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爱别离

爱情片大陆2013

主演:张檬,黄阅,王盈凯,卓予童,缪婷茹,索郎尼马

导演:吴林

 剧照

爱别离 剧照 NO.1爱别离 剧照 NO.2爱别离 剧照 NO.3爱别离 剧照 NO.4爱别离 剧照 NO.5爱别离 剧照 NO.6爱别离 剧照 NO.13爱别离 剧照 NO.14爱别离 剧照 NO.15爱别离 剧照 NO.16爱别离 剧照 NO.17爱别离 剧照 NO.18爱别离 剧照 NO.19爱别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6 02:21

详细剧情

  电影由三个短片组成,展现了三个地理风貌截然不同的城市里所发生的相似又迥异的爱情故事。
  作为一年期的交换生,小萌(张檬 饰)在台北的学习生活即将迎来尾声,校园中,处处散发着依依惜别的忧伤气氛,小萌和在这里结识的男友小四(王盈凯 饰)之间更是难舍难分。谁也不敢去想他们之后会有怎样的未来。
  《黄金夫妻档》是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纪实类综艺节目,而谢小佳(缪婷茹 饰)和李小刚(黄阅 饰)正是其中的一对夫妻。遗憾的是,镜头前的恩爱并没有延续到落幕之后,事实上,在两人之间横埂着的,是一份离婚协议书。
  为了祭奠死去的男友,女孩思雨(卓予童 饰)独自踏上了前往九寨沟的旅途。秀美的风景并没有淡化思雨心中的阴霾,在九寨沟,她结识了当地的导游多吉(索朗尼玛 饰)。

 长篇影评

 1 ) 别让我走

他们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人类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别人的生命的延续。窗外下着小雨,那样凄婉,冷冷的。老师哭了,任何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人都会忍不住辛酸,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对他们被写好的结局。荧幕上给出了一个铜制的人头像在雨水中依然用那样澄澈的表情面对一切,这就是那群孩子面对世界的方式吧,善良,无知,单纯,无奈,透着柔弱。

 2 ) Never let youself go

  你自己都不在乎,又有谁会在乎?

   你说你从小受的就是欺骗教育,那长大了呢?不是有电视有书看么,从来也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那个告诉你真相的女老师,多年后也不过被你当作笑资提起。

   你说你觉得人生没什么价值,不管克隆人还是人类最后都会死去,那等你拥有了真爱,懂得了嫉妒和成全,学会了原谅和希望,你不是想继续活下来么?可你所做的也不过奢求他们施舍几年时光,这么相爱,最多也只能争取到这份上?

   好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碎了。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过人看,他们不是要考察你的品格,而是怀疑你究竟有没有品格。他们根本不觉得你属于人类。

   但你一点也不生气。你带着抱歉而又优雅的笑容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绝望的嚎叫。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抗议一下,质疑一下,号召越来越多的你质疑一下,或者他们会惊讶的发现,你也有情感,而不单单是个复制品,一个提供器官的工具。可事实是,你们中连乞求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是挺俗气的。跟那些夺取你器官的人类,跟那些比你自私世故,比你野蛮血腥的物种一样俗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比你更在乎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你所缺乏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多活上几年。而不是你。

    
   

 3 ) 校长和夫人原来都是本尊-_-|||

1.麻将桌,如果就是个普通的家庭陈设,为什么是玩到一半的麻将桌?说明男主女主进屋前他们正在玩?还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麻将桌,为什么还给了两个特写镜头,而且这两个特写镜头跟情节完全无关,导演不会这么浪费胶片的。而之所以不让第四人出现,可能是因为第四人和男主实在是太像了,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2.开除说出真相的女教师时,校长说“我们不接受前瞻性思维”,表明了校长的领导策略。这说明校长并无意识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而只是希望人们对于这些克隆种子更好一些,例如给他们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重视,而并不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她后面所说,他们的学校是唯一一所具有道德感的克隆学校。在其他学校都如养鸡场的时候,她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对克隆学校更加重视。

3.在夫人家见到校长后,虽然校长说他们在努力让人们知道克隆人也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生,但是每当人们碰到与自己生命相关的问题时就都不同意了,我倾向于她所说的人们也包括她自己。

4.细节暗示,Rose做完两次捐献后最明显的就是走路不便,说明她捐献的部位跟腿部活动有关,正如我们在后文所见,校长再次出场正是坐着轮椅,基于前面的种种暗示,我并不觉得坐轮椅只是为了表达校长年老,那样完全可以让她坐在阳光下的摇椅上打毛衣。

5.让我恍然大悟的一个镜头,就是夫人在送他们出门的时候看女主的眼神,还轻抚她的脸颊,还说,“我的孩子”。这明显就是看自己年轻版的照片。

6.夫人作为画廊的挑选者和管理员,对艺术的鉴赏力完全copy到了女主身上,所以校长评价凯西的时候说:“聪明又有创造力”。而校长的精英范儿也和Rose的social queen范儿不谋而合。至于Tommy,他的本尊就是麻将桌暗喻下未出现的第四人,按照推测也就是校长的先生,甚至说,校长、夫人和这位先生之间也存在着凯西,汤米和露丝的情感纠葛,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住在一起。再说一个学校大大小小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校长一见他俩面就认出了他俩,而且还对性格概括这么精准?足以见得他们是被特殊关注的,特殊关注的原因就是他们是自己的克隆体。

7.至于缓捐,我觉得是存在的,不然为什么Rose能打听到夫人的地址和操作方法。但是因为这个case牵扯到的本尊就是夫人校长和校长先生,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承担任何风险,所以直接告诉他们没这回事。Rose一定是听说过谁成功所以才这么信誓旦旦把地址教给他们俩的。

 4 ) 自由是一种想象

如果有一天,人类战胜了癌症和一切不治之症,平均寿命能活到100岁,你开不开心?

但如果这寿命是建立在克隆人不断地捐献器官上,你还开不开心?

《别让我走》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类决定克隆大批的人专门用以提供器官。影片的开始,克隆孩子们对他们的命运还一无所知,我们看到他们稚嫩可爱,交朋友、对异性怀有朦胧的情愫,跟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可是有一天,一个本来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新老师知道了这个秘密,良知让她决定把这个秘密向孩子们公开: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向人类提供器官,一成年就开始,一直到身体不能支撑。别的孩子有自己的未来,可能成为售货员、飞行员、可能移居美国,可你们不能。这个段落里最让我心碎的镜头是:孩子们听完自己残酷的命运,整个教室悄然无声,也许他们还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早已接受注定的命运。这时静悄悄的风吹落了老师讲台上的几页纸,傻傻的TOMMY走去乖巧地捡起来,又悄悄坐回座位。。。

整个故事最让人震动的还不是这个命运设定,而是孩子们的态度。他们慢慢长大,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他们离开学校,被安置在一个个克隆人“村落”,等着自己捐献器官的日子到来。我们看不到他们挣扎、反抗,甚至想办法逃跑,只看到他们理所当然地走向自己的命运,只是偶尔哭泣。有人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逃?看上去他们完全是“自由”的,并没有什么牢笼在关着他们。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个表面上的“自由”和实际上的“不逃”之间形成的骇人“张力”。。。

这个电影数次让我嚎啕大哭,就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自由”这个幻象不断破灭,就是一步步地放弃“逃”的过程啊。难道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寓言,讲的不就是我,你,和他吗?TOMMY,你对着苍穹撕心裂肺的嚎叫,每一声都像是我自己发出来的啊。

逃不掉的,没有自由可言。当“克隆人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捐献器官”这件事情成为整个社会的体制之后,你还能往哪逃?指望人类的帮助吗?哪怕只是透露了秘密的老师,也已经被社会驱逐在外了。如果想在社会中存活,人类也只能硬起自己的心肠。所有跟他们来往的人类,都冷冰冰地抱持“他们只是克隆人而已”的态度,连一个微笑和温暖的眼神都吝啬给予。我知道你无法谴责那些人,否则要怎样?

孩子们爱看大海,他们在栈桥上蜷坐着注视夕阳,大海仿佛是自由的象征,但那不属于他们,终究还是要说一句:我们该回去了。回到自己无可逃遁的命运。

人不应该看海,不应该想象自由,凡是想到穷尽的人都看不到出路,只有那些不看、不想的人,还以为自由就在自己身上。

但就算没有自由,我们还能有尊严吗?老师在揭秘他们残酷的命运时说:只有知道自己是谁,在哪,才有尊严可言。哪怕这“知道”让我们眼望无望的远方泪流满面。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人还能做的。

 5 ) 守望到尽头

      我读原作的日子,大概是一年多前,从图书馆借来书,放在家里好一阵子才发现,甚至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借这本书,大概还是布克奖的名头所致,或者是那个科幻的外壳。石黑一雄写得婉转细腻,导致那本书闻不出什么“科”的味道,倒是有点布拉德伯里式的诗情画意,却是哀伤无比。不过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它就给改成了电影。

      现在看来,电影和原作的出入不大,时间线也大致和小说的三段相仿,由于篇幅的问题,细节自然要丢失不少。最有变化的地方,原作花了巨大的笔墨在刻画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上(抛开Kathy和Tommy的纯真朦胧之爱,更主要的是三人之间的友情),然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偏暖色调的摄影中逐渐地把色调调冷,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培养气氛来让我们看那不可避免的悲剧。有人说为什么这悲剧是注定的,难道Hailsham出来的人就不会跑么?其实故事怎么设定是石黑一雄自己的事情,跑也无可厚非,那便成了通俗乐趣的逃出克隆岛,而简单的逃避并无法让观众对这个错误的根本有更多的认识。换个角度想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故事走向,尽管这是一本英文小说,但石黑一雄本质上是个日本人,故事也弥漫着日本审美的腔调,这种如梦的迷离感,加深了对宿命的接受。就算跑,又能跑到哪去?这已然是Hailsham学生的命运,唯哭,唯笑,唯爱过,唯有让自己按照宿命的轨迹走向终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尽管有对科幻问题中的假设提出了不认同的观点,但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利用腔调氛围这个陷阱,把我们也埋进故事的假设中,让我们随着那三人,一起被禁锢在那仿佛美好的学校,然后一点点发现自己的所有皆被创造自己的世界所蚕食,从灵魂到身体,一一被玷污,无力抵抗,也无从宣泄。就像那艘在海边搁浅的船,被抛弃在一旁,一点点地锈掉。这个悲观的世界观,缘何能感触到我们?皆因我们也是另外一种程度的Hailsham学生,皆因我们的原罪和脆弱,皆因我们也有宿命。

      我始终觉得,其实看似坚强的Kathy才是最可怜的,因为她最后要面对谎言的拆穿,面对好友的逝去,在多年后找回爱,却又要面对爱人的死亡。作为一个carer,她要经历一切孤独时刻,而且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宿命。

      好在电影还给了我们几个美丽的时刻,Mulligan古典的微笑,和Garfield羞涩面庞下撇起的嘴角。

 6 ) Hailsham, Gone With the Wind

       当一曲悠扬柔情的Never Let Me Go奏响在黑尔舍姆的宿舍里,小凯茜将枕头轻轻抱在怀里,出现在门口的却不是泪水满面的夫人而是小露丝时,我就知道,这部影片的重心已经不再遵循原著作者石黑一雄的原意了。
       在小说里,几经周转,露丝终于是把一个好朋友的手交给了另一个好朋友,对于这份已经来到得太迟太晚的感情,故事的叙述者凯茜还是保持了一贯沉静的语调,没有多加渲染,一切表面上都是平平淡淡的。这份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哪怕是在末了和夫人的见面中都是极为克制的,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隐忍”浸淫在了字里行间。只有到最后,在失落之地诺福克,那个曾经汤米帮助凯茜找回过心爱的唱片(电影中她从没有丢失)的地方,凯茜说“仅仅几周前我才失去了他”,她“没有哭泣”,但是“泪水滚下了我的脸庞”。
       影片把着重点放在了这份由儿时便滋长的情愫中,中规中矩地把讲述三个主角故事的部分搬上了银幕,也没有去杜撰什么原著之外的情节。
       然而对这份隐忍的感情不动声色、了了几笔的描绘远不足以支撑影片视之为脊梁骨的爱情线,片子因而显得非常地单薄,Carey Mulligan一行清泪已经下来,我却觉得情绪积蓄地太少,爆发地有欠说服力了。
       其实,编剧若是能牺牲博人眼球、亘古不变的爱情桥段,使三名主角服务于大主题——黑尔舍姆,若是能重点童年的经历,加强对老师的刻画(而不是对课程潦草带过,那不如不提)那么影片或许就能凸现石黑一雄想要表达的一个严肃的话题,并使之区别于同种题材电影的娱乐、惊险与末日情结而上升到一个“史诗性的道德恐怖故事”。
我更希望电影的开头复制书里写的,凯茜的捐献者一再问她关于黑尔舍姆的问题。黑尔舍姆,这个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长大的地方、拥有着友情与爱情的地方、学会欣赏艺术与文学的地方、被给予了人性的关怀与教育的地方,她回望过去,在对儿时一幕幕的怀念中,终于明白黑尔舍姆创建人和维持者的不易,了解到,一直以来,作为黑尔舍姆的学生的幸运。期间,老师和学生的几次冲突:露西小姐对汤米创造力前后两次的不一致的意见;拥有“画廊”的夫人对学生们不能掩饰的害怕之情;露西小姐在瓢泼大雨的一天,嘈杂的体育馆里听到年纪尚小的学生们的“演员梦”“美国梦”,突然对他们就身份问题做了次清晰的解释(而不是在寂寂无声的教室里,讲课似地,学生们也只是听话地坐在下面)以及夫人听到一曲Never Let Me Go而潸然泪下的片段一并串起,推向最后的高潮:夫人告诉凯茜,这支歌曲之于她的意义“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迅速来临。更科学,更有效,是的。对以往的疾病有了更多的治疗方式。那非常好,却又是一个非常无情和残酷的世界。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内心知道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千万别丢下她。”
       电影中的埃米莉小姐反驳了汤米关于画廊的猜想,说艺术品的收集“不是为了来鉴定你们的灵魂,而是为了看你们是否有灵魂。”这营造了一种古怪的氛围,让人几乎要对为黑尔舍姆的开办、维持呕心沥血、每每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搏斗、克服“从书房窗口向下看你们”的厌恶感的人们产生怨恨的情绪——而这些极少数,是在这场科学与道德的博弈中,坚韧的选择道德的人。最后,电影中的凯茜也提出了克隆人与正常人有否不同的问题,这本是个进步的、深刻的问题,却应该是由观众提出来的,因为石黑一雄的人物们,包括这些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克隆人,“是安静的牺牲品,对于‘责任’认命且默默承受,不知道‘抗争’是什么。”而他致力于表达的是“人在没有任何权利和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厚道的事情,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正是这份对命运的接受让凯茜和她的朋友们那么不同于别的人物,正是这些无力反抗的克隆人使人们开始思考对这些有着灵魂的新物种的运命的裁决。而黑尔舍姆已经随风飘逝,它只存在在凯茜的记忆中,与越来越少的克隆人和做过努力的人类的记忆中。这个特殊群体的庇护所在何方?还有多少人类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在科学至上、道德式微的时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我们带向无法预知、不能回头的方向。










***
吐槽
Carey的空表情真是充满了内容,相比加菲就显得呆板许多,不过汤米本来就是个笨拙的人嘛,所以还是很符合小说形象的~
KK这次牺牲大了,一度我都可怜她怎么被塑造得如此bitchy了(尤其是大晚上跑到凯茜那儿去和凯茜说自己和汤米是一对儿- -)两次捐献后非常地憔悴啊,本来就瘦,这样一来愈加单薄,眼窝都下陷了,太可怜了……
村舍里那位是比尔吧?哈哈~~~不过他的女朋友很抢镜,演得很到位!
黑尔舍姆“校歌”固然非常好听,最后还echo了一下,似乎是很熨帖这悲伤的情景——可是!片名就是一首歌唉!本来就不够点题了,还这样来一下,让片名情何以堪啊~~

 7 ) 关于生的永恒的可能性

从来都没有第二种可能性,比如峰回路转,比如最后的颠覆。

什么都没有,从一开始,便是在一条宿命的轨道上,三个伙伴,无论开始时如何天真烂漫,如何倾心、暧昧、嫉妒、伤怀,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或许极致的悲伤便都是如此不动声色的。仿佛云淡风轻一般,不值一提。

原著小说是很早前借来的,看了一半便还掉了。因为时间超期,也因为多少受不起前面那些琐碎的铺垫与叙事,情绪都是支离破碎的飘在空中,找不到下落的地点。然后关于这个不像科幻也不像爱情的故事便戛然止于一行人跑到镇上寻找露丝的本尊那里。

后续如何,也曾淡淡想过,无外乎捐赠,死别吧。在石黑一雄细碎的语言里又究竟会有多伤感呢?可偏偏就是未能读完的后半段,却蕴藏了悲伤的全部。

原来只要再坚持一点点,故事沉埋的悲剧力量便开始显现,而我只坚持看完了尚算美好的铺垫。如果没有电影,谁又知道我将和这个故事错过多久呢?

整本片子都很缓,沉静、凄美之中,哀伤是绵密的河流,在每一幅静美如诗的画面里暗自涌动。

海尔森、乡居到终结的三个篇章,就像主人公们短暂人生中的三支片段。随手拈来,不经意地给你瞥见,却是瞥见了尚未老去就必须终结的宿命。可就算再短,这宿命里也不能禁止爱。
那是她们也同样生而为人的凭证。

电影除了三位主角外,其他角色,尤其那些非克隆人几乎都是没有血肉的符号面孔。他们创造了他们,培养他们,检视他们,利用他们。真正应该具有灵魂及情感的这些人类反倒像一架没有感情完美运转的机器。而讽刺的是,就是这些人却在质疑克隆人的灵魂是否存在。

在夫人家里,海尔森的校长和夫人面对那对情侣满怀希望的目光时,毫无愧疚,只是仅仅说抱歉。

凯西和汤米说:我们认为艺廊的存在是为了要检视我们的灵魂。
校长和夫人却说:艺廊的存在是在检验你们是否有灵魂。

在这些符号面孔的眼里,即便你们相爱,微笑流泪。却依然只是工具而已。不算生而为人。

对此凯西哀伤的笑了,甚至都没有眼泪,那只是因为一切早已了然,不过是被最终验证。而汤米面对真相,在黑夜里的痛苦哀号,却击碎了凯西,以及所有人的心。

原来从来都没有第二种可能性啊。没有例外,没有奇迹,什么都没有。只有短暂的童年,短暂的无知,短暂的相爱,以及无尽的绝望。

这是属于宿命论的故事。所以没有逃出克隆岛的胜利大逃亡,也没有反人类的血腥复仇,这种无作为的故事走向,让屏幕前观看的人都开始希望会有点什么。可依然什么都没有。

仅仅是默然接受了必须捐赠的命运,默然送走短暂相聚的朋友,爱人。独自承受接下来的第一次、第二次捐赠以及终结。

直到最后,竟也没有恨。仅仅只是疑惑:“我们和受赠者的人生是否截然不同?生命都会终结,也许没有人真正明白自己的遭遇,或觉得自己活的足够。”

或许这就是石黑一雄披上克隆人的外衣,抛给人生的一个疑问。
有些人活的很长,打驻颜针、吃补药、换器官……可漫长的生命却显得空洞而缺少意义。还有些人活的很短,也许刚刚摆脱稚嫩,还没看到过皱纹,也许初次品尝的爱情还在最新鲜的样子……可因为知道时间不多,便会无比珍惜每一秒,拼命想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拥抱更多。

这两种,谁又说得清那种才是真正的活着呢?
关于生的永恒的可能性,或许就像海岸边那艘寂静的船,无论光鲜还是破败,定格的一瞬间,便是永恒的一世。

 8 ) 反复拷问的“生命”命题

       英国人拍电影总是希望勾引你来反思的——况且这还是日本人写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叶子也要做首诗的——写都不是白写,拍都不是白拍。所以既然冒眼泪看完,就绕不开多想:

    先假设请你做一套伦理心理测试题,请你一个一个问题回答下去:

    1、你想活的更长一些,避免年纪轻轻死于癌症,或者远离各类疾病带来的痛苦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谁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长。”

    2、然而生命无常,说不准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扰你了,于是,假如有这样的技术,在你需要更换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时候,立即就有的换,你高兴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几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们的器官来备用的呢?你还想要么?——当然,他们被制造出来,也不过就是医疗用途。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就要犹豫了。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深刻理解。谁都想多活一点儿,尤其是,当明明有办法可以让你多活的时候。然而,克隆出来的人,已经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了,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不是像用他们捐的血那样简单,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他们就少了那个器官。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们可能就死掉了。你觉得你的生命,比起别的生命,更重要么?
    虽然有犹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袭来的样子,我想大家还是会慌乱地选择“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当你,恰恰不凑巧,你就是那个被制造出来的克隆体呢?你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一生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主人翁们都是法律允许下的,合法的、命运不可抗拒的,克隆人。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们生命一场的唯一目的。他们不被算作人类——虽然从肉体到灵魂跟人类一模一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克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违背。——好多入戏的影评跳出来大叫:他们怎么不逃呢?他们就那么安心接受命运安排?想不通啊,想不通啊。。。——仿佛这真是在讲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视角,从未站在真正人类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讨。自始至终,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审视这一生和这命运。
    所以,为什么呢?
    它真的在讨论克隆人么?
    还是,它其实在讨论我们自己。

    第一层,
    同样是人类,我们生下来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有的人生下来智商140,有的人生下来美貌,有的人生下来便富有,更多人生下来智力稀松、样貌平常,甚至还有一些,生下来,肉体就缺这少那。

    我们好些人,生下来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剧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类。所以,他们对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无视的,假装看不见,仿佛与己无关——镜头中医院里那些护士,很坦然地跟身为克隆人的护工,聊起那些个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数以及他们何时终结生命等等“琐事”时,笑眯眯地,神态是那么平常。他们在想什么??大概在想“他们真可怜,幸好,我生下来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数人们不会去多想别的。因为一生只有一次。基本上,生命之签,只在生下来那一刻,便抽好了了。既然我命已定。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没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没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没抽到,与我无关。而那些不幸拿到烂牌的人,不幸生下来便抽中烂签的人,能怎么办呢?在周围普遍的冷漠下,在确实又怪不到别人头上的情况下,能怎么办呢?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们怎么不逃走”的影评人们,你们觉得,他们除了完成使命,还能往哪里逃?!
    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发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体起来造反,以跟人类厮杀,获取生存权了。

    第二层,
    好些人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容貌可以改,贫富可以换。。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尚且有希望通过“努力”来撤换命运。然而,退到底,有谁能违抗自己天生的宿命?——对于人类来说,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从我们目前所属的时空层次来讲,这一点真是无可更改。

    从整体上来说,难道我们不是那些克隆体么?
    难道我们抗拒命运,有用么?
    我们向天哭嚎千万次,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地嚎叫、抗拒命运的不公。现实还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还是大踏步、被迫迈向死亡。
    人类不想离开——去的地方越多、见得东西越多、经历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死这个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们不愿去想这一点,好些人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这件事我可以克服。所以我们贪婪、自私,我们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所以我们人人有为王之心,人人都想要经世济国,挤挤嚷嚷,不肯罢休。所以我们甚至要造出“克隆人”,来解决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即使这说到底还是以命换命。
    我们难道不知道?困扰我们的,推到最根本,只是关于“生命”的命题。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就无可更改。


    所以,这电影教会我们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暂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告知这样的现实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尽可能愉快地度过去。
    第二,无论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抽到好牌的人,别只顾得意——不然细想生命,又有何意义,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帮助牌不那么好的人。一来,可以从整体上,延续人类的生命和价值。二来,否则牌不好的人,也许会积聚起很大的力量,一举赶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发牌。——要用抢夺来获取生存权,代价只能就是厮杀。

    说到底,这片子的主旨,虽然没有明讲,无非还是一个“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题。英国电影里现在很少强调“抗争”。看来这一百多年来,他们显然又进步了不少。
    希望我们也进步快一点。

 短评

果断5分,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7分钟前
  • Wouldemos
  • 力荐

爱有意义吗?灵魂真的存在吗?我们真有价值吗?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只能令我们陷入悲伤绝望。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乎结局,不要去害怕未来。只求能爱,能与你共渡一段好时光,活在当下,心满意足。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不论如何 是部非常美丽而且让人心碎的电影 邻座的女生几乎从头哭到尾PS 请各位不要再标记它为惊悚了 一点惊悚都没有

14分钟前
  • Fran
  • 推荐

剧本。表演。摄影。节奏。配乐。色调。无一不考究、精确。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值得人泪水的胶片。

15分钟前
  • 发福的唐吉珂徳
  • 力荐

“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摄影、构图一如经典的英国电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配乐也使气氛营造的很不错。在这个早已安排过的宿命里,爱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17分钟前
  • Q。
  • 推荐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21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25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

2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3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谁说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体衰竭并捐出器官 这还不够科幻么

35分钟前
  • 安大
  • 推荐

调调很中意,演员很中意,就是草泥马的含而不发的情绪,文艺不是这么个憋屈法儿吧。

36分钟前
  • 遁了~
  • 还行

演员表演不如预期,有着这样一个超强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打底,故事开始时的美好和天真烂漫和结局时的对比如此强烈,如此一个悲剧却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导演把风景和构图处理的很英国学院范儿算是唯一的优点,至于风格和人物的情感对接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本片依旧能够催泪!★★★★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惊悚你妹 纯文艺片…

41分钟前
  • 桶桶
  • 还行

石黑一雄的这个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国,怎么就那么怪异

46分钟前
  • 油漆未干
  • 还行

石黑一雄的小说确实精彩,假设了一个绝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阴云密布的天。喜欢几个角色蓬头垢面的样子,憨憨傻傻的,这更让人同情。满是怀旧英伦风的电影,却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调调,这么棒的假设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们也同样无能为力。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5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明年是凯瑞穆里根的,小演员跟她长得也太像了吧,其实真的挺闷得

5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太伤,看得憋屈。另外有个设定不理解,每人拥有一个克隆体,克隆体到了20多岁都要接二连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难道每个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会在二三十岁上得几次严重到要换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态出了问题,也不会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体个个活泼健康吧?

59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把这片子当科幻片来看的人,长的都是什么神经?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太没力度,加菲呆若木鸡,梦游似的

1小时前
  • 浑浊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