantasy),即“把我们熟悉的东西奇幻化”[46]。而美国学者巴菲尔德(Steven Barfield)则将《哈利•波特》与托尔金、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和杰克逊(Rosemary Jackson)三派奇幻理论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哈利•波特》不同于其中任何一派,并将《哈利•波特》的奇幻形式命名为“讽刺性奇幻”(Satirical Fantasy),即作品“以戏拟的形式指向现实世界的缺陷”[47]。笔者认为,他们对《哈利•波特》突破以托尔金为代表的经典奇幻范式的论述是比较有见地的。

让•波德里亚对当今这个“后现代”社会下过这样的判断:“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48]他认为,“消费”是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消费逻辑”表现为一种“符号操作”,高新传媒技术系统对符号的操作造就了一个超现实的、“仿真”的符号世界。这是一个“模拟的时代”,其突出标志是“所有指涉物的消失”以及它们“在符号体系中被人为地复活”[49],“模拟”生产出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这是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精心雕琢出的“真实”,是用“真实”的符号来替代“真实”本身。“今天的现实本身就是超级现实主义的”,今天,“政治、社会、历史、经济等全部日常现实都吸收了超级现实主义的仿真维度:我们到处都已经生活在现实的‘美学’幻觉中了。”今天,“真实和想象混淆在相同的操作全体性中,到处都有美学的魅力。”“一种无意的戏拟,一种策略性仿真,一种不可判定的游戏笼罩着一切事物,与此相联系的是一种美学的快乐,即阅读和游戏规则的快乐本身。”[50]笔者认为,波德里亚激进的论述虽有理论暴力的嫌疑,但他的“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理论确实能够有力地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审美机制;而使读者产生“罗琳女士世界里的细节越古怪,就越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些熟悉得像稀粥一样的东西”[51]这样吊诡的阅读体验的《哈利•波特》,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生产了一个混淆界线的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的“魔法-现实”意象场所,才会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市场如鱼得水并引发席卷全球的狂热。

而在《哈利•波特》的符号体系中被罗琳“人为地复活”的“魔法”/“巫术”,也就难以如叶舒宪所设想的那样通向“反叛为技术理性所主宰的现代生存样式”的“神秘的原始思维的世界”;在这里,“魔法”的原始所指已经被掏空,但它又不全然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笔者认为,《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是一种拥有“技术-巫术”的“雅努斯双面”的符号,在《哈利•波特》的文本中,魔法/巫术与技术几乎是同构的,二者几乎有着“相同的操作全体性”。

使用“魔杖”施放“咒语”是《哈利•波特》中最主要的魔法,运用咒语来达到主体的目的的信念,就是假定了一个二分的即有主客体之分、内外部之分、能指与所指之分的世界,这是一种“语言实体论”,一种主体性的神话,它深深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声音中心主义”。正因此,魔法/巫术一直在欧洲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或隐或显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正如罗宾•布里吉斯所言:“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时间或场所,没有一个有判断力的历史学家能够否认人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信巫术通过语言或思想的内部世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52]也正基于此,异教女神和基督教上帝并不是如叶舒宪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截然对立,那只是权力与知识的共谋所产生的可疑的话语,魔法/巫术与宗教在文明史上一直是纠缠不清的,虽然尊崇那位曾被法利赛人呼为“恶魔”的耶稣的正统基督教极力否认、排斥、打压、埋葬它与所谓的“异教”魔法/巫术的千丝万缕;正如弗雷泽在《金枝:关于巫术与宗教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在人类操控大自然的各种方法之中,巫术占据着首要地位,巫术之后才有宗教,人类构建其巫术、宗教和神学体系时,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规律和可靠的科学方法;正像帕克夫妇在《魔法的力量》中所说的:“瑜伽密教的信徒说,是圣母唱出了宇宙的和谐之曲。而基督教的《圣经》则说,上帝创造了宇宙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声音——他说了一句话(‘要有光’),这也许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咒语。”[53]

而通过所谓的“驱魔”和“祛魅”建构起来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经由一个殊途而同归的进向利用技术来实现并替换魔法/巫术的语言本体论和主体性神话,现代理性主义的根源在于声音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现代技术的原动力乃是人类主体性扩张的欲望,一种追求功效以餍足主体的欲望,一种企图控制世界以实现主体目的的欲望;技术使人类通过算计和暴力施行对自然的征服,并在这种征服中进一步确立自我的主体性,确立自我作为一切存在者的尺度和准绳的主体地位。现代科技的发展乃是“魔法技术化”的过程,是技术替补巫术的过程[54]。而如果通过《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这样的在全球化消费社会中最具传播效应的电影文本来接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这个“不可总体化的总体性”,我们就能够发现身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对“技术魔法化”的体验、想象、迷恋与焦虑。当生活与艺术想象的界限被消费逻辑的符号操作抹平,日新月异的高度发达的技术对人的身体感官和认知方式的操纵投射在文本中也就是技术与魔法的混淆,这是被“异化”的魔法和被“魔化”的“技术”的融合。在当代社会的超级现实主义中被“人为地复活”的巫术,不可能回归它的起源,而只能是在历史性的延异中被作为技术的仿真与替补。

在《哈利•波特》这部超级现实主义的文本中,罗琳对与现实世界处于同一时空维度的魔法世界的想象与设计,是对现代性技术的戏拟与仿真,为当代大众生产出了一种幻境式自我相似的超真实。

魔法世界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对现代性社会体制的仿真。例如,最高权力机关“魔法部”是一个标准的官僚制科层制行政管理机构。魔法部依照规范的法律来运行,书中曾提到过的法律包括“对未成年人巫师加以合理约束法”、“反狼人法”、“教育令”、“禁止动物培养试验令”、“禁止贸易物品法”、“国际魔法师联合会保密法”、“魔法部批准的课程标准”、“魔杖条例”、“威森加摩权利宪章”等。魔法部有着专业分工明确的设置完备的科层化组织体系,魔法部内部的专业化组织包括“魔法法律执行司”、?

 3 ) 看完以后我震惊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剧完全不像我印象中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的J.K.罗琳笔下的作品,全员恋爱脑仿佛三流恶俗地摊文学的剧情让我恶意满满。整部剧罗琳大妈就是以一种非常傲慢地姿态告诉你:我说了是就是,哪来这么多理由。金口玉言就盖章定论了一对对真爱,毫无诚意。

一对对来看,为什么大战临头纽特还在和蒂娜谈情说爱互诉衷肠?作为邓布利多最信任的学生和美国魔法部的傲罗,当务之急不应该是赶紧解决克莱斯登的身份之谜吗?况且两位还是非法闯入,是谁给你们的勇气如此悠闲?

上一部特别打动我的面包组这次也不免堕入凡尘,本来美好善良如同天使精灵的妹妹这部竟然就因为不能和爱人结婚就坠入黑暗面选择了追随黑魔王?难道罗琳大妈眼中的女性满脑子都是结婚生子而没有其他更浪漫的决定?上一部和蒂娜一起对抗默默然的奎尼居然会变成这个样子也是让我大失所望。

再来看纽特他哥和丽塔的感情线,同样也是一副不耐烦的语气,反正他俩就是夫妻了,结尾妻子舍身救夫也很正常嘛!很可惜,这两个角色都刻画得非常平面,而且相比小雀斑脸上的鱼尾纹,哥哥的选角也太年轻了。佐伊的另一条线同样也是野心很大,但是格局很小。满心期待着背后的阴谋,最后只告诉我纯粹是一出小三上位的狗血家庭伦理复仇剧,我真是服了。那个族谱又是什么鬼设定,女性竟然不配有姓名。罗琳大妈是觉得这样的设定很浪漫吗?恕我直言这简直就跟聚星天华出版的脑残玛丽苏文没什么区别。另外一体最让我恶心的一个点就是,明明丽塔害死了自己的弟弟,邓布利多竟然安慰她“这没关系”?!我是真的没明白罗琳的三观,总之我的三观当时就被震碎了一地……

最后吐槽一下校长和黑魔王,我知道他们是一对,尽管我非常抵触GGAD这一CP,可就算我拼命戴上滤镜,我也没看出他们之间有什么深情。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是靠几句反复强调却又干瘪无力的“我不能对抗他”或者是中二的少年盟誓体现出来的……感觉裘德洛已经非常努力在拗了,奈何不知道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锅愣是一丝都没觉得……并且这部对校长的塑造真的是太随便了,邓布利多竟然会放任格林德沃在外面腥风血雨,却只派出一个自己的学生前去抵抗,司法部的人强行闯入学校课堂也束手就擒让那些人给自己下魔法枷锁,天啊,这竟然是邓布利多会做的事,这逻辑真是怎么都说不通。全片邓布利多就是教了个书(后来还被人禁止了)找了个帮手照了下镜子,真的是无语了。

综合来看,表现得最好的反而是黑魔王格林德沃。优雅又强大,而且说辞相当能蛊惑人心,全片就只有他在认真做自己的事业。只可惜黑魔王最有逼格的演讲完,又是烂俗的“我爱你所以我要救你”“我爱你所以我背叛你”云云。

再说些和剧情无关的,这部片的特效让我怀疑华纳是不是没钱了,大场面不过三秒,本来看过预告很期待的一些镜头发现其实都在预告里了。FB2,五星的预告,满分的忽悠力,勉强及格的电影。

看在卡司表我还挺喜欢的份上,给个面子三颗星吧。

 4 ) 从午夜场归来之后

影评已经在其他地方发过了,现在在豆瓣发一份整理过的版本。

感性让我想打五星,但理智告诉我FB2不配五星,只好不打分了。

这就是爱,这就是恨。

我爱你,FB2。我恨你,FB2。


①必须辱骂一下剪辑

我就直说了,FB2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屎一样的剪辑。剪辑最屎的地方就是电影中段部分,不同场景不同人物跳来跳去的。而电影中段部分最屎的地方就是黑人绑架纽特、雅各布和蒂娜这一段剧情,黑人突然晕倒在牢前时我就感觉不妙了,没想到居然直接接了邹吾线,纽特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就知道邹吾来了,然后镜头一转,纽特、蒂娜、雅各布、黑人四个人直接到街上了,中间没有任何转场,看得我难受得要命。

我知道这电影很长剧本很碎没多余精力拍转场镜头,但你总能给一个明显一点的幻影移形特效吧?本来邹吾消失又突然出现就很生硬,不像FB1的鸟蛇是纽特询问黑市商人、追踪隐形兽杜戈尔、找到鸟蛇、想办法收进茶壶里,鸟蛇线的剧情是完整的,但FB2的邹吾就是送上门等着进纽特的箱子,我知道时间很紧空间很小没地方拍邹吾逃走之后的剧情,但这么简单粗暴的衔接真的太不认真了。

②关于神奇动物

嗅嗅的宝宝出场类似于彩蛋,前后剧情五分钟,然后就没了;此外FB1里的动物只有嗅嗅和皮克特是再度出场,别的动物比如鸟蛇和隐形兽还有毒角兽尤其是蝶翼妖就完全没戏份了;

纽特的箱子,箱内的世界戏份非常少(实际上只有邹吾进箱后的一个小场景),我理解FB1里面的箱子剧情已经很出彩,2再拍这个会重复,但这不代表2就不可以拍箱子剧情,拜托,我相信很多人都想看箱子内的世界,为什么粉丝向电影不能在这方面满足粉丝呢?

关键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巫师世界的系列电影的主标题叫做“神奇动物”,但除了邹吾和嗅嗅外都游离于主线外,成为了点缀而不是主角,比如马型水怪,动作戏做得不错,但动作戏完了之后你对马型水怪一无所知,没有任何解说,这很差劲。FB1详细地设定了隐形兽、鸟蛇、蝶翼妖、毒角兽、雷鸟的特性,这让神奇动物和巫师世界都显得更有想象力更吸引人更真实,FB2丢掉了这个优点。

嗅嗅的戏份虽然出彩,但不如FB1的珠宝店和银行戏出彩,嗅嗅在FB2更多的是功能性角色,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牌面动物,这点我是比较遗憾的。

③背景板化的主角们

开播前说纽特是没出彩戏份的主角,我看蒂娜比纽特惨多了,格林德沃开蓝焰放大招的时候蒂娜就跟隐形了一样,纽特少说还有几个镜头,后面也开始对抗格林德沃(的蓝焰),蒂娜没被镜头拍到,除了救雅各布外没有任何戏份,本来救雅各布的应该是奎妮,但奎妮反水了,所以姐姐蒂娜顶替了妹妹奎妮的角色定位救下了雅各布;说这是女主角,你敢信?

FB2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蒂娜和奎妮的姐妹关系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体现,我是真的说没有任何体现,我看完了片子,但我完全不记得蒂娜和奎妮有什么作为姐妹的互动,姐姐连自己妹妹都拦不住、不对、蒂娜连真的努力去拦住妹妹的尝试都没有,跟塑料姐妹似的,shit。

另外本来蒂娜在FB1里和克莱登斯是有人物关系的,包括最后也是蒂娜真正平息了克莱登斯的狂暴状态,但FB2里面蒂娜和克莱登斯的关系就像蒂娜和奎妮的关系一样,没有任何描写,甚至我都不记得蒂娜对于克莱登斯走向格林德沃时做了什么反应,因为他妈的根本没镜头给蒂娜,shit。

我也不是说我有非常非常喜欢蒂娜这个角色,但这种戏份安排真的是太过分了。

④特效部分

我可以说这是我今年看过的特效最好的片子,毫无疑问。

邹吾的几场动作戏非常精彩,我不管是基于FB粉丝的私心还是作为电影爱好者都非常推荐。

明显看得出来FB在神奇动物建模和动作上下了大功夫,除了邹吾外四只嗅嗅宝宝的戏份也看得出是精心设计过的,FB1和2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优点就是神奇动物的部分做得很克制又大胆,纽特和神奇动物们的相处非常自然,你可以在神奇动物身上找到现实里动物的对应,而且也在神奇动物身上体现了现实动物的个性和特征(比如邹吾和灵性猫部分,因为我自己养猫,所以看到这两个猫科动物的表现感觉非常熟悉),而这些现实动物特征的体现使得神奇动物更写实了。

而克制的部分则是虽然纽特和神奇动物的关系亲密且自然,但没有“傲慢”的毛病,有些影视作品在描写动物戏份时会不自觉的有一种上对下的阶级感,FB不管是1还是2都没有这个毛病,我非常欣赏。

实际上这种巫师平等对待动物的感觉在HP本传里就有所体现,比如阿兹卡班里出现的鹰头马身有翼兽,你必须对它展示你的尊重;再比如说最后一本时三人组救出了古灵阁的看门龙,显然罗琳在FB里很好地保持了她价值观里的这一部分。

⑤血统论。

其实这点真的挺矛盾的,我们知道格林德沃的原型是那个战争犯和种族主义者,但整个巫师世界并不能真正的套入现实世界的逻辑,因为现实世界里不同人种之间没有巫师和无魔力者那样真正的决定性区别,这是FB跨不过的坎:HP本传并没有大规模的描写巫师和麻瓜之间矛盾与战争,所以我们作为读者不需要过多的在这上面投射目光。

但在FB里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巫师比麻瓜有魅力吗?显然是的;你想挥动魔杖使用魔法吗?显然是的;那么麻瓜真的不比巫师低等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无论在雅各布这个角色身上投射多少麻瓜的优点,我们作为巫师世界的粉丝,内心深处都是想成为巫师的。在这种根本性区别的影响下想说两边是平等的存在,太难太难。

我知道雅各布有很多优点,我也理解爱的力量,但我内心深处真切希望存在一个魔法世界,有各种神奇动物,而我自己也能挥动魔杖;在这种情况下想批评血统论的价值观太难了,你自己的故事就建立在血统区别之上(我知道赫敏父母都是麻瓜,但整个FB2的故事就是纯血纯血纯血和麻瓜,shit),我想不到有什么答案能解答这个终极问题,这几乎是无解的。

说回前言,我不认为罗琳在FB里体现了支持血统论的倾向,就我在FB2里看到的,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角色价值观的展示,毕竟纽特、忒修斯、蒂娜和奎妮从未提过任何纯血相关的话题,黑人所提的纯血统是一个故事建立所需要的背景,也是构建起丽塔悲剧的因素之一,而丽塔自己也说了,族谱上面的女性只能是一朵花。(我必须吐槽一句FB2的女权戏份太尼玛商业了)

但问题是!虽然交代了丽塔整个人的背景故事,但并没有给演员诠释这个角色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是有观众批评丽塔的故事转折生硬的原因,像我虽然被剧透丽塔会独自对抗格林德沃,但真的看她去欣然赴死的样子还是一脸懵逼:你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对抗格林德沃。

然后就是我们绕不开的克莱登斯默默然部分。说实话,我不太认为罗琳在反格林德沃血统论的情况下会真正推崇默默然的家族身世——格林德沃在1945年败了,他的血统论也失败了。实际上格林德沃说默默然是邓布利多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毕竟格林德沃通篇都在撒谎。

但让我不安的是,罗琳提到过默默然在之后是一个巫师界有名望的人,如果默默然对抗格林德沃而死因而有名望,那OK;但如果默默然在杀死了那么多人之后还可以卸下杀人犯的身份成为巫师界有名望的人,那真的细思恐极了。我真的不可以接受一个残害无辜者的人成为被推赞的名人,这太不正义,也太不罗琳了。

⑥丽塔身世故事背后的女权意义

HP里实际上从未讨论过性别歧视话题,但FB里有,而且是很明显的重男轻女。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罗琳的想法有了转变,我可以说我在看HP本传的时候没有感受到任何被歧视的感觉,这是罗琳做得很好的地方,她也展示了赫敏作为一个女孩可以有多么大的魅力,我觉得赫敏作为一个虚拟人物对于HP的女孩读者们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和榜样(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了,但我至今都非常喜欢赫敏)。

也许罗琳只是想给FB加一些HP没有的东西,又或者就是想讨论性别歧视。毕竟只要你是个女人,你最终都会遭遇过性别歧视,隐形的或者显形的,这是我们的共同遭遇,也是没有女人能避免的命运。FB引入这个性别歧视我也不是说这样做不好,但问题是电影拍这个拍得有点……泛泛而谈,就像蜻蜓点水一样略过了,没有更深刻的去讨论性别歧视的话题。

HP本传和女权的关系不大,因为本传并不是一个以女权为主题的作品,但我可以很明确的说HP是女权的,因为它没有教导读者们什么是性别歧视,而教导了读者们不要霸凌你的同学,以及爱是最伟大的事物。

我很赞同在电影里讨论女权主义,这正是当今电影所需要的,我们看了太多男人们的故事,也太习惯男人们的故事了。但我希望FB在讨论女权主义和性别歧视的时候能更认真点,而不是搞得跟商业营业一样——必须得说我还是很喜欢族谱树上的女人们只是一朵花这个意象,很妙。

也许哪天罗琳会写一本以女性为主角的HP系列小说,也许吧。

FB2里面的女角表现我个人不是很满意,因为高光时刻实在太少了。 希望FB3里女角色们的处境和表现能有改善吧……要是没有的话也就没有了,唉。

要让电影工业这样的庞然大物普遍地制造女性角色真正出彩的电影还是太难了。


第一次午夜场电影,还是蛮兴奋的。早到了一小时,明明是一个人却被推荐了双人爆米花可乐套餐;垃圾电影院把最好一排座位的票锁了导致我只能买最佳观影区第一排的位置,然后被巨幕糊一脸,没法看到整个巨幕,目光不停地在人物和台词之间来回移动,看完一场感觉像连看两场那么累——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丽塔的背景故事实在太尼玛复杂了,shit。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为什么!

目前的感想就这些,之后要是想到什么新的内容会补充上来的。

划重点:你最好在看FB2之前先看一遍FB1。花两小时看完FB1总好过在电影院看FB2看得一脸懵逼还浪费票钱。


彩蛋和细节

补充一下自己在FB2里面发现的亮点。

1.FB1时纽特就对蒂娜说过美国巫师和麻瓜之间的法律很落后,不允许通婚。FB2里面奎妮和雅各布起的矛盾也就是因为这条法律,也就是说这是一条FB1里的伏笔。

2.原本制作组设定的内容是格林德沃使用了复方汤剂伪装成假部长,罗琳出面澄清说实际上用的是变形术。变形为另一个人的变形术是难度很高的魔法,这个设定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出格林德沃法力之强大,另一方面也是让FB2的越狱戏更自然。FB2的越狱戏里,格林德沃将自己和部下调换了,偷脸换面从而完成了越狱,如果是通过复方汤剂达到调换的目的显然风险很大,而格林德沃不止能变形自己的外貌并维持,还能同时维持部下的变形效果,要我说这比汤姆里德尔强多了。

3.集会时杀死红发女巫的正气师(美国傲罗),其实就是和格林德沃有联系的内奸。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在忒修斯下令不要下重手的时候内奸直接使用阿瓦达索命咒的原因,因为这一幕其实是格林德沃安排好的戏份,要让参加集会的人都看到是正气师先动手的。就像格林德沃用默默然挑起巫师界和麻瓜界的战争一样,用内奸反串杀人挑起魔法界内部的矛盾,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那个被杀死的红发女巫呢,就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而牺牲了。格林德沃会在乎哪个巫师因为这场戏成为替罪羊吗?显然不。而阿不思邓布利多之所以在学校提醒忒修斯不要阻止格林德沃,显然是因为阿不思清楚格林德沃的作风,也知道格林德沃是个满口谎言一手遮天的骗子。

4. 纽特和丽塔在魔法部见面的时候,皮克特想出来,然后被纽特赶回上衣口袋里了。联系到纽特和丽塔的霍格沃茨学生时代,可以知道回忆里的那只护树罗锅就是皮克特,皮克特认识丽塔,所以电影开头皮克特想出来是因为它想和丽塔打招呼。然后纽特觉得丽塔都结婚了再保持亲密关系不合适,所以把皮克特赶回口袋,又否认了丽塔提起的过去时代的话题。

5. FB1里奎妮遇到纽特的时候说她的读心能力遇到英国佬总是有点问题,因为口音。FB2里奎妮去髪国魔法部的时候就听不懂接待姐姐的法语,之后奎妮在雨天场景时崩溃了,她可以听到很多声音,但这时候她身在髪国,所以听不懂周围人在讲什么,这是奎妮崩溃的原因之一。接着反派姐姐来找奎妮,奎妮本来可以通过读心术得知反派姐姐不是好人,但反派讲的也是法语,所以即使奎妮读了反派的心,她也听不懂。而格林德沃肯定会大脑封闭术,所以奎妮不能读到格林德沃的真实想法——让麻瓜当家畜,就被格林德沃蛊惑了。

6.在HP3阿兹卡班的囚徒里,卢平教过一种叫做卡巴的神奇动物。卡巴是一次错误的翻译,原文kappa对应的是“河童”,但被音译成了卡巴。这次FB2里出现了一只活体河童,也被正确地翻译为河童。另外在纽特的霍格沃茨过往里,当他照顾渡鸦雏鸟的时候,身旁有一只灌着黄色液体的大号玻璃瓶,瓶子里放着几只小格林迪洛。


脑洞部分

全是脑洞,不要当真,最好看过就忘,谢谢。

是在论坛和人讨论时被启发的脑洞,这个脑洞一言概之就是

克莱登斯默默然是阿不思邓布利多自己因为悔恨过去而分裂出来的存在,假设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凤凰和邓布利多血统以及强大的力量都可以得到解释

FB里设定了默默然是失控的魔法力量,我觉得拿现实对照来说的话默默然应该是指抑郁症。然后邓布利多因为阿利安娜的事情悔恨一生还和格林德沃分道扬镳,他的痛苦也许使他的力量被分出一部分到了克莱登斯身上,让克莱登斯成为了默默然。

毕竟不管怎么说,同一艘船上有两个魔法师婴儿实在是太都合了,除非罗琳之后补上什么“替身使者会互相吸引”(JOJO梗)的设定,否则这种极小概率的事情作为故事发生的基础太薄弱了。这种情况下,克莱登斯本身应该是普通人,也就是麻瓜,邓布利多分裂出来的力量转到了克莱登斯身上,让他可以使用魔法,又因为不会控制力量,成为了默默然。

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克莱登斯会有凤凰还被格林德沃说是邓布利多家的人,因为克莱登斯身上有阿不思的力量。如果继续脑洞下去,格林德沃觉得克莱登斯是邓布利多家的人,也许就是看了凤凰才认定的,格林德沃本人并不知道克莱登斯的真实身份,甚至克莱登斯的新名字、那个和阿不思对应的新名字、 Aurelius Dumbledore还是格林德沃自己给克莱登斯起的。

其实再脑洞一下,FB1里纽特说克莱登斯的力量一定很强大,才能让默默然在他身体里活了这么久,远超过官方记载的十岁。那么有没有可能,邓布利多的力量分裂到克莱登斯身上是他十岁之后发生的事情呢?克莱登斯也许是因为阿不思力量太强大而打破了默默然记录,也可能是因为本来就是在十岁之后接受了默默然力量。

不过这个推测可能和FB1的另一个设定可能互相冲突,即第二塞勒姆的领导人玛丽乔、克莱登斯的养母,她在克莱登斯展现魔法力量后痛骂克莱登斯是肮脏女巫身上的孩子,这边和FB2联系起来的话,我不能确定玛丽乔是本来就知道克莱登斯的身世,还是在克莱登斯展现力量之后才认定克莱登斯是女巫生下的孩子。毕竟克莱登斯是领养的,但我很确定FB2里被杀死的老太太女仆有办法在让玛丽乔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领养克莱登斯。

胡诌完毕。不要当真,真的不要当真。


脑洞更新

其实以前我和朋友讨论过凤凰形象的演变,大概说一下结论: 东方的凤凰实际上是凤和凰,雄为凤雌为凰。随着形象的演变,凤凰和龙对应了起来,形成了龙凤的概念。这时候凤凰首先是失去了代表雌性的凰,又将身为雄性的凤变了个性,龙凤时龙为雄雌为凤。

然后是西方的凤凰。phoenix这个单词的意思其实是不死鸟,被翻译成凤凰我个人认为是一次错误的对应。不死鸟的特性是浴火重生,也就是说是永生的。那么这里的重点是,一只永生鸟不可能可以繁育后代,因为不死鸟繁育出的后代也会是不死鸟,这样作为神话生物就矛盾了,能不断繁育的不死鸟会占据天地间每一处位置。而也不会有多只不死鸟,我印象里自己看过的不死鸟主题的画,永远只有一只。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既然phoenix理应只有一只,那么所谓的邓布利多things,可能是因为phoenix和邓布利多家的先祖签订了契约(三兄弟可以有老魔杖、复活石和隐形衣,能和phoenix签契约也并不是一个让人不能接受的事情),契约内容我猜是危急时刻凤凰要来帮忙……(为什么阿利安娜没有得到帮忙这点先不讨论)

也就是说,FB里的phoenix,应该就是HP里的phoenix 福克斯。 phoenix在不同人身边时有不同的名字。

然后在前一个阿不思邓布利多力量分裂说的前提下,邓布利多分裂到克莱登斯的力量让克莱登斯成为了默默然,也因为这个力量克莱登斯得到了凤凰(说实话我觉得凤凰能从雏鸟被催化为成鸟这件事非常奇怪),那么如果日后阿不思邓布利多从克莱登斯收回了这一部分力量(方式可以有很多,反正默默然都能被纽特从小女孩身上分离出来了),凤凰应该也随之易主了。

 5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何妨GGAD

1

美国纽约。

大魔王驭夜骐破阵而出!

这一段特效我吹爆!

电影院里寒雨连江铁马冰河,夜骐冷冷的铁蹄在观众脸上胡乱地拍。

观众:好帅啊!!!

阿不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盖……嗯,总有一天他会驾着夜骐马车来娶我。>///<

观众:盖什么?盖世英雄还是盖勒特格林德沃?你给我说清楚。

2

三个月后的英国魔法部。

纽特正在跟他的小植物人玩抢扣子游戏。

皮克特:滚。劳资叫护树罗锅。

3

之后莉塔就出现了。

莉塔是谁?是第一部里老照片中的女孩。

你能从她和纽特之间熟稔又刻意保持距离的寒暄中感受到,不论后来如何,面对少年时爱过的人,总归有难以抑制的不一样的感觉。

这对没有海誓山盟的初恋情人尚且如此。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纽特没忘记照片中的女孩。

你说邓布利多能忘了魔镜中的男孩吗?

可真是亲师徒啊。

4

随后哥哥来了。忒修斯斯卡曼德。

这位身材高挑的雕塑美男,和弟弟同色号的棕红头发,只是梳成大人模样,还穿了一身帅气西装。

你苦逼的弟弟,今天来赴跟你们行政单位的第五次约。

5

纽特五次来魔法部,都是为了争取魔法部解除限制,准他出镜。

魔法部死活不松口。

纽特不甘心啊,屡败屡战。

看着弟弟分明对那间会议室打怵却十分倔强的眼神,纵使忒修斯碍于魔法部官员的身份,也忍不住想要出言安抚。

可是忒修斯刚一张嘴,纽特就飞快地接了过去:啊啊啊我知道规矩了你别说了我都来了五趟了。

忒修斯无奈,我只是想安慰一下,没想跟你说教嘛。

“唉,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啦,乖一点好不好?”感觉有点太家长了,又怕弟弟紧张:“安啦,你不会有事的。”

讲真,得知忒修斯的演员实际上比小雀斑小八岁的时候,我打开IMDb确认了三遍。

6

听证会还是老样子,纽特看不惯公务员们,公务员们也看不上他。

但是如忒修斯前面所说,这次果真不一样了,因为魔法部破例给了一个条件:

只要纽特答应在魔法部任职,就取消对他的出境限制。

7

重点来了,他们让纽特去他哥哥的部门任职。

我,斯卡曼德女孩,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忒修斯为了他弟弟,背后做了各种努力的结果。

不然凭什么魔法部的大佬们突然开窍啊?又不是第一次审,前面都驳回四次了。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忒修斯安抚纽特的时候有一种略带局促的、欲言又止的感觉。

因为他暗中做了努力,但不方便也不好意思直说,并且也没信心纽特一定能接受。

可能有人要说,这是魔法部获知克雷登斯还活着之后,想获取默默然情报,才给纽特抛出的交换条件,跟哥哥没关系。

但是请注意,如果纽特真的对于魔法部很重要,干嘛还用出境权交换啊,那必须得是各种软硬兼施,怎么可能纽特一拒绝,魔法部也如释重负地来一句permission denied.

为弟弟操碎了心,话都不舍得说重;为满足弟弟的心愿,在背地里不厌其烦地斡旋,到了嘴上却并不会透露出半个字。

上一个这么宠弟弟的公务员,是供职于英国麻瓜政府的麦克罗夫特。

8

在魔法部的3D成像桌面里看到克雷登斯果然还活着,纽特大吃一鲸,起身夺门而出。

忒修斯追出去跟弟弟讲道理,具体怎么讲的我记不清了。

只记得他说“谁都得选个立场,哪怕是你”的时候,着急又担心地在弟弟胸口轻轻拍了一下。

当然还有叫住纽特之后,那个充满兄长爱的,持续了足有五秒以上的拥抱。

我得说,在与弟弟打交道方面,魔法界的公务员哥哥,可比麻瓜界的公务员哥哥成功多了。

忒修斯与弟弟的肢体接触畅通无阻、习以为常,那个拥抱完全是耳鬓厮磨级别;

而我能想起来麦克罗夫特与弟弟唯一的肢体接触画面,是这名有头有脸的大英帝国政府高干,被嗑了药的弟弟使了个擒拿术扭转手臂,龇牙咧嘴地怼在了门框上。

9

镜头切到巴黎。

性感黑巫师,在线走秀。

时尚潮人格林德沃,高筒搭扣牛皮靴,纯黑修身呢大衣,精致西装小马甲,内搭翻领白衬衫,最里面还要系一条复古真丝黑领巾。

同样是刚出狱的德国反派,为啥有人穿得可以拍vogue封面,有人除了基佬紫工作服,就只会套头毛衣和格子衫?就那么自信英国男友不嫌弃你?

别看了,说你呢,万磁王。

10

格林德沃人生信条之一:哪怕输了爱情,也不能输了逼格。

格:???

这不,出狱后的老格,除了办置一身最in穿搭,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一座大大的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户,阳光不能洒在地板上,否则会被奥罗捉住。

奥罗:???

11

其实啊,从老格杀掉房主全家,令手下怀抱红玫瑰为其出殡,又用上等棺木厚葬的行为,已经能看出老格(经过AD升华,然而还是走了极端)的教旨:

不否认普通人的价值。但普通人能力太有限,他们很多时候能派上用场,跟用来驮东西的牛马差不多。

他承认那间房子里麻瓜有用。

但他们是低等的,用处太少。此刻他们能为greater good做出的唯一贡献,是死。

死掉也算为他的事业做出了贡献,老格便用厚葬回报他们。

一开始老格提出的是for their own good, 老邓升华之后,变成了for the greater good.

虽然名字沿用了AD的版本,但在践行过程中,GG的理解与AD最初提出的相比,大有偏颇。

确实,格林德沃并不否定普通人的价值,也多多少少给予普通人承认和(他认为的)尊重。

但是,在纯血巫师高贵的天平上,这点价值的分量太轻了。就算他们也是好的(good),但由纯血巫师支配的未来,是更好的(greater good)。

为了更好,牺牲普通人是难以避免的,哪怕普通人没做错什么。

很多人觉得最后老格那段煤气灶演讲(?)是忽悠人,什么“我不恨麻瓜”,都是障眼法。

但我觉得他讲的是真的。

因为无论目送棺椁出殡,还是蹲下来凝视小小孩童,格林德沃的眼神里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鄙夷或恨意。

从那双白金深棕交相辉映的灿烂眼睛里,观众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带着神祗般垂怜的极度冷静。

12

此处要吹一下德普了。白金色右眼是他提出加入的元素。

原话是:

It represents his other half-his ability to turn on a dime from the gentle to the brutal in a nanosecond.

瞬息之间,温柔和残忍可以互换共存。

这里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不是开启先知能力的时候,右眼才会变成白金色。右眼一直都是白金色。

并没有明文说明这只右眼是先知之眼。但既然先知能力和白金右眼都是电影才出现,广大群众便普遍认同“白金右眼是老格之所以是一名seer(能预见未来之人)的原因”这种说法。

按下这些背景知识不表,中年格林德沃的那双异瞳,给我的直观感受是:

棕色是失爱之人,白金是无爱之神。

在失爱与先知里诞生的黑暗神祗,冰冷而妖异。

毕竟,格林德沃这辈子仅有的那点温热的心头血,早在多年前的夏日燃烧殆尽了,

——只剩下封在小瓶子里的那一滴。

13

邓布利多,你这磨人的老妖精,光天化日搞个会飞手套故弄玄虚。

勾勾手指,碰碰肩膀,哎哟这把你能的,就差甩个花手绢说lei呀lei呀lei呀。

这要是让你老相好知道了,岂不是又把我们无辜的小饲养员往火坑里推?还嫌格林德沃不够恨他啊。

老格:为神马!我的阿不思!喜欢你?!!(阿瓦达绿光x3)

14

纽特伸手去握,嗖地一下,镜头就切到屋顶。

这个镜头对本恐高人士非常不友好,3DIMAX效果尤甚。

是因为曾经有个金发少年喜欢爬窗户,你也就爱上了站在高处看风景吗,邓校长。

15

裘花版的邓布利多哪儿都好,就有一点,荷尔蒙太强。

如此万人迷的俊朗绅士,结果你告诉我他为情所伤之后不会再爱,无欲无求常伴青灯古佛(?),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罗琳阿姨?

罗琳:不会。

16

“云雾飘渺。”

邓校使了个很浪漫的咒术,伦敦PM2.5马上飙到300,可见度不足一米。

“你一定听到关于克雷登斯的传闻了吧?”

“没有呀。”

“给你个安全屋地址。”

“为啥我要安全屋呀?”

可怜的纽特,云里雾里就要被对面那根魔法老油条诓去当枪使。

17

邓校把地址往纽特手里一塞,转头就要开溜。

幸好纽特跑得快:no no no no no! 你憋走!说清楚!

你邓校还企图给亲学生灌迷魂汤:知道为啥跟其他人比起来,俺更欣赏你嘛,纽特?

(纽特:不知道。可能是因为我名字里有特?哈利波特,盖勒特,您都爱过。)

(邓校: 瞎说什么大实话。>////<)

实际上纽特并没有说话。

于是邓校接着说下去:因为你不追名逐利,不要权势,只求事物都回到本真。

卧槽,朋友们,我怎么感觉每个形容都戳中了某人?远方盖勒特淬满了剧毒的魔法棒已经饥渴难耐了。

盖勒特:为神马!我的阿不思!喜欢你?!!(阿瓦达绿光x3 again)

18

名字里有特才能被邓校看中,这个梗来自微博沙雕网友@汝王裴执

我觉得十分有道理。

比如过气网红某三集片‘

Moriaty, Moran, Magnussen, Mary Mostan, Mycroft.

首字母不是M,不配跟夏洛克福尔摩斯作对。

19

面对邓校的糖衣炮弹,小饲养员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头脑,并抓住了华点:

您哔哔这么多,您咋不自己去?

诸君!

下面就是当初出现在预告片里,导致大量fangirl鸡血上头的名台词:

I can’t move against Grindelwald.

言有尽而意无穷!

简单一句话饱含多少爱恨情仇!

当时是哪位翻译圣手给译成了“我一见到格林德沃就走不动道”?

我宣布2018年度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就是你了。

20

面对如此直白的答复,纽特也震精了,一时僵在那里没什么反应。

邓校:艾玛,尴尬skr人了。我还是快走吧。

于是又哔哔了一堆哎呀你不去我也是能理解的啦一般人都不会答应的嘛哈哈哈,就biu地一下消失了。

留下那个骚气皮手套,轻而佻之地把地址卡往纽特胸前一塞,便绝尘而去。

纽特:可yao了我罢!

21

嘻嘻,僵住的几秒钟里,纽特怕是已经参悟了邓校的小秘密。

饲养员脑内小剧场开始演出了:

看他痴狂还看他正直又端庄,看他热烈妖娆还看他为人师表。

纽特:姐妹们行行好,那是你们的脑内小剧场,不是我的。

22

奎妮带着恐怕是喝了十瓶迷情剂的雅各布来伦敦刺激纽特,说蒂娜跟一个高大帅气的傲罗打得火热。

纽特受了刺激做事也就没分寸,搞得奎妮伤心离去,留下雅各布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巧就巧在奎妮留下的明信片暴露了蒂娜的方位,反正奎妮是要去找蒂娜的,正好雅各布跟纽特一道去巴黎。

哎哟,你们年轻人真好,还可以被爱伤害。

几十年后,邓布利多由衷地这么感慨着。

23

法国,巴黎。

巴黎现在已经是格林德沃的主场。

一个骷髅头特写出现在屏幕上,我吃了一鲸。

不是因为骷髅头本身,是因为头盖骨上面那行字:

Für das Größere Wohl. 1898.

那行不认识的,是德语的“For the greater good.”

最顶上的图案是格林德沃军队的徽章。

朋友们,大家都知道GGAD的金凤玉露初相逢,是在1899..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与邓布利多相识的前一年,格林德沃发生了什么?

1899年格林德沃被德姆斯特朗开除,后来才去戈德里克山谷,遇到了邓布利多。

骷髅头上的日期,是格林德沃在校的最后一年,也是与邓布利多相见的前一年。

然而根据Rita Skeeter披露的那封信,For the greater good其实是邓布利多提出来的。

还没见到邓布利多,就写出了他的For the greater good,这是什么操作???

如果不是bug,那么根据以上信息,我会做出两种推断:

1. 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初相识并非在1899年的戈德里克山谷。他俩在校的时候就彼此认识,哪怕没见过面,至少也是笔友。

2. 假设1899年初相识是真的。那么,我大胆猜想,1898年是格林德沃先知能力觉醒(or获得)的一年。电影里展示过了,老格从骷髅头里吞云吐雾,这样别人就能看到他预知的画面。所以骷髅头显然与先知有关。他能在1898年写下for the greater good,怕不是已经预见了自己将在戈德里克山谷觅得一个与他无比契合的灵魂?

无论是以上哪种猜想,1899年度山谷相逢,现在看来都不是偶然了。

当然,在哈学方面俺只是个半吊子,关于这个骷髅头,还望明白人多多探讨。

(能挖的地方很多。除了年份、德语,还有这个头是谁的?为毛被老格当水烟袋了?)

附高清图片供大家观摩研究:

(图源:wikia)

24

让我们回到剧情。

格林德沃吸了一口烟,喷出了克雷登斯巨大的脸。

屋里一众信徒都看呆了,只有一位不识相的。

这位名叫Krall的黑头发小哥,用实际行动演示什么叫死于话多。

“老大老大,为啥咱不直接把克雷登斯抓来鸭?”

“老大老大,为啥克雷登斯这么重要鸭?”

老格暴躁了,危险地欺近:小盆宇,告诉我,对我们伟大事业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谁鸭?

小盆宇想都没想:是阿不思邓布利多鸭。

老格压低了声音:如果现在让你,去邓布利多躲藏的学校里,把他揪出来,替我杀掉他,你去不去鸭?

梅林的胡子在上,这可是个死亡问题,怪不得小哥答不出来。

睿智的微博网友@漫威大法好 已经犀利指出:

你回答不杀,你就不是他的忠实信徒,再活一会儿就要被煤气灶烧死;你回答杀,那么你当场就会死。所以在格林德沃抛出问题的那一刻,虽然你还活着,但你已经死了。

可真是太难了,我真情实感地考虑了半天,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才能有一线生机。

头都要想秃了,直到我看到了这位网友的发言:

@北芒大可爱_:与邓布利多是宿命对手的只有您,而我愿意为先生的这一路披荆斩棘。

仁慈的梅林啊!你聪明的大脑是如何想出了这种神仙答案?

魔法界第一舔狗的殊荣非你莫属。

25

抛开这个死亡问题,刚刚老格的几句话其实信息量很大。

首先,一问“对我们伟大事业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谁”,手下跟背过答案一样脱口而出邓布利多。

这明显是训练有素啊!

我的脑补:天天给手下洗脑,以便想听到和谈起那个名字的时候,有个正当的理由。

其次,他说邓布利多的时候,用的是“躲着”(the school where he is hiding)。

此处的躲着可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躲藏。

老格明显知道老邓就在霍格沃茨嘛。

那么这个躲着,指的可就是人了。

格林德沃说邓布利多躲着他,前提必然是他找过邓布利多(搞不好还找了很多次),或者起码是提出过想见邓布利多。

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邓布利多也出来没来见他。

你们这些大人物啊,总是在为理想牺牲爱情。

GGAD也是,EC也是。

我说了,与其当个痛苦的伟人,不如当个快乐的卢瑟。

你看隔壁毒液,为了爱情干脆背叛整个星球。

简单爱不好吗。

26

克雷登斯和纳吉妮来到疑似生母的住处。

结果唯一健在的老仆人被Gunnar Grimmson(也就是代替了纽特,去为魔法部追缉克雷登斯的那个赏金猎人)杀掉了。

原来这个赏金猎人也是格林德沃的信徒。

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格林德沃在暗巷里对猎人说了这么一句:“你一定看好克雷登斯,for the greater good.”

我觉得电影院里的每个懂GGAD的朋友,都会在老格说这句的时候窒息一次。

神奇动物2的时间设定是1927,距离1899夏天,已经过了28年。

28年间,足够少年雄心蜕变为权倾天下,却不足够将爱人的烙印从生命里抹去。

这里给大家仔细看看格林德沃军的徽章吧。

GG是老格全名的缩写,也是Greater Good的缩写。

中间是死亡圣器三件套。

那个三件套的小小标志啊,第一次出现时,是夏日信笺里,情人的落款。

27

回到英国,霍格沃茨。

邓校正讲着课,魔法部的烦人精们就风风火火闯进来了。

朋友们,前方名场面,请擦亮狗眼。

法律司司长:你是现存巫师中唯一能与格林德沃匹敌的。我要你去对抗他。

邓校斜斜地坐在桌子上,双手插在口袋里。从魔法部闯进来就开始有意维持的从容潇洒,此刻也再难支撑。

他微微偏过头,垂下眼睛,像是陷入某种只能沉默的回忆。

片刻后,他像是努力从回忆中抽离,回头去看法律司司长:

I can’t.

简短的三个音节,沉落在寂静的空气里。

--------------------------

这里插一句,裘花的演技我是服气的。

三刷回来的我可以肯定地说,邓校这句话出口时,有明显的吞咽声。

对话又不是发生在食堂里。

心绪难平、事关重大、感到紧张、难以开口,才会导致人忍不住喉头一紧。

---------------------------

听到I can't, 司长先生顿时激动辽。

接下来的举动亮瞎狗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到处找锤、甚至跑来当面问蒸煮的狂热cp粉。

在邓布利多面前播放夏日恋曲小电影是什么操作啊!!只见幻境里英俊的金发少年眼含秋波,望着同样年少的邓布利多,脉脉不语。

这位官员还要逼问:

“是因为这个吗?你和格林德沃以前亲如兄弟。”

司长大大以为邓布利多会窘迫,会羞耻,会仓皇撇清与格林德沃的关系,转而答应与之对抗。

结果呢????

我们比兄弟还要亲密。

壮哉我邓校!!!邓校牛逼!!!全球GGAD党在这一刻热泪盈眶!!!!

承认得坦坦荡荡,斩钉截铁!!我就是不去打他!!我就是爱过他!!怎么样,你能把我怎么样??

司长大大疯球了:再问你一遍!打不打他!!!

邓校又来一遍爱的箴言:挨康特!

这次的I can’t可没第一次那么艰难了,小电影都放了,劳资也没什么好掩饰的,不行就是不行。

纵观全片,格林德沃说了两次for the greater good, 你邓校说了两次I can’t.

用比较煽情的方式表达,就是:

整部电影里他们没有碰面,但处处都是他们爱过的痕迹。

28

这一段除了邓校的勇敢爱,我觉得还有另一层值得玩味的地方。

***以下内容皆无切实根据,且充斥阴谋论,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感兴趣的欢迎讨论***

场景一,司长说:你听说传闻了吧?格林德沃……

听到格林德沃,邓校立马打断并相当顺溜地接了下去:他想要个追随者,并且出身名门。

场景二,魔法部的人要走,邓校叫住了忒修斯:如果格林德沃召集集会,你不要阻挠他,别让你上司派你过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

首先,AD怎么接得这么溜?完全就是GG所思所想。

其次,AD怎么知道GG要集会?而且GG后来真的集了。

最后,为神马嘱咐忒修斯“不要阻挠”?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出于安全的话,我觉得站不住脚。如果只是怕格林德沃伤人,为什么单单不让忒修斯去?纽特和瑞塔都是亲学生,还有那一堆奥罗也是无辜的绳命啊。

安全论不成立,那就剩下战略布局了。可是邓校长,您能布得这么精确到人+伏线千里,再结合您对GG的谜之了解,我只能推断出两种可能:您跟那个魔头心意相通如同一人,or,您二位并不如世人所见那样断掉了所有联系。

在这里贴一下微博网友@幻影城主 的精彩阴谋论发言,这位朋友一路从POI到GGAD,是圈内为数不多的直男同好:

其实作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GG的手段还是稍显温和,说不定后面会发现GG这套操作并非他一人所制定,而是当年和年少轻狂时的AD一同设想的。

再想得激进一些:我们谈AD时,其实都是用哈利时期的性格去反推战前的他。当时的AD和GG的分歧可能并没那么大。若非系列影响太大,说不定罗琳会处理成AD和GG是他们那个计划的两个后手,如果超自然得胜,那么GG是新世界里麻瓜的牧者;如果科学得胜,那么AD是击败GG的魔法界救主,从而成为战后魔法世界的守护。

西斯空寂之余,我当场就要为这个阴谋论鼓掌。

恶魔真相是真,圣徒真相是假。

卧薪尝胆,逢场作戏,一切都是for the greater good!

魔法世界最强伉俪怎么搞都不亏,无论谁输谁赢,他们都将成王。

三观丢到一边,我他妈更爱这样的结局。

29

奎妮寻姐未遂,反被拐去格林德沃根据地。

别的我不赘述了,就提一句,是格林德沃彻底说服奎妮的一句话:

“Towards the world where we wizards are free to release identity, to love freely.”

走向那个我们能自由公开身份、自由去爱的世界。

为什么我要提这句。

因为想到那是二十世纪初,麻瓜世界里王尔德的血还没干透,十五岁的图灵刚遇到克里斯朵夫。

我不相信更奉传统为圭臬的魔法世界,在那个时候能比麻瓜世界先进多少。

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就算不因妹妹之死分道扬镳,你们就以为他们能走向happy ending吗?他们连自己的性取向都不能公布。

早慧的两位少年,怎能不清楚身置怎样的禁断樊笼。

而自由狂放的那一位,注定不会就此认命。

世人皆道格林德沃贪慕虚荣、权欲熏心。

是。我是想称王称帝,号令天下。

但你可知我日思夜想的画面,就是在王座上吻你,而天下人不敢有半个反对。

综上,结合二十世纪初欧洲对同性恋的残酷迫害,尽管罗琳未曾点明(或者压根就没这层意思),我也有理由坚持:

不能排除格林德沃执意起兵的动机里,有LGBTQ平权因素。

30

这边老格刚饱含深情地说完“自由出柜(?)、自由去爱”,那边老邓就去照厄里斯魔镜了。

两个场景就是连着的。BGM也都是《Blood Pact》。怎么讲,我觉得剪辑不是巧合。

镜子里的小邓白衬衫灰马甲,小格一身纯黑。

审美这种事还真的三岁看到老。

关于血盟,我之前的微博已经被大家用【米奇大哭、哭、bm血泪以及流泪猫猫头】等表情包轮了几千次。

既然得到了认同,我在这里再贴一次:

二刷我特地留意了blood pact那段,其实整个过程基本是AD主导。
AD拿着魔杖,伸出手,等GG把手递给他;
AD划破了两人手掌;
AD先闭上眼睛默念咒语。
AD闭眼以后,GG注视了对方一秒钟,才缓缓闭眼。
那一秒里,白金色右眼亮得惊人。
如果异瞳先知的设定是真的,那本人就要实名流lui了。
看到爱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惨烈结局,但我放不下此刻的你。
整个仪式都是AD主动,GG仅有一件抢在了AD前头:
最后的最后,两人肌肤相贴的时候,是他先扣紧了手指。

当时有些评论也特别扎心,我看了说不出话,也只能流泪猫猫头。

@吹了个吹不可用:「可是我向你看。 我看见了爱,还看到了爱的结局。 听到记忆外层一片寂寥。 就像从千层万丈之上向下眺望。 只见滚滚浪涛尽流向海。」
@绿领巾中队长二代目:爱若持炬迎风,炽烈而哀恸。
@堂山海 :林夕写过这样的爱情——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对酒当戈_疏临:少年情事老来悲。
@白媚娘bfk:爱如已知终局仍紧握你指尖,这一生互相浪费,不后悔。

真假错对已难分辨,那一刻的心绪只有当事人知道。

邓布利多在《死亡圣器》里说:

Did I know, in my heart of hearts, what Gellert Grindelwald was?
I think I did, but I closed my eyes.

我岂能不知他是怎样的人。

但我选择闭上了眼睛。

31

我觉得需要关注一个问题:老邓为何会想起来去照厄里斯魔镜?

把时间线拼回来,你会发现顺序是这样的:

对纽特“I can’t move against Grindelwald.”à 对司长“I can’t.” à 对瑞塔“我确实不够爱我的妹妹,悔恨常伴我心。”

然后就来照镜子了。

我的理解:

有血盟所以我不能伤害他à 对啊,就是因为有血盟所以我不能伤害他嘛à不够爱妹妹,因为我最爱的果然还是格林德沃……咦??

然后一照镜子,金发少年英俊的面庞立马浮现。

老邓:日咧,这么多年了,老子最爱的还真他妈就是格林德沃。

有血盟所以不能伤害他,没毛病。

只怕,有朝一日没有血盟,我也不愿意迈出那一步啊。

---------

当然,也不排除邓校每天晚上都过来照镜子的可能性。

(邓校:嘘。)

32

克雷登斯的默默然爆发,毁了老房子。

格林德沃去见Credence, 在废墟屋檐上等。

大多数朋友可能没感觉,但是这个场景特别戳我。

他背靠着灰秃秃的墙,双排银扣的黑色大衣披在肩上,一条腿曲起来摆成潇洒姿态,浅色的头发被风吹动,在脚下破败城区的衬托里,显得尤为高贵耀眼。

说真的,那模样很难不让人想起关于他的古早描述:

神采飞扬的金发小偷,栖在格里维奇窗台上的少年。

“对你,我别无所求;给你,我从未拥有过的一切。”

他的笑容里带着多年未变的桀骜,一张请柬轻飘飘落下:你一定会来。

你可以说老格这是反派常规操作,但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一丝放纵自己重温旧梦的甜痛私心:

如果身世是真的,那么他面对的那个少年,也叫邓布利多。

33

发现没有,中年GGAD都喜欢爬窗台、上房盖。

GG是打小就喜欢,AD呢?

是被谁领着看过浮世胜景,做过轻狂幻梦,便从此念念不忘?

关于少年GGAD坐在房顶的画面,我不合时宜地想起神夏圈太太(随缘ID:Rambler)那句红到被人误以为是雷蒙德·钱德勒原著的话:

就像两个平凡无奇的普通人,在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消磨时间一样。
就像世界之王。”

34

怎么回事,写着写着就沉重了。

我本意是要快落一下的啊!

都怪GGAD的爱情太凄美了叭。

这对神仙怨侣,也该有两阙《钗头凤》了。

以下内容为著名花边新闻记者,丽塔······斯基德提供,据说一篇题写在霍格沃茨小卖部后墙,一篇题写在巴黎某坟地的石头上:

《钗头凤·赠盖勒特》by阿不思

携子手,共饮酒,犹记山谷垂杨柳。朱夏过,欢情薄,一朝痴缠,几年离索,错!错!错!

恰豆蔻,同心咒,镜中故侣容颜旧。骨肉殁,正邪隔,血盟虽在,此情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回阿不思》by盖勒特

芳草坡,谷仓诺,君岂知我没爱过?流火夏,耳边话,一人一口,巧克力蛙。呱!呱!呱!

世情薄,人情恶,如今你竟爱纽特。衣品差,人又傻,不知道你,看上他啥?啊?啊?啊?

GG:尽瞎杜撰,劳资怎么可能写出跟万磁王一样水平的诗!

老万:嗯?谁在黑俺??大炮开兮警告。

纽特:???我又做错了什么?

35

下面我正经给大家科普一下,英德CP诗人的准确流派。

查尔斯·泽维尔:怀揣仁政理想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节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埃里克·兰舍:用炮火谱写工人阶级野兽派诗篇。

代表作节选:大炮开兮轰他娘,数英雄兮万磁王。

阿不思·邓布利多:真挚的魔法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太阳。

代表作节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盖勒特·格林德沃:文艺复兴思潮下华丽古典主义表现派抓马queen。

代表作节选: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霍格沃茨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无知底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以上内容节选自《当代英德cp文学研究vol.001》

36

纽特正在跟蒂娜讲关于火蜥蜴的情话,华丽的古典主义表现派抓马queen就开始了魔法版烽火狼烟。

邓布利多艳压英格兰,格林德沃烽火巴黎城。

只见百十条宽阔黑纱腾空而起,须臾之间巴黎城中央尽戴玄墨。

中间几条黑纱并不覆盖在楼上,而是格林德沃这个抓马queen,不知用了什么黑魔法让它们违反物理学定律,直直向上猎猎飞扬。

眼瞅着那黑纱飘得要比埃菲尔铁塔还高了。

老格你是不是生怕隔着英吉利海峡,某位爱站房盖的校长看不见。

37

说真的,黑纱征兵令算得全片视觉效果的华彩之一。

融柔而有形,黑暗却隐透,不似战旗号角般喧嚣,而是缱绻如烟,幽深如雾,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充满了异教般秘而不宣的危险感召力。,

这个黑纱拂城的征兵令,仪式感太强,很明显是精心策划过的。

既然连死亡圣器的标志都设计出来了,我有充分理由怀疑,这个高逼格征兵令也是当年GGAD两个人一起想的。

在那个遥远的夏天,为for the greater good而陷入狂热的GGAD,极有可能一同描摹过最终为理想而战的画面,甚至兴奋地讨论过当那一天真的来了,要如何骄傲地昭告天下、呼唤同伴。

再结合前文关于GG平权先锋(?)的设定,我在自己的脑洞里疯狂产刀:

二十八年前与君相约,

若有朝一日为更为大的利益揭竿而起,当以黑纱为信。

只因我们的爱,披着被禁止的颜色。

二十八年后,这一天终于来了。

如今我独自一人,令满城黑纱高高飞扬,

海峡对岸的你,是否能看见这昔日誓言?

38

略过法国魔法部你追我逃和莱斯特兰奇家族的狗血历史,我们就迎来了著名的煤气灶演讲。

这个时候还没点火呢,先致辞。

格林德沃提出了三点革命纲领:为了自由,为了真理,为了爱。

怎么讲,我说句公道话,如果在座各位不是上帝视角的屏幕外观众,而是屏幕里的纯血巫师,怕是大多数朋友也都要挺身入教了。

若要问我这一辈子还想有点什么终极追求,我的答案也是跟格林德沃说的一样。

但老格彻底把麻瓜划分为另一个物种就不对了,毕竟麻瓜除了不会魔法,灵魂上与巫师别无二致。

巫师和麻瓜,白人和黑人,男性和女性,异性恋和同性恋。

都是人,谁也没资格去压迫谁。

39

一场好的路演,必然少不了放PPT.

只是你格这PPT放得有点牛逼。

骷髅造型水烟袋放映机,来自德国的工业4.0智能技术,产品效果还真都是吹出来的。

40

哎哟,说起这个骷髅头水烟袋,我实在控制不住要吐槽:

这么尬的道具,洗衣机排水管一样的管子,捧着吸,吸起来那俩眼睛还一闪一闪亮晶晶,吸完还要撅着嘴180度全方位噗噗噗喷烟。

得亏是德普,专业hold住怪诞素材一百年,吸着这么奇怪的东西,还对高贵优雅黑教主的人设毫无影响。

这要是换个人,在演讲中途噗噗噗喷烟,怕不是直接变成街头魔术现场。

41

我觉得格林德沃如果煤气灶卖得不好,也可以考虑去做公益广告嘛。

“拒绝烟草,珍爱生命。”

“现在吞云吐雾,以后麻烦缠身。”

“有时候相爱是一种无奈,离开是另一种安排;为了爱你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吸烟。”

此处邓布利多出镜,温柔拿掉格林德沃手中烟袋,两人甜蜜相拥。

次日该公益广告在魔法版youtube播放量过亿,伏地魔都感动哭了。

42

好我们回到剧情。

老格发现了忒修斯等一众傲罗,遂故意挑动信徒情绪,一个女信徒在试图攻击之前被傲罗击倒在地。

哎哟,这可正中老格下怀:

桀桀桀,就是要这个效果呀~

Ladies and乡亲们,都看到了哈,是傲罗先动的手!

电影院里的人民群众纷纷感叹:这碰瓷可碰得太明显了叭!

Surprise!接下来老格还有更明显的。

43

放PPT的时候,纽特就注意到了老格胸前别着的小瓶子。

三刷的我可以准确地讲,这个小瓶子别在马甲的左胸口,上面还有一条精致的小链子,链子的另一端系在马甲的第二颗纽扣上。

万人瞩目的聚光灯下。左胸口。第二颗纽扣。

这什么意思??这是最隆重的场合!!!这是离心脏最近的位置!!!!

格林德沃你清醒一点!!!!

邓布利多竞走快三十年了!!!!

出征盛会上把定情信物佩戴在心口是什么操作!!!!

有你一滴血陪我,也算共同实现理想了是这个意思么格林德沃!!!!

GGAD女孩的眼泪不值钱!!!!!

你再这样明晃晃的,我就要替你对邓布利多高歌一曲“今夜的万人山谷,仿佛听见说爱你。”

(王力宏:???)

44

传销大会进行到尾声,大多数群众已经买了安利回家了,场内只剩下少数几个冥顽不灵分子,大欧洲区总裁格林德沃先生决定现场演示煤气灶的使用效果。

老格在蓝色火焰之间挥动魔杖的样子确实迷人,俯仰之间仿佛指挥一曲末世交响。

哎哟这场面搞得,又是巴黎烽火黑纱,又是古墓蓝焰交响,

老格你这辈子只做革命家可惜了,你还应该去当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老万: 我也会搞大场面!为什么不让我当开幕式总导演!

群众: 因为你土。你搞搞基建还行。

老万: 行,那你们开吧。(嘭地一声吸走体育场)

45

莉塔为斯卡曼德兄弟而死,除了纽特和蒂娜,每对CP都有一个走进了火焰。

万咒皆终的壮丽之后,留下的人在那一刻是不是万念俱灰。

AD当年是不是也这样看着GG一去不回。

46

影片最后三分钟,霍格沃茨场景与纽蒙迦德场景相互交替出现。

具体来说,交替了四次。也就是霍格沃茨—纽蒙迦德--霍格沃茨—纽蒙迦德。

我记得首映之后不少朋友表示剪辑太乱,是败笔。

毕竟有的地方画面上是邓布利多和纽特,声音已经切到格林德沃了;有的地方画面上是格林德沃和克雷登斯,结果下一句是邓布利多说话。

但三刷回来的我想说,这正是剪辑用了心思的地方。

一刷觉得乱很正常,因为关注点在故事情节上,剪碎了不利于观众拼凑剧情。

但是二刷回来我就想给剪辑大大跪了。因为这位大大实在是太GGAD了。

一边是邓布利多带着纽特,一边是格林德沃带着克雷登斯。

或许是即将战场相见吧。可是GGAD的命运,已经确乎如剪辑所暗示,互相交融在一起了。

无论谁赢谁输,谁都不能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我前文提到的格林德沃刚说完“自由去爱”,镜头就切到邓布利多扯下魔镜幕布,我相信这也绝对不是巧合。

而且连续的两段,BGM都是Blood Pact.

曲子空灵凄美,作为遥远夏日的伤怀挽歌,再合适不过。

唉这部片子,真的从编剧到导演到剪辑到配乐到演员,都非常用心。

无论是自己提出戴美瞳的德普,还是这位宁可对一刷观众不友好,也要将GGAD感情线灌注全片的剪辑师,我觉得整个团队都不仅仅把它当作商业电影在做,更像是是倾注了心思和情怀准备一份惊喜,以飨知己。

目前神动2票房比较惨淡。我觉得原因是这样的:

需要陪着哈利波特系列经历得够多,才能充分get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

正如见过死亡的人才能看见夜骐。

47

邓布利多拿到了血誓,格林德沃点破了克雷登斯身世。

关于克雷登斯身世的各种分析推测已经百花齐放了,我不赘述了。

我只想说一说邓布利多拿到血誓。

关于这个小瓶子,有一个地方,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在意。

格林德沃蹲下去看倒地的女信徒时,嗅嗅趁机去偷瓶子。

但这偷得动静也太大了啊喂!

直接从老格的精致高筒靴底下拱过去的!还拱了好几次!!!

要说老格没感觉,鬼才会信啊!!

想象一下,一只大竹鼠在你肚子底下拱来拱去,还从你衬衫口袋里窸窸窣窣叼走了订婚戒指,你能不知道????

而且这种大肥耗子也没那么常见叭!!!!难道你们巴黎很多吗???被大耗子蹭了半天你怎么那么淡定啊格林德沃!!你又不是华农兄弟!!!

还有啊!!教主的瓶子丢了啊诸君!!!刚才胸前明晃晃的小瓶子!!!一起身就不见了!!!!满场子的人就没一个发现?????就不说别人了,你旁边那两个手下都没反应。

-------------

种种不合理表现,让我不得不推断,这瓶子就是故意让纽特拿回去给邓布利多的。

我前面说了,老格十有八九找过邓布利多,甚至不止一次;但邓布利多都是躲着他,不肯见。

所以格林德沃才将了如此决绝的一军吗?

你躲我的最后借口,不过就是这个小瓶子。那我索性放回你手上。

你之前跟天下人说,因为我有无俦神甲,所以你杀不了我,你不见我。

现在我已脱下铠甲归还与你,心都袒露给你;面对我毫无防备的血肉之躯,你若还不肯来,天下人都不会答应。

梅林的胡子啊!我落泪!这分明是伤敌一千自损一千的自戕招式!

生死爱恨皆置于度外,自解甲胄只赌再见一面!

寻常情爱怎能有这般手笔?凡夫俗子岂能有此等气魄??

这是什么荡气回肠的倾世之恋!

说真的,最后看到老邓拿着瓶子皱紧眉头、神色怆然,我已经给格林德沃跪下了。

老邓这位德国男友真是个狼火,比狠人还多三点。

48

以下是《神奇动物在哪里2:格林德沃之罪》的不完全看点总结:

如果你是特效电影爱好者: 夜骐踩头,猫尾甩脸,良心特效带您走入魔法之境;如果看4D版,据说还会拥有“主角跳楼我跳楼、主角挨打我挨打”的极致带入体验。

如果你是平权主义人士: 大主线人物是GLBTQ,请天朝观众扪心自问,在全国院线大屏幕观赏同性题材电影的机会能有多少?为少数群体正名发声,走进电影院刻不容缓。

如果你对历史人文感兴趣: 本片多角度全方位刻画了英国教授对德国反派的致命吸引力。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规律可循?可用X战警系列的EC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效果更佳。

如果你是在校学生: 纽特教你如何在不被黑魔王打死的情况下,做校长最喜欢的娃

如果你已身在职场: 卡洛之死引人深思——这样回答领导提问,才不会踩雷。

如果你是家庭主妇/夫: 性感黑魔王,在线为您演示煤气灶的正确使用方法。

……

编不下去了,总之,哪怕被钉进了棺材板里,我也要用腐朽的声音喊出:“都去看吧!!GGAD is rio!!!”

最后的最后,作为这篇一万四千余字影评的结尾,用一道选择题来请大家思考本片的主旨。

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2:格林德沃之罪》中,格林德沃究竟犯了什么罪?

A. 组织越狱罪 B. 故意杀人罪 C. 非法销售煤气灶 D.邓不利多芳心纵火犯

50

尾声:

二十八载芳华逝,凭君忆取少年时。黑纱为信血为誓,入骨相思知不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何妨GGAD》

全文完。


本文谢绝转载。

微博:@诗性代码 //weibo.com/u/2632173013

 6 ) 格林德沃与莱斯特兰奇

《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终于在前作诞生的两年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影片无论是从内容的信息量上看,还是从塑造人物角色的复杂刻画上看,都有比上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哈利波特》似的单纯讲述一段时间内,主角视角下的冒险故事,反倒是在前一个小时中,用多线叙事、交叉剪辑的方式来完成故事的整体架构。作为故事的核心,克雷登斯是推动所有叙事线的发动机。前作中,他的背景与身世被揭开,默默然的身份让他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种子,悄然种植在整个《神奇动物》系列之中——不仅拥有惊人的破坏力,同时他还兼具着神秘的身份。

而《神奇动物2》的所有人都在帮助克雷登斯找到他自己的身份,除了黑暗大魔头格林德沃。此时,克雷登斯成为了希区柯克剧本中的那一个“麦高芬”,纽特寻找他、魔法部寻找他、格林德沃需要他···当克雷登斯最终在法国与各路人马相聚的时候,火药引子也燃到了尽头,最终的大战一触即发。

当然,本片片名是《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很明显就能看到格林德沃在影片中的作用可能会比主角纽特更加重要。事实也是如此,纽特在全片中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邓布利多的“眼线”去参与整个事件,而没有做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但格林德沃则不一样,从上一部最后结尾诡谲冷噤的那一瞥,到预告片中邓布利多的那句“我没法和格林德沃战斗”,到影片开头的那场空中逃脱,到在法国墓地集聚支持者的演讲与破坏力极强的魔法火焰,再到结尾格林德沃道出的那一条惊天秘密。格林德沃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话题上还是在整个故事中都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主角”。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最后影片后半部分——格林德沃的那场“演讲”,从形式上看与纳粹德国的统帅希特勒十分相近,利用巧舌如簧、具有煽动性质的语言去宣扬自己的观点,形成自有的道德制高点、突出其民族性质的主体地位,实现对他国武力上的压制和本国阶层上的统治。

但格林德沃与伏地魔却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伏地魔是标准的“种族主义”,他有着对“纯血统”的傲慢与偏见,对麻瓜与泥巴种深恶痛绝并付诸于暴力与复仇,他能够聚集食死徒对他马首是瞻,前提是他利用了人心中的对”权力“的贪婪,以及对“种姓纯净而优越”的集体认同(小部分巫师)。所以《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内在的对于权力结构的颠覆,属于自下而上式的反抗。

而格林德沃,他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种群(全体巫师)视为弱势群体,影片中他在演讲里提到了”预言”——是对现代战争的预言,热兵器乃至坦克大炮的威力让他感受到了巫师界的危险。从罗琳在Pottermore里写下的《北美魔法史》中,我们不难窥探到从魔法发轫之初到现世代的变化,巫师时时刻刻都在受到麻瓜的迫害,“塞勒姆女巫审判案”这样历史中的真实故事也被罗琳添入到自己的魔法世界观的架构中。所以在格林德沃所在时代中,主要的对抗矛盾成为了巫师与麻瓜之间的嫌隙。他主张挑起巫师与麻瓜之间的战争,试图让巫师这样的“弱势群体”获得世界的话语权,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种群。

从这个角度看来,格林德沃的宣战目的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他所维护的是整个群体,而伏地魔所做的仅仅是维护自己的私有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两个看似世界观完全相反的角色在最初能成为“超越兄弟情”的关系。但由于格林德沃所要做的行动是诉诸于“暴力”,并不是良性的抗争,所以这也是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决裂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1945年邓布利多战胜了格林德沃,但并没有杀死格林德沃,反观哈利与伏地魔的对决结局,罗琳其实自己还是对反派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的。

所以,如果说格林德沃的人物形象是亦正亦邪也没错,在《神奇动物2》结局奎尼最后跟从了格林德沃,也从另一个角度去呈现了这个时代环境下普通巫师的焦虑,因此也打破了跟从格林德沃的一定都是“邪恶”的黑巫师这样预设。如果我们将现实的时代背景融合进影片中的话,不难看出,格林德沃的这种抗争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当代的“平权运动”。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那代表着“女性主义”的“me too”运动恰好就成为了最好的指射了。

追本溯源的去探究格林德沃对麻瓜“宣战”的出发点,他本人的多义性就逐渐显露了出来。而在《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中,还有一位角色形象异常出彩,那就是纽特在霍格沃茨上学时期的初恋女友、他哥哥的妻子莉塔·莱斯特兰奇(非常奇怪的三角关系)。

看到“莱斯特兰奇”,大家一定能想到在《哈利波特》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位伏地魔的爱慕者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没错,莉塔和贝拉特里克斯算得上是亲戚。虽然从肤色上看,莱塔和贝拉极有可能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并且这二人的身份与性格特征也算得上是大相径庭。

莉塔·莱斯特兰奇,英国魔法部的傲罗;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无恶不赦的食死徒。身份上的对立,使得二人完全找不到除姓氏外的一丁点共同特点。莉塔出生在莱斯特林奇的氏族家庭,但是她的母亲是被老莱斯特兰奇抢掳来的黑人女性。莉塔一出生,母亲便难产而亡,身为一出生就没了母亲庇佑的孩子,她的生存处境可以算得上非常糟糕。

而老莱斯特兰奇很快又找到了续弦妻子,并生下来了一个男孩。莉塔随着弟弟的出生,终究还是失去了宠爱。为了报复,她在一次事故中将还在襁褓中的弟弟掉了包。而这个假弟弟就是《神奇动物》系列最关键的一人——克雷登斯。

莉塔在家庭中不如意,来到了霍格沃茨一样不受人待见。无论是面对邓布利多教授还是同级的斯莱特林的同学,她感受到了孤独、寂寞,受到排挤。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让她与当初一样不太合群的纽特走到了一起。虽然最终,两人并未终成眷属,反倒是纽特的哥哥忒修斯·斯卡曼德与莉塔结了婚。

寥寥几笔写完了莉塔的整个人生经历,似乎我们见证了又一个具有悲情意义的角色,当然结局也是如此。但是,《神奇动物2》中,莉塔的人物角色所蕴含的信息量足以支撑起这个人物在整部影片中所焕发的人物弧光。

从最初在魔法部见到纽特时的光彩熠熠,到重回霍格沃茨城堡时与邓布利多的针锋相对,再到回忆起陈年旧事时的黯然神伤,一直到最后为了保护纽特等人在对抗时牺牲。所有这些片段式的情节囊括了整部影片的所有关键情节点。在挖掘莉塔·莱斯特兰奇人物历史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作为只出现在一部电影中,并且要在传递信息量的过程中,树起人物本身的个人形象,甚至要达到在最后结尾牺牲时必须要有的共情效果,这个角色应当称得上是影片中塑造人物的标杆。

《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在人物塑造上并未将主要的叙事焦点放在主角纽特身上,反倒是将格林德沃与莉塔在影片中表现的更加出彩,绝大部分对构建“魔法世界观”的信息也出自于这二人之中。无疑,这部影片从哈迷的角度来看是一部全程爽到爆的加长版DLC,补充了太多的有效信息,而作为普通影迷来说,前一个小时多线叙事在剪辑处理中的沉闷与混乱,以及繁多的人物角色,庞杂的信息量,都让观影过程提升了很大的难度。

虽说影片整体特效、动作设计和舞美依旧维持这高质量的制作水平,但平心而论,摄影和剪辑真的有很大的问题。部分手持镜头和片中对话所运用的人物大特写,以及那毫不均匀的摇镜头,实在是让人的观感非常不舒服。

总的看来,罗琳和大卫·耶茨更主要的还是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为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影片结尾除了纽特以外,其余几人都经历至亲的离开与失去,所以本片“正义的一方”陷入到至暗时刻,丢入到绝境中,下一部该如何扳回这一城,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7 ) 这就是个大型格林德沃和GGAD圈粉片——谈GGAD的爱情

如果要是看剧情给三星,但是因为格林德沃的塑造还有GGAD给五星了。

微博有人吐槽这片其他人都在各种纠结感情就格林德沃在认真搞事儿而且搞出了理想搞出了境界。

感觉罗琳这部电影所有笔力全放在塑造格林德沃上了。。 这才像个真的的大魔王邪教头子嘛。 跟他比起来伏地魔那是啥玩意。

这一部给我的感觉就是政治家历史伟人和十恶不赦的邪教头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格林德沃和伏地魔的不同就是格林德沃其实是具备政治家伟人资质,理虽然是邪教头子但是他的理念并非毫无可取甚至特别有煽动性(感觉真的略像元首。。)我要是巫师听他的演讲我也会心动的。 这电影出来之前我就觉得他是个渣攻,但是这部出来以后我大概理解当初邓布利多为啥喜欢他了。 (喜欢他喜欢到把家底全透给他挖了那么多大坑,hp七部里面丽塔斯基特说格林德沃的事上邓布利多难辞其咎一点错都木有 )

格林德沃并非那种极端为坏而坏不会思考只会恐怖镇压的杠精反派。反而他的一些理念是全hp最超前的。 大预言家格林的沃甚至预言了二战。。 虽然不一定是真心的但是他是目前全剧唯一一个提出要正视麻瓜科技威胁的人! 没有夜郎自大刚愎自用也是在不断研究和思考的。。 全剧只有他在认真搞事而且搞出来理想,搞出了搞出了信念。 转自微博 这俩全程给我的感觉是: ↓ 邓布利多:我不行。 格林德沃:我可以!相信我,加入我,你们也可以! 我们都可以!

讲真看电影的时候在看到他预言二战和原子弹的时候我都有那么几秒钟想站他了。 他能蛊惑那么多人心真的不奇怪。

格林德沃的手段真的是足够厉害。软硬兼施,能拉拢的用尽言语蛊惑,不能利用的毁灭起来毫不留情。 最牛掰的是他利用火焰跟信徒签牢不可破誓言。 其实我也想吐槽当初伏地魔干嘛只弄黑魔标记不签个誓言啥的。。这样就不存在叛徒卧底了啊。 当然hp牢不可破誓言就是必须执行的合同,我就得是可以扒条款漏洞的。 但是格林德沃高明在这么签就是一份秘密合同信徒都不知道条款是啥。更不用说找机会扒漏洞背叛了。 总之格林德沃真的时候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反派。比伏地魔不知高出多少个lv了。结果最后格林德沃居然被伏地魔杀了。。想想好怨念。

以前觉得邓布利多爱上个渣男真悲催,看完这个片为我理解他为啥爱格林德沃了。

虽然格林德沃依旧是大猪蹄子渣攻虽然依旧满地玻璃渣,不过GGAD一生推(喂。。。)

以前有阴谋论说什么格林德沃只是利用邓布利多,现在看来根本是胡扯好吗!绝对是爱的!只不过爱的程度。。。没到能he的程度

其实小说里他那么多年自愿不出来,还最后守护邓布利多不被挖坟就可以看出来是有真情的了。其实一开始小说就钦定肯定有感情了。

两部电影更明显。他已经彻底把纽特当情敌了。。。这醋吃的简直不要不要的。。。

然后虽然分手多年每天还要把定情信物随身带着。监狱里也没被搜出来,开会时候公开挂着显摆。。能不被嗅嗅偷么233

如果真的没有感情了直接毁掉就行吧。。这玩意难道还有别的用。。

其实我觉得GGAD和斯莉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尤其格林德沃和斯内普。

其实主要是因为他俩喜欢对方或者择偶最大的标准就是和自己同样闪耀吧。。

那段时间估计他俩都觉得自己是找到了灵魂伴侣。因为这俩天赋除了四巨头本身就是系列并列第一。

GG是把所有他看不上的人当萝卜白菜棋子。只把自己看得上的人,觉得牛逼的人当人。说白了就是唯强者论。

其实和斯内普挺像。斯内普也是只对他看得上的人报以真心。

而AD虽然自我感觉特别好(他完全有这个资本毕竟他是史上唯一一个霍格沃茨全科满分的学生。。)但是亲和力比GG强太多了。对不如他的人也会报以真心。

但是感觉AD会产生爱情说白了还是要有一种本能强烈的欣赏和吸引。。虽然他理智上后来觉得高贵的灵魂更重要但是感觉如果天赋能力无法与他匹敌他无法对那个人产生爱情吧。。

所以说白了。。GG和AD也不一定就是喜欢男人。他们彼此吸引说白了是因为彼此优秀的天赋光环和灵魂吸引,与性别的关系还真不一定很大。

(所以如果要是他俩走he路线的话估计GG会成醋王的,觉得AD身边全是想勾引他老婆的小妖精。。。)

所以他俩除了彼此也不可能再爱上别人了。。

毕竟按实力排,能排上号的除了他俩,就是伏地魔,最多再算个斯内普。其他的跟他们段位差太远了。。。

斯内普虽然天赋可以不过毕竟年龄还是年轻,而且其实是魔药偏科。感觉段位还是比他俩差点。而且年龄差太大还有就是斯内普钟情于莉莉。。

至于伏地魔emm

两个王者看一群白金钻石当然不会有感觉。。

(格林德沃随便一把火就能把一大群奥罗全烧得渣都不剩毫无反抗力。。对一般杂兵根本吊打。我觉得纽特哥哥给邓布利多施的那个咒邓布利多要是想解分分钟的事儿吧。。只不过他懒得解。。)

GG心态估计和罗琳说的斯内普心态差不多,罗琳说斯内普觉得只要自己在食死徒那边混出名头出人头地莉莉就会原谅和认可他的所作所为。

而同理,八成格林德沃也觉得只要自己成功了AD就会重新认可他。说白了他还气AD背叛了他们的理想。所以我偏要实现给你看让你低头。 不确定他嘴上说要杀AD那段台词究竟是赌气还是啥其他心态。等第三部吧。

但是我个人总觉得比起杀了AD他更想囚禁play←_←。

在hp里,AD当时见着求他的斯内普那么愤怒估计也是想起GG这个大猪蹄子了。 总觉得AD看到斯内普时候会想如果GG对他也有这份心就好了。很多时间AD看到斯内普都会想起GG吧。所以他带斯内普也是带的尽心竭力了。而且给予斯内普绝对的信任。

很多方面GG都是升级版斯内普 。

而两者的区别。。

我觉得有颜值的关系。斯内普不注重形象拖慢了刷莉莉好感度的进程再加上他花样作死。

不过还是因为他自己作死。其实本来他优势很大的。。

其次就是段位。毕竟斯内普的段位还没到独孤求败的地步,而他的竞争对手和他同等段位。。他作死直接给了情敌大量的机会。。

格林德沃应该庆幸他段位足够高没有真正能威胁到他的情敌。。

其次斯内普其实很幸运有AD这个导师后来带他回正道。。

而GG因为已经是王者了没有能让他信服的导师。。

说白了这俩真的挺遗憾的。之前我也说,格林德沃有成为伟人的资质,只是走偏了没人拉。

如果GG和AD没分手,GG不那么暴力凶残,多听听AD的话,他们俩说不定真的能建立一个科学魔法共存的世界甚至避免二战。那就真的成人类的英雄了。。。

感觉GG也是不断在了解麻瓜的。之前统治麻瓜的想法其实他们如果真的走下去也会改变。

而AD的资质和人格魅力大家都懂。

所以如果他们真的走对路恐怕人类历史真的改写了。

所以只能说很遗憾,如果他俩要是再多沟通一点,GG要是对当时AD的爱能再多一点不那么自我过剩。。

整个hp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会变成奇幻耽美小说《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英雄传奇》雾。。

 短评

忘了在哪儿看过的一句话,「无论多大 我都想继续热爱童话 英雄和魔法。是他们告诉我就算长不大也没关系。」敬重给我们构建了新世界的人。

2分钟前
  • 世事哪可完美
  • 力荐

我看到尼可勒梅了!!!啊不知道为啥我看到他的时候特别高兴!!!

7分钟前
  • 何丽丽
  • 推荐

霍格沃茨和《海德薇变奏曲》闪现时,还是忍不住在电影院叫出声!!

11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你的眼睛像火蜥蜴是我笨拙的情话,疯子离开懦夫是她最凶的咒骂,交换亲人让我的愧疚在博格特前显形,歃血为盟使我的爱在厄里斯镜里再现。点金石可以长生,纳吉尼终会成兽,爱心咒语不能保证天长地久,万咒皆终无法阻止核爆之灾。听说魔法世界也有很多爱恨与无奈,麻瓜世界里今年我的入学信还是被寄丢。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虽然我是粉丝,但是这一部……就真的很难哭。看前半个小时还有点美滋滋,一个小时之后意识到完了,怎么还在介绍人物关系和世界观,铺梗太多了吧。大量的文戏、主线情节的缺失都让观众保持在一种“引入开场”的情绪里,然而就这么开了两个小时的场,好像还没怎么开始看片子就快完了。朋友,这是系列电影不是周播连续剧啊。

16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1.本片讲述的是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领了结婚证,所以不能伤害对方,后来嗅嗅帮邓布利多偷到结婚证,然后邓布利多准备销毁结婚证、和格林德沃离婚的故事。2.邓布利多最强大的魔法,是他年轻的时候脱发,老了却长出浓密的秀发,这个魔法非常值得在上班族中普及。3.克雷登斯:罗琳阿姨,能不能不要折磨我了,我求求你告诉我我父母到底是谁好吗?两年两年又两年,都快十年了!4.原来格林德沃是最早预言原子弹的人,一个被黑魔法耽误的科学家。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铁了心要把系列做更大了,属于拓展框架的一集,看之后怎么玩吧。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建议大家在看之前,重温一下神奇动物1和哈利波特最后两集,捋顺之前的角色和人物关系。如果你理解不了人物、事件的关联,就很容易产生错乱的感觉,甚至会看不懂他的叙事节奏,浪费了一部好电影。这部电影真的信息量很大,罗琳在打造一个很庞大的世界

29分钟前
  • 第二最爱
  • 推荐

目前好莱坞的奇幻系列巨制里,《神奇动物》可能是最有“电影感”和格调的了,在服化道、特效的视觉呈现上精彩得持平第一部。特别是IMAX跃屏,效果仍旧很炸。然而J·K·罗琳的剧本真是减分项,剧作的线头和转折都随意得令人扶额。这部其实在扩宽格局,引入二战德、法、英三方的现实隐喻,却整合得并不出色。群像的操盘实在太大,反而有些失控,很多剧情点都没发挥出来。一本精美的承上启下流水账吧。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3.5星,脱离“神奇动物”,直接可以算作是魔法世界前传,与哈利波特联系更加紧密。莱斯特兰奇、纳吉尼等名字,以及多位新角色加入,不熟悉的朋友会觉得第二幕冗长。并没有观影门槛,只是单纯的乏味,别甩锅给原著。哈迷会有代入感,本片是承上启下,交待很多前史背景,与正传之间的留白包袱一个个被抖开时,那种兴奋感只有懂的人才能体会。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血盟CP,年轻演员竟然没换人!结尾万年梗,却更期待下一集。小雀斑“动物”情话真萌,山海经神兽驺吾最抢镜,本作主流拆CP,胖哥很忧伤

3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两句话概括,这部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背景介绍,以及《神奇动物3》的超长预告片。为了小雀斑还是要打高分的

35分钟前
  • 幼稚完
  • 推荐

一种新的电影类型:DLC电影

40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故事不好好讲,特效搞这么炫有啥子用呢,比第一部差远了

43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中国神兽邹吾和大眼黑猫可太有趣了,这两神兽一出现全场都乐呵了哈哈哈哈

45分钟前
  • 顽石点头
  • 力荐

“剪片台上撒把米,鸡剪的都比你有条理。”

46分钟前
  • #CrowBar#
  • 还行

格局太小,故事太扯,完全就是给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的世纪对决做铺垫啊。不过看到两人歃血为盟永结同心我的腐国魂还是沸腾了!自从演了“丹麦女孩”后小雀斑就直不起来了,跟他哥在一起的画面让我真情实感想站一发骨科~~~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德普简直完美,太优秀了,看过德普很多角色,都拿捏的很好,都有各自的风格,不会有视觉疲劳,也不会有别的角色的影子,威利旺卡和杰克船长也是超经典的

53分钟前
  • 可笑可叹
  • 力荐

冲着哈利波特这么多年的情分多打一星,罗琳真的已经创作疲软与怠惰,囿于哈利波特的故事,无法从神奇动物中开辟新的世界体系,核心故事不过是重复哈利波特,神奇动物只成了点缀。也许纽特不同于哈利,但罗琳已经不可能塑造更好的伏地魔了,重复有何意义。格林德沃只是个抽象的希特勒式人物,神奇系列快掉到和《饥饿游戏》一个档次了。影片不行是因为故事就不行,剧本是致命伤。人物多,人物情感复杂暧昧,故事线多,每个都寥寥带过,导致铺陈不足,动机立不住,爱情说来就来,人心说变就变,剧情交代不清,看得云里雾里。一会讲爱情,一会讲阴谋,还得带着讲点神奇动物,东一头,西一头,结构不合理,节奏拖沓,起承转合不大,所谓高潮也是剧情不够特效来凑。各股势力,多条线索都是无用设计,故弄玄虚,揭露悬疑真相竟然全靠最后大家见一面直接说。

56分钟前
  • 森夏
  • 还行

纽顿与蒂娜、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这两对的剧情有点拖沓和扭捏,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搞得像琼瑶剧,看着让人着急

57分钟前
  • 如我太糟
  • 还行

不建议空腹食用,观看之前请先重温神奇动物1和《哈利波特》最后两部。哈利波特系列的每一个故事是独立的,而神奇动物是个连续剧,主要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故事线很多,看得云里雾里的

1小时前
  • 钢琴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